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目录分类沿革中的“六分法”及“四分法
六分法是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的分类法,始创于刘歆<七略>
它将图书分为六大类:六艺\诸子\兵书\数术\方技\诗赋
四分法[确立]
囚部分类,虽然创始于魏、晋但现存以四部分类的白录书,则当以《陌志》为最古。刘酞《七略》以史书入“春秋”类,历汉、魏、晋至南朝、王俭作《七志》,沿袭不改,阮孝绪《七录》,才开始创“纪传隶”以著汞史籍。《隋志》参考阮孝绪《七录》、将“纪传录“改为“史部”;又将《七略9N“兵书”、“术数”、“方技”、“谙子”,合并为“子部”;将
《亡略》的“诗赋略”改为“集部”,将《七赂》的“六乙略”改为“经部”。部下又分类,计经部十类.交部[‘三类、部十四类,集部二类。《隋忘》后面还附杏道、佛二录,其巾造四种,佛十 种。《隋志》的体例,是部下分类,类下著书,而道、佛—录,只计部数,4(著书名.所以它显然分有经、史、子、集、道、佛六个邢类,fa道、佛只作为附录,实际L小式确定的分类应足经、史、了、集四邻。白店以后,公私白录都采用它,通行了一下三日多年。
中国古代图书分为:
1、六艺略:
著录易、诗、书、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小学九类图书,这些都是儒家经典或与儒家经典有关的著作,它们被安排在最突出的位置,单独为一略,体现了汉武帝罢黜百家之后,儒家经典在政治上和学术上的指导作用;
2、诸子略:
著录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著作,西汉去古未远,诸子书保存颇多,而西汉后期虽尊儒学,但对诸家学说基本上还是兼收并蓄的,不象后世那样极端,所以诸子列第二大类;
3、诗赋略:
著录了屈原赋之属、陆贾赋之属、孙卿赋之属、杂赋、歌诗五类文学作品;
4、兵书略:
著录了兵权谋、兵形势、阴阳、兵技巧四类军事文献,包括了战略思想、战术技巧各个方面;
5、术数略:
著录了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六类图书;
6、方技略:
著录了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著作,大体上是医学、科学及方士、巫术两方面的杂拌。
扩展资料:
中国图书分类的由来:
西汉成帝河平三年(前26年),杰出的学者刘向、刘歆父子受命主持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整理群书的工作。在每一部书整理完毕时,刘向便撰写一篇叙录,记述这部书的作者、内容、学术价值及校雠过程。
这些叙录后来汇集成了一部书,这就是我国第一部图书目录《别录》。刘向死后,刘歆继续整理群书,并把《别录》各叙录的内容加以简化,把著录的书分为六略,即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再在前面加上一个总论性质的“辑略”,编成了我国第一部分类目录《七略》。
《别录》、《七略》奠定了我国目录学的基础,也形成了我国目录学的特点。
-七略
西汉末年,刘向父子奉命校理群书,撰为《七略》,将典籍分为六大类。
此后,到魏晋时期,由郑默的《魏中经簿》到荀勖的《晋中经簿》,开始“分为四部,总括群书”(《隋书经籍志》),所分的四部名为甲乙丙丁,分别对应《七略》各部分,其内容则很像后世的经、史、子、集四部。东晋的李充编成《四部书目》,“因荀勖旧簿四部之法,而换其乙丙之书”(阮孝绪《七录序》),一举奠定了四部分类法按经、史、子、集为序的体例。 再往后虽有王俭的《七志》和阮孝绪的《七录》的异军突起,但唐朝初年编撰《隋书,经籍志》,仍走的是四分法道路,影响所及,也使四分法成了日后图书分类的主流。 直到清乾隆敕修《四库全书总目》,集四分法之大成,类目空前细密,分合也更趋合理,时至今日,对我们编制古籍书目依然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不过《四库全书总目》之后,随着时代的变迁,四部分类法也受到了质疑和挑战。到了清同治年间,张之洞为诸生好学者编《书目答问》,认为“丛书最便学者”,“其中经史子集皆有,势难隶于四部,故别为类”,在四部之外另立丛书部,于是形成了一种新的五部分类法。
古代目录分类沿革中的“六分法”及“四分法
本文2023-11-05 17:18:4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02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