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乐元明清时期的音乐是什么样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2收藏

汉乐元明清时期的音乐是什么样的?,第1张

元明清时期,汉乐以戏曲音乐为主。元代的戏曲叫“元曲”,分为杂剧和散曲。元曲音乐来源于唐宋词曲、大曲、诸宫调名曲和北方民间流行音乐。其中有一首曲子叫《小令》,宫调中七音序相同的几首《北曲》按照一定的逻辑连接成一首组曲,前后有引子,叫《集》。南戏单独称为“南戏”,由五声部南戏组成。元代中期以后,杂剧南移,南北戏融合,形成了一套南北戏。

明代称之为南戏传奇。明代以后,杂剧逐渐衰落,传奇音乐主导了剧场。杂剧音乐被收集起来,改名为昆曲。相传主要有四种曲风:海盐腔、弋阳腔、余姚腔腔和昆山腔。它在明代享有盛名,形成于宋元时期。

北方有“秦腔”,发源于陕西,以枣梆子为板。因为叫“椰戏”,所以音乐很响,很刺激。还有发源于甘肃的“Xi秦腔”,其音乐苍凉深沉,后演变为“西皮调”。西秦腔和陕西民间音乐相结合,分别形成了西路梆子和东路梆子。

清初有黄儿方言,发源于江西,传至皖、鄂、桂。西皮调与黄儿调的结合形成了皮黄腔,是徽剧和汉剧的音乐基础。

1870年,皮黄腔进入北京,创立了京剧。此后,在昆曲、高腔、梆子、皮黄腔、弦歌五大声腔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民间音乐,逐渐形成了一些剧种。如昆曲、徽剧、汉剧、秦剧、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粤剧、川剧、闽剧、云剧、湘剧和赣剧。

说唱音乐是南方弹词和北方鼓词中最引人注目的。弹词以琵琶三弦为伴,以苏州弹词为代表。清代中叶,苏州弹词根据曲式的不同分为陈、郁、马三种声调。著名艺术家有陶、邱心如、梁德生、王、陈玉干、余秀生、卢世贞、姚、赵翔洲、王世全等。古琦由演员和其他弦乐器伴奏,如三弦、琵琶和胡俟。鼓,又称鼓,起源于河北中部的西河鼓和沧州木鼓。著名艺术家包括郝老凤、王小语和马三峰。

明清时期的曲艺音乐类有,别弹词类,鼓曲类,琴书类等等。弹词类,主要流傅于我国南方。演唱者兼奏小三弦或琵琶等乐器,自弹自唱。是明清以来发展颇盛的曲种。鼓曲类又称鼓词或大鼓书。主要流传于我国北方,一些南方省市也有流传。

鼓曲类曲种历史悠久,与宋代的鼓子词有一定的渊源关系。琴书类以扬洋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

明清时期的曲艺介绍

时调小曲是中国明清时期盛行的地方戏曲剧种。源于民间歌曲,兴起于明宣德,正统年间,遍布南北,品种繁多,或称时调,或名小曲,又称清音,清曲。

时调小曲最早的刻本,是在成化年间,今存四季五更驻云飞,十二月赛驻云飞,太平时赛赛驻云飞等。明末冯梦龙辑录有小曲的专集童痴一弄,童痴二弄等。

明代多为优童演唱,金瓶梅词话中有较详描写。入清以后,时调小曲更为兴盛,出现了职业艺人和班社组织,曲调上刻意求工,不断创制新声,曲体也由明代的单曲体发展成为曲牌联套体。原来只宜抒情的短曲演变为可以叙述故事、描绘人物形象的说唱曲艺。

宋元时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激烈,人民生活痛苦不堪。民歌中颇多哀怨、悲愤之情。如《月子弯弯照几州》是南宋建炎年间江南的山歌:“月子弯弯照几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妻同罗帐?几家飘散在他州?”福示了南宋时期连绵战争带给人民的离乱之苦。《赤日炎炎似火烧》(词见元·施耐庵《水流传》):“赤日炎炎似火烧,田野禾苗半枯焦。农夫失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报。”揭示了封建地主经济的根本矛盾,此二首歌词至今仍在民间传唱。继承唐代的“曲子”,宋元市镇生活中小曲流行。

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面临瓦解,在激烈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下,农民起义频繁。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伴随农民起义和人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反帝反封建成为民歌的题材,人民创作了《想闯王》、《洪秀全起义》、《天国起义在金田》、《怀念忠王歌》等歌。这时期的民歌,语言朴素清新,形式自由活泼,在曲体形式、曲调的表现力上更为丰富。

清代中期以后,资本主义因素萌芽,城市经济发展,许多民歌随破产农民进入城市,适应城市市民生活的需求,小曲(俗曲、即城市小调)发展迅速,其中部分反映了市井和下层人民的生活,如《月儿弯弯照九州》等;部分则因传唱于青楼妓院而沾染了低级庸俗的思想意识,如《十八摸》、《打牙牌》之流的糟粕。清代小曲中的《鲜花调》、《剪靛花》、《银绞丝》等至今流传全国各地,变体甚多。

一说唱音乐:

宋代工商业空前发展,出现了市民阶层的游艺场所和专业艺人及专业组织。说唱音乐是当时流行的一种音乐形式,如著名的《西厢记》。如《清明上河图》中曾描绘了说唱音乐的场面。

明代以后,说唱艺术逐渐发展为北方的”鼓词“,南方”弹词“两大类。以后又出现了京韵大鼓,苏州、扬州的弹词、单弦、四川清音等各地不同的曲艺形式。如《崔莺莺商调蝶恋花鼓子词》等。

二、词体歌曲:

宋代开始了”宋词元曲“的新时期。北宋的词又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同时还出现了一批爱国词人。

三、戏曲艺术:

此时,我国的戏曲艺术也已经成熟。在南京、浙江一带兴起了”永嘉戏文“是我国最早的戏曲。元代的杂剧是新型的戏曲形式,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剧目和剧作家,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等。到了明代,”昆曲“成为影响巨大的声腔剧种。

器乐的发展:

这段时期最为重要的是弓弦乐器发展,弓弦乐器的传入和普遍使用,促进了戏曲、说唱音乐的发展。古琴则出现了众多的流派,明末由波斯传入扬琴。吹奏类乐器元代出现唢呐,击奏类乐器元代出现云锣,这段时期宫廷音乐逐渐萧条,取而代之的是民间音乐。

音乐理论的成就:

宋代: 音乐百科全书《乐书》。

元:《唱论》。

明代:《神奇密谱》。

清代《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

拉弦乐器--胡琴的出现,宋时才出现以马尾为弓的胡琴。 宋时,宫廷设立「大晟府」(制造乐器)「铸泻务」(制作铜乐器),「教坊」(教学机构,依乐师专长分为13部)等音乐机构。这个时期多承袭唐时的音乐制度及庞大的乐队形态,新乐器有来自于民间流行的乐器或增加同类型的乐器、曲艺、戏曲及小型合奏的方式逐渐兴盛,民间音乐社团也为之增多。当时重要乐器:官笛、羌笛、葫芦琴、马尾胡琴、葫芦笙、竹笛。

元代宫廷「雅乐」仍然采用宋金时代的音乐制度,所使用的乐器约有37种,此时在国内各民族间以及国与国之间,产生广泛的文化交流,进而引进不少外来乐器,拉弦乐器「胡琴」普遍使用于军队和乐团合奏,乐器合奏仍以弦乐为主的方式,并流行与蒙古乐器合奏。当时重要乐器:三弦、火不思(中亚传入)、七十二弦琵琶(巴格达传入)、兴隆笙(中亚传入)、鱼鼓、简子、云锣。

清初,除了忽视及舍弃明朝之前新创的乐器之外,对于琵琶也不再视为权威的乐器;笙及古琴,因为流传已久的传统价值,在国家音乐方面占了重要的地位。

胡琴、唢呐及芦簧类乐器形成了较大的发展,胡琴的种类增加,出现了四弦的四胡、板胡、粤胡、京胡、三弦胡琴、马头琴等,唢呐在明朝时才有记载出现,最初只用于军乐及在戏曲音乐中伴奏唱腔和吹奏过场音乐。

音乐书籍刊物的产生,有中国最早发行的琵琶谱(华文彬的琵琶谱),也有多种古琴弹法的书籍,唐宋时期流行的乐器逐渐在民间失传,如箜篌、排箫、方响等。而今日使用的乐器却在当时十分的流行,例如笛、唢呐、三弦、笙、箫、管、胡琴、筝、扬琴、月琴、琵琶等,当时的戏曲及说唱音乐不断的蓬勃发展,其相关的乐器也相形的增多及普及化。

此时期中国与少数民族及邻国的乐器,相互交流,互通使用,新产生的乐器增大了音量,在音色和音域上也改善了。

1鼓词类:梨花大鼓、沧州木板大鼓、京韵大鼓、乐亭大鼓、东北大鼓、河南坠子等。

2弹词类:苏州弹词、开篇、扬州弹词、长沙弹词等。

3时词小曲:天津时调、上海说唱、湖北小曲、四川清音、湖南丝弦等。

4道情:江西道情、湖北渔鼓、衡阳渔鼓、四川竹琴等。

5牌子曲:单弦、南音、广西文场、兰州鼓子、青海平弦等。

6琴书:北京琴书、徐州琴书、安徽琴书、山东琴书、四川扬琴等。

7走唱:十不闲、莲花落、二人转、凤阳花鼓、车灯等。

8杂曲:绍兴莲花落、锦歌、三棒鼓、善书、粤曲、荷叶等。

这些说唱音乐,有的偏重于说,有的偏重于唱;有的由唐、宋以来的鼓子词、唱赚、诸宫调等并吸收戏剧音乐发展而成,有的是在民歌和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而成。

清代琴谱举要

清代影响较大的琴谱有《天闻阁琴谱》、《枯木禅》、《诚一堂琴谱》、《五知斋琴谱》、《春草堂琴谱》、《大还阁琴谱》、《松风阁琴谱》、《德音堂琴谱》、《自远堂琴谱》、《琴学入门》、《蕉庵琴谱》、《琴学心声》等。

回答中的所有古琴书籍资料均出自图中上面的那个印章,那三个字我不说你们应该认识吧,都是古琴谱古籍

《大还阁琴谱》:又名《青山琴谱》。虞山派徐上瀛传谱。刊于康熙十二年(1673)。所收31首琴曲中,增加了《松弦馆琴谱》不予收录的《雉朝飞》《乌夜啼》等快速节奏的曲目。

《枯木禅琴谱》:释空尘辑。8卷。光绪十九年(1893)刊本。收录32首琴曲。

《琴学心声》:庄臻凤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撰。共收14曲,都是庄氏自己创作或改编的作品。其中8首有歌词,有些歌词是庄氏自制。

《五知斋琴谱》:周鲁封根据徐祺传谱编印于康熙六十年(1721)。共8卷。所收33曲多注明出处,指法细致详尽,在旁注中有徐氏加工发展之处及评语,为近代流传很广的琴谱。

《春草堂琴谱》:6卷,苏璟(琴山)辑。清乾隆九年(1744)原刻本,又名《琴学新声》。

《自远堂琴谱》:清广陵派琴家吴灴传谱。共11卷,收93曲,末卷30曲附有歌词。

《松风阁琴谱》:程雄辑,2两卷。约成书于1684年。清康熙十六年程雄选定。共收11曲,且均注明来源,其中包括韩石耕等人的传谱。另附《抒怀操》1卷,收37曲。

《德音堂琴谱》:郭裕斋传谱,10卷。康熙三十年(1691)。为原刻本。

《诚一堂琴谱》:六卷,程允基(寓山)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刻本。

《琴学入门》:2卷,张鹤撰。收琴曲20首。附工尺谱。其中《阳关三叠》、《渔樵问答》等曲至今仍流行。

《蕉庵琴谱》:清同治七年(1868),广陵派琴家秦维瀚辑,收录32曲。其中的《龙翔操》等曲至今流传。

《天闻阁琴谱》:唐彝铭等辑。16卷。收录琴曲同时还收集了有关古琴美学、律学、上弦法等理论。

明代琴谱举要

明代刊印琴谱之风很盛,传承至今的明谱为数甚众。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神奇秘谱》、《太音大全集》、《西麓堂琴统》、《梧冈琴谱》、《风宣玄品》、《琴书大全》、《松弦馆琴谱》、《浙音释字琴谱》、《杏庄太音补遗》、《杏庄太音续谱》等。

《风宣玄品》:朱厚爝辑于嘉靖十八年(1539)。全书共10卷。首卷为指法、调式等文字62则,手势图154幅;文字多取自《太音大全集》。书中收曲达101首,其中32首为琴歌。

《神奇秘谱》:编者为宁王朱权,明洪熙乙巳年(1425)成书。为现存最早的琴曲谱集。全书共3卷,上卷《太古神品》收16曲,多为北宋以前的名曲,保留有早期传谱的原始风貌。中、下卷《霞外神品》收34曲。《神奇秘谱》所有琴曲都有解题,为研究古代音乐作品的重要史料。

《西麓堂琴统》:编者汪芝,成书于嘉靖乙酉年(1525)。全书共25卷。前五卷辑录南宋徐理的《琴统》和其他人的论文、杂说,后20卷收录自宋代的琴曲170曲。其中有《广陵散》的两种版本,以及外调琴曲一百多种等,多为其他谱集所未收。为明代收曲最多而且独具特点的谱集。

《琴书大全》:是中国现存重要的古琴文献之一。全书共22卷。前20卷为文字,有万历十八年(1590)萧大亨序和蒋克谦自序。文字部分包括:收录历代有关琴学的记载,如:声律、琴制、指法、曲调、弹琴圣贤以及有关琴的诗文等681篇。末2卷为琴谱,收录琴曲62首。

《松弦馆琴谱》:虞山派传谱。编者严澄。成书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初版22曲,再版陆续增至29曲。书中有编者所撰《琴川谱汇序》,批判了当时在琴曲中滥填文字的风气,在琴界有较大的影响。

《浙音释字琴谱》:南昌龚经编释。成书于1491年前。原书残,现存39曲。每曲逐音配有文字,大多难以演唱。个别为传统琴歌,如八段的《阳关三叠》是现存最早的版本。

《杏庄太音补遗》、《杏庄太音续谱》:编者萧鸾。《杏庄太音补遗》成书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全书共3卷,收72曲。编者强调本人是徐门正传,并在每曲前配以相应的“吟”,作为序曲。《杏庄太音续谱》成书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书中包括他游历吴、越所得的传谱和他自己的创作,共38首琴曲。

《蕉庵琴谱》

《梅庵琴谱》

《大还阁琴谱》:又名《青山琴谱》。虞山派徐上瀛传谱。刊于康熙十二年(1673)。所收31首琴曲中,增加了《松弦馆琴谱》不予收录的《雉朝飞》《乌夜啼》等快速节奏的曲目。

《枯木禅琴谱》:释空尘辑。8卷。光绪十九年(1893)刊本。收录32首琴曲。

《琴学心声》:庄臻凤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撰。共收14曲,都是庄氏自己创作或改编的作品。其中8首有歌词,有些歌词是庄氏自制。

《五知斋琴谱》:周鲁封根据徐祺传谱编印于康熙六十年(1721)。共8卷。所收33曲多注明出处,指法细致详尽,在旁注中有徐氏加工发展之处及评语,为近代流传很广的琴谱。

《春草堂琴谱》:6卷,苏璟(琴山)辑。清乾隆九年(1744)原刻本,又名《琴学新声》。

《自远堂琴谱》:清广陵派琴家吴灴传谱。共11卷,收93曲,末卷30曲附有歌词。

《松风阁琴谱》:程雄辑,2两卷。约成书于1684年。清康熙十六年程雄选定。共收11曲,且均注明来源,其中包括韩石耕等人的传谱。另附《抒怀操》1卷,收37曲。

《德音堂琴谱》:郭裕斋传谱,10卷。康熙三十年(1691)。为原刻本。

《诚一堂琴谱》:六卷,程允基(寓山)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刻本。

《琴学入门》:2卷,张鹤撰。收琴曲20首。附工尺谱。其中《阳关三叠》、《渔樵问答》等曲至今仍流行。

《蕉庵琴谱》:清同治七年(1868),广陵派琴家秦维瀚辑,收录32曲。其中的《龙翔操》等曲至今流传。

《天闻阁琴谱》:唐彝铭等辑。16卷。收录琴曲同时还收集了有关古琴美学、律学、上弦法等理论。

明代琴谱举要

明代刊印琴谱之风很盛,传承至今的明谱为数甚众。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神奇秘谱》、《太音大全集》、《西麓堂琴统》、《梧冈琴谱》、《风宣玄品》、《琴书大全》、《松弦馆琴谱》、《浙音释字琴谱》、《杏庄太音补遗》、《杏庄太音续谱》等。

《风宣玄品》:朱厚爝辑于嘉靖十八年(1539)。全书共10卷。首卷为指法、调式等文字62则,手势图154幅;文字多取自《太音大全集》。书中收曲达101首,其中32首为琴歌。

《神奇秘谱》:编者为宁王朱权,明洪熙乙巳年(1425)成书。为现存最早的琴曲谱集。全书共3卷,上卷《太古神品》收16曲,多为北宋以前的名曲,保留有早期传谱的原始风貌。中、下卷《霞外神品》收34曲。《神奇秘谱》所有琴曲都有解题,为研究古代音乐作品的重要史料。

《西麓堂琴统》:编者汪芝,成书于嘉靖乙酉年(1525)。全书共25卷。前五卷辑录南宋徐理的《琴统》和其他人的论文、杂说,后20卷收录自宋代的琴曲170曲。其中有《广陵散》的两种版本,以及外调琴曲一百多种等,多为其他谱集所未收。为明代收曲最多而且独具特点的谱集。

《琴书大全》:是中国现存重要的古琴文献之一。全书共22卷。前20卷为文字,有万历十八年(1590)萧大亨序和蒋克谦自序。文字部分包括:收录历代有关琴学的记载,如:声律、琴制、指法、曲调、弹琴圣贤以及有关琴的诗文等681篇。末2卷为琴谱,收录琴曲62首。

《松弦馆琴谱》:虞山派传谱。编者严澄。成书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初版22曲,再版陆续增至29曲。书中有编者所撰《琴川谱汇序》,批判了当时在琴曲中滥填文字的风气,在琴界有较大的影响。

《浙音释字琴谱》:南昌龚经编释。成书于1491年前。原书残,现存39曲。每曲逐音配有文字,大多难以演唱。个别为传统琴歌,如八段的《阳关三叠》是现存最早的版本。

《杏庄太音补遗》、《杏庄太音续谱》:编者萧鸾。《杏庄太音补遗》成书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全书共3卷,收72曲。编者强调本人是徐门正传,并在每曲前配以相应的“吟”,作为序曲。《杏庄太音续谱》成书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书中包括他游历吴、越所得的传谱和他自己的创作,共38首琴曲。

《蕉庵琴谱》

《梅庵琴谱》

清代琴谱举要

清代影响较大的琴谱有《天闻阁琴谱》、《枯木禅》、《诚一堂琴谱》、《五知斋琴谱》、《春草堂琴谱》、《大还阁琴谱》、《松风阁琴谱》、《德音堂琴谱》、《自远堂琴谱》、《琴学入门》、《蕉庵琴谱》、《琴学心声》等。

《大还阁琴谱》:又名《青山琴谱》。虞山派徐上瀛传谱。刊于康熙十二年(1673)。所收31首琴曲中,增加了《松弦馆琴谱》不予收录的《雉朝飞》《乌夜啼》等快速节奏的曲目。

《枯木禅琴谱》:释空尘辑。8卷。光绪十九年(1893)刊本。收录32首琴曲。

《琴学心声》:庄臻凤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撰。共收14曲,都是庄氏自己创作或改编的作品。其中8首有歌词,有些歌词是庄氏自制。

《五知斋琴谱》:周鲁封根据徐祺传谱编印于康熙六十年(1721)。共8卷。所收33曲多注明出处,指法细致详尽,在旁注中有徐氏加工发展之处及评语,为近代流传很广的琴谱。

《春草堂琴谱》:6卷,苏璟(琴山)辑。清乾隆九年(1744)原刻本,又名《琴学新声》。

《自远堂琴谱》:清广陵派琴家吴灴传谱。共11卷,收93曲,末卷30曲附有歌词。

《松风阁琴谱》:程雄辑,2两卷。约成书于1684年。清康熙十六年程雄选定。共收11曲,且均注明来源,其中包括韩石耕等人的传谱。另附《抒怀操》1卷,收37曲。

《德音堂琴谱》:郭裕斋传谱,10卷。康熙三十年(1691)。为原刻本。

《诚一堂琴谱》:六卷,程允基(寓山)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刻本。

《琴学入门》:2卷,张鹤撰。收琴曲20首。附工尺谱。其中《阳关三叠》、《渔樵问答》等曲至今仍流行。

《蕉庵琴谱》:清同治七年(1868),广陵派琴家秦维瀚辑,收录32曲。其中的《龙翔操》等曲至今流传。

《天闻阁琴谱》:唐彝铭等辑。16卷。收录琴曲同时还收集了有关古琴美学、律学、上弦法等理论。

明代琴谱举要

明代刊印琴谱之风很盛,传承至今的明谱为数甚众。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神奇秘谱》、《太音大全集》、《西麓堂琴统》、《梧冈琴谱》、《风宣玄品》、《琴书大全》、《松弦馆琴谱》、《浙音释字琴谱》、《杏庄太音补遗》、《杏庄太音续谱》等。

《风宣玄品》:朱厚爝辑于嘉靖十八年(1539)。全书共10卷。首卷为指法、调式等文字62则,手势图154幅;文字多取自《太音大全集》。书中收曲达101首,其中32首为琴歌。

《神奇秘谱》:编者为宁王朱权,明洪熙乙巳年(1425)成书。为现存最早的琴曲谱集。全书共3卷,上卷《太古神品》收16曲,多为北宋以前的名曲,保留有早期传谱的原始风貌。中、下卷《霞外神品》收34曲。《神奇秘谱》所有琴曲都有解题,为研究古代音乐作品的重要史料。

《西麓堂琴统》:编者汪芝,成书于嘉靖乙酉年(1525)。全书共25卷。前五卷辑录南宋徐理的《琴统》和其他人的论文、杂说,后20卷收录自宋代的琴曲170曲。其中有《广陵散》的两种版本,以及外调琴曲一百多种等,多为其他谱集所未收。为明代收曲最多而且独具特点的谱集。

《琴书大全》:是中国现存重要的古琴文献之一。全书共22卷。前20卷为文字,有万历十八年(1590)萧大亨序和蒋克谦自序。文字部分包括:收录历代有关琴学的记载,如:声律、琴制、指法、曲调、弹琴圣贤以及有关琴的诗文等681篇。末2卷为琴谱,收录琴曲62首。

《松弦馆琴谱》:虞山派传谱。编者严澄。成书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初版22曲,再版陆续增至29曲。书中有编者所撰《琴川谱汇序》,批判了当时在琴曲中滥填文字的风气,在琴界有较大的影响。

《浙音释字琴谱》:南昌龚经编释。成书于1491年前。原书残,现存39曲。每曲逐音配有文字,大多难以演唱。个别为传统琴歌,如八段的《阳关三叠》是现存最早的版本。

《杏庄太音补遗》、《杏庄太音续谱》:编者萧鸾。《杏庄太音补遗》成书于嘉靖三十六年(1557)。全书共3卷,收72曲。编者强调本人是徐门正传,并在每曲前配以相应的“吟”,作为序曲。《杏庄太音续谱》成书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书中包括他游历吴、越所得的传谱和他自己的创作,共38首琴曲。

《蕉庵琴谱》

《梅庵琴谱》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