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五毒之首是哪种?
五毒是指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蝎子为五毒之首。
古时我国北方一些地方民间传说中的“五毒”是五种动物,它们应该分别是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
谷雨以后气温升高,病虫害进入高繁衍期,为了减轻虫害对作物及人的伤害,农家一边进田灭虫,一边张贴谷雨贴,进行驱凶纳吉的祈祷。
这一习俗在山东、山西、陕西一带十分流行。老天津卫曾经有一项端午民俗,即食五毒饼,五毒饼是用模子刻好后蒸烤出来的,模子形状不一,里面刻有五种“毒物”的图案。
扩展资料
五毒毒性:
1,蜈蚣:毒作用和蝎子差不多,但量不足蝎子,只有肿痛。
2,毒蛇:蛇类不同而毒性不同但被毒蛇咬伤死亡例子较多。
3,蝎子:和蛇一样,除了个别,毒性都较小,因为除了饲养一般很少见到,毒作用大多数是抽搐引起中风。
4,壁虎:属于蜥蜴目生物,分为有毒和无毒两大类,但是古人认为他逃到耳朵里,尾巴脱落会致聋,但实际上不会。
5,蟾蜍:它分泌的蟾酥才是致盲和致命,毒性大于普通的蛇,但蟾蜍不像蛇有攻击性,所以案例较少。
-五毒
端午节的由来: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端午节的风俗: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 在江淮地区, 家家悬钟馗像, 用以镇宅驱邪。
唐明皇开元, 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 梦见二曳, 一大一小, 小鬼穿大红无裆裤, 赤脚, 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 绕殿而跑。 大鬼则穿蓝袍戴帽,赤双足。捉住小鬼, 挖悼其眼睛, 一只吞下,明皇喝问, 大鬼奏日, 臣姓钟馗, 即武举不第, 愿为陛下除妖魔, 皇醒后, 疟疾愈, 于是令画工吴道子。 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图像, 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艾叶菖蒲:以艾叶悬于堂中,剪艾力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戴之,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榻, 有驱魔法鬼之神效。 在端阳节,家家都以菖蒲、 艾叶、 榴花、 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 食菖蒲可以成仙,可以长生, 汉武帝欲求长主之术,曾吃菖蒲两年。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 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赶迫拯救, 是为尤舟竞渡之起源, 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 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 盛行于吴,越、楚。
台湾开始有尤舟竞渡是始于清乾隆二十九年, 由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 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均举行尤舟竞赛, 香港有竞渡之举,近英国人亦仿效我国人作法, 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据近代著名的爱国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说:“端午节本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妃的节日, 而赛龙舟便是祭仪中半宗教。半娱乐性节目。”
四五千年前, 居住在原始图腾社会的水乡部落的人民,受到蛇虫、 疾病的侵害和水患威胁,为了抵御这些天灾, 他们尊奉想象中的具有威力的龙作为自己的祖先兼保护神(即图腾), 并把船建造成龙形、 画上龙纹, 每年端午举行竞渡。以表示对龙的尊敬,也说明自己是龙的子孙,龙的传人。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 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雄黄本属矿物, 含有三硫化砷成分,与酒混合。即成雄黄酒,用以驱虫解五毒,小儿涂于头额。耳鼻,手足心。 并洒墙壁问, 以法诸毒。流传民间之《白蛇传》故事,即是以雄黄酒解蛇虺诸毒,而现白蛇原形。此种习佰,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为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男女老幼往野外游玩, 穿新衣, 在中午一时左右, 路上山上或树下挤满人群,手抱花草, 非常快乐。晚上回家将花草和水煮开洗澡,老年人称为“游百病”及“洗百病”,不出去游百病及洗百病的人,一年到头就不会获得吉利。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藏有朱砂。 雄黄。香药, 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 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
端午节的第一个意义就是纪念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诗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生于楚威王五年夏历正月初七,或谓生于楚宣王二十七年,卒于楚襄王九年。
端午节的第二个意义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端午节第三个意义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端午节第四个意义是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起义,开会时为清兵所捕,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
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挂艾叶菖蒲:在端午节,家家都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将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贴以艾叶,妇人争相佩戴,以僻邪驱瘴。用菖蒲作剑,插于门楣,有驱魔祛鬼之神效。
赛龙舟:当时楚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龙舟竞渡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吃粽子: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
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五毒指的是蜈蚣,毒蛇,蝎子,壁虎还有蟾蜍,就是这五种有毒的小动物被称为五毒,而排行在五毒之首的则是蝎子。一说到五毒可能大家在很多武侠小说里面经常的听说,毕竟里边儿的人会运用五毒来进行修炼武功,甚至是练一些仙丹,在影视剧里面也可以增加视觉效果,可是在现实生活当中五毒的话一般在中药材里面会少量的运用进去,它们的毒性谁大谁小也不一定,毕竟要根据有毒的小动物本身才能够判断出来,接下来就给大家好好的讲解一下关于五毒的故事。
五毒之首就是蝎子。其实蝎子也有很多的种类,有的蝎子毒性确实不强,如果被蝎子给蜇到的话也不至于会死掉,但是在这个世界上面却有一种毒性非常强的蝎子,它位于以色列被称为世界第一毒蝎,如果你被它咬到的话,那么可能就会直接死亡,因为世界第一毒蝎的毒性是非常强的,不过这种毒蝎子被运用到了中医当中,在中医里面讲究的就是以毒攻毒,运用蝎子的毒性可以对风湿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在五毒之中还有蛇,蜈蚣以及蟾蜍。这些小动物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也是经常见到的,而且很多人特别怕蛇,不管它有毒没毒,只要在地上看到蛇的话都会十分的惧怕蜈蚣在一些岩石下面我们也经常见到他虽然有毒,但是毒性一般都是非常弱的,用来做药材据说可以达到预防癌症的效果。还有就是蟾蜍它上面有很多的疙瘩,但是不具有攻击人的特性,很少有人中蟾蜍的毒。
在五毒当中排名第一的就是蝎子。其实有的毒蛇比蝎子还厉害,虽然蛇分为有毒和无毒,可是有的毒蛇它的毒性是相当大的,一旦被咬的话就是死路一条,对于这个话题你要是有什么更好的想法,欢迎写在评论下方我们一起讨论吧。
佛教称“贪、嗔、痴、爱、恶”这五种情绪为五毒,认为这五种情绪是众生之“障”,一旦勘破,便能更容易地修成正果。
另一种说法:佛门把贪、嗔、痴、慢、疑叫做“五毒心”。因为有了它们的存在,修行人的本心本觉将会被遮蔽,肯定就不可能明心见性了。
详细介绍
① 、贪:
贪有很多种,普通来讲我们有财、色、名、食、睡五欲之贪。人一辈子就是在这其中打滚,从而度过我们的一生。因为我们贪著五欲,所以心甘情愿被它束缚,成为它的奴隶,甚致心安理得地让它牵着鼻子走。
② 、嗔:
就是生气的意思,生气有很多种类,比如人家骂我们,不能忍受,起嗔心,继而将矛盾升级。虽然有时我们表面上不声张,内心不舒服了也是一种嗔。嗔与贪刚好相反,贪是遇到快乐的境,我们拼命追求和贪恋;嗔是遇到不快乐、不喜欢的境,我们要抛弃它,但又丢不了,所以嗔。
③ 、痴:
痴也称之为愚痴。不明事理,是非不分,称为痴。
④ 、慢:
慢就是傲慢、我慢。自己内心高举,看不起别人,称为慢。比如儿子做了官发了财后,做母亲的就觉得了不起,到处向人炫耀、卖弄。
⑤ 、疑:
毫无道理和根据就怀疑、否定一切,自以为是、想当然地下结论,迷信自己的一切都为疑。对于佛法因果道理与见地有怀疑或迷惑也为疑。
扩展资料
疑主要有以下一些情形:
a、身见:执著五蕴的身心里面有一个真我。日常生活中或打坐入静时非常在意自己的身心状况或发应,执著于觉受等等都是身见。
b、边见:执著于断、常二见即为边见。认为“我”是永恒的,就是执著“常”;认为人死后一了百了,什么都完了没有了,这就是执著“断”。
这两种错误见解就是边见。另外,由于缺乏足够的智慧与觉悟,不能正确地洞悉一切事物的本质或义理,无法正确理解“万法唯识、缘起性空、妙有真空”等的道理,不是执著于空,就是执著于有,不是执著于“真”,便执著于“幻”等等都为边见。
c、邪见:各种不正确的导至恶业生起的思想念头等都叫邪见。比如“无毒不丈夫”就是邪见。
d、见取见:执著于只有自己的见解是对的,称为见取见。
e、戒禁取见:对于修言人而言,凡执著信持不正确的戒律,不能正确地看待戒律等都称为戒禁取见。现在尤其在家居士戒禁取见的问题比较突出,比如五戒中有一戒为“不饮酒”,此戒律设立的初衷,是预防过量饮酒后乱性造诸恶业,而且经常饮酒会导致身心不清明妨碍我们开智慧。
释迦牟尼时代设立此戒的本意是远离一切让我们迷失本性的麻醉品,反过来说,适量饮了酒不乱性,内心如如不动,并不妨碍身心的清明,这个戒也就失去了意义。正因为我们往往定慧力不够,所以才需要持戒。
参考资料:
-五毒心
-五毒
五毒教是云南的。
五毒教是指金庸小说中的一个教派,据说他们来自云南,自称是五仙教,别人称为五毒教包括蛤蟆、蜘蛛、蝎子、毒蛇、蜈蚣五种毒物 。五毒教把青蛇、蜈蚣、蝎子、蜘蛛、蟾蜍称作五圣。这五圣相斗,是五毒教的一个重要参研课程。
五种毒物按金木水火土五行方位排列在大盘子中,游走一阵后,各自屈身蓄势,张牙舞爪,便欲互斗。毒蜘蛛不住吐丝,在沙盘一角结起网来。
特点:
五毒教信奉的原则是利益决定敌友,只要有利可图,就可以为人所用,不管是非、对错、正邪。五毒教另一个信条就是谁得罪了五毒教,谁就会死无全尸。
与五毒教为敌的人都会莫名其妙地死掉。五毒教教徒间可以彼此使毒下毒。所以教徒间防范心奇重,而且每个人都想着怎么研制出比别人强的毒药、怎么在下毒的时候让人毫无察觉,防不胜防。
五毒:贪、嗔、痴、慢、疑,认为这五种情绪是众生之“障”。
另一种说法:佛门把贪、嗔、痴、慢、疑叫做“五毒心”。因为有了它们的存在,修行人的本心本觉将会被遮蔽,肯定就不可能明心见性了。
1、贪:贪心是对某些有形或者无形的东西有过度喜爱之心。比如:衣服、金钱,山水,鸟兽等这些有形的东西;温柔,气质,隐了,气味等这些无形的东西。贪心的产生主要是我们的五官接触到外界现象产生的各种觉受,我们对觉受产生喜爱,主要是“六道无明”所致。贪有很多种,普通来讲我们有财、色、名、食、睡五欲之贪。
2、嗔:嗔心是一种不仁慈的意识心。争强好胜,若存在就会形成嗔的业障,放出来就可能造成杀业,口业等其他的业障,嗔与贪刚好相反,贪是遇到快乐的境,我们拼命追求和贪恋;嗔是遇到不快乐、不喜欢的境,我们要抛弃它,但又丢不了,所以嗔。
3、痴:不明事理,是非不分,称为痴。还有一种愚痴就是对是非不分明,人家跟我们讲对的,我们以为是错;人家跟我们讲错的,我们却以为讲对。总之,自以为是,过于执迷于自我的一切都为痴。
4、慢:自己内心高举,看不起别人,称为慢。虚荣心强,爱攀比,当自己比别人差又不认输,却认为他人没什么了不起,这也是慢。凡有自我膨胀的都是慢,比如修行人中也有“慢”,以为自己已有证悟,有了一定的智慧神通,瞧不起别人等都是慢。
5、疑:无道理和根据就怀疑、否定一切,自以为是、想当然地下结论、迷信自己的一切都为疑。
扩展资料:
《四解脱经》云:“三毒感三涂,嗔忿火涂;悭欲刀涂;愚痴血涂“。
佛学五毒即贪、嗔、痴、慢、疑,为三毒所延伸,慢为傲慢,疑为对圣教的怀疑。此五毒为佛教所讲“思惑”。
对于种种之境,所感受者,其想有三:
一、欲:对于顺境,所感乐受,而起贪欲之想,是谓之贪,贪者染着为性。
二、嗔:对于违境,所感苦受,而起嗔恚之想,是谓之嗔,嗔者憎恚为性。
三、痴:对于违顺诸境,苦乐诸受,而起与道理相违愚痴之想,是谓之痴,痴者迷暗为性。
参考资料:
-五毒
所谓的五毒之首是哪种?
本文2023-11-05 13:56:3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01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