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和历史系是什么关系
目前吉林大学古籍所并不是文学院的下属单位,是独立运行的。历史系,考古系,古籍所本来历史上是一家单位,后来各自独立运行。再后来曾一同并入大文学院(包括中文历史考古新闻汉教等,这种形式的合并,好坏咱不评价了),但是后来古籍所是独立的。
吉林大学的研究生是相当好的,就业率高达95%。
1、吉林大学是985重点大学,能考上读研究生当然不错了。
2、本科毕业报考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则10月即可网上报名,11月现场确认,1月初试。部分专硕需要本科3年工作经验才能报考,具体查看学校的招生简章。
3、如果报考在职研究生则属于非学历单证教育,现在就可以报名,10月联考,具体时间和报考程序尽快直接电话咨询学校研究生招生办。官网都有招生简章。
师资力量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有教师6664人,其中教授1978人,博士生指导教师1186人。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0人,外聘杰出教授49人,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7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2人,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0人。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7人,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8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专家28人,“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14个。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2人(含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入选者13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5人,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7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3人。
冯胜君教授,1970年生,现任古籍所所长。1990年至1994年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学习,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94年考入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师从何琳仪、刘钊先生攻读古文字学硕士学位,1997年毕业,同年留校任教。1998年开始师从吴振武先生攻读博士学位,2002年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2年年,到北京大学中文系师从裘锡圭先生做博士后研究工作。 专著有《郭店简与上博简对比研究》,线装书局2008年版。《二十世纪古文献新证研究》,齐鲁书社2006年版。
吉大研究生分数线合格线为180分。
考试内容包含专业素质和能力测试(100分),综合素质和能力测试(100分),外语能力测试(100分)。复试成绩满分300分,合格分数线为180分。
具体考试内容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考核,内容应包含考生的政治态度、思想表现、道德品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本学科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掌握程度,利用所学理论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本学科发展动态的了解;大学阶段学习情况及成绩;创新意识和能力;外语听说及应用能力;本学科以外知识的了解,及社会实践等表现情况等。
研究生和硕士生的定义:
研究生和硕士生是两个维度的定义,并不等价。一个是学历,代表个人在教育机构中接受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的学习经历。另一个是学位,代表个人通过学习取得学识及相应学习能力程度的标志。
学历从低到高分别为:小学学历、初中学历、高中学历、大学专科学历、大学本科学历、研究生学历。只要拿到了相应学校的毕业证,就获得了对应的学历,学校毕业证等同于学历证明。
学位从低到高分别为: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学位获取,需要满足高校的相关学业要求,比如要求考过英语四级,要求各科平均成绩达到一定分数、或者发表论文等等。
两者有相关的对应关系,读大学专科及以下学校无法获得学位,读大学本科可以获得学士学位,读研究生可以获得硕士学位及更高层次的博士学位。所以研究生,也分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我们通常说的考研是指考硕士研究生,而考博是指考博士研究生。
吉林大学的考古学试题,单从题型上看,每年都在变化,似乎是无规律可循。以下是吉林大学2010年考古学基础考研试题
一、试述放射性碳素断代法在考古学中的应用。(50分)
二、简述中国新石器时代的文化成就。(50分)
三、试述你对二里头文化的认识。(50分)
四、中国古代铜币的发现及铸造工艺、(50分)
五、夏鼐和苏秉琦对中国考古学的贡献。(50分)
六、论述明朝万历年间的援朝战争。(50分)
------------------------------------------------
2010年的试题,300分,居然是六道论述题~~在其他学校包括吉大是从未有过的。
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是考古学考研试题中三种常见的题型,但吉大甚至出现过判断题、填空题,还有考古代汉语知识的文献翻译添加标点符号。
因此,在报考吉大的时候,最好能够联系到吉大的老师,问问题型。
至于重点,考古学考试,除了北大考得比较细一点,其他学校基本上考的都是考古里面的热门。这个在你慢慢的复习过程中就能够体会到。PS:吉大每年都会涉及到中国古代史。
-------------------------------------------------
再贴一下吉大导师以及研究方向吧。
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1、研究方向:旧石器考古
主要内容:研究更新世地层中出土的原始人类在生产生活当中所遗留下来的遗迹、遗物,以及人类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带头人:陈全家教授、陈胜前副教授
2、研究方向:新石器考古
主要内容: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与谱系研究,区系类型理论及史前考古方法研究,文化起源与文明起源研究,农业起源与畜牧业起源研究,考古学文化研究,社会组织关系研究,原始宗教与艺术研究,聚落与城的研究,区域性史前考古专题研究。
带头人:赵宾福教授、陈国庆教授、李伊萍教授
3、研究方向:商周考古
主要内容:中原地区与北方长城地带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分期、分区及发展过程与动因的研究;各地区重要遗迹和遗物的研究。
带头人:王立新教授
4、研究方向:战国秦汉考古
主要内容:中原地区东周秦汉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分期、分区、源流、与其他地区古代文化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发展过程的研究。
带头人:滕铭予教授、潘玲副教授
5、研究方向:魏晋-隋唐考古及高句丽考古
主要内容:魏晋-隋唐时期考古及高句丽渤海考古的最新发现与研究;城址研究;墓葬研究;其他重要遗迹和遗物研究。
带头人:魏存成教授、彭善国教授
6、研究方向:宋元明考古
主要内容:宋辽金元明时期城址研究、墓葬研究、瓷器研究、金属器研究、宗教遗迹遗物研究等。
带头人:冯恩学教授
7、研究方向:东北考古
主要内容:东北地区新石器和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分区、分期、源流及与周邻古代文化相互关系的研究;先秦两汉时期东北古文化遗存与族属的研究。
带头人:朱永刚教授
8、研究方向:中国北方青铜时代考古
主要内容:从青铜器和考古学文化两个角度揭示中国从夏代到战国时代长城内外燕山南北的历史,探讨中国北方土著文化从农业到畜牧再到游牧经济的发展、并逐渐形成一个北方文化带的过程以及中原文化和欧亚草原文化对这一地区的影响。
带头人:杨建华教授
9、研究方向:环境考古
主要内容:运用古环境研究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主要包括地学考古、动物考古和植物考古方法),通过综合孢粉分析、植物硅酸体分析、土壤微形态分析、同位素分析、树木年轮分析、动物生态分析、古地貌分析等获得的古环境指标,研究人类文化发展的环境背景,探讨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带头人:汤卓炜教授
10、研究方向:西亚考古
主要内容:从西亚地区新石器时代和两河流域史前时代两方面展现人类文明最早发源地之一进入文明的过程与早期国家的发展,并为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和早期国家的历史提供重要的参考。
带头人:杨建华教授
11、研究方向:东北亚考古
主要内容:西伯利亚考古研究、东北亚考古研究。
带头人:冯恩学教授
12、研究方向:陶瓷考古
主要内容:以考古学的方法研究中国古代陶瓷的发生和发展的历史。侧重于东汉到明清时期各地瓷窑遗址、制作与烧成工艺、产品的类型与流通、瓷器的外销。
带头人:彭善国教授
13、研究方向:博物馆学
主要内容:探讨博物馆学基本理论,从世界范围研究博物馆发展规律,解释博物馆基本概念。
带头人:史吉祥教授
14、研究方向:动物考古
主要内容:通过研究古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揭示古代人们对食物的选择、狩猎和家畜饲养等方面的经济活动与文化生活的概况,以及居址周围的自然环境。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古代人类与动物的各种关系,以及古代人类的某种行为,如动物饲养和利用等在家畜起源研究中的意义;动物群及其反映的自然环境等。
带头人:陈全家教授、汤卓炜教授
15、研究方向:体质人类学
主要内容:学习体质人类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开展古人类学、古人种学、古病理学、古人口学、骨化学等领域的研究。
带头人:朱泓教授
16、研究方向:考古DNA
主要内容:学习体质人类学和分子考古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开展古人类和古动物DNA的提取、扩增和测序研究,从遗传学角度探讨考古学问题。
带头人:朱泓教授、周慧教授
17、研究方向:文物研究
主要内容:以考古学方法及文物鉴定研究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玉器、青铜器、陶瓷器、等的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及全过程。使学生掌握文物鉴定、识鉴、价值评估等各方面的理论与实践。
带头人:吕军副教授
18、研究方向:文物保护
主要内容:学习文物保护材料学、各类不同质地文物的保护、防腐、防霉、杀菌以及古代建筑的维护与维修等基础知识,开展各种不同类型文物的保护实践。
带头人:朱泓教授、王蕙贞教授
19、研究方向:文化遗产
主要内容:从世界范围内探讨文化遗产概念的由来与发展,注重遗产价值揭示,研究遗产评估指标体系及具体操作办法。
带头人:李伊萍教授
古籍研究所所长:冯胜君教授
副所长:朱红林教授
办公室主任:李继文
科研与研究生秘书:徐荣波
古籍研究所研究室
一、古文字研究室 主任:吴良宝教授
二、先秦两汉文献研究室 主任:朱红林教授
三、历史文献研究室。室主任:王连龙副教授
四、书法文献研究室。室主任:丛文俊教授
吉林大学既是985工程高校,也是211工程高校,而且还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校位于吉林省长春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中央直管副部级建制,入选珠峰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首批建立研究生院的22所大学之一,21世纪学术联盟、亚太国际教育协会、中俄交通大学联盟、粤港澳大湾区物流与供应链创新联盟、医学“双一流”建设联盟成员。
学校历史
原吉林大学
原吉林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其前身为东北行政学院,于1946年10月5日由中国***在东北解放区首府哈尔滨市创建。首任院长由东北行政委员会主席林枫兼任。
1948年5月,东北行政学院与哈尔滨大学合并,改名为东北科学院。
1948年11月,东北科学院南迁至沈阳,复名为东北行政学院。
194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班。
1950年3月,东北行政学院更名为东北人民大学。同年6月,学校迁至长春。
1952年,国家进行院系调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等院校的一批知名学者调入,学校成为建国后中国***亲手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
1958年,东北人民大学更名为吉林大学。
1960年,吉林大学被中共中央列为全国重点大学。
2000年6月12日,根据国务院关于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和局部结构调整的决定,经教育部批准,原吉林大学与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吉林大学。
师资力量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有教师6664人,其中教授1978人,博士生指导教师1186人。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0人,外聘杰出教授49人,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7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2人,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0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7人,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8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专家28人,“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14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2人(含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次入选者13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5人,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7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3人,中央马克思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项目首席专家5人,国家“973”计划(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6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34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3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75人等一大批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
学科建设
截至2022年2月,学校下设52个学院,开设本科专业140个, 新增马克思主义理论、生物医学科学专业;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4个(覆盖17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7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2个;有国家级精品课程38 门,省级精品课程97门。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考古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数学(覆盖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二级学科)、化学(覆盖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二级学科)、机械工程(覆盖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二级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覆盖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质工程二级学科)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哲学、数量经济学、法学理论、刑法学、政治学理论、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原子与分子物理、凝聚态物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材料加工工程、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农业机械化工程、预防兽医学、神经病学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材料学、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基础兽医学、技术经济及管理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法学、朝鲜语、新闻学、资源勘查工程、植物保护、临床医学、哲学、化学、车辆工程、放射医学、经济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汉语言文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勘查技术与工程、制药工程(生物制药)、政治学与行政学、考古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地下水科学与工程、财务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地质学、车辆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吉林省重中之重学科:哲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考古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农业工程、兽医学、临床医学、工商管理
学术科研
截至2019年11月,学校有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2个(其中包含2个筹建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教育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2个,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个,其他行业部委重点实验室21个。
2012年,吉林大学ESI论文被收录13181篇,被引82960次。
2013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54项,其中一等奖15项。SCI论文2309篇(收录文献2504篇);EI论文1592篇;3篇论文进入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排行榜。专利申请1116项,授权764项,获中国专利奖优秀奖1项,发明创业奖1项。
2013年,获立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42项;11项成果获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其中一等奖1项,打破了连续两届没有一等奖的局面。3部书稿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1430篇论文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
学术资源
截至2019年11月,校图书馆各类纸质书刊784万册,其中古籍40万册,古籍中6000余部为善本。地方志与谱牒、金石拓片与古文字文献的收藏在高校图书馆中名列前茅,这些珍贵文献与亚细亚文库、满铁资料一起成为吉林大学图书馆的特色收藏。截至2013年底,订阅外文期刊1268种、中文报刊4914种,购买了包括web of science和EI在内的48种西文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等14种中文数据库,超星、书生等电子图书120万册,自建了东北亚研究、地学、汽车、满铁资料等12个数据库。
合作交流
截至2019年6月,学校已经与40个国家和地区的292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包括日本名古屋大学,九州大学,早稻田大学,东北大学,筑波大学;韩国首尔大学,成均馆大学,高丽大学,光云大学;英国牛津大学,诺丁汉大学,华威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佛罗里达大学;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女王大学,曼尼托巴大学等。其中,排名世界前100的45所,前200的64所。学校与12个国家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共建了38个中外合作平台。
985工程是指中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在世纪之交为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而做出的重大决策。
1998年5月4日,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代表中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向全社会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211工程是指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于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启动。
“211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重点建设工作,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中华民族面对世纪之交的中国国内外形势而作出的发展高等教育的重大决策。
双一流的全称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是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有利于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和历史系是什么关系
本文2023-11-05 14:31:5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02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