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高中常用的古文字词翻译(高考特别需要) 高考考过的也需要……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求高中常用的古文字词翻译(高考特别需要) 高考考过的也需要……,第1张

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④醒侯故使之问之。(《扁鹊见蔡醒公》)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十则》)

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宋定伯捉鬼》)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

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大铁椎传》)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③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

3、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4、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①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冯婉贞》)

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③敏而好学。(《<论语>十则》)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捕蛇者说》)

③睨之,久而不去。(《卖油翁》)

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

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醉翁亭记》)

②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他。(《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黄生借书说》)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等。

①介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2、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阳楼记》)

②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土,士以故归之。(《读孟尝君传》)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④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3、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用、按照”等。

①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马说》)

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二、连词

1、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出师表》)

③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④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2、表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3、表并列或承接,因果关系。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

三、动词:译为“认为”。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文言文实词用法

1、人不知而不愠(怨恨)《论语十则》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疑惑)(同上)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导)(同上)

4、择其善者而从之(长处;优点)(同上)

5、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渐渐地)《扁鹊见蔡桓公》

6、醒侯故使人问之(特意)(同上)

7、使人索扁鹊(寻找)(同上)

8、桓侯遂死(于是就)(同上)

9、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胁迫,攻击)《狼》

10、顾野有麦场(回头看,看见)《同上》

11、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放松,这里指卸下)(同上)

12、蜀之鄙有二僧(边境)《为学》

13、吾欲之南海,何如(往,到)(同上)

14、富者曰:“子何持而往?”(凭借,依靠)(同上)

15、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得(还,尚且)(同上)

16、西蜀之去南海(距离)(同上)

17、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同上)

18、旦辞爷娘去(早晨)《木兰诗》

19、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只)(水流的声音)(同上)

20、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桃花源记》

21、阡陌交通(交错相通)(同上)

2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同上)

23、后遂无问津者(探访)(同上)

24、芳草鲜美(鲜嫩美丽)(同上)

25、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同上)

26、会宾客大宴(适逢)《口技》

27、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同上)

28、妇抚儿乳(喂奶)(同上)

29、一时齐发(同一时候)(同上)

30、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同上)

31、宾客意少舒(稍稍)(同上)

32、虽人有百手(即使)(同上)

33、方七百里(面积)(愚公移山)

34、年且九十(将近)(同上)

35、杂然相许(赞成)(同上)

36、寒暑易节(交换)(同上)

37、虽我之死(即使)(同上)

38、惧其不已也(停止)(同上)

39、斯是陋室(这)《短文两篇陋室铭》

40、惟吾德馨(指品德高尚)

41、可爱者甚蕃(多)《短文篇爱莲说》

42、亭亭净植(树立)(同上)

4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当)(同上)

44、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跑)《短文两篇三峡》

45、良多趣味(真、实在)(同上)

46、林寒涧肃(寂静)(同上)

47、遂至承天寺(于是)《短文两篇记承天寺夜游》

48、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明察秋毫:形容视力好。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闲 情记趣》

49、夏蚊成雷,私拟作群舞空(自己把它比作)(同上)

50、果如鹤唳去端,怡然称快(愉悦)(同上)

51、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祸害)(更加厉害)《周处》

52、而年已蹉跎(过时)(同上)

53、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体会书上的意旨)《五柳先生传》

54、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就)(同上)

55、环指萧然,不蔽风日(冷清的样子)(同上)

56、简箪飘屡空,晏如也(安然自若的样子)(同上)

57、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忧愁的样子)(心情急切的样子)(同上)

58、水尤清洌(清凉)《小潭石记》

59、怡然不动(愣往的样子)(同上)

60、叔尔远逝(忽然)(同上)

61、往来翕忽(轻快敏捷)(同上)

62、犬牙差互(互相交错)(同上)

63、悄怆幽遂(深)(同上)

64、不可久居(停留)(同上)

65、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当……时)《观潮》

66、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去、往)(同上)

67、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急隐忽现)(同上)

68、起于齐(出发,动身)《公输》

69、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坚持合宜的道德,情理)(明白事理) (同上)

70、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虽是这样)(同上)

71、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入侵)(同上)

72、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无不,都)《核舟记》

73、其两膝相比者(挨着)(同上)

74、神情与苏,黄不属(相类似)(同上)

75、细若蚊足,钩画了了(清清楚楚)(同上)

76、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道歉)《唐睢不辱使命》

77、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

(忙碌的样子)(有时)《短文两篇山市》

78、又间令足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去,往)《陈涉世家》

79、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同上)

80、虽有千里之能(即使)《马说》

8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驱策,用马鞭子打)(依据,按照,顺着)

(规律,此处指马的习性、特征)

82、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未曾)《始得西山宴游记》

83、攒蹙累积(重叠)(同上)

84、游于是乎始(从此)(同上)

85、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醉翁亭记》

86、云归而岩穴暝(昏暗)(同上)

87、至于负者歌于途(背着东西)(同上)

88、杂然而前陈者(摆列)(同上)

89、若脱笼之鹄(天鹅)《满井游记》

90、麦田浅 寸许(曾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同上)

91、委而去之(放弃)(离开)《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92、或民不民封疆之界(界限,这里意思是限制)(同上)

93、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被起用)(被举用)(同上)

94、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验)(了解)(同上)

95、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于是)(规模)《岳阳楼记》

9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同上)

97、是进亦忧,退亦忧

(在朝廷上做官)(不在朝廷上做官)(同上)

文言文(一词多义)

(按音序排列)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 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 长:cháng 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 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 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 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2、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将要。(今当远离) 4、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6、抵挡。(“锐不可当”)

19 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2、道义。(伐无道,诛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0 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1 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22 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 2、 敌人(盖以诱敌《狼》)

23 吊: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慰问(人皆吊之)

24 度:1、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 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

25 端: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 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26 恶:1、怎么(恶能无纪) 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27 发: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2、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 4、征发(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 ) 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7、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8 凡:1、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 2、总共(凡三往)

29 方:1、见方(方七百里)2、长方形(方以长)3、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30 分:fēn 1、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2、分配,分给。(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4、fèn,职分,本分。(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31 奉:1、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 2、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 3、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2 否:1、同“不”没有(尊君在否) 2、恶、坏(陟罚臧否)

33 夫: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 2、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且夫人之学) 3、丈夫(夫齁声起/罗敷自有夫) 4、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

34 扶:1、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2、搀扶(出郭向扶将《木兰词》)

35 拂1、违背、阻碍(行拂乱其所为) 2、同“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 3、轻轻擦过(以手拂之)

36 福:1、赐福、保佑(神弗福也) 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为福乎)

37 富:1、富丽(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2、富有、充足,有许多(家富良马)

38 更: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2、进而(醉则更相枕以卧) 3、互相(更相庆) 4、再、又(更上一层楼) 5、更加(举杯销愁愁更愁)

39 苟:1、如果(苟富贵/苟慕义强仁) 2、苟且(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 3、且、或许,表希望(苟无饥渴)

40 固:1、本来(固众人《伤仲永》) 2、 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3、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4、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5、安守,固守(君子固穷……)

41 故:1、旧的,原来的(温故而知新/两狼之并驱如故) 2、特意(桓侯谷使人问之/余故道为

往往 旦日,卒中往往语(《陈涉起义》) 处处,到处 会计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起义》) 会,聚会;计,商议 何苦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怎怕,怕什么 垄断 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愚公移山》) 山川阻隔 自信 宁信度,无自信(《郑人买履》) 相信自己 结束 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冯婉贞》) 整装 实弹 三保戒团众装药实弹(《冯婉贞》) 装上弹药 不好 是女子不好(《西门豹治邺》) 不美(指相貌) 即使 即使吏卒共抱大巫投之河中(《西门豹治邺》) 即,就;使,让 留意 先生可留意矣(《中山狼传》) 考虑 老子 遥见老子杖藜而来(《中山狼传》) 老人 丈人 愿丈人一言而生(《中山狼传》) 老人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苏武传》) 长辈 牺牲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 祭祀的牛羊等 可以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可,可以;以,凭, 烈士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 有志节操守的男子 无论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更不用说 绝境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与世隔绝的地方 扶老 策扶老以流憩(《归去来辞》) 指拐杖 卑鄙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出身低微,行为鄙鲁 开张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扩大 感激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感动奋激 深入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出师表》) 长距离进入 有意 将军岂有意乎(《隆中对》) 有某种打算 乃有意欲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客孟尝君》) 愿意 有时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论积贮疏》) 按一定时间 鞠躬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 出身低微,行为鄙鲁 开张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扩大 感激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感动奋激 深入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出师表》) 长距离进入 有意 将军岂有意乎(《隆中对》) 有某种打算 乃有意欲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客孟尝君》) 愿意 有时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论积贮疏》) 按一定时间 鞠躬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 恭敬,谨慎 我鞠躬不敢息(《中山狼传》) 弯下身子 中间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中间夹杂着 稍稍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 渐渐 无赖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清平乐·村居》) 活泼玩皮 纵士卒无赖(《段太尉逸事状》) 为非作歹 于是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 在此,在这上 大风 可以已大风(《捕蛇者说》) 麻疯病 小生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小石潭记》) 年轻人 虽然 虽然,公输盘为我造云梯,必取宋(《公输》) 虽然如此,但是…… 中心 中心藏之,何日忘之(《叶公好龙》) 心里 以为 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把……看作 作文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写文章 不避 土地人民之众,不避汤禹(《论贵粟疏》) 不亚于、不次于 人情 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论贵粟疏》) 人的通常情况 县官 今募天下人入县官,得以拜爵(《论贵粟疏》) 朝廷 或者 或者曰:……(《封建论》) 有的人,有些人 指示 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指出来给……看 约束 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信约 前进 于是相如前进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前,上前;进,进献 因而 不如因而厚遇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趁机 美人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廉颇蔺相如列传》) 嫔妃 以往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从这里到那里 宣言 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扬言 亲戚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父母兄弟 地方 今齐地方千里 (《邹忌讽齐王纳谏》) 其实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使楚》) 它的果实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赤壁之战》)

他实际上 横行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纵横驰骋,所向无敌 北面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面朝北,指臣服 殷勤 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赤壁之战》) 关切、问候 中国 率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赤壁之战》) 指现在中原地区 不过 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久已疲矣(《赤壁之战》) 不超过 形成 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赤壁之战》) 形势形成 从事 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官名 妻子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赤壁之战》) 妻子儿女 初一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赤壁之战》) 刚刚开始 所以 入叩所以(《狱中杂记》) 缘故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原因的虚词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用来,靠它来…… 风流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杰出、英俊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繁华景象,流风余韵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咏怀古迹》)

学问才华,雍容风度 具体 亦雁荡具体而微者(《雁荡山》) 形体齐备 故事 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 所以,事情……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旧例 口舌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指南录〉后序》) 代指言辞 无聊 穷饿无聊,追购又急(《〈指南录〉后序》) 处境困窘,没有依靠 慷慨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指南录〉后序》) 理直气壮,意气激昂 山东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 崤山以东 祖父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六国论》) 祖辈与父辈 智力 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六国论》)

古文言简意赅 ,许多名言佳句成为脍炙人口的座右铭。1997年我国***在美国哈佛大学的演讲中就引了“一尺之棰 ,日取其半 ,万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www51lunwencom整理提供世不竭” (Cut away half of a rod and keep onhalving what is left ,and there will be no end to that process ) 、“亲仁善邻 ,国之宝也” (Loving people and treating neighbors kindlyare most valuable in a country)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Heaven operates vigorously , and gentlemen exert to strengthenthemselves unceasingly)等词句。

1999 年 3 月在访问瑞士时 ,他引用了“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 ” ( Is it not delightful tohave friends coming from distant quarters )同年6月视察黄河沿线时引用了“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 If a man is not far -sighted he is bound to encounter difficulties in the near future)不仅如此 ,为了表达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以及对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尊重 ,许多外国元首在与我国的交往中 ,也常引用古代名言。

例如 1998 年美国总统克林顿在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www51lunwencom整理提供西安南城门欢迎仪式上的演说 ,就是以《礼记》中的“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When the great way is followed ,all under heaven will beequal)结束的。由此可见 ,无论是从中西文化交流还是从中西外事交往的需要来看 ,对古文英译中的问题进行探讨是很有价值的。

一、 古文英译的历史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思想影响最深的先秦古籍首推四书(The Four Books)五经(The Five Classics) 。随后出现的著名诗歌有楚辞(The VerseΠ Elegies of Chu或 The SongsΠ Poetry ofthe South) ,散文有《左传》( Zuo’ s Commentary) 、《战国策》(StrategiesΠ Intrigues of the Warring States ) ,等等。四书的英译通名为: The Great Learning ( 《大学》 ) , TheDoctrine of the Mean ( 《中庸》 ) , The Confucian Analects ( 《论语》 ) , (The Works of) Mencius ( 《孟子》 ) 。

“四书”又有“四子(之)书”的说法 ,即 abbreviation for“The Books of the Four Phi2losophers”。五经的英译通名为“The Book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www51lunwencom整理提供 of SongsΠ OdesΠ Poetry ,or TheClassic of Poetry ( 《诗经》 ) , The Book of HistoryΠ Documents ,orThe Classic of History( 《书经》或《尚书》 ) ,The Book of Rites orThe Record of Rites( 《礼记》 ) ,The Book of Change(s) ( 《易经》 ) ,The Spring and Autumn(Annals) ( 《春秋》 ) 。诸子散文除《孟子》外 ,还有《墨子》(Mozi ) 、《庄子》(Zhuangzi) 、《列子》 (Liezi) 、《荀子》 (Xunzi) 、《韩非子》 (Hanfei2zi) ,等等。其中以《老子》的英译本最多。我国先秦文献虽然成书很早 ,但这些古籍称得上系统英译西传的最早时期却是 19 世纪。

英译中国古籍最早且最具权威的译者是英国汉学家詹姆斯�6�1理雅各(James Legge ,1815 - 1897) 。他从1858年开始翻译中国典籍直至去世 ,历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www51lunwencom整理提供时近40载。他的多卷集《中国经典》 (The Chinese Classics)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左传》。此外 ,他还英译了其他典籍。理雅各的治学态度十分严谨。现以四书为例。

1 古文翻译要求和方法在翻译文言文中遇到困难,请老师帮帮忙

古文翻译的要求和方法 学习古文的基本目的是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

所谓阅读能力,就是准确理解古文的能力,而古文翻译正是全面检测阅读能力的最好方法。古文翻译是指把古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古文翻译的过程是全面运用和加深理解文言语法、词汇等知识的过程,所以翻译是学习古文的一个重要方法。古文翻译的方法主要有直译、意译两种,主要注意掌握直译的方法。

掌握古文直译方法实际上是个实践的问题,即只有通过大量地做翻译练习,才能真正掌握、纯熟运用直译的方法。 学习古文翻译,主要是明确翻译的要求,掌握翻译的方法。

一、古文翻译的要求——信、达、雅 古文翻译的要求,一般归纳为信、达、雅三项。“雅”是很高的要求,在目前学习阶段,我们只要能做到“信”和“达”就可以了。

1“信”是指译文要准确地反映原作的意思,不要曲解原文的内容。例如: 原文: 厉王 虐,国 人 谤 王。

(《召公谏弭谤》) 误译: 周厉王暴虐,国内的人诽谤厉王。 这段译文有两处不准确,没有达到“信”的要求。

一是句中的“国”指国都,“国人”指国都里的人,不能译成“国内的人”。二是“谤”在句中指公开批评,没有贬义。

用今义“诽谤”的来翻译就歪曲了原意。这句应译为“周厉王暴虐,国都里的人议论厉王。”

2“达”是指译文应该通顺、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就是说,译文即使在内容上与原文相符,但表达不通顺,不符合现代汉语语言规范,便不合乎“达”的要求。

例如: 原文:永州之野 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译文:永州的野外出产奇异蛇,黑底而白花。

原文: 触草木, 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 译文:异蛇触草木,草木全尽死。

这一段译文内容上没有多大问题,但表达得拗口。“奇异蛇”、“黑底而白花”、“全尽死”等,都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异蛇”、“触”也应该翻译,意思才更清楚。这段可译为:“永州的郊野生长一种怪蛇,黑色的皮上带有白色斑纹。

它碰到草和树木,草和树木都会死去。” “信”和“达”是紧密相关的。

脱离了“信”而求“达”,不能称为翻译;只求“信”而不顾“达”,也不是好的译文。因此“信”和“达”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

二、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 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 1对译 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

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译的第一个步骤。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只要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来翻译原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

例如: 原文: 齐 师 伐 我 。 公将 战,曹刿请 见。

(《曹刿论战》) 译文: 齐国军队攻打我国。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

对译的好处是逐字逐句落实,可以避免漏译——漏译是初学时经常出现的问题。由于古今汉语句子结构的相同之处很多,所以凡是能够对译的地方都要对译。

对译有困难或对译后意思表达还不够清楚、句子不通顺的,才能用移位、增补等方法作适当的调整。 2移位 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

例如:(1) 原文:甚矣,汝之不惠。译文:(2) 原文:微斯人,吾谁与归?译文: (3)原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文: (4)原文: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译文: 3增补 增补是指古代汉语省略或表达过于简古的地方,今译时要作必要的增补。

例如:(1) 原文:衔远山,吞长江译文: (2) 原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文:(3) 原文:可以一战译文:(4) 原文:林尽水源译文: 4删减 与“增补”相反,删减是指原文中个别词语可以删掉不译。文言文中某些表达方式和某些虚词,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也没有类似的句法结构和相应的虚词,遇到这种情况,只要译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达清楚了,个别词语可以不译。

例如: 原文:狼度 简子之 去远 。(《中山狼传》) 译文:狼估计赵简子已经离远了。

原文“简子”和“去远”之间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之”字,现代汉语没有相应的表达方式,可不译。 5保留 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词语可以不译而直接保留在译文中。

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特别是许多基本词汇,如人、牛、山、草等,当然可以保留不译;象一些表示已经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词语,诸如人名、国名、历史地名、民族名及官号、年号、谥号、特殊称谓、特殊学术用语以至专业术语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译。例如: 原文: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月八日卒, 年四十七。

(《柳子厚墓志铭》) 译文:子厚在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逝世,享年四十七岁。原文中的“子厚”是柳宗元的字,“元和”是唐宪宗年号,也保留不译。

上述五种具体方法中,对译是最基本的,其他几项则是根据具体情况在对译基础上的调整。我们在今译时应当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以求既准确地译出原文内容,又行文通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

三、古文翻译常见的错误 古文翻译常见的错误有以下几种: 1因不了解字词含义造成的误译 由于不明用字通假,古今字、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义与今义。

2 古文翻译

已故的姚安公说过:雍正初年,李家洼有个姓董的佃户的父亲去世了,留下一头牛,这头牛又老又跛,董家把它卖到屠宰场。

老牛逃跑,到董父墓前直挺挺的伏卧在地上,人们牵扶鞭打都不起来,只是摇尾长叫。村里人听到这件事,都络绎不绝地来看。

忽然邻居刘老头气愤地来到,用棍杖打牛说:“他的父亲掉到河里,与你何干?让他随波漂流沉没,让鱼鳖吃掉,难道不是大好事?你无故多管闲事,用你的尾把他引到岸边救了起来,让他多活了十几年。致使他活着要奉养,病了要医治吃药,死了要用棺材收敛,而且留下一座坟墓,每年都要祭奠扫墓 ,成了董家子孙无穷的累赘,你得罪太大了,你本该就死,还叫什么冤呢?”原来他们的父亲曾掉到深水中,牛也随之跳到水里,用它的尾巴把他救起来的。

董某最初不知道这事,听到这事后非常惭愧,自己打脸颊说:“我真不是人!”急忙把牛牵回家。几个月后,老牛病死,董某哭泣者掩埋了它。

3 古文翻译

原文:

昔齐桓公出,见一故墟而问之。或对曰:“郭氏之墟也。”复问:“郭氏曷为墟?”曰:“善善而恶恶焉。”桓公曰:“善善恶恶所以为存,而反为墟,何也?”曰:“善善而不能用,恶恶而不能去。彼善人知其贵己而不用,则怨之;恶人见其贱己而不好,则仇之。夫与善人为怨、恶人为仇,欲毋亡得乎?”

译文:

曾经有一次齐桓公外出,看见一个废墟,就问主人是谁。有人告诉他说:“这是郭氏的废墟啊!”(齐桓公)又问:“郭氏的房屋怎么会成为废墟呢?”(那人)问答道:“赞扬好人,批评恶人。”齐桓公说:“赞扬好人,批评恶人是生存的根本,却反而成了废墟,是什么原因呢?”(那人)问答道:“赞扬好人却不能任用,批评恶人却不能除去。那些好人知道他看重自己却不能用,就会怨恨;恶人知道他看不起而且不喜欢自己,就会仇视他。与好人结怨,与恶人结仇,能不灭亡吗?

启发:

认识和处理问题不要过于极端

4 古文翻译方法

最好是平时多积累通假字,多义字和被字句形,宾语前置等句形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用翻译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例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妻子”一词是“妻子、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例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什么”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三、中考文言文翻译方法十字诀例析 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中考文言文翻译也随之有了根本的改革,绝大多数的试卷都增加了直接翻译题型这既能考察学生对实词、虚词、不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和句子间语意关系的掌握和领会,又能考察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这比以往的选择题型,难度加大了许多因此,要做好文言文翻译题,就必须掌握必要的方法 (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例3:“君与具来”“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例1:“夫战,勇气也” 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四种情况: 1、前置谓语后移 例:“甚矣!汝之不惠”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例: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例:“ 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4、介宾短语前移“ 还自扬州”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扩就是扩展 1、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例:“更若役,。

5 文言文翻译 在线等

原文 《汉书·朱云传》:“成帝时,丞相故安昌侯张禹以帝师位特进,甚尊重。

故槐里令朱云上书求见,公卿在前。云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断佞臣一人以厉其余。

’上问:‘谁也?’对曰:‘安昌侯张禹。’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师傅,罪死不赦。

’御史将云下,云攀殿槛,槛折。云呼曰:‘臣得下从龙逄、比干游于地下,足矣!未知圣朝何如耳?’御史遂将云去,于是左将军辛庆忌免冠,解印绶,叩头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使其言是,不可诛;其言非,固当容之。

臣敢以死相争。”庆忌叩头流血,上意解,然后得已。

及后当治槛,上曰:‘勿易!因而辑之,以旌直臣。’” 翻译 西汉成帝时,大臣张禹因为做过成帝的老师,被任用为丞相,并封安昌侯。

张禹做了六年丞相,年老退位后,成帝对他还是很尊重,赐给他一个叫“特进”的衔头(相当于现在的特别顾问),朝中有重大事情,仍请张禹参与议定。张禹便利用这权势,处处为自己牟取私利。

官吏百姓纷纷上书揭发外戚王侯专权,汉成帝询问张禹,张禹怕牵连到自己,就对汉成帝说:“这些官吏百姓胡说八道,不能相信!” 有位小官叫朱云,刚正不阿,敢说敢为,便上书请求朝见。当着满朝公卿大臣痛陈朝政积弊:“当今朝中许多大臣,对上不能辅佐陛下,对下不能为百姓造福:只知领取国家俸禄,还要欺压百姓。

请陛下赐给我一把尚方宝剑,斩杀一个大奸臣,以警诫其他的官员。”成帝问道:“谁是奸臣?”朱云指着“特进”道:“就是安昌侯张禹!”汉成帝大怒道:“你个小小官吏,竟敢在下面诽谤大臣,还到朝堂上辱骂我的老师,罪当处死,不能赦免!” 御史遵旨上前,要捉拿朱云,朱云不肯就范,两手紧紧攀住殿前的栏杆,奋力挣扎,竟把铁栏杆折断了。

朱云大笑呼道:“我有幸能与龙逄、比干为伍,一起去游地府,也心满意足,死而无憾了。殊不知汉家天下将会怎么样呢?”龙逄是夏朝忠臣,因直谏被夏桀杀害;比干是商朝诤臣,因直谏被商纣挖心剖腹。

朱云自比这两位忠臣,警示殷鉴不远,令汉成帝为之一震。这时,左将军辛庆忌(公元前?至公元前十二年)挺身而出,在丹墀上叩头谏道:“朱云虽然无礼,但他是直炮筒子,为江山社稷计。

如果他的话讲得对,不能杀他;即使他讲得不对,也应该容纳他,以免阻塞言路。臣愿以一死担保!”辛庆忌奏罢,竟把头叩出血来,汉成帝被两位诤臣感动了,便赦免了朱云。

事后,宫廷总管带人要来修补被朱云折断的栏杆,汉成帝语重心长地说:“不要换新的了,我要保留这根栏杆的原样,用它来表彰直言敢谏的臣子!”。

6 文言文翻译 在线等

《吕氏春秋·仲秋纪第八· 决胜》 原文 四曰:夫兵有本干:必义,必智,必勇。

义则敌孤独,敌孤独则上下虚,民解落;孤独则父兄怨,贤者诽,乱内作。智则知时化,知时化则知虚实盛衰之变,知先后远近纵舍之数。

勇则能决断,能决断则能若雷电飘风暴雨,能若崩山破溃、别辨霣坠;若鸷鸟之击也,搏攫则殪,中木则碎。此以智得也。

夫民无常勇,亦无常怯。有气则实,实则勇;无气则虚,虚则怯。

怯勇虚实,其由甚微,不可不知。勇则战,怯则北。

战而胜者,战其勇者也;战而北者,战其怯者也。怯勇无常,倏忽往来,而莫知其方,惟圣人独见其所由然。

故商、周以兴,桀、纣以亡。巧拙之所以相过,以益民气与夺民气,以能斗众与不能斗众。

军虽大,卒虽多,无益於胜。军大卒多而不能斗,众不若其寡也。

夫众之为福也大,其为祸也亦大。譬之若渔深渊,其得鱼也大,其为害也亦大。

善用兵者,诸边之内莫不与斗,虽厮舆白徒,方数百里皆来会战,势使之然也。幸也者,审於战期而有以羁诱之也。

凡兵,贵其因也。因也者,因敌之险以为己固,因敌之谋以为己事。

能审因而加,胜则不可穷矣。胜不可穷之谓神,神则能不可胜也。

夫兵,贵不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彼。

圣人必在己者,不必在彼者,故执不可胜之术以遇不胜之敌,若此,则兵无失矣。凡兵之胜,敌之失也。

胜失之兵,必隐必微,必积必抟。隐则胜阐矣,微则胜显矣,积则胜散矣,抟则胜离矣。

诸搏攫柢噬之兽,其用齿角爪牙也,必托於卑微隐蔽,此所以成胜。 译文 用兵之遭有它的根本;一定要符合正义,一定要善用智谋,一定要勇猛果敢。

符台正义,敌人就孤独无援,敌人孤独无援,上上下下就缺乏斗志,人民就会瓦解离散,孤独无援,父兄就怨恨,贤人就非议,叛乱就会从内部发生。善用智谋就能知道时势的发展趋势,知道时势的发展趋势,就会知道虚实盛衰的变化,就会知道关于先后、远近、行止的策略。

勇猛果敢就能临事果断,能临事果断,行动起来就能象雷电、旋风、暴雨,就能象山崩,溃决、异变、星坠,势不可当,就象猛禽奋击,搏击禽兽,禽兽就会毙命,击中树木,树木就会碎裂。这是靠勇猛果敢达到的。

人民的勇放不是永恒不变的,人民的怯弱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士气饱满就充实,充实就会勇敢,士气丧失就空虚,空虚就会怯弱。

怯弱与勇敢、空虚与充实,它们产生的缘由十分微妙,不可不知晓。勇敢就能奋力作战,怯弱就会临阵逃跑。

打仗获胜的,是凭恃自已的勇气而战,打仗败逃的,是心怀胆怯而战。怯弱与勇政变化不定,变动疾速,没有谁知道其中的道理,惟有圣人知道它之所以这样的缘由。

所以,商、周由此而兴盛,桀、纣由此而灭亡。用兵巧妙与笨拙的结局之所以彼此绝然不同,是因为有的提高人民的士气,有的削弱人民的士气,有的善于使用民众作战,有的不会使用民众作战的缘故。

后者军队虽然庞大,士兵虽然众多,但对于取胜没有什么益处。军队庞大,士兵众多,如果不能战斗,人多还不如人少。

人数众多造福大,但如果带来灾祸,为害也大,这就好象在深捕中捕鱼一样,虽然可能捕到大鱼,但如果遇难,灾害也大。善于用兵的人,四境之内无不参战,即使是方圆几百里之内的奴仆以及没有受过训练的百姓都来参战,这是态势使他们这样的。

态势的取得在于审慎地选择战争时机,并且有办法辖制引导他们。 凡用兵,贵在善于凭借。

所谓凭借是指利用敌人的险阻作为自己坚固的要塞,利用敌人的谋划达到自己的目的。能够明察所凭借条件再采取行动,那胜利就不可穷尽了。

胜利不可穷尽叫作“神”,达到“神”的境界就能不可战胜了。用兵贵在不可被敌战胜。

不可被敌战胜的主动权掌在自己手中,能不能战胜敌人在于敌人是否虚怯谋失。圣人一定把握自己的主动权,一定不依赖敌人的过失,所以,掌握着不可被战胜的策略,以此同可以战胜的敌人交锋,象这样,用兵就万无一失了。

凡用兵获胜都是敌人犯有过失的缘故。战胜犯有过失的军队,一定要隐蔽,一定要潜藏赢,一定要蓄积力量,一定要集中兵力。

做到隐蔽就能战胜公开的敌人了,做到潜藏就能战胜暴露的敌人了,做到蓄积就能战胜力量零散的敌人了,做到集中就能战胜兵力分散的敌人了。各种依靠齿角爪牙抓取、顶撞、撕咬猎物的野兽,在它们使用齿角爪牙的时候,一定先要隐身缩形,这是它们成功取胜的原因。

重点语句翻译 原句 凡兵之胜,敌之失也。胜失之兵,必隐必微,必积必抟。

隐则胜阐矣,微则胜显矣,积则胜散矣,抟则胜离矣。〔譬〕诸搏攫(柢)〔抵〕噬之兽,其用齿角爪牙也,必托于卑微隐蔽,此所以成胜。

译文 凡用兵获胜都是敌人犯有过失的缘故。战胜犯有过失的军队,一定要隐蔽,一定要潜藏赢,一定要蓄积力量,一定要集中兵力。

做到隐蔽就能战胜公开的敌人了,做到潜藏就能战胜暴露的敌人了,做到蓄积就能战胜力量零散的敌人了,做到集中就能战胜兵力分散的敌人了。各种依靠齿角爪牙抓取、顶撞、撕咬猎物的野兽,在它们使用齿角爪牙的时候,一定先要隐身缩形,这是它们成功取胜的原因。

参考:dgzx。。

7 文言文翻译在线等

晋书·孝友传

庾衮字叔褒,少履勤俭,事亲以孝友闻。咸宁中,大疫,二兄俱亡,次兄毗复殆,疠气方炽,父母诸弟皆出次于外,衮独留不去。诸父兄强之,乃曰:“衮性不畏病。”遂亲自扶持,昼夜不眠,其间复扶柩哀临不辍。如此十又余旬,疫势既歇,家人乃反,毗病得差,衮亦无恙。父老咸曰:“异哉此子!守人所不能守,行人所不能行,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始疑疫疠之不相染也。”

初,衮诸父并贵盛,惟父独守贫约。衮躬亲稼穑,以给供养,而执事勤恪,与弟子树篱,跪以授条。或曰:“今在隐屏(bǐng)先生何恭之过?”衮曰:“幽显易节,非君子之志也。”父亡,作篓卖以养母。母见其勤,曰:“我无所食。”对曰:“母食不甘,衮将何居?”母感而安之。衮前妻荀氏,继妻乐氏,皆官族富室,及适衮,俱弃华丽,散资财,与衮共安贫苦,相敬如宾。母终,服丧居于墓侧。

岁大饥,藜羹不糁,门人欲进其饭者,而衮每曰已食,莫敢为设。及麦熟,获者已毕,而采捃(拾取)尚多,衮乃引其群子以退。曰:“待其间。”及其捃也,不曲行,不旁掇,跪而把之,则亦大获。又与邑人入山橡,分夷险,序长幼,推易居难,礼无违者,或有斩其墓柏,莫知其谁,乃召邻人集于墓而自责焉,因叩头涕泣,谢祖祢曰:“德之不修,不能庇先人之树,衮之罪也。”父老咸亦为垂泣,自后人莫之犯。抚诸孤以慈,奉诸寡以仁,事加于厚而见之义方,使长者体其行,幼者忘其孤。孤兄女曰芳,将嫁,美服既具,衮乃刈荆条为箕帚,召诸子集之于堂,男女以班,命芳曰:“芳乎!汝少孤,汝逸汝豫,不妆疵瑕。今汝适人,将事舅姑,洒扫庭内,妇之道也,故赐汝此。匪器之为美,欲温恭朝夕,虽休勿休也。”而以旧宅与其长兄子赓、翕。及翕卒,衮哀其早孤,痛其成人而未娶,乃扶柩长号,哀感行路,闻者莫不垂泣。

公元275年春天,河南发生瘟疫,万户萧蔬,白骨累累。庾衮的两个哥哥染瘟疫死了,二哥庾毗染病在床,生命垂危。庾衮的父亲决定全家外逃,只把庾毗留下。庾衮看着两口尚未安葬的灵柩和痛苦不堪的二哥,于心不忍,坚持留下照顾二哥。瘟疫是恶性传染病,又是不治之症,庾毗病到如此地步,已无生的希望,全家人再不外逃,都有染病死亡的危险。都劝庾衮一快逃生。庾衮宁死不愿离开二哥,家人只好洒泪而别。

村里能跑动的人都跑了,跑不动的在家等死,死了也无人收埋。没过几日,村里只剩下庾衮、庾毗兄弟二人。庾毗高烧不退,昏迷不醒,庾衮日夜守护在二哥的身旁,想想兄弟二人从小在一块儿读书,一块儿放羊,一块儿下田劳动,眼下二哥就要离开自己,心里有说不出的凄苦,不觉流下泪来。庾衮读书很多,略知一些草药的医用。这天,他喂了二哥几口米汤,就挎起箩筐,拿着铁铲,沿一条大堤跑了十几里,挖了几味草药,煮了一碗黑水,端到二哥面前,哭着说:二哥,你就把这碗黑水当菜汤喝了吧。

蝼蚁尚且贪生,人能不惜生命?将死的庾毗还燃烧着一丝生命的火苗,他听了小弟的话,用尽最后一丝力量把一碗黑水喝了下去。庾衮又用一浸透了凉水的布敷在二哥的胸口上,便跪在二哥的身旁。他看着哥哥,哥哥很安静,他知道死神今夜要降临到二哥身上。庾衮一合眼,朦胧中走到地狱的大门,一下子就看到几百张熟悉的脸,这些新鬼都是村里的乡亲们,每个人的脸上都带有一种屈死哀怨。他感到自己也染了病,就要来到地狱了。他刚想跨进去,忽然想到哥哥还病着,还有在外的父母,要靠自己养活。一阵风吹动了一扇门。庾衮醒来,东方已发亮,他惊奇地看到,二哥的嘴唇动了,一会又微微睁开了眼。庾衮高兴极了,跑到院子里蹦了几下。到了中午,二哥想吃点东西,家里什么都没有了,他在村里跑了一圈还是两手空空,他跑到村前一条小河边,跳到冰凉的水中摸鱼,一个时辰才摸了两条小鱼。庾衮的两条腿麻木了,站不起来,他就在地上滚,好长时间身上才有了热气,他又摘了一些榆树叶,做了一碗鱼汤。二哥喝得好快,夸弟弟做的汤有味道。庾衮苦笑着说:没有一粒盐一滴油,你说有味道。

就这样,庾衮早出晚归,靠挖野菜摸鱼虾度日。想不到二哥的病一天天好起来,庾衮也没染上瘟疫。

到了夏季,瘟疫过去了,父亲带着一家返回,看到兄弟俩,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总以为兄弟俩早死了呢,想不到有这样的奇迹,老人大呼曰;异哉此子。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