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三国文化的作文
许昌三国文化之乡
许昌为河南省省辖市,下辖二市(禹州、长葛)、三县(许昌、鄢陵、襄城)、一区(魏都),现有面积4996平方公里,人口447万。许昌近几年先后被评定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和“国家优秀园林城”。许昌有“魏都”、“钧都”、“花都”之称。在中原城市群建设中许昌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发展前景。
一、许地溯源
许昌是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据传上古高士许由曾隐居在许昌附近,尧欲让位于他,他坚辞不就;再请他任九州长官,许由不仅不受,反说污染了耳朵。即到颍河边洗耳,以示清明。许由死后葬于鄢陵县许由寨村,墓地犹存。远古人们称许由生存活动的地方为许地。西周、春秋时,此处为许国国都,秦代实行郡县制,许国都城为许县治所。公元220年,汉献帝禅让,曹丕登基建立魏国;因“魏基昌于许”,遂改称许昌,沿用至今。
许昌地处中原腹地,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古遗迹、遗址众多。从太昊伏羲到轩辕黄帝,从上古高士许由到音乐始祖葛天氏,从大禹治水到夏启建都等,中华民族发展史在许昌留下了许多闪光的足迹。具茨山上的神秘符号,展示了人类先祖的聪明才智,逍遥观是轩辕黄帝问道的所在,锁蛟井记录着大禹治水的功绩,古钧台昭示着华夏第一都的辉煌。这里还是海外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地方……
许昌作为汉献帝旧都和魏国五都之一,当时即与国都洛阳、西汉故都长安等齐名。在名著《三国演义》的120回中,有51回与172次涉及许昌。建安元年(196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迎汉献帝都许。后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世族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北中国。 说三国,离不开汉魏;说汉魏,离不开许昌。曹操雄踞许昌25年,外定武功,内兴文学,治军理民、屯田积谷、广揽人才、东征西讨、克平群雄、抗击吴蜀,为最终实现“三分归一统”的皇图霸业奠定了扎实基础。“三曹七子”创造出的慷慨悲凉、刚健沉雄的“建安风骨”,使“建安文学”开始了中国文学史的新篇章,使许昌成为中国在“三国”时代的文化中心。
二、三国胜迹
国内其它地方三国真迹遗存不多,许昌著名的三国遗迹遗址却有80多处,或与三国史实有关,或与三国人物有关,或与三国传闻有关。许昌遗留下不少著名的石刻碑碣,如记录汉魏更迭的“三绝碑”,蔡邕真迹《尹宙碑》和画圣吴道子为关羽造像的《勒马挺风图》等。许昌历来人杰地灵,贤臣名士层出不穷。曹操周围的谋士文人、悍将勇夫,属许昌籍的就有30多位,如郭嘉、荀攸、荀彧等。郭沫若先生曾诗云: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
在许昌与三国文化相关的古迹遗址分布于各县(市)区,主要的有: 汉魏故城:位于许昌县张潘镇古城村,距许昌市18公里。据民国廿二年《许昌县志》记载:“许昌古城(即汉魏故城)在城东30里,围九里一百二十九步。相传曹操所筑,今存遗址。”至今城垣轮廓依稀可辨,夯地土层清晰可见,汉砖瓦块俯拾皆是。据考,当时城内建筑除街道、民宅、官署外,著名建筑有许昌宫、景福殿、承光殿、永始台、丞相府等。三国魏人卞兰作的《许昌宫赋》和韦诞、何晏作的《景福殿赋》流传至今。
1986年,该遗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受禅台:位于许昌市西南17公里的繁城镇。公元220年,汉献帝在文武百官的请求下,宣告愿意让位。曹丕在此接受献帝禅让,代汉立魏,改年号为黄初,称魏文帝,自此开始了我国魏、蜀、吴三国时代。
受禅台原为青砖护坡,两侧砌有台阶,台顶四周有石雕栏杆,平台中央有一遮阳凉亭,上设龙墩宝座。经千余年风雨侵蚀,至今仍有20余米之高,30余米长宽的二层凸状台基存在。由汉御史大夫王朗撰文、礼部尚书梁鹄书写,大理寺武亭侯钟繇镌刻的《受禅表》和《公卿将军上尊号奏》具体详实地记述了献帝禅让、曹丕称帝的历史事实,俗称三绝碑。现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春秋楼:据《三国志•蜀书》记载:“建安五年(200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在此史实基础上,《三国演义》作了不乏附会的详尽描写:为保护甘糜二皇嫂的安全,关羽在“土山三约”之后归附曹操。曹操赐给关羽府宅一处,让关羽与二皇嫂共住。关羽分一宅为两院。皇嫂居内院,关羽只身在外。院中有楼,为关羽秉烛达旦夜读春秋之处,即春秋楼也。
春秋楼古建筑群,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间,后经多次修葺。1995年许昌市人民政府斥资1500万元对春秋楼文物景区进行大规模修建,还新辟了春秋楼广场。春秋楼现属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灞陵桥:原名八里桥。明嘉靖《许州志》记载:“八里桥在(许州)西八里,相传为曹操送关羽之所。”关羽被擒到许昌后,曹操“察其心神无久留意”,意欲留之。但关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曹军部将欲追之,曹操断然制止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桥旁有明末将领左良玉题写的“汉关帝挑袍处”石碑。为推崇关羽忠义仁勇,清康熙28年(1689年)在桥西建关帝庙,设像以祀。上世纪80年代以来,许昌市人民政府多次拨款对灞陵桥、关帝庙景区进行修葺,如今灞陵桥关帝庙已是雕梁画栋,蔚为壮观,此庙现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毓秀台:毓秀台在汉魏故城西南隅,建于建安三年(198年),是曹操为汉献帝祭天所筑,高约15米,面积为4000平方米,有台阶99级,是用青砖铺就的祭祀广场。每年秋分时节,汉献帝都要率文武百官前来祭天,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昔日的毓秀台掩映在林荫之中,绿意拥簇,高接云天。台下布列着数十座豪华的宫殿式古建筑。是汉献帝祭祀前暂时休息的地方。毓秀台比同为皇家祭天场所的北京天坛早建千余年。
射鹿台:射鹿台位于城东北许昌县许田村西。相传为汉献帝与曹操、刘备等狩猎射鹿处。现台高约10米,面积约4000平方米。由于射鹿台四周田野多为盐碱地,茫茫苍苍,似瑞雪初降之状,故被后世称为“许田积雪”,为许昌十景之一。
华佗墓:华佗墓在许昌县苏桥乡石寨村,距许昌市15公里。华佗墓内安葬着三国时代杰出的医学家华佗。墓高约5米,周围30余米,占地500平方米,新彻有六角形花墙环墓一周。墓前有清乾隆17年所立“神医华公之墓”石碑,系当地从医者所立。据传,由于华佗医术高超且念念不忘黎民百姓的疾苦,他不愿专为曹操一人服务,便托辞探家回乡。曹操派人将华佗押回许昌,打入牢狱,迫害致死。华佗在群众中享有极高的威望,他救死扶伤的故事仍流传于此间,至今墓前香火不断。
张公祠:张公祠亦称张公庙,位于许昌县张潘古城西北部,距许昌市18公里。相传,当年刘备、关羽和张飞兄弟三人来许拜见献帝时,张飞在此居住,后人称张公祠或张公寨。《嘉靖许州志》记载:“张公祠始建于汉魏,重修于嘉靖7年(1528年)。”祠庙建于8米的高台上、坐北向南占地20余亩。原有殿、堂、楼、阁、亭、台、庵50余间,庙中奉祀刘备、关羽和张飞。庙前有三姓柏,一树松、柏、桧三个品种,像征着桃园三兄弟。山门内东西墙壁上各嵌有一块青石,东雨石,西风石,二石有预测阴晴风雨的功能。另还有张飞井和三义殿等遗迹。
此外还有曹操割发代首处、张辽城、永始台、愍帝陵、伏皇后墓、董贵人墓、张、潘二妃墓、八龙冢、王允墓、马腾墓、曹彰墓、郗虑墓、徐晃墓、夏侯渊墓、夏侯惇墓、毛玠墓、贾诩墓、徐庶之母墓、司马城等众多三国遗迹散布在许昌各县(市)的土地上。 除地面上的古建、遗址、墓葬、桥梁外,许昌各县(市)境内相继出土了大量的汉砖汉瓦、汉代铜器、钱币等文物。在汉魏故城附近,出土过制作精美的鸟纹、绳纹板瓦,鱼纹、云纹、花叶纹画像砖,上称“千秋”、“万岁”字样的青砖和瓦当,饰龙凤战车图形的空心陶立柱等。还出土有汉代铜鼎、铜矛、马衔、车饰、箭簇、钱币和曹魏时期大型行军造饭锅,石碾及犁铧等。1985年在古城皇宫遗址区出土了一件深浮雕四神柱础,上雕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图像,据考为许都宫殿建筑构件,属国家一级文物。 三国时期的一些地名村名一直沿用至今,如鄢陵县的“马栏”村,相传是当年曹操的牧马草场,《鄢陵县地名志•马栏》载:“东汉末年曹操屯兵牧马于此。”如鄢陵县的“议台”村,相传是当年曹操聚集群臣议事的场所,《鄢陵县志》载:“议台……世传曹操所筑。尝集官僚议事于此。”如许昌县的“哭佗”村,今更名为“呼佗”。相传华佗死后,其妻千里寻夫至此痛哭不止难以前行,故得此名。再如魏都区的“碾上”村,相传许下屯田时,这里是曹军碾米的集中场地。此外尚有“运粮河”、“枪杆刘”等流传至今。
三、三国传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三国人、事、物、景相关的民间故事和传说,千余年来在许昌民间流传不衰。这些故事和传说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一些流传较广的故事传说多种版本并存,各有千秋,精彩十分。磨刀雨在长葛市坡胡一带,每逢农历五月十三日,天总要下雨。传说这与关公有关。刘、关、张在许昌期间,有一天,刘备和关公去拜访鲁直。交谈中鲁直说到当地连年大旱,庄稼颗粒不收,百姓生活很苦。刘备问其原因,鲁直说:“传说这里有个蛇精作怪,天上下的雨还没落到地上,就被蛇精喝掉了,所以雨下不来。”关公听罢好笑一阵说:“什么蛇精作怪,让俺老关去会它一会!”关公虽想除掉蛇精,可谁也不知道它藏在什么地方。这天,刘备和鲁直谈军事。关公嫌屋里闷得慌,就出去散散心。他来到一片荒滩,只见那荒滩里面有一小坑,坑边有一块大红石头,于是,关公便沾着水在石头上磨起他的青龙偃月刀来。哪知这块石头是那蛇精的头,这蛇精以为是关公来找它算账,吓得动也不敢动。关公磨了一下又一下,直到石头上磨出了红水,才提着刀回府去了。说来也怪,不一会儿,乌云翻滚,雷鸣电闪,天就下起了倾盆大雨。关公磨刀时,那石头上流出的红水,其实是蛇精的血水。因为关公是五月十三这天磨的刀,所以每逢五月十三日,这里准要下雨。因为蛇精怕关公再来它头上磨刀,每年这天,就把肚里的水吐出来。从此,这里的百姓称五月十三日的雨,是关公的磨刀雨。“曹碾头”的传说相传,三国时候,曹操的人马驻在许昌城东许田一带。曹操叫百姓好好种地,还叫士兵帮助百姓种地,没几年工夫,老百姓就打了好多粮食。一天,曹操来到许田东北的一个小村子,看到村头十几个粮仓堆满了谷子,就是没有碾,碾不出米来。他就下了一道命令,限村里的百姓在三天内,造出十盘大碾,半月之内将粮仓里的谷子全部碾成小米,违者斩。军令如山倒,二百多口人的小村子,有人的出人,有钱的兑钱,不分白天黑夜地干。四天头上,总算把十盘大碾造好了,半月之内也把所有的谷子碾成小米了。曹操非常高兴,领兵打仗取胜归来,又路过那个小村,百姓们都出来迎接他。曹操笑着说:“这就是为我曹操三天内造出十盘大碾的村子,我曹操感谢父老乡亲们!”村上人为纪念这件事,就把这个村改名为“曹碾头”。诗竹画许昌城内有一座金碧辉煌的古建筑叫春秋楼,因三国名将关羽曾在这里夜读《春秋》而得名。春秋楼内有一幅诗竹画,相传为关羽所作,故名《关羽诗竹画》。仔细看画,竹叶竟组成了一首诗:“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关羽和刘备、张飞共同起兵,占据徐州、下邳一带,与曹操抗衡。建安五年,曹操东征刘备,刘备被打败后投奔袁绍去了,关羽成了俘虏。曹操喜爱关羽的智勇双全,先拜关羽为偏将军,又封他为汉寿亭侯,赐一处宅院给他居住,送给他金银财宝,赏给他追风赶月赤兔马,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但关羽却不动其心,不移其志。《关羽诗竹画》就是他在这种心境下作出的,是他真情的表露。“不谢东君意”是说曹操虽然待我优厚但我不会留在这里;“丹青独立名”是说我有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是说我现在虽身处逆境,但坚守信义是决不会改变的。关羽画诗竹以后不久,便封金挂印,修书辞曹,千里走单骑,投奔刘备去了。剑蜡在许昌的集贸市场上,商人们卖的蜡烛中有一种是扁形的,称为剑蜡。剑蜡的产生与关羽有关。
建安五年,曹操东征徐州,平定了吕布,接着刘备、关羽、张飞收编了吕布的残兵败将,想脱离曹操而自行独立。但曹操接受了荀彧的建议,乘胜追击。张飞失散于芒砀山(今安徽砀山),刘备走投无路,投奔了袁绍。关羽因保刘备的甘、糜二夫人,被围困下邳,作了曹操的俘虏。曹操把关羽和两位嫂嫂安置一室,并只给一只蜡烛,企图乱其君臣礼仪,离间他们兄弟情义,以断绝关羽归顺刘备的后路。然而,“义不负心,忠不顾死”的关羽,早已看出曹操离间之计。于是待到夜晚,他来到桌前,圆睁丹风眼,抽出青龙剑,“喀嚓”一声,把蜡烛一劈两半:一半供自己秉烛夜读《春秋》,另一半给二位嫂嫂做针线使用。曹操的离间计破产,而关羽的忠义美名则传遍四方。后来,人们为称颂关羽的忠义节操,把春秋楼誉为大节亭,又称秉烛达旦处。关羽剑劈蜡烛的故事也传为佳话。当时的一些商人,借助于名人效应,把圆蜡改制为扁蜡,起名叫剑蜡(又称剑劈蜡)。果然,剑蜡一时成为许昌的名产,畅销不衰。莲花河的传说许昌县东北五十里有个许田,许田附近有一条小河,叫莲花河。莲花河是怎样来的,在当地群众中有这样的传说。
三国时候,曹操的兵马和粮草都集中在许田,许田西边有个射鹿台,周围是练兵场。当年曹操和汉献帝就在射鹿台上看练兵。练兵场北边有一个莲池,每年莲花开的时候,池内的鱼也格外多,上有荷花下有鱼,看起来还真是不错。一天,曹操同献帝观看兵马操练,休息时,曹操请献帝钓鱼,两人同在池边拿着鱼杆,不大一会儿,献帝就钓出了两条大鲤鱼,曹操却钩钩都落空,心中很不乐意。一会儿,曹操见自己的鱼浮动了两下,想一定有大鱼上钩,便用力一甩,钓出来的竟是一个老鳖!曹操一看大怒,一脚踩住老鳖抽出宝剑就要砍。说来也怪,剑还没落下,只听老鳖说:“丞相息怒,你杀了俺不要紧,只怕小的们兴风作浪,淹没了丞相带兵开垦的农田。如果放我一命,愿开一条运河,供丞相运粮运兵。”曹操一听,心想这一定是个老鳖精,就把老鳖放回去了。就在当天夜里,刮起了大风,然后又下起了大雨,劈雷忽闪,老鳖领众鳖兵,顺着莲花池向东南开了一条河。第二天,曹操来到一看,运河已开成,十分高兴,就把这条河起名叫“莲花河”。从此,曹操就用这条河运兵运粮。如今,莲花池早已成了农田,当年的莲花河,现在依稀还看得见。这故事也还在当地群众中流传。
张潘娘娘冢的传说张潘西边有个大冢子,传说是三国时汉献帝的张娘娘和潘娘娘的墓。张娘娘和潘娘娘是一个村的姑娘,她们心底善良,喜欢帮助有困难的人。有一年闹灾荒,人们没粮食吃,只好采桑葚儿充饥。一天,两位女子一同去采桑葚儿,避难的献帝刚好走到这里,见她们在采桑葚儿,就问她们有啥用,两个女子说可以充饥。献帝正饿得慌,就向她们要几颗尝尝。二女子见这个过路的饿得面黄肌瘦,很同情他,就把篮子里的桑葚儿尽着他吃,临走还让他捎许多路上吃。后来献帝大难过去,又回到朝中,经常想起那两个在自己落难时帮过他的女子,就叫地方官寻找,然后把她俩召进宫,让她俩教宫女们在御花园里栽桑养蚕。一天,一个两三岁的孩子在御花园的河边玩时,不幸掉入河中,恰好被这两个女子看见,急忙跳进河里救孩子,最后她俩都淹死了。献帝把她俩葬到张潘西边,垒了两个大冢子,并封她俩为娘娘。
枣祗说媒曹操有个小姑,都三十出头了还没找着婆家,因为她长得黑麻溜丑,人家背后都叫她麻妮。这天,一个叫枣祗的人,要求见曹丞相。枣祗见了丞相,说明了来意,原来他是给曹姑说媒的。枣祗告诉曹操,许都城北有个叫迷瞪的青年,长得很漂亮,也很会说话,就是家里有些穷,只有三十亩地,东地凉快(两块),西地凉快(两块),莲花河滩凉快(两块)……不知丞相愿意不愿意。曹操这时心里正为讨伐吕布的事犯愁呢,就含含糊糊地答应了。曹姑出嫁,曹操少不了陪送很多贵重嫁妆,不必细说。曹姑三天回门,哭哭啼啼地向曹操诉苦,说媒人全是骗他的,迷瞪家徒四壁,连一分地也没有!枣祗立刻被传进丞相府,曹操厉声喝道:“大胆刁民,你可知罪?”枣祗说:“我无罪。我当时说迷瞪家有三十亩地,东地凉快,西地凉快,莲花河滩凉快,不是两块,你听错了。”“你犯了欺君之罪,还强词夺理,快把他推出去斩首!”刀斧手一拥而上,这时曹操却放声大笑说:“眼下我留你一条活路,并非你无罪,而是看你是个人才,你用啥来报效社稷?”枣祗不禁泪如泉涌,哭着说:“眼下战乱四起,民不聊生,饥死者不计其数。迷瞪本也是个世宦之家,父亲死于战乱之中,从此便家道中落。如果再这样下去,军队无粮,国将难保,丞相思贤若渴,何不组织灾民垦荒屯田,奖励百姓多多耕织,这样方可国泰民安。”曹操听后可高兴了,说此事非小,我再和大臣们议议。最后考虑再三,认为这个办法确实可行,很快便颁布了屯田令。
三国时,曹操的家乡安微亳州出了神医,名叫华佗。后来,华佗来到许昌一带行医。他医术高明,史书称其“治病手脉之候,其验如神”,就是说手到病除。曹操想了好多办法要把他长期留在身边,可华佗就是不答应。一天,他以妻子患病为由返回亳州,一去不回头。曹操派人去亳州华佗家察看,发现华佗妻子根本就没病,这下惹怒了曹操,当即派人把他抓回来,监禁在许都狱中(今许昌东北隅,后人称为“华佗角”)。华佗被曹操抓走后,他妻子云卿为丈夫的安危担忧,在家坐卧不安,就与女儿结伴,千里迢迢、风尘仆仆赶往许都寻找丈夫。一天,母女俩走到许都城北四十里的白马坡,向村民打听华佗的下落。当村民得知眼前这母女就是华佗的妻子时,无不失声痛哭。村民告诉她,华佗被曹操囚禁,在狱中被砍掉一只右脚和一只左臂。狱卒梁亭见状,决心救他逃走,备了一只小船,让他沿汝南江逆水而上,避开追兵逃命。不料,当船行到白马坡时,华佗因流血过多而死。成千群众闻讯赶来,悲痛万分,把他埋在村头。好心的村民把华佗的妻女带到华佗墓前,华佗妻子伏在华佗墓上痛哭不已,最后竟哭死在墓旁。从此白马坡改名为“哭佗村”。后来,因为哭字不吉利,人们又改称“呼佗村”。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不臣”,从洛阳迁都许昌,短短25年成为国都的历史,为这里留下了说不尽的三国故事与传说。相传,许昌有两条河与曹操有关,一条是曹操为接济军队粮草下令开挖的运河,名曰“运粮河”;另一条为天然河道,水草丰美,曹魏大军经常在此修整,故名“饮马河”,单听其名,就能让人联想起昔日魏武挥鞭、战马嘶鸣的滚滚征尘。饮马河,见证了许昌灿烂的三国文化,也见证了岁月的沧海桑田。时光流逝,饮马河早已干枯,河道变成耕田。谁又能想到,它在水系联通工程中,经过疏浚拓宽获得重生。如今的饮马河,总长19公里,蜿蜒流经城区。两岸多有浅滩湿地,红色虞美人、蓝色矢车菊、白色大滨菊、**金鸡菊和各种不知名的小草花开满了河坡。它不单单是一条“城水相依、人水亲和”的景观河,还是一条“会呼吸”的生态河,它的总体设计理念为“蓝色海绵”,那些优美自然的岸线,具有雨水滞蓄、气候调节等功能。
许昌,夏都夏邑,今许昌禹州。中华民族,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华夏族群生活之根,中国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的发源地和国都:
东汉建安元年八月,曹操至东汉京都洛阳迎献帝,迁都许都许县,汉朝末代都城。魏国魏黄初二年,魏文帝曹丕以“魏基昌于许”,改许县为“许昌”。许昌是中国最大的花木基地,中国花木之乡,被誉为“北方花都”,有一千多年的种花历史,曾是宋朝皇宫的后花园,自古就有“鄢陵蜡梅冠天下”之盛誉。
小西湖 在许昌市。东汉末年因挖土筑城,形成坑洼,后导入水,汇聚成湖。北宋韩持国修展江亭,欧阳修建欧阁。文人学士如眉山苏氏、洛阳二程、朱熹、范仲淹等慕名云集。苏氏昆仲卜居于此,书酒自娱。文彦博治许时又建曲水园。屡经扩建,浚湖引水,亭台楼阁,石桥曲径,为历代诗人墨客咸集胜地。苏轼为官杭州时,致书州官赵德邻,建议许州西湖更名为小西湖。
文明寺塔 在许昌市东南隅。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清康熙、嘉庆、道光年间相继修葺塔顶。平面八角形,为十三层楼阁式砖塔,通高约52米。由基台、基座、塔身、塔刹四部分组成。砖砌塔身巍峨挺拔,高耸入云。塔身各壁皆有门窗,由底层南塔门入内为八角形塔心室。塔内有盘旋梯道,可登塔顶。此塔造型优美,为河南省明代砖塔之冠。
春秋楼 在许昌市关帝庙内。面阔5间,进深3间,重檐歇山式,殿顶覆绿琉璃瓦。楼上楼下均带回廊。建筑雄伟,金碧辉煌。相传东汉建安五年(200年)曹操东征,俘关羽,拜关羽为偏将军,并以厚礼相待,赐关羽一府。关羽把一宅分两院,皇嫂住内院,自已住外院。春秋楼就是关羽秉烛夜读《春秋》的地方。
灞陵桥 在许昌市西郊的石梁河上,距城4公里。传为关羽辞曹挑袍处。东汉末,关羽被曹操所获,封为汉寿亭侯,但关羽不忘旧主,思兄心切,欲往谷城寻找利备,曹操追羽至此,赠其锦袍,关羽恐有诈,立马以刀挑之而去。桥系青石栏杆,盘龙相交,镶有碑碣两方,一曰挑袍图,线刻图案,栩栩如生,传为唐呈道子所画;一曰辞曹书,清代书法家滕之湖楷书。桥西有关帝庙,古柏参天。桥旁立一碑刻,大书“汉寿亭侯挑袍处”,系明将左良玉手笔。
天宝宫 在许昌市区西北25公里。北有石梁河,河上有古石桥,“石梁皓月”号称“许昌十景”之一。面积约2万平方米。宫内,前有宋秦桧跪拜岳飞亭,后有吕祖大殿,中轴线上殿宇7座,和廊庑桥坊等组成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相传北宋太祖死后,长子赵德元未继位而生厌世之心,到此出家。宋苏轼游此,在吕祖殿书写对联云:“庙貌与天齐云来云去风不定无异空中楼阁,画工从地起花开花谢景常新真乃蓬莱仙景。”吕祖殿高10米许,面阔11间,进深3间,单檐歇山式建筑,绿琉璃瓦覆盖殿顶,檐下施七彩重昂斗拱。殿正面有11根浮雕滚龙石柱。宫内现存“大元宣谕圣旨碑”二通。
1,曹丞相府
曹丞相府景区位于许昌市老城中心的繁华地带,是 国内目前第一个全方位展示曹魏文化的主题景区,也 是许昌市重点旅游项目。
2,汉魏故城
位于许昌县张潘镇古城村,距许昌市18公里。据民国廿二年《许昌县志》记载:“许昌古城(即汉魏故城)在城东30里,围九里一百二十九步。相传曹操所筑,今存遗址。”至今城垣轮廓依稀可辨,夯地土层清晰可见,汉砖瓦块俯拾皆是。
3,受禅台
位于许昌市西南17公里的繁城镇。公元220年,汉献帝在文武百官的请求下,宣告愿意让位。曹丕在此接受献帝禅让,代汉立魏,改年号为黄初,称魏文帝,自此开始了我国魏、蜀、吴三国时代。
4,春秋楼
春秋楼古建筑群,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间,后经多次修葺。1995年许昌市人民政府斥资1500万元对春秋楼文物景区进行大规模修建,还新辟了春秋楼广场。春秋楼现属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5,毓秀台
毓秀台在汉魏故城西南隅,建于建安三年(198年),是曹操为汉献帝祭天所筑,高约15米,面积为4000平方米,有台阶99级,是用青砖铺就的祭祀广场。
6,射鹿台
射鹿台位于城东北许昌县许田村西。相传为汉献帝与曹操、刘备等狩猎射鹿处。现台高约10米,面积约4000平方米。
7,张公祠
张公祠亦称张公庙,位于许昌县张潘古城西北部,距许昌市18公里。相传,当年刘备、关羽和张飞兄弟三人来许拜见献帝时,张飞在此居住,后人称张公祠或张公寨。
此外还有
曹操割发代首处、张辽城、永始台、愍帝陵、伏皇后墓、董贵人墓、张、潘二妃墓、八龙冢、王允墓、马腾墓、曹彰墓、郗虑墓、徐晃墓、夏侯渊墓、夏侯惇墓、毛玠墓、贾诩墓、徐庶之母墓、司马城等众多三国遗迹散布在许昌各县(市)的土地上。
文峰塔位于河南省许昌博物馆内,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十三层,高五十二米,呈平面八角形,造型精美、结构谨严,为河南省二百座明代砖塔之冠。"文峰耸秀"为许昌十景之一 。
2006年05月25日,许昌文峰塔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1991年8月,国家投资25万元由河南省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对该塔进行测绘、维修。现塔前立有石碑三通,一通为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文明塔赋》;一通为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重修文明寺塔记》;一通为嘉庆十四年(1809年)《重修文明寺释迦文佛殿鳌头观音殿碑记》。
郭沫若先生曾诗云: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
在许昌与三国文化相关的古迹遗址分布于各县(市)区,主要的有: 汉魏故城:位于许昌县张潘镇古城村,距许昌市18公里。据民国廿二年《许昌县志》记载:“许昌古城(即汉魏故城)在城东30里,围九里一百二十九步。相传曹操所筑,今存遗址。”至今城垣轮廓依稀可辨,夯地土层清晰可见,汉砖瓦块俯拾皆是。据考,当时城内建筑除街道、民宅、官署外,著名建筑有许昌宫、景福殿、承光殿、永始台、丞相府等。三国魏人卞兰作的《许昌宫赋》和韦诞、何晏作的《景福殿赋》流传至今。
1986年,该遗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受禅台:位于许昌市西南17公里的繁城镇。公元220年,汉献帝在文武百官的请求下,宣告愿意让位。曹丕在此接受献帝禅让,代汉立魏,改年号为黄初,称魏文帝,自此开始了我国魏、蜀、吴三国时代。
受禅台原为青砖护坡,两侧砌有台阶,台顶四周有石雕栏杆,平台中央有一遮阳凉亭,上设龙墩宝座。经千余年风雨侵蚀,至今仍有20余米之高,30余米长宽的二层凸状台基存在。由汉御史大夫王朗撰文、礼部尚书梁鹄书写,大理寺武亭侯钟繇镌刻的《受禅表》和《公卿将军上尊号奏》具体详实地记述了献帝禅让、曹丕称帝的历史事实,俗称三绝碑。现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春秋楼:据《三国志•蜀书》记载:“建安五年(200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在此史实基础上,《三国演义》作了不乏附会的详尽描写:为保护甘糜二皇嫂的安全,关羽在“土山三约”之后归附曹操。曹操赐给关羽府宅一处,让关羽与二皇嫂共住。关羽分一宅为两院。皇嫂居内院,关羽只身在外。院中有楼,为关羽秉烛达旦夜读春秋之处,即春秋楼也。
春秋楼古建筑群,始建于元代至元年间,后经多次修葺。1995年许昌市人民政府斥资1500万元对春秋楼文物景区进行大规模修建,还新辟了春秋楼广场。春秋楼现属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灞陵桥:原名八里桥。明嘉靖《许州志》记载:“八里桥在(许州)西八里,相传为曹操送关羽之所。”关羽被擒到许昌后,曹操“察其心神无久留意”,意欲留之。但关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曹军部将欲追之,曹操断然制止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桥旁有明末将领左良玉题写的“汉关帝挑袍处”石碑。为推崇关羽忠义仁勇,清康熙28年(1689年)在桥西建关帝庙,设像以祀。上世纪80年代以来,许昌市人民政府多次拨款对灞陵桥、关帝庙景区进行修葺,如今灞陵桥关帝庙已是雕梁画栋,蔚为壮观,此庙现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毓秀台:毓秀台在汉魏故城西南隅,建于建安三年(198年),是曹操为汉献帝祭天所筑,高约15米,面积为4000平方米,有台阶99级,是用青砖铺就的祭祀广场。每年秋分时节,汉献帝都要率文武百官前来祭天,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昔日的毓秀台掩映在林荫之中,绿意拥簇,高接云天。台下布列着数十座豪华的宫殿式古建筑。是汉献帝祭祀前暂时休息的地方。毓秀台比同为皇家祭天场所的北京天坛早建千余年。
射鹿台:射鹿台位于城东北许昌县许田村西。相传为汉献帝与曹操、刘备等狩猎射鹿处。现台高约10米,面积约4000平方米。由于射鹿台四周田野多为盐碱地,茫茫苍苍,似瑞雪初降之状,故被后世称为“许田积雪”,为许昌十景之一。
华佗墓:华佗墓在许昌县苏桥乡石寨村,距许昌市15公里。华佗墓内安葬着三国时代杰出的医学家华佗。墓高约5米,周围30余米,占地500平方米,新彻有六角形花墙环墓一周。墓前有清乾隆17年所立“神医华公之墓”石碑,系当地从医者所立。据传,由于华佗医术高超且念念不忘黎民百姓的疾苦,他不愿专为曹操一人服务,便托辞探家回乡。曹操派人将华佗押回许昌,打入牢狱,迫害致死。华佗在群众中享有极高的威望,他救死扶伤的故事仍流传于此间,至今墓前香火不断。
张公祠:张公祠亦称张公庙,位于许昌县张潘古城西北部,距许昌市18公里。相传,当年刘备、关羽和张飞兄弟三人来许拜见献帝时,张飞在此居住,后人称张公祠或张公寨。《嘉靖许州志》记载:“张公祠始建于汉魏,重修于嘉靖7年(1528年)。”祠庙建于8米的高台上、坐北向南占地20余亩。原有殿、堂、楼、阁、亭、台、庵50余间,庙中奉祀刘备、关羽和张飞。庙前有三姓柏,一树松、柏、桧三个品种,像征着桃园三兄弟。山门内东西墙壁上各嵌有一块青石,东雨石,西风石,二石有预测阴晴风雨的功能。另还有张飞井和三义殿等遗迹。
许昌文峰塔又称文明寺塔,位于河南省许昌博物馆内,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由许州知州郑振光倡导创建。塔通高513米,呈平面八角形,十三层楼阁式砖塔,由地宫、基座、塔身、塔刹组成。结构严谨,气势雄伟,为河南省200多座明代砖塔之冠。1963年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05月25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文峰耸秀”为许昌十景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称文明寺塔,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由许州太守郑振光创建。该塔位于东经113°49′524″,北纬34°01′076″,许昌市博物馆院内。
许昌三国文化的作文
本文2023-11-05 17:56:3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02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