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典三礼是指哪三礼?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5浏览:3收藏

儒家经典三礼是指哪三礼?,第1张

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和《礼记》。

1、《周礼》——记载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书

《周礼》又名《周官》,是三礼之首,汉世初出,因与《尚书·周官篇》相混,改为《周官经》。西汉末列为经而属于礼,故有《周礼》之名。这部书搜集了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官制及制度,以儒家的政治理想加以增减取舍汇编而成。

《周礼》共分六篇,包括“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其中,“冬官”一篇早已散佚,西汉时补以“考工记”,称为“冬官考工记”。全书共分四十二卷。

2、《仪礼》——保存中国古代礼仪最完备的书

《仪礼》,又称《礼经》或《士礼》,是先秦五经之一,它最初直接被称作“礼”。该书大致形成于春秋后期,有人认为是孔子编订的。孔子确实将礼作为教学的实践环节。 

《仪礼》一书的内容主要是冠、昏、丧、祭、朝、聘、燕享等等典礼的详细仪式,阐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阶层的礼仪,提倡一种有等差的人伦礼仪,其中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体现“亲亲尊尊”原则的礼仪,以《仪礼·丧服》最为详细明确。

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制度与血缘关系,而且对后世社会组织、文化观念有着重要影响。读了可以明白封建贵族的繁文缛节,可以考见古代宫室、舟车、衣服、饮食等日常生活情形,以及宗教信仰、亲族制度、政治组织和外交方式等。

3、《礼记》——阐明礼的作用和意义的书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扩展资料:

三礼,是古代社会礼仪制度和礼仪理论的总汇。它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

作为典章制度,它是奴隶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宗法与等级制度的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

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奴隶主贵族及封建地主阶级一切行为的准则。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

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到了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制度的形成,奴隶社会的礼已逐渐废除。

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他着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他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封建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

参考资料:

-三礼

“三礼”是指:《仪礼》《礼记》和《周礼》。

1、《仪礼》

是中国先秦时期一部关于礼制、有关社会习俗的总汇。学术界一般认为,古礼来源的历史久远,就《仪礼》而言,周公可能做过增删,孔子也做过一定的整理,其成书的年代大概在春秋和战国之际。

2、《礼记》

古时候也称作《礼》或者《记》。《礼记》和《仪礼》是什么关系呢?朱子认为,“礼”指《礼经》,即指《仪礼》;而“记”,是对《仪礼》的注释和补充或总结。按朱子的观点,《仪礼》是经,而《记》是传,是用来解释《仪礼》的。至西汉,《礼记》还不是经,但是它的地位在西汉以后就已经得到了确立。到唐代,《礼记》正式成为经。

3、《周礼》

也叫《周官》,是一部记载周代典章制度的书,主要是谈官制,由此关涉到极为丰富的内容。如“天官冢宰”,是将中央一级官员的制度设立、官员设置的。后世官制“六部制”的设立,其实正是本于《周礼》的六官,即本于《周礼》的政治制度设计和官员设置。

“三礼”的理念介绍:

“三礼”是先祖法治思想的滥觞,不能狭隘地曲解礼的内涵和初心。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切皆有礼度,有原则,有执行,这是几千年不变的行为规范,它公平维系社会秩序,礼治也就是法治的前身,是以敬畏心遵从道德的戒律,履行家国天下的规范与原则,既有宗教式敬畏与情感认同,又有法治的思维与理念。所以才千年不变,可以说已经融进国人血液了。

“三礼”的要义、原则及其具体执行模式亘古不变,深入民心,是中华民族的信仰体系,形成了东方文化的特色,那些带有宗法性质的准则已无可置疑地渗透到人民的观念之中,塑造了一代又一代国人的性格。

“三礼”指的是《周礼》与《仪礼》《礼记》。

“三礼”是我国最早记载古代礼制的著名典籍,也是后世制礼的典范。其中《周礼》偏重于典章制度,《仪礼》偏重于行为规范,《礼记》偏重对具体礼仪的解释和论述。

后世制礼,有官修礼典,如唐代的《大唐开元礼》,宋代的《开宝通礼》《太常新礼》《太常因革礼》《政和五礼新仪》,明代的《大明集礼》,清代的《大清通礼》,等等。也有私人私家撰述的家礼,如《颜氏家训》《涑水家仪》《朱子家礼》等。

扩展资料:

从礼的内容来看,主要包括吉、凶、宾、军、嘉5种:

1、吉礼是祭祀天地、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社稷、宗庙祖先等的礼仪。“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是传统社会国家最重要的事情,因此吉礼为五礼之冠。

2、凶礼是哀吊忧患之礼,因遇凶恶之事以致哀解忧排患而得名,既包括对丧葬的哀悼,也包括对饥馑、水患、战败、寇乱等天灾人祸的哀悼。

3、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

4、军礼是与军事有密切关系的礼仪。

5、嘉礼是和合人际关系、沟通联络感情的礼仪,主要包括饮食之礼、冠婚之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脤膰之礼、贺庆之礼等。

这些礼仪将传统的道德规范蕴含其中,并为上上下下不同社会地位、不同社会角色的人确立了行为规范。同时,历朝历代也都推崇礼的实践,强调以礼化俗,以礼“安上治民”,主张个人要学礼知礼,用礼来指导自己的所作所为,要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人民网-建设时代的礼仪文明

三礼是什么经典如下: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艺文化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生活,作为道德规范,对人们的素质修养起到了重要作用。说到礼仪,要提到儒家经典三礼,三礼指的是《周礼》、《仪礼》、《礼记》,是礼仪、礼仪教育、各种社会礼仪理论和礼仪制度的总和,是古代非常重要的道德制度典范。

《周礼》是第一次三例。由朱公团撰写,主要记录古代政治、文化、经济等制度,包括朱王朝和各诸侯国的制度,从儒家的政治角度考察国家制度。徐州是礼乐文化的形成时期,为了在政治上维护宗州统治的分封制度,朱公团进行了全面革新,大规模整理了礼乐,建立了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把吊旗祭典等都纳入了彩礼的范围。相关内容非常丰富,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礼仪》是中国古代礼仪最完备的书,是讲述古代贵族生活的各种礼仪仪式,具有明显的阶级差异。古代王朝非常重视范例,每个朝代都制定礼仪,范例对巩固等级、巩固阶级对立秩序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通过《仪礼》可以理解贵族生活的礼仪,还保存着远古的礼俗,对古代封建制社会有了更具体的认识。

《艺妓》主要记录先进的例子,包括对民间行为规范和国家制度的叙述(社会、宗教、政治等),是儒家思想和古代社会制度的重要著作。大量记录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礼俗、教化、课外、长老、服装等。

儒家经典三礼是指哪三礼?

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和《礼记》。1、《周礼》——记载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书《周礼》又名《周官》,是三礼之首,汉世初出,因...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