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之”的用法有哪些?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5浏览:2收藏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有哪些?,第1张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有哪些?

文言文中“之”[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5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7 往,到:“吾欲之南海”。

饕餮之徒[ tāotièzhītú]

比喻贪吃的人。

造句:你就是一个饕餮之徒。

一念之差 [yīniànzhīchā]

念:念头、主意;差:错误。一个念头的差错(造成严重后果)。

造句:世间孽子、孤臣、义夫、节妇,其贤不肖往往只在一念之差 。

不舞之鹤[bù wǔ zhī hè]

舞:舞蹈。不舞蹈的鹤。比喻名不副实的人。也用来讥讽人无能。

造句:方宰淄时,松裁弱冠,过蒙器许,而驽钝不才,竟以不舞之鹤为羊公辱。

唐虞之治[táng yú zhī zhì]

唐虞:唐尧、虞舜,传说中的古代圣帝贤君。旧指上古政治清明,人民康乐的理想时代。

造句:吴楚材等尾批‘谁谓唐虞之治,不可见于今哉。

趋之若鹜 [qūzhīruòwù]

趋:快走;鹜:野鸭。象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很多人争着赶去。

造句:京外的官员,那个不趋之若鹜呢。

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有哪些?, 文言文中"之"字的用法有哪些

1 到……去
《汉书·高帝纪》:沛公引兵之薛。
2 第三人称代词,她、他,它(们)
《论语》:学而时习之
3 指示代词,这、此
《庄子》:之二虫又何知?
4 相当于现代汉语助词“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诗经》:羔羊之皮
有时放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庄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文言文中 其 的用法有哪些?

【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文言文中“也”的用法有哪些

-- 虚词“也”的用法
1同现代汉语“也”。例:①那老儿也都相见了。②看坐儿的也只是搬张短凳在夹缝吕安插。
2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例:①虎见之,庞然大物也。②河南乐羊子这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③童寄者,郴州荛牧儿也。④曹公,豺虎也。⑤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⑥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3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①以为且噬己也,甚恐。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④雷霆乍惊,宫车过也。⑤“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这谓也。
4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例:①余闻之也久。②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③其闻道也亦先乎吾。④是说也,人常疑之。
5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例:①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②缚者曷为者也?
6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例:①子子孙孙无穷匮也。②苟政猛于虎也!③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④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7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例: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8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例: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9复合结构的用法
(1)“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⑴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⑵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⑶岂独伶人也哉!
(2)“也者”:⑴语气助连用,起说明或解释作用。例:是鞭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⑵用在句末,表示反问。例: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3)“也与”: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带有反诘之意。例:唯求则非邦也与?
(4)“也么哥”:句尾助词连用,无实义。例:枉将他气杀也么哥。
(5)“也已矣”:罢了。例: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1       表示判断语气。

①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   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2       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①   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3       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①   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

②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③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4       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①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③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5       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①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

②   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6       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①   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

②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

【……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①   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②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

③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病梅馆记》)

④   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参考资料

宇文网::zgyuwen/gkbk/201604/175952

文言文中敌的用法有哪些

敌 dí <动>
释义
1,仇敌:~人、抗~。 (敌,仇也。――《说文》)
2,对抗;抵拒:所向无~。 ( (司马懿)乃魏之名将,恐汝不能敌之。――《三国演义》 )
3,同等;相当:势均力~。 (敌则能战之。――《孙子·谋攻》 )
4,攻击。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聊斋志异 》)

文言文中 既的用法有哪些

既:1副词:已经;不久
2连词:则、就;且、也
3动词:完毕
亦:1副词:也
2名词:腋
虽:1连词:即使;仅仅;原本
2拟声词:虫鸣
乃:1代词:你的;他的;此;这样
2动词:是
3副词:竟然;仅仅;刚刚,于是;却
4连词:然而

文言文中 本的用法有哪些

详细字义
〈名〉
1
(指事。小篆字形,从“木”,下面的一横是加上的符号,指明树根之所在。本义: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
2
同本义 [root of a plant]
本,木下曰本。——《说文》
本实先拨。——《诗·大雅·荡》
木水之有本原。——《左传·昭公元年》
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国语·晋语》
是岁,有禾生景天中,三本一茎九穗。——《论衡·吉验》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唐·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3
又如:水有源,木有本;本干(草木的根干)
4
本宗族 [patriarchal clan]
本支百世。——《诗·大雅·文王》
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鲁迅《呐喊》
5
又如:本宗(犹祖籍;本宗族);本种(自己的种族)
6
事物的根基或主体 [foundation;basis;origin]
君子务本。——《论语·学而》
今背本而趋末。——汉· 贾谊《论积贮疏》
然墨之道,兼爱为本。——马中锡《中山狼传》
7
又如:治本(从根本上加以处理);根本(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部分)
8
母金,本钱 [capital;principal]
子本相侔。(子:利息,侔:相等)——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9
又如:亏本(损失本钱);本钿(方言。本钱);本银(本钱,资本)
10
根源,本源 [source;origin]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礼记·大学》
盖亦反其本矣。——《孟子·梁惠王上》
为是者有本有原。——唐· 韩愈《原毁》
人穷则反本。——《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1
又如:本根(根由,根源);本缘(佛教语。由来,缘起);本由(根由)
12
古代指农业生产 [agriculture]
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汉· 贾谊《论积贮疏》
13
又如:本富(指经营农业致富);本穑(犹稼穑);本农(农业。古以农为本);本业(指农业)
14
底本 [a copy for the record or for reproduction;master copy]
今存其本不忍废。——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15
又如:本文;稿本;指令码;话本;剧本;歌本
16
奏章 [memorial to an emperor]。如:本章(官员呈给皇帝的文书、奏折);本奏(即奏本)
17
书册,本子 [book]。如:本子(书本)
若止印三二本。——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18
又如:普及本;宋本;刻本;节本;合装本。亦指作为根据的事物 [base on;in aording to]
亦先有所本。——蔡元培《图画》
〈形〉
1
原来的;本来的 [native;original]
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
2
又如:本处(原籍);本贯(原籍);本事(原本的事情)
3
基础的,基本的 [basic;fundamental]。如:本纪(根本纲纪);本根(根本)
〈动〉
1
执掌,统辖 [preside over;hold]。如:本司(分管事务的官署);本次(指本人管辖的地方);本兵(执掌兵权;本部军队)
2
推究,推原 [examine;study]
抑本其成败之迹。——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3
又如:本原(推究,推本溯源);本察(推究,探究)
1
自己或自己方面的[one's own;itself]
本姓曹。——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2
又如:本里(自己的乡里);本宅(自己的住宅,自己的墓穴);本乡,本市,本埠,本省,本队
3
现今的 [current;this;present]。如:本日(当天);本月(现时所在的月份;当月)
4
这,那 [this]
用芽者自从本说。——宋· 沈括《梦溪笔谈》
5
又如:本山(此山);本法(这项法律);本处(此地,此处)
〈量〉
1
用于书籍簿册。如:一本书;一本回忆录
2
用于植物。株;棵
一边种几本大芭蕉。——《红楼梦》
3
又如:二十本葱
〈副〉
1
原先,本来 [originally;at first]
臣本布衣。——诸葛亮《出师表》
本在冀州之南。——《列子·汤问》
自言本是京城女。——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有哪些?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有哪些? 文言文中“之”[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