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诺千金的典故_一诺千金故事简介
一诺千金是指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那么一诺千金有什么 典故 是你们不知道的呢?下面是我这里为大家带来一诺千金的典故,希望大家喜欢。
一诺千金 的典故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
季布曾经是项羽的部将,他很会打仗,几次把刘邦打败,弄得刘邦很狼狈。后来项被围自杀,刘邦夺取天下,当上了皇帝。刘邦每想起败在季布手下的事,就十分生气。怒愤之下,刘邦下令缉拿季布。并下令有胆敢窝藏季布的论罪要灭三族。季布躲藏在濮阳一个姓周的人家。周家说:“汉王朝悬赏捉拿你非常紧急,追踪搜查就要到我家来了,将军您能够听从我的话,我才敢给你献个计策;如果不能,我情愿先自杀。”季布答应了他。周家便把季布的头发剃掉,用铁箍束住他的脖子,穿上粗布衣服,把他放在运货的大车里,将他和周家的几十个奴仆一同出卖给鲁地的朱家。
朱家是关东一霸,素以“任侠”闻名。朱家心里知道是季布,便买了下来安置在田地里耕作,并且告诫他的儿子说:“田间耕作的事,都要听从这个佣人的吩咐,一定要和他吃同样的饭。”不仅如此,还专程到洛阳去找汝阴侯夏侯婴,对他说:做臣下的各受自己的主上差遣,季布受项羽差遣,这完全是职分内的事。项羽的臣下难道可以全都杀死吗如今皇上刚刚夺得天下,仅仅凭着个人的怨恨去追捕一个人,为什么要向天下人显示自己器量狭小呢!再说凭着季布的贤能,汉王朝追捕又如此急迫,这样,他不是向北逃到匈奴去,就是要向南逃到越地去了。这种忌恨勇士而去资助敌国的举动,就是伍子胥所以要鞭打楚平王尸体的原因了。
夏侯婴从小与刘邦很亲近,后来跟刘邦起兵,转战各地,为刘邦建立汉王朝立下了汉马功劳。他很同情季布的不幸处境,在刘邦面前为季布说情,终于使刘邦赦免了季布。在这个时候,许多有名望的人物都称赞季布能变刚强为柔顺,朱家也因此而在当时出了名。后来季布被皇上召见,表示服罪,皇上任命他做了郎中。
当时,有一个季布的同乡人曹邱生,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官员,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听说季布又做了大官,一心想巴结他。于是,曹邱生特地请求皇亲国戚窦长君写一封信给季布介绍自己给季布认识。窦长君早就知道季布对他印象不好,劝他不要去见季布,免得惹出是非来,但曹丘生坚持要窦长君介绍。窦长君无奈,只好勉强写了一封推荐信,派人送到季布那里。
季布听说曹邱生要来,就虎着脸,准备发落几句话,让他下不了台。谁知曹邱生一进厅堂,不管季布的脸色多么阴沉,话语多么难听,立即对着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与季布拉家常叙旧,并吹捧说:“我们楚地有句俗语,叫做‘得黄金百两,不如得季布一诺’。您是怎样得到这么高的声誉的呢您和我都是楚人,如今我在各处宣扬您的好名声,这难道不好吗您又何必不愿见我呢”
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这番话,心里顿时高兴起来,留下他住几个月,作为贵客招待。临走,还送给他一笔厚礼。曹邱生确实也照自己说过的那样去做,每到一地,就宣扬季布如何礼贤下士,如何仗义疏财。这样,季布的名声越来越大。后人用“一诺千金”亚形容一个人很讲信用,说话算数。
一诺千金的解析一诺千金yī nuò qiān jīn
[释义] 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语出] 《史记·季布列传》:“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正音] 诺;不能读作“ruò”。
[辨形] 金;不能写作“斤”。
[近义] 言而有信
[反义] 言而无信
[用法] 常与“出言不苟”连用。一般作谓语。
[结构] 偏正式。
用一诺千金 造句1 愚蠢得一诺千金,勇敢得一字千钧。
2 然而中英商人仍能互相信任,无论交易额如何钜大,均口头成交,一诺千金。
3 竭忠尽孝,谓之人。礼仪谦让,谓之德。家和邻睦,谓之美。一诺千金,谓之诚。扶贫济困,谓之爱。博爱善良,谓之仁。清风廉洁,谓之正。
4 谜题:一帆风顺的事业,一往情深的爱人,一呼百应的人缘,一见如故的好友,一诺千金的人品,一举成名的魅力。(打一人物)。揭晓谜底:我最亲爱的朋友,就是你。一心一意的祝福送给你:龙年快乐!
5 干事情一鼓作气,做生意一本万利,走仕途一官半职,遇贵人一臂之力,逢佳人一见钟情,讲信用一诺千金,铁哥们一呼百应,人生路一帆风顺!祝你“八一”快乐!
6 一诺千金,诚信做事;一尘不染,知荣明耻;一丝不苟,不倦学习;一本正经,言行有礼;一心为公,廉洁无私;一鞭先著,从我做起;一身正气,修身律己!
7 先信夺人:八一祝:一尘不染作风路,一气呵成事业路,一生一世婚姻路,一心一意爱情路,一呼百应朋友路,一帆风顺生活路,一诺千金财运。
8 讲低碳,提倡环保,践行生态;守诚信,一诺千金,一言九鼎;读经典,修身养性,全民响应;承孝慈,尊老爱幼,家庭和睦;传箴言,树立正气,扶正祛邪。
9 “八一”祝你:一尘不染作风路,一气呵成事业路,一生一世婚姻路,一心一意爱情路,一呼百应朋友路,一帆风顺生活路,一诺千金财运路,一举成名功名路。
10 读书明理,律己修身;彬彬有礼,宽和谦逊;诚实守信,一诺千金;忠国孝亲,扶危济困;和谐社会,万众一心;文明中华,四季如春!
11 建军节 来了,特派“八路”来送祝福,一路高歌凯旋路,一马当先行军路,一日千里事业路,一心一意爱情路,一掷千金财运路,一团和气和谐路,一诺千金道德路,一帆风顺人生路!
12 君子之德,高山仰止;君子之怀,百川归海;君子之志,百折不回;君子之信,一诺千金;君子之爱,雪中送炭;君子之节,宁折不弯;君子之义,报国感恩!
13 诚实守信,一诺千金;敬业奉献,国之良木;见义勇为,上善若水;助人为乐,热情似火;孝老爱亲,根藏沃土。金木水火土,五行德为主!
14 一心一意,一帆风顺,一丝不苟,一举俩得,一呼百应,一箭双雕,一表堂堂,一臂之力,一诺千金,一举成名。我把这“十个一”送给你,祝福你十月十,十全十美!
15 读书修身,对话古今;孝敬父母,赡养双亲;谦恭礼让,善待来宾;诚实厚道,一诺千金;见义勇为,树立正气;扶危济困,奉献爱心!
16 今天这个场面不大,讲话也不多,但可以说是一字千斤,一诺千金,这样的承诺对我来说是第一次,是相当重的,他意味着我不能有任何的损失。
17 波澜不惊,有仇必报,宁死不屈,虚怀若谷,一诺千金,身先士卒,礼贤下士,忠贞不渝。
18 何文勋一诺千金,经常在工作之余进入防空洞,叩石垦壤,洒扫除草,让防空洞始终面貌如新。
19 我虽不是你们江湖人,但也知道一诺千金,九死不悔。
20 呵呵,先生客气了,有的人一诺千金,有的人分文不值。
1 一诺值千金的事例
2 一诺千金的成语故事
3 一诺千金的小故事
4 关于一诺千金的作文5篇
5 一诺千金的成语接龙100个
和氏璧的典故最早出现在《韩非子·和氏》:“ 楚人和氏 ( 卞和 )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 和氏之璧’。”
随后《汉书·邹阳传》:“故无因而至前,虽出随珠、和璧,只怨结而不见德。”
摘自《辞海》
和氏璧流落何方?
石以人贵,人以石显。当年若不是和氏之璧,绝不会演绎一出“完壁归赵”故事而使蔺相如青史留名,他极有可能如草木之人厕身缪贤之门而老于户牖之下;若不是有胆有识携璧使秦的蔺相如,和氏璧也许不会从此身价陡涨而价值连城,充其量也不过是诸侯或帝王手中玩物而已。
从楚文王到楚宣王的大约四百年间,世接代传,和氏璧一直是归存楚国王室。而至威王时,因嘉奖相国昭和灭越败魏有功,赏赐予他。后昭和于赤山举宴会饮,应众宾客所求而拿出传观共赏。会此山下深潭有鱼儿戏水,众人趋之争睹。那承想宴尽人散,和氏璧竟然不翼而飞!当时尚未发迹的张仪正屈附于昭和门下,众疑其无行,必盗相国之璧。于是“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但终查无实据,只好作罢。究竟是否冤案一桩不得而知,反正和氏璧了无踪影,不知去向。
数十年后,赵国宦官缪贤偶以五百金购得和氏璧,赵王闻之,于是占为己有,从此璧落赵国。究竟缪贤所购之璧是否前物,尚难肯定。秦昭襄王得知璧在赵国,于是企图恃强豪夺,假以十五城易璧。赵国于无奈之际,在缪贤的推荐下,由蔺相如“奉璧西入秦”。相如凭着超人的胆略和智谋,在中国历史上演出了一场流传千古的"完壁归赵"的故事。结局是“秦终不予赵城,赵亦不予秦璧”。
其后秦灭赵,掠尽其财,自然和氏璧落入囊中。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天下,号称“始皇帝”。象征至高至尊权力的宝玺自然非常物所为,于是特以和氏璧制“传国玺”一枚。命丞相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于其上,形呈龙凤鸟虫之状。公元前229年,始皇巡幸,乘龙舟至洞庭湘山,骤起风浪,龙舟顿有倾覆之险。为祭神镇涛,于是抛宝玺于湖中。8年后,有使者过华阴平舒道,遇一人持璧曰:“为吾遗滈池君”,从此传国玺失而复得。
秦末,刘邦率兵入咸阳。在灞上,素衣白马的秦王“子婴上始皇玺”,刘邦受之而佩带于身。为代代相传,号曰“汉传国玺”。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小皇帝刘婴仅两岁,国玺由王莽姑母汉孝元太后代管。王莽令其弟北阳侯王舜进长乐宫索要。太后气愤异常,痛斥后摔玺于地,可惜天下至宝被摔缺一角。后以黄金镶补,但毕竟天衣难补,留下疵瑕。
后光武中兴,莽败,国玺于兵乱之中几经展转,终落刘秀之手。东汉末,十常侍作乱,汉少帝夜间仓皇出宫避难,慌乱中传国玺丢失。乱定回宫,查无下落。不久,“十八路诸侯讨董卓”,长沙太守孙坚攻入洛阳,于城南甄宫井中捞出一宫妃尸体,发现其颈下锦囊中藏有金锁朱匣,打开后发现,原是上刻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经黄金镶补后的传国之玺。孙坚顿生异想,立即撤回鲁阳,图谋称帝。但不久阵亡岘山;而袁术又乘孙坚妻吴氏扶柩归里之机,“乃拘坚夫人而夺之”后称帝。而袁术死后,广陵太守徐璆又效袁术之法,于袁妻扶棺奔庐江途中截而夺之,后献于曹操。三国鼎立,宝玺属魏。后三国归于晋,玺落司马炎之手。
西晋末年,历史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政权更迭频繁。在血腥的残杀中,国玺也频频易手。公元304年,匈奴首领刘渊起兵反晋,号称“汉王”。刘渊病死,其子刘聪夺得帝位。在“永嘉之乱”中,王弥等人攻入洛阳,俘获晋怀帝并得国玺;后刘曜夺取帝位,改“汉”为“赵”,史称“前赵”,玺落曜手。后羯人首领石勒建“后赵”,于公元328年俘获刘曜得玺,并于玺上刻“天命石氏”四字。再后,汉族人冉闵灭后赵 而建“冉魏”,夺得传国玺。闵死而玺传其子冉智。三年后,前燕慕容俊以重兵围魏都邺城,晋濮阳太守戴施以出兵救援为名赚得玉玺。由晋安西将军谢尚送至建康(南京)。时为东晋穆帝永和八年。至此,玉玺转易流落四十余年后复归于晋。
公元420年,晋恭帝禅位于刘裕,玺入“刘宋”,后历齐、梁、陈、隋,最后玺落唐高祖李渊之手,并改“玺”为“宝”。
可惜的是国玺传至五代,从此下落不明。宋太祖“陈桥兵变”夺得政权,从后周仅得两方宝印,传国宝玺就此失落。
玺乃“受命于天”皇权之象征,为宣扬“天命所归”而巩固政权,因此在宋、元、明、清朝均有真假难辨的传国玺问世。
和氏璧从卞和献宝到始皇制作玉玺,以至后来神秘失踪,至今已有2600余年。和氏璧随着历史的波涛而沉浮。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成为千古谜团!
一诺千金的典故_一诺千金故事简介
本文2023-11-05 18:43:5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02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