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最早出现在古代典籍什么中 小康什么意思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5浏览:3收藏

小康最早出现在古代典籍什么中 小康什么意思,第1张

1、“小康”一词,源于《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作为一种小康社会模式,最早在西汉《礼经·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会模式。

2、小康即“中产”,或中等财富,是指人们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且中等层次的“感情需求和尊重需求”也得到了较好满足,但不到追求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的人;由于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且大部分人的财富是以家庭为单元拥有的,所以小康(或中产)也称“中产家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2020年。

“小康”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诗经》中说:“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及中国,以绥四方”。他的意思是 老百姓劳作累了的时候就可以稍稍休息,爱护城中的百姓可以安抚四方。“小康”是由邓小平在1979年12月6日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他说:“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

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首次提出是在1979年,由邓小平提出的。1984年,他又进一步补充说:“所谓小康,就是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人均800美元。”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

2021年7月1日,在中国***百年华诞之际,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宣告达成。这意味着中国几代人的梦想终于成真,对全球亦有重要意义。

实现全面小康的中国,将为世界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如今,中国经济总量已超过100万亿元人民币,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占全球经济的比重提高到17%以上,人均国民收入超过1万美元。2016年至2019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接近30%,是拉动世界经济的主要引擎之一。去年疫情之下,中国不仅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还凭借工业体系最齐全、产业链供应链最完整的突出优势,充当了疫情期间不打烊的“世界工厂”。

眼下,世界经济虽然在加速复苏,但根基未稳,步履犹艰,急需注入新增长动力。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中等收入群体将在现有逾4亿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释放出非常可观的消费力量,为全球企业摆脱疫情冲击提供有力支持。此外,中国经济也将更具韧性和包容性,成为助力世界经济恢复的可靠“火车头”。

实现全面小康的中国,将为其他国家提供极具价值的发展经验:

从连一辆拖拉机都造不出来,到汽车、电脑等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高居世界第一;从米面粮油都要凭票证购买,到各类商品服务应有尽有;从几亿人在贫困线下挣扎,到现行标准下所有农村贫困人口全部“清零”,消除绝对贫困,短短几十年间中国发展速度之快、成就之大,举世瞩目。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表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经验,就是坚持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相结合,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相结合。中国在改革中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开放中全面参与了经济全球化,从而能够充分利用全球要素和资源为实现现代化服务,在综合国力竞争中一步步赢得比较优势。这些经验都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所借鉴。

“一个绝不把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排除在外的小康,一个惠及14亿人口、让民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的小康,不仅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还无可辩驳地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副会长陈晋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想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实现全面小康的中国,将助力全球迈向更美好的未来:

全面小康只是中国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节点之一。按照中共的战略安排,中国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意味着,中国将对世界负有新的责任,承担新的历史使命。

当前,不少国家内顾倾向加剧,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全球化遇到前所未有的阻力。而要应对疫情和气候变化加速等种种挑战,迫切需要在世界各国之间重建合作关系。

分析人士认为,随着中国日益强大,中共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将得到更好落实,中国力推的以合作而非竞争为中心的新型全球化也可能成为现实。这不仅有利于中国,对促进全人类的福祉也将发挥重要作用。站在新起点、走向新征程的中国,将日益深刻地改变世界格局,为全球作出更加突出的贡献。

小康的基本标准: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按1980年的价格和汇率计算,2500元相当于900美元);

2、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

3、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

4、城镇人均住房面积12平方米;

5、农村钢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5平方米;

6、人均蛋白质摄入量75克;

7、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8平方米;

8、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

9、恩格尔系数50%;

10、成人识字率85%;

11、人均预期寿命70岁;

12、婴儿死亡率31‰;

13、教育娱乐支出比重11%;

14、电视机普及率100%;

15、森林覆盖率15%;

16、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100%。

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

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

3、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

4、恩格尔系数低于40%。

5、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

6、城镇化率达到50%。

7、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

8、大学入学率20%。

9、每千人医生数28人。

10、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是的。“小康”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诗经》中说:“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及中国,以绥四方”。 意思就是说,老百姓终日劳作,也劳累了,差不多可以稍稍休息,爱护城中的民众,来安抚四方。这种小康具有“小休”“小安”的含义。春秋时期 ,孔子在《礼记·礼运》中说:“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是谓小康。”南宋时期,洪迈在《夷坚甲志·五郎君》中提出了“然久困于穷 ,冀以小康”。随后,“小康”就成为人们摆脱贫困、追求富裕的现实愿望。到了近代,清末维新派的代表人物康有为的《大同书》中有“升平者,小康也”的社会构想。

“小康”源自《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是人民(因输赋税服徭役)已经很劳瘁了,差不多可以让他们休息一下了 。可见,“小康”的“康”,是指安乐、休息、安宁的意思。小康的说法用于对一种社会状态的描述,成为社会学、文化学、政治学上的一个 词汇,则见于《礼记·礼运》中引证孔子的一段话里面提到的。孔子在年底参加完蜡祭之后,登上门楼,喟然叹曰:“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到了清末,康有为提出大同思想,还写了《大同书》。其实,孔子的小康也好,康有为的大同思想也罢,都只讲到社会秩序,而没有涉及经济生活,只能算作小康的经济理想。

小康最早出现在古代典籍什么中 小康什么意思

1、“小康”一词,源于《诗经》:“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作为一种小康社会模式,最早在西汉《礼经·礼运》中得到系统阐述,成为仅次于“大同”...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