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有几大戒?分别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5浏览:5收藏

和尚有几大戒?分别是什么?,第1张

佛家五戒:

第一戒,戒杀生,不分大小。尽滚水,莫倾地,免虫命抛。

第二戒,受真正,切勿偷盗,想损人而利己,如偷同条。

第三戒,戒*念,莫贪美貌,耗元神,伤性灵,地狱难逃。

第四戒,戒妄语,虚浮不要,言忠信,行笃谨,老老实,至诚道。

第五戒,戒酒肉,厚味除了。酒乱性,发无明乱气躁,穿肠毒药早戒好。生灵肉,不可吞,冤孽难消,吃四两,还半斤,他还嫌少。杀一命,还一命,无情可饶。修心人,粗布衣,素食饱,清和味,神气飘潇洒自在多逍遥。

扩展资料:

利益:

受持五戒是人道的根本,五戒与儒家的五常有相通之处。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不杀曰仁,不盗曰义,不*曰礼,不妄曰信,不酒曰智。一个人受持五戒,会有无尽的利益。

《灌顶经》卷三说:我们受持五戒,必感得廿五名善神的护佑。《月灯三昧经》卷六记载,持戒清净者能获得十种利益:一是满足一切智,二是如佛所学而学,三是智者不毁,四是不退誓愿,五是安住于行,六是弃舍生死,七是慕乐涅药,八是得无缠心,九是得胜三昧,十是不乏信财。

此外,如果我们不杀生而护生,自然能获得健康长寿;不偷盗而布施,自然能发财享受富贵;不邪*而尊重他人的名节,自然家庭和谐美满;不妄语而赞叹他人,自然能获得善名美誉;不喝酒而远离毒品的诱惑,自然身体健康,智慧清明。

所以,受持五戒,现世可以免除苦恼、恐怖,可以获得身心的自由、平安、和谐、快乐;将来可以免堕三涂恶道,得人天果报,乃至成佛。受持五戒,如同在福田里播了种,纵使不求,自然有许多利益加身,自然享有无尽的功德善果。

-五戒

亦名:单白说戒羯磨 , 子题:大德僧听、今僧白月十五 日布萨说戒、若僧时到僧忍听、布萨说戒、白如是、纲、缘本、缘、本 ,行事钞‧通辨羯磨篇:「就单白说戒中,分五。一﹑ 大德僧听 者,告众敕听,令动发耳识,应僧同法。二﹑ 今僧白月十五日布萨说戒 者,正宣情事,白众委知。三﹑ 若僧时到僧 忍听 ,正明僧若和集,谛心审听,量其可否。僧时到者,谓心和身集,事顺法应也。忍听者,劝令情和听可,勿事乖违。四﹑ 布萨说戒 者,重牒第二根本白意,决判成就,忍可所为也。五﹑ 白如是 者,事既和辨,白结告知。」资持记释云:「白中五句。初、后、中间三句,相传为 纲 者,总该诸务,楷式轨定故。二、四两句名 缘本 者,即法所被事,随机不同。如说戒云『白月十五日』,即是 缘 也;『布萨说戒』,即 本 事也。又受戒云『某甲从和尚,乃至三衣钵具等』,并名 缘 也;『今从僧乞戒』,即 本 事也。第二则缘本双陈,第四则单牒根本,纵有兼缘,翻传失治。如是分对,随文可解。初句,云动耳识者,恐缘他事,无心同秉故。听字去呼。次句,『布萨说戒』,华梵双标,言成重复;删定戒本,改前云『众僧说戒』,则人法两举;后云『和合说戒』,则忍可已彰;然众亦即僧,为成句故。言情事者,即能秉心,蕴所白事;不须和会情非情等。第三中,初牒句通释。若者未定之词,两期以问。僧下,分句别释,初释时到。上句人如,下句事法两如,界在事中。四缘现前,作业时至。 此谓时宜之时,业疏同此。戒疏 则分为二:一者人到,清净大沙门入。二者时 到,十五日布萨时至。彼局一事,此通一切, 然僧和缘会,大意不乖。 次释忍听。听字平呼。疏云,今约心和,劝听可也;前约身和,劝听闻也。两声别召,事义亦乖,不解两缘,名非数也。四中,前是告情,故须两示;此彰忍可,无劳双牒。第五云如是者,指上所白。故云白结。令知业就,故云告知。」 (事钞记卷五‧四九‧ 八)

佛家,为什么要戒色

色是欲,有欲就有贪念。佛教化众生断贪、嗔、痴三毒。所以需要戒色。在家居士戒邪*。南无阿弥陀佛

为什么佛教要求戒酒戒色?

日本佛教没有这种要求,日本和尚是不剃头发的,他们都可以喝酒抽菸打麻将。

学佛为什么要戒色

戒色是我们修行成功与失败关键。

是故阿难。若不断*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何以故。此非饭本。沙石成故。

这段佛先举一个比喻;比喻好懂,所以佛在大经里面,常常用这个方法来启发我们的智慧。

为什么说不断*欲,你的禅定就不能成就?

这个比喻说‘如煮沙石’。我们晓得煮饭要用米才能够煮成,你放一锅沙、一锅细石头,想把它煮成一锅饭,那是决定不可能的。所以佛讲了‘纵经千劫’,这是说煮的时间很长;你煮得再长,还是热沙,还是热石头,它决定不会变成米饭。为什么呢?它不是米,米才是蒸成饭的根本,这个不是。同样的道理,大定是清净心的成就,心不清净怎么能成就大定?

汝以*身。求佛妙果。

这个就错了,求佛的妙果是要清净心;这个《无量寿经》的经题上,就明白的为我们显示修行的纲领——清净、平等、觉。这是讲真修的人,希望在这一生当中真正成就的人。换句话说,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修,都是善根深厚之人,就像佛在《无量寿经》上所说的,无量劫来曾经供养无量诸佛如来,如果没有这样深厚的善根,你今天不可能遇到第一法门,纵然遇到了,你也不会生欢喜心,也不会信愿受持。由此可知,听到这个法门生欢喜心,一心想学,就是你无量劫的善根成熟。

过去生中这样长的时间修学,为什么没有成就呢?

现在读这一段经文,我们才恍然大悟——我们这个*欲的念头没断,被它障碍了,所以没有成就。这一生当中,把这个事实搞清楚了,搞明白了,我们一定要把这一个障碍去掉;去掉这个障碍,在这一生当中决定成就,决定得生净土。一旦生净土,就是一生当中圆成佛道,这不但是我们自己的愿望,也是十方一切诸佛对我们的哗望,我们真能做到,便不辜负诸佛如来的恩德,不辜负诸佛如来的教导。所以一定要深深体会佛对我们教导的苦心,一定要依教奉行。如果在因上错,底下说:

纵得妙悟。皆是*根。

得妙悟,有没有?

有,确确实实有。

这妙悟从哪里来的呢?

一个是他修定;刚才讲他不是没有定,他真的有定(世间禅定),他的智慧比一般人高。第二、是他多生多劫闻法的薰修,过去生生世世在佛法的薰修,这个善根成了妙悟。可惜的是:他烦恼的根没有能够断尽,他学佛最后学成魔了,关键在此地。所以佛说:

根本成*。轮转三途。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

‘根本成*’,就把佛法误导了。这个误导有二种:一种是有意的误导,另一种是无意的误导。无论是有意、无意,都要负因果的责任。自己耽误了一生,这不能怪人,这是自作自受;误导大众,这个罪过不得了。众生有缘遇到了正法,他这一生明明能成就,你把他拉回来,依照你的法门修学,最后还堕落三恶道,这个罪过就重了,所以说是‘必不能出’。有道是:‘以盲引盲,相牵入火坑。’‘火坑’是比喻地狱,地狱很容易堕入,很难出头。前面曾经跟诸位提到过,佛在《楞严经》上,为我们说明世间法的真相,给我们讲七趣,而地狱这一道说得特别多、特别详细,佛的用意,就是给我们提出高度的警告,希望我们小心谨慎,决定不造地狱的罪业;上面这些是地狱罪业。‘如来涅槃’,简单的说就是证成佛果。‘何路修证’,根本成*了,决定不能证果。这是诸佛如来第一清净明诲,我们怎能够不相信!怎么能够不牢牢记住,依教奉行!

为什么佛要让人戒色,色不是人的最大快乐吗?

伟大的佛陀是这样解答的:

“:

“你说人生在世,美色的爱欲是最大的快乐,可是,优陀夷!你知道我的苦闷正是因为人生是无常之相吗?你知道我心中的不安是因为受苦的众生都还在无法求得解脱吗?你所说的女色之乐,我也不必来为你否认,不过,假若在这些快乐之中,没有老病死的痛苦,不是无常短暂而是永恒不变的,我也就愿意去追求这种快乐而不求厌离了。

“那涂著香粉穿着丽服的宫女,假若她们不会衰老,爱欲虽是过失,但在人情上尚可说得过去。无如她们此刻还在一步一步的接近衰老和死亡!

“实在说来,人间就是老病死积聚起来,她们假若自己都能懂得这个道理,对于自己尚要厌恶恐怖,何况对别人的老相、病苦、死患的身体,怎能生起爱着的心呢?反过来说,只知道自己的健康,忘记死亡的可怕,终日沉迷在五欲的境界里追求爱欲之乐,这样不懂事的人,与无知的禽兽又有什么不同呢?优陀夷!你刚才所举出的那些仙人,就是不知道五欲的可厌和危险,所以被五欲的洪流冲没了。五欲实在是灭身的根源啊!

“比方说,那些强壮的青年,青春的少女,假若他们执著五欲的境界,不体会行将衰老死亡的身体,自以为自己是胜利者,可是,优陀夷!胜利者毕竟是老病死与无常哩!

“假若方便顺从女子的爱情,而来接受五欲的快乐,这是叫做执著,不叫做方便。顺从、习近,这都是虚伪欺骗的,我一定不愿这样做!凡是世间上的事情,你对他太热心了,你就会对他生起执著来,太执著了,就会产生出过犹不及的后果。你现在要我接受那些我所不爱的欲乐,而叫我来方便顺从,这岂不是很大的虚伪吗?违背我的心而去从事女人之爱,还要说,这就是‘人间根本的道理’,我实在不懂这样的道理和见解!

“世间是老病死的大苦海,是一切众苦的积聚地,若有人要我堕落到里面去,这绝不是我的良友给我的忠告!唉!优陀夷!生老病死的大患,实在是可怖可畏!你看,一切都在无常变化,我们一天一天的走向坟墓,谁还有心去追求暂时的爱乐呢?

“优陀夷!这是我需要解决的大问题,我的心,一刻都不停的在战栗著,我想到我的身体在不久的未来要毁灭,我夜间睡觉都不能入眠,谁还忍心闭着眼睛去沉溺在五欲之乐的苦海之中呢?优陀夷!无常之火已经烧近我们的身体,这是不能否认的事实!假若有人叫我对这些虚假的爱情,不要生起忧戚的心来,那不是要我做一个木石的人吗?”

“何不弃世事,勤行求道德,可得极长生,寿乐无有极。”(《佛说无量寿经》)

这种生命的价值怎么去定位?这是一桩非常严肃的、重大的问题,但也是我们很难去进行定位的事情。因为我们凡夫的知见太狭劣,我们看不清楚。我们把假的当真的,我们把真的不放在心上,认为是假的。极乐世界这么真实,我们一听好像虚无缥渺、乌托邦似的;五欲六尘是这么虚假,我们一天到晚就是津津乐道,整个的颠倒。但这个颠倒,由于颠倒久了,也被这个颠倒所迷惑。你说大家都把五欲六尘、世间事业看得很真实的时候,我们跟他去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都感觉到自己是不是有问题了。就好像这个地方大家都得了精神病,唯有一个正常的人。

原来就有个公案,说一个国家有一个泉水,喝了那个泉水就会得精神病。这个国王就存了一个心眼,这些人都让他们得精神病,就让他国人去喝,唯有他自己不喝。等到大家都得精神病的时候,大家就把大家共有的行为认为是正常,大家一致觉得这个国王太不正常了,搞得这个国王都快统治不下去了。大家都认为他不正常,所以他也没有办法,“干脆我也喝吧。”也变成跟他们一样,他也正常了。大家都追求五欲六尘,你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你就另类,是不是你大脑有问题,大脑进水了?搞得你少数派。所以,这时候信心是很重要的。印光大师说,相信净土法门,也不要去

戒色吧为什么讲佛教

嘻嘻~打着佛教的招牌去戒*~

有哪些佛经是劝人戒色的?

佛经,没有!

想戒,容易,看破了,自然就戒了

如何看破?要想破,必先入

你可以使劲的”色“色到你自己也感觉无聊了,自然就看破了

不是玩笑,确实如此,记住,逃避解决不了问题,要面对,才有可能看破,到最后放下

修佛为什么要戒色

推荐你看看《四十二章经》你就能找到答案了。算了,还是简单阐述一下吧,因为不戒SE就会有SEX接触,正常的会生儿育女,一旦生儿育女,你就要承担起教育养育下一代的责任,你如何一心修行?关于这个问题很多人会反问:搞笑了,所有人都不结婚生孩子,人类岂不是要绝种了?但是事实是这个是一种理想境界,如果人都成佛了,就不用受六道轮回之苦了。而不正常的SEX接触就会YIN乱,这个YIN乱造的业就大了,小则争吵嗔恨,大则闹出人命。PS:敏感词汇不给发

和尚为什么要戒色呢?

这些人说了这么多,也不管人家有没有耐心看就只管“复制、贴上”。

其实和攻要绝的不仅仅是“色”,广义上说他们要绝的是“欲念”,就是一切能引起“欲念”的东西。他们认为“欲念”能削弱精神,引诱人进入“魔道”,使人堕落。“色”只是其中一种欲念,其它的比如“酒”、“肉”同样也都是要禁的。

为什么戒色要联络到信佛

大概因为学佛的人比较想要戒色吧,一般人可能就流于花色之中了。

其实戒色还真跟学佛,没有多大的关系,但是佛教中,倒是有戒邪*一说。不过,像中国传统文化里,也有戒色戒*的说法,道家也有。

突然明白出家人为什么要戒色了

一、佛教戒酒戒色的要求主要来源于佛教中的戒律,戒律如同法律,法律是公民的行为准则,戒律则是佛弟子的行为准则。

1、佛教戒律之书《四分律》中的戒条部分,专为受具足戒的出家人说的《四分僧戒本》言:“若比丘……犯不净行,行*欲法。……是比丘波罗夷不共住。”戒文中“波罗夷”意思是断头,比喻犯了*戒,好像头断了不可能再接上去。“不共住”是指不能入僧团,不再是出家人了。这是四个根本重罪之一,犯了之后就不是比丘,不是佛弟子,是绝对要禁止的;

2、专门说四种根本戒律的佛经——《佛说大乘戒经》言:“佛言:苾刍!女人无信不可亲近……色相如花须臾变异……宁食毒药不得饮酒。”经文中“苾刍”即受佛教中受具足戒的比丘。

二.除了专门的戒律,在很多佛经中也提到了佛要求佛弟子戒酒戒色,以及戒除后的功德利益。引用部分经文如下:

1、《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中《往生正因第二十五》:“若有众生,欲生彼国……要当作善,所谓一不杀生,而不偷盗,三不*欲……”;

2、《佛说十善业道经》:“十善业道。何等为十?谓能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若离邪行,即得四种智所赞法。何等为四?一、诸根调顺;二、永离喧掉;三、世所称叹;四、妻莫能侵;是为四。……离非梵行而行施故,常富财宝,无能侵夺;其家直顺;母及妻子,无有能以欲心视者。”此经文中的“邪行”和“非梵行”即指“邪*”;

3、《增一阿含经》中《五戒品第十四》:“佛告诸比丘,若有人*佚无度,好犯他妻,便堕地狱、饿鬼、畜生中;若生人中,闺门 。是故,诸比丘,常当正意,莫兴*想,慎莫他*。”;

4、《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佛言,人于世间,不犯他人妇女,不念邪僻,从是得五善。……*妷犯他人妇女,从是得五恶……慎莫犯他人妇女。”;

5、《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佛言,人于世间不饮酒醉,从不醉得五善。何等五:一者传言上事,进见长吏,语言不谬误,亦仕宦如意;二者家事修治,常有余财;三者假借求利疾得,亦为人所敬爱;四者得上天,亦为诸天所尊重;五者从天上来下,生世间洁白自喜,黠慧晓事。皆从故世宿命不饮酒所致,慎莫饮酒。”这里对于戒酒有明确的要求。

三、从“出离三界,永断生死轮回”的目的来说,佛教徒必须持杀、盗、*、妄四种根本戒。依据如下:

1、《四分律行事钞》言:“此之四条,并出道者之本依,成果者之宗极。”文中之“四条”即前面所述的“戒法、戒体、戒行、戒相”,是从四个方面对戒进行详细解释,是修行人的根本依止。“宗极”意思是最终果报,指解脱及无上菩提,用白话说,就是指出离三界,圆满成佛;

2、《毗婆沙论》云:“不破义是尸罗义。如人不破足,能有所至。行者不破尸罗,故能至涅槃。”文中的“尸罗”即指戒,“涅槃”即指“不生不死”,出离轮回;

3、《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六《四种决定清净明诲 》云:“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则不随其生死相续。*心不除,尘不可出。”

四、补充说明:

1、对于佛教徒来说,*戒属于“性戒”,意思是从本性上来说都是罪,乃四种根本重戒之一,是绝对不能犯的,所以佛在经中多次反复宣说;而酒戒属于“遮戒”,意思是为了防止喝酒喝醉之后,迷失本性,可能会破根本戒,乃至有失律仪,所以才制定此戒,是预防的意思,从重要性来讲没有杀盗*妄这四种重要,所以,佛在经中说戒酒的部分没有说戒*的部分多。

2、真正的佛教徒都应该受持佛陀制定的戒律,戒色方面,出家人必须不*欲;在家佛教徒只要不邪*就可以了,并不要求断除正常夫妻生活。

建议不要想太多

想多了累这样

《法华经》似乎不是讲戒*吧?可怕您记错了。

可以看《梵网经》。

梵网经二卷。全称《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又称《梵网菩萨戒经》、《梵网菩萨戒本》。后秦·鸠摩罗什译,收在《大正藏》第二十四册。上卷主要在说明卢舍那佛、十发趣心、十长养心、十金刚心及十地等;下卷则叙述应说十无尽藏戒品,以及说十重、四十八轻戒。因全部与《华严经》的说相有相通之处,自古被判定为华严的结经。

此经最受重视的部分,是下卷所说的大乘戒。《梵网经》所说的戒,称为梵网戒。其特性是,并无在家与出家的区别,而以开发自己的佛性为目的。因此,此种戒亦可谓为‘佛性戒’。即以劝人孝顺父母、师僧、三宝等及重慈悲,说‘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以及立于佛子的自觉而行菩萨道等为主。

本经除了提到十重、四十八轻戒的大乘戒戒相之外,也论及受戒的作法、大乘布萨的集会作法等,为一完整的戒经。十重(十波罗夷)就是十波罗夷罪。即:杀生、劫盗、无慈行欲、妄语、酤酒、谈他过失、自赞毁他、悭生毁辱、嗔不受谢、毁谤三宝等十条。据说是采自《菩萨善戒经》的八重戒及《优婆塞戒经》的六重戒混融而成。四十八轻戒是不敬师长、饮酒、食肉、食五辛、不举教忏、住不请等。

此经另有禁止食肉、食五辛、名利私欲,以及劝放生、追善供养等日常行仪的规定,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地持经》(《菩萨地》)的瑜伽戒是含有小乘戒律的大乘戒(通三戒),而《梵网经》则是大乘独有的戒,因此颇受中国、日本佛教重视。讲说频繁,注疏亦多。

和尚有几大戒?分别是什么?

佛家五戒:第一戒,戒杀生,不分大小。尽滚水,莫倾地,免虫命抛。第二戒,受真正,切勿偷盗,想损人而利己,如偷同条。第三戒,戒*念,莫...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