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一派怎么划分培分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5浏览:2收藏

正一派怎么划分培分,第1张

请问你是想问正一派怎么划分辈份是吗?正一派划分辈份顺序是:

1、守道明仁德。

2、全真复太和。

3、至诚宣玉典。

4、忠正演金科。

5、冲汉通元蕴。

6、高宏鼎大罗。

7、三山愈兴振。

8、福海涌洪波。

9、穹窿扬妙法。

10、寰宇证仙都。正一派为当今中国道教的两大派别之一,变称“正一道”。是东汉时期张道陵天师所创立的天师道在长期发展的基础上,于元朝时期以龙虎宗为中心,集合各符箓派而组成的一个符箓大派。正一派是这一大派的总称,其中包含许多支派,如:天师派、清微派、灵宝派、三茅派、正乙派等等,均各自依其系谱传承。

道教由于是民间自发形成的,没有创始人,(这是个史学常识,张道陵只是正一盟威道的创始人,在其之前可是还有黄巾军起义首领张角创立的太平道呢,您可别再说错了,有些网游的答题板块里都有的,玩过游戏应该都会知道。)所以后世尊奉张道陵为道教教主,历任张天师在道教中拥有极高的地位,元朝时忽必烈册封了第三十六任张天师,这是首次政府正式册封道教首领。

一楼回答错了,王重阳是金朝的,不是南宋的,晚张道陵一千多年。金朝是女真人建立的,女真就是现在的满族,当时占据北方与南宋对立,所以北方基本都是全真教的天下,河南也在北方,所以全真教影响较大。

天师道一般都是火居道士,都在家修行,结婚生子跟常人无异,所以道观自然也不是太多,一般都在南方,道教四大名山之一的青城山就是天师道圣地。

全真道作为道教一个完成的门派怎敢不遵奉道教教主呢?您说是吧?遗憾就是内战时期张恩溥天师毕生追随国民党最终迁往台湾,此后侄子张源先接替,现在又出来一位天师,说去世的张源先不是直系亲属没资格当第64任天师,自己已经收到江西龙虎山确认函件,在台北就任第64任天师。

第十代天师: 张子祥,字麟伯,德信之子。博览诸经,究探今古,曾从儒业,仕隋为洛阳尉。未己弃官袭教,与妻子回居龙虎山。服食精炼,能吐丹至掌中,光芒出户,寻父咽之。尝游河洛,登嵩山中锋石室,乐其幽胜。时乎闻兵骑声,有神来谒,自称东岳主者曰:“昔会圣师于青城,今四百余载。自魏晋以来,乱离以久,生灵受害,罪孽牵缠无由解脱。有幸重遇圣师,愿乞广宣符箓,庻俾超化。“言迄辞去。天师还山,分遣弟子宣化四方,以积玄功。寿一百二十岁,元至正十三年赠“上清玄妙大虚真君”。

正一派,就是张天师那一派,在江西龙虎山,就是符箓派,专业画符捉鬼的。

丹鼎派:

北宗一系--吕洞宾-王重阳-全真七子--

后以七子中七徒邱处机的龙门派为中流砥柱,现在北京白云观即为龙门派一脉/

南宗: 吕洞宾传张伯端真人

---张紫阳一传石泰,石泰传薛道光,薛道光传陈楠,陈楠传白玉蟾,世城“南宗五祖”。

授箓制度起源于正一盟威道

后世形成的多派符箓,各有授受制度。正一盟威道创立于东汉,当时便定下许多规戒制度,使起于民间的道教向著制度化宗教的方向迈开大步。其中有一项便是授箓制度。张道陵创道时的授箓方式已不得其详,但在《正一法文经章官品》中多处提到有「箓生」的称号,足见当时已经有完整的制度设置。据传说约当晋末,张道陵天师四世孙张盛迁居江西省贵溪龙虎山,于是该地成为正一派的宗坛所在地。张盛将授箓制度也带到龙虎山。据说当时便确定了三元日授箓的制度。与张天师创道同时或稍後,形成了许多其它或大或小的道派。不过起初,它们都实行拜师学道的办法,师弟子间设下盟誓,表示道心不变,不得违逆师长。这种办法,比较适合单线的传承,对于教团的稳固和扩张,显然不相适应。所以後来各道派都看到了正一盟威道授箓方法的优越性,南北朝时形成的上清、灵宝等道派,也都拟定了自己的法箓,并且也采取授箓收弟子的办法。到了隋唐时代,诸派道教各有宗坛,但又在社会上以统一的宗教的面貌出现,以与其它宗教(例如佛教)相区别。因此,诸派法箓也作出统一的排列。唐代,自最基层的正一箓起,以上清箓为最高,凡一百二十阶,形成严密规范的系统。宋以後,仍有新的符箓出现,比如神霄、清微、净明等都是新出的比较重要的符箓道派,各有自己的符箓授受方法。从北魏开始,历代帝王或有信仰道教的,也曾有人受符箓,而以唐代为最盛。达官贵人、士大夫受箓的就更多了。这些都促进了授箓制度的完善,也提高了道箓的社会地位。

各派符箓,往往都分别有很多阶别。得受符箓是入道凭证,同时由低阶符 向高阶迁升,便意味著其道阶在上升。所以就一派而言,从入道到升迁,其间要有多次受箓。如果要在整个道教界中取得较高的地位,则要分别受诸派综合排列的道箓。

南宋历元

到明初,各符箓派多归于正一派,授箓便成为正一派传承的主要方式。自东汉至於宋代,先後出现过许多种符箓。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龙虎山(正一宗坛)、茅山(上清宗坛),以及阁皂山(灵宝宗坛)三家,合称三山符箓。南宋末和元代,朝廷都曾命令正一真人(道门中及民间习惯称张天师)提举三山符箓,所以诸派符箓皆属张天师掌管。明代,原来的诸符箓道派先後并入正一,正一派实际上成为全部符箓道派的总称。它沿袭原来的授箓方式,但对具体的法箓阶次等已经有所改变。到近代,龙虎山天师号称有三十六种箓,七十二种符。但因遭受近代的社会动荡和政治变革,其符箓已经不全。

授箓的严格仪轨

但在发展中也有种种变化,当代的授箓,总的来说已经大大精简。授箓对於道派或者个人来说,都是大事。《正一修真略仪》说「箓者,戒性情,止塞愆非,制断恶根,发生道业」,「自凡入圣,自始至终,先受戒箓,然後登真。」因此受 是登仙的必备条件,具有十分神圣的意义。正因为此,授箓仪式就具有庄严性神圣性,在历史上形成了严格的仪轨。如唐代的《正一授度仪》,内容就涉及到许多方面。因为历代有达官贵族乃至於皇帝受箓,所以那坛场设置,向道门神仙和师父供奉的财物都十分丰富。而且一部大箓,往往包括许多部分在内,授予的过程也不是一次完成,而要经过多次乃至于几年才克圆满。近代以来,社会动荡,授箓仪难以正常举办,即使举行,也不可能完全遵循古代的烦琐礼仪。

进入二十世纪中期

由于政治变革方面的原故,也由于中国国内经历过多次政治运动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授箓实际上已旷佚。直到80年代,道教诸宫观得到恢复,授箓仪式也渐渐恢复起来。先是在江西龙虎山嗣汉天师府对海外和台湾地区的道友授箓,举行过几次仪式。乙亥年下元节(公历1995年12月6日),中国道教协会正式在龙虎山举办首次国内授箓活动。这次授箓,恢复了传统的组织制度,但在具体形式上则作了若干改变。一是时间较短。古代的授箓仪一般至少要经历七天,而该次则只经历三天。时间缩短,当然其中的环节也相应减少。不过,其大节目仍旧保留。全部仪式经历了启师、拜斗、传度、斋供、上表、送圣等。同时,也依据传统,在授箓仪中设传度师、监度师、保举师;并设立护箓大师、护法大师、护经大师、护戒大师、护坛大师和护道大师

目前

授箓已经列入制度,除江西龙虎山外,茅山等原来的宗坛所在地均可举办授箓仪。

今天的授箓制度

今天,随着道教事业的兴盛,授箓也日渐规范化、制度化。下面,仅就正一派授箓的情况加以简单介绍。

授箓的条件

按照中国道教协会《关于正一派道士授箓的规定》,正一派道士,受箓具备的条件为:

(1)皈依“道、经、师”三宝,有传统的师承法派,

(2)经过省级道教团体认定并备案的正一派道士。

(3)爱国爱教,遵纪守法,信仰纯正,品行端正,身心健康,威仪整洁,持守规戒;

(4)懂得道教基本知识,能依科习诵各阶经诰;

(5)熟悉道教主要的科仪规范,能从事斋醮仪典活动;

(6)经所在省级道教协会审核推荐。未成立道教协会的地区,可由宫观推荐,报上级道教协会审核。

授箓的“三大师”

正一派道士授受经箓的法坛,称为“箓坛”。又称为“万法宗坛”。 授箓仪式上,必须有三位大师出席,即:箓坛监度师、传度师、保举师。这三位大师由举行授箓仪式的道教宫观礼聘。三位大师除了负责对箓生的基本情况、经典熟悉程度、道教修养等进行考察外,还负责在颁发的《职牒》上签名,授箓方才生效。他们的具体分工为:◎传度师:举行授箓科仪的主持者。◎监度师:一般由正一派世袭的张天师担任,监督整个授箓活动按照道教仪轨进行。

◎保举师:负责保送正一道士参加受箓。

授箓的等级

而按照授箓仪轨的标准参考资料《天坛玉格》的规定,授箓有5个等级:

初次授箓:授予《太上三五都功经箓 》,简称“都功箓”,要求:通晓《早晚功课经》,诵读《老子道德经》、《度人经》,属六、七品职衔;

第二次加箓:升授《太上正一盟威经箓》,简称“盟威箓”,要求:通晓正一诸经,属四、五品职衔;

第三次加箓:加授《上清三洞五雷经箓》,简称“五雷箓”,要求:通晓《上清经》,属三品职衔;

第四次加箓:加升《上清三洞经箓》,简称“三洞五雷箓”,要求:通晓《三洞经》,属正二品职衔;

第五次加箓:晋升《上清大洞经箓》,简称“上清箓”,要求通览藏经,属正一品职衔,通常只授给天师真人,不外授。

按照相关规定,“初授三年后可申请升授;升授八年后可申请加授;加授十二年后可申请加升”。不过,上清三洞经箓、上清大洞经箓属于道教中的高级法职,并非年限够就能申请,还必须通晓相关经典并经过“三大师”考核,并依据功德才能选择性的晋升。

具体而言来,授箓、加升的要求更为复杂一些:

“要求晋级升授者,须凭道功德行依阶加升。都功升盟威须满三年;盟威升五雷经箓须八年;五雷升三洞五雷须十二年;若无功德不得升迁,若功德超群或对社会有特殊贡献者(指济世度人、度己利人、行善积德等方面)可破格升授。无功无德者,妄欲升迁,反遭天遣。”

授箓后的相应“职衔”

在上面的介绍中,也许百科读者会注意到,每一级授箓后面都跟着一句“属某品职衔”。而上述“职衔”,在历代都仅仅是道教内部承认,并不等同于世间官员的职务、品级,应留意区别。按照道教理论,上述“职衔”是道士在神仙界内的职务品级。

那么,究竟这些授箓对应天界什么样的职务呢?由于《天坛玉格》实际上在流传中有多个不同版本,下面仅以第五十三代天师张洪任撰序,朱鹤卿于1902 年( 光绪二十八年)撰写的《天坛玉格》版本作为参考资料来加以介绍: 品级 在天界的“职务” 从九品 太极宫选进士五雷院右判官并同干雷霆都司事 正九品 太极宫选进士五雷院左判官并同干雷霆都司事 从八品 太极典者右领兵执法真宰主同干雷霆都司事 正八品 太极典者左领兵执法真宰主雷霆都司事 从七品 太极右宫掌仙官上清司箓签书雷霆都司事 正七品 太极左宫掌仙官上清司命签书雷霆都司事 从六品 太极右宫领籍仙官掌雷霆上令事 正六品 太极左宫领籍仙官掌雷霆上令事 从五品 太极右宫洞阳上宰拷较使知雷霆诸司府院事 正五品 太极左宫洞明上宰伏魔使知雷霆诸司府院事 从四品 太极宫右侍仙卿五雷副使同领雷霆诸司府院事 正四品 太极宫左侍仙卿五雷大使并领雷霆诸司府院事 从三品 太极真一仙卿神霄玉枢副奕使判南北诸司府院事 正三品 太极真一仙卿神霄玉枢游奕使判南北诸司府院事 从二品 太极神霄玉枢通真使同判南北雷霆诸司府院事 正二品 太极神霄玉枢通访使同判南北雷霆诸司府院事 正、从一品 太极右仙翁九天金阙侍中神霄玉枢采访使并判神霄玉府雷霆诸司事 其中,“官职”部分似乎延续了唐朝以来官名的风格,“知某某事”的意思即“具体负责某某事务、工作”,“判某某事”的意思则为“主管某某事务、工作”。此处“官阶”等级分为9品并有正从之差,与现行的授箓制度中7个品级有所不同,大概是源于近代授箓制度的简化所致。

授箓的程序仪轨

今天的授箓仪轨,与历史相比已经大为简化。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箓生(被授箓者)报到,并核查相关证件、当地宗教部门的介绍信、道教名师的推荐信等;

箓生接受箓坛考核组的集体考核,审查其对相关经典的熟悉程度;

箓生参加上表科仪,迎銮接驾;

箓生在“三大师”引领下,向祖天师行礼,三皈九拜;

箓生跪诵《度人经》;

箓生在天师殿领经箓与《职牒》(也称《箓牒》),并依授箓等级颁发相应法器(如:令牌,令旗,经书、道服等等),仪轨完成。

道教“醮坛”之制,最早是正一天师创立的,汉末(一说晋永嘉间:公元307—312)第四代天师张盛再返龙虎山,于祖天师炼丹处建“传箓坛”,每于三元之日传授法箓,是为“正一宗坛”,印用“阳平治都功”玉印。东晋时南岳魏夫人(华存,圣号称“云霞玉女大法教主南岳魏元君开玄道济天尊)的弟子扬羲、许谧在茅山创建了“上清宗坛”,宗坛九层,印用“九老仙都君印”。葛玄一派,传出的《灵宝经》,到了陆修静给以增修,撰斋仪多种,使灵宝之教大兴,这一派于江西清江县阁皂山,葛玄成道处传“灵宝经箓”建“元始宗坛”,用“元始宗坛印”和宋徽宗赐给的“元始万神”铜印。

道教正一派有四大法坛,全真派为混元宗坛。

万法宗坛

龙虎山正一宗坛:龙虎山在今江西省贵溪县西南上清镇,为张氏世居之地。相传张道陵曾建草堂于此,居此炼丹者三十余年。后张氏赴蜀,得老君三降玉局,授正一盟威之道,传都功盟威经箓。于是建教于鹄鸣,始传经箓,立二十四治。破山伐庙,扫荡邪魔。及至西晋永嘉间(公元307—312年),其第四世孙张盛再返龙虎,建祠堂于张氏当日炼丹处,并在附近建立了传箓坛,每于三元之日传授法箓,是为正一宗坛之始。唐玄宗时因嘉许天师符箓,册封张陵为太师,于京城建授箓院,龙虎山置传箓坛。武宗会昌中(841—846)赐帑于龙虎山立宫,额其传箓坛曰“真仙观”。这是龙虎山最早的道教宫观。

宋代,该观屡经修缮,端平二年 (1235)

,又兴建了“三清”、“真风”等六殿、二阁三馆、二堂及方丈并左右道院等数百楹。景定间建上清宫门楼,额曰“龙虎福地”并敕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为“观妙先生”,龙虎山掌教,提举三山符箓;兼御前诸道观教门公事,主领龙翔宫。

元代皇帝多次拨款修缮上清宫,并召见了第三十一代至三十四代天师,于龙虎山之恩迂,逾于历代,明清之世,一仍元代之旧,龙虎山天师道系迄为我国道教中心。上清宫是他们的宣教胜地。元代开始,正一派总领三山符箓,改名为“万法宗坛”。

明洪武元年

(公元1268年)朱元璋又拨款兴建了龙虎山的天师府,光大天师门楣,清康煦间曾另建天师府于北京正阳门外,雍正间再改建于地安门外。天师府第逐与曲阜孔府媲于天地间矣。

灵宝宗坛

阁皂山灵宝宗坛(元始宗坛):阁皂山,在今江西省清江县,以山形如合、山色如皂得名。自汉以来,张陵、葛玄、丁令威皆有坛井在焉。故《寰宇记》谓为“神仙之宅”。《洞天福地记》七十二福地之第三十六福地,太极左仙公葛玄得道处,东峰卧云庵有坛灶,仙公炼丹处。山中所传《灵宝经箓》即仙公遗教也。宋以后,朝庭允许授箓者,唯广信之龙虎、金陵之茅山与此三者而已。徽宗朝给“元始万神”铜印,至今用之。故道教中遵为“灵宝宗坛(元始宗坛)”,为有名的三山符箓之一。

宗坛所在之处,原名灵仙馆;隋时毁于火,再建草堂;孙道士为殿台,乃名为观。江西李氏改名玄都,再焚再葺,政和八年始赐名为“崇真宫”。

崇宁三年

(1104)加赐“万寿”,淳佑六年(1246)又加为“大万寿崇真宫”。根据山志所记,它应当是宋代道教宫观中的第一大观。明宣德以后,观中黄冠星散,宗坛不复旧观矣。

上清宗坛

茅山上清宗坛:茅山是江南名山,上清宗坛的所在地,三山符箓之一。《洞天福地记》中,它是十大洞天的第四洞天,“句曲山,周回一百五十里,名曰金坛华阳之洞天,在润州(今镇江)句容县属,紫阳真人治之。”又为七十二福地之第一福地,“地肺山,在江宁府(今南京市)句容县界,昔陶隐居幽栖之处,真人谢允治之。”

它原名句曲山,古名已山,又名冈山,以山形曲折得名。秦时曰华阳之天,山中群峰耸立,大者有大茅、中茅、小茅三峰。故又称茅山,三峰亦名茅峰。

它从来就是道教有名的道场,古代有名的神仙茅初成即在此山得道,西汉时茅盈兄弟来居本山,行医学道,遗爱在人,并留下了后来的茅山道派:大茅、二茅、清微等道派。

东晋时候,南岳魏夫人 (魏华存)

的弟子杨羲、许谧在茅山建立了“上清宗坛”,道教中以经箓授受就是从他们开始的。

道教中有名的大师如:陆修静、臧矜、陶弘景、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等人即都是他们的法裔,所以到了唐代,茅山道便发展成为了道教第一大宗,后来连龙虎山也都要共演上清符箓,于是茅山在道教中的声望更为脍炙人口了,因此茅山也成为道教中最负盛名的名山。

净明宗坛

净明宗坛:在我国道教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其“忠孝神仙”的教义宗旨融合儒道两家,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传统。净明道渊源于晋代道教祖师许逊(元始天尊教灵宝天尊玉宸大道君;玉宸道君传授“日宫太阳真君孝道明王”和“月宫太阴皇君孝道明王”以”太上灵宝浄明法“,后孝道明王下降授之兰公,兰公授之谌姆,谌母传许逊,许真君传西山十二真君,后世高道辈出),南宋绍兴年间西山(在今江西南昌)玉隆万寿宫道士何真公祈请许逊降临解救战乱,因得许授“飞仙度人经净明忠孝大法”等,“净明大法”遂显行于世。元初道士刘玉清整教法教理,正式采用“净明”为教派名称。主要经籍为《净明忠孝全书》,收于《正统道藏》太平部。成为宋元间在江西南昌兴起道派中一支重要道派,在江西以及江南广为流传,至今仍广泛影响江西的民风。它以“忠孝廉谨,宽裕容忍”八字要义为准则,其即“净明忠孝”之旨,以忠孝为修真之根本。净明道的传度,始自东晋时期净明道祖师许逊许真君,以南昌为中心,设坛传教,并逐渐形成以西山万寿宫为祖坛的“净明宗坛”。历史上说“拔宅飞升”的便是许逊许旌阳真人。

正一派怎么划分培分

请问你是想问正一派怎么划分辈份是吗?正一派划分辈份顺序是:1、守道明仁德。2、全真复太和。3、至诚宣玉典。4、忠正演金科。5、冲汉通元...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