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格言
导语: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1 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2 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3 上燥治气,下燥治血
4 补肾不如补脾,补脾不如补肾
5 邪气内陷,当逆流挽舟;津枯便秘,宜增水行舟
6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7 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
8 人身小天地
9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10 梦失封金柜,形衰守玉关,鼓呵消积滞,兜礼治伤寒
11 肺主治节,心主血脉,脾主运化,肝主疏泄,肾主水液
12 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
13 肾者胃之关也
14 七节之旁,中有小心
15 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16 头者精明之府,背者胸中之府,腰者肾之府,膝者筋之府,骨者髓之府
17 冲为血海,任主胞胎
18 胃为五谷之府,胆为中精之府,小肠为受盛之府,大肠为传导之府,膀胱为津液之府,三焦为中渎之府
19 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
20 头为诸阳之会,四肢为诸阳之本
21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22 气为血帅,血为气母
23 六腑以通为用
24 齿为骨之余,发为血之余,爪为筋之余
25 脾为胃行其津液
26 八脉丽于肝肾,冲脉丽于阳明
27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
28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29 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30 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31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32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33 肺为水之上源
34 壮火食气,少火生气
35 阳络伤则血外溢,阴络伤则血内溢
36 气有余便是火
37 形寒饮冷则伤肺,饮食劳倦则伤脾
38 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
39 胃不和则卧不安
40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41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42 聚于胃,关于肺
43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44 久痛入络
45 阳气盛则嗔目,阴气盛则瞑目
46 上工治未病
47 五脏藏而不泻,六腑泻而不藏
48 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一身之根
49 肺朝百脉
50 肺为娇脏,心为火脏,脾为土脏,肝为刚脏,肾为水火之脏
51 脏寒生满病
52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53 气伤痛,形伤肿
54 怪病多痰
55 治痿独取阳明
56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57 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
58 小儿纯阳、稚阴之体,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59 多诊识脉,屡用达药
60 临病人问所便
61 至虚有盛候,大实有赢状
62 有诸内者,必形诸外
63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64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65 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66 肥人多痰,瘦人多火
67 热深厥深,热微厥微
68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腆胀
69 尝贵后贱名日脱营,尝富后贫名目失精
70 肝为女子先天
71 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
72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73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74 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75 治病必求于本
76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77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78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79 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荃
80 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
81 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檠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82 气乱于卫,血逆于经
83 脾胃虚则阴火升
84 亢则害,承乃制
85 金实不鸣,金破不鸣
86 二阳之病发心脾
87 肺热叶焦,发为痿躄
88 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89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90 诸病在脏,当随其所得而攻之
91 气化则精生,味和则形长。
92 甘温除大热
93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94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95 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
96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
97 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则亡
98 脓成决以刀针
99 喉痈应放脓,喉痹当刺血,喉风倒其痰,喉蛾烙其核
100 疮疡初起宜消,脓成宜托,溃后宜补
每个人都渴望健康,渴望能够快乐地生活。可是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使太多的人心中充满躁动和不安,似乎一时一刻的舒适都成了奢望。肝病的恐怖,前列腺的困扰,还有强直性脊柱炎、腰脊间盘突出、失眠症、脑血管疾病、帕金森、性功障碍以及小儿多动症等很多疾病,看似毫无关联,其实问题都出在一个地方——“筋”。
《黄帝内经》上说:“肝主筋。”筋是什么呢?筋就是人身体上的韧带、肌腱部分。很多病症,说不清原因,但都可以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从筋论治。人的身体里有一些总开关,治病养生都是在这些地方用力,所谓的“不传之秘”也尽在于此。 曾经说过的“消气穴”太冲、“疏筋穴”阳陵泉、“强胃穴”足三里、“健脾穴”公孙、“腰痛穴”飞扬、“补血穴”劳宫、“补肾穴”太溪等,都是能独当一面的人身之大穴。但这些穴位书中已尽有记载,也算不得什么秘密。
今天,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一个书中很难找到的,但却是对以上诸症皆有疗效的养生之道宗秘诀中有这样一句话:“天筋藏于目,地筋隐于足。”藏于目的天筋,一般人难于下手去锻炼;隐于足的地筋,我们却可以把它找出来,为我们所用。那怎么找呢?将脚底面向自己,把足趾向上翻起,就会发现一条硬筋会从脚底浮现出来。按摩这条硬筋,把它揉软,会有神奇的功效。
通常脾气越暴的人,这根筋就越硬,用拇指按一下,就像琴弦一样。凡是有肝病的人,这条筋是必按之处。
您可能会问,这条“硬筋”在脚底,并不循着任何一条经啊?稍微仔细些就会发现,其实这根筋是循行在肝经上,只是肝经一般都标注在脚背而不是脚底。肝的问题是人体的一个核心问题,肝的功能加强了,人体的解毒功能、消化功能、造血功能就会显著提高。但肝却是最难调理的脏腑,药物难以起效,针灸似乎也鞭长莫及,古人的一句“肝主筋”,却道破了我们通往肝经的捷径——通过调理“筋”就可以修复肝,所以说“书是黄金屋”一点也不过分,岐黄经典,真是字字珠玑,随便摘下一句都是“零金碎玉”,我们真是需要睁大眼睛才行。
这根筋虽然用途极广,但有些人却找不到它,揉这地方的时候反而会感觉这根筋软弱无力,塌陷不起,这样的人通常肝气不足,血不下行,反而需要把这根筋揉出来才好;还有的人虽然这根筋很粗大,揉起来却毫无感觉,也不坚韧,像是一根麻绳,五十岁以上的男士较为常见,这样的人通常年轻时脾气暴躁,肝功能较强,但由于酗酒、房劳、忧虑等诸般原因,现已肝气衰弱,更需要常揉此筋。
关于“筋”,我再提供些其他的知识,您可参照着自己的具体情况来调理。膝为“筋之府”(所以要经常跪着走以养筋),胆经的阳陵泉为“筋之会”(所以要常拨动以舒筋),脊椎督脉上有个, “筋缩”(所以要多用掌根揉它以伸筋),膀胱经的膝下有个“承筋”(所以要多用拳峰点按以散筋),请记住,理筋即是调肝。而凡和“摇动”“震颤”“拘挛”“强直”“抽搐”“火气”“眩晕”“抑郁”等有关的病症,都与肝经有关。
前些天写过一篇《虎虎生风——决定男子性能力的是肝肾两经》,告诉大家将大腿尽量劈开以增强肝肾功能,其实不过是要拉伸腿上的大筋。男性生殖器名为“宗筋”,即是诸筋汇聚之意,所以改善“筋”的供血,是从源头来解决肝的问题,同时也解决生殖的问题,方法也极为简单。
只要常常调节我们脚下的“地筋”,我们的力量就会源源而发。到过上海杨浦大桥的人都会惊叹于它的宏伟壮观。但是您发现了吗,是谁在支撑着它?承载着它的巨大负荷的,是那些粗壮有力的铁索,那就是这座桥的“筋”。我们要打造的,也正是这样的铁骨“铜筋”。
读者文摘
我怎么找不到这条筋呢?这条筋是横著还是竖看?请知道的朋友给予指点,不胜感激。(Daiyaj)
你把脚底朝著自己,把大脚趾往后拉,一条大筋很明显就出来了,连著大脚趾和后脚跟,也就是沿著脚面肝经的线路!(老船长)
中里老师谈到的地筋”,我曾经做“抽筋”锻炼时练习过。刚开始,我的这根筋确实很硬很痛,练几次就松多了。“抽筋”锻炼是指在放松状态下,有意地改变体位,人为地造成肌肉的痉挛,俗称“抽筋”。其实,“抽筋”是人体的自然调节的方式之一。人体的某些部位在遇到寒冷或疲劳等情况时,相应的筋会自然地收缩,会伴随疼痛,有时还很剧烈,但过一段时间后(一分钟或更长),疼痛达到最大值以后便会递减,同时筋也会逐渐松弛发热,最终恢复轻松自然的状态。可惜的是,由于对人体这一调节功能的认识不足,人们往会紧张,从而改变体位,人为地中断这一过程。“抽筋”锻炼的要点是顺其自然,放松,同时做深呼吸。(新西兰)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骨弱筋柔而握固,把大道理融于简单易行的小小绝活,先生真是大巧若拙,道隐无名。(hadhad1)
大家真的可以试试看。有些脾气急躁的人,这根大筋会绷得跟琴弦一样,揉起来非常痛,如同针刺。另外,这根筋自己揉起来不太好揉,让他人帮忙又不太容易掌握力度----有时能痛得让人流泪。建议买个按摩棒,就是带个把手的小軲辘那种,一手扳著脚趾头,一手用
五脏
心: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开窍於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心包络:亦称心包,是包裹在心脏外围的一层衣膜,膜上分布著明显的脉络。护卫心脏,传导心主的命令。
肝:肝藏血。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促进消化吸收。肝主筋,其华在爪。开窍於目。
肝气通於目, 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
脾: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四肢。开窍於口,其华在唇。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外合皮毛。主肃降,通调水道。开窍於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与喉咙、声音有关。(金实不鸣,金破不鸣)。
肾:藏精气,主生殖,发育。主滋养和温煦各脏腑组织。主水。主纳气。 主骨、生髓、充脑,
其华在发。开窍於耳,司二阴。
命门:部位在两肾各一寸五分之间(肚脐後面遥遥相对,脊椎骨上面)。命门即是肾阳,
『肾无此即无以作强,而技巧不出矣;膀胱无此即三焦之气不化而水道不行;
脾胃无此则不能蒸化水谷,而五味不出矣,肝胆无此则将军无决断而谋虑不出矣;
大小肠无此则变化不行,而二便闭矣;心无此则神明昏,而万事不能应矣』。
六腑
胆:附於肝,与肝相连,和肝共同发挥疏泄作用。胆内贮藏〝精汁〞(胆汁)。因胆汁清净,又称为〝中精之腑〞。
临床上对惊悸、胆怯、失眠,多梦等证,常由胆来治疗。
胃:位於膈下,上接食道,下连小肠。分上、中、下三部。上口为贲门,称为上脘;下口为幽门,称为下脘:
上下脘之间名为中脘。主要功能是受纳和熟腐水谷。
小肠:上连於胃,下通大肠。主要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吸收具有营养作用的精华部分,
归之於脾,转输五脏。同时将糟粕中的水液,渗入膀胱,杂檅下送大肠。小肠的功能,往往概括在脾的功能中。
大肠:上端接小肠,交换之处称阑门;下端为肛门。生理功能是传泻糟糪粕。
膀胱:位於小腹,接受由肾和三焦下注的水液,有贮藏和排泄小便的作用。
三焦:上中下三焦的总称。因它不是一个具体的脏器,而是人体胸腹之上中下三部及其所在脏腑的概括,
有〝孤腑〞、〝外腑〞之别称。主要功能是运行水液,敷布原气,主持诸气,司人体气化以推动脏腑的功能活动。病理上,上焦病包括心、肺的病变,
中焦病包括脾、胃的病变,下焦病主要指肝肾的病变。
心主血脉,主藏神;肺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肝主疏泄,主藏血;脾主运化,主统血,可藏意与智;肾藏精,主纳气,肾主水。五脏各司其职,却又互相影响。下面先介绍中医对五脏各自功能的定义。
心位于胸中,心包围护于外。心为君主之官,心主血脉,为人体血液运行的动力;主藏神,统摄人的精神、思维等;主汗液;开窍于舌,与小肠相表里。
(一)心主血脉
心脏的搏动是血液运行的原动力,脉管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脏的搏动是否有力,脉道通利与否,血液的功能是否健全,均直接影响着血液的运行。心脏功能的强弱能够影响血液流动的盛衰,心气血充足,脉道通利,则面色红润、脉象和缓有力;心气血不足,脉道不充,则可出现脉搏细弱,面色无华。
(二)心主藏神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在中医学中,广义的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可以通过人的眼神、表情、语言、动作等反映于外,又称为“神气”;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心主神志,主神明,即是指狭义的神。
《黄帝内经》曰,心者神之舍,血者神之气也。心的气血充足,则神识清晰,思维敏捷,精神充沛;反之,则常见心烦、失眠多梦健忘、心神不宁等症。
(三)心主汗液
汗液是津液通过阳气的蒸腾气化,由汗孔排出的液体,故中医有血汗同源之说,因心主血液,即汗是血液中分离出来的,故有“汗为心之液”之说。因此,汗多不仅伤津液,心的气血也随之耗损,常见心慌心悸等症,严重的可见大汗亡阳的症候。
(四)心开窍于舌
心开窍于舌,指舌为心的外候,心的气血与舌相同。舌主味觉及表达语言,其功能正常要依靠心主血脉和神志的生理功能。心有病变,均可以由舌上反映出来。如心血不足,则舌质淡白;如心火上炎,则舌质红赤;如心经有热或痰迷心窍,则出现舌卷、语言不清等症;如心气虚,心血瘀滞,则舌体出现青紫或紫斑。
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下而偏左。肝为将军之官,肝藏血,调节周身血量;主疏泄,舒展畅达气血;主筋,开窍于目,与胆相表里。
(一)肝藏血
肝藏血,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防止出血和调节血量的功能。故有肝主血海之称。血液来源于水谷精微,生化于脾而藏受于肝。《黄帝内经素问》曰“肝……其充在筋,以生气血。”及《温病条辨》:“肝主血,肝以血为自养,血足则柔,血虚则强。”可见,肝不仅可以藏血,还参与血液的生成,并可根据不同的生理情况,改变其血量。
肝藏血功能发生障碍时,可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血液亏虚。肝血不足,则分布到全身各处的血液不能满足生理活动的需要,可出现血虚失养的病理变化。如自失血养,则两目干涩昏花,或为夜盲;筋失所养,则筋脉拘急,肢体麻木,屈伸不利,以及妇女月经量少,甚至闭经等。二是血液妄行。肝不藏血可发生出血倾向的病理变化,如吐血、衄血、月经过多、崩漏。
(二)肝主疏泄
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舒畅、条达以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肝主疏泄是保证机体多种生理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条件。肝主疏泄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主要作用是:1)调畅气机。2)调节精神情志。3)促进消化吸收。4)维持气血运行。5)调节水液代谢。
(三)肝主筋
如肝血充盛,筋得其养,肢体活动正常;若肝血不足,血不养筋,则手足震颤,肢体麻木,伸屈不利;若热邪伤津,津血耗损,血不营筋,可见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等“肝风”病状。肝血虚、筋弱无力“爪为筋之余”,爪甲多薄而软,变形脆裂。
(四)肝开窍于目
五脏六腑的精气、血脉运达皆注于目,目与肝脏有内在联系。所以肝功能正常与否,常常表现在目的病变上。如肝阴不足,两目干涩;肝血不足,夜盲、视物不明;肝经风热、目赤肿痛;五脏六腑的精气、血脉运达皆注于目,目与肝脏有内在联系。所以肝功能正常与否,常常表现在目的病变上。如肝阴不足,两目干涩;肝血不足,夜盲、视物不明;肝经风热、目赤肿痛。
脾位于于中焦,在横膈之下。脾为仓廪之官,脾主统血,主运化、升清,即运化水谷精微,并上输给肺,以营养全身;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与胃相表里。
(一)脾主运化
脾主运化的功能包括两方面,即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
(1)运化水谷。脾主运化水谷的生理功能,即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并上输于肺,灌注于心,经脾经和血脉到达全身,营养五脏六腑。脾的功能强健,才能为化生气、血、津液等提供充足的养料,使全身脏腑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据此,前人有“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的说法,亦有脾为五脏之母一说。若脾的运化失职,就会出现腹胀、腹泻、食欲不振、倦怠消瘦和气血生化不足等病理变化。
(2)运化水液。即脾具有促进水液代谢作用,对体内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在肺、肾、三焦、膀胱的配合下,共同维持人体水液正常的代谢。若运化水湿失常,可导致水湿潴留的各种病变。聚湿生痰;溢于肌肤则为水肿;流注肠道而成泄泻。
脾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两个方面的作用,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在病理上常常互相影响。
(二)脾主升清
“升清”,即是指脾能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并上输于肺,以营养全身。所谓“升”,是指脾气的运动特点,以上升为主;所谓“清”,是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脾之升清,是和胃之降浊相对而言,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脾升胃降形成了升清降浊的一对矛盾,它们之间对立又通一,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运输。
另外,脏腑之间的协调平衡是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的重要因素。故脾气升发,又能使机体内脏不致下垂。若脾气不升,则水谷不能运化,会导致人头晕、神疲乏力、泄泻等,严重者还可导致脱肛,内脏下垂等。
(三)脾主统血
脾主统血,是说脾不但有生血的功能,也有统摄血液,使血液不致溢于脉外的作用。因为血的来源靠水谷精微物质,如果脾的功能旺盛,营养充足,不但血液生化有源,而且能统摄血液。脾统血的主要机理,实际上是气的固摄作用。
如果脾统血功能不足,从而导致血溢脉外,产生种种出血症状,如月经量多、尿血、崩漏、肌肉皮下出血等,属气不摄血。
(四)脾主肌肉、四肢
脾为后天之本,正常运化可保证营养充足,经脉畅通,肌肉丰满;反之,则会影响肌肉。同时,肌肉的丰满健壮与否影响着四肢的功能活动。脾功能正常,则肌肉丰满,四肢灵活;反之,肌肉萎缩,四肢无力。
(五)脾开窍于口
《黄帝内经》曰:脾气通于口,脾和能知五味矣。脾失健运,则口味异常,饮食不香,口味乏淡;湿邪困脾,则出现口腻口甜等。口味正常脾气健旺,则饮食旺盛,肌肉营养充足,则口唇红润光泽。若脾气不健,出现口唇萎黄不泽。
肾位于腰部,左右各一。肾为作强之官,肾主藏精,主人体的发育和生殖;主水液,主纳气;主骨、生髓、通于脑,其华在发,开窍于耳,与膀胱相表里。
(一)肾藏精
肾所藏的精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与生俱来,是构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也是产生新生命的物质基础。后天之精,来源于摄入的饮食营养,经过脾胃的消化吸收,转化成能被人体利用的精微物质,也称水谷精微,或水谷精气。水谷精微经过脾胃吸收后,进入各脏腑,被利用代谢后,一部分代谢废物被排出体外,一部分成为更加精微的物质,即后天之精,藏于肾中,对先天之精进行不断地补充,维持肾中精气的充盛。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密不可分,先天之精需要后天之精的滋养,后天之精需要先天之精气旺盛,才能源源不断产生。
肾精化生肾气,由肾阳蒸化肾阴产生。肾阳肾阳都是肾精之藏,是物质的基础,与生长发育、生殖有着密切关系。肾的精气不足,往往出现生长发育方面的异常。如在幼年时期,肾的精气不足,则可致生长、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囟门迟闭,或五迟(立迟、行迟、齿迟、语迟、发迟)、五软(手足软、头软、颈软、肌肉软、口软);在成年时期,如肾中精气亏虚,则会未老先衰,表现为头发脱落或早白,精力减退,腰脊酸软无力,齿摇松动,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性功能衰弱等。
精属阴气属阳,因此,肾精指肾阴,肾气指肾阳。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常见的肾阴虚肾阳虚,实质是肾的精气不足。肾阳虚常见腰膝冷痛,形寒肢冷小便频数等症。肾阴虚常见潮热盗汗、健忘等症。肾阴虚肾阳虚常见生殖功能衰退,如男子遗精、早泄,女子闭经、宫寒等。
(二)肾主纳气
人体的呼吸功能为肺所主,但是肺所吸入之气,必须依赖于肾的纳气功能,才能防止呼吸表浅,达到足够的深度,保证体内外气体有效交换的作用。因为肾位于人体的下焦,人体所有的生命物质能固摄而不流失,都与肾的藏的作用有关。肾主纳气,其实质是肾的藏的作用在呼吸功能上的具体体现。
肾的纳气功能正常,才能保证呼吸的均匀和呼吸的深度。肾阳充足,则吸入之气经肺的习肃降作用,下达于肾。如肾气不足,则气不能收纳而上浮,出现喘息等病变。
(三)肾主骨、生髓、通于脑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肾生骨髓”,《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说“肾主身之骨髓”,可见,髓由肾精所化生,可以营养骨骼。髓由于聚集的部位不同,可以分为骨髓、脊髓和脑髓,骨、脊、脑都是由骨骼构成的腔体,其髓互通。因为脑是最大的骨骼腔体,脊髓直接通于脑,所以将脑称为“髓海”。脑为“精明之府”,与人体的智力活动相关,脑髓是否充足,关系到人的智力水平,所以先天不足的小儿多有智力障碍,老年人的常见疾病老年性痴呆,也是由于肾精亏虚,髓海不足,脑失所养所致。所以,《灵枢·海论》说:“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由此可见,肾的功能关系到人体的智力,肾虚会导致智力障碍,补肾可以益智。现在临床上常见到,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病人主要表现为肾虚、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能集中、思维迟钝等症状,这些症状都是与智力相关的。
(四)肾开窍于耳,其华在发
人体的听觉功能属肾所主,肾精充盈,能不断地产生骨髓,脑髓充足,则听觉灵敏。反之,肾虚精亏,髓海空虚,脑失所养,则听力减退。所以,老年人多肾精衰弱,故常见耳聋失聪。一般虚症的耳聋耳鸣,往往与肾虚有密切关系。
毛发的润养来源于血,而发的生机来源于肾气,且血与精互相滋生,故头发为肾精是否充足的外在征象。头发浓密、乌黑、顺滑是肾精充足、肾气旺盛的表现;反之,头发稀疏、焦黄、脱落、变白等则是肾精亏虚、肾气不足的表现。因此,青壮年毛发润泽是因为肾精充沛,老年人肾气渐衰,毛发变白而脱落。
肺位于胸中,上连喉咙。肺为相辅之官,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与肃降;通调水道;主皮毛,开窍于鼻,与大肠相表里。
(一)肺主气
肺主气,司呼吸是指肺具有主管机体之气的出入和管理呼吸运动的功能。肺主气包括肺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
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具有主管呼吸运动,吸入新鲜空气,呼出体内浊气,实现体内外自身气体交换作用,即吐故纳新。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通过呼吸运动,具有主持和调节全身脏腑组织之气的作用。肺与宗气有密切关系,通过肺朝百脉,运输至全身。因此,肺在生命活动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若肺气功能正常,则呼吸均匀;如肺气不足,则呼吸无力,声低气怯,身倦无力,为气虚不足的症状。更甚者,若肺的呼吸功能丧失,清气不能吸收,浊气不能排出,新陈代谢难以继续进行,人体生命活动则必然随之终止而死亡。
(二)肺主宣发与肃降
宣发,宣布、发散之意。肺主宣发,即肺气推动气血、津液布散全身。具体表现为:通过肺的气化,使体内浊气不断排出体外;使气血、津液输布至全身,以发挥滋养濡润所有脏腑器官的作用;宣发卫气,调节腠理之开合,通过汗孔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排出体外。若肺气不能宣发,则见咳嗽、吐痰、喘促胸闷、呼吸困难以及鼻塞、喷嚏和无汗等症状。
肃降,即清肃下降之意,又包含有肃清的意思,即肃清、排出肺内毒邪与异物的作用。肺的清肃功能,乃是机体自卫功能的表现。下降是指肺气向下通降的生理作用。主要体现于三个方面:一是吸入自然界清气;二是把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和脾转输来的水谷精微下行布散;三是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以保持呼吸道的洁净。如肺气不能肃降而上逆,则见咳嗽、喘息等症。
肺气宣发和肃降是相辅相成关系。肺有宣降,气血津液才能散布全身,人体的生理活动才能正常进行。
(三)肺通调水道
肺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称为“通调水道”。肺主宣发,调节汗液的排泄;肺气肃降,使水道维持通畅。水道的通行畅达,流通无阻,是维持水液代谢平衡的重要条件。因此,又称肺为水之上源。
若肺功能减弱,通调水道功能减退,就可发生水液停聚而生痰、成饮,甚则水泛为肿。
(四)肺主皮毛
皮毛为一身之表,包括汗腺、皮肤与毛发等组织,是人体抵御外邪的屏障。肺通过其宣发将气血津液输布全身,温养肌腠皮毛,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若肺气虚不能宣发卫气,则见皮毛憔悴枯槁,亦可见排汗异常。
(五)肺开窍于鼻
鼻是呼吸通道,与肺直接相连,故有鼻为肺之窍的说法。鼻能通气,可嗅气味,均需要依靠肺气作用。肺气正常,则鼻窍通利,嗅觉灵敏;若肺气不利,则可出现鼻塞、流涕、嗅觉异常等症状。
第17章<脉要精微论>浅解
不深究学问,只探讨实用。浅读《黄帝内经》,惠及寻常日用。
今日话题:
1什么精气充沛,是保持身体强壮的根本?具体是如何表现的?
2怎样从脉象中得知病变的部位,疾病的变化呢?
3梦境,也可以反映体内的阴阳盛衰?
4为什么口渴时不可以暴饮?
5胃脉有病会出现什么病形?它是怎样形成和发展变化的?
浅谈闲叙:四时脉象,圆矩浮沉。
一、诊脉有哪些方法?
通常诊脉在清晨时为好,因为清晨时人还没有活动,阴气未被扰动,阳气也没有耗散;同时因为尚未进饮食,人体中经脉之气平而未充盈亢盛,络脉之气非常匀静,气血未受其他因素影响,处在平静的状态。因此,清晨时诊脉比较容易诊察出异常脉象。
在诊察脉搏动静变化的同时,还应观察患者双目的明暗、面部直色的变化,以便了解五脏之气的盈亏,脏腑功能的强弱虚实,形体外表的盛衰等,相互参照比较,从而诊断出疾病的轻重吉凶。
脉是血流汇聚之处,是血液周流的通道,而血液周流靠气主导。脉象长说明气血调和,运行通畅,健康无病,为气治;脉象短说明气血不足无力,为气病;数脉说明体内有热邪,热邪会导致心中烦躁;大脉说明体内邪气过盛,病情在发展之中。
从人体上、中、下三部脉象分析,上部脉象充盛反映有邪气滞于人体上部,会有呼吸急促的症状;而下部脉象充盛,就反映邪气滞在人体的下部,会有腹中胀满等症状。若见到脉象缓慢,或两动一停,或三跳一止,停止有一定次数的,叫做代脉,是五脏之气衰弱的表现。脉象细,反映气血虚少。脉象涩而不流畅,反映气滞血瘀,会有“心痛”的病症。脉来滚滚而急,好像涌出的泉水那样,反映气血非常紊乱,是病势垂危的现象。脉象细小,似有似无,而又忽然像琴弦断了再也按不到,反映阴阳脱离,是死亡的症象。
神彩显现于双目,五色显现于面庞,都是五脏精气显现在外部的光华。就面部的五色而言,赤色应像帛绢裹着朱砂那样隐,现着红润而有光泽,不要像代赭石那样暗红带紫而干枯;白色应像鹅的羽毛那样由而光洁,不要像食盐那样由而灰暗;青色应像碧玉那样莹润光泽,不要像靛蓝那样青而滞暗;**应像用罗绢包裹着雄黄那样黄中透红,明润含蓄,不要像黄土那样黄而干枯;黑色应像重漆那样黑而透亮,不要像泥土那样,枯暗如炭灰。
无论哪种颜色,只要具有含蓄而明润的特点,就是精气未衰表现,预后良好;如果五色暴露而不含蓄,又无光泽,那就是五脏精气外泄的表现,寿命就不会长久了。
就两眼神彩和视觉来说,如果五脏精气充足,能够灌注滋养,那么眼睛就精明,而能够准确地观察万物,辨别各种颜色,审察物体的长短等形状;如果视觉障碍,以至于发展到长短不分、黑白颠倒的程度,说明五脏精气已经衰竭。
五脏的功能特点是守护精气,使它不外泄散失。如果五脏功能失常,就不能守护精气,而出现各种病症。假若见到小腹胀满、喘息气急。容易恐惧、说话的声音重浊而不清亮,好像从密室中发出来的那样,瓮声瓮气的,这是中焦有湿邪的表现,反映出脾脏的功能失常。如果语言的声音低微,说话重复,或者大半天才说一句话,是气虚的表现,反映出肺脏的功能失常。
如果患者不知穿衣盖被,不懂羞耻,言语好坏不分,又不辨亲疏远近的,这是精神错乱的表现,反映出心脏的功能失常。
如果肠胃不能贮藏水谷,大便泄泻不止的,这是肛门不能约束的表现,反映脾脏的功能失常。如果小便失禁的,这是膀胱不能贮藏津液的表现,反映出肾脏的功能失常。
总之,如果五脏能守护精气。而不过分失常,那么虽然有病,也有好转和痊愈的希望;相反,若五脏功能失常不能守护精气,那就难免于死亡了。
二、五脏精气充沛,是保持身体强壮的根本。
具体地说:头是藏精神的地方,所以称为“精明之府”,如果见到头倾斜低垂而不能抬起,眼睛凹陷而没有神彩的,这是精神将要衰败的表现。
肩背是构成胸腔的主要支柱,所以称为“胸中之府”,如果出现背部弯曲而肩部下垂,便可以知道是位于胸中的心脏与肺脏之气,行将败坏了。
腰部是肾脏所在的地方,所以被称为肾之府,如见到腰部运转不灵,身躯不能转摇,便可以知道是肾脏的精气将要衰坏了。
膝关节的周围,是筋会聚的地方,所以称为“筋之府”,如果见到下肢屈伸不便,走路时需要依扶其他物的,便可以知道是筋气将要衰坏,也反映出肝脏的精气已经很虚弱了。
骨是藏髓的地方,所以被称为髓之府。如果见到站立不能持久,行走时摇晃不稳,就是骨气将要衰惫的表现,也说明肾脏精气已经很虚弱。
所以诊断时见到形体强壮的患者,说明其五脏精气未表,虽有病预后也良好;而形体极度困惫衰弱的患者,说明五脏精气衰败,很可能导致死亡。
三、脉气与四时阴阳之气
脉气与四时阴阳之气变化相反,如脉象应显不足而盛大,说明邪气盛于正气;脉象过微,说明正气消耗虚损。如阳邪过盛诸症,脉象应该旺盛反而出现不足,是因为阳邪闭阻气血,气血运行不畅;如阴邪过盛诸症,脉象应谆微弱沉细反而旺盛,是因为正气消耗虚损,正气而浮散于外。这些脉象与四时阴阳相反、脉象与病症相反的病症,称为关格。
脉象怎样应四时变化得知病变的部位呢?
天体运转规律与脉象变化相应。万物之外,宇宙之内,天地间的一切变化,都是和阴阳的变化规律相应的,而不单纯是人体的脉象问题。
比如从春暖到夏暑,从秋清到冬寒四时气候的这种转变,正反映了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规律。
人体的脉象,也是随着四时而相应地上下浮沉。所以春季的脉象与阳气初生相应,如同弧线那样圆滑;夏季的脉象,与阳气旺盛相应,如同用“矩”所划出的的正方形充盛明显;秋季的脉象,与阳气开始下降但并未深藏相应,如同“称”杆那样飘浮;冬季的脉象,与阳气深藏相应,如同“称”锤那样沉下而不浮动。
四时阴阳变化的关键时刻,在于冬至节后四十五天,也就是立春日,表现出阳气微微上升,阴气微微下降;夏至节后的四十五天,也就是立秋日,表现山阴气微微上升,阳气微以下降。由于阴阳之气的升降,有这样一定的时期,因而脉象也相应地发生有规律的改变。
如果脉象的改变,与这个时期不一致了,就可以从它的特殊变化上分析疾病到底在哪个内脏。再根据四时和五行、五脏的相应关系,应用五行生克的规律来推求,便可以知道死亡的时期。
比如出现肝病的脉象,因为肝属木,而金能克木,秋季属金,于是可以推测死于秋季;同样道理,由于人克金,所以可以推测肺病死于夏季等。可见,对脉象的微妙变化,可细心地体察。诊察脉象的最大原则,是先从辨别脉象属于阴,还是属于阳开始,而辨别脉象阴阳的方法,就是要根据五行生克的规律来分析,从而测试出脉象属虚属实,是盛是衰,再看它与四时阴阳变化是否相一致。
若是脉象属于不足的,那是虚症,就要用补法来治疗;若是脉象属于有余的,那是实症,就应该用泻法来治疗。不能把补法与泻法用错,才能促使人体的阴阳与自然界的阴阳恢复一致。掌握了人与天地阴阳相一致的道理,以及分析脉象的方法,就能够判断疾病的预后吉凶。
所以说,在诊断疾病时,听到患者发出的声音,要把声音与五音、五脏联系起来分析病在何脏;看到患者的面色,要把五色与五行、五脏联系起来,应用生克的规律预测疾病的发展变化;切按患者的脉象,要把脉象与四时阴阳联系起来,判断疾病部位。不仅分析脉象首先要辨别阴阳,即使是梦幻,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体内的阴阳盛衰。
比如阴气过盛的人,会梦见涉渡大水而恐惧;阳气过盛的人,会梦见有大火烧灼;阴气盛、阳气也盛的人,可给梦见相互残杀而毁坏受伤。气盛于上部的,可能梦见飞腾;气盛于下部的,可能梦见向下堕坠。如果吃得过饱,可能梦见送给别人东西;如果饥饿,可能梦见取来食品自用。肝气过盛的,可能梦见发怒。肺气过盛的,可能梦见悲哀哭泣。腹中烧虫过多;可能梦见众人聚会;腹中蛔虫过多,可能梦见相互打击而受伤。
诊脉是有一定法则,但其中最根本的一条是平心静气,精神集中,才能保证诊察的正确。
四时的脉象是:春季的脉浮面滑利,好像鱼儿浮游在水波之中。
夏季的脉在皮肤中,它那充满旺盛的样子,如同夏天所有的植物都繁荣茂盛,秋季的脉象在皮肤之下。好像蛰虫将要伏藏而有下趋之势。
冬季的脉象,沉伏在骨的附近,犹如蛰虫伏藏得已经很周密,又好像人们深居在密室之中。
因此说,从脉象的变化中,要想知道深藏在体内的五脏虚实,必须重按才能得到要领;要想知道在外部的经脉之气盛,衰,必须按照次序,先轻按浮取,再重按沉取,如果沉取时脉象不足,而浮取时脉象有余,那就是疾病在外的表现。
以上春、夏、秋、冬、内、外这六个方面,就是诊脉时必须注意的重要法则。
三、五脏脉象
心脉搏击有力而坚硬,脉体过长,是心经邪气过盛的反映,会出现舌体卷缩而不能言语的症状;若脉象软弱无力而且散乱不整,是心气不足的反映,应当有“消渴病”,湿心气恢复后自然会痊愈。
肺脉搏击有力而坚硬,肺体过长,是肺经邪气过盛的反映,会山现咯血或痰中带血的病症;若脉象软弱无力而且散乱不整,是肺气虚的反映,应当有汗出不止的“灌汗”病,对于这种病就不能再用发汗的方法治疗了。
肝脉搏击有力而且坚硬,脉体过长,反映肝经邪气过盛,如果面部并不出现青色的,这是由于受到坠跌和打击,有淤血停留在两胁肋之下,会使人气上边,因而出现喘息的症状;若脉象软弱无力而散乱不整,这是肝气不足的反映,再见到皮肤绷紧光亮的,就是“溢饮”病的表现。所谓溢饮病,是由于口渴而暴饮,使肝脏功能失常,影响水液代谢,于是水液不能正常排出体外,而泛滥于肌肤之间、肠胃之外。
胃脉搏击有力而坚硬,脉体过长,是胃经邪气过盛的反映,又见到画色发红,患者应当是患有大腿疼痛的病症,其严重程度如同折断似的;若脉象软弱无力,而且散乱不整,是胃气不足的反映,就会患有“食痹”病。
脾脉搏击有力而坚硬,脉体过长,是脾经邪气过盛的反映,又见到面色发黄,说明湿热草蒸,影响脾脏化生气血的功能,患者会出现少气无力的症状;若脉象软弱无力而且散乱不整,是脾气虚的反映,患者会有小腿及足部浮肿,好像水肿病的样子。
肾脉搏击有力而坚硬,脉体过长,是肾经邪气过盛的反映,若出现面部颜色黄而带赤,说明心、脾之气乘虚影响,肾脏,会导致患者腰痛严重,像要折断似的;如果脉象软弱无力且散乱不整,说明肾气不足,说明患者精血亏损且不易恢复。
诊脉时发现心脉绷急是什么病会出现病的症状?这是什么道理呢?
这种病名叫心疝,小腹部会出现一定的症状。
心脏性质属阳,与小肠在经脉上是互为表里的脏腑,脏病向下传于腑,居于小腹的小肠受其影响而引起疝痛,所以小腹表现出症状。
四、胃脉有病会出现什么病形呢?疾病是怎样形成和发展变化呢?
如果胃脉实则反映邪气过盛,会出现腹部胀满;如果胃脉虚则胃气不足,会发生腹泻。
由于风邪引起的疾病,会出现恶寒发热。热邪引起的疾病,会成为消渴。体内之气紊乱而上冲,就会形成头晕、头痛等病症。假如风邪侵入人体日久不去,还会深入体内,影响脾脏而出现顽固不化的飱泄;如果风邪侵入到血脉中,经久不去而转化咸热邪,使气血腐败,就会变成为麻风。总之,邪气侵伤人体形成疾病,而疾病千变万化,所以难以言尽。
因为是四时不正常的气候变化所引起的病变,根据五行相胜的道理治疗便可治愈。
慈光中医基础背诵内容
五脏功能功效表 :
1心: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五行属火;
生理功能
主血脉主神志;
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与小肠相表里,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2肺:肺为魄之处、气之主,五行属金;
生理功能:
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淤结);
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悲,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3.脾:脾为意之舍,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五行属土。
生理功能:
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
开窍于口,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脾与胃相表里。谏议之官,知周出焉。
4.肝:肝为魂之巢,血之库,筋之宗。主升主动,五行属木;
生理功能:主疏泄;主藏血;
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5.肾:肾为志之所,先天之本,众骨之根,五行属水;
生理功能:肾藏精、主骨;主水主纳气;
在体为骨,主骨生髓通于脑,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肛门 阴器),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六腑 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
1.胆:主决断,贮存和排泄胆汁,为清净之腑;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2.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为水谷之海;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3.小肠:主液,受盛化物 泌别清浊,为精华之都,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4.大肠:主津,传化糟粕,为守城之士;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5.膀胱:主贮尿排尿,依肾气化之功,妾妃之位;津液之腑,州都之官。
6.三焦:主气,通行元气,总司气机和气化,为河运之道;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五行对应表
五脏 肝 心 脾 肺 肾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五位 东 南 中 西 北
五色 青 赤 黄 白 黑
五窍 目 舌 口 鼻 耳
五华 爪 面 唇 肤 发
五味 酸 苦 甘 辛 咸
五谷 麦 黍shu小米 稷ji高粱 稻 豆
五病 筋 脉 肉 皮 骨
五声 呼 笑 歌 哭 呻
五音 角、徵、宫、商、羽
五志 怒 喜 思 悲 恐
五液 泪 汗 涎 涕 唾
五脉 弦 洪 缓 浮 沉
五季 春 夏 长夏 秋 冬
五气 风 署 湿 燥 寒
五化 生 长 化 收 藏
五腑 胆 小肠 胃 大肠 膀胱
五道 仁 义 信 礼 智
五变 握 忧 哕 咳 栗
将病机二十一条归纳整理如下:
在《素问·至真要大论》有病机十九条,是五脏、六气的病机举例。将临床常见病症,从五脏和六气的致病加以归纳总结,它虽不能也不可能包括病机学说的全部内容,但概括为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在临床辨证中起到了执简驭繁的作用。
在这十九条中,属于五脏的五条,属于上下病位的二条,属于六气的十二条。六气之中,尚缺燥气、暑气条。金元时代的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补充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一条。著名中医专家李积敏博士补充一条属暑气为病的条目:“诸温汗出,烦则喘喝,静则多言,皆属于暑。”故此称之为“病机二十一条”。
以下为背诵内容:
21 五脏
1. 肝: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2. 心:诸热瞀瘛(mào chì眼蒙手挛),皆属于心。
3. 脾: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4. 肺:诸气膹(愤)郁,皆属于肺。
5. 肾: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22 六气
6. 风: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7. 寒: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8. 暑:诸温汗出,烦则喘喝,静则多言,皆属于暑。
9. 湿: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10.燥:诸涩枯涸,干劲皴(cūn)揭,皆属于燥。
11.火⑴:诸痛痒疮,皆属于火。
12.火⑵: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13.火⑶: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14.火⑷: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15.火⑸:诸病浮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16.热⑴: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17.热⑵: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18.热⑶:诸转反戾(逆),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19.热⑷: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23 部位
20.上: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21.下: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五行生克关系
生:木→火→土→金→水 克:肝→脾→肾→心→肺
情致相声疗法
喜胜悲,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五劳七伤
一、五劳
久视伤血,劳於心也;心劳神损。
久卧伤气,老於肺也;肺劳气损。
久坐伤肉,劳於脾也;脾劳食损。
久立伤骨,劳於肾也;肾劳精损。
久行伤筋,劳於肝也;肝劳血损。
二、七伤
大饱伤脾。
大怒气逆伤肝。
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
行寒饮冷伤肺。
忧愁思虑伤心。
风雨寒暑伤形。
恐惧不节伤志。
《黄帝内经气厥论》
黄帝问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劳则气耗,寒则气收,炅则气泄,九气不同,何病之生?
岐伯对曰: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
肝胆主怒,怒则肝气下陷,胆气上逆,甚则肝木贼脾而为泄利,胆木刑胃而为呕吐。
血藏于肝,其上行而不吐衄者,肺金敛之也,大怒伤肝,不能藏血,而甲木上冲,双刑肺胃,甲木化气相火,甲木邢胃,相火刑金。肺胃上逆,收敛失政,是以呕血。胆木逆升,故气上矣。
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故气缓矣。
心主脉,其志为喜,喜则心气和调,志意畅达,经脉流行,营卫通利,故气缓矣。
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脾主思,思则心有存注,神有所归者,正气停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肺主悲,悲则心系迫急,肺布叶举,气道壅阻,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以胸中宗气,卫气之本,所以布呼吸而行营血者也。肺布叶举,上焦不通,宗气壅遏,不能四达,则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是以肺气消烁也。
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
肾主恐,恐则精不交神,后却而陷流。却则神气离根,奔逆阻格,而上焦不通。上焦闭塞,则下无升路,而气还于下,还则下焦胀满,故气不行矣。
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胆主惊,惊则胆木上逆,累及心君。胆为相火,心为君火,君相同气。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五行说病
西医论病,甚重解剖,病变之所,力求明确,既已明确,更求精确。中医论病,虽异于西医,不唯解剖之精确定位,然未尝不求病位也,第中西所论病位各不同耳。盖五脏各有分属,病证各有部区,此实不可不予深究。故病为某证,脏腑之病位,意在其中矣。试思《内经》中所论:肝有邪,其气流于两腋;膝者,筋之府;诸筋者,皆属于节;腰者,肾之府,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无非在论病位。昔张圣仲景之《金匮要略》,实首开脏腑定位之先河,如呕吐哕下利病之篇,脾土湿邪之证也;肺痿咳嗽上气之篇,肺金之证也。类列疾病于篇首,其病位之意昭著者也。病位、病因既明,病机了然于胸,病之进退在于指掌,辨证论治自可无差。奈何后人不敏,忽不加察,竟弃纲领而趋歧路,渺渺茫茫,陷于迷途,良可叹也。余今所选病案,愿效仲圣,以脏腑分类,力求使读者一目了然,心若明镜。然疾病千变万化:有病本在上,竟害于下;有疹见于皮,源乃中戾;有病初或发一脏,终可及五行,举凡此类,若必求使每病分类精详准确,不亦难乎故所分未当者,还求高明之人厘而正之,是所盼焉。
一、木家病概说
1木合于肝胆,肝脏、胆腑之初型基于肝脏、胆囊,故肝脏、胆囊之病位在木家。如西医之肝炎、胆囊炎之类皆是,至于何邪伤肝胆、何脏之病累及肝胆,临床须详辨。
2风合于木,故病生仓猝、变化迅速、动摇不定、抽搐瞤动之类,主责肝胆木。
3肝合于颠,风性上扰,诸般气逆、颠顶诸疾,多涉于肝风。
4木苦急、主怒,诸凡拘急、紧张、暴躁、易怒之类,病在木家。
5肝主筋,筋合于节,故关节之病,职属木家,如关节疼痛、屈伸不利之类皆是。
6肝木主藏血、主筋,故血络满张、青筋暴露、静脉曲张、慢性失血、血瘀青斑,病在肝木。
7肝主两腋,破下之病,责于肝木。
8 肝主谋虑,为将军之官;胆主决断,为中精之府,故刚暴怯懦、优柔寡断、昏沉不清、是非不明,判断迟缓,病在肝胆。
9肝开窍于目,其华在爪,诸凡目视诸疾、爪甲类病,病在肝胆。
10肝主疏泄,凡调畅不及、疏泄失度,责于肝胆,如抑郁寡欢、便秘、癃闭、泄泻、静脉曲张、低压升高诸疾,病在肝胆。
二、火家病概说
1火合于心、小肠,心脏、小肠腑之初型基于心脏、小肠,故心脏、小肠之病,位在火家,如西医之冠心病、心力衰竭之类皆是,至于何邪伤之,何脏之病累及,临床须详辨。
2暑热合于火,故发热、伤暑、畏寒、身冷之类,责在火家。
3火性烈张,诸凡膨胀、暴张之病,责在心火,如局部猝胀之类皆是。
4、火性上炎,诸凡头脑、口齿、耳目之疾,病在上者,多涉于心火。
5火色赤,诸凡红赤之色,病涉心火,如斑疹鲜红,面颧色红、局部红赤、出血势急且色鲜红者、多属心火之病。
6火性盛壮、热烈,诸凡高声、势猛烈、青壮年人多为火病。
7汗为心液,诸凡汗证多涉于心火。
8心主脉,主喜,开窍于舌,凡舌病、脉动失常、喜笑不休,多因心火。
9心主神明,凡两目无神、气色枯悴,责在心火。
三、土家病概说
1士合于脾胃,牌脏、胃腑之解剖初型基于胰腺、胃,故胰腺、胃之病,位在土家,如西医之胰腺炎、胃炎之类皆是,至于何邪伤脾胃、何脏之病累及脾胃,临床须详辨。
2.湿浊(湿热)合于土,故病见污浊、黏滞,如面色油污、头发油污、大便黏浊、头昏蒙如裹,主资脾胃。
3土性主静,故凡体沉头重、怠惰欲卧,主责脾胃。
4土居中焦,大凡胃脘满闷、大腹便便、上腹干瘪、皮薄肉少,责于士家。
5肉合于土,土主奉养四脏,诸凡肉少骨立、肉多体臃、血中养分过多、过少,责在土家。
6 脾主四肢,开窍于口,诸凡四肢疾患、唇口之病,责在脾胃。
7土主思、主化,凡思虑纷纭、食入不化,责在中土。
8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故疲劳、乏力之症多责诸脾。
四、金家病概说
1金合于肺、大肠,肺脏、大肠腑之初型基于肺脏、大肠,故肺脏、大肠之病,位在金家,如西医之肺炎、结肠炎之类皆是,至于何邪伤之、何脏之病累及,临床须详辨。
2凉燥合于金,故口鼻干燥、皮肤干、洒淅身凉之类,责在金家。
3金性收,诸凡脉见收降或肺脉不收之病,责在肺之失职,如喘息抬肩、食则如厕之类皆是。
4金性下降,诸凡悲观、冷漠、降下之疾,如悲哭、水泻等多关肺、大肠。
5金色白,诸凡白淡之色,病涉于金,如面色淡白之类,多属肺、大肠之病。
6金性衰减,诸凡虚乏、不足、中年以后之人多为金病。
7涕为肺液,诸凡多涕,多涉于肺金。
8肺主皮,开窍于鼻,诸凡鼻病、皮肤诸疾,求之肺金。
9肺主气,凡咳嗽、喷嚏,属气之失常,责于肺金。
五、水家病概说
1水合于肾、膀胱,肾脏、膀胱腑之初型基于肾脏、膀胱,故肾脏、膀胱之病,位在水家,如西医之肾炎、肾衰之类皆是,至于何邪伤之、何脏之病累及,临床须详辨。
2寒冷合于水,故身寒、小便清长、肿而凉之病,责在水家。
3水性下趋,诸凡腰脚,二阴、足部之病,责在肾水,如下肢水肿之类皆是。
4水性闭藏,诸凡封藏禁闭之疾,如汗不出,尿不出等多涉于肾水。
5水色黑,诸凡晦暗之色,病涉肾水,如面色黑暗、皮肿而色暗者,多属肾水之病。
6水性潜藏,诸凡声微、息微,在暮年之人多为水病。
7肾主骨,主生殖发育,开窍于耳,诸凡骨病、生殖之病、发育失常、耳聋、耳背,多因肾水。
8肾藏志,凡健忘失志,责在肾水。
五行论药
一、 木家药概说
1东方色青,入通于肝,故色青之品,木家药也,青黛、茵陈色皆青。
2其味酸,先走肝,故味酸之品,木家药也,山楂、山萸肉皆酸也。
3肝、胆属木,于时合春,故春生、春采之物,木家药也,麦芽、茵陈是也。或谓:草木之类,多生于春,当作何解曰:草木之品,故多木药也;金石之品,故多金药也,此何疑焉然草木之品亦非独生、独采于春,白菜生于秋,荞麦生于秋,菊花采于霜降,是此等草木,人金之品也。
二、火家药概说
1南方色赤,入通于心,故色赤之品,心家药也,桂枝、丹参、朱砂色皆赤。
2其味苦,先走心,故味苦之品,火家药也,黄连、桃仁味皆苦。
3心、小肠属火,火性蓬勃开张,于时合夏,故夏开之花属火,红花之类是也。
三、土家药概说
1中央色黄,人通于脾,故色黄之品,土家药也,藿香、白术、大**皆黄。
2其味甘,先走脾,故味甘之品,土家药也,甘草、大枣味皆甘。
3 脾胃属土,时合长夏,故长夏生、采、制之品,土家药也,神曲、砂仁是也。
四、金家药概说
1西方色白,人通于肺,故色白之品,金家药也,石膏、银杏皆白。
2其味辛,先走肺,故味辛之品,金家药也,葱白、苏叶皆辛。
3肺、大肠属金,时合于秋,故秋生、秋采之品,金家药也,菊花、大白菜是也。
五、水家药概说
1北方色黑,人通于肾,故色黑之品,水家药也,补骨脂、干地黄皆黑。
2其味咸,先走肾,故味咸之品,水家药也,玄参、龟板皆咸。
3肾、膀胱属水,时合于冬,水性下潜闭藏,故闭藏沉潜之品属水,牡蛎、籽类多为水药。
六、药多兼行概说
哲人有言:“人得五行之全,物得五行之偏,故以物之偏,纠人之偏,乃能已病。”此理诚确。人难五行平均,物鲜单禀一行,故人人皆有五行失常之疾,而物多为数行皆具,但五行不均,气有偏胜耳。是故紫苏不单入脾,亦可人肺;干地黄不独入肾,亦可滋脾。学者苟能格物之性,尽知物之优劣短长,则临床妙用,效如桴鼓者必矣。
一个人身体健康是有一些标准的,从这些标准中,人们可以判断这个人的身体是否健康。下面跟随我一起来看看身体健康的五大标准吧。
身体健康的五大标准
第一是心肺功能好
心脏和肺脏是主要的内脏器官。健康的心脏,心肌发达,心容量大,每跳动一次能排出血液80-100毫升,比一般人多20-30毫升。由于身体在一定的时间内,需要的血液是一定的,心跳一次的排血量增多了,心脏跳动的次数就要减少,一般来说,心跳减慢是一种好现象,能使心脏在跳动后有较长的时间进行休息,不容易发生疲劳,可以为参加体力劳动储备力量,即使担负重体力劳动,也不致心跳过速而发生心慌头晕等不舒服的感觉。健康的肺脏,肺活量比一般人大,肺内气体交换良好,胸廓发达,呼吸肌强壮、呼吸缓慢而深沉,每分钟呼吸10次左右就能满足身体对氧气的需要,这种功效高,用力省的呼吸 方法 ,能够防止呼吸器官过度劳累,发生呼吸道疾病。当心脏功能、肝脏、胃肠等内脏器官的血液循环旺盛,营养供应充足,也处于健康状态。
第二是生长发育良好
健康的人,身体发育比较好,表现为个子高大,身材匀称,肌肉丰满,四肢有力。同样年岁的两个人,如果这人比那人身高、体重、胸围、呼吸差、肺活量、握力、弹跳力的指标高,说明这个人比那个人身体健康。当然,身体发育的好坏,还和地区、遗传、种族、营养等有关系,不能单从这一方面来判断。
第三是身体素质好
人们的劳动、运动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动作,都是由神经系统支配的不同形式的肌肉运动。肌肉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素质的差别,能够反应出人的神经系统和内脏的功能。因此它也是健康的重要标志。健康的人,肌肉的体积大,力量大,可占体重40-50%。
第四是神经系统的功能好
大脑是身体的主宰,指挥着身体的一切活动。不管是工作、学习、思考、判断,还是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的行动都受大脑的支配。平时吃得香,睡得甜,不头痛,不失眠,工作效率高,无疑是一种健康的表现。
第五是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和抗病能力强
外界是不断变化的,人体必须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当外界气温升高时,身体通过皮肤毛细血管的扩张向外散热;当外界温度降低时,身体通过肌肉产热,皮肤血管收缩,减少向外散热,以便保持体温的平衡。健康的人,天热了不易中暑,天冷了不易感冒就是这个道理。人体对传染病的抵抗力也是一样,身体健康的人,血液中的抗体多,在同样的环境中,不容易得传染病。
中医衡量身体健康的标准
1、脸色红润
面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古人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因此面色是气血盛衰的“晴雨表”。脏腑功能良好,气血充足则脸色红润,气血亏虚则面容没有光泽。
2、声音洪亮
肺主气,肺气足,则声音洪亮;肺气虚,则声音低弱无力,故声音的高低取决于肺气充足与否。
3、双目有神
目光炯炯有神,无呆滞之感,说明精充、气足、神旺,脏腑功能良好。《黄帝内经》说
中医经典格言
本文2023-11-05 11:01:2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01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