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被封为太上老君,孔子在历史上也有神位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老子被封为太上老君,孔子在历史上也有神位吗?,第1张

孔子在历史上是没有神位这一说的。

老子姓李名耳,全名是李耳,字聃或者叫伯阳。李柏阳,相传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曲仁里人。从一出生,他就充满了神话色彩,他的母亲没有老公,只是因为天空中的流星飞过,于是就有了身孕。母亲怀胎七十二年,忍无可忍,相传是从左腋生下了他,老子在其母亲肚子里,刚出来就显出白发苍苍的模样,因此得名为老子。孔子与老子是我国古代的仁人志士,传说孔子及其仰慕老子做的学问,于是乎前去让老子做他的师傅,孔子一直虚心的的学习着老子的大学问和知识,孔子大加赞赏老子,称他是云中盘旋的龙,老子一直不厌其烦的的劝告孔子,但是孔子不听老子的建议。老子是孔子在名义上的师傅,孔子不听老子的话是因为孔子有着自己独特的的行事待人的风格,而且这种风格和老子的风格给人一种水火不相容的感觉。

相传有一天,孔子从老子那里回来之后,整整三天没有说话。其徒弟子贡就问孔子是怎么了。孔子说到:“有的人,思想犹如飞鸟一样;有的人的思想犹如盘旋的龙一样,在云中不听的飞翔,遨游在天空之中,你不能抓住他,对它无可奈何,没有任何办法能够降服他。

我拜师老子已经三年,他的思想就像云中盘旋的龙一样,他说过的话根本无从下手,不知道他究竟是人还是神!”孔子的思想和老子的思想好像差着十万八千里一样,两者思想之间的差距就好像是神和人在同时对话一样。孔子就算成为千古圣贤,说到底只是一个凡人而已,而老子不同,用孔子的话说,他好像是已经到达升仙,并且进一步化作成神话一般的人物了。

老子的故事,在民间流传有很多神话,最为典型的说法是:老子真身乃太上老君也,他生于天皇氏之初,通晓天然之理,在仙界被称为万法之师。老君虽历代都有所显化,但始终没有得到诞生的机会。遂和光同尘,借以临凡传立世教。他先命玄妙玉女降凡做了天水尹氏之女。之后,他从太清仙境分神化气,寄胎到玄妙玉女腹中。玉女得胎之后,容颜常少,神气安闲。她所居住的地方,六气和平,众恶不侵,冬无凝寒,夏无酷暑,常有祥光覆映左右,五行之兽守卫堂前。这样,经过了80年,有一天,玉女梦见天开数丈,一群真人捧日而出,旁边玄云缭绕。玉女醒后,起身来到涡水园中。此时正值旭日初升,玉女站在李树上,手扳树枝,对日凝望良久。慢慢地,只见日精渐渐变小,从天空坠下,化做流星,如五色彩珠飞到口边,玉女忙捧住吞到口中。忽然从左肋下涎生一小儿。这孩子一生下来就走了九步,步落之处,莲花绽起。他左手指天,右手指地,说道:"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我当开扬无上道法,普渡一切动植众生”。玉女将他扶坐道李树下,他又指着树说:"这树的名字就是我的姓。"这时,阳景重耀,瑞霭荫庭,万鹤翔空,九天称庆。玉女看去,只见他鹤发龙颜,顶有日光,身滋白血,面凝金色。耳有三漏门,美眉广颊。玉女带他到池中洗澡,忽见九条龙飞驾而来,化做九条巨鲤,吸水为他喷浴。此时,他已能言语行动,见到他的人都觉得非常奇异。此子生下9天,身体便有九变。到了6岁时,自道耳大,取名重耳,字伯阳。人们因他生下来就是白头发,便称他为老子。玉女生下老子不久,其父灵飞得道成仙,玉女也要重返天位,于是招来老子说:"我就要走了,会有太乙元君教你炼丹之术。"说完已有千车万马,五帝上真,拥抬着八景玉舆,迎玉女升天。

老子拜送了母亲,便开始远游山泽,求炼神丹。他来到崂山,遵圣母嘱咐向太乙元君问道。太乙元君授以修炼神丹之术及各种法术。老子曾经问元君:"凡民无知,死者甚众;抚心流血,见了叫人伤悲,想给他们神药,叫他们都得长生不死。可以吗?”元君说:"不可。天生万物,有善有恶,善者应该叫他生存,恶者应叫他灭绝,不能都给什么长生之药。"

老子得此言,便尊从其理,劝谕世人;即所谓成神化仙之道,必借重真心修炼而成。而老子自己则因此守真抱一,炼丹服气,直到能乘空凌虚,出有入无,变幻莫测。

专著作品

1、文献整理

孔子晚年致力教育,修《诗》《书》《礼》《乐》,序《周易》(称《易经》十翼,或称易传),撰《春秋》。后人合称之为《六经》。

2、诗歌创作

相传孔子作有《去鲁歌》《蟪蛄歌》《龟山操》《盘操》《猗兰操》《将归操》《获麟歌》等诗歌。

孔子的言论主要记录在《论语》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在南宋后并称“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微言大义”。

扩展资料:

孔子相师

《史记》记载一日孔子子乘着一辆马车周游列国。来到一个地方,见有一孩子用土围成了一座“城”,坐在里面。孔子就问:“你看见马车为什么不躲开呀?”那孩子回答:“人们说您孔老先生上晓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情。

可是,今天我见您却并不怎么样。因为自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孔子愣了一下,问:“你叫什么名字?”孩子答道:“我叫项橐。”孔子为了挽回面子,就想出了一连串问题来难项橐,但是都被项橐巧妙的化解。

孔子觉得这孩子知识渊博,连自己也辩不过他,只得长叹一声,俯下身子对项橐和蔼地说:“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回头对弟子们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矣。要不耻下问。”

经孔子这一褒奖,项橐便名扬九州,震动朝野。以后《史》、《志》有关章节都有记载。据《史记》记载,甘罗十二岁拜丞相时,还拿项橐作比喻,说服文信侯吕不韦让自己出使赵国。南宋大儒王应麟编写的《三字经》劝诸后生说:“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盖出于此。

-孔子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