中药图谱大全:乌梅图谱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5浏览:5收藏

中药图谱大全:乌梅图谱,第1张

药 名:乌梅

拼 音:wumei

英文名:dark plum fruit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蔷薇科植物梅的干燥未成熟果实。

功 效: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崩止血,生津止渴,安蛔。

主 治:治久咳,虚热烦渴,久疟,久泻,痢疾,便血,尿血,血崩,蛔厥腹痛、呕吐,钩虫病。

性味归经:酸,涩,平。①《本经》:“味酸,平。”②《别录》:“无毒。”③《日华子本草》:“暖,无毒。”④《医学启源》:“气寒,味酸。”

入肝、脾、肺、大肠经。①王好古:“入脾、肺二经血分。”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肾二经。”③《本草经疏》:“入肝。”④《药品化义》:“入肺、胃、大肠三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8~15钱;或入丸、散。外用:煅研干撒或调敷。

用药忌宜:有实邪者忌服,胃酸过多者慎服。

药物配伍:1、配五味子,生津止泻,敛肺止咳,相须为用而治久咳、久泻。2、配诃子,敛肺涩肠,可治久咳不止,久泻脱肛。3、配川椒,杀虫止泻,治久泻、久痢、便血、大肠滑泄不止,蛔虫症。

别 名:梅实(《本经》)、熏梅、桔梅肉(《现代实用中药》)。原植物梅(《诗经》) 又名:春梅(《本草再新》)

处方名:乌梅、乌梅肉、建梅、建乌梅、大乌梅、醋乌梅、蒸乌梅、炒乌梅、乌梅炭

处方中写乌梅、建梅、建乌梅、大乌梅均指生乌梅。为原药去杂质,洗净后晒干或焙干入药者。

乌梅肉为净乌梅去核取肉晒干入药者。

蒸乌梅为乌梅肉上笼蒸熟后晒干入药者。生津止渴、敛肺止咳作用增强。

醋乌梅为乌梅肉用米醋拌匀,待醋吸尽,再上笼蒸熟晒干入药者。

炒乌梅为净乌梅用文火微炒至**入药者。收敛固涩功效增强。

乌梅炭为净乌梅用武火炒至焦黑,存性,再用清水喷洒灭尽火星,取出晾干入药者。偏于收敛止血。

商品名:梅子,为乌梅的干燥带核果实。

乌梅肉,为乌梅的干燥去核果实。

合溪梅:为产于浙江者。个大肉厚,品质优良。为地道药材。

安吉梅:又名建乌梅、建梅。为产于福建者,个大质优,为地道药材。

红梅:为产于四川者。个小肉薄,外皮略带红色。质次。

岗梅:乌梅中之个小肉薄者。质次。

均以个大肉厚、柔润、味酸、外皮乌黑、无裂隙者为佳。

动植物资源分布:全国各地均有栽培。药材主产四川、浙江、福建、湖南、贵州。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5月间采摘将成熟的绿色果实。

拉丁名:药材fructus mume原植物梅prunus mume (sieb) siebet zucc

炮制方法:1、净制:拣净杂质,筛去灰屑,洗净,晒干。2、乌梅肉:取净乌梅微淋清水湿润,使肉绵软,略晾,敲碎,剥取净肉即成。或置蒸笼内蒸至极烂,放箩内揉擦,去核,取肉,晒干。3、乌梅炭:取净乌梅用武火炒至皮肉鼓起,出现焦枯斑点为度,喷水焙干,取出放凉。4、醋制:取净乌梅或乌梅肉,用醋拌匀,闷润至醋被吸尽时,置适宜的容器内密闭,隔水或用蒸气加热2-4小时,取出干燥。5、蒸制:取乌梅放入瓶内盖紧,置开水锅中蒸至上气后,停火间5小时,取出晒干。

考 证:出自《神农本草经》。①《品汇精要》:“梅,木似杏而枝干劲脆,春初时开白花,甚清馥,花将谢而叶始生,二月结实如豆,味酸美,人皆啖之。五月采将熟大于杏者,以百草烟熏至黑色为乌梅,以盐淹暴干者为白梅也。”②《随息居饮食谱》:“梅,生时宜蘸盐食,温胆生津,孕妇多嗜之,以小满前肥脆而不带苦者佳。多食损齿,生痰助热,凡痰嗽、疳膨、痞积、胀满、外感未清,女子天癸未行,及妇女汛期、产前、产后、痧痘后并忌之。”

生药材鉴定:干燥果实呈扁圆形或不规则球形,直径15~3厘米。表面棕黑色至乌黑色,皱缩、凹凸不平。有的外皮已破碎,核露于外。果实一端有明显的凹陷(即果柄脱落处),果肉质柔软。核坚硬,棕**,内含淡**种仁1粒,形状及气味极似杏仁。气特异,味极酸。以个大、肉厚、核小、外皮乌黑色、不破裂露核、柔润、味极酸者为佳。显微鉴定: 粉末: 红棕色。 ①内果皮石细胞类多角形、类三角形、三角状卵形、类圆形、长圆形或梭形,直径 13~72μm,长约至110μm,壁厚4~25μm,纹孔较明显,孔沟细密,常含红棕色物。②种皮石细胞侧面观呈贝壳形、盔帽形、类长方形、类方形、类摊形或长条形,高28~78μm,底部宽约至166μm,拱起壁呈半月形或圆拱形,厚约至23μm,层纹细密,底部壁稍厚,孔沟明显;表面观类多角形、类圆形、类梭形、长圆形或长梭形,壁厚薄不匀,纹孔较稀。③ 果皮单细胞非腺毛,较平直、稍弯曲或呈钩状、镰刀状,长(26~)52~504μm,直径10~ 22μm,壁非木化或微木化,表面偶见螺纹状交错纹理,有的胞腔具2~4菲薄横隔,胞腔常含棕色物。④果皮肯皮细胞含黑棕 色物,有时可见毛茸脱落后的疤痕。⑤中果皮薄壁细胞极皱缩,有的含草酸钙簇晶,直径27~53μm;偶见长条形夺取壁细胞。另有子叶细胞含糊粉粒及微小草酸钙簇晶。本品以个大、肉厚、核小、外皮色乌黑、味酸者为佳。

中药化学成分:果实含柠檬酸19%、苹果酸15%、琥珀酸、碳水化合物、谷甾醇、蜡样物质及齐墩果酸样物质。在成熟时期含氢氰酸。 果实含大量的枸缘酸,少量的苹果酸、琥珀酸、酒石酸、齐墩果酸及谷甾醇。种子含苦杏仁甙。

药 名:吴茱萸

拼 音:wuzhuyu

英文名:medcinal evodia fruit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未成熟果实。

功 效:温中,止痛,理气,燥湿。

主 治:治呕逆吞酸,厥阴头痛,脏寒吐泻,脘腹胀痛,脚气,疝气,口疮溃疡:,齿痛,湿疹,黄水疮。

性味归经:辛苦,温,有毒。①《本经》:“味辛,温。”②《别录》:“大热,有小毒。”③《药性论》:“味苦辛,大热,有毒。”

入肝、胃经。①《汤液本草》:“入足太阴、少阴、厥阴经。”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肝、脾、胃、大肠、肾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2钱;或入丸、散。外用:蒸热熨,研末调敷或煎水洗。

用药忌宜:阴虚火旺者忌服。《本草蒙筌》:“肠虚泄者尤忌。”《纲目》:“走气,动火,昏目,发疮。” 《本草经疏》:“呕吐吞酸属胃火者不宜用;咳逆上气,非风寒外邪及冷痰宿水所致者不宜用;腹痛属血虚有火者不宜用;赤白下痢,因暑邪入于肠胃,而非酒食生冷、停滞积垢者不宜用;小肠疝气,非骤感寒邪及初发一、二次者不宜用;霍乱转筋,由于脾胃虚弱冒暑所致,而非寒湿生冷干犯肠胃者不宜用;一切阴虚之证及五脏六腑有热无寒之人,法所咸忌。”

药物配伍:《本草经集注》:“蓼实为之使。恶丹参、消石、白垩。畏紫石英。”配黄连,清肝和胃;配党参,温中补气;配五味子,温敛固涩。配当归,温经治血,调经止痛。配木瓜,和胃化湿、温中止痛。

别 名:吴萸(《草木便方》)、左力(《南宁市药物志》)。吴茱萸 ,又名:辣子、臭辣子树、气辣子、曲药子、茶辣

处方名:吴茱萸、吴萸、吴芋、吴于、吴萸子、吴于子、淡吴萸、炙吴萸、炒吴萸、黄连炒吴萸、姜汁炒吴萸、盐炒吴萸等

处方中写吴茱萸、吴萸、吴芋、吴于、吴萸子、吴于子等均指生吴茱萸。为原药材去杂质生用入药者。

淡吴萸又名泡吴萸。系原药材经开水或甘草水浸泡,漂洗后晒干入药者。

炙吴萸为净吴萸用甘草汤浸泡,待吸尽汤液,用微火焙干入药者。

炒吴萸为净吴萸用文火炒至发泡,较原色稍深为度者。

黄连炒吴萸为净吴萸用黄连汁拌炒者。

姜汁炒吴萸为净吴萸用姜汁拌炒者。

盐炒吴萸为净吴萸用盐水拌炒者。

醋炒吴萸为净吴萸用醋拌炒者。

商品名:常吴萸:产于贵州铜仁、镇远一带,旧时集散于湖南常德者。粒子均匀,很少开裂,色碧绿,气味浓烈,品质最优。

川吴萸:产于四川、陕西者。品质稍次。

吴萸或吴茱萸:本品各品种的统称。以果实饱满、色绿、香气浓、无杂质者为佳。

药用部位:本植物的根(吴茱萸根)、叶(吴茱萸叶)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动植物资源分布: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华南一带和陕西等地。药材主产贵州、广西、湖南、云南、陕西、浙江、四川等地。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8~10月,果实呈茶绿色而心皮尚未分离时采收。摘下晒干,除去杂质。如遇阴雨,用微火炕干。

拉丁名:药材fructus evodiae原植物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

炮制方法:炙吴茱萸,取甘草煎汤,去渣取汤,加入净吴茱萸,浸泡至汤液吸干为度,微火焙干。(每吴茱萸100斤,用甘草6斤4两)①《本草通玄》:“吴茱萸,咸汤浸去烈汁,焙干水。” ②《本草求真》:“吴茱萸陈者良,泡去苦烈汁用。止呕黄连水炒,治疝盐水炒,治血醋炒。”

考 证:出自《神农本草经》。

生药材鉴定:干燥果实呈五棱状扁球形,直径2~5毫米,高约15~3毫米。表面绿色或绿褐色,粗糙,有细皱纹及鬃眼(油室);顶平,中间有凹窝及5条裂缝,有时在裂缝中央有突起的柱头残存,基部有花萼及果柄,果柄方圆形,长3毫米,棕绿色,密布毛茸。横切面,子房 5室,每室有淡**种子1~2枚。种子富油性,质坚易碎。香气浓烈,味苦微辛辣。以色绿、饱满者为佳。除上述品种外,尚有同属植物石虎 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 var officinalis (dode) huang 及毛脉吴茱萸 e rutaecarpa(juss ) benth varbodinieri (dode ) huang等的未成熟果实,亦同等使用。显微鉴定:粉末:灰棕色。①粘液细胞类圆形或长圆形,直径64~120μm,有时壁破裂后逸出粘液质。 ②非腺毛1~4~9细胞,平直或稍折曲,长62~300(~416)μm,直径16~48μm,壁稍厚,平滑或有角质线纹或疣状突起,有的胞腔充满棕红色物。③果皮表皮细胞多角形,大多含橙皮甙结晶;气孔副卫细胞4~6个,中果皮薄壁细胞类圆形,亦含橙皮甙结晶。④腺毛头部7~14或更多细胞,长64~96μm,直径24~53μm,含黄棕色或暗红棕色物;柄部1~ 4细胞,与头部相接的细胞常含红棕色物。⑤草酸钙簇晶直径16(~38)μm。另有方晶。 ⑥石细胞类圆形、长方形或纺锤形,直径40~64μm,壁厚8~16μm,纹孔及孔沟明显,胞腔内含**物。此外,有花粉粒、纤维、导管及油室碎片。本品以饱满、坚实、香气浓、无枝梗者为佳。

中药化学成分:吴茱萸果实含挥发油为吴茱萸烯(evoden)、罗勒烯(oc-imene)、吴茱萸内酯(evodin)、吴茱萸内酯醇(evodol)等 。还含吴茱萸酸(goshuynicacid) 。又含生物碱:吴茱萸碱(evodiami-ne)、吴茱萸次碱(ru-taecarpine)、吴茱萸因碱(wuchuyine)、羟基吴茱萸碱(hydroxyevodiamine)、吴茱萸卡品碱(evo-carpine)。吴茱萸碱用盐酸乙醇处理即转化为异吴茱萸碱(isoevodiamine)。还含两种中性不含氮物质:吴茱萸啶酮(evodinone)和吴茱萸精(evogin)。又含吴茱萸苦素(rutaevin)。石虎果实含吴茱萸内酯、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羟基吴茱萸碱。尚含不饱和的酮,暂称石虎甲素(c18 h18 o6)、挥发油、花色甙和甾体化合物。未熟果实含吴茱萸碱(euodiamine)、去甲基吴茱萸碱(rutaecarpine)、吴茱萸喹酮碱(evocarpine)、羟基吴茱萸碱(hydroayevodiamine,rhetlinine)、去氢吴茱萸碱、evodiamide,及另一种生物碱吴茱萸素(wuchryine);;又含挥发油0。4%以上,油中含吴茱萸烯(evodene,即罗勒烯ocimene);此外,尚含吴茱萸内酯醇(evodol)柠檬苦素(吴茱萸内酯,limonin,evodin)。种子含脂肪酸25,其中有顺式-5,8-十四碳二稀酸(cis-5,8-tetradecadienie acid)。

药 名:胡黄连

拼 音:huhuanglian

英文名:figwortflower picrorhiza rhizome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玄参科植物胡黄连或西藏胡黄连的根茎。

功 效:清退虚热,凉血止血,清热燥湿,清热解毒,杀虫消疳 。

主 治:治疳疾,惊痫,泻痢,劳热骨蒸,自汗,盗汗,吐血、衄血,火眼,痔瘘,疮疡。

性味归经:苦,寒。 ①《唐本草》: “大寒。” ②《开宝本草》: “味苦,平,无毒。”

入肝、胃、大肠经。①《雷公炮制药性解》: “人肝、胆、胃三经。”②《本草汇言》: “入手、足太阴,足阳明、厥阴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5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或浸汁点眼。

用药忌宜:脾胃虚弱者慎服。

药物配伍:配银柴胡,相须配对,退虚热效佳。配鳖甲,清补同用,清退虚热。配秦艽,有良好的透肌退热之功,擅治虚劳潮热尤其对骨蒸劳热,肌瘦颊赤,困倦盗汗之风劳病者所宜。配乌梅,一泄一敛,泄不伤正,敛不留邪。配生地,用治虚火内扰而致的吐血,衄血。既能泄火,亦可生津。

别 名:割孤露泽(《开宝本草》)、胡连(《本草正义》)

处方名:胡连、胡黄连

商品名:胡黄连:为玄参科植物胡黄连的根茎。产于我国西藏、云南。印度、越南等国也有出产。以根茎条粗、折断时有粉尘、断面灰黑色、苦味浓者为佳。

西藏胡黄连:又名假黄连。为玄参科植物西藏胡黄连picrorrhiza scrophulariiflora pennell的根茎。主产于西藏。以根茎粗大、体轻质脆、苦味浓者为佳。

动植物资源分布:胡黄连分布西喜马拉雅山区。都为进口,产印度。西藏胡黄连分布西藏南部、云南西北部。产西藏。

药材的采收与储藏:在地上部分枯萎时采挖,去净泥杂及地上部分,洗净,晒干。

拉丁名:药材rhizoma picrorhizae原植物胡黄连 picrorhiza kurrooa royleex benth 西藏胡黄连 picrorrhiza scrophulariaeflora pennell

炮制方法:拣去杂质,用清水淘净,捞起润透,切片晒干。

考 证:出自《唐本草》。

生药材鉴定:①胡黄连:干燥根茎呈圆柱形,平直或弯曲,多不分歧,市售品多为长约2~4~9厘米的小段,直径3~8毫米。表面灰**至黄棕色,有光泽,粗糙,具纵皱及横环纹;桂皮有时剥落,露出褐色的皮部;顶端有残留叶迹,密集呈鳞片状,暗红棕色,或脱落而残留半环状的节痕;根痕圆点状,近节处较多。质硬而脆,易折断,折断时有粉尘飞出;断面皮部灰黑色,木部黄白色,木部维管束4~7个,排列成环状,中央有灰黑色的髓部。 气微,味极苦而持久。以条粗、折断时有粉尘、断面灰黑色、味苦者为佳。②西藏胡黄连:干燥根茎呈圆柱形,多少弯曲,偶有分枝,长3~7~12厘米,直径2~9~14毫米。表面灰棕色至暗棕色,有横皱纹或纵皱纹,并有突起的芽或芽痕以及小圆形的根痕或细根残基;顶端密被鳞片状的叶柄残基,呈灰棕色、黄棕色至暗棕色,革质。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木栓层灰棕色,皮部淡棕色至暗棕色,约占半径的l/3~l/2,有多数裂隙,木质部黄白色,通常为9个木部维管束,排列成环状,髓部暗棕色,有多数裂隙。有的在根茎节部带有少数的根,表面灰棕色,有纵皱纹。气微弱,有持久性的苦味。以根茎粗大、无细根者为佳。显微鉴定: 粉末灰黄褐色。①薄壁细胞长圆形或不规格形,细胞间隙明显,壁稍厚,有的呈连珠状,纹孔大,稀疏分布或集在纹孔域,有的细胞含黄棕色物。②木栓细胞表面观不规则形,大小不一,壁波弯曲,木化;断面观扁长方形。③网纹、梯纹、螺纹及梯状导管直径 8-28μm。④升华结晶鲜**,针状,有的集成针簇状。此外,棕色块随处散在。

中药化学成分:胡黄连根含胡黄连素(kutkin)34%和 d—甘露醇(d—mannitol)05%,香荚兰酸 (vanillic acjd)01%,胡黄连醇(kutkiol), 胡黄连甾醇(kutkisterol)018%,以及香荚兰乙酮(apocynin)。胡黄连素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化合物,而是胡黄连苦甙 i(picroside i)和胡黄连甙(kutkoside)的稳定混晶。又含胡黄连苦甙 ⅱ。果实含抗坏血酸、糖类、淀粉和蛋白质。根茎含环烯醚萜甙成分为胡黄连甙ⅰ、ⅱ、ⅲ(picrosideⅰ、ⅱ、ⅲ),并含游离有机酸,主要为香草酸、桂皮酸、阿魏酸。

中药图谱大全:乌梅图谱

药 名:乌梅 拼 音:wumei 英文名:dark plum fruit 来 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蔷薇科植物梅的干燥未成熟果实。 功 效:敛肺止...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