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兵书都有哪些?最早的一部是什么呢?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1收藏

中国历史上的兵书都有哪些?最早的一部是什么呢?,第1张

中国古代不少人对军事研究作出了不朽贡献,因而兵书的种类繁多,内容也十分丰富,大致包括:用兵谋略、兵制、阵法阵图、水攻、水战、车战、兵器、器械、用间(侦察和瓦解敌军)、委积(储备),以及马攻、军医、占卜等。

历史上凡是有作为的军事家,大都自幼就熟读兵书。其中曹操还编写了《兵书接要》、《兵书要论》、《兵书略要》等研究古代兵书心得体会的论著。唐朝名将李靖,曾经将一生研究兵书,以及将兵书理论用于戎马生涯的经验编著成《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我国近代军事家蔡锷于1911年春赴云南任职,奉命为部队编写训练教材,他辑录了曾国藩、胡林翼有关治兵的言论,名为《曾胡治兵语录》印发部队,并用于操练,这使滇军战斗力大大提高,在反袁护国战争中起了重要作用。

我国古代兵书不但在中国学术思想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世界上也颇负盛名。几部重要的兵书很早以前就传到了国外,先后被译成日、法、德、英、俄等文字出版。日本德川幕府时代,很多人多习我国明代赵本学的《孙子注》。拿破仑在戎马倥偬的战阵中手不释卷地披阅《孙子兵法》。德皇威廉二世发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以后,看到《孙子兵法》曾感叹说,如果在20 年前读到这本书,就不会落到这样的地步。

的确,我国春秋末期齐人孙武所著的《孙子》,可以说是我国兵书的代表作,《孙子》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赢得了举世推崇,在我国封建社会,确立了“兵经”的地位。孙武曾经以自己的兵书指导军事训练。孙武担当过吴王的军师。吴王首先考察他训练军队的实际才能,特意调集宫中 180 名柔弱娇艳的美女,让孙武现场操练。孙武指挥笃定、调度有方,而且立斩了两名深受吴王宠爱的不听号令的宫女,这群嬉嬉嚷嚷的美女,很快被训练成部伍整齐、进退有序的队伍,孙武助吴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成为显赫一时的霸主。

一般认为《孙子》是我国最早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部兵书,被奉为“百世兵家之师”。其实,在孙子以前,我国就有大量兵书出现。明代人叶子奇著《草木子》一书中说“黄帝为兵法始祖”,但是这一说至今尚无佐证。以实物和文献记载为据,殷商时代,每当遇有征伐、祭祀、巡狩等大事,巫、史都要替天子向上天和鬼神卜问凶吉,并把卜辞和占卜结果刻写在甲骨上。商周时代,出现了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金文”,其中也有许多关于军事与战争的内容。古书《尚书》中有许多篇章都有这方面的记载。

由于战争的频繁,周朝已形成礼、乐、射、御的教育,为提高作战指挥艺术的兵书便应运而生,当时的《军志》、《军政》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兵书之一。

相传周代姜尚所撰的兵书《太公六韬》,就是姜子牙总结商、周之际改朝换代几场大战役后的军事经验而编纂的。共十卷,现尚存六卷。即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相传周公旦所作《周礼》也有不少篇幅记述战争与军事的内容。

本世纪30年代,一位名叫陆达节的学者,广泛搜集、辑录编著了《历代兵书目录》一书,共收录兵书1304部6831卷。书中所开列的1000多部兵书,绝大部分已经失传。勿庸讳言,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由于战争频仍,也由于学术界百家争鸣,因而也是兵书成熟的时期,《孙子》无论从内容、从篇幅、从涉及到的军事实践等等各个方面,都超出前人和同时代者。自从《孙子》问世并在指导军事实践取得重大成果后,出现了专门讲授兵法和学子外出学习兵法的风气。如战国时代卫国吴起弃文学武,专攻兵法,成为继孙武之后又一著名的军事家。他著的《吴子》一书是继《孙子》兵法后的又一部重要军事著作。

孙武的后代孙膑所著《孙膑兵法》不仅继承了《孙子》的传统理论,而且还有创新和发展,是当时的一部很重要的兵书。《孙膑兵法》因早已失传,有人曾否认它的存在。1972 年 2 月,考古工作者在山东银雀山一号汉墓发掘出了一批竹简,发现了包括迄今所见到的最早的《孙子兵法》和第一次问世的《孙膑兵法》竹简。

宋代名士曾公亮奉旨搜集整理古代兵法及本朝计谋方略,用了五年时间编写成一部百科性兵书《武经略要》,后又将武经中的《孙子》、《吴子》等 7 部兵书集中刻印,名为《武经七书》。这本书集古代军事理论精华之大成,可以说是一部我国内容最丰富的兵书了。但是,在《孙子》、《吴子》之前,中国已有兵书,究竟哪一部是“第一部”还有待考证。

按照时间顺序来说:

比孙子兵法还要早的有:

《司马法》:孙子兵法中提到过;

《太公兵法》:传说中姜子牙写的兵法,

《黄石公三略》:秦末韩信得到这本书后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孙子兵法以后的主要有:

《吴起兵法》:又叫吴子,战国吴起写的

《孟德新书》:曹操写的

《孙膑兵法》、《六韬》、《蔚缭子》、《李卫公兵法》(唐朝李靖写的)

其他的非著名的还有:

素书 阴符经 百战齐略 战略 八阵总述 范子计然 鬼谷子 言兵事书 历代兵志 将苑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便宜十六策 武侯八阵兵法辑略

我国古代的兵法文化非常重要,这些兵法文化到现在依旧值得学习。《吴子》是一部继《孙子》之后的中国古代兵法名著。

《吴子》记载着很多带兵打仗的技巧,古籍记载着它是由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起编写。 这部兵法书在问世之初的地位就与《孙子》相仿,很多人喜欢将它们叫做“孙吴兵法”,这两部兵法书让春秋战国时代的军队管理走向规范化。

《吴子》是吴起在春秋战国时代初期编写的一部兵学名著。吴起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卫国人,他曾经为很多个国家效力。

最早他是在鲁国出名,那时候他成为了鲁国的一名将军,为鲁国打过很多仗,并且取得不错的成绩。后来由于政治的原因他就到魏国担任西河守,从事的还是带兵打仗的事务,最终他在楚国担任了很长时间的令尹。

吴起这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无论去到哪个国家都可以掌军政大权,说白了他就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吴起的 历史 地位可以和媲美商鞅、孙武等人。

在春秋战国时期《吴子》这一兵法书非常出名,大多数君主都要借鉴《吴子》里面的思想。 韩非子也非常欣赏吴起,他在《五蠹》中对吴子的评价非常高,称吴起和孙子为春秋战国时期最优秀的军事家也不为过。司马迁也在《史记》中说过当时大部分军事家都模仿孙子和吴起

由此可见吴起创作的《吴子》得到了很多 历史 名人的认可,它具有非同一般的 历史 地位。 现在存在世界上的《吴子》只剩下六篇,但是这六篇兵书的价值也是无可估量的,里面的道理依然值得我们借鉴。

《图国》是《吴子》中的一个篇章,它主要讲述的是战争的观念,吴起当时的思想就是建议君主对内要用品德征服百姓,对外用武力去防备敌国的攻击。

相对于孙子,吴起主张的是以退为进,他不会像孙子那样激进。 吴起在编写这一篇章的时候总结了历代的战争经验,他觉得君主管理国家要有底线,君主“尚文废武”或者“鲁莽好斗”都会让国家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因此想要管理好一个国家必须要重视政治和军事,这两者缺一不可,吴起一直坚持“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的思想。

吴起的思想在治国方面明显比孙子高明,国家长时间处于战争之中非常不利于国家持续发展,即使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失去的东西往往要比得到的好处少。 吴起对战争的态度就是“常胜者祸,一胜者帝”。 很多君主在阅读《吴子》之后就不再一昧追求发动战争,《吴子》对春秋战国时代的战争格局影响相当大。

吴起认为战争的爆发原因有很多,主要的原因是名利和内乱,他还把战争的性质分为五种,分别为“逆兵”、“强兵”、“义兵”、“暴兵”、“刚兵”。这些词很好地阐述了君主打仗前的心理活动,到现在为止还有很多军事家喜欢运用这些词。

《料敌》是《吴子》中阐述如何判断敌情的篇章,它记载着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如何制敌的办法。

吴起在《料敌》中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军事理论,这一个理论被后世军事家重视,它就是“先战为宝”。 吴起对战争前的准备也有深入研究, 他主张先观察敌国的外围和地形,借此来推测敌国的内部环境;战前必须要了解敌国的真实军事力量,最好就是在敌国虚弱的时候再选择进攻,这样就可以将损失降到最低

其实吴起想要强调的就是战前要通过观察找出敌国的弱点后才能发起进攻,他在《吴子》中也列举出六个国家的军事情况。

春秋战国时代能对战争概括得如此详细的兵书寥寥无几,时的统治者可以根据这些情况去设定进攻方案。 同时吴起对军队管理及战场临时处置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1《吴子》中的《治兵》和《任将》很好地说明了如何去管理士兵与将领的方法

当时的君主用吴起的办法去管理军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效果,其中有一些方法至今仍然在使用。《治兵》中提出了军队的强度并不在于军队的人数,要想军队变得更强就必须要有合理的管理方式,如果管理军队的方法恰当,那么这支军队的战斗力会上升一个档次。

吴起认为军队一定要保持严格的训练,“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个理论当今也适用,军队时刻都保持着战斗力才能带领国家走向胜利。 吴起在此篇章中介绍了很多军队的训练方法、军队阵型、军队指挥方式等等。

2《任将》与《治兵》不同,《任将》讲究的是如何选择将领和管理将领

吴起认为选择将领要看的是“智”而不是“武”, 士兵已经有“武”了,他们只是缺少一个能指挥他们的人,因此将领的“智”非常重要。如果将领是个只有“武”莽夫,那么吃败仗的几率非常大。

吴起在《任将》中讲述了很多对将领的要求,希望君主能按照这样的标准去选择带兵的将领。而且他也从中说明了一些如何看破敌国将领的方法,《吴子》的这两章内容让春秋战国时代挑选人才的制度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英勇善战不再是评选将领的唯一条件。

3《应变》篇讲述的是吴起处理战场上突发情况的办法

吴起在此篇章中强烈要求军队中所有士兵都必须听从将领的命令,只有士兵听从命令才可以更好地应对突发情况,一支纪律散漫的军队遇到突发情况就自乱阵脚,那么只有吃败仗的份。 士兵服从将领的命令非常重要,听从指挥的士兵在战场上有无敌之姿,绝对没有攻不下的堡垒。

吴起认为在战场上遇到敌军人数多于我方人数的情况,第一时间要稳住军心,然后指挥军队把敌军拉扯到容易撤退的地段或者险要地势, 我国近代的游击战也是采用《吴子》里面以寡敌众的办法

遇到了在险要地势防守的敌军,不能鲁莽发起进攻,要慢慢将敌军拉扯出来,如果敌军继续选择防守,那么就要放弃这一次进攻的机会。《吴子》中还讲述了在各种地势中应该如何作战,这部兵书在冷兵器时代有如此高的地位也是有原因的,它已经将冷兵器时代的各种作战方案罗列出来了。

吴起对士兵与将领的奖罚制度非常重视,所以他在《吴子》中编写了《励士》,他认为适当的奖励可以调动军队的积极性。 如果军队里面设立了奖罚制度,君主可以达到那种发布命令军队欢喜,发起冲锋军队乐于冲锋陷阵,士兵将领也愿意用生命去守护君主。

《吴子》整部兵法书主要论述了很多军事思想: “对内要以品德折服将领,对外不要经常采取主动进攻,应该时常政治军队防备敌国入侵”;“只要把军队治理好就可以获胜,在敌国面前要建立威信,威信可以让军队不战而胜”;“在发动战争之前要了解敌国的虚实”;“君主要看清楚局势才能下达命令”。

这些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是非常珍贵的,很多君主都要向吴起请教。

《吴子》中提出“四和”是君主治理国家和军队的根本 :君主的意志要与国内人民一致(国和);打仗时军队的阵型和气势不能乱(阵和);军队内部的管理要有条理,不能出现内部分裂(军和);打仗时行动要有条理,出兵迅速(站和)。

要做到“四和”也有很多必要条件 :君主要用道义去教育人民;以道理去折服人民;君主还要以身作则。 这说明了国家的繁荣和君主的言行息息相关,从那时候起君主就变得注意自己的言行,后世的君主也会借鉴《吴子》里的“四和”。

在《图国》中,吴起强调了“武备”,这两个字里面所包含的意义对君主来说非常重要,它包含了进攻以及防守 。其实这两个字的侧重点是抵御外敌入侵,国家的军队要随时准备着才能做到有备无患的境界,进攻的前提也是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

春秋战国时期大部分的君主都是认为人多力量大,所以他们会选择强征民兵, 吴起就在《吴子》中提到军队的强度不在于人数,而在于治理方法。

吴起对将领的选择也有和君主不同的见解,服从君主命令的优先考虑,那些难以管理的就算有能力也不能选择。《吴子》中多处以君主角度出发,因此《吴子》中的思想被广大君主认可。

《吴子》总结了很多治理国家和军队的方法,吴起的思想比当时的大部分军事家都要超前。 《吴子》中分析了各种战斗地形,提出了根据地形变化而变换阵型的说法,这无疑是给春秋战国时代的君主和将领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虽然《吴子》之前的兵法书也对此有介绍, 但是《吴子》对战争分析的精细程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只有《孙子》能与它一比。《吴子》中大量的军事理论和实战结合在一起,然后对这些战争加以分析,《吴子》的结论不止改变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战局,其中有很多军事道理到现在还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春秋》

《战国策》

《史记》

在汗牛充栋的中华古籍文献中,有一类不得不提的,那就是兵法。这些在血与火中锻造出来的瑰宝,产生了无数的军事至理名言,至今仍闪烁着古人的智慧之光。“兵者,诡道也”,孙子的这句名言很好的反映了中国古代兵法思想的核心,那就是“谋略”: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等等。在现代军事条件下也许这些都已不堪大用,但对于我们研究历史、学习古人的思想方法以及在现代的日常生活和国际交往中,仍具有不可忽略的参考价值。中华文明起源较早,随着商代甲骨文字的诞生,文字记述开始发展,到了西周时期,开始出现正式的文字文献。这时兵法书籍的代表人物便是吕尚。吕尚就是我们熟知的姜子牙或姜太公,他辅佐文王灭商建周,是杰出的韬略家、政治家和军事统帅,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他留下的兵法典籍包括《六韬》、《太公阴谋》、《太公金匮》、《群书治要六韬》、《太公兵法》,其军事韬略、战争谋略、战法战术、军队建设、战争准备等思想高明、深邃,奠定了他作为兵家鼻祖和千古武圣的地位。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百家争鸣,兵法著述也进入历史上第一个辉煌时刻。先后问世的兵法书籍精辟深刻,令人目不暇接。春秋晚期孙武作《孙子兵法》,是现存我国最早的一部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的内容,包括对战争、军队的基本问题的论述和战略、策略、作战原则、方法等,里面包含了许多有价值的哲学思想。春秋时期还有一位自称鬼谷先生的王诩作《鬼谷子》。鬼谷子是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故此对《鬼谷子》一书推崇者甚少,但《孙子兵法》侧重于总体战略,而《鬼谷子》则专于具体技巧,两者可说是相辅相成。稍后的战国时代,卫国人吴起写《吴子》,《吴子》是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宋代颁定的“武经”之一,与《孙子兵法》并称,军事思想颇为丰富。齐国人孙膑作《孙膑兵法》,《孙膑兵法》古称《齐孙子》,是中国古代的著名兵书,也是《孙子兵法》后“孙子学派”的又一力作。此外,范蠡的《范子计然》,尉缭的《尉缭子》等都是有名的兵书。汉代的黄石公是又一个兵法大家。他的《三略》也叫《黄石公三略》,杂采儒家的仁、义、礼;法家的权、术、势;墨家的尚贤;道家的重柔;甚至还有谶讳之说。全书讲政治策略手段较多,而直接讲军事的反而较少。传说此书黄石公传授给张良,为刘邦建汉立下了不灭之功。后世流传的还有黄石公的《索书》。此外,汉初曹错的《言兵事书》是针对当时匈奴犯境而提出的军事对策。魏晋南北朝时期。诸葛亮有《将苑》、《阴符经》、《武侯八阵兵法辑略》、《便宜十六策》等。其中《将苑》又称《武侯将苑》、《武侯心书》、《新书》等,以为将之道为核心,展开论述,内容涉及择将之道、为将之道、用兵之道、取胜之道等多个方面。曹操有《孙子略解》即《孙子注》,它开创整理注释《孙子》十三篇的先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晋初司马彪《战略》一书,是汉语“战略”一词的最早起源。晋武帝时西平太守马隆有《握奇经》又名《握机经》,是中国古代八阵布列的兵书。南朝陶弘景《古今刀剑录》为研究我国古代刀剑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唐宋时期。李靖录有《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和《卫公兵法辑本》。唐李筌的《神机制敌太白阴经》论述战争成败,含丰富内容。北宋何去非《何博士备论》为宋代重要兵书,分别论及先秦至唐代重大军事事件和军事人物,多有卓识,论理雄辩,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曾公亮、丁度主编的《武经总要》是北宋的一部大型综合性兵书,也是我国第一部官修兵书。南宋陈规《守城录》是中国宋代城邑防御的专著。南宋陈傅良《历代兵制》阐述了后代兵制对前代兵制的继承和发展。历史车轮进入明清。刘基的《百战奇略》》总结了前人的战争经验,是中国古代享誉很高的一部著名军事理论书籍。民族英雄和著名军事家戚继光撰写的重要兵书《练兵实纪》是戚继光练兵实践经验的总结。明末何守法的《投笔肤谈》是一部颇有影响的古代军事理论著作。明末清初王余佑《乾坤大略》是一部专讲战略的兵书。除此之外,历史上散见的兵法类书籍更是不胜枚举。如《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还有非专著类的各种论述军事思想、作战战略和战术战法等的文章篇目。要学会自己思考,不要总依靠外物呵呵。您说的还是很对的孙子兵法这本书适合现代人看的。孙子兵法一切的一切,最根本的原理是改变“势”。飞机大炮再强大,断了后勤,就失势。孙子兵法教的是原理,从来不教作战方法。武器再先进,操作它的总是人,就可以攻心、用间。武器再先进,改变的是行军方法,并不是不需要行军了。只是以往的行军在地面,现在能在空中行军。只是行军道路不同了而已。孙子兵法的十三篇,从十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改变“势”。三十六计则是具体论述三十六种情况下改变“势”的方法,是孙子兵法的延伸。商场如战场,商场同样也需要“势”,通过扭转“势”达到击败竞争对手的目的。看懂它需要古文功底,看不懂,自然会觉得没用。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