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5浏览:4收藏

如何理解“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第1张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有声无痰为之咳,有痰无声为之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内经》对咳嗽的论述颇详,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气所病…肺为咳。” 《素问·咳论篇》既认为咳嗽是由于“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所致,又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并以脏腑命名,分为肺咳、心咳、肝咳、脾咳、肾咳…等。揭示了咳虽为肺之病变,但其他脏腑病变,也可影响肺而发生咳嗽,从而拓宽了咳嗽的辨证论治范围,对临床辨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临床中笔者诊治了多例有关咳嗽患者,对“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与感悟。今不揣谫陋,草就成篇,意欲求正于医林长者。

  《素问·咳论篇》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五脏各在一定的时令受病而后传肺脏,如“乘春肝先受邪,乘夏心先受邪,乘秋肺先受邪,乘至阴脾先受邪,乘冬肾先受邪 ”五脏受邪而后传肺致咳嗽。各脏咳又传胃、大肠、胆、小肠、膀肤、三焦。而六腑又可传五脏,以及脏象间横传,皆可导致咳,内经中还根据脏腑与咳嗽的病理关系分述了五脏咳与六腑咳的特点,五脏咳证,是指邪犯各脏经脉,使各脏经脉气血逆乱,并出现相应的咳证。肺咳:《内经》言:“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 心咳:《内经》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肝咳:《内经》言:“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胁下满”。脾咳:《内经》言:“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肾咳:《内经》言:“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六腑咳证:《内经》言:“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 胃咳: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胆咳:呕胆汁;大肠咳:咳而遗矢;小肠咳: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膀胱咳:遗溺;三焦咳:咳而腹满不欲饮食。 祖国医学认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的病理过程中痰与淤占有重要因素,痰是脏腑功能失调,津液输布障碍,或邪热伤津,炼液而成的。脏腑功能失调以肺、脾、肾三脏为主。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为水之上源,感受六*外邪,或其它脏腑功能失调,如肝气郁结,横逆伤肺,或久病肺虚,均可使肺失宣降,津液输布失常,停聚为痰;脾主运化,《素问·经脉别论》篇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各种原因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水湿内停而为痰浊,痰浊上乘,蕴贮于肺脏,即所谓“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主水,为水脏,久病肾虚,或劳欲伤肾,肾阳虚弱,不能温化水湿,聚成痰浊。慢性肺病长期反复急性发作,迁延不愈,久病必致脾、肾虚损,为痰的产生提供了病理基础。痰既成之后,又作为内源性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痰阻于肺,肺失宣肃而见咳嗽、咯痰、气喘等症 血液流行不止、环周不休有赖于气的推动,有赖于阳气的温煦,气虚或气机郁滞或阳失温煦均可致血淤。久咳患者大多肺气渐虚,无力推动血行而易形成淤血;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肺助心主治节,调节血液循环,外邪闭肺,或痰郁肺阻皆可致肺失宣降,不能助心主治节而形成淤血;久病脾肾阳虚,甚而累及心阳,不能温煦经脉或鼓动血脉,血液凝滞,形成淤血。临床常出现唇甲青紫、面色黎黑、肌肤甲错、胁下痞块、舌质暗红或紫暗或有淤斑、脉涩等表现。血淤络滞,五脏六腑营养障碍而功能受累,可导致机体抵抗力低下,易致外邪侵袭,引起咳嗽反复发作。  痰和淤二者常相互影响,痰阻遏气机,尤其郁阻肺气,肺气被郁,失于宣降,百脉不能正常朝汇于肺,肺不能助心主治节,可形成或加重淤血病理;反之,血淤也可引起痰的产生,加重痰郁病理,由于肺朝百脉,助心调节血液循环,淤血停滞,经脉涩滞,势必引起肺气郁闭或肺气损伤,从而使肺失宣发、肃降,导致津液失于输布,停滞为痰。痰、淤既成,极易形成痰淤相结出现痰淤相兼表现,如咳嗽、咯痰、喘促、唇甲青紫、胁下痞块、舌质淤暗等。  咳嗽常分为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一般而言,外感咳嗽其病尚浅而易治疗,内伤咳嗽多呈慢性反复发作过程,其病较深,治疗上难取速效。古人在治疗咳嗽时非常注重内伤、外感之辨。外感之咳以治肺为主,内伤之咳以治其他脏腑为主。因肺通过气道与外界相通,且外合皮毛,人体感受外邪,肺首当其冲,故外感咳嗽属于邪实,治疗上应祛邪利肺为主,而内伤咳嗽本身就是由于脏腑气血阴阳失调累及于肺所致,按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当以去邪止咳、扶正补虚分别处理。

  内经“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理论是中医整体观念的典型体现,是一个指导我们进行肺系疾病诊疗的非常科学的理论,现代医学也已认识到许多脏腑的疾病均可造成咳嗽,如鼻后滴漏综合征、咽炎、心功能不全、胃食管返流、肾功能不全等均可致咳。将这一理论运用于具体疾病的诊治时,必须结合临床实际,对疾病的特殊性、规律性进行深入的研究,辨证施治,灵活应用,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2022-04-12

止嗽散。《医学心悟》中的方剂,治疗风寒轻浅的咳嗽,此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

很多医生治咳嗽就喜欢用这张方子。实际上这张方子用于外感风寒不甚而引起的咳嗽。

适用于咳嗽的末期而不是咳嗽的开始。

如果要用于咳嗽的开始需要加减。使用这张方时,我感觉注意紫菀、百部这两味药,不要早用、多用。

处方时,剂量不要大,3g,6g,9g足可以了,管用就治好了,不管用的话,12g也没用。

麻黄汤。如果说止嗽散治疗咳嗽的末期,那么开始用什么方呢?

其实有一张特别好的方剂,这就是《伤寒论》中的麻黄汤。

很多医家对麻黄汤治咳嗽特推崇,但也有人不敢用。

注解《伤寒论》的人说麻黄力量大,桂枝助麻黄发汗容易伤正。

既然这样,那我们去了桂枝,不就成三拗汤了(当然严格意义上讲,三拗汤并不是麻黄汤去桂枝)。

遇到风寒咳嗽,我们就可以拿它去治。风寒明显加桂枝,不敢加桂枝,荆芥、防风可以加吧;

有痰,加上温燥的制半夏;

有热,加上辛凉的生石膏,就演变为麻杏石甘汤,治肺热壅实之咳喘;

有湿,加上淡渗的薏苡仁,就变成麻杏苡甘汤了。

这样的话,三拗汤就变成治风寒咳嗽的基础方了。临床上,这么去治疗可能简单,但这些经验确实从临床上来。

桑菊饮。风热咳嗽,书中会提到桑菊饮证。

临床上对风寒、风热的辨证,有时有点难,有时寒、热都有。

如果没有明显的表热证,那就一般会倾向于表寒。

辨不出热来,宁可用辛温也不用辛凉。

桑菊饮是吴鞠通的一张方子,特别清淡,比银翘散更清淡。

我用的机会不多,偶尔也用,我常加生麻黄,也就是合用三拗汤。

感觉剂量小一点,煎得时间不要长,开对了可管用了。开的剂量大了,煎得时间长了,效果反而不好。

清燥救肺汤。这是喻嘉言最得意的一张方剂,后学者经常理解不了。

很多医生将人参改为沙参,这肯定不合适,喻嘉言认为燥邪需用阳药的气化来解决。

燥邪引起咳嗽,分凉燥和温燥。

这张方是治温燥咳嗽的,但这张方我不擅用,我碰到温燥咳嗽,常用桑菊饮加减,感觉还可以。

遇到凉燥咳嗽,经常就当风寒治了,有燥伤津亏明显时,加点芦根、天花粉。

小青龙汤。历代医家对这张方剂太推崇了,推崇到我们都觉得有点过分。临床上寒咳多用。

如果是单纯表寒,用三拗汤、麻黄汤,如果表里皆寒,就经常会用到小青龙汤。

剂量,我多用小剂量。

我体会小剂量是可以起到应有的作用的,剂量过大反有伤阳气,耗阴精之嫌。

老子说:“柔弱胜刚强”,中医临床处方也存在柔和刚这两条路子,并且这两条路子都能走得通,但从境界来讲,柔的境界高于刚。

有如中国武学中,上乘武功往往不依靠蛮力,而是依靠活力、柔力。

有些咳嗽病程长,而且反复发作,辨证可以辨出一大堆。

而小青龙汤就能治这种难治性咳嗽。滞留住的风寒可以郁而发热、生痰。从治病求本的角度来说,痰和热的出现都是由寒引起,治疗时只能是散寒。

这种郁滞住的寒单用麻黄是不够的,必须还要桂枝、干姜、细辛。

那么化热了怎么办,我们可以在小青龙汤基础上加清热化痰的药。

只有将寒邪散出去,咳嗽才有可能彻底好。

只要有寒,我们就能用小青龙汤,有无饮、热、痰、虚、瘀都不重要。

当我们把小青龙汤当做一张散寒通络的方时,发现已经扩大了它的应用范围。

当然使用时还得慎重,慎重主要是加减,包括剂量的加减,药物的加减。

喻嘉言说过青龙为神物,最难驾驭。

张锡纯用小青龙汤3~5剂后接用从龙汤,提示我们既不要畏首畏尾,也不要孟浪无畏。

许多医家认为小青龙汤方中用药核心为干姜、细辛、五味子。

陈修园认为小青龙汤中所有药物都能加减,但这三味不能动,他把这三味药拿出来放到别的地方也很好用。

他在《医学实在易》中出了两张治咳嗽的方子,一是小青龙汤,一是小柴胡汤。

前方用治内外合邪之咳嗽,后方用治咳嗽百药不效。

如果我们从脏腑辨证,你是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两张方的。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桂枝证加咳嗽。厚朴下气燥湿,如果无湿邪,去掉也无妨。

麻杏石甘汤。治寒包火。

有人大夏天到阴冷的地方去乘凉休息,有人睡着热炕吃冷饮,完了就开始咳嗽,多为寒包火。

我不喜欢用石膏,因为石膏要先煎,麻烦。

我用黄芩。有人说这种用法不对,黄芩是苦寒的,石膏是辛寒的,这是岳美中说的,说的是对的。

可我用黄芩的苦,还加上僵蚕、蝉衣,这样一配,就出来辛寒了。

嫌僵蚕、蝉衣力量小,可再加防风。

有时我连黄芩都懒得用,用射干,我戏称为麻杏射甘汤。

叶天士特别喜欢用麻杏石甘汤。

这张方除治寒热外,还着眼于调整肺气宣降。因此,配伍十分重要。

张锡纯用此方,石膏的用量恒为麻黄的十倍,这个配伍比例对后世医家影响很大,但临床上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小柴胡汤。小柴胡汤治咳嗽不好理解。《伤寒论》小柴胡汤方的或然证里就有咳。治哪种咳?书上说治三焦咳、少阳咳。

啥叫三焦咳、少阳咳,不好说。

但《伤寒论》条文中说用了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小柴胡汤能让上中下三焦气机通畅。

如果这个咳嗽是由于三焦气机不畅而致肺失宣降引起的,那么小柴胡汤治咳也就说得通了。

不需要见到寒热往来等症,当然能见到典型的小柴胡汤证最好。

如果见不到,也不必百药不效才用。如果这个咳嗽病人用了很多药,效果并不好,拖得时间长了,并且病人有口苦、脉弦,这就足够了,说不定就治好了。

《伤寒论》中治咳去人参、生姜加干姜、五味子。

我在临床上加干姜、细辛、五味子。

二陈汤。任应秋治中焦咳用此方。痰湿咳,多见于小孩,小孩感冒咳嗽用过药后烧退了,咳嗽也减轻了,就是每天早晨起来咳嗽,这是伤了脾胃了。

这种咳嗽是为了排痰,实际上是痰病,把痰解决了,咳嗽也就好了。

这种情况下,二陈汤是很管用的。

在二陈汤的基础上可以根据证型随便加减,如麻杏二陈汤、柴芩二陈汤、桂芍二陈汤、芩连二陈汤、杏桔二陈汤、三子二陈汤等等。

我们熟悉的清气化痰丸就是由二陈汤加减来的。

三子养亲汤也是治痰湿咳嗽的,小孩很少用,老人常用。

黛蛤散。治肝热犯肺咳嗽。

我在临床上见得不多,不知是我不认识还是真的不多见。

偶尔见到个别丹栀逍遥散证。考虑有肝火时,我会在方中加一点龙胆草。

养阴清肺汤。很多人治内伤咳嗽喜欢用,但用错的机会比较多。

用错是指把邪留住了。用这张方的前提是基本上无邪,至少要保证舌苔偏少,脉偏细,而这类病人不多,因此用这张方的机会也就不多了。

都气丸。用于肾咳。此方是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了一味五味子。

对于咳嗽,医生敢用养阴清肺丸,但经常想不起都气丸。

治咳嗽总觉得离了肺不好使。但

如果面前这个咳嗽实在治不好,并且多少有点肾虚,那就应该把治疗思路转移到肾上去。

当然这比较难,因为肺失宣降对我们的诱惑实在太大了。

金水六君煎。张景岳在二陈汤基础上加了熟地、当归,就变成了金水六君煎。

这种方子被徐灵胎见了总会骂个狗血喷头。

但不可否认张景岳这张方子成名了。用于下焦有肾虚,中上焦有痰湿。

上海的裘沛然在《壶天散墨》中说到,一开始他对熟地用于痰证没感觉,一见病人有这么多痰,怎么敢用熟地,后来发现有一部分痰证怎么也治不好,没办法就用上熟地了,发现反而痰少了。

这个痰是由下焦水泛而来的。

他还认为熟地剂量小了会腻膈,量大了反而直奔下焦去了。

腻膈和剂量的关系,我至今没试过。古人用熟地时喜欢配苍术或砂仁。

补中益气汤。李东垣治内伤脾胃致咳嗽者,用补中益气汤。

春月天温加佛耳草、款冬花;

夏月加五味子、麦门冬;秋凉、冬月加不去根节麻黄。

若久病痰嗽,肺中伏火,去人参,初病者,勿去之。

临床上,当我们对这个咳嗽辨出补中益气汤证时,不要怀疑,放心去用。

易水学派的四时用药法,现代已经很少有人会这么用药了。

1、与人交流最好保持两分内容,八分态度。

很多时候,重要的不是语言,而是语气。

语气就好比**的背景音乐,一点点的异样或是不同寻常都会掀起波澜。

2、路径依赖的问题是,虽然有别的好得多的路径存在,但走别的路径需要很多准备工作和前期投入,这是一个较大的壁垒。

所以即使心里想要走别的路径,稍微松懈,就会被身体习惯拉回自己的老路了。

多个方向探索,布局各种准备工作,才能有效降低采纳其它路径的壁垒。

3、风险管理其实就是一句话:

不要下你输不起的筹码。

金钱当然算筹码,但是很多人都没意识到,时间也是筹码。

你无论是婚恋还是工作还是创业,都在不自觉的下时间的筹码,一刻都不会停。

4、很多人缺乏换位思考能力的根本,是因为一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别人怎么想的压根不了解。

很多人自我设限不说,还给别人设限。

觉得自己想不到的事情别人也想不到,觉得自己不会做的事情别人也不会做,觉得世界的运转是根据自己想象来的。

压根不清楚别人想什么的人太多了。

一个活在自己世界的人,是没有办法与他人产生共情的。自然不会懂得换位思考,也无从提升情商。

5、恋爱中保持松弛会让人更愉快。

不追求满分的爱,我们自己都做不到一百分,毕竟人性就摆在那里。

大家最初都是因为互相吸引在一起的,为什么到后面却要费很大劲才能维持呢,没有人愿意这样。

不要让对方为我们不断妥协改变,也不要让自己总是处在患得患失的情绪。

我们应该去建立一种轻松舒适的平衡让各自的闪光点一直存在下去,而不是逐渐变得不像自己。

如果怎么都达不到这种平衡,那就分开,没必要把本该美好的体验搞的那么疲惫。

经常问问自己,在这段关系里你有更加喜欢自己吗?你得到了快乐吗?

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就够了,其他的也就不重要了。

咳嗽有很多种,也有很多原因。上文大概讲了咳嗽和五脏的关系。接着写一点咳嗽和六腑的关系。

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

五脏引起的咳嗽,时间长了,就会移至六腑。

心咳时间长了,会让小肠受病。小肠咳嗽症状是人咳而放屁。

肝咳时间长了,会让胆受病。胆咳嗽会呕吐胆汁。

脾咳时间长了,会让胃受病,咳嗽的时候容易反胃呕吐。

肺咳时间长了,会让大肠受病,咳嗽的时候容易有便意,甚至失禁。

肾咳时间长了,会让膀胱受病,容易小便溢出,甚至失禁。

如果上面的五脏引起六腑的病变,久病不愈,就会让三焦受病。三焦咳嗽,让人咳而不饿,没有食欲。而这些病变,其寒气,邪气集中在胃,然后沿着肺脉,侵袭肺,于是病人就会出现多痰多涕、面部浮肿甚至咳嗽逆气这些症状了。

所以,如果大家看明白我这两篇读书笔记,就明白,不是所有的咳嗽,治肺就好了。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精密神奇的整体。一环扣一环。每个身体部分,有他们的五行属性。对应的时令。所以,不想生病。在对应的时令保护对应的脏腑很重要。比如春天护肝,夏天养心,秋天润肺,冬天补肾。这些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以前我不明白缘由,看了一下中医的一些书本,你就发现,我们的祖先真的是太聪明了。世间万物,其实都可以用中医的精神去解析。

五脏之咳,从腧穴着手。六腑之咳,从他们对应的合穴着手。

合穴是什么鬼?“所入为合”脉气自四肢端至此,最为盛大,犹如水流合流大海。多数合穴分布在肘和膝关节附近。

“合治内府”,内府也就是六腑的意思。顾名思义,治疗六腑从合穴入手。

六腑对应的各个合穴如下:

胃对应足三里

大肠对应曲池

小肠对应小海

胆对应阳陵泉

膀胱对应委中

三焦对应天井

找到相应的地方,可以艾灸,事半功倍。也可以刺激按摩。一般找对穴位的地方,压下去会有痛感。如果痛感越强,就是对应的五脏六腑堵塞严重。最经常说的“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就是这个意思了。

这两篇关于在《黄帝内经》的“咳论”读书笔记完毕。感谢从头到尾,认真阅读的你。

中医,曾经觉得是武林秘籍一样深不可测。可是一点点,还是单枪匹马的走进去了。前面的路还很长很长,可是,为了健康,为了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我觉得物超所值的。

三焦经经络穴位图

臑会穴 耳和髎穴 三阳络穴 四渎穴 瘈脉穴 关冲穴 液门穴 中渚穴 阳池穴 天井穴 清冷渊穴 消泺穴 外关穴 支沟穴 会宗穴 肩髎穴 天髎穴 天牖穴 翳风穴 颅息穴 角孙穴 耳门穴 丝竹空穴

亥时(21:00 23:00)

手少阳三焦经又可称为“耳脉”,是耳朵的忠实守护者,它分布于人体体侧,就像一扇门的门轴,起始于无名指末端的关冲穴,上行小指与无名指之间,沿手背出于前臂伸侧两骨之间,向上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向上通过肩部,进入缺盆穴,分布于膻中。

本经穴主治“气”方面所发生病症:自汗出,眼睛外眦痛,面颊肿,耳后、肩部、上臂、肘弯、前臂外侧发生病痛等。

脏腑症:三焦发生病变时,上焦容易心烦胸闷、心悸咳嗽;中焦病变易脾胃胀痛、食欲不振;下焦病变,会出现水肿、遗尿、便秘等。

经络症:三焦经不畅时,容易出现胃脘痛、腹胀、嗳气、食不下、呕恶、小便不利、烦心、心痛、失眠等病症。

作为六腑中最大的腑——三焦,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亥时三焦通百脉,在这时睡眠,百脉可休 养生 息,对身体十分有益,因此此时要保持心平气和。不生气,不狂喜,不大悲。如果赌气、怄气、发脾气,夜里11点气都还没消,那么第二天一定精神萎靡不振。

三焦经主要集中在人体头部、颈部和手臂外侧,在亥时入睡前,看电视或者听音乐的时候,轻轻拍打三焦经,对水谷、水液、元气的运行非常有利。

有一个印象深刻的 案例就是关于咳嗽 。

如果你曾经听说过别人关于咳嗽一个成功的案例,或者自己有过一个成功的案例。在那个成功的案例里面咳嗽时用的:列缺、阳溪、内关、太渊。之后只要你见到是咳嗽就用列缺、阳溪、内关、太渊,那么你就是“对病欲愈,执方欲加”。如此,其结果呢,必然有时候有用有时候没用。更何况 内针学人口中的穴位有自己的解读密码 。

黄帝内针如何治疗咳嗽呢?不是想当然的咳嗽就只是咽喉位置。内针学人第1个要问的就是:“ 你咳嗽时,引起哪里不舒服? ”,第2个问题是:“ 你哪里不舒服,引起咳嗽? ”根据所有不舒服所在的位置进行辨证。

经过上面两个提问,然后患者仔细的观察体验,常可能会得到如下种种回答:喉咙、嗓子眼儿、头晕、鼻涕、耳鸣、胸口、背、两胁、肚子、小腹、遗尿……。看似一个小小的咳嗽,它可能牵涉到全身上下。当然不是每一个咳嗽的人,所有的这些症都有,个体有很大的差异性,没有人是按照教科书来生病的。

怎么办呢?在内针学员的眼里没有什么分别,识症,了解其所在的位置,处理的方式都一样: 症、6、3、2、1、导引 。有是症,有是针。这样是“临证察机,使针要和”。“夫察机要和者,似迂而反捷。”这样每次都根据患者当时的症状,找出所有的不适之处,进行辨症施治,一针一导引,看起来是迂腐,实际上是更快捷有效的方式。“此贤者之所得,愚者之所失也。”

内针学人的一个挑战是,身体每一个部分的经络循行。这个需要时间累积,即使你记不住,现在也有大量的工具来帮忙,如:1人体经络模型;2经络穴位图APP;3《黄帝内针讲义》主编,刘力红。

拿咳嗽的主要症状位置—— 咽喉 来举例:

一、三焦定位:上焦。

二、三焦同气部位:手(腕)部、足(踝)部。

一、循行经络

1足太阴经, "挟咽,连舌本"。

2手少阴经,,"上挟咽,系目系”。

3足少阴经,“循喉咙,挟舌本"。

4足厥阴经,"循喉咙之后,上人颃额"。

5足阳明经,“循喉咙,入缺盆”。

6任脉,“循腹上行,会于咽喉”。

二、常用经络同气对应穴位

太阴:太渊、商丘;

少阴:通里、太溪;

厥阴:大陵、中封;

阳明:阳溪、解溪;

任脉:列缺、照海。

是不是一咳嗽,有症在咽喉就把这所有的都扎上呢?当然不是。如果症在中间以任脉为主,如果感觉症比较表浅,以阳明为主。稍微复杂一点,考虑到其他的症,这些其他的症状在哪个经络循行路线多就以哪条经络为主。为主的意思是从他开始,一针一导引,如果效果良好,就不需要继续加其他经络的穴位针刺,不是针刺位置越多越好。

第三、针治法则

一、症在咽喉左侧,取右腕或右踝同气。

二、症在咽喉右侧,取左腕或左踝同气。

三、症在咽喉两侧,若症状相似,按男左女右取同气;若症状程度不同,可以严重一侧作为主症取同气。

如何理解“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有声无痰为之咳,有痰无声为之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内经》对咳嗽的论述颇详,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