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修复的修复历史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5浏览:3收藏

古籍修复的修复历史,第1张

第二种:在宋代出现,这是因为之前书籍和古画修复不分家,但是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古籍修复也蓬勃发展,逐渐独自发展。成为单独的技艺。第三种:认为春秋战国时期,考古发掘发现有很多绢帛上有修改、挖补的痕迹。部分学者认为此时为古籍修复的萌芽。第四种:认为夏商周时期,这个是因为考古发掘,有很多龟甲兽骨上有1、2、3等刻画符号。在册页研究的学术界,龟甲上的刻画符号在当时应该是用绳子、皮革串连在一起,作为页数标注所以刻画。串联便形成早起册页。册页出现之时,就是古籍修复成立之时。

古籍修复流派

古籍修复流派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多。到民国时期还存在的有如下几派。沪派、苏派、扬派、京派、蜀派、徽派、岭南派、鲁派、津派。所存在的派别和书画装裱的派别大体一致。解放后随着古籍修复艺人的岁数逐渐增长,后续无人或者技艺人相继另寻它路。沪派、蜀派、徽派、岭南、鲁派、津派,大部分在1970年左右消失,津派是消失最晚的,津派古籍修复的老艺人陆玉枢所传最后一名弟子与2004年左右停止修复,为津派最后一个名古籍修复艺人现为竹影法师。

古籍修复过程

古籍修复因为时代和流派不同修复过程也不同。大体可以分为如下几种。

1:收到修复的书籍:这个过程是修复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一般这个环节修复师傅要检查送来的古书的破损程度、珍惜程度。和书籍的持有者商讨价格、修复要求、修复时间。因为修复古籍需要把珍藏的书相当长时间放在修复师傅手里,所以一般修复师傅只为熟人或者熟人介绍的朋友修复。从古至今修复师傅和古书持有者之间主要是口头约定为准,无凭证票据的存在,所以收到古书和客户商议领悟客户修复的要求、心情、心境、品味等成为最重要的环节。

2:对书籍资料记录:1970年之前的修复都是把每页文字都要抄录下来以便修复时方便检查和配页。津派在2000年时把照相技术引入修复,将古籍做影像资料储存。比过去更加科学,但是因为涉及古籍版权问题,自竹影法师停止修复后,影像资料的储存在修复中被取消。只有博物馆工作的部分修复师傅继续沿用古籍修复中的,影像保存环节。

3:拟定修复方法:古书的各种破损、污渍等被修复艺人叫做书病。古书艺人视书为孩子,所以修复如看病。古书修复也有望闻问切。望:指的是检查破损、污渍、纸张、绢帛等材质的的现有情况。闻:指的是通过气味判定,纸张的矾化程度、有无霉烂。问:指的是要询问书籍来历,如果书籍现在的持有者是长期居住南方则选用白芨作为浆糊,如果长期居住北方则选用面糊作为浆糊。客户不同的居住地域也决定了修复方法和修复材料。而且要向书籍的持有者询问书籍的年代、版本、曾经印刷地域,这点很重要,因为修复师傅对于古籍断代能力不高,所以询问下书籍持有者详细内容很必要。对于修复甚至是决定成败的。切:指的是修复师傅抚摸和检查书籍材质的保存状况。纸张的薄厚、是不是曾经有修复。

4:因为册页形制不同从第四部开始不一样。线装册页的第四步是拆线

5:拆纸钉

6:拆包角

7:清洗书页,师傅们根据各自流派配置专门的洗书水。

8:处理虫眼或者根据书病的情况托表或者点镶。

9:装订

10:制作书函

11:送交藏书者完成修复任务

论述如下:

本科文献保护专业,现国企行业馆藏品部工作,简单说一下。

兴趣很重要,但没经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是你的主要问题。从纸质修复角度来说,需要从认识纸张,到学习如何装帧装裱,最后再到古籍、书画的修复。这个过程至少需要两到三年的脱产专业学习。

即使现在基本上天天和纸张文献档案打交道,我也不敢说自己对纸质藏品修复能做到完全得心应手。有同学从毕业后一直在综合性博物馆、档案馆从事古籍修复工作,能在这个行业内做出一定成绩的也是凤毛麟角。你如果想要认真学习古籍书画修复,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从未来发展角度来说,在博物馆工作是否在编决定了你未来发展的下限,若是在非体系环境下修复文物,需要很长时间的资历积累。熬不熬得住是一方面,不让自己饿死是另一方面。

当然了,如果是作为自己的兴趣爱好的话,还是很开心能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对于文物修复的兴趣,好好学习理论知识和多进行实际操作,你肯定能感受到文物修复的枯燥与快乐。

文物是历史的载体

让湮没千百年的历史文化

从残破古籍中“重见天日”

是文物修复师们的追求

在山东省文物修复师、潍坊籍传拓技艺非遗传承人张志亮看来,文物修复是触摸过去、造福未来的工程。与文物修复结缘近30年,他是如何从一个“门外汉”成长为业界知名“大咖”的呢?

潜心学习研究“门外汉”转身业界“大咖”

毛笔、镇纸、板刷、喷壶、镊子、薄膜、命纸、摄像机……大大小小的工具在案桌上排开,在十几平方米的工作室内,张志亮正在对几幅古籍、碑帖作品进行修复。

“有的古书、碑帖因为保存不当等原因,出现了虫蛀、酸化、腐化等现象,让本就薄如蝉翼的文本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而我的工作,就是要对这些‘生了病’‘有创伤’的文本‘做手术’,让它们‘起死回生’。”张志亮如是说。

1971年,张志亮出生于潍坊安丘的庵上镇赵家营村。受父母的文化熏陶,他自幼对书画艺术情有独钟。说起对碑帖传拓的“初次体验”,张志亮回忆起了童年的时光。一次放学途中,他路过庵上石坊,石坊刻画着雄伟高大的武士、美丽动人的梅兰竹菊……精美的图案花纹让他情不自禁地取出纸笔开始描摹起来,虽没受过专业训练,但他描摹得栩栩如生。

1989年,张志亮来到河南洛阳,成为一名通讯兵。在部队里,他的文艺特长被发现,随后成为部队的文书。1993年,退伍复员的张志亮留在洛阳当起了装裱学徒,他的金石碑刻研究生涯由此开端。

“碑帖是较为早期的印刷术,它可以还原一些历史事件,这对于古代文化的研究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中国书法的传承也离不开碑帖,无论是篆书、隶书,还是我们常说的颜柳欧褚,他们的书法也是靠碑帖传承下来的。”张志亮说,从那时起,他就有了收藏碑帖、石刻、古籍的爱好,并阅读大量史料,试图还原文字背后的历史。

在此期间,张志亮不忘继续“充电”,他去大学深造,拜故宫博物院碑帖专家马子云高徒周佩珠为师,学习青铜器全形拓技艺……出于对古文化的热爱,张志亮在研究金石碑帖的道路上越走越宽。他虽不是科班出身,但凭着自己多年的实践与研究,他逐步掌握了文物修复技能,对于拓本的识别,也达到了“一眼定真伪”的程度。2010年,洛阳市碑帖研究会成立,张志亮被推举为会长。

连续奋战10小时碳化破损的梵文绢本“重见天日”

据介绍,这个粉盒为青铜质地,其中一面已经破裂,里面的绢本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碳化、破损。拿到粉盒后,张志亮先在案台上铺好一张透明薄膜纸,用喷壶把清水喷到案子上,再把薄膜纸刷平、刷实。由于在地下存放了上千年,整个绢本已经碳化,只能随势打开,用镊子小心翼翼地放平,张志亮根据绢的裂纹和文字走向,像拼图一样,慢慢地对绢文进行拼接,并用洁净的毛笔蘸上清水,把经文贴于案面。

“因为绢本上的经文是不好识读的梵文,所以我只能根据绢本的残破痕迹去接。唐代绢都是经纬线为单股制造,看着很是结实,但是稍微一碰就破损了,在拼接时,只能靠水的浮力,推动绢本的移动和定型。由于是碎片拼接修复,为了更好地对接纹路,只好画面朝上,对好后再翻转过来。这个过程也要慎之又慎,不可大意。”张志亮说,他用另外一张薄膜附到正面的绢本上,翻转过来,再刷上手工调制的糨糊,用干复法上附上单宣纸……从晚上8点到次日凌晨5点,张志亮经过连续近10个小时的工作,最终把这一绢本修复成功。

心怀敬畏,每一次修复传拓都是“与历史对话”

“每一次修复、传拓都是棘手的挑战,在整个过程中,一定要全神贯注,不可有丝毫的怠懈。否则就会对文物本身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张志亮说,近年来,他也参与过刘墉、王铎、沈周、余集等名家残画的修复工作,还修复过隋代的梵文经卷,传拓过清代乾隆玉玺。

“这份工作需要从业者具备相当的历史、绘画、文字功底,还要掌握—定的化学、物理、美学、材料材质等方面的相关知识。除了专业技能外,还需要有超强的耐心、高度的责任心和坚强的毅力。”张志亮说,这个工作虽然做在当下,但触摸的是过去,指向的是未来,因此,要怀着敬畏的心,用如履薄冰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件古代艺术品,让文物展现其应有的价值。

作为中国文物学会会员、传拓技艺非遗传承人、山东省文物修复师、潍坊市博物馆名誉馆员,在张志亮看来,金石碑帖的修复、传拓工作,是严肃、专注而“孤独”的修行,也是复活历史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的人生价值也得到了体现。

“眼下,业界‘金石热’的潮流已经兴起,将来,我们希望能联合社会各界,搭建起金石碑帖文化的交流平台,让大众从收藏、研究、传拓、修复、鉴定、考据等各个角度,认识并传承这一优秀文化。”张志亮说。

人物简介

张志亮,1971年生于潍坊安丘,字旭庵,号南园居士,尊汉堂主。现为中国文物学会会员,洛阳市碑帖研究会会长,潍坊市博物馆名誉馆员,中国文物学会会员,传拓技艺非遗传承人,被评聘为“山东省文物修复师”。多年来,张志亮致力于金石文字的传拓、收藏和研究,主要从事碑帖的传拓、鉴定和修复工作。

张志亮曾先后传拓山东《董家庄汉墓》画像石、偃师唐《升仙太子碑》、晋《辟雍碑》、荥阳北魏《敬史君》碑、巩县石窟《六朝造像》及各类隋唐墓志。玉器有乾隆玉玺《太上皇帝》印,吉金有《吴王夫差剑》、陈介祺旧藏《新莽铜量饭帻》及商周青铜器全形拓等。

中专生可以成为古籍修复师。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成为古籍修复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修复技能和技巧等,因此,中专生可以通过培训、实习等方式,来获得古籍修复师学历及相关技能,从而申请成为古籍修复师。

“天禄琳琅”修复项目成果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展,据了解,天禄琳琅是中国清代宫廷珍藏的图籍,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该项目的修复工程是2013年启动并于2021年结束,一本古籍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接受着万名游客欣赏观看,背后是国家古籍修复师的八年努力,“天禄琳琅”修复是利用不同修复技法进行的修复,因为这些古籍的破损程度不同,所以在修复过程中,需要有大量修复经验的古籍修复师,需要细心认真寻找修复材料和工具。

据了解,修复这本古籍所用到的工具就多达48种,研究翻阅的修复办法更是数不胜数,终于在修复师历经八年的努力后,“天禄琳琅”修复项目的成果成功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接受着万民游客的观览,让游客明白古籍修复的难易和古籍的珍贵,这当中代表的是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其实这次举办的“天禄琳琅修复项目成果,能够让国人能够更加深刻的了解到文物修复的困难,知道我国文物的珍贵和意义。其实进行维护修复的文物是需要有相当高的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天禄琳琅”成功重现生机并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展出,它的重现生机是国家文物修复师日日夜夜的研究分析,编造固定,因为“天禄琳琅”的大部分古籍是自然老化而形成的破损,所以在修复过程中会比较困难故国家修复师用了八年的时间才将其修复。

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展的“天禄琳琅”修复项目成果以不同层次将国家古典书籍展现给人民群众,这样能够更加体现出“天禄琳琅”修复项目的成果,让这些典籍更加具有立体感和真实感,让人民群众在观看它时能够迸发出一种自然骄傲的情绪,“天禄琳琅”修复项目的成功其实也是国家服务修复的一大重要成就。

古籍修复的修复历史

第二种:在宋代出现,这是因为之前书籍和古画修复不分家,但是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古籍修复也蓬勃发展,逐渐独自发展。成为单独的技...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