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文古籍中是怎样记载飞行装置的?
我国藏文古籍《丹多娃》和《康多娃》也讲到了史前的飞行装置,书中把飞行装置称为“天上的珍珠”。在《萨玛朗加那——苏德拉德哈拉》一文中,用了整章的篇幅来描写尾后喷出火和水银的飞船。
蒂冈博物馆阿里伯托杜利发现了公元前1600年图特摩斯三世时代的一卷古文残篇,它记载了这样一段神奇传说:有一个火球从天而降,气味十分难闻,图特摩斯和他的士兵们一直望着这个景象,直至火球向南方飞去,从视野中消失为止。
飞船
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发挥关键部分的作用推动整体发展。传承与发展藏文古籍需要统筹全局,运用系统综合的方法,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开发利用的关系。
②事物是永恒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量变和质变的统一抓住机遇实现发展。传承与发展藏文古籍,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把握发展的实质,坚持对藏文古籍的创造性转化。
1、历史悠久
据考古发现,早在4000多年前,藏族的祖先就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生息繁衍了。
2、地域性和多样性
藏区以地域主要分为卫藏、康区、安多、阿里四地,各自的文化呈现不同的特色。以地理环境而言高地、平地、山谷、林区等所处的地域文化有所不同。以劳动产业不同而言牧区、农区、农牧结合以及少数的渔业区的文化不同。
3、完整性
藏族文化主要以藏族聚居的地域文化为主,解放前藏区处于几乎封闭的环境,保持着较完整的原始状态,保留着的文化较完整。
4、宗教性
藏区的文化几乎全部都跟宗教有关联或受宗教的影响,藏传佛教是佛教与藏区土生土长宗教“苯教”结合而成,因此它的宗教有一定的独特性。
藏族的史前文化特点
一、史前藏文化的本土特质
1、石器——狩猎文化和游牧文化的象征。
2、半地穴、圜地式房屋——藏族碉房建筑的源头。
3、石棺葬——远古藏族先民本土的丧葬习俗及宗教情怀。
4、大石遗迹——原始风俗及宗教现象的文化遗存。
5、岩画——远古藏族先民生活及精神的写照。
二、史前藏文化呈现出的多元性特点
三、史前藏文化是人类古文明的象征
1、从地理环境的角度分析,可以说明远古时代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具备了猿和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在藏族口承文学中,大量的藏族神话、民间故事和传说等,记录了史前藏族人民的思想意识、信仰观念、行为方式,以及社会和文化结构的初始形态。
因此,考察史前藏文化的文明史,不仅可通过考古,也可通过对藏族民间文学作品的分析,从而总结出史前青藏高原历史文化的形态,说明在史前的生态环境和文化背景下,本土族人的物质、精神、制度三方面的传承和变迁的起始过程。
2、藏族文明史有5千年以上的历程。具有5千年历史的卡若文明、曲贡文明、象雄文明,以及雅隆部落文明正是以游牧、畜牧兼农业经济为主的,以既本土又多元的文化特性构筑了藏族5千年的文明史。
史前藏文化不仅具有悠久古老的历史,而且有着丰富多彩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是人类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居住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人民,在远古、在史前一直不断地创造着藏文化的远古文明,构筑了藏文化史前的本土性、多元性和变迁性。
藏文化丰富多彩,为大家列举一二。
1阳光:因为离天空最近,西藏是最受阳光眷顾的地方,全年日照时间长达3000小时以上。
2笑容:藏族人的笑容会让所有摄影师兴奋,并拍下个人摄影生涯最棒的照片。这样的笑可以用金子来形容。
3布达拉官:没去过西藏的人也早在无数影像和文字中熟悉了它,不过真正见到时感受完全不同。
4大昭寺:据说能在大昭寺的殿顶悠闲地待上大半天,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背包客。
5转经轮:藏族人用转经轮来代替念经,除了寺庙里的大经轮,最常见的就是手摇小经轮,游客最爱买的礼物之一。
6长明灯:在西藏,有寺庙就有长明灯。信徒们表达敬意的方式之一就是给每一盏长明灯添酥油,边添边诵经,默默祈祷。
7八廓街:拉萨最古老的街道,著名的汇聚各地朝拜者的转经道,拉萨的地标之一。
8磕长头:口诵六字真言、三步一拜、每拜必五体投地的伏身叩拜者在西藏随处可见。他们的虔诚让人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
9六字真言:藏传佛教著名的“嗡、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就是如来佛把孙猴子压在五行山下那六个字,韩红在歌里也反复哼唱过
10密宗:密宗又称藏密,因其神秘性而多附会,武侠小说就最爱用密宗双修法来说事。
11雅鲁藏布江:西藏第一大河,藏人的母亲河,正如郑钧所唱,雅鲁藏布江有着把心洗清的能量。
12神山圣湖:朝拜神山圣湖是藏族人的人生目标之一。神山圣湖中最神圣、最受尊崇的是冈仁波齐和玛旁雍错。
13冈仁波齐:在印度教、藏传佛教、西藏原生宗教苯教看来,世界的中心就是这座在藏语中意为“神灵之山”的山峰。
14转山/转湖:朝圣者最常采用的方式,很多藏族人一生中总要有几次转山/转湖的经历。
15唐卡:唐卡即藏语卷轴画之意,唐卡是供奉的圣物,绘制完工后要经由开光、加持,使之具有灵气,才算完成。
16哈达:尽管蒙古族也献哈达,但远远没有藏族人用得那么普遍。藏人出门总要随身带上几条以备不时之需。
17藏民族:传说神猴与罗刹魔女结合而繁衍出藏族先民。远古的传说竟与猿变人的进化论不谋而合,不能不说是奇迹。
18藏语:除了扎西德勒和金珠玛米,“锵”(青稞酒)恐怕就是内地人最熟悉的藏语单词了。
19藏医:神奇之处甚多,比如对胚胎学的认识甚至早于西医,至今没有合理的解释,难道真是神示的结果
20藏香:是西藏宗教生活不可缺少的必备品;藏区之外,它成为情调的发散装置和保健用品。
四川民族学院比较好是省级“园林式校园”。下面是这两所学校的各方面对比介绍:
一、师资力量:
1、四川民族学院:学校有教职员工800余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60余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300余人,学术带头人50人、学术骨干85人、专业带头人16人、教学名师11人、教学标兵42人。
2、阿坝师范学院:校有专任教师405人,其中教授50余人、副教授120余人,具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学位教师300余人,有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人,四川省突出贡献专家1人,四川省教学名师1人,四川省高水平学科团队1个。
二、教学建设:
1、四川民族学院:学校先后建成国家民委重点学科2个、国家民委重点建设学科2个、省级一流专业4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4个、省级“卓越计划”项目2个
2、阿坝师范学院:共有4门四川省级精品课程;拥有中央财政支持专业3个、四川省级重点建设专业2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
扩展资料:
四川民族学院着力四川藏学研究,倾心康巴文化传承。建有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康巴文化研究中心、省级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康巴文化社科普及基地。
以康巴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南派藏医药、康巴生物多样性等特色研究为重点,成立了14个特色研究中心和14个特色研究所,建有康巴文献馆、藏文古籍文献馆。
收集整理康巴地区文献资料3万余册,拥有全套德格印经院典藏经籍,为建设好甘孜藏区文献资料中心、推进藏区研究深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川民族学院
—阿坝师范学院
华夏人文始祖,太昊伏羲的诞生地,一直备受人们的普遍关注,其实国史地史早有定论。伏羲诞生于成纪不容质疑,自战国始至明洪武初年,废成纪止,一千七百余年来,从无异议。
这里着重搞清华胥氏族活动,就可明晰地望归属。
据《炎黄源流史》作者何光岳先生认为:“华胥氏并非虚构的神话人物,生活在母系社会末期。”《帝王世纪》述:“华胥氏曾在华阳一带活动频繁。”唐《补史记·三皇本纪》等古籍记载:“伏羲母亲为蓝田华胥氏,郊游雷泽,因踩大人迹,而怀孕十二年生伏羲于成纪。”
华胥带着身孕,同氏族群体逆洛河北徙,居于陇塬带华字的地名。以葫芦瓜即瓠名,用燧入氏取火,变生食为熟食,营养肌体。瓠花的“花”与“华”同音,葫芦便成华胥氏图腾。华夏一词由来,华胥氏实为中华民族始祖母。
问题的焦点,华胥氏终归于何地,她给后人留下了什么,这个问题很关键。据《列子·黄帝篇》载,“黄帝昼寝,梦游华胥国,华胥氏之国,在龛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盖非舟车足力所及,神游而已。”《拾遗记》载:“春皇者庖牺之别号。所都之国,有华胥之洲。”《尔雅·释水》载:“水中可居者日洲,小洲日渚。”综上所述:华胥所居之国洲,是一块四面环水的陆地,正是这块陆地,诞育了中华民族文明发祥地。那么这块陆地具体在今何地呢《精编二十六史·五帝》述:“太昊伏羲氏,成纪人也,其母华胥氏,居于华胥之渚。”“成纪今……秦州是也。”可见这块陆地,就在今天水市境内,而市境内符合此说者,又要有实物的佐证,何其难也。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发现并揭开大地湾神秘面纱。便充分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这里正是华胥氏族所居之华胥国洲渚。现在看到的这块陆地,三面环水,凸出马蹄形台地,因湾子大,故称大地湾。从遗址冲刷的断崖看,清水河东来,水势极大,受凸大出的台地所阻,转湾向北,绕台地与闫家河交汇,向西流去。而原始的台地南面也有条河,同一是清水河,流到这里受阻分成两段,其一南流,形成四面环水的洲或渚。南水因年久淤塞,逐渐断流,又日积月填,积土开垦形成今长虫粱似的一道屏障。据当地入讲,这里原有茂密的森林,沙土地质,很是肥沃,确实是一河床的反映。
遗迹出土文物,较为完整地保存了仰韶文化早、中、晚各个时期,已有八千三百年,下至五千年的古村落文化遗址,出土丰富的各类文物,达八千多件,尤以彩陶形状多为葫芦状,且饰以瓠花为标志,蜥蜴纹饰为特征。这个标志与特征,足以证实华胥氏族以葫芦为图腾,蜥蜴为龙形与伏羲以龙为图腾成为伏羲生于成纪的佐证。
伏羲氏族东渐至陈,继发开天明道。华胥氏族东迁南移,定居华山地区。陇塬人想念她,把华池县南注洛水的一条河流也称葫芦河。
藏文古籍中是怎样记载飞行装置的?
本文2023-11-05 16:01:1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022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