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保护应包括哪些方面?
保护古籍一定要忌用化学胶水、化学浆糊、玻璃胶纸等修补古籍。
中国古籍的纸张,多采用天然原料的手工制纸,而现今通用的化学胶水、 化学浆糊及玻璃胶纸对中国式纸张具有极强的腐蚀力,一般不隔多时,便会使纸张变质黄脆,触手即碎,故而绝不可用。正确方法应为采用天然面粉浆糊,调以麝香、花椒,可达到修复与避虫双重功能。如果藏家一时无法具备以上条件,也应宁可暂时不修,待请到行家里手,再行修复,绝不可仓促滥修,加厄典籍。
忌用洋纸夹衬古籍。
许多民国版本的拓片、字帖、纸墨拓工皆属精良,可版面之上却是黄斑累累,令人扼腕。这是因为民国时期的一些书贾作坊,贪求省惜工料费用,采用了一种叫作“油光纸”的纸张(当时流行的一种廉价的西式工业法制纸),作为字帖的衬纸。由于西式纸酸碱性不合量,具有一定腐蚀力,以致许多民国旧帖惨遭“黄斑之厄”。这一遗憾也使得当今的古籍藏家得出了一条教训,即:中国古籍必须远离一切西式纸张,二者隔离,方为上策。
忌用化学杀虫剂防杀蠹虫。
一些新手藏书家,因为惧怕蠹虫蛀毁古籍,便时常使用一些化学杀虫剂喷洒书橱,结果蠹虫猖獗如故,而古籍却反遭其害,黄斑遍布书身。惨痛之余,古籍藏家们也悟出一点,传统古籍的纸张极为“娇贵”,受不得任何化学品的侵害,而化学杀虫剂的腐蚀只会造成“爱而毁之”的结果。传统的正确防虫方法应为:在书橱中放置麝香、芸香或花椒(也可采用质量上乘的印度奇南香),以香气驱杀蠹虫,效果极佳。
实物相关资料数字化是对实物相关的文字、图件、表格等文件的数字化以及电子文件的制作。目的是配合实物数字化,形成完整的实物地质资料图文图像系统,进而建立数字化实物地质资料阅览室,提高实物地质资料利用率,并有效地保护馆藏图文资料,为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共享提供基础。
实物地质资料相关的图文资料包括文本资料和图纸资料,数字化工作也是针对这两类资料而言的。
(一)文本资料数字化
1工作流程及方法
文本资料数字化是通过扫描的方法把以纸介质为载体的地质资料转变为以电子为介质的电子文件,并进行文件组织的过程。主要工作过程包括资料准备、扫描、图像处理、生成电子文件、文档组织与保存等几个方面(图7-25)。
图7-25 文本资料数字化工作流程
(1)扫描前的准备工作:做好文本资料的准备工作是十分必要的。资料的单册厚度影响着文本的扫描质量,越厚越不利于扫描,有些文本装订得比较厚时,应将文本拆开进行扫描,扫描工作结束后再按照档案管理的要求进行重新装订。在进行若干份单页的文件扫描时,扫描前要做好资料的登记工作,以免丢失。利用文档扫描仪进行多页文件扫描之前,要对文本资料进行除静电处理。
(2)图像扫描:对于文本资料纸质较好,又不超过标准A4版面的时候,为节省扫描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可以采用专用的多页文档扫描仪进行连续扫描,其他的文本资料使用平板扫描仪逐页进行扫描。扫描类型的选择是完成文本数字化工作的重要环节。正确地选择扫描类型,是提高扫描质量的保证。扫描类型的选择是由原件的类型来确定的。常用文本资料的扫描类型有黑白二值、RGB、灰阶3种:①黑白二值方式,当文字或表格质量都非常高时,采用这种方式扫描,扫描效果较好;②灰阶方式,当文本资料字迹不清楚或是表格时,使用黑白二值方式产生的图像效果较差,表格线会断断续续,此时可选用灰阶方式扫描,但这种方式扫描的图像有较多的灰色印迹,需在后期进行图像处理时,使图像达到最佳效果;③RGB方式,对文本资料中的彩色图件一般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扫描,用这种方式扫描产生的文件占用的磁盘空间较大,在扫描时应进行亮度、对比度及色度的调整,通过反复对比,使图件色彩达到最佳的效果。在扫描前应进行预扫描,目的是选择扫描分辨率及调整亮度和对比度。扫描分辨率、亮度及对比度调整与文本资料的质量有一定的关系,当一册文本资料质量变化不大时,选择一页或几页进行扫描实验,结合扫描工作经验选择适合的分辨率、亮度及对比度;当文本质量有明显变化时,每页资料的亮度及对比度都要分别进行调整。每次扫描时若不进行扫描区域的选择,扫描区域就与上次的扫描区域相同,这样有可能漏掉文本内容。扫描区域过大,扫描时间就延长,文件所占的空间增大,增加后期图像处理的工作量。根据选择扫描类型的不同,文件存储格式也有所不同。黑白二值方式扫描产生的图像不能进行纠斜和旋转,存储格式为 TIFF;灰阶和RGB方式扫描存储格式均为JPG,这种格式是经过压缩的。当扫描参数调整完成时,就要选择路径将扫描文件进行保存。扫描文件最好是放置在一个独立的位置上,以免与其他文件混淆。文件的名称能反映其中文本资料的主题内容。与此同时,还要给每页文件确定一个适当的名称,最好以文件的页码为文件的名称,以便对文件进行排版时不会出顺序上的错误。同时保证以后再对文件进行处理时能很快识别此文件是属于哪个类别的、哪个地区的、哪个钻孔的等。如图7 26所示。在扫描方式、扫描参数、存储格式、存储路径和文件名都已设定好之后,就可以进行扫描了。当页面大于A4幅面时,可以用A3大幅面扫描仪进行扫描,对于超过A3 幅面的文本资料可以分次扫描,扫描完成后再进行拼接。扫描是整个数字化工作中最基础、最关键的环节,好的扫描质量,能够使电子文件获取清晰度较高的效果,投入最少的整饰工作量,从而节省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
图7-26 文件存储结构示意
(3)图像处理:当完成一册文本资料的扫描工作后,此文本资料以一系列图像形式的文件保存在一个固定的文件夹内。这些图像需调整处理,才能达到文本数字化的要求。在Photoshop中打开扫描图像,逐个进行纠斜、旋转、剪裁、去污、亮度/对比度等的调整。经过几次这样的调整,使图像达到真实反映文本资料原貌。
(4)生成电子文件:将调整好的单个图像文件逐个插入到Word文档中,形成Word格式的文档,然后再转化成PDF格式文件,文件名要与每册文本资料的名称相同或相近,如大巴山地应力孔的《岩矿心接收登记表》,电子文件命名为“岩矿心接收登记表PDF”。
(5)文档组织与保存:当完成了一个矿区的所有文本资料的扫描工作以后,将形成的PDF文件按一定的顺序重新组织编排,生成具有目录索引特征的单个PDF文件,其格式见图7-27。
图7-27 PDF电子文件界面
2影响文本资料扫描效果的主要因素
将文本资料平放在扫描仪的扫描区域中,有的文本资料装订得比较规范,一般情况下在扫描前不需拆开,进行扫描时扫描人员用手紧压文本资料,尽可能地紧贴扫描面板,以保证有较好的扫描效果。如果文本资料较薄,则可用扫描仪的盖板压紧即可。这个环节的操作要轻拿轻放,避免文本资料在扫描板上滑动,划伤扫描板,直接影响扫描的效果。
目前收集来的一些实物相关资料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产生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文本资料字迹已经很模糊,这些资料又多以复印件为主,特别是野外记录本和一些整理资料多数都是手写资料,字体不一,书写也不规范,资料内容就更为模糊了,这样的资料扫描难度较大,效果也不理想。
有的文本资料的厚度大又不宜拆开,直接影响了扫描质量,文本资料越厚在扫描过程中就越不容易压平,扫描后非常不清楚。因此在扫描较厚的文本资料时,需要扫描人员用手使劲压平文本,才能保证扫描的质量。显而易见,这样扫描会降低扫描的效率,因此在扫描这种较厚的文本资料时,要求工作人员必须有耐心,将每一页资料都能充分地摆正放平,使每一部分信息都能扫描得非常清晰。
(二)图纸的扫描
在实物地质资料中,有一部分资料是地形图、剖面图、地质图、柱状图等,其幅面一般都超过A3。这部分图纸使用A0工程扫描仪扫描。
1扫描仪参数的设定
通过实验,图纸扫描分辨率采用200dpi,扫描方式采用灰度,图像保存格式为tif,基本能够满足资料利用的需要。
2影响图纸扫描效果的几个因素及处理方法
(1)扫描仪的校准:在试扫描过程中发现,在每张图纸的左侧,总是有一条直线,有上下错位的现象发生,为了不影响图像的质量,笔者请教了熟悉扫描仪操作的同志,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扫描仪的3个镜头在扫描过程中发生了错位,导致一条直线出现“折断”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每次扫描前,首先进行扫描校准。
(2)图纸的质量:有的柱状图由于太长,在平常的保存过程中一直是卷成筒状的,并用棉线轻轻捆绑着。因此在图纸的边缘部分,常出现磨痕或裂口。这样的图纸在滚动扫描时,稍不注意就会出现不同步现象,使扫描图像发生偏斜扭曲。处理这种情况的方法是对图纸进行修复,方法是在图纸的边缘用乳胶粘上一层薄纸,再用熨斗熨平。
古籍保护主要有两种:一是原生性保护,二是再生性保护。– 原生性保护是指不改变原件载体情况下,对古籍进行修复、加固及改善藏书环境;– 再生性保护是指通过现代技术、数字化手段将古籍内容复制或转移到其他载体,以达到对古籍长期保护与有效利用之目的。数字化是古籍再生性保护的重要手段;古籍数字化属于古籍整理的范畴,代表着古籍整理的未来方向。“古籍数字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古籍文献进行加工处理,使其转化为电子数据形式,通过光盘、网络等介质保存和传播。古籍数字化是对古籍或古籍内容的再现和加工,属于古籍整理的范畴,是古籍整理的一部分。
本文2023-08-05 09:24:1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0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