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眼不识泰山”的主人公是谁?有何历史典故?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5浏览:2收藏

“有眼不识泰山”的主人公是谁?有何历史典故?,第1张

“有眼不识泰山”的主人公是春秋时期著名的一个木匠鲁班,而鲁班这个人是十分重视自己声誉的。在收徒方面也是十分的严格,每隔一段时间都要从自己的徒弟中淘汰几个,认为是不成器的人,就是因为鲁班这样子才有了这一句话的出现。而有眼不识泰山其实意思就是比喻自己的见识太少,有名望的人在自己的眼中也认不出来。

在一次鲁班对自己的徒弟的考察中,鲁班就发现有一个叫泰山的徒弟,而那个叫泰山的徒弟,技术普普通通,而且没有丝毫长进。于是鲁班就认为这样子的人出去说自己是鲁班的徒弟会坏了自己的名声,鲁班为了为维护自己的声誉,就将那个叫泰山的徒弟逐出了师门。泰山十分的听话,没有跟鲁班争辩什么,给鲁班磕了一个头就走了。

事隔多年,鲁班也渐渐地忘记了这位徒弟,而数年之后,鲁班带着他的徒弟们去逛集市,就在一个货摊上发现了有关很多讲究的竹制家具,而当时鲁班看见有很多顾客在争相购买那个家具,后来鲁班就问了一下人们是谁制作的竹器,而那些人都告诉他是鲁班大师的徒弟泰山,鲁班听到之后非常的吃惊,仔细想了想,还真有那么一位徒弟,他非常的愧疚那位徒弟,就说了一句,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而有眼不识泰山这句话就是出现在这个典故中。

可知当年的鲁班肯定十分的后悔,将自己的徒弟逐出师门,主要是泰山被逐出师门之后,还一直把鲁班当做师父,鲁班瞬间就认识到自己的一种错误观念,之后鲁班就没有再要求自己这样对待自己的徒弟了,不过在鲁班心里还是十分的欣慰,有着这么一位非常能干的徒弟。 

词目

有眼不识泰山

发音

yǒu yǎn bù shí tài shān

释义

虽有眼睛,却不认识泰山。比喻见闻太窄,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

近义词

有眼无珠视而不见

引用

《水浒传》第一回 王教头私走延安府 九纹龙大闹史家村 。太公起身劝了一杯酒,说道:“师父如此高强,必是个教头;小儿 有眼不识泰山 。”王进笑道:“好不厮欺,俏不厮瞒。小人不姓张,东 《水浒传》第十回 朱贵水亭施号箭 林冲雪夜上梁山 发盘缠银两,因此有恩。  林冲听了便拜道:“ 有眼不识泰山 !愿求大名。”  那汉慌忙答礼。 《水浒传》第二十一回 阎婆大闹郓城县 朱仝义释宋公明 江道:“何故如此错爱?”那汉道:“却才甚是无礼,万望恕罪!‘ 有眼不识泰山 !’”跪在地下,那里肯起来。宋江慌忙扶住,道:“足 《儒林外史》第十五回 葬神仙马秀才送丧 思父母匡童生尽孝 了。”匡超人听了这话,慌忙作揖,磕下头去,说道:“晚生真乃‘ 有眼不识泰山 ’!”马二先生忙还了礼,说道:“快不要如此,我和你 《喻世明言》第五卷 穷马周遭际卖饣追媪 不敢补官。马周晓得此情,再一请他相见。达奚拜倒在地,口称:“ 有眼不识泰山 ,望乞恕罪。”马周慌忙扶起道:“刺史教训诸生,正宣 《喻世明言》第二十七卷 金玉奴棒打薄情郎 自贻后悔。  且说汉朝一个名臣,当初未遇时节,其妻 有眼不识泰山 ,弃之而去,到后来悔之无及。你说那名臣何方人氏?姓 《三十六计》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日后如有这类事端发生,本官定当只身赴朝廷,负荆请罪,将手下 有眼不识泰山 者砍头!”  这事让潜伏在弓高城里的幽州 《歧路灯》第一〇八回 薛全淑洞房花烛 谭篑初金榜题名 一般。明日我就上京,或差人上京,叫老二回来,叫老人家喜欢。我 有眼不识泰山 ,冤屈,冤屈。’如今贤侄上京会试,我请来饯行,烦他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回 神出鬼没母子动身 冷嘲热谑世伯受窘 进。我在家时,只知道他会做诗词小品,却原来有这等大学问,真是 有眼不识泰山 了。因此终日谈天,非但忘了离家,并且也忘了航海的辛 《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五回 买古董借径谒权门 献巨金痴心放实缺 道:“你这人好不明白!到如今你还拿他当古董铺老板看待,真正‘ 有眼不识泰山 ’了!”贾大少爷听了诧异,定要追问。黄胖姑道:“你 《三遂平妖传》第十五回 瘸师救王则禁诸人 刘彦威领兵收王则 头发,碧绿眼睛,与脸獠牙一个大鬼。唬得众人见了便拜道:“我们 有眼不识泰山 ,元来是天神。可知道昨日王则都家里不甚宽大散了六千 《三宝太监下西洋记》第一回 盂兰盆佛爷揭谛 补陀山菩萨会神 实了,他愈加恭敬,再陪一个问讯,说道:“原来是父执之辈,弟子 有眼不识泰山 ,望乞恕罪!敢问老师父仙名?”摩诃萨道:“在下不足 《三宝太监下西洋记》第二十九回 长老私行羊角洞 长老直上东天门 他相闹。”有底洞心下才明了,放下手说道:“师父饶罪,弟子是个 有眼不识泰山 ,冲撞了师父。”仙人道:“徒弟,我不怪你,这正是你 《女仙外史》第十一回 小猴变虎邪道侵真 两丝化龙灵雨济旱 字,竟以二字为名。“原籍燕山。在高丽国学法于胡僧,渡海到此。 有眼不识泰山 ,幸看同道二字。。”月君道:“敢说个同道,越不可饶

问题一:泰山传说是什么? 泰山传说  泰山神主管生与死的神权历史,可上溯至先秦时期。据顾炎武《考古录》云,泰山自周末便有了神仙的传说。春秋战国出现阴阳学、五行学之后,泰山就成为阴阳交替、万物发育的地方了。东汉时,由于道教的产生,社会上随之出现了“泰山治鬼说”,泰山神便掌管了天下生杀大权,古帝王降禅之坛,一变而为阎王殿。唐代学者颜师古注《汉书》中“上亲禅高里”之句说:“此’高’字应为高下之高,二死人之里;高里山在泰山前麓,是鬼魄之地。”晋代干宝《搜神记》、张华《博物志》均言泰山掌管生死,书中还有不少托梦做阴间泰山官职而应验的故事。晋陆机的《泰山吟》颂道:“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峻极周以远,层云郁冥冥。梁父亦有馆,蒿里亦有亭。幽岑延万鬼,神房集百灵。长吟泰山侧,慷慨激楚声。”

明人许仲琳在所编《封神演义》中,让姜子牙封周朝武将黄飞虎任东岳大帝之职:“执掌幽冥地府一十八重地狱,凡一应生死转化人神仙鬼,俱从东岳勘对,方许施行。”

下面列举一些有关泰山的传说:

盘古开天东岳为首

天下名山无数,历代帝王和芸芸众生何以独尊东岳泰山呢?这还要从开天辟地的盘古说起。

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世界初成,天地刚分,有一个叫盘古的人生长在天地之间,天空每日升高一丈,大地每日厚一丈,盘古也每日长高一丈。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就这样顶天立地生活着。经过了漫长的一万八千年,天极高,地极厚,盘古也长得极高,他呼吸的气化作了风,他呼吸的声音化作了雷鸣,他的眼睛一眨一眨的,闪出道道蓝光,这就是闪电,他高兴时天空就变得艳阳晴和,他生气时天空就变得阴雨连绵。后来盘古慢慢地衰老了,最后终于溢然长逝。刹那间巨人倒地,他的头变成了东岳,腹变成了中岳,左臂变成了南岳,右臂变成了北岳,两脚变成了西岳,眼睛变成了日月,毛发变成了草木,脂膏变成了江河。

因为盘古开天辟地,造就了世界,后人尊其为人类的祖先,而他的头部变成了泰山,所以,泰山就被称为至高无上的天下第一山,成了五岳之首。

问题二:泰山的传说? 碧霞元君的来历 凡是爬泰山的人,不论内客还是外宾,没有不拜见泰山奶奶--碧霞元君的。有的慷慨解囊,施舍钱钞;有的虔诚叩首,五体投地。据说,碧霞元君能为众生赐福,消病去灾,所以泰山的香火至今缭绕不绝,每年春天,都有许多人从外地纷至沓来,进香许愿。可是,他们未必知道碧霞元君的来历。 传说姜子牙辅佐周武王建立了周氏王朝后,天下统一,武王认为大臣们开国有功,应该重重有赏。可是,想来想去,却找不出合适的礼物,最后,武王还真想出了个绝顶的好主意,把全国的领地都分给大臣们。这样以来,既显示了他武王的慷概,又能说明他对大臣们的信任;同时考验大臣们是否真的忠君报国;再者,武王这样也就轻松愉快,落得清闲做他的天子就行了。主意一定,武王便把封神大权交给了军师姜子牙,让他分封诸侯。 却说姜子牙分封诸侯,封来封去把全国其他的名山大川、风水宝地都封尽了,就留下了一座东岳泰山。姜子牙早就知道泰山气势雄伟,风景秀丽,是个供人游玩的好地方,他原准备把泰山留给自己,可谁知半路里又杀出个程咬金,武王的护驾大将黄飞虎找上门来,非要把泰山封给他不可。两人正在商榷,不知谁又走漏了风声,黄飞虎的妹妹黄妃也来找姜子牙要地盘,说是武王答应她,要她来找姜子牙。这下可好了,三个都看准了泰山这块宝地,可总不能都去坐呀!这到底如何是好呢?事到如今,只黄氏兄妹就够姜子牙缠的了,自己便不得不打消了坐泰山的念头。不过放弃了也怪可惜,他见黄氏兄妹一个凭护驾有功,一个仗武王后台,两人争得面红耳赤,就赌气地对他们说:好了二位,谁也别争,谁也别抢,凭自己的本事,谁先登上泰山,泰山就是谁的。黄飞虎一听,不禁拍手叫绝。他想:凭我一身气力,泰山还能有黄妃的份?可是,身单力孤的黄纪,也没有一点惧色,一口应允了。 黄飞虎是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武夫,比赛日期一到,便骑上他的麒麟,日夜兼程,从京都直奔泰山。黄妃为比赛绞尽了脑汁,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比赛一开始,她先将自己的鞋子脱下一只,使了个神法,将鞋子扔到玉皇顶上,然后才不慌不忙地向泰山赶来。等到黄妃爬上泰山,兄长早在南天门上等得不耐烦了。 他见黄妃姗姗来迟,便对她说:不行就是不行,别逞能。这回你该服气了吧?。 真是岂有此理!是我先已到此,我以为你在路上出了什么事,前去接你,不想你已绕道赶来。黄妃一本正经地说。 你别胡搅蛮缠,你说先到,有何证据?黄飞虎还真有点着急。 证据吗?当然有,你来看吧。 黄飞虎跟着妹妹来到玉皇顶,只见黄妃的一只绣花鞋端端正正地放在石坪上。尽管有证有据,黄飞虎却从心里不服气,不禁斥责妹妹:你耍滑头。黄妃不紧不慢地说:凭本事嘛,怎么是耍滑头?黄妃自知纸里包不住火,光是兄长一人好对付,等姜子牙他们来就麻烦了。她作出无可奈何的样子对兄长说:咱们兄妹二人,本该是你敬我让,不分你我才是。这样吧;我住山上,你住山下;咱们共管泰山总可以了吧?这样一来,先来的黄飞虎倒做了不晓世理的孬种;后到的黄妃倒成守慷慨大度的好人;把个黄飞虎气得直翻白眼。可也没有办法,谁让她是自己一母同胞的妹妹呢,只好答应了。 等姜子牙赶来,一看便知道黄飞虎上了妹妹的当。可是他见黄氏兄妹都协商妥了,也不好再把事情说破,只好将计就计,把黄飞虎封为泰山神,把黄妃封为碧霞元君,一个在山下天贶殿,一个在山顶碧霞祠。

问题三:泰山的传说有哪些 皇帝封禅,比如秦始皇 《史记封禅书》曰:“自古受命帝王,易(何)不封禅盖有无其应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见而不臻乎泰山者也。”“每世之隆,则封禅答焉,及衰而息。”封禅堪称我国古代帝王举行的盛世大典,只有繁荣盛世的帝王才有资格举行,意义有点类试与现代举办奥运会 1秦始皇嬴政 2 汉武帝刘彻 3 汉光武帝刘秀 4唐高宗李治 (周皇帝武则天参与) 5唐玄宗李隆基 史记记载,秦朝统一中国后,始皇帝于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行东方,先到邹峄山,行祭礼,刻石颂秦功业。同时召集齐丶鲁的儒生稽考封禅礼仪,众儒生诸说不一。始皇帝遂自定礼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阳登山。在岱顶行登封礼,并立石颂德。自泰山之阴下山,行降禅礼于梁父山。秦始皇封泰山时祭文和祭礼秘而不传 汉武帝泰山封禅,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汉武帝率群臣东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顶立石。之后,东巡海上。四月,返至泰山,自定封禅礼仪:至梁父山礼祠“地主”神;其后举行封祀礼,在山下东方建封坛,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书;行封祀礼之后,武帝独与侍中奉车子候登泰山,行登封礼;第二天自岱阴下,按祭后土的礼仪,禅泰山东北麓的肃然山。封禅结束后,汉武帝在明堂接受群臣的朝贺,并改年号元鼎为元封,割泰山前嬴丶博二县奉祀泰山,名为奉高县。 汉光武帝封禅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月十二日,光武帝率群臣至奉高,遣派役夫 1500 余人整修山道,驺骑3000余人在登封台上垒方石。十五日开始斋戒,二十二日在泰山下东南方燔柴祭天。礼毕,乘辇登山,至岱顶少憩后更衣行封礼。二十五日禅梁父山,改年号为建武中元。 唐高宗封禅麟德二年(665年)十月,高宗率文武百官丶扈从仪仗,武后率内外命妇,封禅车乘连绵数百里,随行的还有突厥丶于阗丶波斯丶天竺国丶倭国丶新罗丶百济丶高丽等国的使节和酋长。十二月云集泰山下,派人在山下南方四里处建圆丘祀坛,上面装饰五色土,号“封祀坛”;在山顶筑坛,广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号“登封坛”;在社首山筑八角方坛,号“降禅坛”。次年二月高宗首先在山下“封祀坛”祀天;次日登岱顶,封玉策于“登封坛”;第三日到社首山“ 降禅坛”祭地神,高宗行初献礼毕,武后升坛亚献。封禅结束后在朝觐坛接受群臣朝贺,下诏立“登封”丶“降禅”丶“朝觐”三碑,称封祀坛为“舞鹤台”丶登封坛为“万岁台”丶降禅坛为“景云台”,改元乾封,改奉高县为乾封县。 唐玄宗封禅唐玄宗于开元十二年(725年)十月率百官丶贵戚及外邦客使,东至泰山封禅。封禅礼沿袭乾封旧制。封禅后,封泰山神为“ 天齐王”,礼秩加三公一等,玄宗亲自撰书《纪泰山铬》,勒于岱顶大观峰,并令中书令张说撰《封祀坛颂》丶侍中源乾曜撰《社首坛颂》丶礼部尚书苏撰《朝觐坛颂》,均勒石纪德。

问题四:泰山主要景点及其传说 泰山主要景点

岱顶

岱顶,又称玉皇顶,是泰山的最高处,自然景观非常奇特,最为引人入胜的就是因特定地理气象出现的四大奇观:旭日东升、云海玉盘、晚霞夕照、黄河金带,如果运气好还能看见碧霞宝光、隆冬雾凇等。南天门以上,就可以算作岱顶了,这里共有古建筑群6组,碑碣22块,摩崖刻石260余处。为泰山妙区之所在。岱顶是“天庭仙界”,古代帝王来泰山封禅,便在岱顶筑坛祭天。

玉皇庙

玉皇庙位于位于玉皇顶上。古称太清宫、玉帝观,由山门、玉皇殿、观日亭、望河亭、东西道房组成。其间的300多尊道教诸神泥塑自成体系,艺术地展现了我国道教诸神系统。在道教诸神中,由于“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俗称玉皇大帝)位置最为尊贵,故本道观称作玉皇庙,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泰山最高处的一组古建筑群。

天外村

天外村,位于西溪谷口大众桥西侧,为西路登山之始。这里既是山城结合部也是环山公路与西溪游览公路的交汇点和游客集散地。2000年开始对天外村路进行综合治理,首先建成“天圆地方”广场,“天圆地方”是“天人合一”之意,古帝王封禅大典即是在泰山极顶设圆坛以告天,然后在山下设方坛以祭地,以示“天圆地方”。广场占地总面积35万平方米。

桃花源

桃花源位于泰山西麓,古时因桃花满峪谷而得名。相传,古时桃花源的桃树甚多,从山坡到山顶,众多桃树自早春3月至4月次第开放,红成一片,因此古人又称此地为“红雨川”。桃花源属于泰山“秀区”,融自然山水、地质奇观、宗教文化、野生赤鳞鱼等景观为一体。桃花源的溪中之水源由三条清澈的溪水汇流成的,一是上桃峪来水,另一是龙角山来水,再就是雁群峪来水。

红门宫

红门宫因其西北崖上有二块红色岩石排列似门而得名。现存建筑为明代天启元年所建。庙分东西两院,中间有“飞云阁”相连。东为更衣亭,是旧时达官贵人更衣之所。西为元君庙,有正殿3间,奉九莲菩萨铜像,香火很盛。整组建筑以飞云阁为中心,建筑古老,布局紧凑。阁下有拱门,两侧有楹联“万壑泉声沉宝秀,千峰雪影护禅灵”。因此处清晨日出时通红一片,故有“红门烧日”之说。

天地广场

天地广场为泰山西路登山之始,其址旧称“天外村”。是泰安城区与泰山西路景区的过渡地带。南有龙潭路直通泰山火车站,东过大众桥至冯玉祥先生墓,北经蓄水36万立方米的黑龙潭水库,再沿盘山公路可乘汽车到达中天门。天地广场本世纪初建成。由一代表“天”的圆形广场和一代表“地”的方形广场组成,取“天圆地方”之意。将“天”和“地”连为一体的是一条台阶式精美石雕连廊。

红门

又叫一天门,有红门宫在此。位于岱宗坊北,红门路北首,东临中溪,西靠大藏岭。是登泰山的起点,从这里开始就要开始爬天梯了。红门宫前有“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天阶”三重石坊,形成错落有致、状若天梯的古建筑群。红门宫分东西两院,东为弥勒院,西为红门宫,中由飞云阁相连。岭南崖有红石如门而名,创建时间无考,明清时重修。周围有小洞天可观赏。

碧霞祠

碧霞祠是道教著名女神碧霞元君的祖庭,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极顶之南,天街东首,距岱宗坊约65公里。为泰山最大的高山古建筑群,宋大中祥符年间创建,金碧辉煌,俨然天上宫阙。祠为二进院落,整个建筑以照壁、南神门、山门、香亭为中轴,两侧为东西神门、钟鼓楼、东西御碑亭、东西配殿。左右对称,南低北高,层层递进,高低起伏,参差错落,布局严谨。

万仙楼

万仙楼位于山东泰山红门宫北,跨道门楼式建筑,明万历年间创建。殿内原祀王母,配以列仙,后增祀元君。现神像均无,殿墙四周镶明代朝山进香碑63块。门洞东>>

问题五:泰山奶奶传说的传说由来 碧霞元君,全称是“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俗称“泰山奶奶”。据说,泰山奶奶是西牛国孙宁府奉符县善士石守道与妻金氏所生之女,名玉叶。相貌端庄,为人聪颖。三岁懂得人事,七岁即学道法,曾参拜西王母,十四岁时入天空山黄花洞修炼。天空山,就是泰山;黄花洞,就是山顶石室。三年修炼丹成,成为泰山女神碧霞元君。虽然传说很久远,但泰山女神之受封还是北宋真宗时的事。为什么古代民间十分崇拜泰山奶奶呢?据道教的说法,碧霞元君受玉帝之命,证位仙真,统率泰山岳府之天将神兵,照察人间一切善恶生死之事。而且她神通广大,治病救人,护佑一切农耕、商贾、旅行和婚姻等事。而且,碧霞元君之女侍塑像中有一个抱有婴儿的女子,这是碧霞元君阴佑妇女儿童健康平安,能让无孕得孕,有孕顺产。所以,民间也有把泰山奶奶当成送子娘娘的。碧霞元君全称“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俗称“泰山老奶奶”。其诞生年代和身世自古说法不一,有凡女得道说、黄帝玉女说、华山玉女说等等。有史可考的,宋真宗封泰山时,于岱顶玉女池旁得玉女石像,即造神龛供奉其中,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并创建昭真祠。祠于金代改为昭真观,明代称“灵佑宫”,近代称“碧霞祠”。元君庙在泰山上下有很多座,山顶的碧霞祠为主庙,山下的遥参亭、红门宫和灵应宫都是元君行宫。此外,泰山周围遍布很多小的元君庙。明清时,由于碧霞元君影响日益扩大,祀元君的庙宇也从泰山扩展到全国各地,每日里香火旺盛,对其的信仰遍及大半个中国。宋代以后,元君庙遍及全国,每年农历四月十八为祭祀日。《帝京景物略》:“后祠日加广,香火自邹鲁齐秦以至晋冀,祠在北京者,称泰山顶上天仙圣母。”泰山之外,留存至今的大型元君庙有山西太原、山西晋城、山西蒲县、山西万荣、河南新乡、陕西西安等7处。 人们对碧霞元君尊崇倍至的原因有两条:首先,与元君的职司分不开。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王锡爵《东岳碧霞宫碑》记载:“元君能为众生造福如其愿,贫者愿富,疾者愿安,耕者愿岁,贾者愿息,祈生者愿年,未子者愿嗣,子为亲愿,弟为兄愿,亲戚交厚,靡不相交愿,而神亦靡诚弗应。”由此可知,碧霞元君在民众的心理层面上简直是有求必应,无所不能。其次,碧霞元君作为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乐善好施的女神,更是让劳苦大众倍觉亲切,从而愈加信赖她,一跃成为民众心目中的慈母、圣母。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日是碧霞元君的生日,香客多来此祭拜以示庆贺。明清以来,直至今日,民间崇拜泰山奶奶的,一直十分兴盛。碧霞元君神诞之日是农历三月十五日,正是泰山地区春暖花开的时候,每到此时,登顶上山为碧霞元君烧香奉祀、许愿还愿者,常常是山上山下,连成一片。

问题六:泰山的传说故事50字 五十个字根本就不够,我为你奉上解答:

盘古开天东岳为首

天下名山无数,历代帝王和芸芸众生何以独尊东岳泰山呢?这还要从开天辟地的盘古说起。

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世界初成,天地刚分,有一个叫盘古的人生长在天地之间,天空每日升高一丈,大地每日厚一丈,盘古也每日长高一丈。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就这样顶天立地生活着。经过了漫长的一万八千年,天极高,地极厚,盘古也长得极高,他呼吸的气化作了风,他呼吸的声音化作了雷鸣,他的眼睛一眨一眨的,闪出道道蓝光,这就是闪电,他高兴时天空就变得艳阳晴和,他生气时天空就变得阴雨连绵。后来盘古慢慢地衰老了,最后终于溢然长逝。刹那间巨人倒地,他的头变成了东岳,腹变成了中岳,左臂变成了南岳,右臂变成了北岳,两脚变成了西岳,眼睛变成了日月,毛发变成了草木,脂膏变成了江河。

因为盘古开天辟地,造就了世界,后人尊其为人类的祖先,而他的头部变成了泰山,所以,泰山就被称为至高无上的天下第一山,成了五岳之首。

问题七:泰山民间故事 泰山石敢当2008-12-03 01:06小石碑(或小石人)立于桥道要冲或砌于房屋墙壁,上刻(或书)“石敢当”或“泰山石敢当”之类,要禁压不祥之俗,在民间甚为流行。 关于“石敢当”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西汉史游的《 急就章 》:“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颜师古注:“卫有石蜡、石买、石恶,郑有石制,皆为石氏;周有石速,齐有石之纷如,其后以命族 。敢当, 所向无敌也。”颜氏认为,石是姓,敢当为所向无敌意。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十七“ 石敢当 ”条中引用了史游的《急就章》及颜氏注,完全同意颜氏的说法。颜师古对石敢当的解释是难以令人满意的。我们知道,《急就章》是当时的儿童启蒙识字书,若据颜注,石敢当就是姓石的那个 人所向无敌,除非姓石的那个人当时名声很大,否则儿童很难接受其说,教书先生也很难讲解清楚。

我们遍查古籍,目前还没有找到一位汉代以前的名声很大的无敌英雄石某某,近现代学者邓尔雅指出。石敢当一语 。出《急就章》,本无其人,后人特就文意石敢当以为喻而已。”(《 民俗 》41- 42期合刊 )宗力。刘群二同志亦认为:“西汉史游《急就章》有句云:师猛虎,石敢当,所不侵,龙未央。颜师古注以为石乃姓氏,敢当为所向无敌。 说者谓石敢当碑即取所向无敌之文。以镇,此说稍差强人意,然犹未尽。

古语中此类语汇甚多,何故专取于此(《中国民间诸神》) 另一种说法是:认为石敢当是五代汉时的勇士。明人陈断儒的《群碎录》云:“五代汉刘智远时,有勇士名石敢当,其慕古人名以自表见耶?仰即其人与?”杨信民的《姓源珠玑》亦讲“五代刘智远为晋祖押衙,潞王从珂反,愍帝出奔,遇于卫州。智远遣力士石敢当袖铁槌侍。 晋祖与愍帝议事, 智远拥入, 石敢当格斗而死, 智远尽杀帝左右, 因烧传国玺。 石敢当生平逢凶化吉,御侮防危。故后人凡桥路冲要之处,必以石刻其志,书其姓字,以捍居民”。 我们认为,石敢当之石碣(碑)与五代勇士石敢无关,理由有二:(一)遍查旧、新《五代史》,有名石敢而无名石敢当者,亦没有把勇士石敢尊为石敢当的文字记载。据《旧五代史・高祖本记上》记载:“应顺舍,晋高祖镇常山。

唐明宗召赴阙,会闵帝出奔, 与晋高祖相遇于途, 逐俱入卫州,泊于邮舍。闵帝左右谋害晋高祖,帝密遣御士石敢袖铁槌立于晋高祖后。乃有变,敢拥高祖入一室,以巨木塞门,敢寻死焉。帝率众尽杀闵帝左右,逐免晋高祖于难。” 再据《 新五代史・汉本纪要第十 》记载:“ 潞王从珂反,愍帝出奔,高祖自镇州朝京师,遇愍帝于卫州,止传舍,知远遣勇士石敢袖铁槌侍高祖以虞变。高祖与愍帝议事未决,左右欲兵之,知远拥祖入室,敢于左右格斗而死,知远即率兵尽杀愍帝左右,留帝传舍而去。”旧、新《五代史》记载虽然文字上稍有出入,但勇士系石敢而非石敢当则是一致的。(二)石敢当在西汉史游的《急就章》中已见到,莆田县曾出土唐大历五年的“石敢当”石铭,据此,石敢当早于五代之勇士石敢明矣。

清代学者翟灏在《通俗编》里也曾明确指出石敢当与五代之石敢无关:“据《五代史》,刘知远为晋押衙,高祖遇唐愍帝于传舍, 知远使勇士石敢袖锤侍高祖以虞变,谓植石所镌取此,即大历有镌之者,断知此说非矣。” 第三种说法是把“泰山石敢当”说成是“大夫”(即医生)。《茶香室丛钞》卷十记载:“国朝王渔洋山人王世祯)《夫于亭杂录》云:齐鲁之俗,多于村落巷口立石,刻‘泰山石敢当’五字,云能暮夜至人家医病。北人谓医士为大夫,因又名之曰石大夫。按:此五字南中有之,而无医病之说,亦无大夫之称。”单就这段文意即知,泰山石敢当为大夫的说法流传并不广,仅止于北方,而南中皆无。北方何以流传泰山石>>

问题八:关于泰山的传说 、“有眼不识泰山”是经常挂在人们口头的成语,关于这个成语有一段很有意思的传说:

很久以前,泰山岱宗坊附近住着一对年轻夫妇,小两口很恩爱,婚后一年他们生下了个白白胖胖的儿子,可是儿子不到一岁就病死了;又过了一年,他们生下了个女儿,可是刚过三天就夭折了。孩子接连夭折给了这个家庭巨大打击。一位过路人听说了这件事,对他俩说,立子不住是名字起得不吉利,今后如再添丁,孩子父亲要在当天深夜到外边走走,碰到什么东西便起个什么名字。一年后,这对夫妇又生下了个儿子,当天夜里,丈夫就走出家门,从王母池走到斗母宫,却什么也没碰到。回家后,丈夫失望地对妻子说:“除了脚下踩的和眼前看的泰山,什么东西都没碰到。”妻子是个聪明人,她忙说:“泰山不是最吉祥的东西吗?我看孩子就叫泰山。”于是两口子商定孩子叫泰山。

泰山长到10岁就去和鲁班学木匠活,泰山除学习木匠外,心思主要用在雕版刻石上。一年后,鲁班见他木工长进不大,就提早解除师约,让泰山回家。泰山回来后并没有气馁,自学成才,雕版刻石遂成拿手好戏。几年后鲁班到泰山买柏木做云梯,在岱庙前看到卖雕版刻画的,深为折服,当他看清眼前之人正是自己的学生泰山时,禁不住脱口感叹道:“我真乃有眼不识泰山!”

这个传说广泛流传在泰山一带,故事曲折,引人入胜,先是泰山的父亲不识“泰山”,后是鲁班不识自己的徒弟“泰山”,“泰山”在这里被人们巧妙化用。“有眼不识泰山”见于民间传说,着实别有风味。

问题九:泰山传说的介绍 泰山传说是山东省的汉族民间传说之一。相传泰山神主管生与死的神权历史,可上溯至先秦时期。据顾炎武《考古录》云,泰山自周末便有了神仙的传说。

看图猜成语 「🚫👀🌞🌄」——答案:不识泰山。

不识泰山 

拼音: bù shí tài shān

解释: 不认识泰山。比喻见闻太窄,认不出地位高或本领大的人。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回:“师父如此高强,必是个教头,小儿‘有眼不识泰山’。”

举例造句: 请原谅我有眼不识泰山。

拼音代码: bsts

近义词: 有眼无珠

歇后语: 两眼无珠

灯谜: 错叫丈人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世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玉皇大帝派星日马(这是马王爷的学名)和娄金狗、奎木狼、虚日鼠下凡,去四方巡察善恶。这四个神东南西北各走一方,没几天,先后返回天庭向玉帝述职。其他三个神所报的均是善人善事,说下界一片歌舞升平景象。

只有星日马查访的善恶之事都有,并且有豪强欺负穷人的事。玉帝看了有所怀疑,就派太白金星下界复查。得知娄金狗三神所报不实,他们在下界贪吃受贿,昧着良心说了假话。星日马廉洁奉公,好坏善恶如实奏报。玉帝连声夸他明察秋毫,又赐给他一只竖着长的眼睛。

从此,马王爷比以前更加目光如炬人见人怕。于是,民间流传这样一句俗语,“不给你点厉害看看,你都不知道马王爷长几只眼”。

扩展资料:

历史渊源

马王为民间普遍信仰之神,其由来甚古。《周礼·夏官》注:“马祖天驷也。”马王上应天星,所谓“天马四星”即二十八宿之“房日兔”。据《周礼》所记,国家掌祀之官四时祭马王(载祀典)。民间俗称“马王爷”。他的来历说法比较多。

一般说有:

天驷星

有说的天上的天驷星,《南游记》里边说他叫做“三眼华光”。

殷纣王之子

有说是殷纣王之子殷郊的。《封神演义》里边的殷郊,也有三只眼。

金日磾

有说西汉之金日磾,字翁叔,乃匈奴休屠王之太子,随昆邪王降于汉,身高八尺二寸,貌甚威严。武帝封为马监。迁侍中驸马都尉光禄大夫。

道教的神明

道教的神明,全称“灵官马元帅”。传说长有三只眼,又称“三眼灵光”、“三眼灵曜”。

明朝将领马芳

马芳(1517年—1581年),字德馨,明山西蔚州(今张家口蔚县)人。《明史》有传。 在明代镇守边陲的名将中,马芳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当时就有“勇不过马芳”之说,同时代的诗人尹耕还留下“威名万里马将军,白发丹心天下闻”的诗句。

一些曲艺、戏曲作品也将他的故事搬上舞台,如鼓词《香莲帕》、川剧《鱼鳞阵》、京剧《马芳困城》等。

-马王爷

马王爷因为廉洁奉公,被玉帝赐予一只竖着长的眼睛。他是道教的神明,全称“灵官马元帅”。马王爷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南游记》里边说他的名字叫做“三眼华光”,是中国民间供奉的神灵,在北方“五圣庙”中尊为五神之首。

在古籍《南游记》中找到了马王爷的记载。民间祭祀马王爷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他是道教神明中的马神。据载马王爷是天庭玉皇大帝身边的神仙“星日马”,一日天庭神仙奉命下凡人间,巡查四方善恶。

马王爷不贪受香火,将桩桩件件据实回奏,而其他神仙则满口溢美之辞,玉帝为明辨是非令派神仙下凡,结果发现只有马王爷说了实话,故而玉帝大喜,赐予马王爷一只竖着的眼睛,从此马王爷三眼灵光,更加威严非常。可见这三只眼原本是明察秋毫的意思

那么,马王爷的真身是谁呢?《周礼》记载“马祖天驷也”,说马王爷是天上的天驷星,但比周朝更为古老的,却是殷商时期的商纣王之子殷郊。殷郊与生俱来3只眼,且同为道教人物,两者同宗同源,故而殷郊才最有可能是马王爷的原型人物。

有眼不识泰山的由来 很早以前,岱宗坊附近住着一对新婚的 夫妇,小两口你敬我爱,日子过得十分美满。 一年之后,他 们生了个白胖胖的儿子,可是,不足一岁,小孩便染病死去了。第二年,他们又生了个闺女,这闺女刚生下三天,也不 幸夭折了。小两口受不了这接连丧子的沉重打击,整天郁郁不言,闷闷不乐。 后来,有一位先生路过岱宗坊,对他们说,立子不住,是名字起得不吉利,今后如再添子,父 亲要在当天深夜到外边走走,碰到什么东西,便起个什么名字。先生走后,他们将此话牢牢记在心里。 第三年春天,他们真的又生了个白胖胖的大小子。当天夜里,丈夫 就出了门,想碰到个吉利东西,给新生儿子起个好名,以便保住性命。谁知,他从王母池走到斗母宫,从斗母宫来到回马岭,深一脚浅一脚的足足走了两个时辰,却什么东西也没碰到。眼看天就要亮了,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到家里。 妻子见丈夫推门进来,满心欢喜,忙问碰到什么吉祥东 西。丈夫阴沉着脸,叹了口气,无精打采地说:“除了脚下踩的和眼前看的泰山,什么东西都没碰到。”说话间,眼中早噙着泪水。妻子是个聪明人,听了丈夫的话,忙进言说:“可别瞎说,泰山不正是最好的吉祥东西 吗?大江南北,有多少人慕名而来,我看‘泰山’这个名字再好不过了。”丈夫一听,觉得妻子言之有理,忽而又转悲为喜,便给孩子取名“泰山”。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不觉已过了五六年,泰山这孩子越长越让人喜,越长越伶俐了,真 是十人见了九人爱,秃子见了长起毛来。泰山的父母更是将他视为掌上明珠,十分疼爱。 泰山也没枉费了父母的一片心机,从小就爱摸锤动刀的,整天刻呀砸的,一天到晚不 得闲。父母都觉得他说不定在手艺方面有出息,就什么都依着他,并准备过个三年五载让他认师学艺。 泰山长到十岁到年,鲁班到泰山一带来做活,正好借宿住到泰山家 里。父亲得知眼前的师傅,正是赫赫有名的鲁班,便要求鲁班收泰山为徒。鲁班觉得身居他家日久,也当报答他的厚恩,就欣然同意了。 从此,鲁班就带着泰山,天复一天, 日重一日地踩百家门,给泰山附近的老百姓做活。鲁班一边干活,一边悉心向泰山传授着木工技艺,讲锛、凿、锯、斧的正确使用方法…… 泰山在学徒中,不断 借鉴木工技艺,抽时间便钻研雕板刻石。一年之后,鲁班见泰山的木工工艺长进不大,担心他三年学徒不成,一来对不 起他的父母,二来名师出不了高徒,反而败坏了自己的名誉,就提早解除了师约,让泰山回家自谋生路,自己也收拾工具去了曲阜。 泰山回到家中,并没有心灰意冷,他下决 心坚持自学,每天都是天刚亮就上山,提前割满了草,打完了柴,再到树荫里,山泉边去凿石刻画。他先从简单入手,刻幅“奇花异草”,“流溪清涧”,后来便由简入繁,雕起了“险峰峻岭隐云中”、 “苍松翠柏伴宫殿”、“小桥流水牧童笛”、“醉心泉水映仙影”。就这样,泰山踏 遍了,山上九九八十一条道,喝遍了泰山上八八六十四眼泉,吃遍了山上七七四十九种果,终于明察了泰山的万物之变化,识透了泰山的山水四季之不同…… 几年后,鲁班因造登城云梯来泰山买柏木,在岱庙前的双龙池旁边看到一个卖雕刻板画的,那人头戴一顶大草帽,把脸遮住了一大半。鲁班对那些板画产生了兴趣,前往观察,只见画面上尽是:碧绿的山峰伴白云共居,墨绿的青松下仙鹤戏 水;翠竹挺拔隽秀,彩霞藏琼楼玉宇;崖挂飞瀑,松擎瑞雪;白龙池水光潋滟,黑龙潭清澈见底……看到这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鲁班不禁拍手称绝。泰山听声音耳熟,摘去草帽一看,心中又惊又喜,便急忙上前叫道: “鲁班师傅。”鲁班先是诧异,定睛细看,面前站着的原来是自己当初的徒弟泰山。 师徒二人久别重逢,自有许多感慨,泰山忙收起画卷,将鲁班邀至家中,向师傅告知别后之生涯。鲁班听后,大为震惊,不禁脱口叹道 :“我真乃有眼不识泰山!”

现在,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叫"有眼不认泰山",用这句成语来比喻因只看表面现象而没有认清对方的社会地位或是低估了对方的能力。这句话的由来,还有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呢!

 传说在很早以前,泰山前麓住着一对年轻的夫妻,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勤劳动,营造了一个幸福的小家庭。他们结婚的第二年就生了个大胖小子,谁知孩子不到一岁,一场伤寒夺走了他幼小的生命;又过了一年,他们又生了个可爱的女儿,还没满月也夭折了。连失两个孩子,夫妻两个心里沉甸甸的,整天好像做了什么亏心事。如今妻子又有了身孕,这本来是个好事,可夫妻两个却愁眉不展的,为这个未出世的孩子的命运担忧。

 后来,丈夫碰到了一外算命先生,看了他的面相后告诉他说:"立子不住,是因为那两个孩子的名字与他们的生辰八字相克。以后再生孩子,你当天晚上出了大门往北去,碰到什么吉祥的东西就取个什么名字,这样泼泼辣辣地叫,不但能保住性命,而且准能成器。"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这年进了腊月没几天,随着一声啼哭,妻子又生下了个白白胖胖的儿子。按照算命先生的嘱咐,当天晚上,丈夫出了大门往北,沿着登山的盘路一直走过斗母宫,除了寒冬腊月如刀的北风和山上那冷冰冰的石头,什么吉祥的东西都没有碰到,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到家里。妻子问丈夫所见,太夫哭兮兮地回道:"除了远处黑乎乎的泰山和近处冰冷冷的石头,什么也没见到,这孩子恐怕又有没指望了。"说话之间,眼中早噙满了泪水 。

 妻子听丈夫如此说,不但没有难过,反而笑着对丈夫说:"看你这个榆木脑袋,泰山是名扬四海的大山,这个名字不但响亮,而且硬气,不论是穷苦百姓,还是达官贵人,都来进香,就连皇上都来朝拜,我看是最吉祥不过了,咱们就给他取名泰山吧!"丈夫听妻子所言在理,就答应了。

 却说有了泰山这个响亮的名字,那孩子不但长得胖大水灵,而连个头疼脑热都没有,十分招人喜欢 。

 说话"泰山"长到了十岁,成了个小机灵鬼,整天带着一帮小兄弟不是用黄泥弄个狗呀猫呀的泥塑,就是用秫秸扎个鸟呀兽的,虽无人教他,却做得活灵活现,非常逼真。这一年,木匠的祖师爷鲁班来到泰城做活,正巧投宿在"泰山"家中,一住就是半年。穷人的孩子无钱念书,学种手艺也就可以谋生了。鲁班临走的时候, "泰山"的父母提出让孩子跟他学习木匠,鲁班觉得孩子尚小,但又不好回绝,只好收下了"泰山"这个徒弟。

 从此,"泰山"跟着鲁班师父走南闯北,走东家转西家,给人家做家具,做门窗。"泰山"对那些锛呀刨的似乎无心学习,而对鲁班的木雕倒是很感兴趣,每当鲁班在那此太师椅、拔步床上描龙绘凤、刻花刻鸟的时候,他总是在旁边目不转睛地看,过后自己再找块木头学着师傅的样子刻。由于"泰山"的年龄小,还是个孩子,鲁班师傅也不逼着他学,任他做,任他玩。就这样,"泰山"跟了师傅将近一年,师傅见他在木工方面确实不入门,怕他学不成手艺,反被锛呀锯的伤了身体,不好向他父母交待,就对"泰山" 说:"木工是个力气活,你年龄还小,先回家去,等长大了想学的时候,再来找我。"随后,就派人把他送回了泰安。

 "泰山"回到家里以后,又开始了天天打柴挖药的活计。有一天,他发现那些挖回来的树根奇形怪状,有的像喜鹊登梅,有的象猴子探月,有的象二龙戏珠,有的象麒麟送宝,他凭着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从鲁班师傅那里学来的雕刻手艺,反复琢磨,精雕细刻,把那些平常只能当烂柴烧的木头,制成了一件件工艺品,然后拿到岱宗坊附近,向来游泰山的人出售。

 几年以后,鲁班为了造登城云梯,带着他的徒弟到泰山来选木材。当他来到岱宗坊附近,见有人摆着许多用树根雕成的工艺品,栩栩如生,不禁叹为观之,连声叫绝。就在鲁班细细品味那些工艺品的时候,只听摆摊的人说道:"师傅,你不认识我了吗?我是’’泰山’’呀,你什么时候到的泰安,怎么不到我家坐坐?"

 这时,鲁班才发现,那摆摊的小伙子不是别人,原来就是前几年跟随自己学艺的"泰山",不想几年前的一个玩童,竟有这手绝活,顿生后悔和惋惜之情,不禁 脱口说道:"你刻的这些东西太好了,当初不该把你送回家,我 真是有眼不认泰山。"

 话毕,"泰山"收拾好东西,拉着师傅回了家。据说,后来"泰山"在鲁班和的指点下,创造了许多根雕珍品,从那以后,也就有了根雕这门艺术。

“有眼不识泰山”的主人公是谁?有何历史典故?

“有眼不识泰山”的主人公是春秋时期著名的一个木匠鲁班,而鲁班这个人是十分重视自己声誉的。在收徒方面也是十分的严格,每隔一段时间都要...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