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是参透事物的根本,致良知”,怎么理解?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1-05浏览:5收藏

”格物致知,是参透事物的根本,致良知”,怎么理解?,第1张

存天理灭人欲

“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理学思想的重要观点之一,人欲佛教讲的三毒。后世人断章取意评判宋明理学时,多言“存天理,灭人欲”禁锢了人的自由等。此处“人欲”是指超出人的基本需求欲望,如私欲、*欲、贪欲等,这些欲望是要革除的!其实,理学认为人的基本需求欲望即人们通常所理解的“人欲”即是“天理”——此处人欲即天理。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人的欲望要有一个度!

格物致知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物理的学科,已失佚,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现代汉语词典》2012年发行的第六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知行合一

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阳明文化的核心。先有致良知,而后有知行合一。

致良知

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语出《孟子·尽心上》 :“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 , 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高三以良知为话题作文5篇

让时间在知识的枝条上、智慧的绿叶上、成熟的果实上留下它勤奋的印痕!想要作文写的好,作文素材是必不可少的 。下面我给大家带来高三以良知为话题作文,希望大家喜欢!

高三以良知为话题作文1

“不要做对不起良心的事情。”这句话我们常常挂在嘴边,没有人敢说自己没有良心。这个良心又表现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例如:不随地吐痰、上公车不插队、作业不抄袭、考试不作弊。

考试作弊的现象是最常见的。在考场上,交头接耳“传字条”用手机互相发送短信息等现象并不少见。作弊的同学可曾想过,就算考得满分,也不是自己的真实水平。这样良心过得去吗我突然想起一个脑筋急转弯,题目是:除了动物园外,哪里的长颈鹿最多答案是:考场上。说起这个急转弯的时侯,我们都笑了,比喻得真的很形象。

生活中,随地吐痰,随地丢垃圾。践踏花草的现象随处可见,做这种事的人可曾想过别人的感受听说,外国的机场写着很多“不要随地吐痰”“不要随地丢垃圾”等标语,而这样的标语都是用中文写的。你看到这情景会怎么想仅仅看一眼就过了吗我想,你也会感慨万分,也会做自我反醒。

当然啦,生活中的人大多数都是活雷锋,做好事的人总是比较多。例如:在公车上给老人让座'随手捡起地上的垃圾'捡到东西及时交给警察或交给老师……我们都不会做对不起自己良心的事。

有人说,我不小心丢了一点垃圾,但是在别处看到垃圾也会捡起来这不就扯平了吗应该算是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吧。我不同意这种说法,如果人人都这样做的话,那世界早就乱套了,到最后,最辛苦的还是那些清洁工人,你认为这样作对得起他们吗又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吗

我不喜欢不负责任或做错了还强词夺理的人,这些人做什么事都为自己找理由。就算上公车不排队,别人批评他,他还是用雷锋精神来做推托,似乎他做的是对的,而别人说他则是错的。我想,如果他做的是对的,别人就不会说他或批评他,他更不必为自己找理由。

总而言之,我们不要做对不起自己良心的事情,要好好守护自己的良心。

高三以良知为话题作文2

古人云:“人性本善。”在他们的理念中,所谓“君子”是能够长久地保持本性的人,所谓“小人”则是轻易地丢失了本性的人。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人类的本性与良知或许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利益向其挑战,“智慧”向其挑战,“理性”向其挑战……

人类懂得了太多的大道理,如何创新,如何走向成功,如何创造财富,各式各样有关处世、创业的名言警句都充溢于心,以至在一切行为都趋于物质化、功利化的潮流中,那片原属于良知的心田,黯然褪色。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是一道划在神州大地上的深刻的印记。时光不会忘记那24万的遇难者,生者将永远铭记与祭奠他们。然而,在纪念大地震30周年之际,有人却从“纪念”中找到了“商机”——一家公司弄了面刻名收费的“地震纪念墙”,规定“正面刻名每一个姓名1000元,背面800元”。

也许连最擅长经商的犹太人,都会惊叹这些人发现商机的能力!因为在耶路撒冷哭墙的建设中,他们是不会想到利用刻名收费来赚钱的——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慈善基金。而这个打着如意算盘的公司,竟是__地朝着地震死难者的遗体掘金。对于死难者及其家属来说,这种行为无疑是一个划在伤口上的伤口。

刻名收费这主意看似绝妙,然而,并不是任何事物都可以变成商机的。有违良知的策划不是智慧,泯灭良知的祭奠完全成了变相的炒作。阳光照在墙上,良知应刻在心头。

有人或许会说,在竞争激烈的商业圈子里,多少会缺少一些道德良知的束缚。那么,在当今社会的其他领域呢比如,在新闻界,部分摄影记者又是怎样从事着他们高尚的新闻工作的呢

少年家中的房子被洪水冲走了,少年和母亲绝望地痛哭。摄影记者离母子二人不到半米,不停地冲他们喊:“抬起头来,看这儿!“却没人给他们送上食物和药品…

为了拍摄到藏羚羊奔跑的镜头,摄影师一次次地把上万只藏羚羊轰起来奔跑。那正是羊儿怀孕待产的季节,几个小时折腾下来,一只只母羊瘫倒在地,因母羊流产而死亡的小羊尸横遍野……

可见,“良知”这个词对不少摄影记者来说,已过于陌生了。一心只想拍到具有震撼力、能吸引读者眼球的照片,尽一尽记者之职,这无可厚非,但拍摄随意唐突,缺乏甚至沦丧了敬畏、悲悯之心,体现出的只是一种职业的冷漠。所以,我们的媒体从业人员在传播国内外要闻,传播先进事迹的同时,千万别忘了传播良知。

“三鹿奶粉”事件不是偶然事件,也不仅仅是三鹿集团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道德良知缺失的问题。今天是三鹿,明天又会是谁真正受到伤害的又是谁是我们整个社会。不必在此义愤填膺,不必在此破口大骂,我们需要的是整个民族的集体反思。我们需要思考,我们肩负着怎样的社会责任我们是否还坚守着道德与良知的底线

是啊,商人炒作、记者_ 、奶农掺假……我们拿什么来拯救良知

良知——社会的底线,需要众人一起坚守。

良知——造物者赋予人类的财富。切莫丢弃。

高三以良知为话题作文3

良知,是立心于天地间的根本,我相信一个有良知的人,不会是一个自私的生命。他行走在这个世界上,为他人的疼痛醒着。我不知道该如何用我这支拙笔来表达这圣洁的品质,该如何歌颂这个有良知的人。

你只是一个普通的劳动工作者,但你挺直了你的脊梁,让你的心站在了高处,想这个人情冷漠的世界呐喊以良知;你没有西装革履,但你灰褐色的工作服下却有一颗炽热的心在涌动着良知;你住的不是宽敞的三居两室,但你用良知为那些身处困境的人筑起了千万间广厦。当我看到那张挂满泪水的脸出现在荧屏上时,我的心便再不能平静下来了。我看到了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高尚灵魂,于是我想极尽我华丽的词藻来彰显我对你的崇敬,却又害怕庸俗的字眼亵渎了你神圣的付出。你不是亿万富翁,无法签一张张昂贵的支票给困苦中的人,但你舍出的每一枚硬币,每一滴血都滚汤火热。你说:“钱花在需要的人身上,晚上才睡的踏实。”你总看到别人,还需要什么,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你的心上印着普通人的悲欢,却做着不平凡的事,你感动了中国,感动了我。

一个脸上挂满泪水的男人,让我看到了对这个社会的责任与爱。你的肩上担着良知,担着爱,诠释着什么才是一个真正的男儿!

郭明义,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个铁铮铮的男子汉,一个有良知的人!你不愧为“雷锋传人”不愧为“龙的传人”。

良知,是荷底的风声,当清风拂过,你的心中是否奔涌着良知,是否也想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

此刻,你在想些什么,关于郭明义,关于良知……

高三以良知为话题作文4

望着桌上刚买来的肉块,红色中夹杂着极其暗沉的棕色,那颜色像是用色笔渲染出来的。

肉块底部的白肉亦失去了原有的纯洁白色,蒙上了一层红棕色的阴霾。

蓦地一下想起,早上灰白的报纸上,“瘦肉精”三个大字赫然而立,字上还充斥着几道痕。

心里咯噔一下,万千思绪涌上心头:近日来,新闻媒体曝光出一连串的恶性食品安全事件,每天入口地竟是一些肮脏不堪的东西。

无奈,但又想,那些不法商贩的良知何在明知恶性的食品添加剂对身体有害,却仍添加的“不亦乐乎”。他们赚得的钱,不仅带着一股铜臭味,更是带着受害人鲜淋淋的血!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面对着巨大金钱利益的_ ,道德却成了黯然失色的丑角。在不法商贩的心中,道德着饱受利益的摧残,直至化为乌有。摇头间,喟叹到:相关执法部门的职责又何在为何这些违法之事总是在媒体新闻曝光后才着手调查为什么就不能在曝光之前彻查惩治呢商人的道德若战胜不了利益,便只能施行强制手段!可他们,充耳不闻、雷打不动,好一副安然自若的样子!又只是无奈地摇摇头。

深吸一口气,不经意间瞥到桌上那颗西红柿:那红色与肉块的颜色甚是相似。使原本酷爱吃西红柿的我望而生畏。转念间,脑际却浮现出儿时的一幅画面。

记得儿时,家门口有个买菜的老爷爷,花白的胡子镶嵌在黝黑的脸上。脸色虽是黝黑的,却依然能折射出几丝土地的光辉。每次放学回家,我都会蹲在摊边,津津乐道地听他讲述那些蔬菜的趣事。“你可别小看这西红柿,它得脾气可大得很!你若在它没成熟之前,一不小心碰疼了它,它可绝不妥协,干脆使着性子不长大,可让你又急又恼!”我头一次听到西红柿也会像个孩子一样耍小性子。看看摊上的西红柿,那是我从未见到的可爱模样。我开怀的笑了。一笑而过后,他从小摊上顺手拿起两个西红柿,在身上将尘土拭去,我们俩便一口一口地吃起来。那时候,我也断然不会担心西红柿上有残留的农药,乃至为了谋取暴利添加的化学药剂。因为老爷爷告诉我,这是他用心种植出来的。

怀念以往西红柿的味道,更怀念的,是人良知的味道,如今,有良知不容易!

高三以良知为话题作文5

东山魁夷曾说: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清泉,只是日常太多烦乱的声音遮蔽了它。那被遮蔽的清泉一如沉睡的良知,惟有唤醒它,世界才会呈现永恒芳华。

唤醒良知,的不变的选择。

唤醒良知,静静地坐拥人生沿途的丰盈的流光。古往今来,从不乏贪官污吏,试问,你们的良知去到了哪里当你们选择让良知沉睡的时候,可否徘徊过相信你们也有后后悔的时候,可那时仅能“人空叹,水长流”,终究是你们背弃了良知,而良知抛弃了你们。设想,在那次酿成大错的十字路口,你们停滞了脚步,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人生难道不是另一番光景无意苦吟秋,只恐花褪红尽,为时晚矣。唯有唤醒良知,才能书写人生的盛世华章。

唤醒良知,让别人感受点点幸福。我相信,唤醒良知的前提是泯灭了良知,而良知的泯灭会对别人造成伤害,必然每个人都会唾弃你,也许最后连世界都会抛弃你,相反,如果你善待他人,那么必然每个人都会相信你,拥护你,两者择其一,我想断然是没有人去选后者的吧!既然没有人想落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的悲惨下场,何不唤醒自己的良知,品味“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单纯与朋友且歌且行的美好呢

唤醒良知,是国富民强的根本,故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必先正其心。吾谓之:正其心,即唤醒良知,作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即辚国家着想,让自己的心纯洁无瑕,不做任何会对国家造成伤害的事。举凡古今,如屈原、苏轼等人无一不是爱国之士,而任长霞、航天英雄也都是国之栋梁,因为他们良知未曾泯灭,或许及时唤醒我们无从得失,他们才代表了一个领域,乃至一个时代,矢志不渝地引导一个朝代,一个国家攀登高峰。

不经意间,一只手悄悄探入心间,拨动了那许久不曾触动的弦儿——良知,奏出了一连串的颤音,如徐悲鸿的奔马在旷野里长鸣,如瓮声舒伯特的键音星星颤动,又仿佛屹立喜玛拉雅之巅,听天外的风……

这四句话是明朝大儒王阳明所做,是阳明心学的观点。 尽管是心学,但是用佛法来解释更加的准确。

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是指人的清净自性(“真如佛性”或者“真心”)是无善无恶的,既不是孟子的性善论,也不是荀子的性恶论。清净自性不着一物,没有名相,离语言文字相,所以古大德讲,说似一物即不中。从善恶的角度上来讲是善恶俱遣的。真如佛性是众生本自具足的,释迦牟尼佛成道之时不禁感叹,“奇哉,奇哉,一切众生咸具如来智慧德相”,释迦世尊所指的就是这个无善无恶的真如佛性。

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为什么凡夫众生都是有是非善恶的观念的呢?而且很多人的是非善恶的观念非常强烈,常常看到别人的恶和非,从而导致自己内心里面无尽的烦恼。然而我们的真如佛性本来是没有非善恶分别的。圆觉经讲,“众生都具有无始无明,一念妄动起了分别执着”,于是就生发出了一个善和恶的分别,也就落入了二元对立的观念,也就是有善有恶,有对有错。因为这个区分是非善恶的就是我们第六意识的分别心,它本质上就是妄念。心本不有因境生,我们对一切事情不生分别就是佛,拥有的就是佛的平等性智,我们执着于别人的是非对错和善恶,就是用的第六意识的分别心,而它恰恰是我们烦恼的根源。

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王阳明的意思是人们能够区分善和恶,从而弃恶从善,这就是良知。这个说法从佛法的角度来看不究竟,前面讲佛拥有平等性智,平等性智就是对世间万法不起分别。知善知恶,说明还有一个分别心在,就不是佛陀的平等性智,而是有分别的邪见。楞严经讲“知见立知,是无明本”,还有个能知所知,能分别和所分别的东西在,还是在相上,所谓“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还是不究竟,还没有悟到真心之所在,还停留在于第六意识层面。金刚经讲“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果我们能对世间任何的事物不起分别执着心,知道所有的事情都是假相,都是因缘而生的,那么我们当下就是佛,我们就拥有佛陀的大智慧,同时也就能消灭一切的烦恼。般若智慧和世间知识的区别就在于这个能知善知恶的分别心,所谓有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我们应该追求智慧,而不是知识。尽管是分别,是妄念,但是究其源头,还是那个无善无恶的本体在起作用。有分别能力而不去分别,因为善恶都是缘起法,是有相的东西,缘起性空而不可得。世间万法平等,万法无咎,一切事情都是平等不二的。换句话说世界没有不平,唯有我们的心不平。烦恼痛苦都是自找的,放下一切,看一切平等,内心如如不动,这样的生活会非常的好过。当然从来另一个角度来讲,作为世间人如果没有区分是非善恶的能力,那是愚痴,和佛陀的平等性智无关。

第四句 为善去恶是格物。这里的格物经常被错解,现代人理解格物是研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这不是古人造这个词的本意,这种错误的认知印光大师曾予以批判。所谓格物就是格除物欲,人有私心物欲,就不能获得正确的知见。我们的真如佛性如同镜子一样,朗照一切而纤尘不染,我们的物欲私心如同尘垢一样遮盖了镜子的表面,从而让我们变的狭隘,愚痴,烦恼丛生。王阳明讲为善去恶,就是在格除自己的物欲和私心,扫除镜子表面上的尘垢,从而找回我们那个原本充满智慧和光明的真心。格物在佛家来讲也就是持戒,就是做到身口意五戒十善。朱熹理学讲心外无物,佛家讲心外无法,万法从心想生。(万法在这里就是指万事万物)我们每一个人原本像佛一样具足智慧和福德,但是我们追求的方向却是错的,追求财色名利这些空花水月般的东西,落入无边的烦恼陷阱。所以释迦牟尼佛讲我们就像是衣服里藏着摩尼宝珠的乞丐一样,本来十分的富有,可惜不知道。这颗摩尼宝珠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里。心外无法,向外求是求不来的,有智慧的人向内求,向心地上求,无尽的宝藏,应时会自然显发。放下一切其实就是得到,拼命追求恰恰是迷失了自我,放下一切,智慧就现前,这才是真正的财富。绝大多数人因为迷失在这个有相的世间,秉持着眼见为实的邪见,不能看破世间森罗万象的假相,颠倒执着妄想,生不能自在,死不能解脱,实在是可悲!

最后,总结一句,阳明心学取材于佛学,但是不能超越佛学。所以欲学心学者,尽可以先研佛学,佛学通,则世间学问自然通矣。

1 经验常识良知

经验常识良知 1什么是良知

关于良知的通信何怀宏 倪梁康梁康兄:你好!最近读到你刊于《中国学术》首辑的长文:《良知:在“自知”与“共知”之间》,你在文中对欧洲哲学中"良知"概念的结构内涵与历史发展做了细致的梳理,也对我的《良心论》提出了批评。

我认为这是一篇富于教益的论文,比如说文中对于"con-"等前缀的除了"共"与"同"、还有"自"或"同",即行为者同时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之义的说明,以及以苏格拉底为例提出"真理与多数"的问题,都是很有启发性的。而由于这篇文章对我的论著提出了批评,我当然就更为得益,它有助于我重新反省自己的观点。

所以我很感谢你的批评,并愿意在此作一回应,并希望这种互动能把我们引向一些重要的、需要深入讨论的问题。我还有一个私下的愿望,就是希望在我们目前的学术界,除了端正学风和澄清立场的批评之外(这诚然是很有必要的),还能同时多有深入学理的学术批评、以及认真的回应和讨论。

不过,在讨论更引人入胜的问题之前,我想先就你对我的观点提出的具体批评作两点澄清。第一点是涉及如何看待良心理论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地位问题。

你在第五节中写到:"何怀宏先生在《良心论》(第12-13页)中比较中西哲学中的良心概念而得出结论说:儒学自始至终';重视对内心道德世界的开发';(原文实为';内心道德意识';,另此段着重号皆为我所加--何注),而';西方思想家则远没有把对良心的探讨置于如此重要的地位';。这个结论显然带有';混淆概念';的痕迹。

因为,如果仅仅讨论';良心';概念本身,即最狭窄意义上的良知,也就是我所说的';道德义务意识';、';道德责任感';、那么它在中国哲学、即使是在儒家心学中也难说是占有中心地位;而如果讨论的是对';良心';的宽泛理解,即我所说的';道德意识';,那么,它在西方哲学史上当然也占有重要地位。"由于我在原文中明确说是"道德意识",所以这里的概念应该说是很清楚的,并无"混淆"之嫌。

至于西方思想家是不是把对这种作为"道德意识"的良心的探讨,置于像在中国儒学尤其心性一系中那样重要的地位,则可再作探讨,而即便没有那样重要的地位,也不等于他们就重视对内心道德世界的开发",因为还完全可以有另外的开发方式--当然,兄可能不是这个意思,但这里的不完全的引文确实容易使读者得出这样的印象,所以当我写到"良心很少在西方思想家那里成为其哲学思考的中心。"之后的下一段,我又写到:"西方人也有其深刻的终极关切和热烈的精神追求,然其基点不是固定在良心的概念上。

" (《良心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3页)我迄今以为我的这一判断还是可以成立的,因为,即便就在你的文章中所征引的较多地论述过良心的西方思想家、例如黑格尔、康德、海德格尔那里,"良心"的概念也很难说在他们的哲学(甚至还可以缩小到道德哲学)中占据中心地位,"良心"的概念常常只是他们的思想体系中的一个过渡性环节。西方较推崇良心的思想家有巴特勒、卢梭,而他们或者并不属于西方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哲学家之列(如巴特勒);或者良心的论述仍非系统(如卢梭),而且,在他们所论的良心之上,也还有上帝或神。

故而这种地位根本无法与良心理论在中国思想史上取得的地位和影响相比。所以,从良心理论可能也不足以判断整个西方道德哲学近代以来发展的趋势。

第二点澄清是涉及到如何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一种普遍伦理中的地位问题。你在第七节中写到:"何怀宏先生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视作一门';底线伦理学';的最后防线(《良心论》,第416页以后),这个作法实际上是把伦理学的最后依据建立在一个第二性的';人为美德';基础上,因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无非是一个根据第一性恻隐法则进行理性推理所得的结果。

由此大致可以得出,一门普遍主义的伦理学无法找到更为深入的道德基础。"说实话,我乍一看到这段话有点感到突兀,因为我不会这样表述,我倒是说过"底线伦理"是"最后防线"。

我在那里只是说:"用中国的语汇,这一底线也许可以最一般地概括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良心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19页)。

换言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只是对"底线伦理"的一种概括性表述,而且还是一种落入第二层次即自我意识或践履层次的表述,而非第一层次即普遍原则层次的表述,它还保留着"人"、"己"或者说"你"、"我"的称谓,而一个普遍原则是不容许有这种第一或第二、第三人称的称谓的。在我看来,中国古代儒家的这一表述诚然很伟大,但我与其说是把它视作对一种处于底线的普遍道德原则的证明和基础,而毋宁说它是对这一原则的卓越体会和概述。

如果说这其中也包含着证明,这一证明也是不够的,更深更广的证明,还需要到其他地方去寻找。我考虑对于普遍伦理的论证可以是多方面和多路径的:当然要主要依靠理性,但也不排斥感情、直觉、经验、乃至由经验凝结起来的历史传统和文明。

但是,普遍伦理并不是把自己的最后依据建立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之上,由此说"一门普遍主义的伦。

2如何看待《知识就是力量,良知就是方向》

常有人说我的演讲很有 ,可是今天我听了前面两位嘉宾的演讲,我觉得自己被秒杀了。

(全场大笑)尚老师(尚长荣)、许院长(许江)他们的 ,来自对文化的热爱。文化确实是一个能够激发我们感情的崇高东西,它和知识是不一样的。

一个有文化的人,你会发现他的生命力是非常旺盛的。他不是冷冰冰的,而是富有 、情怀,对这个世界充满了爱和诗意的眼光。

可是今天,我们从中小学到大学的教育,更多的是在教知识、技术、专业,唯独缺少文化。我们培养了很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很多高学历的野蛮人,他们是冷冰冰的。

有句很有名的话:知识就是力量。中国人耳熟能详,而且对它很是认同。

从历史上看,1840年以后,中国面对西方的科学技术,不堪一击,于是得出一个结论:落后就要挨打。这个落后,就是指科学技术的落后。

从现实上看,如果今天我们不能用知识很好地答出一份标准化试卷,可能就读不了好大学、好专业,找不到好工作,以更好地满足自己物质的欲望。无论从历史经验还是现实压力,我们都知道知识太重要了。

但是我今天要对大家讲的是,尽管知识确实重要,但知识也有局限性。首先,知识是无限的。

什么叫知识?知识是对这个世界所有事实的认知。既然世界是无限的,那么知识也是无限的,可悲剧的是人生是有限的。

庄子就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世界是无限的,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世界所包含的无限知识,那我们的人生就会废掉。

当知识不成体系时,它是无用的,只是碎片。举个例子,曾有一家报社搞国学知识竞赛,找了一批专家出了一套国学题目。

题目出完后,编辑想让我审一下。我看了5分钟,对它的判断就是6个字:无趣、无聊、无用。

比如有一道题目问:在中国历史上哪一个时代的宦官是可以娶妻的?(全场笑)这是非常严肃的知识。如果你专门研究宦官,把他们的生存状况、心理状态以及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影响、作用都搞明白,你将会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专家。

可是假如你的主要精力不在此,这样的知识碎片,对你一点用处都没有。还有一道题目:胡萝卜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如果你能把它变成系统的知识进行分析研究,它是有意义的。

但是假如一个人并没有这样的意愿和目标,他只知道胡萝卜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这样的知识对他不仅没用,还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因为他知道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答案,心里一阵窃喜,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牛的人,并且他特别想让别人知道这一点。

于是,他天天等着别人提问,以期收获别人的敬佩。为了等到这一天,他可能每次和朋友吃饭的时候都点胡萝卜,(全场笑)别人吃得很香,他却只等着一个问题。

这根胡萝卜把他一辈子都拴死了。德国哲学家尼采写过一篇文章叫《我为什么这么聪明》。

他的结论就一句话:我之所以这么聪明,是因为我从来不在不必要的事情上浪费精力。有一次我坐出租车,司机正在收听一档知识竞赛节目。

节目中,主持人放了5个音乐片断,每个片断几秒钟,随后提问:这5个音乐片断,有2个片断属于同一首歌,你们谁知道?一个小伙子抢答说他知道,并且回答正确。紧接着第二个问题是:其中有2首歌出自同一张音乐专辑,你知道吗?这时我紧张了,我怕他知道。

他不知道,说明他还是正常人,如果他知道,他这一辈子可能就废了。但是没想到他真知道。

(全场笑)这时我让司机把收音机关掉。司机吓一跳,问为什么?我说:“它在侮辱我们的智商,并且在误导我们生命的流向。”

这就叫无用的知识,生活中有太多这样无用的知识。比如,很多人关心某个明星喜欢的颜色是什么,星座是什么,结了几次婚,又离了几次婚。

当一个人把精力花在这些地方时,他可能获得了知识,并且在饭桌上能与人聊天,但他会变得特别琐碎。我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警惕知识》。

主要观点就是,我们的生命本来就不可能占有无限的知识。更可悲的是,无聊的知识会让人生变得无聊,琐碎的知识会让人格变得琐碎,甚至猥琐。

孔子的学生子夏早就说:“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但是“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即使是胡萝卜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这样的知识,你可以拿来吹吹牛,但如果你老是把认知集中在这种信息上,你的一生肯定不会有什么成就。

你用琐碎的知识把人生变成了碎片,所以君子不为。荀子曾提出过对知识的鉴别。

他说有些知识是无聊的、无用的、无趣的,这样的知识荀子有一个判断,叫“不知,无害为君子;知之,无损为小人。”你知道了这样的知识,并不能够因此成为君子,你不知道这个知识也不会因此成为小人。

有的知识对你的人生,一分都没加,又何必耗费精力和时间呢?但是在生活中,确实有不少人专心致志、兴高采烈、兴趣盎然地用琐碎的知识,把自己的人生切割成碎片。在知识之外有一种更重要的东西实际上,在知识之外有一种更重要的东西。

3简述阳明良知学的现代意义

王阳明的良知说既是本体与存在论的,又是主体论和实践论的,或者说它已将本体世界、存在世界、主体世界与现象世界一气贯通,能够以流行发用或澄明显现的方式展示人生宇宙的真实,并唤醒人的实存生命的自觉,从而更加主动地参与意义世界的建构。

良知本体与生命境界的统一,需要通过具体的人生实践活动来落实。从 即本体即工夫,本体、工夫原不可分的角度看,致良知必然指向人的心性觉悟与心灵境界的提升,使人类能够依据良知的活泼起用获得更合理健康的发展。

由于现实 的人生仍存在着良知遮蔽所造成的各种缺陷与弊病,所以致良知实际即是人类最伟大的人性去蔽化改造工程,是阳明一生学问思想最具有总结性意义的定论。本文拟对此一问题展开讨论,并求教于海内外方家学者。

一、先天良知与后天经验 良知与致良知说是阳明“教之三变”的最后教法,也是他心学思想发展的高峰。良知与致良知说不仅将本体与工夫、未发与已发、心与物、内(主)与外 (客)、静与动、知与行整合为一体,圆融而无碍,使他的形上心学更具有精微和开放的特点,而且也简易化、实践化了学习圣人的修养工夫,容易唤醒实存主体的自我心性豁悟,使每一个体在超越与实践两个层面同时展现成德的自由,获得精神生命的安顿。

如阳明所说: 吾良知二字,自龙场以后,便已不出此意,只是点此二字不出,与学者言,费却多少辞说。今幸见此意,一语下,洞见本体,真是痛快,不觉手舞足蹈。

学者闻之,亦省却多少寻讨工夫。学问头脑,至此已说得十分下落。

良知一词源于孟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其后宋儒如横 渠、二程、朱子于良知良能都无系统之发挥,陆象山虽提及“良知之端,形于爱敬,扩而充之,圣哲之所以为圣哲也”,然亦未见全面之阐述。惟阳明直承孟子心性理论主张,结合自己的生命体验,论说最为周延具体,且将人性“四端”与良知结合起来说:“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按照孟子、阳明的意见,良知乃是内在的德性真实、本然的至善,是先验的道德潜能或道德理性。人心本有道德价值和伦理素质,此道德价值和伦理素质不学而能,不虑而知,但又可随时呈现,当下切己体验。

终极超越之价值意义上的良知是天赋的、先验的,它不需要任何逻辑的必然性的推论, 也根本不在知性或知识的分析范围之内。 良知作为先验的本体论存在是否能够成立,为了便于说明问题,我们不妨试举语言学大师乔姆斯基 (NoanChomsky)的生成语法理论以作参照,或许有助于诸如此类的哲学先验难题的解决。

乔氏认为天赋观念(Innateideas)和心智 (mind)机制作为先验的内在普遍规则,决定了人们获得知识的形式,儿童在缺乏足够语言资料的外在 的情况下,便能掌握极其复杂抽象的语法结构便是极为重要的明证。天赋观念和心智机制当然不限于语言领域,道德潜能或道德理性也是与生俱来的,只需外在感觉经验的触发便会发动启用,通过主体意识的自觉省察体验亦不难“发现”。

“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就说明了它的内在性与普遍性,以及先天性与必然性,亦即不假外求的先验固有特点。对比乔姆斯基的理论,更能凸显阳明论说的坚强有力。

何况良知又可呈现为与对象相联系的境域中的道德理性与道德情感,以最为本真的方式呼唤和展示着自身的到场,在心物交融的各种意向 性活动中纳入具体的历史文化内容,贯注流溢于经验世界和生活世界并为其提供意义,发用落实为价值选择和行为方式并成为其决断的依据。这是一个先验变经验的人性彰显过程,也是形上与形下两个世界不能分离——即下学与上达完全能够作到互贯互摄的根本原因。

雅斯贝尔(KarJaspers)“极限境况”或“边际情况”的理论最能揭示良知的经验呈现,即人在生死关头的临界选择最能呈现仁心善性。一方面死亡的大限和威逼会使原有的日常世俗的存在凭藉发生根本性的动 摇,人人都视为常态的意义基石面临着遭到消解的危险;一方面死亡状态的提前进入或生与死的参照性叠合亦会迫使人们重新检视生命存在必不可少的价值,寻找人之所以为人的究竟依止和终极意义。

最终的结果便是发现自我心性本有的良知真实。“生”与“死”的双重边际状况唤醒了实存生命的道德觉醒,引发了主体自我的彻底转化。

这便是存在的重新“安排”与重新“发生”,意义的重新“进入”和重新“敞开”,本体论的根据只能是人性固有的本然“真实”或先天“至善”,离不开良知实存绝对主体存在性的“呈现”或“召唤”。不过,良知的实然存在只是为道德的行为提供了形上本体的可能,要真正化为道德行为还有待社会与文化的具体 实践。

这就是为什么阳明讲良知的同时,又讲致良知的原因。有如王阳明所说: 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

仙家说婴儿,亦善譬。婴儿在母腹时,只是纯气,有何知识?出胎后方始能啼,既而后能笑,又既而后能识认其父母兄弟,又既而后能立能行,能持能负,卒乃天下之事。

4人性 和 良知 是否决定于态度~

人性的良知与良心,是人生的一种经验的积累,在人的生命过程里,通过对人的行为表象,而进行理解及感悟,进入到更深一层的认识,理解了人的行为表象,再深入到理解人的内在形态,即是关于人的心理及思想的形态。可以是人的经验,也可以是人的知识修养,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意识的判断能力。根据人的行为,再去推断人的心态和思想,结合起来得到的结果,才能够弄明白一个人是否具有人的良心及良知。这不是一种一概而论的规则,而是取决于一个人的臆测的能力,也就是说,他所获得的经验及知识,所构成的主观因素的能力,而决定了他作出判断的结果,结果的理性准则,又在别人的观念里反映出来的情况,再肯定一个人对人的良心及良知的判断是否合理。

人性的良知,必须要从人的人性层面进行思考及判断。对于我们来说,人的良知不是与生具有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不是学识渊博的人就有良知,目不识丁的人就没有良知,或者是高贵的人就有良知,卑贱的人就没有良知。这样的看法都是错误的。譬如说:一个富翁看到乞丐,他不仅没有施舍给乞丐任何东西,还要对乞丐进行驱赶诅咒。而乞丐的同伴,在乞讨到一些食物后,将食物分发给没有讨到食物的乞丐。从人性的角度考虑,分发食物的乞丐,要比驱赶乞丐的富翁更有良知。因此,人性的良知,必须要根据人性的本能及本质去思考,从人性这一层面来说,再看人的表现,很容易就能够推断出,一个人是否具有人的良知及良心。

对于我们的人类世界来说,需要美德,需要善性,这其实也是良知的一部分。人的美德与善性,不是千篇一律的,在不同的人的人生观里,他会形成不同判断的意识规则,产生不同的看法,那么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由于人生思想观存在的差异,建立起来的美德与善性的判断观念,同样存在着差异。然而,无论我们是什么人,我们都是人,产生的人生观,都是在人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如是,人的良心和良知的本质,万变不离其宗,始终要围绕着人性之一层面,才能够去建立起来。

我们是人,就可以让自己拥有良知。人性的良知,可以因为人性的欲念拥有良知,产生了行善的欲念时,良知就在一个人的生命里觉醒。也可以因为贪欲的念头,一个人具有的良知,也会消失。有贪得无厌欲念的人,良知在他的生命里,已经被贪欲的心态完全地覆盖起来,很难看见他会表现出良知的行为来,更不用说,他会去救灾救难。所以,人的良知,是受人推崇的,缺乏良知的人,往往会容易为人所垂弃。良知是人性的范畴里,代表着人善性的一面,不会为人所憎嫌,而是为人所推崇赞奉的。人性之良知就是如此。

”格物致知,是参透事物的根本,致良知”,怎么理解?

存天理灭人欲“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理学思想的重要观点之一,人欲佛教讲的三毒。后世人断章取意评判宋明理学时,多言“存天理,灭人欲”禁...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