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梅毒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5浏览:2收藏

古籍中的梅毒简介,第1张

中医·梅毒梅毒(syphilis)又称霉疮。是由梅毒螺旋体所引起的,以 糜烂,外发皮疹,筋骨疼痛,皮肤起核而溃烂,神情痴呆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慢性性传染病。主要由不洁 传染,偶尔通过接吻、哺乳,或接触患者污染的衣物、输血等途径间接传染。梅毒早期主要表现为皮肤粘膜损害,晚期可造成心血管、中枢神经系统、骨骼及眼部等多器官组织的病变。梅毒属于中医“霉疮”、“疳疮”、“花柳病”等范畴。1632年陈司成著《霉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论述梅毒较完善的专著,该书记载霉疮“酷烈匪常,人体沦肌,流经走络……或攻脏腑,或巡孔窍……可致形损骨枯,口鼻俱费,甚则传染妻妾,丧身绝育,移患于子女。”提出解毒、清热、杀虫为本病的主要治法,开创了砷剂治疗梅毒的先河。梅毒的病因病机梅毒的病原体为梅毒螺旋体,亦称苍白螺旋体。由直接或间接途径,梅毒螺旋体经粘膜或破损皮肤进入机体后即在侵入处组织中繁殖,于外生殖器处形成硬下疳,成为一期梅毒。由于局部免疫反应,部分螺旋体被消灭,局部损害逐渐消退,成为一期潜伏梅毒;硬下疳消退后约6周,潜伏的螺旋体大量繁殖,进入血液循环,侵人多种组织内,全身皮肤粘膜广泛出现梅毒疹,成为二期梅毒。由于机体的免疫力,皮肤粘膜的梅毒疹也可消退,但当机体的抵抗力低下时,未被自身免疫力消灭的螺旋体仍然可以引起皮损的再发,成为二期复发性梅毒。一、二期梅毒统称为早期梅毒。2年或4年后进入晚期,此期可为无症状的晚期隐性梅毒。如有复发,则可侵犯任何组织,如皮肤粘膜、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等重要脏器,受累组织内梅毒螺旋体虽少,但具有极大的破坏性而致组织缺损及功能障碍,成为三期梅毒。孕妇患者,其病原体可经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致胎传梅毒。中医认为,*秽疫毒,可与湿热、风邪杂合致病。传播方式主要是精化传染(直接传染),间有气化传染(间接传染)和胎中染毒。邪之初染,疫毒结于阴器及 等处,发为疳疮后疫毒内侵,伤及骨

详见百科词条:梅毒 [ 最后修订于2017/10/11 21:49:37 共32975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自人类诞生以来,便一直受到瘟疫的威胁,而且一旦瘟疫爆发,将给人类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比如欧洲中世纪的“黑死病( 鼠疫)”,总计夺走了超过2500万人的性命;再比如让璀璨的玛雅文明毁于一旦的“天花”。总之,各种各样的瘟疫名目有很多,且都让人类蒙受了巨大损失。

而中国,也是没能逃过瘟疫的魔爪,不过聪明勤劳的中国人,从没有屈服过这个“魔鬼”,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人剖析过瘟疫发生的原因和对抗的方法,详细记载于《吕氏春秋·季春纪》、《黄帝内经》、《素问·本能病》等著作中,但当时的记载都比较简略,而在之后的时间里,又有无数的医生学者们不断为研究怎么治疗瘟疫而努力,这里主要盘点其中的六位名医,看看都有谁吧。

TOP、6 吴瑭

吴瑭是清末淮阴人士,天资聪颖的他,本来应该是考科举进官场的,但由于父亲和侄子的先后病逝,让吴瑭转而开始学医,经过数年的努力,他终于探索出一些规律和医治方法,并于1798年著成《温病条辨》一书,他的这部书,是祖国治疗温热病较有系统的一部温病学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

他还著有《吴鞠通医案》等著作,使温病学更加完整和系统化;后世在划分中医“四大经典”的时候,有一种划法,就是将吴氏的《温病条辨》与汉代的《黄帝内经》、《伤寒论》和《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中医必读的“四大经典”。他所推荐的治疗瘟疫后期症状的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现在仍然在临床使用,称为治疗瘟疫的三宝。

TOP、5 叶桂

叶桂字天士,所以又叫叶天士,他不仅是清代著名医学家,而且还是古代四大温病学家之一;他出生于医药世家,十二岁时随父亲学医,在父亲去世后,为了生计开始行医应诊,因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叶桂虚心好学,从十二岁到十八岁,他先后拜过师的名医就有十七人,其中包括周扬俊、王子接等著名医家,无怪后人称其“师门深广”。

叶桂医术高超,尤其以治疗瘟疫见长,这也难怪,因为当时乃至现在,瘟疫都是人类医学史上最难最危险的关卡,如果能从根本上解决瘟疫问题,将是造福全人类的大功德;他所著的《温热论》,为我国温病学说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和辨证的基础;而且还首先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论点,概括了温病的发展和传变的途径,成为认识外感温病的总纲。

TOP、4 李时珍

李时珍出生于明代的医药世家,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当时的名医;李时珍33岁时,因治好了富顺王朱厚焜儿子的病而医名大显,后被推荐到太医院工作,授“太医院判”职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但任职一年后,李时珍便辞职回乡。这段时间对李时珍的成长极为重要,因为他有资格翻阅珍藏宫中的大量医学典籍,极大的开拓了眼界。

但也因此,李时珍发现了古人记载的不少错误,于是毅然辞去了官职,致力于对药物的考察研究,着手开始编写《本草纲目》,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参考了800多部书籍,足迹遍及湖广、江西、直隶许多名山大川,弄清了许多疑难问题。而瘟疫这个医学界的大难题,自然也在李时珍着重研究的范畴之内,其中有很多治疗瘟疫的方法,就不一一列述了。

TOP、3 葛洪

葛洪是三国方士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众所周知,古代的方士不是那么好当的,基本是天文地理医药化学物理等等都要精通才行,尤其是化学和医药,这两项最为关键,所以这个葛洪自然也是如此了,他不仅是东晋时期有名的医生,而且还是预防医学的介导者。

著有《肘后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侯及诊治,书中认为“伤寒、时行、温疫,三名同一种。……其年岁中有疠气兼挟鬼毒相注,名为温病。”并立“治瘴气疫疠温毒诸方”一章,记载了辟瘟疫药干散、老君神明白散、度瘴散、辟温病散等治疗、预防温疫的方剂。其中“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

TOP、2 华佗

华佗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与董奉、张仲景并称为“建安三神医”。少时曾在外游学,行医足迹遍及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钻研医术而不求仕途。他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精于手术。并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外科鼻祖”。

虽然华佗在外科方面最为有名,但并不代表华佗其他的方面就很薄弱;东汉末年时,天灾人祸不断,所以瘟疫横行,这种情况下,华佗自然对瘟疫也是极有研究,华佗发现用青嫩茵陈蒿草治疗流行性“黄胆病”的疗法。现代研究从新鲜青蒿中分离出青蒿素,成为一个治疗疟疾的新药。

TOP、1 张仲景

张仲景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虽然张仲景与华佗是同一时期的人物,但两人着重研究的方向截然不同,如果说华佗是实战派,那张仲景就是理论派,他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日本汉方医的经方派至今还用张仲景的原方治疗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

当然,并不是说中国历史上只有这六位名医有研究如何治疗瘟疫,其实中医历史源远流长,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炎帝、黄帝时期,因为炎帝又被称作“神农氏”;在这数千年间,中医传承一直未曾中断,每朝每代都有天资卓绝的医学天才出现,他们研究的终极课题都是如何从根本上防治瘟疫,而且取得了极大的成果,相信迟早有一天,人类能真正完全战胜瘟疫。

芳香辟疫-中医预防、藏香藏药熏治预防甲型H1N1流感

(作者:华藏)

从历史上看,中国是一个瘟疫频发的国家。据文献记载最早的瘟疫发生于殷商时代。发生的原因主要有四类:一是气候反常,包括大水、大旱、奇热、奇寒等;二是动物活动异常,包括鼠害、蝗灾、蝇灾、蛾灾等;三是社会因素如战乱等;四是其他自然因素,如陨石下落、海啸等[1]。

本文追溯古人对治防疫方法,结合眼下甲型H1N1流感。试图为国民防护空气传染疾病,保护家园,健康生活尽一份绵薄之力。

瘟疫的说法很多,古籍中记载的有数十种,古人对于瘟疫的认识,以及瘟疫的防护于古籍中多有记载。

而对瘟疫的认识。我们的先祖较早地认识到具有传染性、流行性两大特点。古人也多以“死者不可胜计”,“丁尽户绝”,“户灭村绝”等语句形容瘟疫,可见瘟疫所带来的后果何其严重。

战国晚期的《黄帝内经》①中已明确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在《丹溪心法》②中更明确提出:“与其救疗于有病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病之前。”古语也云:“用药如用兵。兵不在多,独取其能;药不贵烦,独取其效。”可见中国传统医学对预防的重视,为了达到未病先防,也提出了一系列预防瘟疫的有效措施。

《瘟疫论》③认为伤寒等病是由于感受天地之常气而致病,而"疫病"则是"感天地之疫气"致病。炎黄子孙在千万年中积累了丰富的预防疫症的方法,所以疫病解决之根本在于未病未乱前的祛邪预防。而在古方记载中,尤以香药熏治最为盛行。

中医预防瘟疫久经考验的方药很多。细审其方,思路决不止于清热解毒,而是用多种方法来调理阴阳,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寒者温之,热者清之,郁者散之,以平为期。

基础医理为:

补气抗邪法;通腑泻实法;以毒攻毒法;清热解毒法;发散郁火法;芳香辟秽法五类。

我们在这里着重于香药熏治 芳香辟疫的探讨,辛温香燥之药,多有芳香辟秽,健脾化湿之功,是最常用的一类防疫药。如苍术、木香、蜀椒、乳香、降香等。李时珍谓:“张仲景辟一切恶气,用苍术同猪蹄甲烧烟,陶隐居亦言术能除恶气,弭灾疹。故今病疫及岁旦,人家往往烧苍术以辟邪气。”近代名医张山雷谓:“苍术,气味雄厚,较白术愈猛,能彻上彻下,燥湿而宣化痰饮,芳香辟秽,胜四时不正之气,故时疫之病多用之。”《和剂局方》的仙术汤,能“辟瘟疫,除寒湿,温脾胃,进饮食,”就是以苍术为君,配合干姜、枣、杏仁、甘草而成。《验方新编》以“苍术末、红枣,共捣为丸如弹子大,时时烧之,可免时疫不染。”《神农本草经》明确指出木香能“辟毒疫”。《雷公炮制药性解》谓蜀椒“堪辟瘟疫”。《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的避瘟丹,由乳香、降香、苍术、细辛、川芎、甘草、枣组成。谓:“此药烧之能令瘟疫不染,空房内烧之可避

古人熏治消毒常采用的药物有艾草、苍术、贯众等。苍术的药用机理是健脾、燥湿、解郁、辟秽,临床上运用苍术的方剂很多,端午节前后,古人有用苍术“辟疫邪”的习俗,或用苍术熏屋,或以苍术和辛夷、薄荷、苍耳子、紫苏、细辛、云香草等多种中药做成香袋、香囊挂于室内、佩于身上。达到辟疫邪、身芳香之功效。

李时珍谓:“张仲景辟一切恶气,用苍术同猪蹄甲烧烟,陶隐居亦言术能除恶气,弭灾疹。故今病疫及岁旦,人家往往烧苍术以辟邪气。”近代名医张山雷谓:“苍术,气味雄厚,较白术愈猛,能彻上彻下,燥湿而宣化痰饮,芳香辟秽,胜四时不正之气,故时疫之病多用之。”《和剂局方》⑤的仙术汤,能“辟瘟疫,除寒湿,温脾胃,进饮食,”就是以苍术为君,配合干姜、枣、杏仁、甘草而成。《验方新编》⑥以“苍术末、红枣,共捣为丸如弹子大,时时烧之,可免时疫不染。”《太医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⑦的避瘟丹,由乳香、降香、苍术、细辛、川芎、甘草、枣组成。谓:“此药烧之能令瘟疫不染,空房内烧之可避秽气。”

而据研究表明:贯众对流感病毒(流感原甲型PR8株、亚洲甲型病毒)在鸡胚试验上有强抑制作用,另据报道,贯众对流感病毒的甲型 (PR8)、亚洲甲型(57-4)、乙型(Lee)丙型(1233)丁型(仙台)均有抑制作用。

足见以香药熏治防疫之历史和功效。香者,天地之正气也,故能辟恶而杀毒,疫症源于秽气,预防疫症需扶正驱邪、芳香辟秽。

四部医典中《瘟疫症时疫》以对话形式表述瘟疫症结因缘:

意生大仙又问道:“善哉!明智仙长。瘟疫疾病由何种病因与病缘诱发,其性质是什么?为何叫瘟疫?对它如何作分析?不同的种类有几?现象未曾发生变化,如何能认以它的病状?它有几种治疗方法?恳求医药王赐予明确教诲。”

明智仙长答复道:“善哉!意生大仙仔细听:

所谓瘟疫症的病因及病缘,疾病之气,弥漫天空:结成云雾,笼罩大地。于是时疫,肠痧,喉蛾疔毒、黑天花等疾病接踵而来。另外,四时亏盈,劳损、恶臭、忿怒、恐惧愁苦等折磨,饮食失调,变生疫疠。由于这类病缘诱发了赤巴之热,降于汗腺,又诱发了龙与赤巴,通过发病的六处途径依次进入。或者是被气昧击中,疫疠逐步传染开来。所以称这类疾病为瘟疫症。它有时疫,痘疹、肠痧,喉蛾疔毒,流感等五种。

藏医名着《四部医典》④中也亦对于香草熏治防疫提出理论着述: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除有抵御外邪侵袭的保护作用外,还有分泌、吸收、渗透、排泄、感觉等多种功能,药物离子作用于全身皮肤、腧穴后,通过神经体液装置系统而调节高级神经中枢、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刺激效应,达到迅速调整人体脏腑气血和免疫功能,治愈疾病,改善全身生理过程等作用。对松驰骨骼肌、镇痛、改善关节功能、提高基础代谢率,加强物质代谢过程,能使糖、脂肪、蛋白代谢增强、睡眠显着改善。

中医的瘟疫应该和现代医学的传染病相似,引起瘟疫病的致病因素的一种是疫疠。 疫疠是外来致病因素之一。由疫邪或疫气引起的伤人毒烈,互相传染,临床表现大致相同的疾病也称为疫疠,即急性传染病,如“素问”所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它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如隋《诸病源候论》记载“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则病气转相传易乃至来门”。它的传播与气候的严重反常(如久旱、洪水、酷热、湿雾瘴气)以及环境污秽、卫生条件差等有关。疫疠多为湿热之邪毒,系由口鼻而入,循卫、气、营、血传入脏腑,故最易化火伤阴,耗血动血,如热传心包,则出现神昏谵语,抽搐惊厥和迫血妄行等证。 疫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热毒炽盛;2,传染性强,易于流行;3,病状相似,死亡率高;4,病位与病种的特异性。不同的瘟疫病由不同性质的疫疠之邪引起。 影响瘟疫病发生与流行的因素: 1,气候因素;2,环境和饮食卫生;3,预防隔离是否得当;4,社会因素。以上理论仅供参考,请参阅中医参考书籍,《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学》,古籍《瘟病条辨》等。

古籍中的梅毒简介

中医·梅毒梅毒(syphilis)又称霉疮。是由梅毒螺旋体所引起的,以 糜烂,外发皮疹,筋骨疼痛,皮肤起核而溃烂,神情痴呆为主要表现的全...
点击下载
上一篇:千字文白话注解下一篇:燎疱简介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