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给人体致命穴位图
免责申明:
请注意,提供文字后,我方不承担任何关于该及文字包含的信息及实验后果。
以下内容来自少林点穴法
致命三十六穴部位
。。。。。。。。。。。。。。。。禁止提供以下内容。。。。。。。。。。。。。。。。。
致晕十一穴歌诀
致晕十一穴位详 脑颅囟门上星当 前后两顶风府位
头维耳后哑门纲 通天玉枕谱册注 点中应辰入梦乡
轻易莫把晕穴点 因小伤人是呆郎
致晕十一穴部位
1脑户穴:位于百会穴后四寸五分。
2囟门穴(又名囟会):位于百会穴前三寸正中。
3上星穴(又名神堂):入发际上一寸陷中。
4前顶穴:百会穴前一寸五分。
5后顶穴(又名顶门穴):位于百会穴后一寸五分。
6风府穴(又名天星):项后枕骨下两筋中间。
7头维穴:位于额角,入发际角尖处。
8耳后穴:位于耳后静脉中。
9哑门穴:位于风府穴下一寸正中。
10通天穴:位于前顶穴后五分,再外开一寸处。
11玉枕穴:位于脑户穴旁一寸三分。
致残一百零三穴歌诀
人体俞穴三百眼 点中致残百零三 残穴亦有残身意
莫可轻纠胡乱点 少室祖师有铭训 点艺不传败徒般
贤徒德技贯双峰 仅为健体守门院 有德无艺非英杰
亦须百倍破武坛 饱咽三旬黄连苦 定闯八方擂台关
致残102穴部位
1心井穴(又名鸠尾):胸剑突骨下缘。
3扇门穴:即男者女者右左对门穴。
4京门穴(又名气俞):第十二肋游离间处。
5五定穴(又名天枢):平脐中旁开三寸。
6伯劳穴(又名陶道):第一胸椎棘突下。
10风门穴:第二胸椎棘突下。
11环跳穴:股骨大转子后上方,当大转子与胝骨裂孔连线的内三分之二处。
12盖膝穴:即膝盖骨。
13膝眼穴:膑骨尖两旁凹陷处。
14竹柳穴(又名交信穴):胫骨内侧缘内侧。
15脚住穴:脚面上的高骨如豆者是也。
17乔空穴:即两耳后根部。
18左耳尖穴:即左耳尖峰。
19右耳尖穴:即右耳尖峰。
20眼角穴:即眼梢。
21大中穴:即鼻中。
22人中穴:即鼻沟正中。
23驾梁穴:即鼻梁。
24咽空穴:即两个鼻孔。
25牙关穴:即唇口。
26咽喉穴:即喉管。
27将台穴:即咽喉左右。
28舌咽穴:舌上咽腔。
29童骨穴:位于风膊下处。
30精灵穴:即两手虎口。
31曲池穴:屈肘时肘桡侧横纹尽头处。
32中脘穴:脐上一寸。
33六宫穴(又名脐中神阙):即肚脐。
34气关穴(又名气门):左乳下二横指处。
35血瘦穴(又名血关):右乳下二横指处。
36挂膀穴:血瘦穴下一分处。
37肚角穴:位于小腹盆弦之外。
38命宫穴:位于血关穴之下,气海穴之右。
39背心穴:即背部的中心点。
40腰眼穴: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八分。
41粪门穴:即肛门口。
42冲阳穴:足背的最高点,动脉旁。
43血囊穴:右侧十二肋骨下缘。
44气囊穴:即小腹左边。
45净瓶穴:即脐左肚角血腕下。
46脊中穴: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骨的中点。
47山根穴:即鼻梁之上。
48对口穴:项后的风府与哑门之间。
49气隔穴:脐下三分稍偏左。
50血海门穴:右侧十二肋下三横指。
51膈门穴:左侧十二肋骨下缘。
52气舍穴:锁骨内侧端上缘。
53开气穴:即气舍穴偏右。
55血仓期门穴:右侧锁骨下八分处。
56气血囊合穴:左傍肋骨下。
58正额穴:头额前正中。
59后海底穴:肾俞穴下一寸八分。
60攒竹穴:眉内端陷中。
65藿肺穴:中脘与建里之中点向下一寸三分。
66翻肚穴:藿肺穴向左一寸三分处。
67泰山穴:离梭子骨四寸处。
68天突穴:胸骨柄的上缘凹陷中。
69劳宫穴:第二三掌骨之间。
71手三里穴:曲池穴下二寸。
72颊车穴:下颔骨前咬肌中。
73支正穴:尺侧腕上五寸。
74下关穴:颧弓下与下颔关节切迹间凹陷处。
75足三里穴:犊鼻穴下三寸,胫骨粗隆外侧陷中。
76犊鼻穴:屈膝,膑韧带外侧陷中。
77肩井穴:肩头高处,当大椎与肩峰之间。
78日月穴:第九肋端下缘。
79风市穴:大腿外侧膝上七寸。
80阳陵泉穴:腓骨小头前下方。
81委中穴(又名血郄):膝腘窝中动脉外。
83昆仑穴:外踝与跟腱连线的中点。
84血海穴:屈膝,膑骨内上缘上二寸。
85大陵穴(又名腕心穴):掌后骨下,两筋间陷中。
86尾宫上穴:即尾宫上一分许。
87鹤顶穴:位于膝盖骨上缘上一寸正中。
88外踝尖穴:即足外踝最高点。
89内踝尖穴:即足内踝最高点。
90膀胱穴:即膀胱。
91泪孔穴:(又名睛明):目内眦头外一分。
92所闻穴(又名听宫):即耳珠,大如赤小豆。
93中府:第一肋间隙外侧近噱突处。
95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96大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97太渊:腕关节横纹上,桡动脉外侧。
98然谷穴:舟骨粗隆下方凹陷处。
99曲骨穴:脐下五寸处。
100大都穴:足拇趾内侧本节后。
101魄户穴: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
102天窗穴:颈侧胸销乳突肌后缘。
解点休克
受伤者可躺、靠在椅子上或仰卧在床上。取人中、合谷、百会、十宣、目窗、涌泉等穴位,以人中穴、十宣穴、百会穴、目窗穴为主。解穴者气运手掌拇指、中指指尖,然后分别点按上述穴位5~10分钟,将自己的内气由穴位传导给伤者,从而使伤者体内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复醒还阳。
2解点晕厥
受伤者可仰卧在床上或地上。取人中、内关、足三里、合谷、百会、大敦等穴位。解穴者气运拇指、中指指尖,利用点、按结合之手法在上述穴位上点按约10分钟可恢复正常。
3解点眩晕
受伤者坐在木凳上或平躺均可。取太阳、风池、合谷、足三里等穴位。解穴者气运拇指和中指尖,利用点按结合之手法,点按上述穴位约10分钟可恢复正常。
4解点不能言语
受伤者直坐或仰卧。取少商、前顶、膻中、人中、哑门、合谷等穴位。解穴者气运中指尖,用中指肚按压伤者上述穴位约5~10分钟可恢复正常。
5解点气急欲绝
受伤者仰卧。取伤者膻中、肺俞、神门等穴位,解穴者气运中指尖,以指代针按压上述穴位约10分钟可恢复正常。
6解点口吐白沫
受伤者仰卧。取伤者巨厥、足三里、中魁等穴位,解穴者气运中指指尖,以指代针按压上述穴位,将自己的内气由穴位传导给伤者,约10分钟可恢复正常。
7解点全身瘫痪
受伤者仰卧。取伤者百会、风府、足三里、阳陵、风市、环跳等穴位。解穴者气运拇指和中指尖,在上述穴位上点按约10~20分钟可以恢复。
8解点上肢瘫痪、肩臂疼痛
受伤者侧躺,受伤一侧在上。取伤者肩鹀、肩井、天宗、肩等穴位。解穴者气运中指尖,在上述穴位上点按约10~20分钟可恢复正常。
9解点脑脉疼痛
受伤者坐直。取伤者上星、百会、风池、头维等穴位。解穴者气运中指指尖,用中指肚按压上述穴位。
10解点闭气耳鸣
受伤者直坐或仰卧。取伤者合谷、膻中、听宫、翳风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1解点下肢瘫痪
受伤者俯卧。取伤者肾俞、腰奇、承山、昆仑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2解点全身僵硬
受伤者仰卧。取伤者合谷、曲池、阳陵泉、涌泉、承山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3解点内脏损伤或吐血
受伤者仰卧。取鱼际、尺泽、太渊、劳宫、曲泉、然谷、太溪、肺气、肝俞、脾俞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4解点鼻衄不止
受伤者仰面直坐。取伤者合谷、上星、风门、百会、涌泉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5解点足部红肿、疼痛、麻木
受伤者坐在椅子上。解穴者蹲在伤者前面,取伤者膝眼、足三里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6解点手部红肿、手指麻木
受伤者坐站均可。取伤者八邪、落枕、中渚、后溪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7解点腰部扭伤
受伤者俯卧。取阿是、委中、肾俞、大肠俞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8解点胸肋疼痛
受伤者仰卧。取支沟、阳陵泉、期门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19解点伤风哮喘
受伤者仰卧。取定喘、天突、内关、肺俞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20解点面部神经麻痹
受伤者坐好。取四白、迎香、太阳、下关、地仓、颊车、人中、合谷等穴位。解穴手法同9。
按点穴术中“闭穴过火”之说,被闭塞之穴道经解开之后,人体虽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由于穴位经络塞闭时间长久之缘故,气血离它本来应该到达的部位(经络)太远,势必会影响其每天固定的时辰运行。这样,难免对身体各个部位有所损害。所以,在用一系列手法解开被闭之穴道后,还必须取用一些药物,调和人体气血及时到达某部,不致有损伤之患
头颈部
1、百会穴: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即后发际正中上七寸。
2、太阳穴:在眉梢与外眼角中间、向后约一寸凹陷处。
3、印堂:在面部、两眉内侧端联线的中间。
4、听宫:在耳屏的前方、下颌关节后方的凹陷处。
5、鱼腰:在眉毛正中、眼平视时下对瞳孔处。
6、率谷:在耳尖上方、入发际一寸五分处。
7、晴明:在内眼角上方01寸处。
8、耳门:在听宫穴上方,耳屏上切迹的前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9、素髎:在鼻尖端正中处。
10、颊车:在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当用力咬牙时,咬肌隆起处。
11、人中:在鼻柱下,人中沟的上三分之一与下三分之二的交界处。
12、承泣:眼平视时,在瞳孔的直下方,眼眶下缘上。
13、下关:在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处。
14、风府:在后发际正中直上一寸枕外隆凸直下凹陷处,即两筋之间陷中。
15、风池:平风府穴,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之间凹陷处,
16、脑户:在后发际正中上量二寸五分,当枕骨粗隆之上缘陷中。
17、上廉泉:在颌下正中一寸,舌骨与下颌缘之间凹陷处。
18、颈臂:在锁骨上方,胸锁乳突肌的后缘处。
19、哑门:在项后发际上五分,第一颈椎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处。
20、缺盆:在颈外侧处部、锁骨上窝之中点处。
21、天容:在下颌角后下方、胸锁乳突肌前缘。
22、廉泉:在颈前部正中线、喉头结节上方陷处。
23、扁桃:在下颌角下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24、天牖:在乳突后下方、胸锁乳突肌后缘近发际处。
25、天柱:在哑门穴旁开三寸处。
26、人迎:在结喉旁开一寸五分、胸锁乳突肌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27、翳风:在耳垂后、乳突和下颌骨之间的凹陷处。
28、扶突: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与结喉相平处。
29、天窗:在颈外侧部、下颌角下,扶突穴后、胸锁乳突肌后缘处。
30、天鼎:在胸锁乳突肌后缘,扶突穴下一寸处。
躯干部
31、天突:在胸骨切迹上缘凹陷处。
32、膻中:在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处。
33、气海:在腹部正中线、脐下一寸五分处。
34、大包:在极泉穴与第十一浮肋端之中点处。
35、腹哀:在大横穴上三寸、即剑突尖下。
36、期门:在脐上六寸、巨阙穴旁开三寸五分处。
37、鸠尾:在脐上七寸,即剑突尖下。
38、神阙:在腹部、脐窝中央处。
39、步廊:在中庭穴旁开二寸处。
40、极泉:举臂开腋时,在腋窝中间、腋动脉内侧。
41、日月:在乳头直下第七肋间隙、即期门下一寸。
42、上脘:在腹部正中线上,脐上五寸处。
43、京门:在第十二肋骨头下。
44、急脉:在大腿内侧面上部,从耻骨联合之中央外量二寸五分。
45、梁门:在腹上部、脐上四寸、中脘穴旁开二寸处。
46、章门:在侧腹部第十一肋游离端的下缘。
47、库房:在锁骨中线第一肋间隙处,即华盖穴旁开四寸。
48、维道:在髂前上棘前下方、五枢前下五分处。
49、渊腋:在腋下三寸,乳头旁开四寸陷中。
50、中府:在云门穴下方约一寸,第一、二肋骨之间,距胸骨正中线六寸处。
51、下脘:在腹部正中线,脐上二寸处。
52、不容:在幽门穴旁开一寸五分,即巨阙穴旁开二寸处。
53、带脉:在章门穴下与脐相平处。
54、乳中:在乳头中央处。
55、乳根:在乳头直下第五肋间。
56、关元:在曲骨穴上二寸、脐下三寸处。
57、中极:在脐下四寸处。
58、曲骨:在脐下五寸,耻骨联合上缘。
59、辄筋:在腋下三寸,复前行一寸处。
60、天枢:在肚脐旁开二寸处。
61、食窦:在任脉旁开六寸的第五肋间。
62、会阴:在大便前(指肛门)小便后两阴之间。
63、大椎: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间正中处。
64、风门: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
65、天宗:在肩胛岗下窝的中央。
66、至阳:在第七、第八胸椎棘突之间。
67、脊中:在第十一、十二胸椎棘突之间。
68、膏肓俞: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
69、魂门:在第九第十胸椎突棘旁开三寸处。
70、肝俞:在第九胸椎棘突旁开一寸五分处。
71、意舍: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
72、肾俞: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处。
73、胃仓:在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
74、志室: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处。
75、腰眼:在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三至四寸处。
76、命门:在第二、三椎之间。
77、肩井: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肩部高处。
78、长强:在尾骨尖与肛门之间。
四肢部
79、巨骨:在锁骨肩胛岗之间凹陷处。
80、臂臑:在上臂外侧、三角肌止点稍前处、肩(骨禺)与曲池的连上。
81、尺泽:在肘横纹上、肱二头号肌腱外侧处。
82、曲泽: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近尺侧缘。
83、曲池:屈肘时,在肘横纹头与肱骨外上髁之中点处。
84、手三里:在曲池穴下二寸处。
85、少海:屈肘时,在肘横纹尺侧端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86、青灵:在少海穴上三寸处。
87、内关:在腕横纹正中直上三寸。
88、腕骨:在手背尺侧,当第五掌骨与钩骨、碗豆骨之间凹陷处。
89、合谷:在第一、二掌骨之中点稍偏食指处。
90、阳溪:拇指向上挠时,在腕关节桡侧凹陷处。
91、中渚:在第四、五掌骨小头之间、掌指关节上方一寸凹陷处。
92、八邪:握拳时,每个掌骨小头之间处。
93、风市:在直立两手自然下垂时,在大腿外侧中指尖所到之处。
94、阴包:在曲泉穴上四寸、股内肌与缝匠肌之间。
95、阴廉:在大腿内侧、气冲穴直下二寸动脉处。
96、血海:在大腿内侧面下部、髌骨内上缘上二寸处。
97、箕门:在大腿内侧血海穴上六寸处。
98、承扶:在臀部下缘横纹中点处。
99、委中:在窝部横纹中点处。
100、足三里:在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一横指胫骨前肌上。
101、膝阳关:在阳陵穴上、股骨外上髁上方凹陷处。
102、承山:在小腿后面正中出现"人"字形凹陷处,即委中穴与足跟之中处。
103、悬钟:在外踝高点直上三寸,腓骨前缘。
104、三阴交:在内踝尖上三寸、胫骨后缘。
105、解溪:在足背的踝关节横纹中点、拇长伸肌腱和趾长伸肌腱之间。
106、昆仑:在外踝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107、太溪:在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108、涌泉:在足掌心的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界处
中府 [zhōng fǔ ]是肺经的第一个穴位。
中在说文解字里的意思是:内也。也就是说与外是相对的。在这里是胸中的意思。
为什么是胸中而不是别的地方呢?
《甲乙经》里中府的别名是膺中俞,这个膺字是胸的意思。成语义愤填膺的意思是发于正义的愤懑充满胸中。
手太阴肺经起始于中焦,中焦在《难经·三十一难》中的解释是: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
也即是把人从脖子到屁股这部分分成三段,膈以上的是上焦,中间的脾胃是中焦,膀胱就是在下焦啦。
中府穴所在位于上焦,在胸部上方,所以肯定是胸中啦。胸中的气主要是肺气。
而府字在说文解字里意思是文书所藏之处。古时的文书专门放在一间房内藏好。有钱人家也会将一幢房子作为藏书的地方,藏经阁就是这一类的府库,有贮藏的意思。
而腧穴是脏腑经气运行输注,积聚出入之所,这是所有穴位都具备的特性。所以中府是胸中的肺气聚集贮藏的地方。
府字也有脏腑的意思,因为中府是肺的募穴。募穴”就是五脏六腑之气集中在胸腹部的穴位。募穴的分布都在胸腹部,而且大体位置和脏腑所在的部位相对应。
所以中府的含义不单是胸中的肺气聚集贮藏的地方,同时也是其他四脏六腑之气汇聚的地方。
募穴接近脏腑,所以不论肺经的病生在内,或外邪侵犯,都可以在中府上有异常反应,当中府穴出现压痛,酸胀,或过敏等反应,表示肺经出了问题。
那么这个穴位有什么功能呢?
《针灸大成》里说主腹胀,四肢肿,食不下,喘气胸满,肩背痛,呕哕,欬逆上气,肺系急,肺寒热,胸悚悚,胆热呕逆,咳唾浊涕,风汗出,皮痛面肿,少气不得卧,伤寒胸中热,飞尸遁疰,瘿瘤。
但凡是肺方面出了问题都能在中府上进行治疗。
如何快速找到穴位?
中府穴位于云门下一寸。云门在任脉旁开六寸的锁骨下。从脖子两边的锁骨侧端下缘开始,往下按有个三角窝是云门穴,由此穴垂直往下隔一条肋骨就是中府穴的位置所在。
经常按揉中府可以治疗咳喘,胸满,肩背痛,亲们不妨有空多按。
你说的就只要36穴,点了不会死,但难受。 中国武术有三十六死穴之说。所指的三十六穴,各门各派稍有不同。一般是指:1。 百会穴
位置: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后头顶)
经属: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 神庭穴
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寸处。(眉心向上入发际)
经属:督脉,为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汇。被击中后头晕脑涨。
3。 太阳穴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一寸处。(同眼保健操)
经属:寄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 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太阳穴后下方,耳中上方,摸之有凹陷感)
经属:手少阳三焦经,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 睛明穴
位置: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同眼保健操)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为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6。 人中穴
位置:人中沟偏上(鼻子和嘴唇中间偏上2\3处)
经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
7。 哑门穴
位置: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接凹陷处。(后脑勺连脖子处中心线)
经属: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8。 风池穴
位置:我晕~~~~~ (耳后后脑勺与脖子交接处,哑门穴与耳朵中间1\2处)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昏迷不醒。
9。 人迎穴
位置:喉结旁开15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10。 膻中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
经属:任脉。足太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击中内气散乱,神志不清。
11。 鸠尾穴
位置: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膻中穴下沿中线摸到肋骨突起处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12。 巨阙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心之募穴。击中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13。 神阙穴
位置:就是肚脐眼。
经属:任脉。击中,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14。 气海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一寸半。
经属:任脉。击中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15。 关元穴
位置:脐下三寸处。
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16。 终极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四寸。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17。 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会。击中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18。 鹰窗穴
位置: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从锁骨数下来第三根肋骨处向两侧平移至乳头上方)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9。乳中穴
位置:乳头中泱。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20。乳根穴
位置:乳头中泱直下一肋间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21。期门穴
位置:第六肋。
经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冲击肝、脾,震动隔肌、气滞血淤。
22。章门穴
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曲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因内部右侧为肝脏,左侧当脾下方,故击中后冲击肝脏,破坏隔肌膜,阻血伤气。
23。商曲穴
位置: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击中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24。肺俞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脊椎边)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点中,冲击第三肋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
25。厥阴俞
位置: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点中,冲击心、肺,破气机,易亡。
26。心俞
位置: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点中,冲击心脏,破血伤气。
27。肾俞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点中,冲击肾脏,伤气机,易截瘫。
28。命门
位置: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
经属:督脉。点中,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
29。志室
位置: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三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点中,冲击腰动、静脉和神经,震动肾脏,伤内气。
30。气海俞
位置:第三腰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点中,冲击肾脏,阻血破气。
31。尾闾
位置:属骨端与肛门之间。
经属:督脉、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点中,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
32。肩井
位置:在大椎穴穴与肩峰连结三中点,肩部最高处。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之会。点中,半身麻木。
33。太渊
位置:仰掌、腕横纹之挠侧凹陷处。
经属:手太阴肺经。肺之原穴,百脉之会。点中,阻止百脉,内伤气机。
34。足三里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之脉所入为合。点中,下肢麻木、不灵。
35。三阴交
位置: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经属:足太阳脾经,系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点中,下肢麻木、不灵,伤丹田气。
36。涌泉
位置:足掌心三分之处,当曲足指时出现凹陷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点中,伤丹田气,气机不能上升,破轻功。
脑户穴:位于百会穴后四寸五分。
囟门穴(又名囟会):位于百会穴前三寸正中。
上星穴(又名神堂):入发际上一寸陷中。
前顶穴:百会穴前一寸五分。
后顶穴(又名顶门穴):位于百会穴后一寸五分。
风府穴(又名天星):项后枕骨下两筋中间。
头维穴:位于额角,入发际角尖处。
耳后穴:位于耳后静脉中。
哑门穴:位于风府穴下一寸正中。
通天穴:位于前顶穴后五分,再外开一寸处。
玉枕穴:位于脑户穴旁一寸三分。
心井穴(又名鸠尾):胸剑突骨下缘。
对门穴(又名不容):巨阙穴旁开六寸。
扇门穴:即男者左对门穴,女者右对门穴。
京门穴(又名气俞):第十二肋游离间处。
五定穴(又名天枢):平脐中旁开三寸。
伯劳穴(又名陶道):第一胸椎棘突下。
肺使穴(又名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胆中穴:平第四肋间隙,两乳头之间正中。
对心穴(又名至阳):第七胸椎棘突下。
风门穴:第二胸椎棘突下。
环跳穴:股骨大转子后上方,当大转子与胝骨裂孔连线的内三分之二处。
盖膝穴:即膝盖骨。
膝眼穴:膑骨尖两旁凹陷处。
竹柳穴(又名交信穴):胫骨内侧缘内侧。
脚住穴:脚面上的高骨如豆者是也。
开腔穴:即两耳。
乔空穴:即两耳后根部。
左耳尖穴:即左耳尖峰。
右耳尖穴:即右耳尖峰。
眼角穴:即眼梢。
大中穴:即鼻中。
人中穴:即鼻沟正中。
驾梁穴:即鼻梁。
咽空穴:即两个鼻孔。
牙关穴:即唇口。
咽喉穴:即喉管。
将台穴:即咽喉左右。
舌咽穴:舌上咽腔。
童骨穴:位于风膊下处。
精灵穴:即两手虎口。
曲池穴:屈肘时肘桡侧横纹尽头处。
中脘穴:脐上一寸。
六宫穴(又名脐中神阙):即肚脐。
气关穴(又名气门):左乳下二横指处。
血瘦穴(又名血关):右乳下二横指处。
挂膀穴:血瘦穴下一分处。
肚角穴:位于小腹盆弦之外。
命宫穴:位于血关穴之下,气海穴之右。
背心穴:即背部的中心点。
腰眼穴: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八分。
粪门穴:即肛门口。
冲阳穴:足背的最高点,动脉旁。
血囊穴:右侧十二肋骨下缘。
气囊穴:即小腹左边。
净瓶穴:即脐左肚角血腕下。
脊中穴: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骨的中点。
山根穴:即鼻梁之上。
对口穴:项后的风府与哑门之间。
气隔穴:脐下三分稍偏左。
血海门穴:右侧十二肋下三横指。
膈门穴:左侧十二肋骨下缘。
气舍穴:锁骨内侧端上缘。
开气穴:即气舍穴偏右。
转喉穴:即气舍穴偏左。
血仓期门穴:右侧锁骨下八分处。
气血囊合穴:左傍肋骨下。
督脉穴:枕骨正中。
正额穴:头额前正中。
后海底穴:肾俞穴下一寸八分。
攒竹穴:眉内端陷中。
正气穴:左侧乳上一寸三分。
上血海乳穴:右侧乳上一寸三分。
气血二海穴:左右乳下一寸三分。
下血海穴:右乳上一寸四分。
藿肺穴:中脘与建里之中点向下一寸三分。
翻肚穴:藿肺穴向左一寸三分处。
泰山穴:离梭子骨四寸处。
天突穴:胸骨柄的上缘凹陷中。
劳宫穴:第二三掌骨之间。
神门穴:尺侧腕关节横纹头。
手三里穴:曲池穴下二寸。
颊车穴:下颔骨前咬肌中。
支正穴:尺侧腕上五寸。
下关穴:颧弓下与下颔关节切迹间凹陷处。
足三里穴:犊鼻穴下三寸,胫骨粗隆外侧陷中。
犊鼻穴:屈膝,膑韧带外侧陷中。
肩井穴:肩头高处,当大椎与肩峰之间。
日月穴:第九肋端下缘。
风市穴:大腿外侧膝上七寸。
阳陵泉穴:腓骨小头前下方。
委中穴(又名血郄):膝腘窝中动脉外。
承山穴:委中与跟腱之间。
昆仑穴:外踝与跟腱连线的中点。
血海穴:屈膝,膑骨内上缘上二寸。
大陵穴(又名腕心穴):掌后骨下,两筋间陷中。
尾宫上穴:即尾宫上一分许。
鹤顶穴:位于膝盖骨上缘上一寸正中。
外踝尖穴:即足外踝最高点。
内踝尖穴:即足内踝最高点。
膀胱穴:即膀胱。
泪孔穴:(又名睛明):目内眦头外一分。
所闻穴(又名听宫):即耳珠,大如赤小豆。
中府:第一肋间隙外侧近噱突处。
绝骨穴(又名悬钟):外踝上三寸。
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大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太渊:腕关节横纹上,桡动脉外侧。
然谷穴:舟骨粗隆下方凹陷处。
曲骨穴:脐下五寸处。
大都穴:足拇趾内侧本节后。
魄户穴: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
天窗穴:颈侧胸销乳突肌后缘。
箕门穴:大腿内侧,血海穴上六寸。
眉心穴(又名印堂):位于两眉之间。
头额前穴:位于眉心上一寸正中。
太阳穴:眉外一寸陷中,即眉梢与眼外眦之间后的一寸陷凹中。
枕骨穴(又名脑户):位于枕骨粗隆上方。
厥阴穴(又名头窍阴):位于脑后两边,乳突后当浮白与完骨之间。
华盖穴:胸骨柄与胸骨体联合的中点,即天突穴下二寸。
黑虎掏心穴(又名建里):位于脐上三寸正中。
巨阙穴:脐上六寸,即鸠尾穴下一寸。
气海穴(又名丹田穴):脐下一寸五分。
关元穴:脐下三寸。
水分穴:位于脐上一寸。
中极穴:脐下四寸。
左膺窗穴:左乳上一寸六分。
右膺窗穴:右乳上一寸六分。
左乳根穴:左乳直下,相当于第五肋间。
右乳根穴:右乳直下,相当于第五肋间。
左期门穴:左乳下二肋,相当于七八肋间。
右期门穴:右乳下二肋,相当于七八肋间。
左幽门穴:巨阙穴左开五分。
右幽门穴:巨阙穴右开五分。
左商曲穴(又名左肓俞):脐中左旁五分。
右商曲穴(又名右肓俞):脐中右旁五分。
左章门穴:左腋中线第十一肋端下际。
右章门穴:右腋中线第十一肋端下际。
左腹结穴(又名左七劳):脐左侧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右腹结穴(又名右七劳):脐右侧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左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左侧一寸五分。
右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右侧一寸五分
命门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正中。
左志室穴(又名志堂穴):位于命门穴左旁三寸。
气海俞穴: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鹤口穴(又名尾宫穴):位于尾骨宫下两腿骨尽处。
海底穴(又名会阴穴):前阴与肛门之间。
涌泉穴:位于第二三趾跖关节后方,蜷足时所现的凹陷处。
右志室穴:位于命门穴右旁三寸。
藏血穴:位于脑后右玉枕穴下五分
中风瘫痪经年月,曲鬓七处艾且热。
耳聋气闭听会中,百会脱肛并泻血。
承浆暴哑口喝斜,耳下颊车并口脱。
偏正头疼及目眩,囟会神庭最亲切。
风劳气嗽久未痊,第一椎下灸两边。
肺疼喘满难偃仰,华盖中府能安然。
喉闭失音并吐血,细寻天突直无偏。
瘰疬当求缺盆内,紫宫吐血真秘传。
霍乱吐泻精神脱,艾灸中脘人当活。
食积脐旁取章门,气癖食关中脘穴。
脐上一寸名水分,腹胀更直施手诀。
关元气海脐心下,虚惫崩中真妙绝.
呕吐当先求膈腧,胁痛肝腧目翳除,
肩如反弓臂如折,曲池养老并肩髃,
泄泻注下取脐内,意舍消渴诚非虚,
气刺两乳中庭内,巨阙幽门更为最。
忽然下部发奔豚,穴号五枢宜灼艾。
肺俞魄户疗肺疾,疟灸脾腧寒热退。
膏肓二穴不易求,虚惫失精并上气.
五痔只好灸长强,肠风痔疾尤为良.
肠痛围脐四畔灸,相去寸半当酌量.
赤白带下小肠腧,咳逆期门中指长.
大敦二穴足大指,血崩血衄宜细详。
项强天井及天柱,鼻塞上星真可取。
人门挺露号产疒贵,阴跷脐心二穴主。
妇人血气痛难禁,四满灸之效可许。
脐下二寸名石门,针灸令人绝子女。
肩髃相对主痿留,壮数灸之直推求。
腹连殗殜骨蒸患,四花一灸可无忧。
环跳取时须侧卧,冷痹筋挛足不收。
转筋速灸承山上,太冲寒疝即时瘳。
脚气三里及风市,腰痛昆仑曲月秋里。
复溜偏治五淋病,涌泉无孕须怀子。
阴中湿痒阴跷间,便疝大敦足大指。
癫邪之病及五痫,手足四处艾俱起。
风拄地痛足髃疼,京历付阳与仆参。
心如锥刺太溪上,睛痛宜去灸拳尖。
历节痛风两处穴,飞扬绝骨可安痊。
脾虚腹胀身浮肿,大都三里艾宜燃。
赤白痢下中膂取,背脊三焦最宜主。
臂疼手痛手三里,腕骨肘髎与中渚。
目骨更取穴譩譆,肩背痛兼灸天柱。
腰俞一穴最为奇,艾灸中间腰痛食。
醉饱俱伤面目黄,但灸飞扬及库房。
加我自己真实经验里的体会, 我来补充一下古典姊妹的上篇
1 肺的中符, 非常有用的一个位置 灸这个地方和附近(上到肩, 下到乳房底), 心经,心包经,肺经 就都照顾到了这个位置, 很多人都有问题, 或大问题 看传承老师的贴, 你就能发现很多人那个位置拔出很多血水来 也是治疗乳腺增生的地方 我想心律不齐等心包功能不好的人, 这里大有用途
2 解决大便的问题, 要根据体质用点药 比如我寒湿, 用红参我还中气不够, 就吃点补中益气丸解决肠无力的问题, 加腹推 背大肠俞是必须的 手的合谷, 腹部天枢(灸)是重点之重的穴位, 早上大便的时候,你就使劲掐合谷吧, 一定有效果还有, 三焦其实在大便问题有很大的作用 三焦主气, 长年便秘的人, 三焦一定有点问题 所以手三焦支沟和臂儒(拔罐看看)是要穴 照着这么多方协助气的敞通, 大便会很好 大便问题, 是第一要解决的问题 后面肝胆的浊气, 还要走肠道的 我现在就明显感觉肝胆修复的时候, 大肠还要跟着再同时修理一遍 所以大肠经络, 是第一要解决的问题 背后肩甲骨大肠经和小肠经, 一定要刮痧
3 长年吃也不胖的人或不吃早饭的, 除了脾经络, 小肠经络也不会好, 连累心经也差 我就是 以前我经常不吃早饭
4 腹部, 任脉阴脉集合的地方, 同志们, 我号召大家就直接去- 灸 每天花一小时躺着灸, 以肚脐为十字中心, 划大十字, 从擅中开始 绝对适合产后的人 划完十字, 再重点照顾章门, 期门, 那是寒气集结的地方 灸二个月, 绝对有效果 - 寒湿气走一半:)中气上升一半:) 月经病都治疗了 然后同时肾经, 也照顾到了, 就在中轴路旁边半寸的地方, 肾肯定好一些, 小便会每次都有颜色了 我现在就是, 次次小便都有颜色 以前早上才有, 平时的很少量, 或很浅的颜色, 有时干脆就无色 现在不是了
5 还是腹部, 你就接着灸吧! 胆经- 人侧面,大腿环跳开始, 到胯 你就听响声去吧, 产后寒气重的人, 腹部一定像开锅一样
4 委中, 是个垃圾站 100%的 for sure 绝对不可以灸 这个穴, 在你背后走罐的时候, 我们干脆就梅花针刺拔罐吧 不用再考虑别的方法您就别浪费时间力气按摩它了:)
5 四肢, 我的体会重点按摩几个大穴 - 下身 -足三里, 血海,地机 三阴交,阴包, 阳凌泉(一定别忘了, 这个是三焦和胆经放浊气的必通过的穴), 昆仑, 太冲, 太溪和复溜上身- 支沟,内关, 手衬关节内外不管什么穴位瞎按就行了
6 后背, 我的体会, 重要的不能再重要了 我建议如果血气够, 一个星期走罐一二次,加委中, 30-40分钟 您就等着看自己像赖蛤蟆 (我现在后背中轴, 全出黄泡了, 从大椎到四廖, 全是 病当然应该找我 中里说的一点没有错, 我就是那个最大的罪犯)
1、气门
经穴性质,气分为先。少商宣泄肺气,胆俞降泄肝胆。公孙降脾胃气逆而止呕,丰隆降肺气定喘而化痰。闻之经渠能降肺气而治气逆,天突降逆气而定哮喘。巨阙治逆道而开胸满,隐白治咳逆而升陷阳。大肠俞疏通肠胃之气化兮而润便燥,膀胱俞疏通膀胱之气化兮而利小便。
是以曲池行气,云门开胸。阳陵泉有行气导泄之效,厥阴俞有治胸满呕吐之功。抑又闻肝俞治肝,肺俞理肺。欲调肠胃之气求内庭,理肺气以中府。气海膻中专治一切气病,上中下脘乃脾胃之气疾。常闻足临泣泄肝降逆以定喘,足三里升气降逆而调中。调和卫气有大椎,行气下气寻照海。商阳泄肠,内关调胃。合谷泻肺气之郁结,肺俞降肺气之上逆。
2、血门
穴有血门,亦当牢记。一切血病膈俞饶,大便脓血腹衰治。原夫委中清血中之毒,行间行淤可破血结之证。天枢足三里破淤理血有治吐血咳血行血之效,太冲三阴交通经行淤尤有清血凉血固血之功。咳血咯血肺俞太渊宜审,呕血咳血心俞肝俞同攻。月经不调自有地机血海,漏血不止无不交信合阳。鼻衄二间极效,牙衄合谷最良。月事不行照海灸,吐血不止尺泽攻。迎香气户能治鼻衄不止,十二井十宣能使气血通流。血崩漏血求大敦,调经行淤曲池针。吐血咳血有鱼际,齿衄鼻衄求内庭。中极关元妇人血症为主,气海阴交施功效亦同。若能因症配合而施治,针到病除显奇功。
3、 虚门
虚者补之,穴要审真。隐白补脾益肾,地机补脾益精。益精气之不固漏谷去取,补气血之不足心俞下针。原夫脾胃虚弱补使上中下脘,饮食不化脾俞胃俞同功。阳气欲脱神阙灸,虚损劳弱天枢攻。治虚劳肺萎魄户好,止阴虚盗汗间使高(佐太溪、阴郄)。闻之膏肓俞益精气而补虚损,中膂俞止消渴而益肾阴。补肾益精命门肾俞宜审,养津益液太渊少冲同针。大便闭结支沟取,虚热烦渴涌泉清。抑又闻丹田(关元)固下元益精气而补虚损,气海固下元助阳气且滋肾阴。补肺治虚劳以肺俞,补中益脾阳以公孙。太冲曲泉与行间补血而养肝,太溪复溜连交信滋阴而补肾。中极固下元虚冷,曲骨补真气而益精。肝俞补肝血,上廉温胃津。足三里益气而补脾胃,三阴交生气血而补三阴。此是实践特效穴,必须师传始得真。
4、实门
实则泻之,症要辨清。涌泉然谷太溪俱泻肾,神门少府通里俱泻心。脾胃之实何穴泻阴陵商丘同公孙,心包有热中冲泻曲泽内关大劳针。泻肝期门曲泉行间太冲好,大肠商阳二间合谷曲池清。小肠少泽同少海,泻胆阳陵临窍阴。膀胱委中中极泄,三焦关冲外沟清。若还痰多丰隆泄,胸膈痞满上脘针。井少商荥鱼际络列缺合尺泽,连募中府穴泻肺从肺经。胃实内庭足三里泻,血结膈俞血海攻。泻胃逐秽通肠天枢妙,泻腑导泻消滞中脘针。辨证虚实当分清,施治补泻明于心。
5、寒门
寒则温之,须了于心。中脘 神阙 气海 足三里,中焦寒冷灸即温。心俞温而振阳气,温肝之寒灸大效。然谷温下助肾火,命门肾俞再同针。章门温脏寒积聚,理心腹寒以公孙。温中理脾阴陵灸,一切血寒三阴交。中下焦寒隐白理,灸后壮阳脾亦温。一切表寒大椎除,后溪陶道可清。关元暖宫阳气振,腹寒血冷曲泉温。治寒以温,施灸或针。
6、热门
热则清之,阴阳有别。肺俞鱼际俱泻肺,少商尺泽刺出血。阳明经热商阳二间连,解表经渠与列缺。合谷不但清气分,且清头面诸窍热。解溪厉兑足三里,中脘内庭清胃热。肝俞脾俞同胃俞,泻肝又泻五脏热。清心神通心少府,行间则清肝肾热。大椎陶道退热兼解表,三阴交平肝而清血。间使内关清心包,又能解散胸中热。清血少冲少泽连血海,太溪养阴而清热。三焦有热上脘浇。身热曲池有特效,其功则在清气分。清肠热有小肠俞,丝竹空清头目热。脾热大都阴陵泉,阴陵还能清胸热。涌泉治余热不解,尤能清肾治热毒,还能清泄四肢热。身热烦渴心包热,劳宫曲泽刺出血。头脑有热求百会,后溪大抒清表热。胸背烦热内关大陵心俞膈俞可针,肚腹闷热三里内庭天枢大肠可清。恶心呕吐中暑热金津玉液刺出血,若泄五脏六腑热则求脏腑诸俞穴。脏热当清,腑热当泻,审症清楚,随经选穴。
7、风门
原夫百病,首中于风。合谷解表祛风寒,大杼解表而祛风。鱼际解外感风寒之邪,肩髃周身四肢之风。头风外感风池妙,头痛驱风头维攻。搜周身风邪有曲池三里,治腰腿诸风必风市委中。冷风湿痹针环跳,头风外感列缺攻。常闻阳陵泉搜四肢之风且舒经络,足三里搜四肢之风又治腹痛。肺俞驱风治风寒咳嗽,通天泄表可治鼻塞不通。风府风门专理一切中风病,百会水沟治一切暴中风。风性善行数变,治疗切莫死板。
8、湿门
大凡湿症,艾灸最良。利湿委中太溪好,行湿昆仑阴陵泉。承中天枢化脾胃之湿而助消化,脾俞胃俞化脾胃之寒以快饮食。燥湿行湿足三里,化湿行湿三阴交。内关利湿有开胃祛痰之功,水分渗泄为利小便治水肿之穴。治湿大要,肺脾肾三经。
太极拳的创编结合了中医原理,中医原理是太极拳的基础理论,练习太极拳能打通身体经络。太极拳的练习和穴位之间有哪些联系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的八大点穴秘谱。欢迎阅读!
太极拳的八大点穴秘谱
太极拳的本质虽然是武术,但是已经被现代人当做养生拳术,习练太极拳能打通身体经络,修复病灶。
一、理
盖世者习拳者多,得拳中精髓者少也。天下练太极者多如牛毛,成者似牛角,得之太极大成者更少也。
世曰:拳不打力,力不打功,功不打术,术不打仙。吵架是骂人之苗,骂着是打斗之源,打斗是拼命之根。
盖世拳法,无非内外两种拳法。然而太极者,阴阳之母,天地人合一。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宫为九宫,练法九九归一。无手到有手,有手到无手。乃炼精化气,练气成髓,练髓还虚。形无形,意无意,无意之中失真艺。
太极者,拳中之母。阴阳变化,能生万物。一动俱动,形似车轮,绵里藏针。静如山岳,动如长江波浪。内外合一,刚柔相济,乃是四两神气破千斤之力。
年有三百六十五天,人有三百六十五穴;年有十二个月,人有十二经络;年有四季,人有四肢;年有二十四节气,人有二十四关节;天有多少星辰,人有多少毛孔;人有二十四筋脉,天有风、雨、雷、电尔;人有心、肝、脾、肺、肾,地有金、木、水、火、土。
二、门规
太极者,上层练法,内有点穴闭户,分筋错骨更不轻易传人。本门有三不传,何为三不传一曰:不传、不忠、不孝、不仁不义者。二曰:不传好奇者、不敬师者、贪酒色财气者。三曰:不传不勤学苦练者、好斗者。传其真法必须遵守这三不传,不可轻易传人。
三、本门乃有点穴、打穴、拿穴是也
点穴乃为单指点、双指点、三指点。打穴乃为拳打、掌打、肘打、气打、足打。拿住对方要穴为拿穴。手指抓住对方主要学位为抓穴。上者几种方法要毒、准、狠、意透其背。要做到不动则静,动者准、猛、狠。
四、本门点穴法为三十六穴
其十二大穴、十二中穴、十二小穴。
五、本门有绝命三穴
练其本功法须功到、手到、敌到。按时辰点穴法乃为十大穴。不分时辰点穴为十二穴。点穴有绝命三穴当场死亡,或不出十二个时辰命亡。
六、本门还有叫门法
点穴者关键在于叫门,门叫不开,点身无效。叫门法乃为子踝丑腰寅在目,卯面辰期巳手执,午胸未腹申在心,酉背戌期亥骨续。先师曰:时到者经到;经到穴到;手点穴到人倒也。
七、太极点穴之法
有十二大穴、十二中穴、十二小穴。有点死打活之法,有引进落空之法。点、拿、抓、打,阴阳不分,各有奥妙。
点穴分为四季,即春东、夏南、秋西、冬北。每到一季节,把敌人引进一方去点,自有点穴道之法。
八、本门明知点穴之法
苦练点穴之功,无功不为点穴之大成也。练点穴之功,得点穴之功。练太极指之功法,各家不一,乃为内外结合练也。药水洗手之练法:一日两次苦练,百日苦练得成。太极阴阳金刚指练法分三部,一曰内丹功,即青龙探爪势(为静坐功)、松紧练法(即桩功,手法若干势)。
后用药水洗法,练功时将药水烧热,将手泡进药水之中,待手泡热后,将手提出药水趁热练功。
具体做法
第一部面朝墙壁,距离两尺余,两脚分开,手五指定壁;随着功夫的增加,使两脚逐渐后移,直到身腰挺直,后臂与肩成直角后,再使五指点地;随着功力的增厚,逐步减为四指、三指、两指,指力已伟矣。
第二部练后用药水再浸泡之热,将手提出,将沙袋放在与腰同高处。沙袋内装铁砂五斤,用猪血煮、绿豆五斤、山里红籽五斤,共为十五斤合在一起,装在四方沙袋里,趁热练习,五指一戳一百,久而久之,五指之功与腕低之劲相结合,内气久练成为太极金刚功。再做与人同高的木桩,内包棉花,外包牛皮,有头有四肢,把三十六穴都注上,乃练习点穴,要准,一丝不差,久练久之,蒙上眼睛再练点穴,如能点准,此功成矣。
第三部药水功法,青木香五钱、生姜五钱、桂心五钱、百密五钱、陀僧五钱、宣木瓜五钱、路路通五钱、制川乌五钱、蛇床子四钱、地骨皮四钱、净红花四钱、土麻四钱、泽兰叶四钱、草乌四钱、透骨草四钱、象皮四钱、细辛四钱、当归四钱、虎骨一两浸泡三十天与药合在一起,两大碗河水浸之一时,药六天。
太极拳点穴原理来源
一、太极点穴术的历史渊源与分类
太极点穴术源于中医针灸术。据中医重典《内经》记载,针灸穴位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运用砭石针刺穴位治病了,山东省境内发掘出了砭石实物。随着铁器的应用,砭石逐渐被金属针所取代,也就形成了今日所见的“针灸”。
大约在唐朝时期,就有了“穴位损伤”的概念了。唐朝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有“在太阳穴,乃是命处,断然不可治矣”的记载。
到了明朝中期,已经出现了不少论述点打穴位损伤的专科著作,其中《跌损妙方》可称得上是少林寺伤科及太极点穴术的开山祖师!异远真人独创了“血头行走穴道”的论述,成为点穴伤药方。此书也就成为少林太极点穴术的理论基础,历代僧人的点穴、治伤经验及实践与传承,也便有了各门派的各种“太极点穴术”。
太极点穴术依照其使用功能,可分为医学太极点穴术(简称点穴疗法),武术太极点穴术,保健太极点穴术。而武术太极点穴术就是以防身、自卫、攻击为目的的,专打人体穴位的一门技击术。
二、太极点穴术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太极点穴术与针灸术一样,以《内经》为理论基础,把阴阳五行学说、八卦学说、经络学说等学术思想融入其中。
武术太极点穴术是以“十二时辰气血流注”和“血头行走穴道”等观点为实践依据的。得到武术、技击、医疗(跌打伤科)界的广泛认同。并广泛传承至今,且经现代科学验证了其科学性。在《救伤秘旨》中说:“跌打损伤,从古为技击家所秘,世传盖鲜。”
三、太极点穴术与经脉、36要穴
武术太极点穴术与医疗太极点穴术、保健太极点穴术不同,武术太极点穴术很直观地以人体十四正经的百余穴位为攻击目标。而其中又以三十六大穴,七十二小穴为分别,且又分为死穴、昏穴、软麻穴等。
据《少林寺点穴秘诀及秘传药方》记载,“点穴法中,主穴凡三十有六”,谚云“穴有死晕,点有轻重”,这“36穴”如下。
“百会、太阳、鼻梁、人中、牙腮、开空、天井、肩井、气门、玄机、将台、期门、七坎、章门、丹田、下阴、白海、曲池、脉腕、阳冲、三阳焦、太溪、太冲、涌泉、天股、对口、凤眼、挂膀、凤凰眼、脊梁、凤尾、脊心、精促、笑腰、敲尻、踝骨”,以上三十六穴,点重不可救治。轻点也可令人晕倒。
太极点穴术一般攻击的是十四正经,上述“36穴”除了分属十四正经外,尚有不在其列的经外奇穴。这十四正经是: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任脉、督脉。
四、人体经脉、穴位是客观存在的
《内经》以文字描述了十四正经的部位,唐代孙思邈曾绘制了十二经脉图等。北宋的《针灸铜人》则是考核学者针刺穴位正确与否的工具。
大量研究已经证明,经脉、穴位是客观存在的。江西省有关院校通过低频电脉冲、毫针或其他方法刺激穴位所产生的得气感觉,从受刺激的穴位开始沿典籍记载(描绘)的经络路线传导的。
有实验观察到气血在24小时中的运行状态,初步看到寅时时,受测试人双侧肺经发光子发射的数量测定值是对称的,而过了寅时以后,手太阴肺经中运行的气血的状态是不同的,其经脉的光子数值不对称。此实验说明人体经脉中运行的气血是按一定的规律客观运动的。而点穴秘传口诀“寅肺卯大胃辰宫”等确实有一定的科学性的。
五、点穴伤人的成因
点穴伤人主要是通过手、脚、器械等击打或日常生活意外损伤,或年老久病等其它因素导致的穴位受伤。
武术点穴伤人通过击打人体表的穴位,破坏其人原有的正常平衡,损坏其部分正常功能,损伤其人部分经脉穴位,致使其人原有的皮肉、气血、脏腑、筋骨等机体组织发生病变。
比如,点击其人期门穴,则期门穴所在的表皮或肌肉组织受损,可能有淤紫、疼痛、酸胀;期门穴所在的足厥阴肝经中运行的气血可能会停滞淤阻,进而影响其肝脏正常功能,此穴受伤久而不治则可能会面黄肌瘦、全身无力。被重点时,当场可能瘫软倒地,或昏迷!假如按时点穴,受伤更严重。
又如,足少阴肾经受伤,就会使肾脏的功能紊乱,导致筋骨受损,出现腰背酸痛、手脚乏力、小便不利等症状。受伤的肾经上的相关穴位可能有压痛,小腹时冷时热,头晕。
而膝部后弯处可能有痉挛、麻痹的感觉。诸如此类的现象,只有用经络学说才可能解释清楚。因为足少阴肾经起于涌泉穴,终止于俞府穴,循行经过足内踝、腿内侧、脐旁边、乳房下。乳房上直至颈下,此经受伤,所经过的部位都有病变可能。于是,就可能有以上的部分症状和感觉。
古籍《金汤录》也有记载,历史上著名射手后羿曾被人点伤曲池穴,导致他无法射箭。
谁给人体致命穴位图
本文2023-11-05 15:03:4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02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