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古代医书大全有什么,按时间顺序排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5浏览:2收藏

请问古代医书大全有什么,按时间顺序排列,第1张

唐以前重点中医古籍时间线

汉以后医道渐落,后学当先以汉古籍为宗,后参学后世之说。

汉代以前《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

西汉:《五十二病方》《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图

东汉:《伤寒论》《金匮要略》

晋代:《脉经》《针灸甲乙经》《抱朴子》《金匮药方》《肘后备急方》《雷公炮炙论》《本草经集注-敦煌残卷》《刘涓子鬼遗方》

隋唐:《黄帝内经太素》《诸病源候论》《千金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

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淳于意(太仓公)师承公乘阳庆,著“诊籍”(医案)第一人。

西汉(公元前207年——公元8年)《马王堆帛书》(大部分抄亍西汉初)与古代典籍的流传。如:《五十二病方》、《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以及《导引图》等。(注: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

前179年—前141年《涪水经脉木人》世界上最古的标有经脉流注的木质人体模型。(注:1993年2月,在四川省绵阳县永兴镇双包山2号汉墓中发现)。

《针经》失传,涪翁著,伪托后汉书;

西汉时最后写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分《素问》与《灵枢》二大部分。

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公元25年左右《难经》托名秦越人所作。

东汉三国时期(公元25年——公元280年)程高,东汉时期针灸医生,是涪翁的弟子,郭玉的老师。

郭玉,东汉时期针灸学家,曾任汉和帝的太医丞。

公元97年,班超再次赴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包括医学。

东汉时完成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和植物分类学著作。另有《李当之本草》、《吴普本草》失传

张仲景(公元150--219年)名机,东汉南阳郡涅阳人,他善于以六经论伤寒, 以脏腑论杂病, 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较为完整的辨证论治原则, 并善于运用”经方” 给人治病;使祖国医学的理论基与临证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后世医学者称他为“医圣”。

华佗(公元145--208年)他一生致力于医疗实践,精通内、外、妇产、小儿、针灸各科及卫生学、药物学、以及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体育保健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其中对外科尤为擅长,有“外科圣手”、“外科鼻祖之称”,还发明了“麻沸散”。

东汉魏伯阳根据自已的炼丹经验,编就《周易参同契》,这是世界上最古的炼丹书籍。

两晋南北朝时代

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80年——公元581年)

公元280年,王叔和 《脉经》,全书10卷,97篇。系我国现存第一部脉学专著。书中论及针灸达42篇,收录穴名近70个。

公元282年,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全书12卷128篇,记载人身穴位名349个,其中双穴300个,单穴49个,即全身共有针灸穴位649个。系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针灸的专著。

葛洪(公元283--363年)自号抱朴子,著有《抱朴子》、《金匮药方》、《肘后备急方》(其中用针灸治疗病症达61种)等。擅长炼丹,对化学、医学也颇有研究。

鲍姑(公元309--363年),葛洪之妻,我国医史上第一位女灸疗家,善于用艾灸去除赘疣,不独愈病,且兼获美艳;鲍姑实为开灸法美容之先河者。

公元366年,敦煌莫高窟开凿。此后从北魏至元代续有开凿,成为世界上著名的石窟群。窟内壁画、彩塑甚多,艺术价值极高。闻名于世的敦煌文书即发现亍此,其中中医文献资料有80多种。

雷敦(公元420--479年)著《雷公炮炙论》

公元443年(刘宗元嘉二十年),太医令秦丞祖奏置医学,草创医学教育。

陶弘景(公元452--536年),著有《本草经集注》已佚,现存有敦煌残卷。另有《肘后百一方》、《名医别录》、《养性延命录》等著作。

公元454--473年陈延之撰《小品方》。

公元479--502年之间,龚庆宣著《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

公元494年,洛阳龙门石窟开凿。至唐代有僧人将140多个古药方刻在石碑上,始有“药方洞”。

公元514年针灸传刭了朝鲜。

公元518年干陀利国赠杂香药等。波斯始通中国,其国产药甚多,如:薰陆、郁金、苏木、青木等。

公元541年,百济遣使请派学者和工医,梁武帝遂派陆和工匠、画师前往,并派医师赴朝。公元550年中医灸治术传入日本。

公元552年中国赠给日本钦明天皇《针经》一套。

公元562年吴人知聪,携带中医书、《明堂图》等约160卷赴日本。

隋唐五代十国时代

隋唐时期(公元581——907年)

杨上善撰注《黄帝内经太素》30卷,另有《黄帝内经明堂》13卷(残)。

公元608年日本派遗药师惠日、倭汉直福因等耒华学医。

公元610年,巢元方奉命主编《诸病源候论》,这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症候学专著。

孟诜(公元621--713年)享年92岁,著有《食疗本草》,系第一部食疗学专著。

“药王”孙思邈(公元581--682年)及其《千金方》、《千金翼方》。

公元624年唐“太医署”在京都长安设立,内有针灸科,设针博士一人,针助教一人,针师一人,负责教导针灸,足见当时针灸的盛行。

公元641年文成公主携带医药书籍等入藏。

公元659年,颁由苏敬等编撰的《新修本草》,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官修药典。

宇佗,元丹贡布(公元708)历经二十多年的心血,在45岁时撰成流传千古的医学巨著《四部医典》,为藏医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公元710年,金城公主出嫁吐蕃,带去杂伎诸工和龟兹乐队,及医药人员与书籍入藏。金银器与唐代高水平的金属工艺。当然金针、银针也有生产。

公元738年,陈藏器撰《本草拾遗》10卷。原书虽佚,但佚文可见于《证类本草》等书中。

公元752年,王焘撰《外台秘要》全书共40卷。

公元753年,高僧鉴真东渡日本,讲授中国医学。

公元762年,王冰将《黄帝内经素问》重加编次,并予注释。

8世纪初汉医马亚纳和藏医别鲁扎纳等编撰成《月王药诊》。

公元841--846年,蔺道人著成《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系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伤科专书。—公元847年昝殷撰《经效产宝》三卷,系我国现存最早的妇产科专书。

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979年)

公元927--960年,李殉撰《海药本草》

公元934年,陈士良著成《食性本草》十卷。

公元938--965年韩保升等修订《新修本草》,编成《蜀本草》。

宋金元时代

宋金元时期(公元960——1368年)

公元960---991年,宋政府成立“太医局”,隶属太常寺,常管医学教育。

公元960---1081年,宋政府设立“翰秫医官院” 专职医药行政。

公元961年,占城国(今越南南部)多次使宋赠送犀角、象牙、龙脑、乳香、玳瑁、沉香、胡椒、丁香花、茴香、豆蔻等药物。

公元973年,刘翰等人编成《开宝新详定本草》,次年重定为《开宝重定本草》。

公元974年,三佛齐国(今印尼苏门答腊岛巨港附近)多次使宋赠送家牙、犀角、熏陆香、龙脑、乳香等药物。

公元975年后;交趾国(今越南北部)多次使宋赠送犀角、象牙、珍珠、玳瑁、乳香等药物。

公元982年,高丽国王使宋赠送珍贵器物和药物。

公元992年,王怀隐等编《太平圣惠方》成书,收药方16834通;卷99为针经,卷100为灸经、又称“明堂灸经”。

公元987年后,大食国(今阿拉伯半岛)多次使宋赠送白龙脑、蔷薇水、象牙、琥珀等药物。上述药物“洋为中用”极大地充实了中药。

公元1016年,宋真宗赠高丽国一部《太平圣惠方》。

公元1026年,王惟一著《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次年主持设计铸造针灸铜两具。

钱乙(公元1035—1117年)擅长儿科经学生阎孝忠整理,编成《小儿药证直诀》。

公元1041年,宋惠清到日本行医。日人藤原清贤奉命来宋求治眼疾。

公元1041--1048年,吴简、宋景《欧希范五脏图》。是已知世界上最早的人体解剖学图谱。

公元1057年宋政府设立“校正医书局”,编辑整理医书。

公元1061年,苏颂等编成《图经本草》,收药图993幅,为现在最早的版刻药物图谱。

公元1068--1077年,林亿、掌禹锡、高保衡等校订医书,林亿还著有《黄帝三部针灸经》。

公元1075年,沈括与苏轼合编《苏沈良方》。

公元1076年,宋设“卖药所”(即“成药所”);后另设“修合药所”(后改称“医药惠民局”和“医药和剂惠民局”)。

公元1079年,宋廷派医官刑恺等赴高丽,并带去大批药材。

公元1093年,董汲撰《小儿斑疹备急方论》和《脚气治法总要》。

公元1098年,杨子建撰《十产论》;庞安时撰《伤寒总病论》。

公元1099年,刘温舒舒撰《素问入式运气论奥》

公元1102--1106年杨介撰《存真图》(又一份解剖图)间世。

公元1106年,琼瑶真人《针灸神书》(即《琼瑶神书》)。

公元1107--1110年,宋政府命裴宗元、陈师文等人整理官药局所收方剂编成《和剂局方》。

公元1108年,朱肱写成《伤寒百问》;

公元1114年起用为医学博士;

公元1118年将该书重加校正,并加附方,刻为《伤寒类证活人书》(又叫《南阳活人书》20卷,该书据经络识六经,阐述六经分证的特异性和六经分证的重要性。

公元1111年,寇宗爽编成《本草衍义》20卷。

公元1111--1117年宋医官合编《圣济总录》共200卷,其中卷191--卷194为“针灸门”。

公元1116年,医官曹忠和等重新校刊《政类本草》,改称《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公元1128年,庄绰著《灸膏肓腧穴法》。

公元1132年,许叔微撰《普济本事方》10卷。

公元1133年,张说撰《坞峰普济方》。

公元1144年,成无己著《注解伤寒论》。

公元1146年,窦材辑录、刊行《扁鹊心书》。

公元1150年,刘肪撰《幼幼新书》。

公元1151年,《和剂局方》经许洪校订,改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公元1153--1163年,阎明广著《子午流注针经》;书中《流注指微针赋》系何若愚所撰,阆明广作注。

公元1159年,王继先等再次校订增补叫做《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32卷,简称《绍兴本草》。

公元1165年,王执中编撰成《针灸资生经》一书,刊于1220年。

公元1170年,《卫济宝书》刊行。

公元1172年,刘完素撰《宣明论方》15卷。

公元1174年,陈言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公元1181年,郭雍撰《伤寒补亡论》。

公元1186年,张元素撰《医学启源》、《珍珠囊》;刘完素撰《素问玄机原病式》。

公元1189年崔嘉言撰《脉诀》。

窦杰、字汉卿(公元1195--1208年),著作有《针经指南》等。

公元1196年,李迅撰《集验背疽方》。

公元1224年,张杲撰《医说》10卷刊行。

公元1226年,闻人耆年撰《备急灸法》刊行。

公元1228年,张从正撰《儒门事亲》。医学史上的“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

公元1237年,陈自明所编《妇女大全良方》是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妇产科专著。

公元1241年,施发撰《察病指南》。

公元1247年,南宋宋慈所著《洗冤录》著成,它是世畀上最早的一部法医学著作。

公元1248年,陈衍撰《宝庆本草折衷》。

公元1249年,李杲撰《脾胃论》。

公元1253年,陈文中撰《小儿痘诊方论》;严用和撰《济生方》。

公元1263年,陈自明编成《外科精要》3卷。

公元1270年,元政府设立“广惠司”,专司药政。

公元1271---1368年,元政府设立“太医院”,为最高医药行政机构。

公元1276年,李杲所撰《兰室秘藏》刊行。

公元1289年,王好古撰写《汤液本草》3卷。

公元1292年,在北京和多伦各设立一个“回回药物院”。

公元1294年,曾四荣撰《活幼心书》。

公元1295年,窦汉卿所撰《针经指南》刊行。

公元1308年,王好古所撰《此事难知》刊行;杜思敬辑19卷《济生拨萃》,内有针灸4卷。

公元1311年,窦桂芳(杰之子)刊行《针灸四书》。

公元1321年,孙允贤编辑《医方大成》。

戴思恭(公元1324--1405年)系朱丹溪门生著有《证治要诀》等;注《丹溪金匮钩元》。公元1329年,王国瑞撰《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刊行。

公元1330年,忽思慧撰《饮膳正要》。

公元1331年,李仲南撰《永类钤方》。

公元1335年,齐德之编成《外科精义》2卷。

公元1337年,危亦林撰《世医得效方》。

公元1338年,许国桢等人撰成《御药院方》20卷。

公元1341年,滑伯仁撰《十四经发挥》;杜本撰成《敖氏伤寒金镜录》系舌诊专著。

公元1343年,罗天益撰成《卫生宝鉴》。

公元1345年,葛可久撰《十药神书》。

公元1347年,朱震亨撰《格致佘论》。

公元1359年,滑寿撰《诊家枢要》。

公元1366年,滑寿注《难经本义》刊行。

明朝时代

公元1370年,倪维德著《原机启微》2卷,系眼科专著。

公元1388年,刘纯撰《医经小学》6卷,其中卷三、卷五为针灸内容。

公元1406年,朱肃、滕硕、刘醇等编修的《普济方》168卷刊行。其中卷409--424为针灸门。

公元1425年,陈会撰,刘瑾校《神应经》刊行。

公元1439年,徐凤编成《针灸大全》6卷。

公元1443年,明太医院复刻《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并铸针灸铜人像,有666处穴位。

公元1445年,朝鲜金礼蒙编成《医方类聚》,书中收录元、明以前中国医书百佘种。

公元1447年,金循义、金义孙编撰的《针灸择日编集》刊行。

公元1468年,寇平著《全幼心鉴》4卷。

公元1470年,方贤编订、杨文翰校《奇放良方》刊行。

公元1472年,熊宗立撰《勿听子俗解八十一难》刊行。

公元1476年,兰茂撰《滇南本草》。

公元1492年,王纶撰《本草集要》。

公元1497年, 夏英编撰《灵枢经脉翼》3卷。

公元1501年,张世贤的《图注八十一难经》刊行。

公元1505年,明政府组织刘文泰等编撰的《本草品汇精要》定稿。王九思等编注《难经集注》。

公元1515年,杨洵撰《针灸集书》(针灸详说)刊成。虞抟撰《医学正传》。

李时珍(公元1518--1593年)著有《本草纲目》、《濒澜脉学》,另有《奇经八脉考》。

公元1519年,汪机著《外科理例》;翁仲仁著《痘疹金镜录》。

杨继洲(公元1522--1620年)著有《针灸大成》。

公元1529年,高武撰《针灸聚英》4卷刊行;另有《针灸节要》于1537年刊行。

公元1529年,薛己 著《内科择要》,另有《外科枢要》、《正体类要》2卷;和《女科撮要》5卷。

公元1529年,魏直撰《痘疹博爱心鉴》。

公元1530年,汪机撰《针灸问答》3卷刊行;

公元1531年著《痘症理辨》。

公元1549年,万全撰《万密斋医学全书》。

公元1150年,沈之问撰《解围元薮》。

王肯堂(公元1551--1631年),历经十一载编《证治准绳》40卷。

公元1552年,江灌编成《名医类案》12卷。

公元1556年,徐春甫编《古今医统大全》刊成,其中卷六和卷七为针灸门。

公元1565年,楼英撰《医学纲目》刊行,针灸部分集中亍卷7、8、9三卷中。陈嘉谟撰《本草蒙筌》。

公元1566年,沈子禄撰成《经络分野》一书。

公元1568年,徐春甫发起成立“一体堂宅仁医会”。

公元1575年,李梃撰《医学入门》刊成,首卷叙明堂图,卷一记经络、针法、灸法等。

公元1575年,葆光道人撰《秘传眼科龙木论》10卷,其中卷八为针灸经,收录71穴。

公元1576年,徐师鲁编有《经络枢要》与《针灸经络全书》。

公元1584年,吴昆撰《医方考》。

喻昌(公元1585---1664年),著有《医门法律》、《尚论篇》等。

公元1586年,马莳著《黄帝内经素间灵枢注证发微》刊行。

公元1587年,龚廷贤撰《万病回春》。

公元1591年,陈言撰《杨敬斋针灸全书》刊行。高濂辑《遵生八笺》。

公元1601年,吴勉学撰《痘疹大全八种》;王肯堂辑、吴勉学校《古今医统正脉全书》刊行。

公元1601年,赵文炳因被杨继洲三针治愈痿痹症,录《针灸大成》刊行,并绘《铜人明堂之图》四幅。

公元1604年,龚云林撰《小儿推拿秘旨》刊行。

公元1606年,王宗泉编《针灸学辞典》8卷,又名《脏腑证治图谈境经》刊行。

公元1608年,王肯堂撰成《证治准绳》。

公元1609年,张三锡撰《经络考》并收录其汇编的《医学淮绳六要》中。

公元1614年,吴有性著《瘟疫论》。

公元1615年,龚廷贤撰《寿世保元》。

公元1617年,陈实功著《外科正宗》4卷。赵献可著《医贯》

张璐(公无1617---1700年),著有《张氏医通》,其子登,传承父业。

公元1618年,吴昆著《针方六集》刊行。

公元1622年,缪希雍撰《炝炙大法》。其撰《本草经疏》于1625年刊行。

公元1624年,张介宾著《类经图翼》、《类经》刊行;并撰《景岳全书》于1640年刊行。公元1628年,翟良编《经络汇编》刊行。

公元1630年,张明绘著彩色《绘图经络图说》。

公元1632年,陈司成撰《霉痉秘录》。

公元1642年,李中梓撰《内经知要》。

公元1644年,傅仁宇著《审视瑶函》6卷刊行,卷六有眼科针灸要穴。

清朝时代

清代(公元1644——1911年)

叶天士(公元1667---1746年)三代祖传、先后拜师17人,博采众长,是温病学奠基人之一。《临证指南》、《温热论》系其门人整理。

公元1668年,叶广祚编《采艾编》4卷刊行。

公元1669年,柯琴著《伤寒来苏集》。莫熹(丹子)注《难经直解》2卷。

公元1670年,张志聪著《黄帝内经素问灵枢集注》

公元1671年,李潆述《身经通考》刊行。

公元1673年,李中梓撰写的《医宗必读》10卷刊行。

薛雪(公元1681---1770年)著有《温热条辨》、《医经原旨》等。

公元1684年,黄谷绘彩色《明堂经络图册》共16幅,1687年缩印。

公元1689年:尤乘重辑《重辑经络全书》刊行。

公元1689年:汪昂撰写《素问灵枢类纂约注》3卷;1694年其撰的《经络歌诀》刊成,多附亍其编的《汤头歌诀》之后;另有《经络穴道歌》、《本草备要》8卷、《医方集解》3卷等。

徐大椿(公元1693---1771年)字灵胎、号洄溪,著有《神农本草百种录》、《难经经释》、以及《伤寒类方》、《医学源流论》等,并录《经络诊视图》。

公元1695年:夏鼎著《幼科铁镜》。

公元1702年:张志聪《伤寒伤集注》刊行。

公元1711年:叶茶山辑《采艾编翼》3卷。

公元1712年:张锡驹撰写《伤寒论直解》6卷。

公元1715年:亟斋居士著《达生篇》。

公元1717年:韩贻丰撰《太乙神针心法》。

赵学敏(公元1719---1805年)编有《本草纲目拾遗》、《串雅外篇》等。

公元1726年:清廷陈梦雷等编《古今图书集医部全录》520卷刊成。

公元1729年:尤怡著《金匮要略心典》、《伤寒贯珠集》。

公元1732年:程仲龄著《医学心悟》。

吴瑭、字鞠通(公元1736---1820年)温病学家,著有《温病条辨》6卷。

公元1740年:王维德著《外科证治全生集》。

公元1742年:吴谦等人编《医宗金鉴》共90卷刊行,卷79--86为“剌灸心法要诀”。

公元1750年:陈复正著《幼幼集成》。

公元1757年:吴仪洛著《本草从新》。

公元1761年:吴仪洛撰写《戍方切用》13卷;严西亭等著《得配本草》。

公元1763年:陈廷铨编《罗遗编》3卷,刊行。

公元1769年:黄宫绣撰《本草求真》10卷。

公元1772---1782年,清廷修《四库全书》,窝禁于修。其中收入历代医书百余种。

公元1792年,唐大烈编 《周身经络总诀》刊行;并辑有《吴医汇讲》11卷系最早医学刊物。

公元1798年,李守先撰《针灸易学》刊成,其善治疟疾,22天治愈437人。

公元1803年,陈念祖撰《伤寒论浅注》6卷。

公元1803年,陈修园撰《时方妙用》4卷;

公元1804年著《医学三字经》。

公元1804年,郑梅涧的喉科专著《重楼玉钥》2卷首次刊行,下卷为针灸门。

公元1805年,高秉钧撰《疡医心得集》;皮尔逊传入牛痘接种法。

公元1808年,方补德撰《喉风论》4卷,而卷四为针灸门。

王士雄,字孟英(公元1808---1867年)著有《霍乱论》、《温热经纬》以及《王氏医案》等。

公元1812年,蔡乃庵编《医学四要》,而《医元会要》为其中之一部,详于十二经病候和药物归经。

公元1817年,李学川辑《针灸逢源》刊行。

公元1819年,钱镜湖重刻《胎腑正伏倒明堂图》。

公元1821年,江上外史撰《针灸内篇》。

公元1822年,清廷下令太医院永远废止针灸科。

公元1824年,肖福庵撰《针灸全生》。

公元1827年,傅山所撰《傅青主女科》刊行。

公元1830年,王清任撰《医林改错》;翁藻撰《医钞类编》,卷一《经穴图考奇经八脉》。

公元1836年,虚白子、七宝生校《太乙离火感应神针》刊行。

公元1840年,江考卿著《江氏伤科方书》。

公元1843年,周松龄著《小儿推拿辑要》。

公元1844年,顾观光辑《神农本草经》。

公元1848年,吴其浚编著《植物名实图考》刊成。

公元1850年,王锡鑫编《针灸便览》刊成。叶志诜编集《观身集》刊行,内录有陈会的剐勺明丶“全身百穴歌“、沈绂的” 十二经脉络“等。

公元1851年,赵术堂撰《医学指归》刊成。

公元1851——1864年(太平天国期间):太平天国兴办医院、疗养院,实行公医制度,并明令禁止鸦片,禁止缠足、溺婴及废除娼妓等。

公元1852年,管松声校订《痧症旨微集》刊行。

公元1853年,吴亦鼎编《神灸经纶》4卷刊行。

公元1856年,苏元箴辑《针灸便用图考》刊行。

公元1858年,陆定圃著《冷庐医话》。

公元1861年,陈国笃撰《眼科六要》。

公元1863年,费伯雄撰《医醇聩义》。

公元1864年,吴尚先撰《理瀹骈文》。

公元1868年,栗山痴叟编《十二经脉歌》刊行;金德鉴(保三)编《焦氏喉科枕秘》。

公元1869年,张衍思撰《传悟灵济录》二集。

公元1872年,孔广培参订《太乙神针集解》。

公元1874年,廖润鸿编著《针灸集成》刊行。夏春农著《疫喉浅论》。

公元1875年,应其南撰《济世神针》刊行;冯文轩录《针灸穴法》。

公元1876年,张镜撰《刺疔捷法》刊行。

公元1878年,陈惠畴撰《经脉图考》刊行。

公元1879年,仲山氏撰《经络穴位》。

公元1883年,金右田传、雷少逸编《灸法秘传》刊行;徐宝谦编《灸法心传》刊行。

公元1884年,唐宗海撰《血证论》,1892年著《医经精义》。

公元1885年,陈虬在瑞安创办《利济医院》、《利济医学堂》;著有《利济元经》教材丛书;并首创医用历本。

公元1889年,张振鋆著《痧喉正义》、《厘正按摩要术》。

公元1889年,国人自办的天津总医院创立。

公元1892年,陈虬撰、张烈编《经脉表》。

公元1898年,李盛卿撰《脉度运行考》刊行。

公元1899年,刘钟衡著《中西汇参铜人图说》刊行。

公元1906年,王有忠著《中西汇参医学图说》刊成。

公元1907年,王鋆辑校《考正穴法》。

公元1908年,唐宗海《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刊行。

公元1909年,姚襄撰《灸法集验》刊成。

公元1909---1933年张锡纯著《医学衷参西录》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中药制剂手册》方之妇科五淋丸 31 组成 32 制法 33 妇科五淋丸的用法用量 34 功能主治 35 附注 4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之妇科五淋丸 41 妇科五淋丸的别名 42 处方 43 制法 44 功能主治 45 妇科五淋丸的用法用量 46 使用注意 47 摘录 5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方之妇科五淋丸 51 组成 52 功效主治 53 妇科五淋丸的用法用量 54 制备方法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妇科五淋丸 1 拼音

fù kē wǔ lín wán

2 概述

妇科五淋丸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三首。

3 《中药制剂手册》方之妇科五淋丸 31 组成

当归、川芎、地黄各240g,白芍药、木通各150g,茯苓皮、栀子(姜水炒)各120g,石苇、甘草、琥珀各60g,海金砂300g,黄连30g[1]。

32 制法

上药为细末,水泛为小丸[1]。

33 妇科五淋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6g,温开水送下,日二次[1]。

34 功能主治

《中药制剂手册》方之妇科五淋丸功能清热利水,分清止淋[1]。主治膀胱湿热而致的小便赤涩,淋漓浑浊,肿胀疼痛[1]。

35 附注

本方由《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五淋散加味而来[1]。

4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之妇科五淋丸 41 妇科五淋丸的别名

妇科分清丸

42 处方

当归4两,生地4两,川芎3两,滑石3两,木通2两,甘草2两,生栀子2两,生白芍2两,石苇1两(去毛),黄连1两,海金砂5钱。

43 制法

上为细粉,凉开水泛小丸。

44 功能主治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之妇科五淋丸功在清热利水。主治膀胱湿热,淋漓不断,混浊带血,小便不利,尿道刺痛。

45 妇科五淋丸的用法用量

妇科分清丸(《中国药典》一部)。《中国药典》本方用法:先将石苇加水煎煮二次,滤过,余药粉碎成细粉,混匀,用石苇煎液泛为丸。每服三钱,每日二次。

46 使用注意

孕妇忌服。

47 摘录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

5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方之妇科五淋丸 51 组成

当归8两,川芎8两,生地8两,白芍5两,木通5两,柏子(炒)4两,茯苓皮4两,石苇(去毛)2两,甘草2两,琥珀2两,海金沙10两,黄连1两。

52 功效主治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方之妇科五淋丸功在清热利水,分解止淋。主治妇女便溺涩滞,小便红赤淋沥浑浊,湿热肿痛。

53 妇科五淋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日服2次,温开水送下。

54 制备方法

1诗经中有关中药点句子

《诗经·王风·采葛》,全文为:“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该诗用夸张的比喻,生动地表达了对情人的思念之情。诗中的主人公在想象他的情人正在田野中采集葛、萧、艾三种植物,而这三种植物都是中药。

《诗经》中还有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它来自《卫风·木瓜》。在诗中,木瓜是用来作为一种爱情的信物,传递美好的情感的。但是,木瓜还是一种中药。木瓜属蔷薇科,味甘、酸,性温,具有舒筋活络、和胃化湿等功效。它含有丰富的皂素、苹果酸、柠檬酸、维生素C、鞣酸等药用和营养成分,多应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肢体酸重、筋脉拘挛、吐泻转筋、脚气水肿等病证。具有和胃止吐功效的传统中成药“木瓜丸”,至今仍受群众欢迎,而作为中药的木瓜主产于安徽、四川、湖北、浙江等地,产于华南的以“岭南果王”著称的水果木瓜,实际上是“番木瓜”,其营养价值较高,而药用价值却低于药用木瓜。

《国风·周南》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一段,恐怕也是《诗经》中普及率相当高的名句。诗人用春天桃花的艳丽娇美来形容少女的美好年华,诗中描述出一幅“人面桃花,相映成趣”的田园风光,使人产生无比美好的遐想。所以桃花自古以来都是人们趋之若鹜的观赏植物,有关桃花的诗文可以说汗牛充栋。可是桃的花以及花开后结的果实却是药。

桃也是蔷薇科植物,它的全身都是药。其花、果、果仁都有药用价值。

先说桃花,其味甘、辛,性微温,入心、肾经,有活血悦肤、峻下利尿、化瘀止痛等功效。含有山萘酚、胡萝卜素、维生素等成分,其中山萘酚有较好的美容护肤作用。

桃花谢了以后便开始结果,而未成熟的果实干燥后,叫“碧桃干”,是一种收涩类中药,味苦,性平,入肺、肝经,具有敛汗涩精、活血止血、止痛等功效。主治盗汗、遗精、吐血、疟疾、心腹痛、妊娠下血等病症。

桃的成熟果实是一种美味的水果,其果核的仁却是一种活血袪瘀类中药。其味苦、甘,性平,入心、肝、大肠经,具有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之功效。常用于经闭痛经、瘕瘕痞块、肺痈肠痈、跌扑损伤、肠燥便秘、咳嗽气喘等病症。

《国风·王风》中的《中谷有蓷》是一首被离弃妇女自哀自悼的怨歌,其中第一章是这样写的:“中谷有蓷,暵其乾矣。有女仳离,嘅其叹矣。嘅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整篇意思不难理解,只是其中那个“蓷”字有点艰涩。这个字读“推(tui)”,就是一种中药——益母草的古称。益母草可谓是“妇科圣药”,是一种唇形科草本植物,以其干燥的地上部分入药,味辛、苦,性凉,入肝、心包经,具有活血调经、利尿消肿之功效。其药用成分主要是益母草碱等生物碱,常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恶露不尽、水肿尿少等病症。

《国风·郑风》中的《东门之墠》,第一段是:“东门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这又是一首情诗,大意是:“东门有片广场,茹藘在山坡上生长。她家离我近在咫尺,而人却像在远方。”

其实最关键的是那“茹藘”,其发音“如驴(rulü)”,那又是什么东西呢?告诉你,那是一种叫“茜草”的植物。它属于茜草科,为攀援性草本植物,其根状茎和其节上的须根均为红色,可作染料,茜草也是一种活血袪瘀的中药。其味苦,性寒,入肝经,具有凉血、活血、祛瘀、通经等功效。常用于吐血、衄血、崩漏下血、外伤出血、经闭瘀阻、关节痹痛、跌扑肿痛等病症。

2关于中医的古诗词

关于古中医的诗词歌曲赋等,在中医古籍中是实在是太多了。

举例一些古籍读本:

《药性歌括四百味》

《脉象口诀歌》

《药性赋》

《诸病主病诗》

《百家针灸歌赋》

《汤头歌诀》

《增订医方歌诀》

《十二经补泻温凉引经药歌》

《伤寒百证歌》

《孙真人针十三鬼穴歌》

《医方歌括》

散见于中医古籍中的诗词等实在是举不胜举。

3有关中药的诗句

一首用中药名称写成的“四季歌”:

春风和煦满常山,芍药天麻及牡丹;

远志去寻使君子,当归何必找泽兰。

端阳半夏五月天,菖蒲制酒乐半年;

庭前娇女红娘子,笑与槟榔同采莲。

秋菊开花遍地黄,一回雨露一茴香;

扶童去取国公酒,醉倒天南星大光。

冬来无处可防风,白芷糊窗一层层;

待到雪消阳起石,门外户悬白头翁。

注:此为我国古人笔下著名的中药名四季歌,既符合一年四季的特征,又加入20余味中草药名,极富情趣。不仅令人神往,还可感悟中药名包含的学问,不失为一首佳作

上联:独有痴儿渐远志。

下联:更无慈母望当归。

清末湖北明医何九香先生,母亲病故后悲思万千,遂自题一门联。以独特的构思,嵌入远志、当归两味中药名,来寄托自己对慈母的哀思和怀念,可谓情真意切。

上联:白头翁持大戟,骑海马,与木贼草寇战百合,旋复回朝,不愧将军国老。

下联:红娘子插金簪,戴银花,比牡丹芍药胜五倍,从容出阁,宛如云母天仙。

此联上下联共嵌入十八个药名。

上联:白头翁骑海马赴常山挥大戟怒战草蔻百合,不愧将军国老。

下联:何首乌驾河豚入大海操仙茅逼杀木贼千年,堪称长卿仙人。

此联为山西名医傅山和其友所对。嵌十六味中药。

上联:红娘子身披石榴裙,头戴银花,比牡丹芍药胜五倍,从容贯众,到天竺寺降香,跪伏神前,求云母天仙早遇宾郎;

下联:白头翁手持大戟子,脚跨海马,与草寇甘遂战百合,旋复回乡,上金銮殿伏令,拜常山侯,封车前将军立赐合欢。

此联上下联共嵌入二十八个药名。

4描述中医的诗句

赞中华中医药历史成就

李景华

中华悠悠五千年,生生不息延绵绵,

国医立基数千载,四大国粹有一篇,

伏羲九针神农药,岐黄问对天下传。

伊尹烹饪创汤液,六气致病医和谈,

周分医科为四种,上工下工考医官。

扁鹊言脉留后世,仓公诊籍第一篇,

韩康卖药无二价,仲景辩证精又专,

华佗发明麻醉术,董奉济厄杏林暖。

叔和脉经廿四种,葛洪炼丹罗浮烟,

甫谧甲乙定孔穴,弘景审药本草研。

雷公炮制有多种,元方诸病源候颁,

药王思邈医龙虎,王焘外台大部卷,

唐修本草世第一,鉴真渡海国医传,

昝殷妇科开山祖,道人仙方正骨传。

宋慈法医闻世界,自明妇科天下先,

慎微证类修本草,钱乙小儿有深研,

惟一铜人称国宝,宋代药局医官院。

元素脏腑辨精微,子和攻下完素寒,

东垣专主脾胃论,丹溪滋阴有新见,

乾孙神书讲痨瘵,薛氏医案后世传,

时珍采药问农樵,寿世保元有廷贤,

赤水玄珠生生子,继洲大成不一般,

景岳才高有八斗,肯堂准绳数万言,

又可瘟疫倡戾气,献可温补大宝观,

青主琴棋书画博,名医类案是江瓘,

外科正宗实功著,吴谦金鉴总纂官,

清代温病四大家,叶薛吴王创新篇,

大椿秀才书万卷,学敏拾遗补药篇,

修园医书十六种,活血化瘀勋臣见,

还有孟河四大家,师机外治理瀹骈,

民国汇通一时盛,恽朱唐张小洞天,

后世医家更无数,中华医术代代传。

5关于中医的古诗词有哪些

1、休闲之人

出处:无

金箔河车千里光,使君夜合卧蛇床。

闲观木槿垂盆草,小坐莲房五味尝。

2、赞誉红娘

出处:无

红娘笑立南星夜,鬓插金钗石决明。

忘却防风传蜜语,含羞大力助张生。

3、小园观景

出处:无

蝴蝶双双飞紫菀,时当半夏赏丝瓜。

满园玉果金钱草,荷叶浮萍映日斜

4、有功之臣

出处:无

天丁大戟穿山甲,铁脚灵仙鬼见愁。

十大功劳金不换,红花月季上乌头。

5、有备无患

出处无

六月雪飞夏枯草,常山独活白头翁。

余粮小豆陈仓米,故纸防风静守宫。

6和中医有关的诗词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1、果在刺中央,秋来满山冈,核仁是良药,安神作用强。

(打一中药名)zhidao——谜底:酸枣仁 2、美丽一姑娘,家住高山上,只因心肠善,为人专治疮。(打一中药版名) ——谜底:山慈姑 3、一物陆地长,一物水中生,姓异治同病,共唤一个名。

(打两中药名) ——谜底:草决明、石决明 4、一人一家多辛苦,儿子再大不离母, 百年古书已无用,千里捎书一字无。(打四个中药名) ——谜底:丹参、附子、破故纸、白芷 5、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打一中医古籍) ——谜底:汤头歌决 6、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打一中医名词) ——谜底:阴阳俱虚 7、何人不起故园情(打一中药名) ——谜底:当归 8、千树万树梨花开(打二中药名) ——谜底:木通、白英权 解析:英扣花 9、四海之内皆兄弟(打一中药名) ——谜底:昆布。

7有关中医的诗句

《题孙思邈真》作者:苏轼 年代:宋先生一去五百载,犹在峨眉西崦中。

自为天仙足官府,不应尸解坐虻虫。电化有奇人,首推马神医,一切一问卦、便知有甚疾。

内伤加外患、一柱香皆愈。深藏功与名、事了拂衣去。

鹧鸪天·西瓜吟 炎夏寻觅消暑方,西瓜止渴胜琼浆。 含冰蕴雪沁脾肺,安定心神一日凉。

圆溜溜,色苍苍。天生白虎美名扬注。

生津养胃降虚火,半块西瓜保健康。 注:清代王孟英《随息居饮食谱》称西瓜名“天生白虎汤”。

醉花阴·从医十年 潜沉从医十春秋,岂畏人消瘦; 漫路勤为舟,研阅百卷,签纸盈双袖。 岐黄史籍实浩瀚,须精心探究; 辰光易流逝,当紧操术,增万人之寿。

三国演义中赞叹华佗诗:治病须分内外科,世间妙艺苦无多。神威罕及惟关将,圣手能医说华佗。

华佗仙术比长桑,神识如窥垣一方。惆怅人亡书亦绝,后人无复见青囊。

8有关中医的诗句

《题孙思邈真》

作者:苏轼 年代:宋

先生一去五百载,犹在峨眉西崦中。

自为天仙足官府,不应尸解坐虻虫。

电化有奇人,首推马神医,一切一问卦、便知有甚疾。内伤加外患、一柱香皆愈。深藏功与名、事了拂衣去。

鹧鸪天·西瓜吟

炎夏寻觅消暑方,西瓜止渴胜琼浆。

含冰蕴雪沁脾肺,安定心神一日凉。

圆溜溜,色苍苍。天生白虎美名扬注。

生津养胃降虚火,半块西瓜保健康。

注:清代王孟英《随息居饮食谱》称西瓜名“天生白虎汤”。

醉花阴·从医十年

潜沉从医十春秋,岂畏人消瘦;

漫路勤为舟,研阅百卷,签纸盈双袖。

岐黄史籍实浩瀚,须精心探究;

辰光易流逝,当紧操术,增万人之寿。

三国演义中赞叹华佗诗:

治病须分内外科,

世间妙艺苦无多。

神威罕及惟关将,

圣手能医说华佗。

华佗仙术比长桑,

神识如窥垣一方。

惆怅人亡书亦绝,

后人无复见青囊!

《扁鹊内经》9卷和《扁鹊外经》12卷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早已失传!仿基本上都刻意套用了这个名字,其实内容是另外的内容而已。如果是真的,那你是立大功了!建议你拍照发出来看看!

 

扁鹊(前407—前310),汉族,姬姓,亲王恩赐他姓秦,名越人,又号卢医,渤海郡郑(今河北沧州市任丘市)人,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

因他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秦太医李醯术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杀之。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河北省《博野县志》载:其墓在博野芦村,毁于大跃进时期。

请问古代医书大全有什么,按时间顺序排列

唐以前重点中医古籍时间线汉以后医道渐落,后学当先以汉古籍为宗,后参学后世之说。汉代以前《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西汉:《五...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