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的“一问三不知”是哪“三不知”?有何历史典故?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5浏览:7收藏

我们常说的“一问三不知”是哪“三不知”?有何历史典故?,第1张

一问三不知出自《左传》,现指怎么问都说不知道。三不知,指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另外,一问三不知也有装糊涂,假装不知道的意思,有明哲保身的意味。

在现在人中,如果问你事情,你什么都不知道的话就会用“一问三不知”来形容,当然这个词语并不是所有的都不知道,有些纯属是在装糊涂,有着明哲保身的意思,还有种就是自己真的不知道。

其实这句话最早的时候是从古代流传出来的,当时这句话是从古代春秋末期鲁国公左名明的《左转》中流传出来的,这句词语还有个意思就是在公元468年的时候,晋国的荀瑶率兵攻打郑国,当时的齐国为防止晋国强大,只得派陈成子带兵援郑,当时两兵对战的时候,有个名叫荀寅的人对着陈成子说“有个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

当时陈成子听完之后大怒,称出发前的时候,国王有令不要为了零星的小兵而伤害自己大批的人马,晋军即使出动1000辆战车,自己也不能避而不战,还对着荀寅说,你刚才说这话的意思就是长他国志气,灭自己国家威风,荀寅听到之后自知失言称: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人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这意思就是说聪明人在谋划一件事情的时候,对其的开始,发展,结果三方面都要考虑到。

这个词语流传至今也是形容在询问别人的时候,别人什么都不知道就在大肆宣扬,当别人问道自己的时候,自己却回答不上来,所以也是用于形容冒冒失失;当然在清朝的时候这个词语却不是这个意思,清朝的时候这个词语是用来形容找不到人,流传到现在就是对情况一无所知了。

所以现在很多词语在古代流传至今的意思都变了,但是在现在的社会中很多人都知道这个词语,但是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看到这个故事之后相信很多人对于这个词语有了新的认识。

“古语:一问三不知”中的“三不知”指的就是,别人问你一件事情,你不知道这件事情的开始,也就是起因了,而经过呢,你也不知道,结果呢,你还是不知道。这件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你都不知道,就是我们说的“三不知”了。“一问三不知”这句古语指的是一个人不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你问他什么他都不知道。

“一问三不知”这句古语,最早是出自《左传》这本书中的《左传·鲁哀公二十七年》这一章。他讲的是齐国的陈成子奉命去带兵援郑,但是呢,中间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当时荀寅在不知道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时候,立马就慌乱了起来,陈子成听到后,立刻就责备了荀寅,事后,荀寅也知道自己有所失言,所以就说了这样的一句反省自我的话。“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人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这正是古语“一问三不知”的由来了。

我们知道一件完整的事情,它肯定是包括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的,这在语文上,也被我们称作为六要素。如果连着都不知道的话,估计你小学语文不过关哟。我们通常向别人讲述一件事情的时候,也是要把这些东西讲清楚来的,这个样子,被人才能真正听懂你所讲述的故事内容。

其实在现代,古语“一问三不知”在经过历史的发展之后,也逐渐慢慢引申出来来新的意义了。这句古语在现代中,它不仅只一个人对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都不了解,同时也指一个人是在装糊涂,他只是不想把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你而已,不过这个又更加的一有些讽刺的语气在这里面了。

“一问三不知”中的“三不知”指的是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这一词语最早出自史书《左传·鲁哀公二十七年》,讲述齐国人荀寅的自我反思。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产生的成语都有其特定的渊源,如长空中的点点繁星照亮黑夜,比如“卧薪尝胆”一词讲的是越国国君勾践发奋图强击败夫差复国的故事。同样成语“一问三不知”也有特定的来历。

典故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实力强大,出兵攻打当时弱小的郑国,齐国为了平衡国与国之间的国力,出兵进行救援。

当时领兵的是大将陈成子,此人果敢英勇,能够临危不乱。两军对垒,大战一触即发,他手下的一个叫荀寅听闻了一些晋国实力非常强大,齐国恐怕很难是它的对手的流言蜚语。

于是荀寅向陈成子进言,听说晋国军队数千乘,很快就能把我们打败。陈成子大怒,训斥他临行前国君已经嘱托要循规蹈矩、按章行事,即便是晋军千乘也要以一当十,英勇作战,而不要以讹传讹,灭了自己军队的士气。

荀寅退出,反思到自己没有将事情的前因后果考虑周全就进行汇报,结果落得被训斥的下场,自觉惭愧。

后来“一问三不知”一词就开始在民间流传开来,表示对于一件事问啥啥不知道。后来也有对其意思进行引申,比如揣着明白装糊涂,以保全自己。

C:左传

一问三不知 ( yī wèn sān bù zhī )

解 释 三不知:对事情的发生、过程与结尾都不知。不管怎样问,总说不知道。

出 处 先秦·左丘明《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年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用 法 合式;作分句;含贬义

示 例 马南《燕山夜话·变三不知为三知》:“遇到别人问起许多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常常~。”

反义词 无所不知

歇后语 傻子问路

灯 谜 联

一问三不知,出自左传,三不知是指哪三不知?

“三不知”出自《左传·鲁哀公二十七年》它的原意是对某一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都不知道,用来表示对实际情况一点也不知道。

一问三不知

这是最开始的解释,也是他的出处,原本的意思,后来的人们又赋予了他很多的解释,我看过一个是说某人,不知礼,不知义,不知羞耻!

对于问什么都只会摇头说不知道的人,我们常用“一问三不知”来形容。而这句话中的“三不知”其实非常浅显,就是开始不知道、过程不知道、后果也不知道。只不过在后来人在将其用到炉火纯青之后,便被赋予了更深的意味,那就是明明知道却也装不知道,从而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说起这“三不知”的出典,还是很有趣味的,远不像今天我们想象的那样复杂。战国时期,晋国对郑国发起进攻,而齐国就怕晋国胜了之后增强国力,又对自己形成威胁,便派出了大将陈成子去帮助郑国。这时投身于齐国的晋国人荀寅跑来对陈成子说:听说为了消灭我们,晋国准备了千辆战车之巨呢。

郑成子一听就急了,厉声说:荀寅你是故意吓唬我们的士兵吗?君主说过,穷寇不追,人多不怕,别说晋国要派千辆战车,就是再多我也不会后退,你这种行为就是灭自己人的士气,我必须告知君主。这下荀寅哭笑不得了,无奈地说: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这句话说的是什么?很简单,就是说一个有智谋的人在做一件事时,会对其开始、过程、后果都进行全方面考虑,如此才会去谋划,行动。而对此完全不了解的我却在将军临出征前上报此事,不是自找难看,自食后果嘛。这也就是“一问三不知”最早的出处了,怎么样,是不是很有点意思呢?

三不知,指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三不知是出自《左传》,据记载,晋国的荀瑶率领军队攻打郑国时,荀文子认为,不可轻举妄动,他说道:“君子之谋也,始衷(即'中’字,三代'衷’字有“中心”一解)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荀文子说话的大意是,仁人君子的进攻谋略,是开始、中间和最后终结(即“始衷终”)都弄得了如指掌明白清楚才进攻。现在我们这三部分都不知道,不是很难吗所以,从这段话可以理解,“三不知”指的是开始、中间、结局都全然不知。

扩展资料:

“三不知”从最初的始、中、终三方面都不知道,逐渐产生了别的意思。后来“三不知”又生出另外的意思。如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中说道:“桂娘一定在里头,只作三不知,闯将进去,见他时再作道理。”此处的“三不知”表示匆匆忙忙、冒冒失失。

另外,“三不知”还有一种解释。现在我们也会听到这样的话:“对工作有些人总是推三阻四的,出了问题就‘一问三不知’。”这里的“三不知”是指某些人装糊涂,假装不知道,有明哲保身的意味。

我们常说的“一问三不知”是哪“三不知”?有何历史典故?

一问三不知出自《左传》,现指怎么问都说不知道。三不知,指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另外,一问三不知也有装糊涂,假装不知道的意思,有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