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地理的书有哪些好的古书
1、《水经注》,作者是郦道元;
2、《石氏星表》,作者是石申;
3、《徐霞客游记》,作者是徐霞客;
4、《上下五千年》,作者是林汉达;
5、《山海经》,作者是亦非一人;
6、《梦溪笔谈》,作者是沈括;
7、《校正柳庄相法》,作者是袁忠彻;
8、《御纂医宗金鉴续总目》,作者是吴谦;
9、《甘氏星经》,作者是甘德;
10、《授时历》,作者是郭守敬。
徐霞客
徐霞客(1586—1641),汉族,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明朝末期地理学家、探险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30年考察撰成的260多万字(遗失达200多万字,只剩下60多万字)《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近年,视徐霞客为游圣,步徐霞客足迹,游览祖国大好河山已成为中国旅游界的崭新时尚。
受耕读世家的文化熏陶,徐霞客,幼年好学,博览群书,尤钟情于地经图志。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当朝游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徐霞客的旅游生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8岁以前的纪游准备阶段。重点放在研读祖国的地理文化遗产,并凭兴趣游览太湖、泰山等地,没有留下游记。
第二阶段为28岁(1613)至48岁(1633)的纪游前段,历时20年,游览了浙、闽、黄山和北方的嵩山、五台、华山、恒山诸名山。但游记仅写了一卷,约占全书的十分之一。
第三阶段为51岁(1636)至54岁(1639)为纪游后段,历时4年,游览了浙江、江苏、湖广、云贵等江南大山巨川,写下了9卷游记。
徐霞客的足迹遍及今16个省、市、自治区。他不畏艰险,曾三次遇盗,数次绝粮,仍勇往直前,严谨地记下了观察的结果。直至进入云南丽江,因足疾无法行走时,仍坚持编写《游记》和《山志》,基本完成了240多万字的《徐霞客游记》。55岁(1640)云南地方官用车船送徐霞客回江阴。56岁(1641)正月病逝于家中。遗作经季会明等整理成书,广泛流传。
千古奇人徐霞客
“曾有霞仙居北坨, 依然虹影卧南旸(yáng)。”
在江苏省江阴县城南四十里,有个村庄名叫南阳岐,村南有座古老的石桥。这副对联就是刻在桥椽上的。对联的意思是说曾经有位霞仙居住在石桥的北边,如今霞仙虽然已经不在了,但是他的精神就象彩虹一样,永远飘在南阳岐的上空。这里的霞仙指的就是徐霞客。人们为什么这样称颂他呢?这要从徐霞客的经历讲起。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霞客是他的号。他出生在江苏江阴一个有名的富庶之家。祖上都是读书人,称得上是书香门第。他的父亲徐有勉一生不愿为官,也不愿同权势交往,喜欢到处游览欣赏山水景观。徐霞客幼年受父亲影响,喜爱读历史、地理和探险、游记之类的书籍。这些书籍使他从小就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立志要遍游名山大川。十五岁那年,他应过一回童子试,没有考取。父亲见儿子无意功名,也不再勉强,就鼓励他博览群书,做一个有学问的人。徐霞客的祖上修筑了一座万卷楼来藏书,这给徐霞客博览群书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他读书非常认真,凡是读过的内容,别人问起,他都能记得。家里的藏书还不能满足他的需要,他还到处搜集没有见到过的书籍。他只要看到好书,即使没带钱,也要脱掉身上的衣服去换书。十九岁那年,他的父亲去世了。他很想外出去寻访名山大川,但是按照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父母在,不远游”,徐霞客因有老母在堂,所以没有准备马上出游。他的母亲是个读书识字、明白事理的女人,她鼓励儿子说:
“身为男子汉大丈夫,应当志在四方。你出外游历去吧!到天地间去舒展胸怀,广增见识。怎么能因为我在,就象篱笆里的小鸡,套在车辕上的小马,留在家园,无所作为呢?”徐霞客听了这番话,非常激动,决心去远游。临行前,他头戴母亲为他做的远游冠,肩挑简单的行李,就离开了家乡。这一年,他二十二岁。从此,直到五十六岁逝世,他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过的。
徐霞客在完全没有政府资助的情况下,先后游历了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十六个省。东到浙江的普陀山,西到云南的腾冲,南到广西南宁一带,北至河北蓟县的盘山,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更可贵的是,在三十多年的旅行考察中,他主要是靠徒步跋涉,连骑马乘船都很少,还经常自己背着行李赶路。他寻访的地方,多是荒凉的穷乡僻壤,或是人迹罕见的边疆地区。他不避风雨,不怕虎狼,与长风为伍,与云雾为伴,以野果充饥,以清泉解渴。他几次遇到生命危险,出生入死,尝尽了旅途的艰辛。
徐霞客二十八岁那年,来到温州攀登雁荡山。他想起古书上说的雁荡山顶有个大湖,就决定爬到山顶去看看。当他艰难地爬到山顶时,只见山脊笔直,简直无处下脚,怎么能有湖呢?可是,徐霞客仍不肯罢休,继续前行到一个大悬崖,路没有了。他仔细观察悬崖,发现下面有个小小的平台,就用一条长长的布带子系在悬崖顶上的一块岩石上,然后抓住布带子悬空而下,到了小平台上才发现下面斗深百丈,无法下去。他只好抓住布带,脚蹬悬崖,吃力地往上爬,准备爬回崖顶。爬着爬着,带子断了,幸好他机敏地抓住了一块突出的岩石,不然就会掉下深渊,粉身碎骨。徐霞客把断了的带子结起来,又费力地向上攀援,终于爬上了崖顶。还有一次,他去黄山考察,途中遇到大雪。当地人告诉他有些地方积雪有齐腰深,看不到登山的路,无法上去。徐霞客没有被吓住,他拄了一根铁杖探路,上到半山腰,山势越来越陡。山坡背阴的地方最难攀登,路上结成坚冰,又陡又滑,脚踩上去,就滑下来。徐霞客就用铁杖在冰上凿坑。脚踩着坑一步一步地缓慢攀登,终于爬了上去。山上的僧人看到他都十分惊奇,因为他们被大雪困在山上已经好几个月了。他还走过福建武夷山的三条险径:大王峰的百丈危梯,白云岩的千仞绝壁和接笋峰的“鸡胸”、“龙脊”。在他登上大王峰时,已是日头将落,下山寻路不得,他就用手抓住攀悬的荆棘,“乱坠而下”。他在中岳嵩山,从太室绝顶上也是顺着山峡往下悬溜下来的。徐霞客惊人的游迹,的确可以说明他是一位千古奇人。
徐霞客在跋涉一天之后,无论多么疲劳,无论在什么地方住宿,他都坚持把自己考察的收获记录下来。他写下的游记有二百四十多万字,可惜大多失散了。留下来的经过后人整理成书,就是著名的《徐霞客游记》。这部书四十多万字,是把科学和文学溶合在一起的一大“奇书”。
徐霞客的游历,并不是单纯为了寻奇访胜,更重要的是为了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寻找大自然的规律。如他对福建建溪和宁洋溪水流的考察,就是一例。黎岭和马岭分别为建溪和宁洋溪的发源地,两座岭的高度大致相等,可是两条溪水入海的流程相差很大,建溪长,而宁洋溪短。徐霞客经过考察,找出宁洋溪的水流比建溪快的结论。“程愈迫则流愈急”,也就是说路程越短,水流越急。这个地理学上的著名结论,就是由徐霞客通过实地考察得出来的。他在山脉、水道、地质和地貌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都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
他对许多河流的水道源进行了探索,象广西的左右江,湘江支流萧、彬二水,云南南北二盘江以及长江等等,其中以长江最为深入。浩荡的长江流经大半个中国,它的发源地在哪儿,很长时间都是个谜。战国时期的一部地理书《禹贡》,书中有“岷江导江”的说法,后来的书都沿用这一说。徐霞客对此产生了怀疑。他带着这个疑问“北历三秦,南极五岭,西出石门金沙”,查出金沙江发源于昆仑山南麓,比岷江长一千多里,于是断定金沙江才是长江上源。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徐霞客没能找到长江的真正源头。但他为寻找长江源头,迈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在他以后很长时间内也没有人找到。直到1978年,国家派出考察队才确认长江的正源是唐古拉山的主峰格拉丹冬的沱沱河。
徐霞客还是世界上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科学考察的先驱。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分布很广泛。徐霞客在湖南、广西、贵州和云南作了详细的考察,对各地不同的石灰岩地貌作了详细的描述、记载和研究。他还考察了一百多个石灰岩洞。在湘南九嶷山,他听说有个飞龙岩,就请当地的和尚明宗引导,带着火炬去考察。飞龙岩是个巨大的洞穴,曲曲折折,洞里有洞,洞内又是坑又是水,很难行走。徐霞客全不顾及,一直深入进去,他的鞋跑掉了也不在乎。明宗几次劝他回去,他都不听。直到火炬快烧完了,他才恋恋不舍地往回走。他没有任何仪器,全凭目测步量,但他的考察大都十分科学。如对桂林七星岩十五个洞口的记载,同今天我们的地理研究人员的实地勘测,结果大体相符。徐霞客去世后的一百多年,欧洲人才开始考察石灰岩地貌,徐霞客称得上是世界最早的石灰岩地貌学者。
徐霞客在地理科学上的贡献很多。除上述所说,他对火山、温泉等地热现象也都有考察研究,对气候的变化,对植物因地势高度不同而变化等自然现象,都作了认真的描述和考察。此外,他对农业、手工业、交通的状况,对各地的名胜古迹演变和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也都有生动的描述和记载。他的这部奇书,在文学上的价值也很高,篇篇都可以说是优美的散文。
徐霞客最后一次出游是在1636年,那时他已五十一岁了。这次他主要游历了我国的西南地区,一直到达中缅交界的腾越(今云南腾冲),至1640年重新返回家乡。他回乡不久就病倒了。他在病中还翻看自己收集的岩石标本。临死前,他手里还紧紧的握着考察中带回的两块石头。
徐霞客热爱祖国
徐学·关于徐霞客的研究·游历路线研究
徐霞客毕生从事旅行考察,《徐霞客游记》又有亡佚缺失,因而有些地方的游历路线不详,学者们进行了许多考证研究。
万历四十一年(1613)徐霞客有天台、雁荡之游,朱惠荣认为,游天台、雁荡以前,徐霞客系溯曹娥江至四明山,再到宁波,还渡海游落迦山;游天台、雁荡以后的行程,应从乐清往南经温州府,溯瓯江西上,观石门洞,至处州游通天岩、箭溪、括苍山,转往北欣赏好溪两岸景色,至缙云仙都山观鼎湖,再往北,经永康、诸暨返回(《徐霞客南方游踪四则》,载《史学论丛》第一辑,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
关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徐霞客的武夷九曲之游,经由什么路线抵福建崇安,不详。周宁霞等据季抄本指出,徐霞客是南经闽赣交界的分水关到崇安的,这校正了丁文江所编《徐霞客游记》附图中取道仙霞岭、经浦城而西南到崇安的路线(《〈徐霞客游记〉原始抄本的发现与探讨》)。
崇祯元年(1628)徐霞客“发兴为闽广游”,但仅遗有《闽游日记》,四月五日至福建南靖后缺载。朱惠荣认为,徐霞客是循海而西,先登罗浮山,后谒曹溪,中间经过广州;从广东的回程,应从韶州府经始兴县、南雄府,过梅关,翻过梅岭入江西省南部,再到福建南靖 (《徐霞客南方游踪四则》)。
崇祯九年(1636),徐霞客开始了为时将近四年的西南游程。对于这次“万里遐征”出发时的旅游路线,过去研究者一直以为徐霞客自家出发后,系沿江南运河经无锡、苏州,直达杭州。周宁霞等据季抄本指出,徐霞客舟行至苏州后,迂道东行到佘山,然后才开始西行,沿途经辰山、章练塘、王江泾、乌镇、新布、唐栖,到杭州(《〈徐霞客游记〉原始抄本的发现与探讨》)。
徐霞客西行黔、滇,由于日记散佚不全,其游屐所至,颇多存疑之处。朱爱美、邓宏认为,徐霞客经巴坪、六寨后的行程是总塘、观音莲(艰坪岭)、贵州的尧益(由彝村)、拉号、播寨、上司; 由麻哈至龙里的一段行程中,并未到过平越府和新添司,过去许多人对这段路程的解释欠准确,其路线应是干坝哨、马场坪、贵定岩头寨、贵定、沿山、龙里(《徐霞客黔游路线地名考》,《贵州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3期)。徐霞客在贵阳住了三个晚上,《黔游日记》中逐日记载贵阳的活动又十分简略,人们可能以为他只路过贵阳,未作考察。朱惠荣认为,徐霞客对贵阳的地理分三次进行了考察:十一日考察贵阳东南郊,十二日考察贵阳北部地理,十四日离贵阳又顺路考察了贵阳西南部 ( 《徐霞客南方游踪四则》)。
崇祯十一年(1638)夏季由贵州亦资孔驿到云南广西府城(今泸西县城)的行止不明,周庚鑫对此进行了考证,认为由亦资孔驿出发后,先经火烧铺、小洞岭,再过平彝所、滇南胜境,然后溯捌泽河上游经平彝卫、白水铺抵交水城,由交水南下,水陆兼程,跨白石江,经曲靖、温泉、桥头、石堡,然后乘船到越州,登陆步行十五里后,又上船由水路抵陆凉,由陆凉沿盘江抵路南,又北上河口、杨林,然后经板桥入省城,自省城经高峣游太华山,然后返回,再由省城经呈贡、归化抵晋宁后,沿大坝河过河涧铺、关索岭到江川,再由江川过通海,游秀山,度建通关,又经南庄到临安。接着,又西去石屏、宝秀、关口,然后顺泸江到异龙湖,泛舟经大水城,再返回临安。又由临安出发东游颜洞后,经老鼠村、漾田、中道岭至阿迷,又由阿迷经朋普、新哨北抵弥勒,然后由弥勒经大麻子哨到广西府 (《徐霞客戊寅夏季的游历路线》,《贵州文史丛刊》1984年1期)。
上述路线中由陆凉至杨林一段,长期以来被视为难解之谜。朱惠荣认为,应取陆凉、宜良间的古代交通大道,途经太平哨、新哨、阿油铺、发峨哨、回子哨、天生关、石桥哨、高石哨,到和摩站附近游石门,又往西游大㱔卜所近旁的芝云洞;以后折往北,经大哨、木龙堡,渡过南盘江,溯麦田河北行,游九乡溶洞群;游三角洞后往西,经咨卡、芹菜塘、马街、石虎达杨林(《徐霞客南方游踪四则》)。郑祖荣认为,由陆凉南盘江过路南北境,途中往游石林风景区,然后西下宜良坝子达邑市治所,再沿南盘江支流贾龙河,走北山坡道过宜良北境达于杨林(《谈徐霞客探珠江源》,《云南文史丛刊》 1987年2期)。
崇祯十三年(1640)徐霞客自云南鸡足山东归江阴,途中所经地区及具体时间,亦为悬案。周庚鑫认为,方树海在《大错遗文霞客自滇归年之贡献》(载《地理学家徐霞客》)一文中引大错和尚之说,认为徐霞客崇祯十六年(1643)自滇归,殊不足信,因徐霞客其时早已去世; 徐霞客应于崇祯十三年正月启程东归,历时将近七个月,约二百天左右;东归的路线,由丽江“西出石门金沙”,经中甸和巴塘、里塘一带以及汉源、雅安附近东上峨嵋,然后沿岷江至宜宾,再从宜宾经城陵矶等地赴黄冈,然后乘船顺长江返江阴(《徐霞客庚辰东归考》,《云南社会科学》1983年5期)。褚绍唐也对东归的几条可能的路线进行了推测。他指出,徐霞客归程当是曾经“西出石门金沙”,然后北经晒经、瓦屋二山,其间游程当是在石门关渡金沙江,再沿江东北行过桥头 (在金沙江西岸),由此转北行至中甸。从中甸到峨嵋的路线,由今地形图观测,很可能是从中甸东经盐源、西昌(旧建昌卫)、越嶲,北过晒经、瓦屋二山而达峨嵋,也可能到了石门关之后,仍然东返,由丽江向东渡金沙江,经永胜而达会理,再北行过西昌、越嶲而至峨嵋,还可能取道元谋,渡金沙江至江驿,然后北经会理、西昌、越嶲而至峨嵋。自峨嵋东返,当是由峨嵋至嘉定州(今乐山),乘舟至叙州(今宜宾),再乘舟东返(《徐霞客滇游归程及〈游记〉源流考》,载《徐霞客研究文集》)。
徐霞客曾否游川是个颇有争议的问题,丁文江在《徐霞客先生年谱》中否定了钱谦益《徐霞客传》、陈函辉《徐霞客墓志铭》中的说法,认为徐霞客未尝到过四川。近些年有些学者力主徐霞客曾经游川,如上引周庚鑫、褚绍唐文均谓徐霞客东归途中曾到峨嵋。褚绍唐在《徐霞客曾否游川质疑》(《华东师大学报》1984年2期) 中还设想,西南游以前徐霞客已到过四川,推测的年代和路线,一是在天启三年(1623) 游嵩山、太华及太和山后,二是天启七年(1627)曾专程作峨嵋之游,其路线可能由汉水上行,由剑阁栈道至峨嵋。对于肯定徐霞客游川的看法,陈桥驿等学者提出了批评 (《论 “徐学”研究及其发展》)。
早在二十年代,丁文江主持编绘了《徐霞客旅行路线图》三十六幅,与游记一起印行(商务印书馆,1928年)。其后,褚绍唐、刘思源等又主持绘制旅行路线总图及分幅图共三十八幅,先附印于《徐霞客游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后又以 《徐霞客旅行路线考察图集》之名单独出版 (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年)。闻齐、赵志新编有 《徐霞客游记附图》(出版地、出版年月均不详,北京图书馆藏有此书)。此外,各种论著中还附有不少旅行路线图。黄锡之《徐霞客考察、旅行路线图示刍议》(载《徐霞客研究》)对部分图进行了评论。
本文2023-08-05 09:23:2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0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