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是如何划分四季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5浏览:4收藏

中国古代是如何划分四季的?,第1张

对于四季代表的具体月份,古今中外有不同的划分依据:

近代将阳历3到5月划分为春季;6到8月为夏季;9到11月为秋季;12月到第二年2月为冬季。

古代划分依据是:夏历的1到3月为春季,4到6月为夏季,7到9月为秋季,10到12月为冬季。

也有按照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时令来区分。

西方天文学史上曾按照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来区分四季。

扩展资料:

在气候上,四个季节是以温度来区分的。在北半球,一般来说每年的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2月为冬季。在南半球,各个季节的时间刚好与北半球相反。

参考资料:

--四季

古人对四时(季)的认识,是在实践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起初,人们根据春种秋收的活动,只是简单地把一年划分为春秋两个时段。春种是一年的开始,秋收是一年的终结

说到冬夏的观念,那是在春秋观念产生以后很长时间才出现的。“夏”字的本意,《释名》日:“假也,宽假万物使生长也。”“冬”字的本意,《汉书·律历志》日:“冬,终也。”作为时间概念,这两个宇比春秋二字都要抽象得多。按照《文子·精诚》、《淮南子·览冥训》、《管子·五行》、《尚书·尧典》等书的记载,据说我国从所谓伏筱、女蜗、神农以至黄帝、唐尧之时,早已有了四时的划分。

这类说法不可信,于省吾已有专门考证。甲骨文字的研究也可以说明这个问题。现有甲骨文关于时节的记述,只有春秋,却没有冬夏,而且春秋往往对称。夏季的“夏”字,至今尚未发现。“冬”字虽有,但只作“终”字用。这个事实表明,殷人还只是把一年划分为春秋二时。

春秋二时的划分,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这个问题要回答的具体,当然困难。一般推侧,最迟应从原始农作开始,因为春种秋收必须明确划分春秋二时。在古史中,现在还可以找到一些线索。其实,其他民族也不是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四时观念。我国台湾的高山族,原来一年只有冬夏两时。西南的苗族、傣族,现在还是把一年分为热季、冷季两时。蒙古族现在虽然有明确的四时划分,但民间的习惯还是把一年分为湿季、干季或绿季、黄季两时。凉山彝族的习俗则是一年三季,春季被一分为二,一半属冬、一半属夏在希腊神话中,时序女神原来是两位,后来增加到三位、四位。由此推测,希腊先民最初也是把一年分为两季,而后过渡到三季、四季。

来源吴海花聊一聊

中国的四季月份时间,故以阳历3、4、5月份为春季,6、7、8月份为夏季,9、10、11月份为秋季,12、1、2月份为冬季。

从春分经夏至到秋分,北半球处于夏半年,南半球处于冬半年。在此期间,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处于极昼,南极处于极夜;北回归线以北的太阳高度始终大于平均值,南回归线以南则小于平均值。北回归线以北太阳升起于东北方的地平圈上,降落于西北方的地平圈上。二分日全球各地太阳均升起于正东方,降落于正西方。

春天时候,人的气血从里面往外走,整个自然界也是处在万物生发的时候。《黄帝内经》讲了,在这个季节里,一定要记住,要"夜卧早起,广步于庭。

夏天时候,人容易心情烦躁,动不动就发脾气。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夏天气血都到外面来了,里面的气血都相对的不足,所以遇见点事就容易生气发火。夏天要忌怒,别发脾气,或者尽量少发脾气。

到了秋天的时候,人的起居生活养生总结起来就是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你的气血正好是从外面向里面收的时候,白天人的阳气都在外面,晚上阳气归于内了,那么如果你能够按照与鸡俱兴这样早卧早起的话,那么你的气血就符合这个往里已逐渐储藏的这么一种状态。

到冬天时候,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就是等太阳出来了,您再起来。冬天锻炼,一定要等着太阳。跟着太阳跑,太阳出来了,你再出去遛弯去,太阳落山了,你就回家去,不要在外面冒着雾露风雪去锻炼去,这个是不符合中医养生的规律的。

 

 春节那天不是属于春天。

 春节并不能算做春季的开始

  大家习惯说:“新春快乐!”—— 春节春节,春的节日嘛。然而严格说来,“春节”并不是真正春季的开始。无论在我国东北、华北还是华中,春节还在“数九寒天”冷得厉害!每年春节,从北京到上海武汉成都,从黑龙江、黄河到长江一线,许多地方(昼夜)平均气温还在摄氏零度左右甚至更低,大人小孩还穿着“冬衣”呢!看来所谓“新春”只不过是“心春”也就是心里温暖的感觉吧。

  再说,农历(阴历)是以月亮绕地球运转的周期来计算的。虽然今年春节来得“早”一点(往常春节在阳历即公历1月),但冷冬的感受还要延续一个多月。公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来计算的。如果春节在公历1月初到来,离开圣诞节(12月25日)并不远的话,那么这早到的“春节”还不如说是“隆冬节”呢。

  立春也不是春季的开始

  所谓“四季”是温带地区的气候概念。温带(Temperate zone)位于地球的回归线和极圈之间,通常不能受到太阳直射,也不会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温带四季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明显。冬冷、夏热,气温比热带低,比寒带高;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为北温带,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为南温带。温带占地球总面积大半。

  四季分明,冬冷夏热,是温带气候的显著特征。我国大部分,欧洲大部分和美国都地处北温带,都属于温带气候。一年12个月,粗略说

  来,春夏秋冬基本平分,每季占三个月。寒带(极地)和热带(如印度、印尼、非洲大部分等)无所谓“四季”。

  古今中外,对于四季的划分有不同的标准。

  (一)天文学的标准

  “二十四节气”实际上是用阳历计算的,也就是按照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24个等分点计算的,并不是(如许多人误会的那样)以阴历(月亮历法)计算的。

  从天文现象看,四季变化就是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在一年中,白昼很长、太阳高度较高的季节就是夏季;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就是冬季;冬、夏两季之间的过渡季节就是春、秋两季。 按照近代天文学的“四季”划分标准,是以 春分(3月21日左右——比立春要晚 45 天)、夏至(6月22日左右)、秋分(9月23日左右)、冬至(12月22日左右)分别作为四季的开始。

  目前人们通常认为3月、4月、5月这三个月属于春季;6月、7月、8月属于夏季,9月、10月、11月属于秋季;12月、1月、2月属于冬季。

  中国幅员广阔,南北相距几千公里,所以,同是一个季节,温度大不相同,比如春季,最南边的广东海南已经穿夏衣了,可是最北边黑龙江以及内蒙新疆一带还在穿棉衣呢。

  (二)中国古籍记载的标准

  中国有些古籍上用立春(2月4日前后)、立夏(5月6日前后)、立秋(8月8日前后)与立冬(11月8日前后)这“四立”作为四季的开始。古代民间还习惯用农历月份来表示四季,以每年阴历的正月为春季开始,四五月以后为夏季(标志为五月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以后为秋季(标志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十月以后为冬季(十一月称为冬月)。正月初一是全年的头一天,也就算作是春天的头一天,所以又叫春节。这可能符合几千年前制订“夏历”时的中原气温比后来暖和的情况,但是早已不再符合两三千年以后温度降低的情况了。例如,夏商周时代中原地区就有大象、犀牛,有“用大象耕田”、“用犀牛皮做盔甲”的历史记载,汉魏之间还有“曹冲秤象”的故事,但是到隋唐以后,大象、犀牛就都在中原绝迹了。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夏商周三代长期进行天文、气象和物候观测的经验总结,是历法上一项重大成就。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兼具天文和气象、物候的特点。它的二分二至和四立(合称八节),表达的是天文数据;而雨水、惊蛰、清明、谷雨、小满、芒种、小暑、大暑、处暑、白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和大寒等节气,则明显地表示气候和农事特点。其中的大暑和大寒,分别表示一年中最热和最冷的节气。大暑是夏至后第二气,即夏至后一个月,大体与传统的“三伏”中的中伏相当;大寒是冬至后第二气,即冬至后一个月,同传统的“三九”相近。故民谚有:“冷在三九,热在中伏”。天文现象和气候,结合紧密,特征明显。但是这样的四季划分,与近千年来我国实际的气候情况不符。例如,立春和立秋,传统农历作为春秋二季的开始,而在气候上仍是隆冬和盛夏;夏至和冬至,传统作为夏季和冬季的中点,可是在气候上,它们并非一年中最热和最冷的时候。

  根据气温和日照的变化,目前,一般流行用天文法的阳历来划分春夏秋冬四季,即:春分到夏至为春季;夏至到秋分为夏季;秋分到冬至为秋季;冬至到春分为冬季。这样划分季节的标准能反映出近千年以来一般的气候概况,但也不是很确切。

  (三)中国气候学家提出的标准

  把一年平均分为四等分来划分春夏秋冬,虽然简单易记,但各地农作物的生长和季节的来临早晚,显然不可能是那样整齐和同期出现。况且我国的地表还不均匀地分布着海洋、陆地、山脉、沙漠等,用简单的均分法划分季节,肯定是不确切的。

  为此,我国气候学家提出用5天的平均温度(候温)为标准,并兼顾各地某些能反映季节来临的植物或动物的生长和活动规律来划分四季。就是说:当候温(连续5天的平均温度)达到10℃以上、低于22℃时为春季;候温大于22℃为夏季;候温在22℃到10℃之间为秋季;候温在10℃以下时,则为冬季。

  近年来气象学家又根据大范围天气形势的调整结合当地的具体天气、温度等的突然变化来划分四季,这叫“自然天气季节”。这种划分四季的方法比单纯用“候温”为标准来划分四季又前进了一步,也更符合实际情况。

在早期的农业社会里,耕作的进度往往依天时为准,历法自然就成了农民作息的依据。我国自古以农立国,历法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国计民生,所以历代天子,都十分重视修订历法一事。在战国时期之前,黄帝、颛顼、夏、殷、周、鲁等朝代,所使用的历法,皆为「四分历」,其中黄帝、周、鲁三种历法以子建月,即以仲冬月(阴历十一月)为一岁之首。殷朝历法以丑建月,即以季冬月(阴历十二月)为一岁之首。夏朝历法以寅建月,即以孟春月(阴历正月)为一岁之首。颛顼时历法以亥建月,即以孟冬月(阴历十月)为一岁之首。到了汉武帝时,已出现了历法与天象不符的偏差。《汉书》「律历志」形容此时为:「朔晦月见,弦满望高」。武帝下令司马迁、落下闳、邓平等人改秦「颛顼历」,另订「太初历」,仍以夏历的孟春之月为岁首,并将廿四节气列入历法。这套历法一直沿用了两千多年,民国以后,才改用阳历。

应该在传说时代尧舜时期《尚书·尧典》记载,在传说中的尧帝时,“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其具体的观测方法与结果是:“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即以观测鸟、火、虚、昴四颗恒星在黄昏时正处于南中天的日子,来定出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以作为划分一年四季的标准据推算,这大约是公元前2000年时的实际天象 由上述记载,我们可以推知,人们用原始圭表观测星辰南中天来确定季节

1 古代怎么用古文说四季

中国古代四季、十二个月份、十二时辰常见别称 。

四季异名表

春:阳春、青阳、艳阳、阳节、淑节、韶节、青春、苍灵、三春、九春

夏:朱明、朱夏、炎序、炎节、炎夏、清夏、朱律、长嬴、三夏、九夏

秋:素商、高商、金天、白藏、素节、商节、萧长、凄辰、三秋、九秋

冬:元冬、元英、元序、清冬、严节、寒辰、岁余、安宁、三冬、九冬

中国农历十二个月份的常见别称

一月

月正、新正、孟春、首春、上春、寅孟春、始春、早春、元春、元月、新春、新正、初春、端春、肇春、献春、春王、华岁、岁岁、肇岁、开岁、献岁、芳岁、初岁、初月、初阳、孟阳、新阳、春阳、春王、太簇、岁始、岁首、王正月、初空月、霞初月、初春月、陬月、王月、端月、孟春、孟陬、泰月、谨月、建寅、寅月、杨月、孟春月、三微月、三正、三之日、睦月、上月、正月、正岁

二月

如月、梅见月、梅月、丽月、卯月、杏月、酣月、令月、跳月、小草生月、衣更着夹钟、仲钟、仲春、仲阳、中和月、四阳月、四之月、春中、婚月、媒月、大壮、竹秋、花朝

三月

暮春、末春、季春、寎月、晚春、杪春、褉春、蚕月、花月、桐月、桃月、夬月、嘉月、辰月、稻月、樱笋月、姑洗、桃浪、雩风、五阳月、桃季月、花飞月、小清明、竹秋

四月

乏月、荒月、阳月、梅月、农月、乾月、巳月、畏月、云月、槐月、麦月、朱月、余月、首夏、夏首、孟夏、初夏、维夏、始夏、槐夏、得鸟羽月、花残月、仲侣、纯阳、纯乾、正阳月、和月、麦秋月、麦候、麦序、六阳、榎月、梅溽、清和月

五月

仲夏、超夏、中夏、始月、星月、皇月、一阳月、蒲月、兰月、忙月、午月、榴月、毒月、恶月、橘月、月不见月、吹喜月、皋月、蕤宾、榴月、端阳月、暑月、鹑月、鸣蜩、夏五、贱男染月、小刑、天中、芒种、启明、郁蒸

六月

且月、荷月、暑月、焦月、伏月、季月、未月、暮夏、杪夏、晚夏、季夏、长夏、极暑、组暑、溽暑、林钟、精阳

七月

孟秋、首秋、上秋、瓜秋、早秋、新秋、肇秋、兰秋、兰月、申月、巧月、瓜月、凉月、相月、文月、七夕月、女郎花月、文披月、大庆月、三阴月、夷则、初商、孟商、瓜时、霜月

八月

仲秋、秋半、秋高、橘春、清秋、正秋、桂秋、获月、壮月、桂月、叶月、秋风月、酉月、月见月、红染月、南吕、仲商、柘月、雁来月、中律、四阴月、爽月、大清月、竹小春

九月

菊月、授衣月、青女月、小田月、玄月、剥月、贯月、霜月、长月、戌月、朽月、咏月、玄月、祢觉月、菊开月、红叶月、季秋、暮秋、晚秋、菊秋、秋末、残秋、凉秋、素秋、五阴月、穷秋、杪秋、秋商、暮商、季白、无射、霜序

十月

阳月、亥月、吉月、良月、阳月、坤月、正阳月、小阳春、小春、神无月、拾月、时雨月、初霜月、应钟、初冬、孟冬、上冬、开冬、玄冬、玄英、小春、大章、始冰、极阳、阳止

十一月

仲冬、中冬、正冬、畅月、霜月、冬月、霜见月、子月、辜月、葭月、纸月、复月、天正月、一阳月、广寒月、龙潜月、雪月、寒月、黄钟、阳复、阳祭、冰壮、三至、亚岁、中寒

十二月

腊月、除月、丑月、严月、冰月、余月、极月、涂月、地正月、二阳月、嘉平月、三冬月、梅初月、春待月、季冬、暮冬、暮岁、晚冬、杪冬、穷冬、黄冬、腊冬、残冬、末冬、严冬、师走、大吕、星回节、殷正、清祀、冬素

2 文言文一年四季叫什么

用文言文说:“年有四时”。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如《论语阳货》:“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资料拓展:

一年四季即春夏秋冬,每个季节3个月。春天,气温回暖、万物复苏;夏天,天气炎热,水果成熟;秋天,气温转凉,农作物成熟;冬天,天气寒冷,有时会下雪。

元 关汉卿《鲁斋郎》第四折:“俺这出家人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好是快活也呵!” 张振金《五峰如指翠相连》:“﹝ 五指山﹞除了雨水的多寡之外,一年四季都春深似海。”

春是一年中四季之一。在中国,春季的开始是在立春(2月2日至5日之间)春季的结束在立夏(5月5日至7日之间)。在欧美,春季从中国的春分开始,到夏至结束。在爱尔兰,2月、3月和4月被定为春季,在南半球,一般9月、10月和11月被定为春季。另有朱自清的散文《春》和巴金的小说《春》以及其他一些文学艺术作品。

夏,中国之人也。――《说文》。朱骏声曰:“就全地言之,中国在西北一小隅。故陈公子少西字夏,郑公孙夏字西。”

秋季是四季之一。在中国秋季从立秋开始,到立冬结束。秋季的时候、自然景观最明显的变化在树木上面,城市里会开始清扫大量的落叶,山区则涌进不少观赏枫红的游客们。

dōng 形声。字从夂(音、义同“终”),从二“丶”,夂亦声。“夂”意为“终止”、“到头”、“到顶”。“丶”意为“入主”、“进驻”。“丶”和“丶”及“夂”各代表冬季的一个月。其中最下边的“丶”意为“(太阳)进驻冬季第一月”阳光所能照进室内,在地上画出的位置),中间的“丶”意为“(太阳)进驻冬季第二月”(阳光所能照进的更靠里边的位置),“夂”意为“冬季的终止月(第三月)”(也就是一年中阳光所能照进的最里位置)。因为在古代冬季农闲时节,阳光是最受关注的,与屋檐阴影一样是百姓计时度日的工具(冬字的篆体最能体现阳光照射地面面积的情形),对于劳动人民的生活也是极其重要的。

参考资料:

搜狗百科-一年四季

3 用古文描述四季的变幻

春夏秋冬四阕词:

傍花随柳,雕轮骢马,紫陌践香尘。巧啭黄鹂,翻飞粉蝶,风景醉人魂。 笙歌劝饮垂杨下,娇鸟唤游春。狼藉杯盘,玉山颓倒,归去日西沉。

彩鸳戏水,黄莺织柳,庭树尽浓阴。水阁榴丹,回廊桐碧,风过觉微熏。 方床石枕清无暑,碧筒劝频斟。瓜李冰凉,芰荷香满,坐待月华生。

寒蛩泣露,银蟾吐月,万户捣衣声。桂蕊飘香,菊英初绽,新酿醉花阴。 金风簌簌惊黄叶,天际雁声频。玉烛泪流,金炉香烬,侧耳听残砧。

玉梅才放,瑶花乱舞,朝野庆升平。炭炽红炉,歌扬白雪,红粉侑金樽。 楼台似玉轻寒透,痛饮已微醺。脍鲤炮羔,浅斟低唱,莫负好青春。

四季即景诗:

春景第一

梅花径里雪痕香,苦教春回试众芳。

弱草不经笼雨露,柔枝岂惯历烟霜。

溪山似尽羞文绮,莺燕如歌和转簧。

九十光阴时荏苒,风林绕出玉林行。

夏景第二

赤帝炎威事不将,荷风荡漾过来香。

几头消昼嫌窗小,户下看书倦日长。

竹影倚帘桐影静,松声入阁柳声凉。

浓阴蝉调增人恨,拟抱水壶向北堂。

秋景第三

长天秋水雁鸿声,桂子飘香月渐明。

金菊篱前争艳色,芙蓉江上斗新清。

夜凉如许西风紧,朝气寻常白露生。

砧杵慢闻更漏静,愁人悲听野蛩鸣。

冬景第四

霜景寥寥胜事无,小轩闲坐向红炉。

一阳初动纹添线,双鹤曾言预朔呼。

现在江山参冷暖,时来松柏耐荣枯。

玉楼寂寞三冬景,每听春堂羯鼓奴。

四时回文诗:

花朵几枝柔傍砌,柳丝千缕细摇风。

霞明半岭西斜日,月上孤村一树松。(春)

凉回翠簟冰人冷,齿心清泉夏月寒。

香篆袅风清缕缕,纸窗明月白团团。(夏)

芦雪覆汀秋水白,柳风凋树晚山苍。

孤帏客梦惊空馆,独雁征书寄远乡。(秋)

天冻雨寒朝闭户,雪飞风冷夜关城。

鲜红炭火围炉暖,浅碧茶瓯注茗清。(冬)

四时回文诗:

芳树吐花红过雨,入帘飞絮白惊风。

黄添晓色青舒柳,粉落晴香雪覆松。(春)

瓜浮瓮水凉消暑,藕叠盘冰翠嚼寒。

斜石近阶穿笋密,小池舒叶出荷园。(夏)

残石绚红霜叶出,薄烟寒树晚林苍。

鸾书寄恨羞封泪,蝶梦惊愁怕念乡。(秋)

风卷雪蓬寒罢钓,月辉霜析冷敲城。

浓香酒泛霞杯满,淡影梅横纸帐清。(冬)

词云:

我爱春,春意好,山嘴吐清烟,墙头带芳草,黄鹂骂杏花,惹得游蜂恼,海棠憔悴牡丹愁,只恐韶光容易老。

我爱夏,夏日长,玉碾棋声碎,罗纨扇景凉,南风卖奇货,一路菱荷香,蝉在绿荫深处噪,也应回首顾螳螂,

我爱秋,秋色朗,篱菊想陶潜,征鸿唤苏武,黄叶落在阶,因风乱飘舞,双双紫燕数归期,旧巢留待明年补。

我爱冬,冬日闲,烹茶消雪水,曳杖看冰山,戍妇征衣曲,将军夜度关,若遇渔翁堪入留,笠蓑披带冻云还。

。。。

4 描写关于四季的,一定要是文言文

描写秋季的

《秋声赋》宋 欧阳修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拜,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 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故之兵,街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胶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 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百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馀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意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嗟乎!草本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零。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答谢中书书 陶景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黑帝斯与波瑟芬-春夏秋冬的由来

大地女神狄蜜特的女儿春神波瑟芬有一天在开满鲜花的原野上,和她的朋友们一起玩著。

忽然她看到了一种奇妙的水仙花,这是一种艳紫和银色的花朵,远比她所见过的任何鲜花漂亮(注:这种水仙花其实是宙斯特意创造来帮助弟弟黑帝斯的)。

她偷偷走近,想伸手去摘,可是她还没摸到花儿,地底突然裂开一个深洞,从底下跳出一个人来,那人坐在一部由两匹黑马牵引的黄金战车里。

他就是冥王黑帝斯。他抓住波瑟芬的手腕,强拉她坐在身边,然后就硬带著哭哭啼啼的她下了地府。她的母亲狄蜜特找不到爱女,哭得死去活来。

她的耳朵尽管好像时时刻刻听到女儿的哭声,可是总看不到女儿的身影。

她像发了疯似的,到处去寻找可爱的波瑟芬。那年是全人类最悲惨难熬的一年。

地面长不出东西,种子不发芽,人类眼看就要饿死了。最后宙斯只好出面调停。他先后派了很多神去劝她息怒,可惜谁的话她都不听。

在没见到女儿之前,她决不让大地结出果实。宙斯知道他弟弟必须让步,於是他派遣荷米斯到阴间,要冥王交出波瑟芬。黑帝斯不得已,只好交出波瑟芬。她临行前,他交给她一小颗石榴子,要她吃下去。

知道能回人间的波瑟芬十分高兴,哪里想的到一但吃了地府里的东西,就非得再回来不可。

她吃了石榴子之后,就高兴的离开了,回到母亲身边。本来到处是一片枯黄的世界,现在又可以看到青枝绿叶了,这个世界,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不过波瑟芬因为在地府里吃下了那颗石榴子,所以,在一年中,四分之一的时间要在地府里度过。当她在地府里的时候,人间就是冬天,地上的草木都会枯萎。当她从地府回来的时候,春天就开始,地上的万物都欣欣向荣,富有生气。就因为这样,这世界上,就有了春夏秋冬四季。

中国古代是如何划分四季的?

对于四季代表的具体月份,古今中外有不同的划分依据:近代将阳历3到5月划分为春季;6到8月为夏季;9到11月为秋季;12月到第二年2月为冬季。...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