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是怎么发现中药功效的呢?
最佳答案
中药文化 底蕴丰富
说到中国的药文化,由于它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所以其底蕴十分丰富。然而,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对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缺乏全面深刻的理解,故而导致某些误识。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长期以来,我们对药文化的研究与宣传,力度很不够,长此以往,无疑对中药事业的继承、发展与推广是十分不利的。这里,择其要者,略加论述,以飨读者。在中国古籍中通称“本草”。我国最早的一部中药学专著是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唐代由政府颁布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药物经验,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中药按加工工艺分为中成药、中药材。
有人说中药就是树皮,草根,这话说对了一部分。
中药离不开树皮,草根,如苦楝根皮,牡丹皮,茜草根,白茅根等均是中药,但不是所有的树皮,草根都是中药;中药主要起源于中国,除了植物药以外,动物药如蛇胆,熊胆,五步蛇,鹿茸,鹿角等,介壳类如珍珠,海蛤壳,矿物类如龙骨,磁石等,都是用来治病的中药。少数中药源于外国,如西洋参。
目前,随着对中药资源的开发和研究,许多民间药物也归入中药的范畴。所以,中药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用于防治疾病的植物,动物矿物及其加工品,不论产于中国,外国均称中药。中药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其一,毒药非“毒”
追溯到远古神农时代,《淮南子·修务训》中这样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二毒。”由此,古代把所有治病的药物泛称“毒药”。《素问·异法方宜论》说:“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在古人看来,是药三分毒,实际上是指药物的特性;后来才用以专指毒性较大的药物。《医学问答》对此有解释:“夫药本毒药,故神农辨百草谓之‘尝毒'。药之治病,无非以毒拔毒,以毒解毒。”医圣张仲景更有精辟之论:“药,谓草、木、虫、鱼、禽、兽之类,以能治病,皆谓之毒”,“大凡可避邪安正者,均可称之为毒药。”神农一日而遇七十二毒,是说他一日之中,辨别了 70余种药物的特性。药之特性,用对了可以治病救人,用错了就会伤人害命。对中药,一言以敝之,就是用毒药治病。神农尝百草的本草,是一种勇于探索的伟大义举,是一种舍生忘死的高尚行为。无怪对起步于先秦、成书于东汉、历经几百年、融汇了几代医药学家的辛勤劳动与智慧的第一部中药学巨著,作者们宁肯要隐去自己的姓名,而冠以“神农”之名——《神农本草经》,除了受托古之风的影响之外,恐怕也是对这位中华民族药物学的圣祖的一种纪念吧 ! 由此不难看出,“毒药”一词的丰富文化内涵。正是这毒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疗病保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二,四气疗疾
中药有“气”,“气”是什么?它能治病?我们的回答都是肯定的。在《神农本草经》中说:“药又有寒、热、温、凉四气。”“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药之“四气”便由此而来。中医药理论中说到“气”,居然有 27个义项。这个“气”,不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概念,而是特指“药性”。我们的先祖用寒、热、温、凉来诠释药的特性,比“毒”要具体、科学多了,这中药的补,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别具文化情趣。有补气、补心、补血、补肾、补脾、补肝、补肺、补阴、补阳等等,与之相应的 方药有“补心丹、补肝散、补肺散、四物汤、归脾汤、补阴丸、补血荣筋丸、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百合固金汤、补阳还五汤、补肾磁石丸、补肺阿胶汤等等,有以上功能的单味药,不下数十种,举不胜举。此类补法多是补脏气。这个“补”,是调理、增强的意思;这个“气”,是指生理功能,即用药物来调理增强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使之发挥正常作用,充分体现中药对人体功能器官治本的作用。《神农本草经》中把药分为上、中、下三品 (即“类”),并说:“上药养命,中药养性,下药治病。”又说:“上药……为君,主养命以应天”,“中药……为臣,主养性以应人”,“下药……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
所谓养命、养性,都是突出了中药调养人体的功效,从而保证机体、各个器官组织的功能正常,这就是许多人信奉中药的原因之一。这是中药学的进步,也是它的特色,这其中也充满了文化意味。中药的这种特性,被一一体现在每一味药中,因为它对于疗疾治病十分重要。对于寒病就要用热性药,对于热病就要用寒性药,这里药性与病性是相逆的,所谓相反相成,这就是药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若非如此,如果“以热益热 (用热药治热病,下句仿此),以寒增寒”,就会导致“精气内伤,不见(现)于外”,这是治疗上的严重失误 (《汉书·艺文志·文技略》)。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严肃地批判了那些“寒而冷之(是寒病,却用寒使病症更寒,下句仿此 ),热而温之”的医生,“是重加(即加重)其病”,必导致死亡。中医药学上称这种用药方法为“正治”,即常规治法。还用一种“反治”,将在本文“其五”中有述。由此可见,运用药的“四气”来治病,是多么重要,许多服用过中药的人,或许对此知之甚少。
其三,药补趣话
此外,还有味补。《神农本草经》中说:“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这五味对人体有何作用呢?在《素问·宣明五气篇》中讲得明白:“五味所入 (即进的器官):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可见药味不同,功效各异,原因是,酸味能收能涩,苦味能泄能燥,甘味能补能缓,辛味能散能行,咸味能软坚润下。根据五味的药用功能与进入相应脏腑的情况,也可以发挥其“补” (或补养、或调理)的作用。这些恐怕都是一般人并不熟知内涵。更有出人意料的补,将在本文“其五”中有述。
其四,君臣佐使
君臣本是一个政治术语,古代天子、诸侯都称君,辅佐君者称为臣,君臣有着严格的等级之分。古代药学家将它引入药物配伍组方中,成为方剂组成的基本原则。早在西汉初年成书的《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岐伯回答黄帝关于“方制君臣”时说:“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神农本草经》说:“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欇”。明代的何伯斋更进一步阐释说:“大抵药之治病,各有所主,主治者,君也;辅治者,臣也;与君药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经使治病之药至病所者,使也”。十分清楚地讲明了君、臣、佐、使之药的功能。更详尽一点说,君药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作用的药物,按需要可用一味或几味;臣药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或者是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是辅助君臣药起治疗作用,或治疗次要症状,或消除 (减轻)君、臣药的毒性,或用于反佐药,使药是起引经或调和作用的药物。以《伤寒论》中第一方“麻黄汤”为例,主治外感风寒的表实证。君药——麻黄 (3两),辛温,发汗解表以散风寒,宣发肺气以平喘逆。臣药——桂枝 (2两),辛甘温,温经和营,助麻黄发汗解表。佐药——杏仁(70个),苦温,降肺气助麻黄平喘。使药——炙甘草(1两),苦温,调和诸药又制约麻、桂发汗太过。麻、桂、杏皆入肺,有引经之效,故不再用引经的使药。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的药性有有次,相互制约又相互补充,协调作用,形成一股强大的药力,去攻克外感风寒这一堡垒,临床疗效十分显著,成为千古名方、经方。中药方剂的组成不是几种药物的简单组合,而是在丰富的临床实践基本上形成的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文化内涵的核心就是儒家所强调的“和”。
其五,药中哲理
中药自有它的药理,如前所述;还有它的哲理,常为人所忽视或不识。我们知道,哲学是教人如何以更高层次认识事物、认识世界,并从中找出规律,以更好地指导我们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这里仅就药中哲理略谈一二。 (一)药性有“阴阳”:“阴阳”本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概括了天下万物相对的两种不同属性,大至宇宙天地,小至草木鱼虫的矛盾与对立、共性与个性,无不尽在其中。这里仅择一些与自然、医药、人身有关的概念,以见一斑:天地、日月、男女、刚柔、动静、升降、生死、长消、寒热、正邪、益损、增减、气血、脏腑……《神农本草经》说:“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后世医药学家多用“阴阳”来阐释药理。金代医家李杲在《东垣十书·汤液本草》的“药类法象”一章中说道:“温凉寒热,四气是也。温热者,天之阳也;凉寒者,天之阴也。此乃天之阴阳也……辛甘淡酸苦咸,五味是也。辛甘淡者,地之阳也;酸苦咸,地之阴也。此乃地之阴阳也。味之薄者,为阴中之阳,味薄则通,酸苦咸平是也;味之厚者,为阴中之阴,味厚则泄,酸苦咸寒是也。气之厚者,为阳中之阳,气厚则发热,辛甘温热是也;气之薄者,为阳中之阴,气薄则发泄,辛甘淡平凉寒是也……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甘涌泄为阴。”通过阴阳,既阐释了药之特性,又阐明了药之功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规律性。(二)治则有“反治”。在其二中提到了“正治”,还有“反治”。反治与正治相反,是当疾病出现假象,或大寒证、大热证时,对正治法发生格拒而采用的治法。其中有“热因寒用”,是以热药来治疗真寒假热证,要佐以少量寒药,或热药凉服才发挥作用;有“寒因热用”,是指用寒凉药治真热假寒证,要佐以少量温热药,或寒药热饮才发挥作用。这既体现了中医的辨证,又体现了用药的辩证法,具有很深的哲学内涵,这是中医药文化的独特之处。(三)补益有哲理。在其三中,讲到两方面的药补,金代医家张以正论补,颇具哲理,别树一帜。1、他在《汗下吐三法该尽治病诠》一文中,从扶正祛邪的角度,按照中医五行理论,认为祛邪就是扶正,独出心裁,提出了与《素问》不同的“五补”:“辛补肝,咸补心,甘补肾,酸补脾,苦补肺”的观点。以“辛”为例,辛味原本入肺,属金;肝属木,金能克木,所以用“辛补肝”(以下均仿此)。张以正治病强调以祛邪为主,认为邪去正自安,偏重攻法,他所谓“补”,实际上已含有“攻治”的意味,后世称他为“攻下派”。2、他在《补论》中,更是高论迭出:“予请为言补之法,大抵有余者损之,不足的补之,是则补之义也。阳有余而阴不足,则当损阳而补阴;阴有余而阳不足,则当损阴而补阳”。那么,具体如何补呢?他是这样阐述的:是热证,就用芒硝大黄一类的寒药,为了“损阳而补阴”;是寒证,就用干姜附子一类的热药,为了“损阴而补阳”。他的结论语出惊人:“岂可以热药而云补乎哉?而寒药亦有补之义也。”仅此二例便可以看出,这正是张从正所以能自成一家的超人之处。其中的哲理和文化底蕴,需要我们细细品味,方解药文化之三昧。(四)用药讲“中和”。“中和”是儒家的哲学,认为能“致中和”,则无事不达于和谐的境界。《说文》云:“……事之调适者谓之和。”中和,用于药理之中,含义有三层:一是调和,以不同的因素适度配合,使之比例恰当,如厨师之烹调羹汤,含有方法的意思;二是和谐、均衡、统一的状态。“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是说君子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切做到恰到好处,却不肯盲目附和。可见,君子是很懂得“和”的道理的,我们的古代医药家们就是这样的君子!杨伯峻在《论语注释》中形象地解释“和”:“和,如五味之调合,八音之和谐,一定要有水、火、酱、醋各种不同的材料才能调和滋味;一定要有高下、长短、疾徐各种不同的声调才能使乐曲和谐。”君臣佐使之中,还有一个最佳组合的问题,这就是为什么麻黄汤中的几味药能达到最佳的辛温解表之效,而麻黄与细辛、羌活等辛温解表药物相配,却达不到这种效果的原因。君臣之间,不但有相互协调(配合)的关系,还有相互制约的关系,晏子说:“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而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何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意思是:君臣也是这样,不能君说可,臣也说可;君说否,臣也说否,这样“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应当君说可,臣献其否成全可,反之亦然。方药中的君臣,也是这样的道理。从麻杏石甘汤,是治疗邪热壅肺的名方,用麻黄为君药,宣肺平喘,是“火郁发之”之义,但其性温,故配辛甘大寒之石膏为臣药,石膏既可清宣肺热,又可制约麻黄温性,使其去性存用,两者相配,肺郁解,肺热清,咳喘平,疗效可靠,深得配伍变通之妙,此可谓“臣献其可而去其否”之范例。我想,中药方剂之所以有数千年的生命力,决不是偶然的,我们在本文中所提及的其二、其三、其四及其五的内容,在世界药学理论和文化中,都是独具特色、独一无二的。它们不仅融汇了我们祖先在药学上的唯物辩证的睿智,而且形成了中药方剂必须遵循的圭臬,还具有极其丰厚的文化底蕴。
其六,用药有兵法
古人说:“用药如用兵,任医如任将。”用兵用兵法上的战略和战术,而用药也是如此,不但要熟知药性,更要切中病机,有的放矢,才能达到治病的目的。若说用药如用兵,就必须要了解它们的比拟中的联系:药有性属类别,兵有种类装备;药有轻用重用,兵有辅攻主攻;药有缓急攻补,兵有虚实强弱;药有配伍精良,兵有出奇制胜……清代名医徐大椿,不仅精通医术,而且深谙兵法,“舞刀夺槊、勾卒嬴越(布阵指挥作战)之法,靡不宣(广泛)究”,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曾专著《用药如用兵论》,以讲述其中的道理。他十分形象而透辟地论述道:对于循着六经传变的病邪,要预先占据它尚未侵袭的部位,就好比切断敌军的必经之路一样;对来势凶猛的病邪,要赶快守护那尚未致病的部位,就好比守卫我方险要的疆土一样;对挟带积食而造成的疾病,要首先消除积食,就好比敌方的辎车粮食已经烧毁一样;对新旧病的并发症,一定要防止新旧病邪会合,就好比切断敌方的内应一样……此外,还说到用药要辨明经络,好比派出侦察部队;依据病的寒热有反治之法,好比实施分化离间的策略……病势正在发展,就不宜在病邪猖獗时攻治,应坚守正气,好比使敌军疲惫;病势衰退,就一定要穷追病邪退去之处,再增加精锐药物,这好比摧毁敌人的巢穴。还涉及到许多方面,这里不一一例举。总之它充分启迪我们,在用药、用兵之间,去深入探讨其中的道理,决不是故意耸人听闻。徐大椿最后总结道:《孙子兵法》一书,治病的方法完全包括在里面了。多么催人深思
其七,中药理念
说到中药理念,似乎没有问题,但实际并非如此。在许多普通人、乃至专业人士中,仍对此存在模糊的认识。这里仅就一个热门话题“天然药物等于中药吗”谈谈看法。前些年当世界兴起“天然药物”热的时候,我们自己业内的人也主张用“天然药物”来取代“中药”,并说这是与世界接轨,是让西方人接受中药的一个重要举措。此举曾在药界掀起了不小的浪潮,一直延续至今。稍有知识的人都知道,“天然药物”的提出和兴起,是西方医药界针对西方人惧怕化学合成药物的毒副作用,从而转向自然界寻找新的药物途径,通过研究,从某些含有特殊药用成分的动植物身上,运用科技提取一种或(几种)药用成分,制成药物,用于临床,这无疑是当代制药学的一个新的领域、一种新的发展。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为什么有些人竟以接受新事物为幌子,一下子就联系上中药了,认为中药汤剂西方人说它是“一锅浓浓的草根树皮黑汤,既不卫生,又难喝,还说不清它的成分,实在可怕”;中药丸剂西方人说它是“一团黑乎乎的药丸,难以接受”。于是就下了这样的结论:中药落后,成分讲不清,应该赶紧改成“天然药物”,否则就会在国际上没有市场、没有前途。难道“中药”真的面临绝境,惨到要改名换姓才能生存的地步吗?我们的观点是明确的:“天然药物”不等同于“中药”,务请诸君保持清醒头脑。对于“天然药物”的概念与内涵,上文已做简述;而“中药”的概念与内涵,与之决不相同。尽管中药材大都取自“自然界”,有些也可以直接药用,但这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药”,我们称之为“中药”的,也不是可以笼统而言的,首先,是指经过炮制的各类饮片。炮制的作用,除了清除杂质,便于制剂和服用外,更重要的是消除或减低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改变药物的性能,加强疗效。以地黄为例,生地黄清热凉血,经用酒蒸晒成熟地黄之后,就具有温性而滋肾补血的功效。炮制总分为水制、火制、水火合制等。水制有洗、漂、泡、渍、水飞等;火制有煅、炮、煨、炒、烘、焙、炙等;水火合制有蒸、煮、淬等。而每一种方法中又细含若干种具体方法,其内涵是极其丰富的。而这些炮制方法,现在已成为我们国宝级的机密。其次,中药是指按照四气五味、君臣佐使等特性与法则配比而成的方剂药物,而不是随心所欲的杂合物,然后根据需要,或汤、或丸、或散、或膏……由此可见,“中药”与“天然药物”,既不可混为一谈,又不可相互取代。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药,有什么必要因“天然药物”的兴起,就乱了阵营,自动退避,主动靠拢,甚至要宣告投降呢?中药,就是中华民族的药,只有首先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它的四气五味、君臣佐使、正治反治等一系列独特法则与文化内涵,是不可轻意弃置,更不可随意取代的。不能西方人说它是“一锅浓浓的黑汤”、“一团黑黑的药丸”,我们就自觉中药落后,没了底气。如果放弃了汤药,中医的特色(辨证论治)也就失去了光彩,后果严重。 现在有模糊数学、模糊逻辑,无疑都是高深的科学门类。由此我联想到了一锅汤药、一团药丸,目前对它们经过配比后的药物成分暂时说不清,那么,何不将它称之为“模糊药学”呢?由此我又联想到世界无论是自然界或是科学界不是有着许许多多的“模糊”难题在困惑着人类,等待我们去考察、研究、揭秘吗?对宇宙,我们知道了多少,又有多少模糊未知的,但是,我们不是有综合宇宙学吗?对人类居住的地球,我们依然存在许多模糊与未知,不是有综合地球学吗?就说对人体自身,我们到底还有多少模糊与未知,人类基因图谱的问世,无疑是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而综合性的人体科学还面临着多少有待探索的课题。人类不会因为对某种自然现象处于模糊之中,而去指责它;人类不会因为对金字塔等许多古代建筑处于模糊之中,而去指责它们;人类更不会对自身的器官、组织、功能模糊不解,而去责怪它们……同理,人类暂时对一锅药汤、一个药丸的成分处于模糊之中,又有什么了不起呢?何况它们已存在了几千年,救治和保养的人数以亿计,仅这一条就足以证明中药的科学性与实效性。我不相信把这些道理告诉西方人,他们还要跟中药较劲 !要让世人都知道中药的内涵、中药的文化,其底蕴是何其丰富!我们的任务,在把中药推向世界的同时,要加大药文化宣传的力度。我主张“中药”与“天然药物”应该相互并存、相互借鉴、友善共存、各谋发展。世界如此辽阔,人类如此之多,不可能容不下这两种事物同生共存。它们各有特色,各有优势,完全不必“合二为一”。是金子总在闪光。西方人不是照样吃上了中国的煎饼、油条、豆汁和菜肴吗?照样唱上了中国的歌曲、京剧,说上了中国的相声,穿上了中国的旗袍、布鞋吗?如果真有需要,外国人照样会喝中药汤、吃中药丸的。
中药的配伍
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往往是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常表现为虚实并见、寒热错杂、数病相兼,故单用一药是难以兼顾各方的。所以临床往往需要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药物。药物配合使用,药与药之间会发生某些相互作用,如有的能增强或降低原有药效,有的能抑制或消除毒副作用,有的则能产生或增强毒副反应。因此,在使用两味以上药物时,必须有所选择,这就提出了药物配伍关系问题。前人把单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称为药物为“七情”,“七情”之中,除单行者外,其余六个方面都是讲配伍关系。现分述如下: (一)单行:即不需配伍,单用一味药即可治愈疾病,称为单行。如清金散就是单用一味黄芩,治肺热咳血的病证。(二)相须:即将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以增强原有疗效。如石膏与知母配合,能明显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大黄与芒硝配合,能明显增强攻下泻热的治疗效果;全蝎、蜈蚣同用,能明显增强止痉定搐的作用。(三)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然不相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为主,加一种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疗效。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四)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五)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由此可知,相畏、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而言的。(六)相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七)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药物。上述除单行外的六个方面,其变化关系可以概括为四项,即在配伍应用的情况下:①有些药物因产生协同作用而增进疗效,是临床用药时要充分利用的;②有些药物可能互相拮抗而抵消、削弱原有功效,用药时应加以注意;③有些药物则由于相互作用,而能减轻或消除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在应用毒性药或烈性药时必须考虑选用;④一些药物因相互作用而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属于配伍禁忌,原则上应避免配用。基于上述,可知从单味药到配伍应用,是通过很长的实践与认识过程逐渐积累丰富起来的。药物的配伍应用是中医用药的主要形式。药物按一定法度加以组合,并确定一定的分量比例,制成适当剂型,即为方剂。方剂是药物配伍的发展,也是药物配伍应用的较高形式。
人类的起源,可以说是学术上最令人头痛的问题,不论是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生物学家、化学家,甚至於哲学家、宗教家,都曾对人类起源做过各种角度的研究,然而,迄今仍没有最令人信服的说法。
关於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各民族都相当丰富,其中有些说法颇为相似,当然不同的也不少,在这些神话里头,很有趣的,我们可以发现有和进化论不谋而合之处。
归纳各种神话,人类的起源可以分为『呼唤而出』、『原本存在』、『植物变的』、『动物变的』和『泥土造的』五种,现就分别叙述。
《埃及神话》说人类是神呼唤而出的。自古以来,埃及一直是个神秘之地,她是所有古老国家中最自我封闭的,她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外在的文明很难对她发生影响,因此她的人类起源的说法也和别的民众不同。
埃及人认为远在埃及於世界上出现之前,全能的神『努 (NU) 』就已存在,他创造了天地的一切,他呼唤『苏比』,就有了风;呼唤『泰富那』,就有了雨;呼唤『哈比』,尼罗河就流过埃及,他一次次呼唤,万物一件件出现,最后,他道出『男人和女人』,转眼间,埃及就住满许多人。
造物工作完成,努就将自己变成男人外形,成为第一位法老王,统治大地人类,开创安和繁荣景象。
人类原本就存在着的神话,散见於北美印第安人和纽西兰毛利人。印第安人神话中说到神创造天地,然后从地下带领人类上来,生活在大地上。毛利人的神话说『兰奇』和『巴巴』是天和地,是万物源头,当时天和地未分开,四下漆黑,其儿子渴望得到光明,便用力将天地推开,光明於是出现,一向藏在黑暗中的人类便被发现,原来他们也是天地所生。
认为人类是植物所变的为日耳曼神话,它说天神欧丁 (ODIN) 有一天和其他的神在海边散步,看到沙洲上长了两棵树,其中一棵姿态雄伟,另一棵姿态绰约,於是下令把两棵树砍下,分别造成男人和女人,欧丁首先赋予生命,其他的神分别赋予理智、语言、血液、肤色等,成为日耳曼的祖先。
人类是由动物变的之神话相当常见。在澳洲神话中说人是蜥蜴变的;美洲神话则说人是山犬、海狸、猿猴等变的;希腊神话也说某族人是天鹅变的,某族人是牛变的。
我们由这种『动物变人』的神话中,可以发现很接近进化论的说法,尤其是美洲神话中说人是猿猴变的,就完全与进化论相吻合,这种巧合,很耐人寻味。
我国神话论及人类起源的有数种,比较早的说法是《淮南子精神篇》:『有二神(阴、阳二神)混生,经天营地……类气为虫(混浊的气体变成虫鱼鸟兽),精气为人(清纯的气体变成人)。』这种说法并未受多大重视。
晚一点的说法则指盘古垂死化为万物之时,身上的寄生虫变为人类。绎史卷一引五运历年纪:『(盘古)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甿(人)。 』此种说法也没有流传开来。
另一种说法是指人类由黄帝所造,然后由其他的神上骈和桑林赋予四肢五官,见淮南子说林篇:『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这种说法很有趣,和日耳曼所述的很相似,可惜上骈和桑林是什麽样的神,在其他古籍中并无叙述,徒留一个谜。
在所有神话中,『泥土造人』的说法最多,也最为流传,如纽西兰神话说人是天神滴奇 (TIKI) 用红土和自己的血制成;美拉尼西亚人也这样说;希腊神话说神从地球内部取出土与火,派普罗米修斯和埃皮米修斯兄弟二神,分别创造动物与人类,并赋予人类种种个性和智慧。
北美洲西部的迈都族印第安人认为当初『大地开创者』创造树木鸟兽之后,说『我要造人了。』便取些暗红色泥土搀水,做成一男一女。
在所有神话里,最引人入胜的泥土造人故事,要数我国的女娲和犹太神话(圣经)的上帝。
话说盘古开辟天地之后,不知经过多少年,忽然在天地间出现女娲。女娲在这荒凉天地中感到寂寞,有一天,她对着水,照见了自己,心里想要是天地间有几个像自己的,彼此说说话,该有多好,便不自觉的抓泥土,和上了水;照自己的形体捏出泥偶,放在地上,迎风一吹,便成为活跳跳的东西,於是给他起名为『人』。
原先女娲一个接一个继续不停的造人,但进度缓慢,终於感到吃力,心想要如何快速造人,以填补辽阔的大地时,他背靠山崖,顺手摘下藤条,懒懒地在和了水的泥浆里搅着,然后一甩藤条,洒落许多泥点,这些泥点落在地上,经风一吹,都变成了人,於是不停地挥动藤条,大地上的人也不断的增多了。
圣经里的上帝造人故事记载在旧约的创世纪之中。话说上帝花了五日时间创造了大地万物,到第六日他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於是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进人的鼻孔后,就成为活生生的男人,取名亚当。
不久便取下亚当的一条肋骨,造成一个女人,亚当说:『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他为女人。』
在女娲和上帝造人的神话里,可以发现共同之处是都按着他们的形像造人,由此可见女娲和上帝的长相和人相似。不同之处在於圣经描述女人是男人肋骨造的,而不是泥土造的。
古籍在传承中华文明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古籍是用来记录中华文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也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古籍上面记载了很多古代的文学知识,对于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增强我们国家的软实力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现在我们的国家也非常注重对古籍的保护以及传承和发展,也开始重视对古籍的修复。古籍虽然离我们现在的生活好像已经很久远了,但是古籍文化必须要传承下去,也一定要加强公众和古籍之间的关系。要想让古籍很好的传承下去,就一定要注重中小学的教育,虽然近几年国画书法等也相继的进入了中小学的课本课堂里,但是也一定要让古籍进入中小学的课堂里。一定要让下一代知道古籍是多么伟大的一个文化载体。
要知道古籍是一个非常能体现我们华夏文明的载体,一定要加强青少年的古籍基础教育,多培养青少年们对古籍的兴趣,最好是通过去学习等方法来让青少年了解古籍的历史以及发展。古籍中记载有很多知识,比如我们中国人对宇宙自然的一些看法,对世界的看法等等。如果想要真正的了解中国人,那么古籍就是非常好的渠道之一。不光是中国人,可以通过古籍了解中国,对于一些外国人来说也是了解中国的一个非常好的渠道。
古籍不能够仅仅只在学者之间了解起来,而是要让更多的老百姓认识到古籍的重要性。古籍从很多方面能够串起中华5千年的文明,这就是古籍本身的魅力,以及我们之所以坚持要传承古籍的原因。我们不光要保护古籍,而且一定要让古籍传承下去。
有共同的地方,但是那个并不是完全相等的。古代所提倡的这些毒素,就是说对身体有害的东西,广泛意义上的毒素,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这些毒就是会在短时间之内让我们的身体出现疾病的。
古代所说的是药三分毒,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中医的药材所说的。因为中医的很多药材它的药性是不一样的,有的时候会发生轻微的要求冲突,但是说不会影响药效,而且有的药方恰恰就是因为这种中药药材的搭配才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所以说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因为古代的时候还没有现在所流行的西医,所以说说的观念是药三分毒,更多的是中药上的一些东西。
现代人所提倡的毒素,是身体受到影响的一些化学物质。现代人说的是药三分毒,指的是记忆中药物所产生的抗药性我们长期使用,一种药物会对身体产生抗药性,然后身体对这种药物有了抗药性之后它的效果就不是那么的好了,然后药物尤其是西医,他为了达到短时间内见效,也会有一些药性冲突的地方,或者说对身体造成的一些肝脏上的影响,所以说就是西医中所提出的毒素。
到现在这句话也仍然是通用的。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它都是通过一种药物来让我们身体恢复健康的过程,它是改变我们身体的自然状态,自然要有一定的反冲,就像说我们推动一个箱子往前走,我们的手也会受到一定的力量影响一样,药物对我们的身体也同样是这种关系。
七魄,它层次要比魂要低,七魄明显地带有一些动物的残留信息。从它七魄的名字你也能看出来,有的叫“伏矢”、有的叫“尸狗”,像狗一样,而且它的这个七魄的颜色是黑色的。 我们的身体为何需要睡眠?人肯定每天要产生这种废物,产生这种垃圾,很多人情绪的平复啊都是在睡梦中完成的。熬夜的生活状态将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伤害?
白天魂出来,晚上神出来。对。这些人就把那个魄啊,整个搞乱了。所以该吞贼的时候吞不了贼。所以这些人身体都会长出异物。刚才讲到魄,魄呢有几个……七个。颜色发黑。形状呢,我们说魂是三个人形的,而七魄是动物形。 有的像狗,有的像鱼,没发育好的,我说了,它的反射,相当于人的神经反射,不过脑子不动心。是吧?举个简单例子,看见美女你多看一眼,这是动魄了,你真爱上她,那是动魂了。我们说魂是红色的,人形,层次比较高。就是人经过几亿年,几亿万年,从一个三叶虫,小虫子,逐步像个鱼,像个猪这么一步步进化过来。我们中医当然承认这一点了。 但那些残留的那些信息呢,还有,就是动物的本能。我们说白了,我们有兽性,我们有动物的本能,很多人讨论的人之初性本善还是性本恶,我说那的看你的魂的力量大还是魄的力量大,在看看你的魂是多少个轮回了,是吧。你不能说逮着一个人,囫囵吞枣就说他是善或者恶,不见得。这个魄呢,就偏于动物的本性。我们举几个例子,七魄里面啊,我建议很多人,晚上,日入而息,要沉睡。因为什么?人的很多清除异己,就现代医学说的免疫功能,就说,身体工作一天了,有很多外界的虚邪贼风,或者外界的微生物,那些病毒啊细菌进来,人在什么时候把他们干掉。晚上睡觉的时候有一个魄把它干掉,你知道那个魄名字叫什么?
第一个叫“吞贼”。吞,狼吞虎咽的“吞”,“贼”虚邪贼风。我们现在免疫系统里面有个细胞啊,免疫细胞叫“巨噬细胞”。就是说看见有细菌病毒了,我把你吞噬掉,那个形象就是“吞贼”。这是科学。中医就说了,我们有一个魄叫“吞贼”,结果好多人是什么,有一个成语叫“神魂颠倒”。神是什么时候工作?白天吧?魂呢?晚上吧?晚上是休息的。这些人就把魄啊整个搞乱了。所以该吞贼的时候吞不了贼,所以这些人,身体就会长出异物,先长个良性的,这瘤儿那瘤儿的,脂肪瘤儿、神经纤维瘤儿、乳腺增生、子宫肌瘤儿、卵巢囊肿……,全是异己。为什么长出来?为什么长出这些异己分子啊?“吞贼”的功能被削弱了! 就是该让吞贼出来“吞贼”的时候,您老人家干别的去了。该睡就睡,是吧。电视是个吃人的行业。所以我们想一想,这个恶性肿瘤儿,有些人说长一恶性肿瘤儿,你想想它是个有形的物质。它怎么来的呢?前面是一个什么?无形的能量。再往前,是一种信息,或者说感情,或者不好的情绪。你想一想,人肯定每天要产生这种废物,产生这种垃圾,或者有异己的东西进来,你看很多人的情绪平复,都是在睡梦中完成的。 第二天早上起来就好了。祝你做个美梦。本来想捡个钱包,诶,晚上做梦捡了,第二天还心情挺好。莫名其妙的。我这其实这叫什么,人体在自我修复,“吞贼”呀,就是我把他的魄的功能,慢慢修复,它慢慢把那些脏东西全部干掉了,人又活得清爽了。所以你看七魄里面一个魄叫“吞贼”。
第二个叫“尸狗”。为什么有的人睡不着,有的人又不易醒?过度警觉,是吧。洗手间马桶滴了点水,睡不着觉。另一个极端是过度不警觉,睡得跟死狗似的。你看,哪个魄出问题了,“尸狗”。为什么小孩眼睛明亮,人老却珠黄了呢?为什么有些人出现便秘呀,尿不出来,为什么除不掉呢,您的一个魄又出问题了。 “尸狗”。什么意思呢这个狗啊,我们说,看家护院它非常警觉,另外呢,前面它加了个“尸”,“尸狗”本来是很矛盾的。其实这代表人的一个魄,就是说人即便睡着了,他对周围是有感知的。您这个魄力好的话,就是外面有人敲门或者有人要偷你家东西……站起来把门开了。哈哈哈……有警觉,但是这个魄要出问题,就会出现两个极端。一个是什么,过度警觉。是吧?洗手间马桶滴了点水,睡不着觉,太警觉了,然后明天早晨6点要早起,结果一晚上都不睡,上个闹钟也起来半夜看看,过度警觉。另一个极端是……睡得跟死狗似的,沉睡不起。所以我们在平时里面,病人也能接触到这样的病,一看,哪个魄出问题了?尸狗。 调“尸狗”怎么调呢?任何的这些神、灵、魂魄的病,都要治心。所以心就像一个指挥家一样,调整整个身体节奏。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我们说的这些高级层次上的病。其实全都是心病。人到了出现魂魄问题的话,病得不轻。一般都是心病,都是情志上的……思想不通……到这儿了都是心病。
第三个叫“除秽”。“除秽”和这个“吞贼”有什么关系呢?“贼”是外贼。“秽”是什么?内秽。就是自己代谢产生的废物。我经常给大家说,我说人应该最好睡觉时间是什么?是三焦工作的那个时间,三焦又叫什么?我们中医,我这派理论叫胰腺。胰腺。洗手的那个东西叫什么?胰子。洗干净了嘛。是不是除秽的呀。其实人在比如说9点到11点,就是三焦,也就是我们说的亥时。亥时。睡觉的话,这个除秽功能发挥到极致。 所以很多人说老年人只要想长寿看完《新闻联播》就睡。对呀。而且你看我们现在江河污染,代表反映到我们身体里面血液也污染,有些人血液里面出现很多油脂,有些人出现了什么叫尿酸。你听这名,怎么尿酸跑到血里面了。还有人五脏本来藏精的,现在五脏变成了脏。写简化字写的。本来繁体字是西藏的藏。它给简化成脏了。 老写这个符嘛,就应了。这些出现了这种脏器藏污纳垢,血液里面出现这种污秽,还有人我们看小孩子,哎呀,眼睛那么清澈明亮,人活着;活着眼睛就变得污浊。人老珠黄。这些秽物为什么留在你体内,为什么有些人出现便秘,尿不出来,大便也不痛快,这也是污秽呀。为什么除不掉呢?您的一个魄又出问题了。除秽。 第四个叫“臭(xiù)肺”,或者“臭(choù)肺”。这个“臭”就是我们闻味道那个“嗅”觉那个嗅去掉口字边。其实就是“臭肺”。什么意思?你睡着了以后你还有呼吸吧?你是均匀的呼吸,你是有“呼”有“吸”,还有那个“息”,就是那个休息的息。对。一个自心。。很多人就不认识这个字。什么叫息?我休息不好,我说你是休不好?还是息不好?“休”是这个肉身就是放倒了靠着树啊个靠着个木。那个息是什么?就是说健康的人呼和吸之间是有停顿的。 这个停顿叫息。这个息越长说明什么,肺活量越大或者是吐纳呼吸的功能越好。不健康的人是什么?上气不接下气,根本没有停顿,就没有息,生命不止战斗不息。所以这个人在睡着以后,这个呼吸功能很有意思,就是说它同时受两套系统支配,你像我们其他的功能,比如心跳、胃肠蠕动它受心神控制,或着说,我们说受魂魄控制,它不受你意识控制,你不能说我的心跳快点慢点,是吧?但是这个肺的功能,它同时受两套系统控制,你可以不管它,它自己在那儿呼吸,你睡着了它也可以呼吸。你也可以什么,用意识控制它,就是什么,喘喘气,调调。 所以肺正好是我们心神,天赋的心神和后天的意识中间的一个……一个交接地带。桥梁。所以我们说,影响到你的心神,又影响想不到的话,你怎么办呢?通过调整呼吸,调息来搭个桥过去。人在睡觉以后呢,这个呼吸非常重要。这等于是废话,要么就憋死了嘛,但现在的话真有憋死的呀。很多人晚上打呼噜,打到一半突然停在那儿,很吓人的,你赶紧摸一下……呼吸睡眠暂停综合症。啊,其实呢,就是我们说“臭肺”不工作了。,这个“臭肺”不工作以后呢,开始是呼吸暂停,最后呢心跳骤停。其实平常很少人有注意到呼和吸之间这短暂…… 很多人不认识那个字,包括我,我也是最近几年研究汉字,息是什么?到最后我读南怀瑾老师的书,人家给我一下指清了,息是呼和吸之间的停顿。我突然意识到,哦,原来如此。人生也就在这一呼一吸之间。对吧?孙思邈老先生他们那个东西里面讲过,人一生一天有多少、多少吸,一年有多少吸,对吧,他是有定数的。 心跳呼吸都有定数。当然我们一般来看就是呼吸就是那种非常缓,不急的人。包括心跳相对慢的人,这些人都是长寿的人。呼吸急迫,窘迫的人,上气不接下气的人,甚至张口抬肩去喘,去哮,哮喘的人。这些人都活不长。刘力红老师曾经讲过这件事情,他说人生什么叫“气数”?就是呼吸的次数。对吧。你是呼吸的短,那么你就整个数量用得快,你很快就没了。所以很多人经脉通畅以后他呼吸呀都能透得很深。就是一口气下去到脚后跟了。我们现在人都是什么?呼吸呼吸很浅表…… 慢慢浅表;浅表最后一口起捯不上来——咽了气了。提醒大家,如果您在有意识的想到自己正在呼吸的时候,你就是一个人,然后呢,当你呼吸的时候想想尽可能的把气往下引。如果不能到脚后跟,起码能够到丹田。如果不能到丹田,起码能到肚脐眼。 我周围有些朋友先参加晚会,十点钟晚会散了再去吃夜宵,折腾到四五点,我一看就是活活把那个魄弄死,最后身上开始长东西了。所以很多人都是无知死的,不是累死的,是无知死的。死于无知。你看一人身体健康不健康,你就看他早晨。有些人睡了一天了,八、九个小时还是那么累。
第五个魄叫“雀阴”。请问这是什么意思?这个魄呢,是指我们的生殖功能在晚上得以恢复。所以人的性功能的恢复也是在晚上以后,魄在工作,把它恢复起来。所以人家说做夫妻运动在睡前,然后你第二天休息一下,这功能弱了,可能一周以后才能“性致勃勃”。再弱一点,一年。再弱起不来了,是吧?是说明这个魄力弱了。还有人表现什么?这个功能不仅衰弱,而且有外面邪气进来。性梦。《伤寒论》或者是《金匮要略》对这方面都有论述,我的病人里面也有。就是说男人梦遗,就是突然在梦里面云雨一番。《红楼梦》里面有个贾瑞,单相思爱上了王熙凤。王熙凤又毒设相思局,给人约上,然后让人家冻一晚上,还给人身上泼粪,最后闹得那哥们儿回去,那叫什么?落魄,啊,落荒而逃,弄得人家最后看着风月宝鉴死的。看这面,王熙凤招手;看那面,一个骷髅头,最后精竭而亡。就是当一个人失精以后,他的神就不足,神不足了以后,又容易被外界的这些信息、能量干扰,这些人都要去调他的魄。我记得上次我们讲魂的时候,讲灵魂的“灵”的时候,我说中药里面有能治的。这个药叫茯苓。 土茯苓是你们广州人煲汤,去湿热的,营养过剩去湿热的。但我们这个茯苓是松树上结的那个真菌块,菌块。把它切好了,有时候会拌点朱砂用。这是通灵的。朱砂是祛邪气的。我看以前那些道士用这种东西。朱砂是一种矿物吧。朱砂是一种矿物,硫化汞,朱砂加热以后分解成硫磺和水银,这是古代炼丹的这些人发现的。朱砂本身的那个红色我们叫正红色,就跟我们的心血和我们的心神——就是那个“魂”的颜色是一样的。传说中的中国红就是那个颜色?就是皇帝那个批御笔,御批都是用那个朱砂。那个颜色也是千百年不褪。这个通魄的药,想过没有?琥珀。我们碰到这些魄出了问题的人,经常会开点琥珀粉,一克,三克,冲服。你谁能说,拍着胸脯说百分之百,因人而异,这是我们说讲中医的道理。厚朴这味药也能通魄。 这是我们用到了。如果这个人出现了这个“雀阴”,这个魄出了问题,就会出现这一系列的混乱,啊,我们说有的人会遗精,有的人会梦遗,有的人会出现白带过多。这些药呢,我们中医都有调它的方法,我们还会用到一些矿物药,比如说要用到“龙骨”。史前动物的化石。现在龙骨药店还是有卖的吗?有的是文物,你比如说在民国初年发现的那个龙骨,所谓的龙骨是殷墟甲骨的那些残片。 他把它,就是安阳那个出土的这些甲骨残片,包括一些龟板、鳖甲的残片,还有一些牛的那个肩胛骨的残片,有些人把它当龙骨来用,其实真正的龙骨是化石,动物的化石。不见得是恐龙,也许有其他的动物。它多少年形成了化石,我们把它用来作为什么?驱邪气,安定人的魂魄的。以中医真的是个非常伟大的行业,哈,中医这个学……本身是个非常伟大的学问,它也通到了整个中国文化太美的序列里面。 人在熟睡的时候有一魄在工作,就把想在你身体里面聚众滋事的,不管它是热毒,还是寒毒,它给它散了。散了以后呢,又分成小块,那个“吞贼”来了,啪啪,给它吞了,然后那个除秽的来了,把它排除掉。你看看一系列(流水线)!哪些行为又是解毒的误区?我周围有一些朋友,先参加晚会,十点钟晚会散了再去吃夜宵,折腾到四五点,我一看就是活活把那个魄弄死,最后身上开始长东西了。所以很多人都是无知死的,不是累死的!是无知死的!死于无知。
第六个叫“非毒”,非洲的“非”,毒药的“毒”!什么叫“毒”啊?我觉得就是让我们身体失去平衡的那种力量吧!不是,我们经常说“毒害”,是把什么?毒就等于害,一说这人有毒,他意思就是说有害。毒可不见得是害,那毒是什么呢?是药三分毒。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什么叫“毒”?毒呀,我们经常说这个人眼很毒。手毒,眼毒、手毒什么意思?凝聚。它能够把他气或者神聚到一点,这叫毒。就是当一个东西它是……比如说我们说一个镜子,它照太阳光,它就是个太阳光。但要是个凸透镜呢?一聚了以后它会着火,这叫什么?火毒!是吧!喝一杯凉水,当这个凉水凝聚成一块冰你再吃,凝聚,就是说当我们精气是散的时候,它没什么用。好钢用在刀刃上,当他聚精会神、精诚所至的时候,它就形成了一种超强的力量。什么叫“非毒”? 就是不要聚在一起。对,散了散了,散开。深刻啊,深刻、深刻。诶,“非毒”就是把这个东西给散开。人在熟睡的时候,有一个魄在工作,就把想在你身体里面聚众滋事的,不管它是热毒还是寒毒,它给它散了。散了以后呢,分小块以后,那个“吞贼”来了,给它吞了。然后那个除秽来了,把它排除掉。你看看,一系列,流水线。所以我们经常说解毒解毒,什么意思?就把凝聚成,快成事的那个东西……聚集,毒,聚才成毒,一散……所以我们平常买牛黄解毒丸,这个解毒丸,我说你们可能把清热很肤浅地理解成解毒了。真正解毒,疱丁解牛,是内部把它结构瓦解了,这叫解。如果外部给你有捆绑,那叫释。我们经常说“你给我解释一下”,我说你是让我解一下,还是释一下。还有我们经常说稀释,也是“非毒”,是吧。 化开它嘛。你吃一个菜,盐放多了,齁齁的,过遍水,稀释开了。所以这个“非毒”啊,你们想一想,那个癌症,那个肿瘤,它不就是聚了嘛,是吧。它就是徒有人在那儿号召,徒有能量在那支撑,它聚不起来,是吧?它成不了气候。所以说好好去睡觉。我见过几个例子,去年去世了一个年轻女演员,她说她演戏、拍**,五天五夜没睡觉,人都木了。所以想一想,睡着以后干吗?“非毒”。,我们身上这个所谓的免疫系统,其实可以拆解成若干功能的……拆解成一系列的。道家都把它发现了,而且给它以适当的名称。而且名字很精准。你看看多漂亮!起得?精准。精确制导炸弹。一看这聚了一个东西,我们很多人是自己发现乳腺癌,摸了半天,诶,这怎么长了东西,再看有橘皮一样的皮肤恶变,然后到医院检查,然后还得做病理切片,说你得癌症了。你想想,你的身体本来有清除这一套功能的、完善的这么一套组织,你怎么不让它工作?一看这人,失魂落魄。 没睡好,“非毒”。晚上睡觉时工作的。你那会去兴奋,去应酬。我看见我周围有一些朋友,先参加晚会,10点钟晚会散了,再去吃夜宵,吃夜宵完了再去喝红酒,然后就折腾到四五点。我一看,就活活把那个魄弄死,最后身上开始长东西了。死于无知,死于无觉。那个觉就是魄。对。觉者。 刚才讲到“非毒”,还有呢?
最后一个魄。人一说,道家管睡觉你知道叫什么?叫什么?小死。就是人沉沉睡去以后,好像是死了吧。其实干嘛呢?养精蓄锐。充电,恢复。包括我们说“吞贼”啊、除秽啊,这个“非毒”。但是还有一件重要的事,它除了在清除异物以外,它还要长新东西呢。是吧,早上起来焕然一新,一个鲤鱼打挺起了床,觉得这一天,一日之际在于晨,我兴致勃勃要去干……他除了那个勃勃,还有那个勃勃。你看一个人身体健康不健康,你就看他早晨。好多人早上一醒,哎哟,又他妈一天。又他什么一天。有些人就,哎哟,一天,起来,精神焕发、容光焕发的。这有些人睡了一天了,甚至八九个小时还是那么累。 说明什么?他没产生他的精。那么产生这个精的功能,又是一个魄。为什么有人一觉醒来神清气爽,有人却仍感疲惫?所以很多人精气不足,这也是什么?没有很好地“伏矢”工作,把它去塑造成形,转化为人的精气。时下盛行的洗肠行为,中医却为何认为并不可取?老洗肠人自以为很干净,人工除秽。其实呢,所谓的污秽和糟粕也就是一线之隔。
第七个叫“伏矢”。矢,伏是潜伏的“伏”,矢是那个射箭那个有的放矢,“伏矢”那个矢。但这个矢呢……古代是个通假字。相当于我们说那个屎尿的屎。就说人的精从哪来的?我们都知道,脑袋里面是存精的,精髓。但是真正化生精气的地方在丹田。丹田在哪?肚脐下面,这个地方叫关元。那这个地方解剖打开都是我们叫屎肠子呀。 这些屎肠子是什么地方?都是沼气生成。都是那些我们认为的所谓的糟粕潜伏在里面的地方。那我以前还讲过,我说那人干吗要长个大肠?真接小肠一窝清浊完了,好的留下来,不好的扔出去完了。为什么在那儿……糟粕在那留那么长时间,而结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留那儿,那么多东西在那发酵。那是什么?“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什么叫变?什么叫化?有形的物理变化叫变。原来是松散的、聚不成型的,给它捏成块、成个条……化呢?人的精气就是从这儿发酵,大肠杆菌,然后其他的有益菌在这儿发酵,帮助你把这些糟粕化腐朽为神奇。 这是“伏矢”干的。所以很多人精气不足,我们说好汉经不住三泡稀,吃了就拉,拉出了以后,精哪儿了?没了。没有机会去化。还有人出现什么五更泄。大早上起来冲到厕所里面哗哗哗,水一样一泻千里,这也是没有很好地“伏矢”工作,把它去塑造成形转化为人的精气,这也是魄在工作。 所以人一码……码屎码成一条,是吧?这也是很伟大的一个功能。首先这个大肠是什么?有力量的,你没有力量怎么把它塑造成形。第二,人到大肠里面充满了污浊的东西以后,人拉出屎是细的,跟面条一样,为什么?大肠内部那腔里面充满了其他异物。是吧,所以人通过他的排便能判断出什么?他的心的功能、他的肾的功能,其次才是大肠的功能,这就是“伏矢”干的。很多人滥用抗生素以后,把大肠里面的菌全杀掉了,还有人就是蠢货去洗肠子嘛,就根本不给“伏矢”,“伏矢”本来兴冲冲出来要工作,突然发现…… 有战场,没原料!所以那些人老洗肠子的人自以为很干净了,人工除秽,其实所谓的污秽和糟粕也就是一线之隔。你把它转化得好,你有精气神;转化不好呢,那就变成伤害自己的异物。所以正常的人是什么?晚上,比如说晚饭以后,然后经过一夜的工作,“伏矢”充分地把你的那些糟粕屎尿转化成精气,然后早晨起来以后,就是大肠工作的时间,五点到七点正常排成形的便,而且排得很爽快。这个时候说明你的这个,精气是足的。老不大便,要不就泄肚子的人,一看就是清气不足。 那精气不足,就会导致其他的一些……其他跟着就来了。
稍微总结一下,三魂七魄,“三魂七魄毕具,乃成为人”。这就是我们岐伯,黄帝的老师告诫给黄帝的,就是说人是从哪里来的,人需要具备什么?除了具备肉身,啊,“血气已和,荣卫已通。”黄帝曰:何者为神?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四篇 二三十个字里面,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文化的力量,它可以在那么简短的,啊,这个文字里面,把一个人怎么成为一个人,这么伟大的问题讲述清楚,所以《黄帝内经》真是一本很伟大的书。 其实呢,,就是说,人如果得病的话,那就是什么?身、心、灵,对吧?我们现在讲身,身得病,体得病,我们现在都去做体检。我说你们怎么不做个身检?很多人做完身检,我说你怎么不做个心检?不检检你的魂,不检检你的魄?中医有这一套,就需要我们将来,把它发扬光大。因为他任何一个魂魄出现了弱,或者过亢,或者是失去了这个功能的话,人就会得相关的一系列疾病。
保持原样或经过整理以供参考的样品·标本标本(specimen)是指保持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以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植、矿物样品。如昆虫标本。从受试物中获取用来化验或研究的材料·标本标本(specimen;sample)指用来化验或研究的血液、痰液、粪便、组织切片等。毒理学中的标本(specimen)是指用于测试的受试物或从试验系统中获取的用来检验、分析获证保存的材料。中医学名词·标本标本是个相对概念,也是一种主次关系。标本是关于事物主次关系的相对概念,“本”指主要方面,“标”指次要方面 。“标”是两个相对的概念。木下称作“本”,末梢称做“标”。标本二词在中医学中很常用,不同情况下具有不同的含义。从人体与致病因素来说:人体正气是本,致病的邪气是标;从疾病本身来说:病因是本,症状是标;从疾病的新旧、原发和继发来说:旧病和原发病是本,新病与继发病是“标”;经络理论中,经气集中于四肢部位为“本”,扩散于头身一定部位为“标”,以此阐明四肢与头面躯干之间气血运行的升降关系。“本”—经气集中的本源部位,在四肢下部;“标”—经气弥漫的散布部位,在头面胸腹上部。十二经脉中,末梢与根本,其位置有高下之分,“标”在上而“本”在下。人体头面胸背与四肢比较,其部位有上下之异,前者位置较高。因此,十二经脉中,“标”都在头面胸背等上部,而“本”则在四肢下部。病因与症状的关系·标本凡病因与症状,先病与后病,正气与邪气,病在内与病在外等,都有标本的关系。从人体与致病因素来说,人体的正气是本,致病的邪气是标 ;以疾病本身来说,病因是本,症状是标 ;从疾病的新病与旧病,原发与继发来说,旧病、原发病为本,新病、继发病为标 ;从疾病的部位来说,病在下、在内为本,病在上、在外为标。《素问·标本病传论》:“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为妄行。”临证时需用标本关系分析病症的主
详见百科词条:标本 [ 最后修订于2015/11/17 11:42:03 共2918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1 养生,古文相关问题
养生一词,原出《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与长寿一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遍布世界。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
它汇集了我国历代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堪称一棵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树。探索中国养生文化这棵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智慧之树,不但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而且符合当今世界科学发展趋势。
合理地安排起居作息,妥善处理生活细节,保持良好习惯,建立符合自身生物节律的活动规律,以保证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方法,谓之生活起居养生法,又称起居调摄法。 生活起居养生涉及起居有常、安卧有方、不妄劳作、居处适宜及衣着宜忌等内容。
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指日常作息时间的规律化。起居作息要符合自然界阳气消长的规律及人体的生理常规,其中最重要的是昼夜节律,否则,会引起早衰与损寿。
古代养生家认为,春夏宜养阳,秋冬宜养阴。因此,春季应“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季应“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成秀”;秋季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冬季应“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有所得”。
安卧有方 睡眠是人的一种生理需要。人在睡眠状态下,身体各组织器官大多处于休整状态,气血主要灌注于心、肝、脾、肺、肾五脏,使其得到补充和修复。
安卧有方就可以保证人的高质量睡眠,从而消除疲劳,恢复精力,有利于人体健康长寿。若要安卧有方,第一必须保证足够的睡眠。
一般说来,中老年人每天睡眠时间以8~10小时为宜。二是要注意卧床宜软硬适宜,过硬,全身肌肉不能松弛得以休息;过软,脊柱周围韧带和椎间关节负荷过重,会引起腰痛。
三是枕头一般离床面5~9cm为宜,过低,可使头部血管过分充血,醒后出现头面浮肿;过高,可使脑部血流不畅,易造成脑血栓而引起缺血性中风。四是要有正确的睡眠姿势,一般都主张向右侧卧,微曲双腿,全身自然放松,一手屈肘平放,一手自然放在大腿上。
这样,心脏位置较高,有利于心脏排血,并减轻负担,同时,由于肝脏位于右侧较低,右侧卧可使肝脏获得较多供血,有利于促进新陈代谢。在长寿者调查中,许多长寿老人都自述以右侧弓形卧位最多。
古谚也说:“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屈股侧卧益人气力”。五是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晚饭不宜吃得过饱,也不宜吃 性和兴奋性食物,中医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
睡前宜梳头,宜用热水浴足。 谨防劳伤 包括慎房帷及劳作伤。
慎房帷,这是保肾固精、避免生理功
本文2023-08-05 09:18:0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0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