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文化介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中国民族文化介绍,第1张

中国民族文化介绍:

1、苗族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苗族人民能歌善舞。苗族的“飞歌”高亢嘹亮,极富感染力;舞蹈有芦笙舞、板凳舞、铜鼓舞等,以芦笙舞最为普遍。芦笙舞在正月十五、三月三、重阳节等节日及建房、丰收、迎亲等日子里跳,舞姿多重下肢变化。

在苗族,青年男女的自娱性集体歌舞多被称为“踩堂”,但由于“踩堂”舞蹈离不开芦笙的伴奏,所以如今“踩堂”这一传统名称已基本被人们改称为“芦笙舞”了。

苗族饮食习俗自有其特点。黔东南、湘西、海南岛和广西融水的苗族,主食为大米,也有玉米、红薯、小米等杂粮;黔西北、川南、滇东北的苗族,则以玉米、土豆、荞麦、燕麦等为主食。

苗族人尤其喜欢吃酸,几乎家家户户都自制酸汤、酸菜、酸辣,腌制鱼肉,苗家的酸汤鱼肉嫩汤鲜,清香可口,闻名遐迩。苗族喜饮酒。平时劳作之余,喝一点酒,舒筋活血,消除疲劳;亲友来访,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必以酒待客,久之形成了一套喝酒的传统习俗和礼仪。

2、回族

回族是中国人口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回族在饮食习惯、服饰装饰、诞生命名、成年仪式、婚姻和丧葬、节日等习俗上,都有浓厚的伊斯兰教色彩。

回族的信仰包括内心诚信、诵念表白、身体力行三个部分。具体来讲,按照伊斯兰教的规定,回族必须保持六大信仰:信安拉(真主)是六大信仰的核心,即认为安拉是独一无二的,造化天地万物,日月星辰及主宰宇宙的一切。回族宗教学者把这一信条编为十六字“清真言”,即:“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真主使者。”

回族妇女一般都头戴白圆撮口帽,戴盖头(也叫搭盖头)。头饰是回族最典型、最富有特点的服饰。因伊斯兰教尚白色,因此回族视白色为最洁净、最喜悦的颜色。

因为信仰伊斯兰教,回族每年主要过三个重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节日均以伊斯兰教历计算。其他节日主要有阿术拉日、登宵节、白拉台节、盖尔德节、法图麦节、亡人节。

3、瑶族

瑶族,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民族语言分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

瑶族人民的信仰属于多神崇拜。过去,瑶族认为万物有灵,对自然虔诚膜拜,祭礼寨神、家神、水神、风神、雨神、雷神、树神、山神等,每逢年节都要上香。瑶族男女,喜蓄长发。古籍中就有瑶人男女蓄发,盘结头顶,名为“椎髻”的记载。据汉文史籍所述,早在《后汉书》中就有瑶族的先人“好五色衣服”的记载。以后的史籍也载有瑶族人民“椎发跣足,衣斑斓布”。

瑶族以玉米、稻米为主食。大部分瑶族有忌食狗肉的习惯,即使煮食,也必须在屋外进行。

瑶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小节几乎每月都有,各地过得也不尽相同。大节日有春节、清明、社节、盘王节、“祝著节”、“耍望节”等。

4、布依族

布依族,中国西南部一个较大的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布依语,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与壮语有密切的亲属关系,通用汉文。

布依族信仰祖先和多种神灵。山、水、井、洞及生长奇特的古树无不被认为是神灵的化身。各村寨建有土地庙。一些特定的宗教仪式,要供奉神竹。各地布依族还供奉雷神、门神、灶神、龙王等等。这些反映了布依族作为农耕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

布依族人民以大米为主食,兼食玉米、小麦、红稗、荞麦等。布依族尤喜糯食,并有多种制作方法,如制成糍粑、圆糖粑、耳块粑、枕头粽和三角粽等。逢年过节,必食糯米饭,并以糯米粑赠送亲友。节日里还喜食用花汁和树叶汁染制的各色“糯饭”。

布依族服饰多为青、蓝、白等色。男子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包头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衫及长裤。老人多着长衫。布依族妇女讲究头饰,婚前头盘发辫,戴绣花头巾;婚后须改用竹笋壳作“骨架”的专门饰样,名曰“更考”,意为成家人。

布依族有许多传统节日,除过大年、端午节、中秋节等与汉族相似外,“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节日都具有本民族的固有特色。

5、壮族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壮族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壮族民间信仰多神,崇拜天神、雷神、土地神、巨石神、树神、蛙神、花婆神以及祖先神灵等。

壮族是最早栽培和种植水稻的民族之一,稻作文化十分发 达,稻米也自然成为壮族人民的主食。稻米制作方法多种多样,有蒸、煮、炒、焖、炸等,各种米饭、米粥、米粉、米糕、糍粑、粽子、汤圆等,是壮族人民日常喜爱的食品。如果掺和其他材料,还可以制成许多更加味美营养的食品,如八宝饭、八宝粥、竹筒饭、南瓜饭、“彩色糯米饭”等。

嚼槟榔是壮族的传统习俗,今广西龙州等地的壮族妇女仍有此喜好。有些地方,槟榔是招待客人的必需品 。壮族的服装,大部分和汉族相同但在桂西乡村中,尤其是中老年妇女,还保存着自己民族服装的特点。

壮族民间常用的乐器有唢呐、蜂鼓、铜鼓、大鼓、铜铙、铜锣及笙、箫、笛、马骨胡、天琴等。天琴是壮族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主要流传于广西西南部与越南交界的龙州、宁明和防城一带,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壮族民间广为流传的传说《妈勒访天边》中,壮族先祖妈勒就是弹着天琴去天边寻找太阳的。

根据《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省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实施意见》(豫发〔2014〕7号),设立河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河南省人民政府宗教事务局),为省政府组成部门。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宗教工作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研究并提出全省有关民族、宗教事务的地方性法规、规章草案和政策并监督实施。开展民族、宗教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教育工作。

(二)协调全省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依法保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处理涉及民族关系的有关事宜。做好城市民族工作及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和流动穆斯林宗教服务管理工作。组织承办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负责协调推动有关部门履行民族工作相关职责,促进民族政策在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有关领域实施、衔接。促进建立和完善少数民族事业发展综合评价监测体系,推进民族事务服务体系和民族事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三)协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全省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发展的特殊政策和措施,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少数民族扶贫工作。参与有关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管理分配工作。

(四)协调有关部门促进少数民族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五)依法保护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维护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的合法权益,保护宗教教职人员履行正常的教务活动,保护信教群众正常的宗教活动。办理宗教团体需由政府解决或协调的各项事务。

(六)依法管理全省宗教事务,促进宗教关系和谐,引导宗教界在法律、法规和政策范围内活动,防范和制止利用宗教进行非法、违法活动,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渗透活动。

(七)负责宗教方面的外事归口管理工作,指导有关部门和宗教界开展对外以及对港、澳、台地区的宗教交往活动,参与涉及民族和宗教对外宣传工作。负责全省伊斯兰教朝觐事务管理工作。

(八)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全省少数民族干部培养、教育和使用工作。

(九)分析和研判涉及民族关系、宗教关系和谐稳定等方面的舆情。

(十)指导全省民族、宗教事务部门的工作,协助各地政府及时处理民族、宗教方面的突发事件、重大事件和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

(十一)负责少数民族古籍搜集、整理和出版等工作。

(十二)承办省政府交办的其他事项。

答案

(1)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挽救汉字手写危机,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标志,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挽救汉字手写危机,有利干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挽救汉字手写危机,有利于展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而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每点3分共12分)

(2)矛盾即对立统一,推广普通话和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2分)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推广普通话要以尊重和保护各民族不同语官为前提,(3分)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为同一性所制约,推广普通话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在保护少数民族语言的同时做好普通话推广工作,(3分)矛盾的对立统一推动着事物的发展,既要做好普通话推广工作,又要保护好民族语言,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2分)

(3)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既要看到推广普通话工作的艰巨性,又要相信这项工作一定能取得成功,推广普通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重视量的积累,从长计议,不能急干求成。(每点2分,共4分)

答案解析试题分析:(1)该题需要从汉字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上认识,挽救汉字手写危机,从展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等角度具体分析其意义。

(2)该题原理指向性明确,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要熟练掌握和理解,尊重和保护民族语言与推广普通话的关系从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上加以理解阐释。从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矛盾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发展等角度具体组织答案。

(3)该题以普通话的推广工作的开展为材料,综合考查学生对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识记、理解和运用。从发展的趋势及发展的状态上回答如何推广普通话,并对应回答相关原理。

考点:本题考查我们的中华文化、矛盾即对立统一、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解放后,我们党在贵州主要开展的民族工作有:采取录、转、聘等倾斜政策,扩充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在少数民族地区创办“三校一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开展了大量的民族古籍整理工作,搜集、整理等工作等。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