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一词起源于什么时期?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5浏览:5收藏

小康一词起源于什么时期?,第1张

  小康,源出《诗经·大雅》:“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说,民众劳累了,期待(汔可)休息,养养精神。小康,与休息、安定等义相近。

“小康”一词,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早已传遍世界。但对于“小康”的原义往往会误解为单一的经济富裕。那么,“小康”的原义到底是什么呢?

  康,原本为“穅”和“糠”。糠——指已经收割后的稻谷的稻壳,可以保护米粒;穅——指长在稻穗上的稻谷的谷皮。当稻穗从叶鞘中抽出来时,穗上附满了谷皮——穅。穅,又名为颖,但人们仍习惯叫穅。因为穅一直在保护稻谷的成熟,先是呵护着胚,接着支持胚萌芽、扬花,继而又守护着灌浆、结实,收割后又保护着米粒不霉变,不生虫。可以说,从谷皮(穅),到稻壳(糠),就像是胚的母胎和米粒的怀抱。

  所以,小康社会,就是这样的安定的社会环境。“小”,就像小儿在母胎和怀抱中健康成长。

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经》,其中有“民劳亦止,汔可小康”,意思是“人们有劳有逸,日子就能好过”,后来儒家把比大同社会较低级的一种社会称之为小康。

小康是指为中国广大群众所享有的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比较殷实的一种生活状态。主要靠工资及薪金谋生。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文化地位上看,他们均居于现阶段社会的中间水平。

“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大雅 民劳》。

作品原文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无纵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憯不畏明。柔远能迩,以定我王。

民亦劳止,汔可小休。惠此中国,以为民逑。无纵诡随,以谨惛怓。式遏寇虐,无俾民忧。无弃尔劳,以为王休。

民亦劳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师,以绥四国。无纵诡随,以谨罔极。式遏寇虐,无俾作慝。敬慎威仪,以近有德。

民亦劳止,汔可小愒17。惠此中国,俾民忧泄。无纵诡随,以谨丑厉。式遏寇虐,无俾正败。戎虽小子,而式弘大。

民亦劳止,汔可小安。惠此中国,国无有残。无纵诡随,以谨缱绻。式遏寇虐,无俾正反。王欲玉女,是用大谏。

白话译文

人民实在太劳苦,但求可以稍舒服。爱护京师老百姓,国家安定无残酷。诡诈欺骗莫纵任,小人巴结别疏忽。掠夺暴行应制止,莫使政权遭颠覆。衷心爱戴您君王,大力劝谏为帮助。

人民实在太劳苦,但求可以稍安康。爱护京城老百姓,安抚诸侯定四方。诡诈欺骗莫纵任,谨防小人行不良。掠夺暴行应制止,不怕坏人手段强。远近人民都爱护,安我国家保我王。

人民实在太劳苦,但求可以稍休息。爱护京城老百姓,可使人民聚一起。诡诈欺骗莫纵任,谨防歹人起奸计。掠夺暴行应制止,莫使人民添忧戚。不弃前功更努力,为使君王得福气。

人民实在太劳苦,但求可以喘口气。爱护京师老百姓,安抚天下四方地。诡诈欺骗莫纵容,反覆小人须警惕。掠夺暴行应制止,莫让邪恶得兴起。仪容举止要谨慎,亲近贤德正自己。

人民实在太劳苦,但求可以歇一歇。爱护京师老百姓,人民忧愁得发泄。诡诈欺骗莫纵任,警惕丑恶防奸邪。掠夺暴行应制止,莫使国政变恶劣。您虽年轻经历浅,作用巨大很特别。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毛诗序》以为“召穆公刺厉王也”,所以可以认为作者是周厉王时期的召穆公(召伯虎)。郑笺云:“厉王,成王七世孙也,时赋敛重数,徭役繁多,人民劳苦,轻为奸宄,强陵弱,众暴寡,作寇害,故穆公刺之。”

作者简介

召伯虎,周朝大臣,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周厉王、周宣王时期。又称召虎,史称召穆公。周厉王暴虐,“国人”围攻王宫,他把太子靖藏匿在家,而以自己的儿子替死。厉王死后,拥立太子靖继位,即周宣王。周宣王时,淮夷不服,宣王命召虎领兵出征,平定淮夷。《大雅·江汉》所咏“江汉之浒,王命召虎”,指的就是这件事。遗物有“召伯虎簋”。

-《大雅·民劳》

“小康”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最古老的诗歌经典《

诗经

》中:“民亦劳动止,汔可小康”。这是“小康”一词在中国文化中第一次出现。《

辞海

》中,“小康:指家庭生活比较宽裕,可以

安然

度日。”

“小康”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大雅•民劳》中。

原文如下: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无纵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憯不畏明。柔远能迩,以定我王。

译文:

百姓也已够辛苦,应该可以稍安康。抚爱王畿众百姓,安定四方诸侯邦。不要听从欺诈语,谨慎提防不善良。遏止暴虐与掠夺,怎不畏惧天朗朗。安抚远地使亲近,我王心定福安享。

“小康”在古代的含义发展

“小康”是低于“大同”的社会,是“大道既隐”之后需要靠礼仪制度维持的社会。

《礼记·礼运》对此有较详细的描绘:“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智,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是谓小康。”

小康社会的这些特征,实际是对禹、汤、文、武以来私有制社会所作的理想化概括。比起“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具有更大的现实性特点,是对私有观念和私有制度合理性的肯定。

由于小康社会各为其私,存在智谋争乱,需要用礼义制度维护,不及大同社会所达到的美好程度,故称小康。小康的理想色彩虽不及大同,但对后世也有一定的影响,宋明时期的一些思想家受其影响较明显。

1、稍安的意思。

出处:西周佚名《诗·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译文:人民实在太劳苦,但求可以稍舒服。 

2、儒家理想中的所谓政教清明、人民富裕安乐的社会局面,指禹、汤 、文 、武 、成王 、周公之治。低于“大同”理想。

西汉礼学家戴圣《礼记·礼运》:如有不由 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译文:如果有越轨的反常行为.有权势者也要斥退,百姓也会把它看成祸害。我们就把这种社会叫做小康。

3、家庭稍有资财,可以安然度日。

郁达夫《迟桂花》:“家里虽称不得富有,可也是小康之家。

扩展资料:

小康意思的延伸:

小康即“中产”,或中等财富(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指人们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且中等层次的“感情需求和尊重需求”也得到了较好满足,但不到追求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的人;由于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且大部分人的财富是以家庭为单元拥有的,所以小康(或中产)也称“中产家庭”。

中产阶层的主要来源:主要是教育和能力发展正常的中产子女(二代或多代),部分接受了良好教育并有较强职业能力的“贫二代”,以及少数“返贫”的“富二代”。

-小康

-小康《礼记》

你好,1、小康的来由:“小康”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最古老的诗歌经典《诗经》中:“民亦劳动止,汔可小康”。这是“小康”一词在中国文化中第一次出现。《辞海》中,“小康:指家庭生活比较宽裕,可以安然度日。”

2、“小康”的引人:是邓小平首先用“小康”来诠注中国的四个现代化。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实际勾画了中国1980年到21世纪中叶的发展道路,不仅预言了中国发展所能实现的目标,还确定了分步实施步骤,十六大报告对于今后20年的描绘,正是根据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把他的规划的第三步加以具体化。

3、小康的标准和我国现阶段小康水平:1991年国家统计与计划、财政、卫生、教育等12个部门的研究人员组成了课题组,按照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小康社会的内涵确定了16个基本检测和临测值。这十六个指标把小康的基本标准设定为:(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按1980年的价格和汇率计算,2500元相当于900美元);(2)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3)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4)城镇人均住房面积12平方米;(5)农村钢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5平方米;(6)人均蛋白质摄入量75克;(7)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8平方米;(8)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9)恩格尔系数50%;(10)成人识字率85%;(11)人均预期寿命70岁;(12)婴儿死亡率31%;(13)教育娱乐支出比重11%;(14)电视机普及率100%;(15)森林覆盖率15%;(16)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100%。

用综合评分方法对这十六个指标进行测算,根据其结果我们可以豪迈地向世界宣布:一个12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人民生活水平基本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在新的世纪我们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4、小康水平与小康社会的区别:小康水平与小康社会的区别有两点:

第一、首先是范围不一样。上个世纪根据我国的国情,我们建设小康重点在解决温饱,提高物质文明水平,而邓小平提出的小康社会决不是单纯的物质文明,还应包括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

第二、标准不一样。如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那么按此目标,人均GDP就要超过3000美元,符合世界银行各国收入水平四类划分标准中的中上等国家水平。

可以肯定的是,在对全面建设进程进行检测和量化时,不仅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统计临界值,而且要全面反映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进程。

5、全面小康社会:十六大报告从经济、政治、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四个方面界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特别将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要求包含在其中。具体就是六个“更加”:“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包括了这样十个方面:

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

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

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

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

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

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

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

八是大学入学率20%。

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

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26765希望对你有帮助!

“小康”源自《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是人民(因输赋税服徭役)已经很劳瘁了,差不多可以让他们休息一下了

。可见,“小康”的“康”,是指安乐、休息、安宁的意思。小康的说法用于对一种社会状态的描述,成为社会学、文化学、政治学上的一个

词汇,则见于《礼记·礼运》中引证孔子的一段话里面提到的。孔子在年底参加完蜡祭之后,登上门楼,喟然叹曰:“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到了清末,康有为提出大同思想,还写了《大同书》。其实,孔子的小康也好,康有为的大同思想也罢,都只讲到社会秩序,而没有涉及经济生活,只能算作小康的经济理想。

小康一词起源于什么时期?

  小康,源出《诗经·大雅》:“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说,民众劳累了,期待(汔可)休息,养养精神。小康,与休息、安定等义相近。...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