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桂术甘汤的介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5浏览:12收藏

苓桂术甘汤的介绍,第1张

苓桂术甘汤,中医方剂名。为祛湿剂,具有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之功效。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心源性水肿、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梅尼埃病、神经官能症等属水饮停于中焦者。

七二、“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心下是胃,位于横膈膜处。正常人的水以气化状态从大肠升上来进入肺。

伤于寒时应先发表,结果病人还没发表时,先吃坏食物,上吐下泻,肠胃津液伤到,后再跑来开方。吃了发汗的药后,肺里的津液也伤到,横膈膜上面的津液没了,上吐下泻后,横膈膜下面肠胃里的津液也没了,水气来不及补充,水停在横膈处无法动。

横膈膜像海绵一样会吸水。西医的观念认为:头晕是中耳不平衡。中医的观念认为,两耳是天平,天平的底座在横膈膜,当水饮在横膈膜不能排掉时,人一动水也动,天平底座晃动导致天平动,故“ 起则头眩 ”。

“ 脉沉紧 ”,即里寒,水是寒的,且在横膈膜;“ 发汗会动经 ”,因为身体的血脉、经络、肌肉都靠水份来滋养,一发汗没水了就抽筋;“ 身为振振摇者 ”就是横膈横的水在晃,用苓桂术甘汤。

茯苓白术去中焦水,桂枝降逆,苓桂术甘汤一下去,中焦的水排出,头晕现象即去掉。临床上,起则头眩, 移动或站起来的时候会晕眩,就是苓桂术甘汤证 。

起则头眩原因 很多,不单单是伤寒汗吐下后,还有平常喝水喝太快,水慢慢累积停在中膈,也会头晕;还有一种是“思”,思伤脾,造成脾的运化不好,土生金的时候,一部分水会气化上去,一部分水会停在横膈膜上。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白术二两,甘草二两。

黄金比例:4:3:3:2,茯苓最多,利水力量很强。临床上这一处方用得很多,病人还常常有恶心,再加点半夏。

用量及煎煮法:

茯苓4钱,桂枝3钱,白术2钱,甘草2钱,六碗煮三碗,去滓,分温三服。

苓桂术甘汤用于水饮停在中膈,平时感觉肌肉跳两下,面皮在跳,也是因为水饮,因为脾主肌肉主四肢,亦用此方解。

七六、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水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当用汗剂发完汗后,胃里很干燥,会渴,如果这时大量的水下去,在肠胃功能很衰弱的时候热力不够把水化掉,就梗在中膈成水饮,出现起则头眩,即苓桂术甘汤证。故“欲得水饮水者,少少与之饮”,喝一点点水就好了。

正常情况下,发汗剂下去,汗发到皮表,邪出表后,正的、好的津液自然会顺着三焦油网回到身体里面来。

“ 脉浮 ”代表病邪出表,但水没有力量回来,停在皮肤表面,其原因是病人素虚。肠胃功能没有恢复,化水力量弱,这时喝再多的水也不生津,即肠胃的津液没有回头,故“ 消渴 ”。如果喝太多水,会从大肠排掉,并没有完全吸收,故“ 小便不利 ”,小便量自然减少。发汗的药把胃热带到皮表,故病人感觉“ 微热 ”。

五苓散把皮表的病邪导入小便排掉,这是解除表水的另一个途径完全相反的方法。大原则是: 肚脐以上有水肿时用汗解法,下半身积水时用利尿法 。这里已经发过汗了,且出现烦躁,不可再发汗了,故用利尿法。

津液不足故小便不利、微热且消渴,为何还去利尿排水?张仲景的理念是: 病邪去掉后,津液自己会回头 。临床证明:病人吃了五苓散后不再口渴。

不能用汗解时用五苓散,五苓散的主症是: 小便不利、口渴, 且有 不可再发汗 的情况:胃中干、烦躁不得眠。

五苓散用于治疗瘟疫,古人去外县时,不管走陆路还是水路,都会随身携带五苓散,一发现得了瘟疫就用之,不用去辨是中风还是伤寒。

神农本草泽泻味甘寒,主风寒湿痹,乳难消水,养五脏,为渗湿利尿要药。

神农本草猪苓味甘平,治痎疟,解毒,利水道,为行水渗湿要药。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半,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白术十八铢。

猪苓、泽泻、茯苓均利水,泽泻利全身的水,茯苓专利中焦(胸蔽骨到肚脐间)的水,猪苓利下焦(肚脐以下)的水,三味一起时,全身的表水都可以利掉。

如何让这三味药的药力到达皮表?用一点点桂枝,不要用太多,太多会发表。桂枝把泽泻推到皮肤表面,把皮表的水利回到中焦,中焦有湿用白术来利湿,再靠茯苓把水导到下焦,最后用猪苓排下焦的水,这五味药组成一个团队把皮肤表面的水从小便利出。

散即粉剂,易于肠胃慢慢吸收,若汤剂即扫荡,走太快了,表水还未引下就从小便出。

用量及用法 :

重用泽泻,猪苓3钱,泽泻6钱,茯苓3钱,桂枝2钱,白术3钱。每次一平汤匙,很稀的米汤或温水吞服,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五苓散的其它适应症:

·太阳病发汗后若没有流汗,出现身痒;

·小孩脑积水、湿疹,水在上焦;

·晕车,横隔膜有积水,与苓桂术甘汤的主要区别是五苓散没有炙甘草,五苓散便于外出携带。

·饮水则吐(详见条辨八十)

七八、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发汗后,“脉浮数”代表病没有完全解掉,病人会烦渴。有三种原因:一是剂量不够,二是素虚之人发汗后,水停在皮表回不去,三是还有其他的病,如瘟疫。

临床上,只要病人 口渴、脉浮数 ,就开五苓散。

    转自中医微尘

  苓桂剂类方证,多治疗水气病,其病因多以水邪停聚为特点,但所侵犯脏腑不同,病症不同,因而用药选方亦有不同。方剂中多有茯苓、桂枝、甘草类药。苓桂剂涵盖了苓桂术甘汤、苓桂枣甘汤、苓桂姜甘汤以及五苓散等方剂。

  水之气为寒,寒为阴邪,易伤阳气,苓桂剂所治疗的水气病多因人体阳气亏虚,阳不化阴,气机不能行水而发,因而治疗上常以温阳气、化水饮为主,组方多以茯苓、桂枝为主药。茯苓为利水渗湿之要药,书曰健脾,即水去而脾自健之谓也。桂枝,味辛,温,可温筋通脉,平冲降逆。二者配伍,相辅相成,能通心阳,补脾阳,化气行水而降冲逆,实为通阳降逆、化饮利水之主药。

  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汤治疗的是心脾阳虚,下焦水邪上逆,它的适应证是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用于心脾阳虚而水气上冲,为温阳化气利水之专方。其病机在于心脾阳虚,运用茯苓利水消阴、补脾运化。桂枝、甘草,辛甘化阳,通心阳而化水饮;茯苓、白术则健脾布津,主治心脾阳虚而水气上冲。。

  苓桂枣甘汤

 苓桂枣甘汤,它所治疗的是心阳虚,下焦水邪欲乘虚上冲。由茯苓、桂枝、甘草、大枣组成,主治脐下悸,欲作奔豚。心阳虚弱会镇摄无权,于是肾水上泛,阴来搏阳,此方为欲发而未作之时的奔豚证而设。其病理关键在于心阳虚,肾水上泛,治当温阳利水平冲。本方为苓桂术甘汤去白术加大枣倍茯苓,重用大枣健脾以防止水饮上冲,配伍茯苓,既能补益心阳、温化肾气、培土制水,又能平冲降逆,使心阳复,水气化,悸动止而奔豚愈。

  苓桂姜甘汤

 苓桂姜甘汤治疗的是胃虚而水停中焦,此方是苓桂术甘汤去白术,加生姜而成,又称茯苓甘草汤,常用于治疗胃虚水饮内停。临床表现多为心下悸,伴有振水音,或伴有水吐,口不渴,四肢厥冷。其病机在于胃阳不足、水邪停蓄,治疗当以温胃化饮,通阳行水。组方重用生姜以温胃散寒化饮,与苓、桂、甘三者相合,共奏温阳化饮之功。

  五苓散

 五苓散中有茯苓、桂枝、白术,苓桂术三味药都有了,它没有用甘草,另外用了泽泻和猪苓,是苓、桂、术、泽泻、猪苓,所以也可以把它看成是苓桂剂的一张方子,原为太阳病治不得法,导致表邪不解,邪气循经入腑,干扰膀胱气化功能,使膀胱气化不利而形成的膀胱蓄水证。其病理关键在于邪与水结,停蓄膀胱,选五苓散,温阳化气,利湿行水,有外解表邪、内化水气、表里两解、外疏内利的治疗作用。

“饮入于胃”,胃阳虚,水邪停蓄,宜苓桂姜甘汤,温胃散水;“脾气散精”,脾虚水停,宜苓桂术甘汤,温阳行水,健脾除湿;膀胱气化失司,水蓄于下,宜五苓散化气行水;心阳虚,肾水上泛,宜苓桂枣甘汤,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首先,苓桂术甘汤温阳利水作用最强,一般多用于上焦悸;中焦悸多为水饮停聚于胃,治疗当通阳利水,健胃散饮,方选苓桂姜甘汤;下焦悸多为肾水上泛,当选苓桂枣甘汤以利水降冲。其次,苓桂枣甘汤药物剂量最大,治疗水蓄下焦欲发奔豚病,配大枣重在预防利水伤津之弊;苓桂术甘汤剂量居中,治疗水蓄中上焦,上逆冲胸引起的头眩病,配白术重在预防汗出“动经”之弊;苓桂姜甘汤剂量最小,治疗水蓄中焦引起的厥病和心下悸病,配生姜重在通阳利水以治厥病。因而,三方的剂量也是治病之关键,正所谓“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因此合理化裁亦是治疗不同疾病所采取的必要措施之一。

   运用苓桂剂时,我们应仔细辨别病机,抓主证,活用经方,治病求本,以知常达变,从而扩展经方苓桂剂的运用范围。

刘希彦老师解读伤寒论讲稿:

这一条讲了两种渴证。一种是大汗出后胃中干的渴,这种渴只要喝点水就好了。要少喝,因为很渴的时候不要喝太多,容易伤脾胃,很饿时候也一样,所以“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

中医讲人体都讲个适度。反观医院里面,只要一进去,不管大人和小孩,一天往身体里吊好几瓶水,且不管吊的是什么,这个方式本身就是很有问题的。另一种渴是胃里有湿气的渴。

有湿气为什么还会渴?因为水湿囤积不气化,也就供应不到身体的各个部分,自然就会渴。这种渴是更常见的。在临证上因为缺水的渴其实很少,因为渴了我们自然就会喝水,所以多数的渴是水湿囤积。现在的医生一见渴证就用麦冬生地滋阴,反助其湿,这是不对的。

这个问题讲了很多遍了,还会反复讲,因为中医大法则就这么几条,《伤寒论》本身也在反复强调这些东西。可见今之弊古也有之。五苓散的方证,后面还有更详细的讲解,这一条讲的是“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脉浮和微热是有表证,有表证用桂枝。

很多人会问,那没有表证是不是就可以不用桂枝呢?不能这么理解。因为水湿的气化是往体表气化的,桂枝是走体表大循环的,不用桂枝如何能气化水湿?再说,对于表证不能这么狭隘的去理解,不是发烧体痛有感冒症状才是有表证。我们前面说过,人体其实有很多慢性的表证,比如颈肩痛、腰痛、肌肉酸、浮肿、头痛头晕、汗出异常、烦热,诸如此类都是。很多人对经方里很多方子都有桂枝不理解,其实表证的体现形式远比我们想象的宽泛。

五苓散的主证是“消渴”。消渴就是总想喝水,喝了又渴,也就是说胃里头虽有饮,却不寒,还有点微热,如果胃里头寒的话,是渴而不欲饮的。胃里头微热,说明气化能力还不太差,所以这个方子相比苓桂术甘汤,桂枝用得少,只有半两;白术用得也少,只有十八铢。茯苓和白术等量。关键是另加了两味偏寒的淡渗药:泽泻和猪苓。泽泻和猪苓的性味是淡而咸寒的。淡说明没有粘稠物质,所以下渗;咸也是下行的,能走肾开水道。这两味药微寒,所以适合微热的湿证。猪苓比泽泻更偏寒些,作用也更偏下。后面有个治下焦湿热的方子猪苓汤,就是以猪苓为主药的。

在五苓散里,泽泻的用量最大,近两倍于其它药的剂量。五苓散的方义是重用向下淡渗利水的药,轻用气化药。也就是说这种水湿囤积是以水湿不下行为主的。水湿下行了,等于是北窗开了,南风也就进来了,无须重用桂枝,表气也就能通了。

所以说,方药就是个能量场,这个能量场只要和人体匹配,能帮助人体回归正常循环,病自然就会好。我曾经用五苓散为主方治好过一例黄斑病。黄斑病号称眼部癌症,是眼球后部黄斑区的一种病变。病人先是找的北京协和医院的眼科,号称中国最权威的眼科。协和的专家说这个病是治不好的,就算花十几万手术了,很快就会复发。

我用五苓散为主方治疗一个星期,病灶就缩小了;治疗一个月病灶就消失了。现在好几年了,没有再复发。当时这个病人在脉证上主要反应为中焦有湿气,脉弦缓,身重乏力,却又口渴想喝水。他是一个演员,爱漂亮,听信了美容专家的话,要多喝水,于是不渴也喝。

五苓散里没有一味药是所谓专门治眼睛的。为什么能治好这个病呢?说明药不是用来治病的,是用来协调人体的,而治病的是人体自己;同时也说明中医无绝症,因为真正的传统中医是开免疫力这把锁的,只要人体免疫力能抵抗的病,中医都能治。既然癌症有自愈的,艾滋病也有终生携带不发病的,那么理论上癌症艾滋病传统中医都能治,而且用这些简单的经方就可以。黄斑病事实上是黄斑区积液,因为患病位置多以成为所谓的绝症。积液无非水饮而已,用中医祛湿的办法,其实很好治。有人觉得中医能治艾滋病是天方夜谭,其实不然,大多数病毒感染类疾病,比如肝炎、疱疹,一旦得了,病毒都是终生携带,所谓的治愈就是携带而不发病。如果以此为标准,艾滋病当然也是可以治愈的。

前面我们讲了,五苓散的主证是“消渴”;这里讲了五苓散的另一个主证,“水逆”,也就是喝水下去会吐出来。人体有水饮湿气,又有热,就会很想喝水,只是水喝下去胃接受不了,于是要吐出来。有时候人胃口特别好,吃下去又胃胀不消化,也是这个道理,说明胃里有宿食积滞,且偏热性反应。这里说“有表里证”,里证指的是有里饮。

表证明显也是引起水逆的原因。有表证的话,津液就会往上往表走,人体本身就是上逆模式,自然也容易将不能接纳的水通过呕吐的方式走上焦排出体外。前段时间,有一个八十多的老人找我治疗,已经垂危,喝水就吐,水谷不入。西医诊断为皮革胃,疑为胃癌。顾名思义,胃皮革化了,不接纳饮食了,西医说没有办法。

这个病名很吓人,西医的本事就是制造病名,却不能治病。因为病人在外地,岁数又太大,不方便来面诊,于是用网诊的方式填了个问诊单。我就是用五苓散为主方治疗的。家属告诉我说吃了几剂药明显有改善,喝水吐的情况缓解了,胃的烧灼感也没有了。所以我们做中医不要被西医的病名吓到。

至此,几个重要的祛湿的方子就讲完了。回顾一下,主要是苓桂术甘汤、五苓散和茯苓甘草汤。这几个主要是去中焦水饮的,何为水饮,就是有形的水。如果是无形的湿气,苔白腻,胃饱闷,后世常用的一些芳香药,如果藿香、佩兰、白寇、砂仁更合用。

茯苓类方

东子:茯苓治水液代谢障碍,水液局部潴留,则局部水肿,生水泡水痘疱疹。治小便不利,即小便异常,尿频,尿少,尿多。尿少者,易下肢浮肿,按之凹陷无弹性者,为浮肿,按之有弹性,但下肢过大者,为肿。茯苓又治肉膶,即肌肉跳动,或因与芍药成药对而治。治肌肉酸重,难以转侧。服热药而身冷者,或因热厥,或因水液代谢障碍,阻碍热量均匀分布。茯苓排水,易使大便干,便秘者宜加大黄。其人苔白,水滑,齿痕,用干姜附子而苔白不能去者,则为茯苓证。茯苓证者易并发苍术证。

白术治骨关节水液代谢障碍,水液潴留骨关节,则骨关节肿胀,若受寒凉,则冷痛,若受炎热,则热痛。茯苓白术药对类方治全身水液代谢障碍,头晕,动静皆晕。

茯苓之长:

茯苓之短:茯苓利小便,夺肠中水,便秘者易加重,故便秘者需加大黄利大便,茯苓大黄为药对,相辅相成,互相成就。

经方循证情报速递:茯苓、白术、甘草三味药物各自没有镇静催眠作用,但合在一起却有镇静催眠作用,且三味药必须同煎,分开各自煎煮后混在一起则无效,提示共煎的过程发生了某种反应。进一步采用HPLC发现同煎和分煎的汤剂有效成分不同。

蓝莲花:从张仲景经验来看,茯苓主治眩悸。后世医家认为茯苓能“宁心安神”。合观之,则茯苓具有镇静作用。镇静,主要是针对神经精神系统而言的。茯苓镇静,多与半夏和桂枝合用。半夏厚朴汤证为神经症状,苓桂剂也多为神经症状,多有“悸”的表现。《神农本草经》谓茯苓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前者类似于奔豚病的逆上,为神经症状;后者则是精神症状。防己茯苓汤治疗“四肢聂聂动者”;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治疗“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 真武汤治疗“身目闰动,振振欲擗地者”。从这三条可以看出,共同特点为肌肉的不自主抖动,都用茯苓。可知此种症状当为茯苓所主治。可进一步推测,茯苓对肌肉也有镇静作用。

《神农本草经》还说茯苓主治“口焦舌干,利小便”。 “利小便”说明原有小便不利。那么,“口焦舌干” 的情况还能“利小便”吗?口渴而小便不利,显然是脱水症状。那么,在脱水情况下又能用茯苓吗?本来就水分不足还要再去利尿,实在是讲不通的。那么,难道是经文写错了吗?也不是!茯苓所治疗的脱水是病人能进水入口,但水分却只能停留在胃,却不能排入小肠。而水分的吸收主要在小肠完成。既然不能进入小肠,则无论喝多少水也纠正不了全身的脱水状态。这种情况大多见于幽门梗阻导致的胃潴留。茯苓泽泻汤治“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 ;五苓散治疗的“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之“水逆”证;还有《外台》茯苓饮治疗的“心胸间有停痰宿水”等,这些描述都类似于胃扩张和胃潴留。基本上又都把茯苓列入方名。尤其是茯苓泽泻汤,重用茯苓达半斤。提示茯苓有促进胃中水分转入肠道或者促进肠道对水分的吸收作用。而并不是单纯的增加肾脏分泌尿液来利尿。一旦脱水得以纠正,则口渴而小便不利自然一并消失。

张仲景常把茯苓和白术配伍使用来治疗心下有水饮而证见口渴和小便不利,这是二者主治的共性。那么,茯苓和白术两者之间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呢?从张仲景原文来看,腹满者可以使用茯苓而不用白术。肌表之水多用白术而少用茯苓,如越婢汤加白术而不加茯苓。肢体关节的肿痛多用白术少用茯苓,如桂枝芍药知母汤、甘草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

等。能够配伍附子“走皮中,逐水气”的是白术而非茯苓。不仅是肌表之水,就是心下停水之重者,也多用白术而不用茯苓。如泽泻汤和枳术汤都用白术。可见,就治疗水饮来说,茯苓不及白术。若论镇静,茯苓则远较白术擅长。那些治疗悸、动、惊、恐的处方,可以没有白术,但决不可没有茯苓。

coorus:麻黄先煮是为了去沫,如今煮麻黄基本无沫,当然也就不必先煮了。有些药比较难“进水”,像葛根,伤寒论就要求先煮,其实茯苓也是这样的(据说鲜品稍软有弹性),药煮完切开一看,里面还是干的,所以茯苓先煮或砸碎煮可能比较好。而石膏这样的药,怎么煮出不了多少“有效成分”,就不用折腾了。

葵子茯苓散

原文: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洒淅恶寒,起即头眩,葵子茯苓散主之。《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原方:葵子一斤  茯苓三两  上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则愈。

茯苓甘草汤

原文:1.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伤寒论》(73)

2.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伤寒论》(356)

3、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伤寒论》(127)

4.水在肾,心下悸。《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5.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原方:茯苓二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三两,切  上四味,以水四升,煮取 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注:心下悸为胃内停水的伴有症状,腹诊胃脘部振水间。心下悸者,脐上腹主动脉亢进,按之动悸。

医案:

woyunzhai:半月前一女来诊,述失眠半年,伴心烦心悸,曾治疗不效。诊其舌脉无特别,惟两手厥冷。患者此前因所建的别墅被拆除,而失意苦闷。当时曾想用恩师的除烦或解郁汤等,但考虑到“厥而心下悸”这一特定的方证组合,(以前临证似未曾注意到这一方证)为了验证这一方证,便用茯苓甘草汤。患者昨日来复诊,喜形于色,失眠心烦心悸肢厥皆大减。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简称苓桂术甘汤。

原文:1.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伤寒论》(67)

2.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3.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4.脉沉者,有留饮。

5.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

6.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原方:

伤寒论: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去皮  白术  甘草各二两,炙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 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金匮要略: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三两 甘草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

注:

东子:治头晕,动则头晕,不动不晕,起则头晕,卧则不晕。

起则头眩,或为“直立性低血压”。

颗粒剂一两计3克剂量:茯苓8,桂枝6,苍术4,生甘草4。

颗粒剂一两计5克剂量:茯苓13,桂枝10,苍术7(实为666),生甘草7(实为666)。

医案:

经方论坛“逸人谷”医案:06-07-2012,一妇,1955年生,尿稍频急量少,时作腰痛,大便烂日1-2行。舌中、后部白厚,脉细。予苓桂术甘汤原方: 茯苓25桂枝10苍术15生甘草5,均克,一剂。嘱: 当效,若无效请复诊。16-07-2012,带其夫来看耳鸣,说: 药后症状消除,白厚苔亦退去。其夫耳垂出现“冠脉沟”,于是说耳鸣不必怕,心病得当心!答: 心区常有闷痛,休息可消失。查过,“心肌损伤可能”、“心肌细胞坏死可能”。

经方论坛“登陆真难”医案:60多岁的男性老人,有“喘病”多年。近来气喘加重,出现脸肿,心悸,纳差,寐不安。更为困苦者是每天午后面部出火,脸红,傍晚自行消退。有时腹胀,头昏。在家挂水,每天六七十块钱,效果不满意。老人是同事的乡邻。老伴过世,小儿子在福建打工,与人打斗坐了班房。长子入赘他乡,因要为老父治病遭到妻子反对,毅然离婚,10岁的儿子也自然归前妻抚养。目前也在外地打工。老人靠低保度日。观其面肿,两颊部有细血管增生,如二尖瓣面容。但心脏听诊无杂音。察其舌象,舌质淡,舌面水滑。脉沉,似有弦象。 处方:茯苓40克、肉桂30克、苍术30克、炙甘草20克。5剂。复诊他说,吃了3剂,病情即好转许多。有一付还煮焦了,弃了。目前症状,小腹时胀,纳增,其他不适俱除。还说,尽可能还吃原方。于是,加量与之。

李宇铭医案:庞某,女,4岁,香港人。2013年7月19日,流涕1个月。1个月前开始鼻流清涕,3周前突然咳嗽,流涕黏稠,有痰难咯,晨起色黄,日间少咳痰,无咽不适,大便1~2日一行。舌暗红,苔白腻,脉细滑,动在关上。与苓桂术甘汤:茯苓60克,桂枝45克,白术30克,炙甘草30克,2剂。以水6碗,煎剩下3碗,分9次服,每日服3次。2013年9月1日上药服后,流涕,咳嗽诸症已除,近日无感冒发作。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又名 桂苓五味甘草汤

原文: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附方《外台》桂苓五味甘草汤》

原方:茯苓四两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三两(炙) 五味子半升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温服。

注:

医案:

读中医经典:患者女,68岁,半个月来面部烘热,下午3点左右始,至晚上9点左右。结束,二便正常,寐安,舌淡,舌尖有瘀斑,脉弦。处方:桂苓五味甘草汤,茯苓20g桂枝20g炙甘草10g五味子10g  3剂。二诊:服2剂后,烘热止。问:不解何意?如若我处方,当滋阴清热,知母黄柏之属。师:金匮条文:“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迟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少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认为 “其面翕热如醉状”可以描述面部烘热,为气上冲病机,用桂苓五味甘草汤降气冲。

天之君子:患者是我堂婶,49岁,身高中上,体态较丰,肤色一般,眼较大,平时易疲惫, 常肩背困疼,面颊常现红晕,冬天爱干咳,时有牙疼,以右侧后牙为甚,痛处牙齿已连拔数枚,但牙虽去而痛不止。现以鼻喷热气难忍,头时眩 前来索药。乍闻此症,欲以凉散法治之。继诊其脉:两关浮弦有力,而寸尺俱沉弱,典型的中间强两头弱,两手俱如此。得此脉象,再联系患者平时的体质特点,处方的思路一下便转到了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 汤--------“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然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 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遂处方:茯苓15 桂枝12 五味子10 炙甘草8  1剂,患者于昨晚服药,今天晚饭后又来拿药,告曰下午时感觉症状明显减轻,且牙疼处亦感轻松,再诊其脉:两关较前大缓,寸尺已起,六脉现平,方确信药已中的,遂照前方再开两剂。个人感觉该方应是堂婶调体之的对方,其一切杂症均可治之,有关该患者的情况我会及时上发。

小吹:约4年前,一例女性患者,约近50岁,更年前综合征来诊,口干心悸,半年来多方治疗不愈。后黄仕沛老师接诊,患者对黄师说,她的病怪怪的,又羞于对人言,也未对其他医生诉说过。就是面部烘热发作时,有一股热气从右侧阴唇起循腹部往上至面部,甚觉难受,大便秘结,余无特殊。黄师对劳师姐说,此苓桂味甘汤证也。遂处以:桂枝十五克  茯苓二十四克  五味子十五克  生地三十克  大黄十克  甘草十二克  三剂而愈。

yiguiran:2013年3月中旬,本人感冒,鼻塞、偶尔咳嗽吐痰稍粘稠、偶尔流清鼻涕、全身不适;当时不在意。第二天下午4点钟左右,咳嗽加剧来势汹涌--------好象一股气从小腹猛冲逆上的咳嗽,大约一分钟内猛咳好几次,痰也变得清浠如鸡蛋清、感觉最有意思、也最明显的是:几乎伴随咳嗽的同时,痰从心下逆上喉咙如喷泉般涌到口腔,心下稍感胀闷不适,同时鼻涕(清稀)、眼泪一起如泉涌;背部稍感恶寒。有一种憋闷感。舌淡红台白滑,小便稍黄大便偏稀,双关脉弦紧数(大概)。自己开方========小青龙+茯苓。儿子主动帮我抓药,让老婆熬药,晚上7点钟喝一碗药,上床睡到晚上9点多)起来小便畅快淋漓。2个多小时内,病然若失。

又一次让我惊叹经方的神奇!同时得感谢仲景先师、胡老;感谢经方论坛、感谢黄煌老师。因为我在经方论坛向大家学习了3年。对于这种小打小闹的感冒处理起来已经很自信了!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简称苓桂甘枣汤。

原文:1.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伤寒论》(65)

2.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贲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原方:茯苓(半斤)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五枚,擘)

右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勺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注:治起则头晕目眩,静则晕止。脐下动悸,或脐处动悸,为欲作奔豚。奔,为跑。豚,为猪。奔豚气,临床特点为发作性下腹气上冲胸,直达咽喉,腹部绞痛,胸闷气急,头昏目眩,心悸易凉,烦躁不安,发作过后如常,有的夹杂寒热往来或吐脓症状。因其发作时胸腹如有小豚奔闯,故名。奔豚病脉象各不相同,应舍脉从证。茯苓治肌肉跳动,桂枝治腹主动脉博动亢进。水可用常流水。白术不治奔豚,亦不妨碍治疗奔豚,无需因脐上筑者而忌讳合方白术,有是证即可用是药。

医案:

天空的雨:患者于十月前因感冒在社区医院上午输液治疗,下午三时突然肚脐处突然跳动不止,呕吐数次,烦乱不休。转院至市、区两级医院胃镜检查示:胃窦炎;做心电图等其他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住院输液八天略有改善出院。后十月来又发作数次。每次在家中苦熬数周好转。2月3日又发作,自觉心中烦乱,肚脐处跳动不止,恶心欲吐,比以前越发严重。其儿媳求助于我。其人形体消瘦,以手按胸趴在桌子上,全身抖动,口中呻咛不止。舌淡苔白滑。桂枝50g茯苓50g  炙甘草50g  共研细粉末,每次3g 每天3次,用大枣汤调服 。10日来再无脐下跳动。

黄煌:苓桂甘枣汤是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的简称,定悸的效果来得快,而且安全。下面,说个今年5月在家乡接诊的案例。

        卢老汉,77岁。5月22日初诊:颧骨高凸,两颊深陷,满口假牙已经松脱,说话口齿不清,舌头胖大而紫暗,舌面堆积者浑浊的白苔。他的嗓音嘶哑:“没有气力哇,头晕,晕……,胸口难受,这里……”他伸出手,摸着胸口。家人告诉我,老人有高血压病、房颤、脑梗。最近经常晕厥跌倒,也为此住过医院。希望中医调理。我让病人躺下。他确实很瘦,舟状腹,按之扁平没有弹性,空荡荡的裤管里瘦削干枯的小腿满是皮屑。脉是空大的,按之硬,脉律不齐。“他是‘桂枝人’!”。我当即处方:茯苓40肉桂10桂枝10炙甘草30红枣50,5剂。

        6月22日复诊:老人的精神状况明显好转,脸色也显得红润些。他高兴地告诉我,7剂后心慌心悸、起立头晕即明显减轻,胃口和体重都增加了。家人说,上方已经连续服用了17剂。因为还有乏力气短,我在原方上加龙骨、牡蛎、党参,嘱继续间断性服用。

      苓桂甘枣汤是平冲定悸方。《伤寒论》用于“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65)。脐腹部有强烈的搏动感,如有上冲攻动的小猪,人不仅慌乱难受,甚至可以晕厥。张仲景形象地描绘了一个具有强烈心慌心悸的患者。这种情况,大多出现在循环系统疾病和精神神经系统疾病过程中,特别是心功能不全、房颤、心律不齐、低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瓣膜病等。这位老人以心悸晕厥为主诉,是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从主治疾病谱对照,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是合适的。

        不过,用苓桂甘枣汤还要看人是否瘦弱,舌质是否暗淡?脉搏是否无力?“桂枝人”是一种重要的参照系。“桂枝人”是对适用大剂量桂枝、肉桂以及长期使用桂枝类方的人群作的一种简称。其人多消瘦憔悴,易出汗,易心悸,尤其以舌暗淡或紫暗、舌质胖嫩、脉弱为特征。难道胖的人就不能用此方吗?这倒不能把说绝,有时也有这种可能。但从苓桂甘枣汤药物组成来看,十五枚的大枣,再加上二两甘草,按常理只能用于瘦人,或者说,其人没有浮肿,没有虚胖。甘草让人浮肿,大枣让人肥壮,你看《伤寒论》上的甘草方,大多用在剧烈的汗吐下以后,此时体液丢失严重。大剂量的大枣方,大多用于“虚劳不足”,如炙甘草汤用大枣30枚,薯蓣丸大枣用百枚。

        经方中定悸方很多,有些方与苓桂甘枣汤很相似。如苓桂术甘汤不用大枣而有白术,则其特点在利水定悸,可用于饮聚水停的“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大多见于伴有胃下垂、胃潴留、腹泻等消化道疾病者。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也不用大枣,而有五味子,其特点在固脱定悸,可用于咳喘患者出现多唾口燥,脉微厥逆,“面翕热如醉状”“小便难,时复冒”时,这多是心肺疾病的虚脱之兆,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低血压等多见。一味药物之差,方证同中见异,经方的严谨性于此可见一斑。

苓甘五味姜辛汤

原文: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用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咳满。《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附方《外台》桂苓五味甘草汤方》

原方: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五味半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医案:

药里真:李某,3周岁,同事的儿子,半月前感冒病愈之后,一直清涕不止,卫生纸擦拭不停,望其舌,质淡苔白而润,口不渴,小便清长。投予苓甘五味姜辛汤。处方:茯苓10,生甘草5,五味子8,干姜10,细辛3,二剂。第三天,询其父,得知,二剂之后,清涕便止。经方的威力真是不可小觑!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又名 苓甘五味姜辛夏汤

原文:咳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老,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附方《外台》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方》

原方: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细辛二两 干姜二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简称 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

原文: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逐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附方《外台》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方》

原方: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五味半升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去皮尖)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开,日三。

四君子汤:管某  女  55岁  半夏眼(眼裂大,敏感,反应快,情感易从眼神流露),体胖。 两月前感冒,经治疗好转,但遗留咳嗽。曾经多处诊治,病情时有反复,未能痊愈。刻诊:阵发性咳嗽,受寒加重,痰少,口干,饮水不多,说话多容易喑哑,余无特殊。舌苔白润,脉缓。我拟诊寒饮。因无鼻塞、清涕、水样痰,故未选小青龙,而用温肺祛饮苓甘五味姜辛夏杏汤,五剂,茯苓20 五味子15 细辛6 干姜15 姜半夏12 杏仁15 甘草6。服后效果显著,嘱再服五剂巩固。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

原文: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附方《外台》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方》

原方: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五味半升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半夏半升 杏仁半升 大黄三两

右八昧,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原文: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伤寒论》(28)

原方:于桂枝汤方内,去桂枝,加茯苓、白术各三两,余依前法,煎服。小便利,则愈。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 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注:

东子: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或为错简,应为桂枝加茯苓白术汤。

桂枝汤解表。病饮者,需治其水,水若不治,解表无效。茯苓白术为药对,治水饮,从小便出。桂枝加茯苓白术汤治水饮而致头痛,颈项不适,发热。偏头痛者,宜合细辛类方。

山田业广:考证“头项强痛”,“谓头痛、项强”。

lj200719:如果外证有水饮,只是解外,是没效果的,要先去水饮。如伤寒论28条的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80条的真武汤证,发汗,其人仍发热。厥阴病的,先治其水,再治其厥。 还有伤寒论第98条,面目及身黄,小便难者,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之。我治过一个小柴胡汤证兼水饮而小便不利的病人,先用柴胡桂枝汤,反而增加眩晕,而后加茯苓白术之后则愈~~

真武汤和苓桂术甘汤的区别是材料的不同。

真武汤的组成:茯苓、芍药、生姜、附子、白术。

苓桂术甘汤的组成: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扩展资料:

中药的用药禁忌

1、配伍禁忌,是指某些药物合用会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或降低和破坏药效,因而应该避免配合应用。

2、证候禁忌,由于药物的药性不同,其作用各有专长和一定的适应范围,因此,临床用药也就有所禁忌,称“证候禁忌”。如麻黄性味辛温,功能发汗解表、散风寒,又能宣肺平喘利尿,故只适宜于外感风寒表实无汗或肺气不宣的喘咳,而对表虚自汗及阴虚盗汗、肺肾虚喘则禁止使用。

3、妊娠用药禁忌,是指妇女妊娠期治疗用药的禁忌。某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元以致堕胎的副作用,所以应作为妊娠禁忌的药物。

根据药物对于胎元损害程度的不同,一般可分为慎用与禁用两大类。凡禁用的药物绝对不能使用,慎用的药物可以根据病情的需要斟酌使用。

4、服药饮食禁忌,是指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又简称食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忌口。一般应忌食生冷、油腻、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此外,根据病情的不同,饮食禁忌也有区别。

参考资料:

-真武汤

苓桂术甘汤的介绍

苓桂术甘汤,中医方剂名。为祛湿剂,具有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之功效。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