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书屋的“三味”究竟是指哪“三味”呢?
说起三味书屋,相信大家对这个词肯定不会陌生了。所谓的三味书屋就是晚清时期绍兴府城内著名的私塾,也是当年鲁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位置。三五书屋位于都昌坊口11号,塾师寿镜吾(晚署镜湖),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他的为人和治学精神,给鲁迅留下难忘的印象。那么这个三味书屋所谓的三味到底是指哪三味呢?
1891年正月,12岁的鲁迅入三味书屋,跟随绍兴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寿镜吾先生学习。多年后,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这样写道: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三味书屋上悬三味书屋匾额。那么,三味书屋的三味究竟是指哪三味呢?对此历来解释不一,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说三味书屋原题三余书屋,典出《三国志·董遇传》:为学当以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者晴之余。意在勉励人们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勤奋读书。古时读书人多以此典自勉,苏轼对此也颇为赞赏,曾用此生有味在三余抒写自己利用空余时间读书的乐趣。据说,鲁迅的老师寿镜吾先生的祖父寿峰岚老先生借引苏轼的诗句,将余字改为味字。
第二种说法最为普遍,认为三味属于典故:古人有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xīhǎi)。醯,指醋。醢,指鱼肉做成的酱。醯醢泛指佐餐的调料。这句话反映了古人对经、史以及诸子百家在文化构成中的等级、地位、功能、品位的界定。
第三种说法是三味出自宋代李淑《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是为三味。诗书,味之太羹,意思是说经书像食物里的太羹。太羹是指不加作料的原汁肉汤,是古代祭祀时用的食物。因为经书最早、最为古朴,也最为重要,故比之为太羹。史为折俎,意思是说史书是食物里的折俎。折俎,即大块肉。有以史正道、以史见道的意思。子为醯醢,是将诸子百家的书比喻为食物里的醯醢。这三句话是把诗书、子、史等书籍比作佳肴美味,是很好的精神食粮。
第四种解释是寿镜吾先生自己说,三味是指: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寿镜吾先生的儿子寿洙邻,曾与其父一同任教于三味书屋。他对三味书屋这样解释道:三味是以三种味道来形象地比喻读诗书、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幼时听父兄言,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但此典出于何处,已难查找。按说,这种解释应该是盖棺定论了。但寿镜吾先生唯一的孙子寿宇却不认同叔父这样的解释。他说:这样的解释淡化了祖先对清王朝的反叛精神。
三味书屋的这一精神传统,为日后鲁迅先生以学问立身、追求人格独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件事情:
1、提问“怪哉” 2、同窗们到后园自寻乐趣 3、师生读书场面
三味书屋是晚清绍兴府城内著名私塾,也是鲁迅12岁至17岁求学的地方位于都昌坊口11号。
塾师寿镜吾(晚署镜湖),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他的为人和治学精神,给鲁迅留下难忘的印象。寿镜吾在这里坐馆教书达60年,从房屋建筑到室内陈设以至周围环境,基本保持当年原面貌。三味书屋是三开间的小花厅,本是寿家的书房。坐东朝西,北临小河,与周家老台门隔河相望。鲁迅12岁至17岁时在此求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
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后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正式用笔名——鲁迅。被誉为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诗歌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续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坟》等。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等,已成为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选文涉及了书房文化的以下内涵:
1 书房是读书、研究的场所,在文化上代表着知识、学问和智慧的积淀。
2 书房的设计和装饰展现了居住者的个人品味和审美趣味,反映出其文化修养和生活态度。
3 书房通常是一个安静的空间,可以提供独处、思考和创造的环境,有助于培养个人精神世界和情感寄托。
4 书房不仅是个人的私人领地,也可以成为社交、交流的场所,适合邀请朋友、客人、同事等前来会晤,分享体验和观点。
5 书房中收藏的古籍、字画、文物等,代表着主人对于文化和历史的关注和热爱。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了八件事,分别是:油蛉和蟋蟀唱歌、翻砖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摘覆盆子、听妖怪的故事、到三味书屋学习、上课画连环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采用白描手法,以简约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篇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北洋军阀列入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因此他无法公开与北洋军阀作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
鲁迅到厦门大学时正值暑期,学生还没开学。鲁迅在辗转流徙,心情苦闷的时候经常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就写了这篇散文发表于《莽原》上,发表时加的副标题是”旧事重提之六“。
三味书屋的“三味”究竟是指哪“三味”呢?
本文2023-11-05 15:00:0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02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