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辈分怎么排列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5浏览:3收藏

杨家辈分怎么排列的,第1张

杨家家谱字辈排行:

近代杨贵德等在桐梓县娄山关镇虎峰山杨价崇德庙开会讨论百字谱:

初定:“弘农俊杰英荣华泽祥祯文武科举锦福禄宁康兴太师忠书令唐宋才嘉兵汉隋相尉权崇德怀仁君兰桂照辉映侯州尽雄伟盛海波涛涌觉理冲凌云启后继乾坤慎思贵富民树以成良言勋著永绵传严洁孝顺模喜庆辅龙腾昌发山西籍源远承家业”。

后改:“三知承俊杰荣华泽祥祯汉隋相尉才盛德怀仁君文武科举锦唐宋建奇勋太师奉旨令侯州忆雄英沧海波涛涌虎跃起龙腾满门忠烈鼎丰功壮凌云慎思传清白后裔靖康宁兰桂照辉映福禄显家声昭著千秋范源远伟业兴廉洁行孝顺继发晋乾坤”。

民国十二年(1923年)杨姓重新立宗续谱字辈:登、成、永、宏、福、生、考、义、和、平十字排辈为序。

杨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16位。至2015年2月,杨姓总人口约有4270万,是中国人口第6大姓。其中,四川杨姓人口约有380万,是杨姓第一大省。

“杨”是太阳的意思,由“木”和“昜”组成。“木”指扶桑,也称杨树,生长在东方大海上的汤谷(在今连云港云合山),“昜”古同“阳”,是“日升汤谷”的形象描写。以此为图腾的始祖就是古老的杨氏族,由此产生了杨姓族徽,最终形成了姓氏。

扩展资料:

杨(Yang)姓源出主要有:

源自姬姓:

源于周武王孙,叔虞次子,晋侯燮父之弟。晋武公(叔虞十一世孙)时,封次子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

源于周宣王子长父。宣王时期,周宣王姬静将子长父封到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为杨侯,春秋时杨为晋所灭,其后裔以杨为姓。

源于晋武公子伯侨。晋灭杨后,封杨地为大夫羊舌肸(字叔向)的食邑。羊舌氏出于姬姓,因晋武公次子伯侨之孙突当时食邑于羊舌,故以羊舌为姓。

至晋顷公十二年(前514年),晋灭羊舌氏,食我的儿子杨道逃到华山,居住在弘农华阴,以祖宗封地杨为姓,其后代开基各地,成为杨氏繁衍发展的主流,史称杨氏正宗。

源自扬姓:古时杨扬不分,以邑为氏。

源于改姓而来:主要由同源、避难、避仇、收养、过继、赐姓以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构成。

赐姓:隋代杨义臣本姓尉迟氏,鲜卑族,为北魏勋臣八姓之一。义臣之父尉迟崇,隋初随行军总管达奚长儒与突厥交战,力战而死。隋文帝因对尉迟崇功业的追忆,下诏赐义臣国姓杨氏。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收养:西晋氏族首领百顷氐王杨飞龙,收养外甥令狐茂搜,改其姓为杨氏。杨复光,本姓乔,少时养于内侍杨玄价家,遂转姓杨。杨守亮,本姓訾名亮,杨复光平定江西黄巢起义军时,得訾亮,养为假子,转姓杨,改名守亮。

避难:今浙江省诸暨市的概浦杨姓,为倪姓所改。倪盈第八世孙倪炤,仕宋为龙图阁学士,因反对王安石的变法,遭流新州。当时,倪炤的幼子倪顺尚在襁褓之中,匿概浦外家。官府勾之,外祖母孟氏以幼舅同庚者易之,得以保全。及倪顺长大,力学皆优,念外家杨姓之恩,改为杨姓。

少数民族改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政策,其中的莫胡卢氏改为杨姓。白族中,杨姓一直是主要姓氏,唐朝时为白族第一大姓。 

参考资料:

-杨氏家谱

  据《榕江县志》,古州这块地盘,也并非全为化外,三国为蜀国辖地,唐宋为羁縻古州,元代设古州八万军民总管府。

  长期以来,侗族就居住在今天的湘、黔、桂毗连地区,这里很早就受到中央王朝的直接统治,因此侗族地区的建置沿革与中央王朝的行政建置有密切关系。由于这一地区是一个有别于中原汉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地区,因此在行政建置上又有自己的特点。

  1、唐代以前的侗乡建置

  根据汉文史籍记载,侗族地区的建置沿革最早可以追溯到周及其以前的时代。周及其以前,当时中国在国之下分为“方国”。是时,今侗族地区属荆州南境。自此以后设郡,郡之下设州或县。春秋战国时期属楚国巫黔中郡。秦代分属黔中郡、象郡和桂林郡。两汉时期分属于■■、武陵、郁林三郡。三国时分别属于荆州武陵郡和交州郁林郡。这一建置到魏、晋、南北朝以至隋代基本上未曾改变,只是在今湘西南和黔东南设舞阳县隶武陵郡(后改沅陵郡龙标县);在桂西北的三江、龙胜一带设义熙县隶始安郡。

  2、唐代的侗乡建置

  唐朝初年,封建中央政府将历代沿用下来的郡或改为州,州下设郡;或是州郡并称。在州这一级行政建置中又分为同等的两类:一类是“经制”州,它由吏部直接委派官员来进行统治和管理;一类是“羁縻”州,它是由都督府指派当地大姓首领充任刺使,子孙世袭,令其“奉正朔”,“贡方物”,军政财权则由其自主。根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当时唐王朝在今侗族地区设置的“经制”州郡有:思州宁夷郡、邵州邵阳郡、叙州潭阳郡、奖州龙溪郡(以上四州属江南道)、象州象郡、融州融水郡(以上二州隶岭南道)等。其建置时间及具体所辖的地区是:思州宁夷郡于武德四年(621)置,贞观四年(630)定名,领三县,其中所辖的思王、思邛两县包括今岑巩、玉屏、三穗和镇远东部、锦屏北部与天柱西部等地区。邵州邵阳郡于武德四年(621)分潭州邵阳县置梁州,贞观十年(636)始改此名,领邵阳、武冈二县,其中武冈县包括今绥宁和通道县东部地区。叙州潭阳郡于贞观八年(634)以辰州之龙标县置,领龙标、郎溪、潭阳三县,包括今芷江、黔阳、会同、靖州、锦屏、天柱、黎平的东部和东南部以及通道的西北部等地区。奖州龙溪郡于长安四年(704)以沅州之夜郎、渭溪二县置,原名舞州、业州,大历五年(770)更名为奖州龙溪郡,领峨山、渭溪、梓■(即今芷江)三县,即今镇远东北至新晃、芷江一带。象州象郡即原来的桂林郡,武德四年以始安郡之阳寿、桂林县置,今龙胜县包括在内。融州融水郡于武德四年分始安郡的义熙县置,领融水、武阳二县,包括今融水、罗城、三江和龙胜的一部分地区。

  除“经制”州外,唐代还在江南道辖区内设置51个“羁縻蛮州”,其中的“羁縻晃州”和“羁縻充州”以及虽未属“羁縻州”而实为“羁縻州”的诚州、徽州、溪峒州等也辖有部分侗族地区。“羁縻晃州”辖有今新晃、玉屏、岑巩和三穗等县地。“羁縻充州”辖有今芷江、玉屏、岑巩和三穗县地。诚州、徽州、溪峒州的领域大致包括今靖州、会同、通道、绥宁、锦屏、黎平等地。

  3、宋代的侗乡建置

  北宋王朝在公元960年建立后,将地方建置改为路、州、县三级。据《宋史·西南溪洞诸蛮》记载,当时在侗族地区设置的州郡,属荆湖北路的有诚州、徽州,晃州、思州;属广南西路的有融州以及与之毗邻的八舟、潭溪、洪州泊里、福禄永从和容江巴黄5个“军民长官司”等。诚、徽州包括今靖洲、会同、绥宁、通道、黎平、锦屏以及天柱、镇远等部分地区。

  宋王朝为了加强对侗族地区的统治,又在州、县之下建砦置堡,或升砦为县。元丰三年(1080),以沅州贯保砦(今靖州北)置渠阳县,招抚上江、多星、铜鼓、羊镇、潭溪、上后、上诚、天村、大田诸团,设罗蒙砦,隶属诚州。同年改徽州为莳竹县,隶邵州。崇宁五年(1106)改莳竹为绥宁县,隶武冈军。元佑二年(1087),改诚州为渠阳军,因受当地民众反抗,王朝政府派兵镇压,事平,废渠阳军,仍置诚州。崇宁初,改诚州为靖州,并于北部置三江县(后改为会同县);改南部的罗蒙砦为通道县,均隶靖州。

  思州辖区包括今玉屏、三穗及岑巩、天柱西部、锦屏北部、镇远东部等侗族地区。 融州属地甚广,期间辖地多有变化,州内所属县、堡、砦等撤并频繁,但仍可见其辖地大致为侗族聚居的黎平、三江、从江、融水、榕江等县。

  八舟、洪州泊里、福禄永从、容江巴黄5个“军民长官司”辖有今黎平、从江、锦屏等县的部分地区。

  4、元代的侗乡建置

  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1290)定制,于京师置中书省,治大都(今北京),统辖冀、并、鲁诸地,称腹里。于全国置11行中书省,简称行省,长官为平章政事,是我国省区的源起。行省之下的行政区划为路。一般边远地方的路因时地不同而异称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路的下面,腹地以府领州,以州领县;其他地方则有总管府、军民府、府、军为一级,各领州、县、长官司为一级。也有州领县及长官司的。州、县、长官司各领等处、寨;洞、坪、蛮、村、团、部,均为最低一级。此外,府与州又有不隶路而直隶省者。总之,领属分合不明确固定,混淆颇多。就正常情况说,应为省、路、府、州、县五级。

  元代所置路、州,在今湖南境者除非直隶州未计外,共有17个。其中与侗族有关的有沅州路、辰州路、靖州路等。沅州路治卢阳,今芷江县地。宋沅州潭阳郡,于至元十三年(1276)置沅州安抚司,十四年(1277)改沅州路总管府,领卢阳、黔阳、麻阳三县。卢阳即今芷江、新晃、怀化县地;黔阳即今黔阳、怀化县地。辰州路治沅陵,即今沅陵县。宋辰州卢溪郡,领有沅陵、辰溪、卢溪、溆浦。辰溪县即今辰溪、怀化县地。靖州路辖永平(今靖州)、会同、通道三县。绥宁隶武冈路。

  元代广西侗族地区属柳州路融水、怀远等县。龙胜属义宁县地。

  元时贵州侗族地区属思州宣慰司领思州宣抚司、镇远府、黎平府。思州宣抚司领县一,长官司二十二,其中辖有今岑巩、石阡、万山等县、特区。镇远府辖镇远、三穗等县。黎平府辖有今黎平、锦屏、从江、剑河、榕江等县。具体经过是:元兵进入贵州,思州田景贤纳土归附,命为思州军民安抚司,后改为宣慰司。至元二十年(1283),“讨平九溪十八洞”,召集各“溪峒酋长赴阙,定其地之可以设官者与其人之可以入官者,大处为州,小处为县”,并立总管府。同时“以靖州西南之半立古州八万军民总管府”,“五开洞属之”,听顺元路宣慰司节制。“三十年(1293)又以新附洞蛮吴勋鳌为潭溪洞军民官,佩金符”。至治二年(1322),废古州八万军民总管府,置上黎平长官司,以其余地为属思州都云、定云,新添3个安抚司。并在今黎平、锦屏、剑河境内设置福禄永从、潭溪、洪州泊里、铜鼓、湖耳、亮寨、欧阳、新化、赤溪南洞、中林验洞、龙里、八舟、曹滴、古州八万洞及诚州富盈等15处长官司(其中名为“蛮夷军民长官司”11个;“军民长官司”、“长官司”4个)。终元之世,贵州侗族地区多为大小土司管辖。

  5、明代的侗乡建置

  明代,全国大行政区有13个,叫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称省,即有13个省。布政司下辖有府和直隶州。府又分军民府和府。府和直隶州辖有州和县。州县下在边疆省分有安抚司、长官司、巡检司、蛮夷司、司、乡等。

  明时,在今湖南境内有府、州、司十(非直隶州未计算在内),辖有今侗族地区的有辰州府、沅州、靖州。辰州府治沅陵,即今沅陵县,元代为辰州路,明太祖甲辰年(1364)为府,领4县1州(州领2县),即沅陵、卢溪、辰溪(今辰溪、怀化县地)、溆浦。沅州治今芷江,元代为沅州路,明太祖甲辰年为府,洪武九年降为州,以州治卢阳县(今芷江、新晃、怀化县地)省入,领县二:黔阳,元故县,今黔阳、怀化县地;麻阳,元故县,今县地。靖州治今靖州,元代为靖州路,太祖乙巳年(1365)为靖州军民安抚司,洪武元年降为州,三年为府,旋复降为州,以州治永平县(今靖州地)省入,直隶布政使司,领县四:其中的天柱县在今贵州;属地在今湖南境的有会同、通道、绥宁三县。

  明代在今贵州境内有12个府级政区,还有属湖广、广西属地的府级政区。与侗族有关的有镇远府、黎平府、思州府、湖广布政司所领县、卫。

  镇远府治镇远县(今镇远),元置。洪武四年(1371)降为镇远州,属思南宣慰司。洪武五年(1372)六月改隶湖广行省。永乐十一年(1413)二月,分思南、思州两宣慰司地置镇远府,与州同治,隶贵州布政司。正统三年(1438)五月,省州入府。领县二、长官司三。其地辖有今镇远及其毗连县地。

  黎平府本思州宣慰司辖地,洪武十八年(1385)正月置五开卫,隶湖广都司。旋废。洪武二十五年(1392)十一月复置。永乐十一年(1413)二月,以其地置黎平府于卫城,隶贵州布政司。宣德十年(1435)省新化府来入。弘治十年(1497),徙府治于卫南。万历十年(1582),改铸府篆为军民府,兼治卫事,而受辰沅黎靖道节制。万历二十九年(1601)十一月,府改隶湖广。万历三十年(1602)四月,还隶贵州,领县一:永从县,即今从江县;长官十三:潭溪蛮夷长官司、洪州泊里蛮夷长官司、西山阳洞蛮夷长官司、新化蛮夷长官司、欧阳蛮夷长官司、亮寨蛮夷长官司、八舟蛮夷长官司、赤溪南洞蛮夷长官司、中林验洞蛮夷长官司、龙里蛮夷长官司、曹滴洞蛮夷长官司、古州蛮夷官司。

  思州府即今岑巩,领长官司四,辖有今玉屏侗族自治县地。

  湖广布政司、都指挥使司所领县为天柱县、镇远卫(今镇远西南)、清浪卫(今岑巩青溪)、平溪卫(今玉屏)、铜鼓卫(今锦屏)、五开卫(今黎平)等。

  广西侗族地区在洪武八年(1375)明军进入怀远县后,废县改设三江巡检司。旋又裁司设县。洪武十四年(1381)立县治于老堡,仍名怀远。融县、罗城同属柳州府。隆庆五年(1571)以桂林府义宁县属之桑江置巡检司(即今之龙胜县地)。

据史书记载,镇远古称“竖眼大田溪洞”,属“鬼方”。从夏到商, 世居着荆、梁二州的西南,泛称“荆蛮”。追本溯源,古代的镇远,地处历史上“五溪蛮”和“百越人”聚居的结合部。

宋宝佑六年(公元1258年)十一月筑黄平城,赐名镇远州,为镇远之名的开始。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置镇远沿边溪洞招讨使司。元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改沿边溪洞招讨司为总管府,至正二年(公元1365年)为府,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改为州,永乐十一年(公元1412年)为镇远府,正统三年(1438年)五月革镇远州,弘治十一年(公元1446年)置镇远县,隶镇远府,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改镇远卫,清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将卫并入县,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省县,以其地为府直辖,1913年恢复置县。镇远素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称,史书云:欲据滇楚,必占镇远;欲通云贵,先守镇远。因地处交通要道,地势险要,据之非常重要,故名。

据《贵州通志》392页载:“宋理宗宝祜六年(1258年),十一月。宋诏:新筑黄平,赐名镇远州,吕逢年晋一秩。”镇远之名始于此。

杨家辈分怎么排列的

杨家家谱字辈排行:近代杨贵德等在桐梓县娄山关镇虎峰山杨价崇德庙开会讨论百字谱:初定:“弘农俊杰英荣华泽祥祯文武科举锦福禄宁康兴太师...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