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龙的故事和传说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5浏览:3收藏

古代龙的故事和传说,第1张

1、蛮龙归正

据说,大禹治水有三样法宝:一是伏羲给他的河图、玉简;二是天上的应龙,用尾巴划地,给他指引方向,大禹沿着应龙划尾的线路,领着民工开凿河道,疏导洪水;三是大乌龟,把息石和息壤投到低洼的地方。

有一天,一条全身乌黑的龙,在坝边的洪水里翻身打滚,兴风作浪,还把大禹他们辛辛苦筑起来的大坝弄倒了。

应龙告诉禹王,这是一条蛮七蛮八的蛮龙,邪气太重,归不了正的。于是乌龟带着大禹上了一座高山,看见那条全身乌黑的巨龙,头上长着一对雪白耀眼的龙角,正在嬉戏翻腾,不时掀起冲天的浪。大禹指挥它,它全然不理。

大禹于是取出一块小小的五彩息石,放在乌龟的尾尖,那息石立即成为一块斗大的巨石。乌龟只把尾巴轻轻一挥,天空就划出一道朦胧虹样的弧线,五彩息石不偏不倚地落在乌龙脑门顶上的两只龙角之间。乌龙哈哈大笑说:"这块小小的花石头,奈何我不得。

可那五彩息石,无时无刻不在膨胀变大。不一会,便把蛮龙的两面三刀只龙角撑紧了,疼得它直摇头。五彩息石一直不断生长,最后终于把蛮龙制服了。从此,蛮龙成了大禹一个得力助手,听候大禹调遣。

2、化龙

从前,有一对母子,母亲生病卧床不起,儿子只有几岁。为了生活,儿子只能去给地主家割草喂牛。那时很多人都养牛,草不好割,儿子走了很多地方,可背篓里一根草都没有。

儿子继续哭着往前走。突然,儿子发现一个坟头上长了一块绿绿葱葱的草,他高兴的扑了过去,割的草装满了一背篓。于是,他和母亲第一天的口粮有了。

第二天,他又出去找草,可眼看天又要黑了,还是一根草都没有,儿子带着希望又到了昨天割草的坟头,不料那里又长满了青草。从那以后,儿子天天去坟头割草,以此母子生存了下来。

地主家的管家很奇怪,大人一天都很难割到草,他一个小孩怎么每天都能割到这么鲜嫩的青草呢。于是管家有一天跟踪了小孩,发现了他的秘密。管家拿了锄头,将坟头的草连根挖起。小孩割不到草,母子两又要饿肚子了。

小孩在坟头哭得好伤心,边哭边用镰刀扒管家挖过的地方。突然,一颗斑鸠蛋大小的透明珠子跑了出来。小孩只有带着这颗珠子伤心的回家。

母亲明白了原委。怕管家发现了这颗珠子,于是将珠子放在只有几颗米的米缸里,不料第二天,母亲发现米缸满了。母亲试了好几次,又把珠子放在钱罐里,第二天钱罐满了。母子两靠这颗珠子又活了下来。

地主家的管家又奇怪了,母子两都没干活,怎么活的好好的呢,于是他天天去偷看母子两,终于又发现了他们的秘密。管家将这个秘密告诉了地主,地主带着人去逼母子交出珠子。儿子将珠子藏在嘴里,一不小心将珠子吞进了肚子。

儿子感觉很难受,想喝水,喝了一缸又一缸,还想喝。没办法,母亲只有叫儿子去河里喝。儿子走到河边,变成了人头龙身。母亲明白了,儿子吃的是龙珠,要变成龙了。只有挥泪送别儿子,儿子一步一回头叩别母亲,于是在河边留下了二十四摊。终于,儿子化身成龙,游向了大海。

3、画龙点睛

扬州有一奇人画画十分了得,官员杨明韩找他为自己画一幅龙,作为皇上的生日贺礼,但是奇人的画的龙在点了眼睛后竟然活了,于是官员在皇上面前再次让奇人为龙点睛,龙再次活了,但是画上留下了坟墓,奇人说自己全家被杨明韩害死,皇帝赐死了那官员。从此再不见那奇人的踪影。

4、叶公好龙

春秋时期,楚国叶地诸侯子弟沈诸梁自称叶公,他特别喜欢龙,他的屋梁、柱子、门窗及所有家具甚至连衣服上都雕刻或绣制龙的图案。天上的真龙得知后,专程去探望叶公,从窗户上探进头去。叶公一见真龙,吓得魂不附体,连忙逃跑。

5、大水冲了龙王庙

传说在很久以前,东海岸边有座龙王庙。离龙王庙几里远的地方有块菜地,菜地紧挨着一座庙。庙里的老和尚和种菜的老头是好朋友,两人经常在一起下棋聊天。

这天,他俩闲聊时,老头神秘地对老和尚说“方丈,有件奇事,原先我那二亩菜园子都是我自己打水浇,可自从昨天开始,等我去浇园子时,菜园子已都浇过了,也没看见是谁给浇的。你说怪不怪?”和尚听了也觉得奇怪,决定去看看,弄个水落石出。

当晚,老和尚早早地来到菜园,在离那口水井不远处藏了起来。整整盯了一夜,天快亮时,忽听“咔嚓”一声,从井内射出一道白光,飞出一只像鹅似的怪物。

只见他两只大翅膀“忽扇”了几下,井水就溢出老高。眨眼间,那只怪物又飞入井内。和尚到井边看时,菜已全部浇好了。一连三个夜里都是这样。

老和尚练过武术,第四天夜里,他带了把宝剑,等那只怪物刚一飞出井口时,一个箭步上去猛刺了几下。那只怪物翅膀一斜,一头栽入井中。顿时,“轰隆”一声巨响,井裂开有几亩大的口子,大水翻滚。眨眼间,连几里外的龙王庙前也是一片汪洋。

龙王大怒,带领水兵前来与那怪物交战。战了三天三夜,怪物因寡不敌众,现了原形。原来它是龙王的三太子,因犯了律条,被贬出了东海,受罪三年。三太子为了立功,想在凡间做些好事。

不想被和尚刺了一剑,一怒之下,掀开海眼,淹了龙王庙。与龙王交战时又不敢泄露天机,造成一场误会。后来,人们在议论这事时,都说“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家人打自家人”。

从古至今,在我国的神话传说当中,这个世界的起源就是盘古开天辟地,是因为有了盘古的开天辟地,所以才会拥有天与地,也才会有了后来的女娲造人,有了人才会有后世的一切。所以说在神话中,盘古开天就是世界的起源。不过,有了盘古之后才有了一切,那么在盘古之前又是什么这个世界在盘古开天地之前是一个什么样子的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也有很多传说故事,虽然很少有第一手文献资料,但通过人们口口相传,最后都被系统化,整理成册,便于人们学习研究。

在众多神话传说中,祖辈人们津津乐道的就是“女娲造人”、“盘古开天”了,但每次将起这两个故事,我就不免会问:既然是女娲造人,那女娲又从何而来盘古开天,那盘古是从何而来呢

我想,很多人都会和我有一样的疑问吧,其实,不光现代人会疑惑,古人也会疑惑,战国时期的屈原,就问过类似的问题。

今天我想说一下我自己对盘古的认识,个人学识浅薄,所知有限,如有讹误,还望指出,但我们只谈神话传说,看过什么《物种起源》的科学家,请移步科学领域,我跟你讲传说,你跟我讲科学,就非常不人道了。

01屈原问天

屈原在他的诗歌《天问》中,把人们口中相传的故事都大胆怀疑了个遍,从天地未开,问到他所在的战国时期,从神话传说、到历史兴衰,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屈原不敢问的。

天问,就是问天,向天发出疑问的意思,但这个天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讲的天,而是类似道家所讲的“道”,是一种事物现象的总称,古代哲学称之为“法象”,在《天问》中,屈原一来就问:“天地是怎么形成的”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然后,他从对天地的疑问,转入对神话传说的疑问,他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意思是说,我知道人类是女娲创造的,但是你告诉我,女娲又是谁创造的

这是不是和我们前面对盘古的疑问非常相似实际上,屈原的天问,就是人类对不了解的事情的思考和探索,不止屈原有这些疑问,春秋以来,诸子百家都对这些事有自己探索和解答,比如老子就探索过万物的由来。

02盘古开天辟地

这个传说我们都非常熟悉了,从小听到大,是说当天地还是一片混沌,像个鸡蛋一般,一个叫盘古的大神从睡梦中醒来,他见四周一片混沌,大喊一声:“要有光!”,然后操起身边的斧子一顿猛劈,讲混沌劈开,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沉为地,天地由此而开。

盘古害怕天地再次相合,于是以头顶天,以脚踏地,此后天每天升高一丈,盘古的身高也长高一丈,很多很多年之后,天地之间的结构稳固了,不再需要盘古顶天立地,而这位大神也累得倒下了。之后,盘古的气息化为风云、声音化作雷声、眼睛变成日月、四肢变为四极、血液化作江河、汗水化作雨露。

03文献记载

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流传了很久很久,但是直到三国时期,才被一个叫徐整的人整理成籍,这就是记载盘古开天以来历史传说的《三五历纪》,这本书现已失传,其中部分收录在《述异记》中,得以流传: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在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故天去地九万里。后乃有三皇。

三皇五帝,够久远了吧,可是盘古开天地之后,才有三皇诞生,如果按照神话排名,盘古妥妥是第一位。

要知道,不论是《三五历纪》还是后来的《述异记》,作者著书,都不是自己凭空想象拼凑出来的,而是对已有传说故事的整理,因此,虽然盘古的故事最早文献记载出现在三国时期,但我们不能因此说盘古是三国时期才被人们创造出来。

就像《聊斋志异》,蒲松龄先生整理了很多民间流传的鬼狐故事,但我们不能说鬼狐之事是蒲松龄先生创造的。

04盘古起源

孔子讲述而不作,就说只将事情说出来,不加入自己的思想,不加创作和记录。再往孔子之前,能被文字记录下来的就更少了,这就造成了考证困难。很多西方国家不承认中国夏朝的存在,就是因为没有相关的文字记载。

著名学者吕思勉先生在谈到盘古故事时就说:“盖其说甚旧,故传之甚广”意思是盘古的传说不是凭空杜撰,它流传甚广的原因是,这些故事来源十分久远。

关于盘古的起源,一般主流的说法是,源于百越之地,百越就是指中国南方沿海地方,也就是后来人们说的南蛮之地,如果再细致一点,那就是广东地区,所以有人说盘古是广东人的祖先。这个说法,和《述异记》的记载十分相符:“南海中盘古国……今南海有盘古氏墓,亘三百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桂林有盘古氏庙,今人祝祀”

很久以前,在南海深处有个国家,名叫盘古国……直到现在(南朝),那里还有盘古墓和盘古庙,人们依然有着祭祀盘古的风俗。根据专家学者的考证,认为盘古国所在地就是现今的广东省炉山地区,那里是古代瑶族人生活的地方。但是由于中国是在太大了,盘古的神话也不只是流传于百越地区,所以这个说法也有争议。

主流认为这个说法靠谱。是因为很多跟盘古文化相关的历史遗迹都在百越之地被发现。

05盘古其实是槃瓠(pánhù)

槃瓠最初是高辛氏的一条狗,高辛氏是黄帝的曾孙,上古五帝一直的帝喾(kù)是也。相传在帝喾时期,有人作乱,帝喾就说谁能取他首级,我将封他千里之地、千两黄金、还把女儿嫁给他。

别看槃瓠平时闷着头一声不吭,殊不知不叫的狗才会咬人,他听见帝喾这样一说,跳起来对着乱军首领的头就是一口,把人头给咬下来了。帝喾能怎么办,帝喾也很绝望啊,只能把女儿嫁给这条狗当了妻子,有句骂人的话,你懂的(斜眼)。

自此,槃瓠有了自己的封地,当地人民就尊他为祖先,槃瓠也因此化作人形。

这个故事流传最广的地方也恰巧就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根据我们之前所说的盘古起于百越之地的说法,再加上槃瓠与盘古谐音,有人因此断定说盘古就是槃瓠。

吕思勉先生说:“胡说八道!”我也认为,盘古和槃瓠不是一回事儿,你想啊,盘古是开天地之神,槃瓠只是南蛮始祖,并且一个的形象是顶天立地的巨人,另一个是一条狗,差距实在太大了,若只因为谐音就断定两者的关系,未免太随意了些。

06盘古是外来神

另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盘古的故事源于印度,因为《三五历纪》的时期是三国,在此之前并没有盘古的传说,而佛教传入中国也正好是两汉时期,并且在盘古的故事中,一些地方与佛教故事有类似之处。

这个说法似乎很有道理,但有个核心问题却没有办法解释:“如果盘古开天辟地始于三国时期,那在三国之前,中国人如何解释天地的形成”

实际上,所有宗教与神话都有相关之处,碰巧遇上了也不是没有可能,要论相关性,中国古代哲学与盘古开天地的相关性更高,比如在老子之前,天是最高级别的神,而从老子开始,人们才对天地形成有了思考和探索:“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老子》

07远古符号

在远古时期,文字还没有被创造出来,人们只能靠口口相传,遇到简单的事情,可以用结绳记事的办法来记录。那么,既然有结绳记事,那肯定也会有其他的记事方式吧,比如把一个简单的符号刻在石头上,又或者作一幅简单的画在石头上。

这些符号和画,就是后人研究原始先民文化极其重要的素材。在一个出土的青铜方鼎上,有一个特殊的“十”字符号,经过郭沫若等专家的研究,他们确定这个符号代表盘古之意。同样的,虽然符号见于青铜方鼎上,但我们不能因此断定盘古诞生于青铜时期。

08云南沧源岩画

考古专家在云南沧源发现了很多壁画,其中可以识别辨认的多大1063个,是十分重要且珍贵的历史资料,距今至少有3000年历史。其中,有人、有动物、有房屋、树木,表现内容也很丰富,有狩猎采集、有战争舞蹈。

最重要的是,其中一幅画中,画了一个人,他一首拿着斧子,一首拿着木头,两腿直立顶天立地,头上还在发光。这就跟盘古的形象非常接近了,而头上的光,则应该代表着太阳。

09麻栗坡大王岩画

随着麻栗坡大王岩画被发现,学者就没有停止过对它的解读,也有越来越多的证明,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源于很久远的时期。

首先,根据文献记载,盘古神顶天立地,随着天日日增高,盘古的身体也会日日增长,而大王岩画中,就有两个顶天立地的巨人。

其次,在《述异记》中,明确记载了盘古氏有妻,他们夫妻两人代表着阴阳,大王岩画中的两个巨人,分别有3根手指和4根手指,根据易学理论,3代表阳和天、4代表阴和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易·系辞上传》

并且,以手指记数,也是易学中会使用到的方法,那些算命先生,不论是江湖骗子还是真正的高人,都会强调自己精通《易经》,他们在卜卦算命的时候,都会掐指一算。“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述异记》

经过考古,可以确定大王壁画是新时期时代的遗址,而新时期时代,至少可以赘述到距今10000年前。由此,不论是沧源岩画、大王岩画、神秘符号,都至少可以证明,盘古是中国远古时期就存在神话人物,是中国特有的神,并非外来。

至于盘古是不是真实存在,这个并不重要,西方人相信人类是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而来、古希腊也有各种各样的创世传说,其实都是一样的道理。神话与传说,都是人们对未知事物的思考和探索,先民把对世界未知,赋予浪漫瑰丽的想象,编织成神话传说,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正式登基,将国号“唐”改为“周”,定都洛阳,从此开启了属于她的武周王朝,这就是《择天记》里的那个大周王朝。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政 变,武则天的儿子中宗李显复位,恢复了大唐国号。

这一历史史实和《择天记》里的设定也是一样的,陈长生17岁那年,举世反天海,圣后死后,陈长生的师兄余人登基,所以,余人的原型是李显。

李显去世后,相王李旦的儿子李隆基发动宫廷政 变,将相王推上皇位。《择天记》也是相王和陈留王趁陈长生带兵攻打魔族之际,在神都谋 反,将余人赶下皇位。

择天记里的魔族在现实世界里就是突厥,至于妖族从“八百里红河”你也可以推断出来,就是在云南立国的南诏。

最后,该说陈长生的原型是谁了?因为他的血包治百病,大鹏掐指一算,这是上西天取经的唐朝和尚玄奘法师啊,也就是西游记里的唐僧。

至于,王之策的原型就是王玄策,商行舟的原型是袁天罡,教宗寅行道的原型自然就是李淳风了,莫雨的原型是上官婉儿。

年代:唐

作者:张籍

作品: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注释

意万重:形容表达的思念很多 行人:这里指捎信的人

开封:把封好的信拆开 复恐:怕这封信的内容不够多,说不尽.(相信你可以感觉到上一句中“意万重”极言“家书”意义重大,诗人在家书中寄以厚意。然而像我们自己写好的一封重要的信一样,总是会担心自己没有在短短的信笺中把欲说之事言明,也就是“复恐匆匆说不明”,所以才会在要寄出的时候再拆开来看看,确定一下,哪怕仅仅是给自己一颗定心丸。

“复恐”一句,朴实而传神的表达出家书中蕴藏的情谊,着神而不露形。)

译文

洛阳城里吹起了萧瑟秋风,

要写家信禁不住心绪万重。

又恐匆忙倾述诉不尽情思,

捎书人临行我又打开信封。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事本子平,而一经入诗,特别是一经张籍这样的高手入诗,便臻妙境。这在诗坛上并不是常有的。

当然以家书为题材的作品,在唐诗中也不乏佳作。象岑参的《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写作者戎马倥偬,路遇使者,托传口信以慰家人。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作者身陷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吉,切盼来书以慰远情。他们都用独特的技巧表达了思家的心情。这首诗与众不同的是寄深沉于浅淡,寓曲折于平缓,乍看起来,寥寥数语,细细吟味,却有无穷意味。

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颇能道出这首诗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甘苦。诗以秋风起兴,这是自《诗经》以来常用的手法。秋风一起,北雁南飞,他乡羁旅,易触归思。例如刘禹锡的《秋风引》就曾说:“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我们再来看看诗人的历史,原来他本籍吴中(今江苏苏州),这又使人想起晋人张翰的故事。据《晋书·张翰传》说:“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张籍与张翰异代同里,且俱宦游北方。张翰因预测到齐王司马冏即将作乱,知机引退,张籍未必有什么政治上的原因,但在见秋风而思故乡这一点上,却极其相似。他虽不能象张翰那样马上“命驾而归”,但却把一腔思乡之情倾泻在纸上。这种感物缘情的创作冲动,虽然用的是传统的手法“起兴”,但其中包括如许丰富的内涵,不能不是此诗的一个特色。

第二句“欲作家书意万重”,其中的“欲”字紧承“见秋风”。原来诗人的心情是平静的,象一泓清水。秋风乍起,吹起他感情上的阵阵涟漪。行文顺畅自如,一气流贯,然而句末“意万重”三字,忽又来一个逆折,犹如书法上的无垂不缩。因此这里诗人的感情并未顺流而下,而是向更深的地方去开掘。这种手法,看似寻常,实极高超。我们细玩诗意:诗人因见秋风而生乡思,于是欲作家书,可是千言万语,又不知从何写起。“意万重”,乃是以虚带实。刘禹锡《视刀环歌》云:“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万重心”、“万重意”,俱是极言思想感情的复杂。其中究竟有多少心意,每一个有生活经验的读者,都能体会得到。因为是 “意万重”,这家书怎么写呢写了没有作者没有明言,让读者去想象,这就叫做含蓄不尽,耐人寻味。

三、四两句,又作转折。尽管“意万重”,无从下笔,但就文意看,家书还是写了,问题在于匆匆着笔,意犹未尽。“匆匆”二字,生动如画,既写了自己一方,也反映出捎信者一方。联系下文来看,那个捎信人是在行期在即时遇到的:也许就要上马、上船,即便不象岑参与入京使“马上相逢”那样急迫,总还是行色匆匆不能久停的。由于捎信人是这样行色匆匆,写信人不得不匆匆落笔。由于匆匆落笔,万重心意一下子很难表达清楚。在这种符合逻辑的描绘之中,诗人的急遽之情,匆忙之色,栩栩然如在目前。“说不尽”三字,也与上文“意万重”紧相呼应,由于“意万重”,所以才“说不尽”。而“意万重”也与“见秋风”引起的乡思相关联。黄叔灿《唐诗笺注》说:“首句羁人摇落之意已概见,正家书所说不尽者。‘行人临发又开封’,妙更形容得出。试思如此下半首如何领起,便知首句之难落笔矣。”说明下半首的起头与全诗的起句,环环紧扣,首尾相应。

结句更是造语入妙,写情入微,可称一篇之警策。近人俞陛云评论说:“已作家书,而长言不尽,临发开封,极言其怀乡之切。”又说:“此类之诗,皆至性语也。”(《诗境浅说续编》)所谓“至性语”,就是说写出了最真挚的人类共有的感情,而且达于极致。在结构上,上句说“匆匆说不尽”,下句说“临发又开封”,渲染足了“匆匆”的气氛。

由于此诗艺术上取得如此杰出的成就,因此前人给予极高的评价。林昌彝《射鹰楼诗话》说:“文昌(张籍字)‘洛阳城里见秋风’一绝,七绝之绝境,盛唐人到此者亦罕,不独乐府古淡足与盛唐争衡也。”一般论者以为诗到中唐,不足与盛唐争衡。但就此诗来看,截取日常生活中一个片段,挖掘到人物感情的深处,以淡语写至情,发纤浓于简古,诗风质朴,意境浑成,称之曰“七绝之绝境”,决不为过;与盛唐名家(如前举之岑参)同类之作相比,也是毫不逊色的。

古代龙的故事和传说

1、蛮龙归正据说,大禹治水有三样法宝:一是伏羲给他的河图、玉简;二是天上的应龙,用尾巴划地,给他指引方向,大禹沿着应龙划尾的线路,...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