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尔干自杀论中的利己主义自杀和利他主义自杀是什么意思?
在涂尔干的社会学理论中,利己主义自杀和利他主义自杀是两种不同的自杀类型。
利己主义自杀是指个体在无法从所属群体获得支持的情况下,过度强调个人的自我,并以此为理由拒绝承认其他不符合其个人利益的行为规则。这种自我中心的表现导致个体与社会关系的脱离,并且社会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制止。
与此相反,利他主义自杀是个体将自我融入到群体中,或者个体的行为集中点在他自身之外,也就是他人在先,个人在后。这种自杀有时表现为一种义务性的行为,涂尔干称之为义务性利他主义式的自杀。例如,某些文化中的老者或病弱者的自杀,或者在家庭成员去世时家庭主妇的自杀,这些都可以被视为利他主义自杀。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涂尔干的相关著作或咨询专业人士以获得更准确的信息。
利他主义(altruism)或利他行为(altruistic behavior): 是指那些靠牺牲自身生存和生殖而增加其他个体生存机会和生殖成功率的行为。有些是表现型层次上的利他;有些是基因型层次上的利他;有些是彻底的利他行为,即表现型和基因型均是利他的。
释义
在博弈中指参与者不应主动的出击,不应主动的索取,不干涉对手的行为,表面让先决策竞争者获得满足,实际上是自己获得长期最后默认的胜利。
简介
利他主义是伦理学的一种学说。一般泛指把社会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社会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生活态度和行为的原则。19世纪法国哲学家和伦理学家孔德首先把这个概念引进道德理论,并以它作为他的伦理学体系的基础。以后又为英国的斯宾塞等所采用。孔德认为,人类既有利己的冲动,又有利他的冲动。所谓道德,就是使前者从属于后者。又说,利他又必然以利己为基础。利他主义,只局限于超阶级的个人之间的关系,而回避了道德的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没有也不可能规定个人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因此,利他主义实质上仍然是从利己主义出发的资产阶级道德理论。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已经包含并远远超过了利他主义的道德内涵,因此,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不再使用利他主义的概念。 所谓利他主义,就是一个个体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以牺牲自己的适应性来增加、促进和提高另一个个体适应性的表现。 利他主义,不管是在动物界,还是在人类社会,都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这已被许多事实所证明。问题是,为什么会产生利他主义?原因可能是多重的。 对于一般动物而言,产生利他主义情结的原因可能更多地是出于本能和遗传,当然也不排除它们通过一些简单的计算和推理而导致利他的可能性。从总体上看,动物没有人类所具有的发达理性和计算能力;所以,动物中的利他主义更多体现为一种自然属性,而非社会属性。 但对于人类社会而言,情况并非如此。一方面,人类不可能脱离自然属性,所以,人类社会中存在的利他主义,并不排除来自本能和遗传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人类又是社会性动物,所以,人类社会的利他主义,又带有强烈的社会属性。由于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所以,人类利他主义的本质属性应在人的社会属性方面,而非在人的自然属性方面。 从人类社会的演进过程看,利益追求是人类社会属性的核心,所以,利他主义的实质在于主体间的利益博弈,并且应是长期利益博弈的一种均衡。 在《商人为什么需要哲学》一书中伦纳德·佩柯夫提到:利他主义的对立面是自私自利。他并不意味着对他人仁慈,也不意味着尊重他人的权利。按照孔德的界定,利他主义此后表现为:将他人置于本人之上作为基本的生活规律。意味着,你毫无条件地为他人活着,为他们牺牲,牺牲你自己的利益、你自己的快乐、你自己的价值。 陈述 博弈中的高效神秘的正理○17,理应符合自然规则,而自私、骄傲和蛮横会给博弈带来作恶似的结果。反过来去做,寻找博弈正理○17,才更有意义。只有想尽一切办法并且无私、谦虚、忍让,才能获得与期望博弈结果的和谐。我们听人说过,一个黑帮的规则非常严格,他们讲义气、无私,又不互相掠夺,为了达到某种直接目的,也借用了博弈利他主义○66的有效办法去经营他们的黑帮道德。黑帮组织是一代兄弟称呼,只知大哥、小弟,这个简单短命的组织产物,不可能有复杂的组织结构,不然会引起混乱造成失败。其实博弈意义的难解,在于里面存在着一个至高无上的行为道德约定,就是严密的组织纪律和规则,只有利他主义○66行为才能得到期望的东西。一个博弈自私的人,甘愿忍受痛苦,遭到贫穷也无怨言,他的结果和最初意愿恰恰相反。博弈的期望值像和人捉迷藏,也是要从善的立场出发,利他主义○66会得到报酬。发明家从粒子行为特性的定性中证明了它,在这个博弈内在之镜的物势影像○48中,竟没人发现它,更不会有人使用。跳出狭小的自我行为领域,把思想、灵魂、意志一起并入大自然的轨道,从普通的不由自主的博弈行为中脱离出来,不再让个性偏离大自然轨道,提示那些具有传统个性的人,会遭受博弈的痛苦,所以,一定要建立二人对局的特别的关系。 我需要反反复复、罗罗嗦嗦叙述我想说的东西,人们头脑里一定要保持发明家偏爱的个性行为,通过二人对局定性来推动我们寻找博弈正理○17的普遍性,如果只为了自己,不必再去博弈。伟大博弈的本身,不能被普遍地操作和认同。如果把博弈看成是一个唯一可以施展自我的随心所欲的世界,就可以想象博弈的结果会把自我变成牢狱,让自我品尝苦果。 博弈的自我是独一无二的,自我的个性和外观是相对渺小的,而实际上博弈的利他主义○66是伟大的。在与自然的伟大博弈中,对大自然的抵制会丧失真正的自我和自然特性。有时在糊里糊涂的偶然中呈现出自我的崇高和独一无二的伟大个性,是以疯狂为傲、孤立为荣的形式表现出其成功和巨大破坏力的个性。宇宙在向单一定性的转化中寻求万事的终结,实际上正像人们的博弈愿望。独立的自私意识会把人们引向耻辱、罪恶和死亡。任何超越自然法则所获得的价值都是暂时的,以后还会付出代价。总之,人性的最终目标是博弈的毁灭。当博弈的积极性被决策人○5领悟之后,由于期望的扩大,决策人○5会以极大的热情承担更多的博弈风险和不测。那些曾经经历过危险的无畏牺牲的人们,已经有了无数的例证,反反复复的表达和阐明扮演了一个个伟大先知者的悲壮的角色。决策人○5对取胜最有兴趣但还没有领悟到取胜的格式和博弈正理○17,如果力图实现这种自我本性,也就是博弈失败的本性,他一定大为失望。 博弈决不能被自然界里的假象所蒙蔽。博弈不是自我牺牲,而是最终取胜,找到真正取胜的博弈种子,才能出现奇迹。
正文
一种形式上与利己主义相对立的道德原则和道德理论。 利他主义的特点是:从某种所谓人的本性,如仁爱心出发,或者为了更有利地实现个人利益而要求关心他人利益,甚至为他人利益牺牲某些个人利益。利他主义一词,源于拉丁语alter,意为他人的。19世纪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A孔德明确把它作为一种道德原则引进伦理学体系。 在西方伦理思想发展过程中,利他主义曾有过两种典型的表现形式,即仁爱的利他主义和利己的利他主义。中世纪基督教所提出的“爱人如己”的道德训条,以及所宣扬的不仅要爱亲友而且要爱敌人,泛爱一切人的道德说教,是仁爱的利他主义的最初表现。基督教所提倡的利他精神不是从现实生活,而是从神爱一切人的虚幻中引申出来的,它企图用来世的天堂幸福作为利他人的报赏。这种仁爱的宗教的利他主义受到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T霍布斯、B孟德维尔等人的批判。他们从利己主义的观点出发,指出宗教的利他主义不过是盼望个人得救的伪装的利己主义。 AAC沙夫茨伯里、F哈奇森等人则提出资产阶级的仁爱的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对抗。为调和利己主义和仁爱的利他主义的矛盾,D休谟、J边沁、JS密尔等人又提出了利己的利他主义。 仁爱的利他主义认为,利他人的仁爱心或仁慈情感是人的本性,仁爱心作为道德的基础和标准,要求人无私地去利他人和促进人类的共同福利。仁爱心来自神,是神铭刻在人心上的天赋情感。仁爱的利他主义带有明显的基督教道德的痕迹,反映出英国资产阶级在伦理道德方面向封建势力的妥协,它后来发展成为一种仁慈主义;在实践上,它表现为对穷人施行小恩小惠的慈善事业,以掩盖社会贫困的真实根源。利己的利他主义认为,人的本性是利己的,同时又有同情心、与人类成为一体的社会情感、利他人的社会本能。任何人都以追求私利作为行为的出发点。由于利他人的本能,又最终使人以利他人和社会的共同福利作为行为的目标,其行为的结果则使个人利益得以实现。 仁爱的利他主义和利己的利他主义都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道德原则,它们强调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和人之间利益的和谐一致,人和人之间的普遍同情和相爱,掩盖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对立,否定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利他主义作为资产阶级的道德原则,在现实生活中,起着美化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掩饰资产阶级损人利己本性的作用。它表面上与利己主义相对立,实质是利己主义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隐蔽的个人主义。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反对抽象地谈论人的本性利他或利己,而致力于揭示人与人之间的利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之所以对立的物质根源,并指出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 公有制,才是消灭这种对立的唯一正确的途径。共产主义道德提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提倡大公无私的牺牲精神,并不是从抽象的人的利他心或仁爱的原则中引申出来的,而基于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活动,基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共产主义运动实践,是集体主义的具体体现。
表现形式
亲缘利他
“亲缘利他” 即有血缘关系的生物个体为自己的亲属提供帮助或作出牺牲,例如父母与子女、兄弟与姐妹之间的相互帮助。一般情况下,这种以血缘和亲情为纽带的利他行为不含有功利的目的,因此有人把它称为“硬核的利他”(hard-core altruism)。但生物学的研究业已证明,“亲缘利他”对生物个体来说并非没有回报。根据“亲缘选择”理论,生物的进化取决于“基因遗传频率的最大化”,能够提供“亲缘利他”的物种在生存竞争中具有明显的进化优势。(Hamilton,1963)因此,“亲缘利他”不仅在人类社会,而且在整个生物世界都是一种非常稳定、非常普遍的行为模式。例如,当幼鸟遭受攻击时,许多鸟类父母都会挺身而出,用伪装受伤的方法把猛禽引向自己,使子女得以逃脱。所以,无论在人类社会或生物世界,“亲缘利他”在父母与子女关系上表现得尤为动人和充分。而随着亲缘关系的疏远,“亲缘利他”的强度也会逐步衰减。生物学家甚至设计出所谓的“亲缘指数”,并根据它来计算“亲缘利他”行为的得失和强弱
互惠利他
“互惠利他” 即没有血缘关系的生物个体为了回报而相互提供帮助。生物个体之所以不惜降低自己的生存竞争力帮助另一个与已毫无血缘关系的个体,因为它们期待日后得到回报,以获取更大的收益。从这个意义上说,“互惠利他”类似某种期权式的投资,所以有人把它称为“软核的利他”(soft-core altruism)。例如,一种生活在非洲的蝙蝠,以吸食其他动物的血液为生,如果连续两昼夜吃不到血就会饿死;一只刚刚饱餐一顿的蝙蝠往往会把自己吸食的血液吐出一些来反哺那些频临死亡的同伴,尽管它们之间没有任何亲属关系。生物学家发现,这种行为遵循着一个严格的游戏规则,即蝙蝠们不会继续向那些知恩不报的个体馈赠血液。(Wilkinson ,1984) 显然,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互惠利他”。根据“边际效用递减律”,当施惠者与受惠者互相换位时,同样数量的血液将产生更大的边际效用,从而使这类行为具有明显的经济学含义。不过,由于施惠与回报存在着时间差,从而使这种期权式的投资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互惠利他”必然存在于一种较为长期的重复博弈关系中,而且还要求形成某种识别机制,以便抑制道德风险和个体的机会主义倾向。虽然精密的“互惠利他”模型直到20世纪晚期才由博弈论专家阿克塞罗德建立起来,(Xelrod,1984)但它的基本思想却在200多年前亚当·斯密论述那只著名的“看不见的手”时,就被一针见血地指出过了。
纯粹利他
“纯粹利他” 即利他主义者不追求任何针对其个体的客观回报。例如,汤姆逊瞪羚(Thomson’s gazelles)的利他主义行为:当狮子或猎豹接近时,往往会有一只瞪羚在原地不停地跳跃向同伴们发出警告。生物学家观察到,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行为方式,它只发生在最早发现危险的汤姆逊瞪羚身上。按照一般的行为原则,最早发现危险应该最早逃跑才是最佳生存策略。但汤姆逊瞪羚的“英雄主义”却放弃了第一时间逃生的机会,并以此代价向同伴报警,使自己暴露在捕食者面前。这一行为看上去颇似我们前面提到的母鸟保护幼鸟的行为,但它们的内涵却有明显的差别。
相关资料
人类有利他主义基因
善举的背后是否存在基因上的成分。换言之,是否有一种“利他主义基因” 利他主义基因变异发生在11号染色体上
促使我们去做一些善举。 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对人类的“利他主义”的来源孜孜以求。由以色列西伯莱大学心理学家爱伯斯坦领导的研究小组通过长期研究,从遗传学角度,首次发现了促使人类表现“利他主义”行为的基因,其基因变异发生在11号染色体上。这一研究成果最近发表在《分子神经学杂志》电子版上。
动物的利他行为
动物的利他行为可以提高其他个体的生存机会。 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这个学说告诉我们,物种在生存竞争的过程中,经过自然选择的作用,逐渐产生新的物种,实现生物的进化。自然界中处处可见生存竞争的例子,比如南极洲帝企鹅在下水之前为了确定水中是否有海豹,往往相互往水中推拥,让同伴做替死鬼。森林中的猴王拥有成群的妻妾,却不允许其他公猴“染指”它的一个妃子。这些都是典型的利己行为。 然而,生存竞争只是一个方面,在自然界中同样存在着利他行为。这种行为可提高其他个体的生存和生殖机会,但却降低了自己的生存和生殖机会。比如在膜翅目(蜜蜂、黄蜂、白蚁)社会性昆虫中,存在着为数众多的不育者,它们担任筑巢修巢、采粉采蜜、哺幼护王等工作。 食物不足时它们忍受饥饿喂养王后的子女,遇到掠夺者它们以倒钩刺等自我献身方式保证王后和兄弟姐妹们的安全。 不少鸟类在捕食飞禽出现时,为了同伴的安全发出答叫声让同伴逃离危险,自己因此引起捕食者的注意而陷入危险境地。狒狒群中,地位显赫的雄性狒狒遇到捕食者,发出狂叫一边给同伴报警,一边以敢死者的姿态冲向入侵者,即使不敌入侵者,它也会掩护群体撤离,自己始终处于最危险之处。[1]
1心灵利他主义
心灵利他主义是最值得被尊敬的人,也是这个群体中最少的一类人。他们不期待任何的回报,这个回报不仅仅指代物质回报,还包含非物质的回报,比如荣誉。这类人通常是圣人,比如佛陀。当然价值观是一种主观判断,并无绝对的正确与错误从基因的角度来说,他们违背了基因的自私性,也就是生物性。我无法体会这样的高度,在此不敢妄自评论。如果你能做到,我表示支持,但是,我不能。如果认为:这一类人的存在主要是因为他们本期望通过利他而带来利己,但是错误的将利他的手段当成了目标,并持续追求,所以出现了以上的偏差。当一个人突破了自私的生物限制,而开始全面关注精神领域的满足。那么要么是圣人,要么是精神病。
2虚伪利他主义
我将钱理群教授提出的“精致的利己主义”称为“虚伪利他主义”。“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语来自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之口,钱理群教授的原话是:“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虚伪利他主义的利他倾向更加流于形式,表面上利他,实则是为了利己,而且几乎不考虑是否能真正的利他。比如情侣中的以爱为名义的情感绑架,家庭关系中的父母将子女当个人财产对待都属于此类。此类利他主义,是最值得谴责的伪利他,但是谴责的不是他的自私,而是他的眼界问题。
3互惠利他主义
这是我最为推崇地值得大众持有的价值主张,也就是利人利己的价值主张。在这样的交际活动之中,所有行为都是为了推动双赢策略,而不是零和博弈。我去帮助别人不但可以维持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再后来需要帮助时可以得到别人的帮助,同时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会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感。这样是否鼓励更加功利化的对待别人?我并不这样认为,功利是眼界导致的,而不是追求互惠导致的。互惠并不只是指代眼前的一个价值互惠,还有在遥远的将来和未知的以后。它会以各种形式降临。当人际互动之中,持续采用互惠利他主义,帮助别人实现自己的价值。我们自己的价值自然也会越来越高,这个价值包含显性的,也包含隐性的。
4病理利他主义
病理利他主义是一种行为上理他,而心理上痛苦的一种利他形式。在某些事情的表面上,他们看上去和心灵利他主义者相似,但是行为背后的动机却并不相同。他们的行为大多是损己利人,做着理他的事情,但是内心却是痛苦不堪的,做出这种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动机是心灵上的焦虑、恐惧。他们因为焦虑而去压抑自己的需求,使之不被满足,通过行为去讨好他人,以获得外界的认同感。他们去利他的出发点不是真正的去利他,而是为了减少自己的焦虑与恐惧,获得更多的安全感。
功利心是人类天性的一部分,也是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通常都会追求物质上的利益和经济上的成功,这种追求就是一种功利心。因此,功利心本身并不是一种令人反感的品质。
然而,过于强烈的功利心可能会导致不道德和不负责任的行为。例如,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忽略他人的感受和权利,或者为了达到目的而使用不正当的手段,这些都是不道德的行为。
此外,过于功利的人可能会忽略自己的道德和良心,只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做出不负责任的行为。
因此,我们应该正确看待功利心,既要追求利益,也要遵守道德规范和社会法律,保持良心和责任感。正确的追求利益可以激励人们发挥自己的潜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是过度的功利心则可能会导致个人和社会的道德和价值观被破坏。
知识点拓展:
伦理学中的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是伦理学中的一种道德理论,认为最大化幸福是道德目标。即,行为的好坏取决于它是否能够最大化幸福和最小化痛苦。这种理论在社会政策和法律制度中被广泛应用。
道德感和良知:道德感是指对行为的道德价值的敏感和判断能力,良知则是个人内心对自己的行为和行为后果的道德评估和反思。道德感和良知是控制个人行为的重要内在力量。
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利己主义是指个人只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及他人的需要和利益。利他主义则是指个人关注他人的需要和利益,甚至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在社会生活中,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往往是相互作用的。
墨子是中国思想界的圣人之一,是我国农民出世的思想家,主张“非攻”与“兼爱”的理念,具有极大利他主义色彩的门派。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墨子的利他主义介绍,希望你喜欢。
墨子人物形象
墨子出生贫寒,也是我国 历史 上唯一一个农民出世的思想家,他曾经学儒之道,但是后来放弃了儒学,另行钻研!墨子为了宣张自己的 政治 主张,四处游历多国,广收门徒,他的行迹也很广,东到齐国,西到郑国、卫国,南到楚国、越国。他自立门派――墨家学派!墨家学派也成为当时最具有影响的学派!墨子不仅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 教育 家,科学家, 军事 家。他倡导以人为本的治国之道,主张“非攻”与“兼爱”的理念。
墨子“好学而博”,并且是个以 天下 为己任、立志救民于水火中的大好人。墨子也是非常有勇有谋的一个人,例如《公输》中就可以看得出来,墨子揭穿了鲁班于惠阳的阴险计谋,还 成功 的劝退了其攻打宋国的念头。
他倡导勿要铺张浪费,节约勤俭的观念,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墨子也是个发明制造工业的伟大科学家。“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一日而败”可想而知,墨子善于制造武器。墨子堪称全能人才,他在我国历史上所做的贡献多之又多,他的一生都在传播墨家精神,始终为民着想。历史中,由墨子创建的墨家实际上也是一个非常严密且干练的神秘组织,其领导称之为“巨子”,而其他的都称为墨者,墨者必须服从巨子的领导,赴汤蹈火再所不辞;墨家的规则也是非常严明的,轻则判刑重则处死!墨子主张从劳动者中发现人才,重用有贤能的人才,因此也受到了百姓的爱戴。
墨子人生观
墨家是中国史上一个具有极大利他主义色彩的门派,墨子本人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和平,穿着草鞋,步行天下。墨家的弟子,穿的是短衣、草鞋,要参加劳动,将三顾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当成精神偶像,以吃苦为 时尚 ,讲究的是利他。
因此,墨子以及墨家弟子,都不太考虑自身的享受。他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所思所为都以天下人为对象。至于什么东西好看,什么音乐好听,什么食物吃起来可口,什么活动让身体感觉舒服,都不是他们的考虑范围。
这种极端反对享乐的倾向在墨子身上很明显。有一回,他往朝歌方向行走,听到美妙的音乐,却马上掉头走,理由是:音乐这玩意对行政,对农业,对经济都没什么实际用处,不如不听。
这就是墨家的重要思想:“非乐”。其实,孔子的“君子不耻恶衣恶食”;老子所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都有一点反享乐的意思,只不过没有墨家那么绝对。
墨子创立了帮派成中国最早黑社会
墨子刚开始学习的是儒家理论,但是后来自立门户,因为觉得儒家学说很多礼节太过繁琐,墨子建立了一个武功高超的团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黑社会”。
《史记》上说,墨子在宋国任过大夫,与公输班一样也是鲁国人。墨子出身贫寒,自称下等人,走的完全是草根路线。
年轻时,墨子也学习过儒家学说,但很快就觉得这套东西礼节太过繁琐,尤其是厚葬死者的规矩,贫民而害事,浪费得一塌糊涂。于是他放弃了这套把戏,“背周道而用夏政”,创建了墨家学说,开始另立山头。
另立山头之后,墨子建立了一个武功高超的团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黑社会”。这个“黑社会”有完整的组织系统、政治纲领和行动宣言。其最高权威的领袖被称为“巨子”,拥有绝对权威。墨子是第一任“巨子”。
与今天为非作歹的黑社会完全不同,墨子的这个“黑社会”基本上是个天使集团,它们集团的 口号 是:兼爱,利害,非攻。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博爱,要互助互利,要消灭战争。墨子的这个主张连同墨子的组织,在整个战国影响巨大,鼎盛时期有员工上千人。
墨子的员工被统称为“墨者”,也叫短衣帮,大多来自社会底层,平日里短衣草鞋,闻鸡起舞,大搞 武术 训练。“串足胼胝,面目黎黑”,以吃苦为乐事。一遇弱国遭难,群众困难,他们立即前往救助,赴汤蹈火,死不还踵。一副敢死队的样子。
墨子平生几次 出国 ,虽然所走国度和出行气派,跟孔孟相比,略显寒碜,但效用却不可同日而语——每出去一趟,都能救回不少人命。
涂尔干自杀论中的利己主义自杀和利他主义自杀是什么意思?
本文2023-11-05 14:17:4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020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