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奇书,山海经的秘密!
上古奇书,《山海经》的秘密!
内容导读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
《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31000字。记载了100多邦国,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讯息。其中《山经》所载的大部分是历代巫师、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记录,经长期传写编纂,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山海经》是一本记载着奇诡怪物和神灵的古书,一本“文学大儒皆读学以为奇”的荒诞之作。几千年来,中国人对其非常懊恼,因为其中纷繁复杂的山水地理,使人如坠迷雾;几千年来,中国人对其又极其向往,因为其中王母所居之玉山、黄帝所建之轩辕之丘,使人如临仙境。在成功地穿梭于华夏文明几千年的故纸堆后,《山海经》的神秘,于今,愈加的耐人寻味,引人发思!
“五藏”与“五脏”之间的趣味解读,大陆地球位置与五脏人体的相吻合;按“河”索“山”,拨开山海经地理迷雾,谜一样的黄河,纷繁的昆仑!曾经沧海为桑田,“青海”一名亦源于此;传说中的“泛天之水”,浊浪滔天;“浊”与 “浊”, “浊”与“蜀”,是巧合,还是必然?一张现代电子卫星地图,让我们不得不打破几千年的思维成规;也许,对于大自然,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想象力。
一、地球的五脏
大陆是从哪里来的?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按照古代中国人的习惯,把世界地图倒过来看看。
北上南下的习惯颠倒过来了,是不是有点不太适应?调整过来认真瞧瞧,看出什么名堂来没有?没关系,完整的世界地图绘出以来,在笔者之前,都没一个人看出来。
恰好,中国有一本古书(说是书,其实就是一本小册子),叫《山海经》。其中的《山经》,包括“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五个部分,“禹曰:天下名山,经五千三百七十山、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藏。”故被称为“五藏山经”。
普遍的说法,“五藏”的“藏”是“宝藏”的意思。但笔者认为,这个“藏”应该是“五脏六腑”的“脏”。中国古代文字有“通假”一项,这“脏”与“藏”就是属于同音通假。心、肝、脾、肺、肾,叫五脏;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叫六腑。五脏六腑,是中医对人体各内脏的总称。
南极洲和人脑不但外形相似,而且结构也非常相同:西南极洲为大脑,东南极洲为小脑,东南极洲伸出往南美洲的半岛则是脑干。
接下来的就是五脏:澳大利亚是心脏,非洲和南美洲是肺脏,亚欧大陆是肝脏——南亚次大陆则为肝脏下的胆囊、乌拉尔山脉则是分割左右肝叶并使肝脏位置固定的韧带,北美洲大陆本部是脾脏,格陵兰岛是肾脏。除了亚欧大陆和肝脏所处的方向相反之外,所有的大陆在地球上的位置都和五脏在人体的位置相符合。
难道中国古人看地图的习惯是某一种暗示?
二、麻烦的黄河源与昆仑山
一直以来,人们都想从《山海经》里按图索骥地找出对应的山水来。可是,结果总是被这些云里雾里的山水搞得稀里糊涂,根本无法对上号。恰好,这些山上又生长或居住着人们根本无法理解的奇形怪状的动植物或神灵。于是,很大一部分人,都把《山海经》斥之为荒诞之作,到了大明朝的时候,就沦落为儿童读物了。可儿童是无法读懂那里边诘奥难懂的文字的,所以,这些文字就仅仅成了看图说话的陪衬。
到了大清朝,由于自身文化素质的低下,出于对知识分子的本能自卑心态,粗野心虚的统治阶层过分地夸大文字的功效,兴起了文字狱。所以,知识分子过分充沛的精力虽然无法在社会管理中发泄,却正好有了整理国故的闲心。训诂考据之学大盛,古老的华夏文化得以完整地绵延。《山海经》的命运也在这时得到了重生的机会。
一些认真的人们相信,这本古书绝不是古代的“三字经”(用于儿童启蒙的简单读物),认为只要努力,一定能考证出与古书实际对应的山水来。但和汉、晋朝的前辈一样,他们依然钻到《淮南子》、《河图》、《尔雅》、《水经注》等故纸堆里寻求解答。于是,也依然落得和前辈一样的下场——云里雾里、稀里糊涂。
其中,有一条非常令人恼火的“河水”,就是中国人的母亲河——“黄河”。“西山经”“昆仑之丘”条目明明说“河水出焉”,并“南流东注于无达”,可在昆仑之丘西边的“积石之山”,又出现“河水冒以西流”的句子,简直是拿考据学家的神经开玩笑。
这条让无数考据学家头痛的“黄河”,还造成了中国地理学史上的一场混乱,那就是“黄河”的源头——“昆仑之丘”的无法认定。
由于“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那是一个神仙的境地,所以从汉武帝时,就开始了对“昆仑之丘”的确认,随着不同朝代对黄河源头探索的不断深入,“昆仑之丘”也随着改变了许多位置,于是就有了汉武帝时位于新藏边界的“昆仑山”。
元朝忽必烈时的“耳麻不莫刺大雪山”。清朝高宗乾隆《钦定河源纪略》则为星宿海西进三百里的阿勒坦噶达素齐老(蒙古语,“阿勒坦”为黄金,“噶达素”为北极星,“齐老”为石)。后人为了统一昆仑山的概念,遂把从新藏边界汉武帝时的昆仑山直到青海东南清朝时的昆仑山这一长串山统称为“昆仑山脉”。
“昆仑之丘”最大的一个地理特点,就是非常高,方圆也特别大,并且有白、赤、青、黑四条不同颜色的河流从这里发源。可是,无论从上述哪一个“昆仑山”作为立足点来考证“五藏山经”,都无法找到对应良好的山水体系。
那黄河怎么回事?昆仑山又到底在哪里?
三、依经画图,按“河”索“山”
大陆是从哪里来的?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按照古代中国人的习惯,把世界地图倒过来看看。
北上南下的习惯颠倒过来了,是不是有点不太适应?调整过来认真瞧瞧,看出什么名堂来没有?没关系,完整的世界地图绘出以来,在笔者之前,都没一个人看出来。
恰好,中国有一本古书(说是书,其实就是一本小册子),叫《山海经》。其中的《山经》,包括“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五个部分,“禹曰:天下名山,经五千三百七十山、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藏。”故被称为“五藏山经”。
普遍的说法,“五藏”的“藏”是“宝藏”的意思。但笔者认为,这个“藏”应该是“五脏六腑”的“脏”。中国古代文字有“通假”一项,这“脏”与“藏”就是属于同音通假。心、肝、脾、肺、肾,叫五脏;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叫六腑。五脏六腑,是中医对人体各内脏的总称。
南极洲和人脑不但外形相似,而且结构也非常相同:西南极洲为大脑,东南极洲为小脑,东南极洲伸出往南美洲的半岛则是脑干。
接下来的就是五脏:澳大利亚是心脏,非洲和南美洲是肺脏,亚欧大陆是肝脏——南亚次大陆则为肝脏下的胆囊、乌拉尔山脉则是分割左右肝叶并使肝脏位置固定的韧带,北美洲大陆本部是脾脏,格陵兰岛是肾脏。除了亚欧大陆和肝脏所处的方向相反之外,所有的大陆在地球上的位置都和五脏在人体的位置相符合。
难道中国古人看地图的习惯是某一种暗示?
四、破解黄河源与昆仑山
《西山经》中的《西次三经》是研究者困惑最多,故而也是争议最多的部分。这不单是因为《西山经》所包含的地域最广、内容最多,也不只是因为它记载着共工所触之不周山、后稷所潜之大泽、黄河之源头、帝之下都之昆仑山、西王母所居之玉山、黄帝所建之轩辕之丘、大禹所导之积石山等一系列衍生中华文化的根源重地。更主要的是,它对黄河的描述太出乎常人的意料、它所描述的环境也很难在我们所处的地理环境中找到对应,而又正因为此才导致了地理学和神话学历史上的“昆仑山千古悬案”。也正因为此,一部《山海经》才被无能解决问题的“文学大儒皆读学以为奇”(引刘秀语),并被这些所谓的正统权威斥之为“荒诞之作”,并进而沦落为儿童读物。
所以,解决了《西次三经》,也就解决了《五藏山经》的困惑。解决了《五藏山经》的困惑,我们才有可能去发掘出《山海经》其他部分的真相。
《西次三经》中特点最鲜明且最为显眼的,当然就是神话中的核心昆仑山了。昆仑山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四条河流从这里发源,分别是“南流东注于无达”(即北次三经中最末端的无达山)的“河水”,“东南流注于泛天之水”的“赤水”,“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的“黑水”,以及“西流注于大杅”的“黑水”。我们已经知道,“五藏山经”里的“河水”就是我们今天的黄河,这一点,我们已经在前面的北山经准确地应证过了,所以无须再有任何怀疑。
然而正如我们在前面所指出的一样,上溯黄河的源头,却根本找不到有发源出四条大河流的山。这就需要留意《山海经》作者的叙述习惯了,他在说到泾河源头时,分别有两次“泾水出焉”,一次是在西次四经里:“曰泾谷之山。泾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渭。”另一次是西次二经里:“曰高山,……,泾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渭。”可见,他并没有区分干流和支流的源头,只要是源头,都可以说是“某某水出焉”,这就解放了我们禁锢了几千年的脑袋,我们就可以到黄河的支流里去找了。
通过排查,我们不难发现,黄河支流中的源头山脉同时发源有四条不同流向的河流的,只有湟水支流大通河的源头。大通河实际上就是黄河上游最大的支流,按照《山海经》作者的习惯,称它为“河水”,是情理之中的。
大通河的源头为祁连山脉中的托来山,托来山的东南角,发源出黄河支流大通河;西南角,发源出流往青海湖的布哈河和向西流出消失在沙漠中的疏勒河;西北角,则发源出先东南流向,然后几乎一百八十度大拐弯向西,最后弯弯曲曲往北流注于沙漠中的内流湖。可是,大通河和黑河的流向却似乎与山经所说的并不完全一致。其实,山经说河水“南流东注于无达”,是指黄河中下游的流向来说的,这一点并不难于理解。同样的道理,黑河东南流向的河段都还在山上,在山下即来个大拐弯,此后和山经所说的一样是向西流的,至于再次拐弯往北流的河段,已经不叫做黑河,而称为“弱水”,因而也是说得过去的。
至于“积石之山”,则在天山山脉东部余脉之中,冒出的“河水”,实际上就是塔里木河。
五、曾经沧海为桑田,黄河瀑布水倒流
到现在为止,《西次三经》里关于黄河源头和昆仑山的描述,基本上都在今天的地图上找到了对应的地理位置。然而,我们却留下了个问题,就是西海到底是什么?
它所说的海,当初肯定是海。
根据笔者的考证,中次九经的岷山在四川西北部的阿坝州,西山经首经为秦岭山脉北坡,騩山则在甘肃的陇西地区,崦嵫山为渭水源头之西的临洮地区。由这些地点我们基本可以推断,这个“西海”的位置在甘肃省西边的青海省。如此一来,问题就明了了,因为,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就是从海底隆升起来的。青海有一座叫宗务隆的海虾化石山,那些海虾好比是活生生的成堆地露于地表。扎素湖南三百公里,有一个叫“贝壳梁”的,长达好几公里,全是贝壳和沙砾堆积成的山,说明这一带原来属于大海。
这个时候,我们才明白,为什么老祖宗要把那么高的青藏高原西北部分称之为“青海”,原来它本来就曾经是海。
既然青海省原来是海,当然也就解决了“湟水”由东流变成西流的问题。原来,当初的地理形势是西边更低而东边更高,水往低处流,当然不可能向东流注于黄河了。实际上不但湟水不能流注于黄河,就是今天刘家峡水库以上的黄河上游,在青海还是一片海洋时,它的地理位置也不可能比以下地段的海拔高,也一样不可能流到黄河成为黄河的上游。因此,在那个年代,只有大通河才是唯一的一条黄河的发源地。《山海经》中说黄河发源于昆仑山即今天的托来山,那可是准确而又准确至极的。
所以说,《五藏山经》的作者完全是记实的。
只是沧海桑田,河水倒流,如果没有今天的科学学说和卫星之类的先进工具,后世的人们又如何知道这一层?这也就难怪从汉武帝到王红旗先生都无法找到真正的昆仑山了。
在人生的路上,我们总是忙于汲汲营营地追求满足物质上的欲望,却忘记生而为人的真正意义;我们常常忙着左顾右盼地评断别人,却忘了应先审视自己、认识自己。我们又当,如何获得幸福、成功、圆满的人生?道法的智慧,提供我们认识自己的方向,并为探寻时所升起的疑惑,提出最切实的建议。关注如清闻道,从这里开始遇见你的信仰!
分类依据 藏象学说依据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特点,将内脏分为脏、腑和奇恒之腑三类。
①脏: 有五,即心、肺、脾、肝、肾,合称五脏(在经络学说中,心包络亦作为脏,故又称“六脏”)。
②腑: 有六,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六腑。
奇恒之腑: 亦有六,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共同生理功能
①五脏: 内部组织相对充实,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②六腑: 多呈中空的囊状或管腔形态,共同生理功能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脏腑区别 《素问•五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简明概括了五脏、六腑各自的生理特点与主要区别。
①“满而不实”: 是强调五脏精气宜充满。
②“实而不满”: 是指六腑水谷宜充实而虚实更替。
正如王冰注云: “精气为满,水谷为实。五脏但藏精气,故满而不实;六腑则不藏精气,但受水谷,故实而不满也。”。
奇恒之腑
①定义: 功能上贮藏精气与五脏相似,形态上中空有腔与六腑相类,似脏非脏,似腑非腑,故以“奇恒之腑”名之。
②内容: 《素问•五藏别论》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临床意义 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对临床辨证论治有重要指导意义。
①病机: “脏病多虚”“腑病多实”。
②治疗: “五脏宜补”“六腑宜泻”,还可根据脏腑表里关系进行调整,“脏实者泻其腑,腑虚者补其脏”。
前言调五脏,养六腑,百病从此不再生
第一章养生,先养五脏六腑
从五行中看人体五脏六腑的联系
气、血、精、津、神都被五脏六腑所主藏
阴阳平衡是五脏六腑和谐的基础
经络也是将五脏六腑连为一体的超级宗师
滋养五脏六腑要顺应天时
五色五味养五脏,功能正常得保障
喜怒哀乐影响五脏六腑
第二章心是身体之“君王”, 心强则五脏六腑都健
心为五脏六腑之主
驻容养颜从养心开始
夏季重养心,还要顺应六节气
没事拍拍心包经,益心又强身
节制情绪,才能避免伤身
先睡心后睡眼,养心才是入眠方
肾虚还要从心补
饭吃七分饱,晚饭五成饱,最益养心
苦味食品有益养心
太咸太甜不益心,饮食甜咸要均衡
第三章肺是身体之“宰相”,养肺则美丽与健康同来
肺气一伤,百病蜂起
忧伤肺,养肺最宜笑口常开
秋天养好肺,你就不会像花儿一样枯萎
呼吸不畅时,注重心肺同调
痰多时,可食山药百合薏米粥,养肺化痰
辣入肺,要适量
按摩护肺效果好,揉揉鼻子保健康
让世界生畏的甲流只是一次瘟疫袭扰,病因不过是风温袭肺
第四章肝为身体之“将军”,肝好身体才壮
肝通目,欲明眸美目,别忘养肝
春秋两季要重养肝,食补为先
老调重弹:莫生气,生气伤肝!
常揉“地筋”对肝脏有益
抑郁症新解:肝气不足到极点导致抑郁症
梅核气,治疗之本是舒肝解郁
推敲肝胆经,不仅健肝更能减肥
第五章脾是脏腑的“和事老”,脾健则身体平安
脾是“后天之本”,亚健康从脾开始防治
脾胃好,是一切痼疾的康复之钥
脾肾两虚,喝水也能长肉
“思念”是一种说不出的痛
安胎,健脾益气很重要
连鱼翅也吃不出味道,说明你的脾脏不堪重负
第六章肾为生命之“父母”,祛病重在养肾强肾
养肾是男女一生的必修课
怕冷是肾阳虚在作怪,增补肾气可调治
肾主恐,增补肾气,人不惧
足上“涌泉穴”,长按肾长健
肾脏保养好,女人不易老
肾虚不能乱补,要分清肾阳虚和肾阴虚
肾有久病者,每日寅时练闭气功有益
高血压和肾病是“双胞胎”,中药茶饮可调治
第七章胆是人体的“中正之官”,胆好才能抵御外邪的侵害
凡十一脏腑,全取决于胆
“肝胆相照”,不是说着玩儿的,做到才能更健康
子时前入眠,对养胆有益
学习道家饮食,确保胆健康
早起口苦,典型的胆经病,敲胆经可防治
经常不吃早餐,当心胆结石找上你
第八章胃是人体的“能源部长”,胃好,活得就好
长寿之道在于养胃
胃不好,人体的“电能”就不够用
小米粥是开胃的“大功臣”
动动脚趾头,“踢走”老胃病
脾胃和,健康才能常在
胃寒痛,喝杯暖暖的姜红糖水就能缓解
第九章小肠为人体分配营养的“厨娘”,小肠好,则身体棒棒的
小肠吸收食物上缴“国库”,将食物中的糟粕弃之 治疗蝴蝶斑,从小肠吸收功能上找原因
嗓子痛,也可强健小肠来防治
肩周炎是小肠经经气不利所致
腹痛,多是小肠化物功能失常而导致
第十章大肠是人体废物的“传导官”,大肠好,人才更健康
肠美人就是肌肤美人
大肠通畅一身轻松
按摩腹部,促进消化有益养生
便秘与泄泻,补大肠之“津”为其治法
按揉合谷穴,可养肠、防中风
第十一章膀胱是人体废水“排放师”,膀胱好,排得才畅快
按摩膀胱经,为健康和美丽排除万难
咳时遗尿,只因膀胱气化不利
小忍乱大谋,定时排尿,益养膀胱
后脑勺疼痛,是膀胱不健惹的祸
腰酸、背痛、腿抽筋预示着膀胱之“液”不能濡润全身
第十二章三焦是气血津精的“调节师”,三焦通,则百病不生
三焦是中医六腑中最特殊的概念
耳朵里隆隆跑火车,就找三焦来解决
三焦各有各的妙用
气血不畅,首先要通中焦
“嘻”字功,老祖宗推荐的调理三焦功法
……
前言:中医是科学、哲学,还是神学、玄学、伪科学?
序:中医清调补五行养生观的由来
一、清(清毒)
二、调(和调)
三、补(养正)
第一章 21世纪的健康经济学:健康资产与健康负债
第一节 清算你的健康资产与健康负债
一、巨星仙逝,驾鹤西游
二、赚钱容易,赚健康难
三、健康资产与健康负债
四、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健康自测”
第二节 制订个人及家庭健康计划
一、漠视保健预防的中国人
二、公共营养师。为个人与家人的生命保驾护航
第二章 清毒篇: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第一节 健康人体如何排毒?——六大排毒系统的养护之道
一、人体垃圾输出网——淋巴系统
1淋巴系统的排毒流程
2肥胖加重排毒负担
二、人体解毒的将军之官——肝脏
1强大的解毒功能
2顽强的再生能力
3酒精是肝脏的天敌
4肝损伤的种种表现
5保肝护肝的保健之道
三、人体的血液过滤网——肾脏
1憋尿约等于“吸毒”
2充分饮水,排除肾毒
3多吃补充肾气的食物
四、废物垃圾的代谢通道——肠道
1肠健康自测
2粪便里有什么?
3人体宿便,百病之源
4什么人宿便多?
5促进排便,顺利排毒
五、人体面积最大的排毒器官——皮肤
1皮肤的排毒代谢作用
2皮肤的基本结构
3促进皮肤的代谢作用
六、最容易积存毒素的器官——肺脏
1肺脏最容易被污染
2身体的废气——呼气与放屁
3协助你的肺脏排毒
第二节 毒素垃圾来自于生活的方方面面——食品、饮品、家居用品与仪容化妆品的种种危险
一、五脏六腑毒素知多少
二、不良生活方式的危害
第三节 人体的代谢消化过程
一、食物在口中的消化过程
二、食物在胃里的消化过程
三、食物在小肠内的消化过程
第四节 多吃肉食的危害——相当于慢性自杀的“自体中毒”
一、自体中毒:慢性自杀的“毒药”
二、淀粉+蛋白质=难以消化
三、多吃肉食的危害
……
第三章 调和篇:阴阳平衡,阴平阳秘
第四章 补养篇:虚则补之,损则益之
1 人体的六腑功能简介
我来回答关键词:人体的六腑功能简介 ;六腑是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和三焦。
其中除了胆以外,都是水谷出入、转输,受清泌浊的脏器。它们的功能是“泻而不藏”,与五脏对应配合。
五脏属阴、在里,六腑属阳、在表,两者共同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胆附于肝的下方,古人称为“中清之府”,其中藏有清净的胆汁,分泌出来,可以帮助消化食物。
它与肝脏相配台,互为表里。肝主谋虚,胆主决断,这是属于精神活动的范围,我们平常习用的“胆识过人”、“胆小如鼠”、“胆大妄为”等词汇,都与胆气壮实与否有关。
;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就是容纳和消化饮食物。它与脾相配合,合称“仓廪之官”,就象容纳粮食的仓库,供应着机体的营养需要。
所以又把脾胃合称为“后天之本”,把胃单独称为“水谷之海”。 ;小肠承受、消化食物,把腐熟的水谷分清别浊。
即把属清净的精华部分(营养物质)归于五脏贮藏,把属浊重的糟粕部分(食物残滓或含废物的水液)归于六腑(主要是大肠和膀胱)排泄,因此古人称小肠为“受盛之官”,它与心有互相配合的表里关系。 ;大肠被称为“传导之官”。
“传导”就是输送的意思,其主要功能是把小肠分别清浊以后的渣滓、废物,输送排出体外。它与肺互相配合而为表里关系。
因为肺藏魄,所以,古人把大肠末端的 又称为“魄门”。 ;膀胱位于少腹,古人称它为“州都之官”。
所谓“州都”,就是水液聚集的地方,意指膀胱是储蓄小便的处所。它的主要功能是贮藏津液,排泄小便。
它与肾互相配合而成为表里关系。 ;在六腑中,上面所讲的五腑是为人们所熟悉的,但三焦就不常为人所知了。
确实,要想指出它的具 置和形态是比较困难的,它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脏器,古人曾作过不少讨论,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我们姑且把它看作是个功能单位。而就《内经》的阐述来看,三焦的范围,包括着所有五脏六腑的部位,它的功用,也关系着整个脏腑的功能。
它有上、中、下三焦的区分,分别概括胸、胃脘、少腹三部内脏的生理作用和病理变化。详细地说即“上焦如雾”,代表心肺宣布气血的功能;“中焦如沤”,代表脾胃消化熟腐饮食的功能;“下焦如渎”,代表膀胱及大肠排泄废物残渣的功能。
2 中医 五脏六腑的功能及作用肝 藏魂,属木。胆火寄于中。主血,主目,主筋,主呼,主怒。
本病∶诸风眩晕,僵仆强直,惊痫,两胁肿痛,胸肋满痛,呕血,小腹疝痛 瘕,女人经病。
标病∶寒热疟,头痛吐涎,目赤面青,多怒,耳闭颊肿,筋挛卵缩,丈夫 疝,女人少腹肿痛、阴病。
心 藏神,为君火。包络为相火,代君行令。主血,主言,主汗,主笑。
本病∶诸热瞀螈,惊惑谵妄烦乱,啼笑骂詈,怔忡健忘,自汗,诸痛痒疮疡。
标病∶肌热畏寒战栗,舌不能言,面赤目黄,手心烦热,胸胁满痛,引腰背、肩胛、肘臂。
脾 藏意,属土,为万物之母。主营卫,主味,主肌肉,主四肢。
本病∶诸湿肿胀,痞满噫气,大小便闭,黄胆痰饮,吐泻霍乱,心腹痛,饮食不化。
标病∶身体 肿,重困嗜卧,四肢不举,舌本强痛,足大趾不用,九窍不通,诸痉项强
肺 藏魄,属金,总摄一身元气。主闻,主哭,主皮毛。
本病∶诸气 郁,诸痿喘呕,气短,咳嗽上逆,咳唾脓血,不得卧,小便不禁。
标病∶洒淅寒热,伤风自汗,肩背痛冷, 臂前廉痛。
肾 藏志,属水,为天一之源。主听,主骨,主二阴。
本病∶诸寒厥逆,骨痿腰痛,腰冷如冰,足 肿寒,少腹满急疝瘕,大便闭泄,吐利腥秽。
标病∶发热不恶热,头眩头痛,咽痛舌燥,脊股后廉痛。
命门 为相火之原,天地之始,藏精生血,降则为漏,升则为铅,主三焦元气。
本病∶前后癃闭,气逆里急,疝痛奔豚,消渴膏淋,精漏精寒,赤白浊,溺血,崩中带漏。
三焦 为相火之用,分布命门元气,主升降出入,游行天地之间,总领五脏六
腑营卫经络内外上下左右之气,号中清之府。上主纳,中主化,下主出。
本病∶诸热瞀螈,暴病暴死暴喑,躁扰狂越,谵妄惊骇,诸血溢血泄,诸气逆冲上,诸疮疡痘疹瘤核。
上热则喘满,诸呕吐酸,胸痞胁痛,食饮不消,头上出汗。
中热则善饥而瘦,解 中满,诸胀腹大,诸病有声,鼓之如鼓,上下关格不通,霍乱吐利。
下热则暴注下迫,水液混浊,下部肿满,小便淋沥或不通,大便闭结下痢。
上寒则吐饮食痰水,胸痹,前后引痛,食已还出。
中寒则饮食不化,寒胀,反胃吐水,湿泻不渴。
下寒则二便不禁,脐腹冷,疝痛。
标病∶恶寒战栗,如丧神守,耳鸣耳聋,嗌肿喉痹,诸病肿不用。
胆 属木,为少阳相火,发生万物,为决断之官,十一脏之主(主同肝)。
本病∶口苦,呕苦汁,善太息,澹澹如人将捕状,目昏不眠。
标病∶寒热往来, 疟,胸胁痛,头额痛,耳痛鸣聋,瘰 结核 。
胃 属土,主容受,为水谷之海。(主同脾)。
本病∶噎膈反胃,中满肿胀,呕吐泻痢,霍乱腹痛,消中善饥,不消食,伤饮食,胃管当心痛,支两胁。
标病∶发热蒸蒸,身前热,身前寒,发狂谵语,咽痹,上齿痛,口眼 斜,鼻痛鼽衄赤。
大肠 属金,主变化,为传送之官。
本病∶大便闭结,泄痢下血,里急后重,疽痔脱肛,肠鸣而痛。
标病∶齿痛喉痹,颈肿口干,咽中如核,鼽衄目黄,手大指次指痛,宿食发热寒栗。
小肠 主分泌水谷,为受盛之官。
本病∶大便水谷利,小便短,小便闭,小便血,小便自利,大便后血,小肠气痛,宿食夜热旦止。
标病∶身热恶寒,嗌痛颔肿,口糜耳聋。
膀胱 主津液,为胞之府,气化乃能出,号州都之官,诸病皆干之。
本病∶小便淋沥,或短数,或黄赤,或白,或遗失,或气痛。
标病∶发热恶寒,头痛,腰脊强,鼻窒,足小指不用。
3 五脏六腑的功能及关系是什么五脏六腑是人体的主要器官,每个脏器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相互配合,保持身体各方面的正常运行,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五脏六腑的功能及关系。
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 “脏”是指实心有机构的脏器,有心、肝、脾、肺、肾五脏,“腑”是指空心的容器,有小肠、胆、胃、大肠、膀胱等分别和五个脏相对应的五个腑,另外将人体的胸腔和腹腔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为三焦,是第六个腑。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1、心与肺:心主血,肺主气。
人体脏器组织机能活动的维持,是有赖于气血循环来输送养料。血的正常运行虽然是心所主,但必须借助于肺气的推动,而积存于肺内的宗气,要灌注到心脉,才能畅达全身。
2、心与肝:心为血液循环的动力,肝是贮藏血液的一个重要脏器,所以心血旺盛,肝血贮藏也就充盈,既可营养筋脉,又能促进人体四肢、百骸的正常活动。如果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不足,则可导致血不养筋,出现筋骨凌痛、手足拘挛、抽搐等症。
又如肝郁化火,可以扰及于心,出现心烦失眠等症。 3、心与脾:脾所运化的精微,需要借助血液的运行,才能输布于全身。
而心血又必须依赖于脾所吸收和转输的水谷精微所生成。另方面,心主血,脾统血,脾的功能正常,才能统摄血液。
若脾气虚弱,可导致血不循经。 4、心与肾:心肾两脏,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以维持生理功能的相对平衡。
在生理状态下,心阳不断下降、肾阴不断上升,上下相交,阴阳相济,称为“心肾相交”。在病理情况下,若肾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会引起心阳偏亢,两者失调,称“心肾不交”。
5、肝与脾:肝藏血,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而生血。如脾虚影响血的生成,可导致肝血不足,出现头晕、目眩、视物不清等。
肝喜条达而恶抑郁,若肝气郁结,横逆犯脾,可出现腹痛、腹泻等。 6、肝与肺:肝之经脉贯脂而上注于肺,二者有一定联系,肝气升发,肺气肃降,关系到人体气机的升降运行。
若肝气上逆,肺失肃降,可见胸闷喘促。肝火犯肺,又可见胸胁痛、干咳或痰中带血等症。
7、肝与肾:肾藏精,肝藏血,肝血需要依赖肾精的滋养,肾精又需肝皿不断的补充,两者是互相依存,互相资生。肾精不足,可导致肝血亏虚。
反之,肝血亏虚,又可影响肾精的生成。若肾阴不足,肝失滋养,可引起肝阴不足,导致肝阳偏亢或肝风内动的证候,如眩晕、耳鸣、震颤、麻木、抽搐等。
8、肺与脾:脾将水谷的精气上输于肺,与肺吸入的精气相结合,而成宗气(又称肺气)。肺气的强弱与脾的运化精微有关,故脾气旺则肺气充。
由脾虚影响到肺时,可见食少、懒言、便搪、咳嗽等症。临床上常用“补脾益肺”的方法去治疗。
又如患慢性咳嗽,痰多稀白,容易咳出,体倦食少等症,病证虽然在肺,而病本则在于脾,必须用 “健脾燥湿化痰”的方法,才能收效。所谓“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这些都是体现脾与肺的关系。
9、脾与肾:脾阳依靠肾阳的温养,才能发挥运化作用。肾阳不足,可使脾阳虚弱,运化失常,则出现黎明泄泻,食谷不化等症。
反之,若脾阳虚衰,亦可导致肾阳不足,出现腰滕废冷、水肿等。 10、肺与肾: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使水液下归于肾。
肾主水液,经肾阳的蒸化,使清中之清,上归于肺,依靠脾阳的运化,共同完成水液代谢的功能。肺、脾、肾三脏,一脏功能失调,均可引起水液媚留而发生水肿。
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两脏有协同维持人身气机出入升降的功能。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腑是表里互相配合的,一脏配一腑,脏属阴为里,腑属阳为表。
脏腑的表里是由经络来联系,即脏的经脉络于腑,腑的经脉络于脏,彼此经气相通,互相作用,因此脏与腑在病变上能够互相影响,互相传变。 脏腑表里关系是:心与小肠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心包与三焦相表里。
1、心与小肠:经络相通,互为表里。心经有热可出现口舌糜烂。
苦心经移热于小肠,则可兼见小便短赤,尿道涩痛等症。 2、肝与胆:胆寄于肝,脏腑相联,经络相通,构成表里。
胆汁来源于肝,若肝的疏泄失常,会影响到胆汁的正常排泄。反之,胆汁的排泄失常,又会影响到肝。
故肝胆症候往往同时并见,如黄疽、胁痛、口苦、眩晕等。 3、脾与胃:在特性上,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主升,胃主降。
在生理功能上,胃为水谷之海,主消化;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运化。二者燥湿相济,升降协调,胃纳脾化,互相为用,构成了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运动,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和传输的任务。
胃气以下行为顺,胃气和降,则水谷得以下行。脾气以上行为顺,脾气上升,精微物质得以上输。
若胃气不降,反而上逆,易现呢逆、呕吐等症。脾气不升,反而下陷,易现久泄、脱肛、子宫下脱等症。
由于脾胃在生理上密切相关,在病理上互相影响,所以在临证时常脾胃并论,在治疗上多脾胃并治。 4、肺与大肠:经络相连,互为表里。
若肺气肃降,则大肠气机得以通畅,以发挥其传导功能。反之,若大肠保持其传导通畅,则肺气才能清肃下降。
例如:肺气蛮滞,失其肃降之功,可能引起大肠传导阻滞,出现大便秘结。反之,大肠传导阻滞,。
4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的主要功能1、脏,包括肝、心、脾、肺、肾五个器官(五脏),主要指胸腹腔中内部组织充实的一些器官,它们的共同功能是贮藏精气。精气是指能充养脏腑、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2、腑,包括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六腑),大多是指胸腹腔内一些中空有腔的器官,它们具有消化食物,吸收营养、排泄糟粕的功能。
3、除此之外,还有“奇恒之腑”,指的是在五脏六腑之外,生理功能方面不同于一般腑的一类器官,包括脑、髓、骨、脉、女子胞等。应当指出的是,中医学里的脏腑,除了指解剖的实质脏器官,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概括。
扩展资料:
1、心位于胸腔偏左,膈膜之上,肺之下,圆而下尖,形如莲蕊,外有心包卫护。心与小肠、脉、面、舌等构成心系统。心,在五行属火,为阳中之阳脏,主血脉,藏神志,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之主宰。心与四时之夏相通应。
2、心主血脉,指心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血就是血液。脉,即是脉管,又称经脉,为血之府,是血液运行的通道。心脏和脉管相连,形成一个密闭的系统,成为血液循环的枢纽。心脏有规律的跳动,需要三个条件: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
3、肺,位居胸中,左右各一,呈分叶状,质疏松。与心同居膈上,上连气管,通窍于鼻,与自然界之大气直接相通。肺的生理功能:肺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肺主一身之气。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持、调节全身各脏腑之气的作用。
你好,推荐你《中医基础理论》,通俗易懂,适合初学者。或者在网上搜索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视频,有很多。如果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还想深入学习的话,推荐你《中医诊断学》,是中基 的深入。网上也有很多教学视频
上古奇书,山海经的秘密!
本文2023-11-05 18:45:3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02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