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先秦古筑是明器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先秦古筑是明器吗?,第1张

汉代文学家应邵在他所著的《风俗通义》中说,筝是“五弦筑身”的,但关于筝形制中的“筑身”,历代文献都语焉不详。后来,人们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具先秦古筑明器,这具筑之所以说它是明器,是因为该器虽然被涂上一层黑漆,却是用独木雕成的。这具古筑是实心的,并不能作为乐器使用,因为它不利于产生共鸣,若是用来演奏的话,无法获得足够的音量。此外,该器通长约34厘米,用来演奏显然太短小了。这些理由都足以证明先秦古筑是件明器,该器犹如有柄的小瑟,筑面首位各钉以横排竹钉,一排5个,这就与《风俗通义》的记载相符,但其若是作为乐器的话,显然是不可靠的。

1969年10月18日,解放军366医院为落实林彪发出的紧急战备的“最高指示”,紧急疏散到了位于长沙城东郊五里牌外的马王堆。1971年为备战时需要,366医院党委决定在院内那个方圆几百米的号称马王堆的土包下,挖掘一个大型防空洞穴。当洞穴挖到十几米时,地下出现了赭红中夹带着白点点的花斑土,越往深处掘进越坚硬。当战士们终于穿透这种土层时,奇怪的现象出现了,一块又一块的白膏泥被挖了出来。当他们用钢钎对白膏泥进行钻探时,钻孔里突然哧地一声冒出一股呛人气体,只见一道蓝中带红的火焰鸣响着从钻孔里喷发而出,工兵团一位老工程师初步认定遇到了古墓。部队马上作为重要情报层层上报,当时国家文物局即批示要湖南开始发掘。

马王堆位于长沙市东郊长浏公路北侧,距市中心约4公里,据地方志记载为五代时期楚王马殷家族的墓地,故名马王堆。堆上东西又各突起土冢一个,其间相距20余米,因其形似马鞍,故也称为马鞍堆。1972年1月16日考古工作者首先发掘了马王堆汉墓一号墓,此墓深达16米,内中棺椁的边箱中塞满大量的随葬品,由文物上的文字可辨出此墓是西汉长沙国丞相利仓夫人辛追墓。4月28日,考古人员在内棺内发现了埋存地下2100多年仍未腐烂的汉代女尸。

1972~1974年,先后发掘三座西汉墓葬,马王堆实系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侯家族墓地。堆上三座西汉墓,分别编为二号墓、一号墓、三号墓。三座汉墓中,在马王堆汉墓的三个墓中,二号墓由于早在唐代就被盗掘,而三号墓亦因白膏泥密封不严,故其墓主仅存尸骨,唯独一号墓主人长沙丞相夫人则避开了被盗的厄运,保存良好。

马王堆三座汉墓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其中,一号墓出土的大量丝织品极为珍贵。这些丝织品中有一件素纱禅衣最具有代表性,该衣长128米,且有长袖,重量仅49克,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织造技术相当高超,精湛绝伦。一号汉墓的彩绘漆棺,色泽如新,棺面漆绘的流云漫卷,形态诡谲的动物和神怪体态生动,活灵活现,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另外还有近千支简犊,大量的封泥、印章,大量乐器、兵器、漆器、陶器、彩佣、竹木器、金属品、食品、香料、中草药、泥质冥钱等珍品,是汉初文明的形象缩影。

马王堆引起世界轰动的原因之一就是两千多年前的丞相夫人再次面世。她装殓的华美让人称奇,出土时,其外形完整无缺,全身皮肤细腻,皮下脂肪丰满,软组织尚有弹性,在往其体内注射防腐剂时,其血管还能鼓起来,就是手指和足趾上的纹络都非常清楚,令人不可思议。她的前额及两髻有木花饰品29件,并涂彩贴金,其头发编有盘髻式假发,其脸上盖一件酱色织锦和一块素绢,两手握绣花绢面香囊,两足着青丝履,贴身穿“信期绣”罗绮丝棉袍,外套细麻布单衣,然后包裹各式衣着衿被及丝麻织物18层,从头到脚层层包裹,然后横扎丝带9道,再在上面覆盖印花敷彩黄丝棉袍和“长寿绣”绢棉袍各1件,一共20层包裹,华贵非凡。此尸保存时间之长,程度之完好,在世界尸体保存记录中十分罕见。它既不同于木乃伊,又不同于尸蜡和泥炭鞣尸,而是一具特殊类型的尸体,专家们把这种类型的古尸命名为“马王堆尸”。这是防腐学上的奇迹,世界为之震惊。

帛书是马王堆汉墓中最为学术界所关注的,也是最有价值和意义的。如对帛书《周易》、《老子》、《黄帝书》、《五行书》、《战国纵横家书》的研究,填补了以往许多研究领域的空白,三号墓出土的大批帛书,内容涉及古代哲学、历史和科学技术许多方面,还有相当一部分自然科学方面的著作及各种杂书经整理,共有28种书籍,12万多字。在马王堆发掘的珍稀文物中,还有帛画帛图9幅,而那幅被称为“卦象图”的帛画,到目前为止尚未破译出它的真正内涵。

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12万字帛书,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资料,它是继汉代发现的孔府壁中书、晋代发现的汲家竹书、清末发现的敦煌经卷之后的又一次重大古文献发现,对中国文献学和中国学术史的研究具有极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其内容涵括了中国古代传统图书分类中除诗赋类之外的所有门类,而且大部分是久佚的汉初乃至战国时期的珍贵历史文献,因而特别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三号墓三幅画在帛上的古地图成为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地图。

马王堆医书已成为医学界的一个专有名词,共有14种之多。其中关于经络学说、药物学成就、诊脉法、古代医方、药剂以及养生学知识,均揭示了许多令当代人瞠目结舌的汉初医学成就,如《五十二病方》、《养生方》、《杂疗方》、《胎产书》等帛书的内容中,就反映了中国古代医学卓越先进的临床诊断知识水平。单从药物品种来看,马王堆医书中现存的药名总数就有394种。在《五十二病方》中能认定的197个医方中,用单药者78方,两味以上者119方,这表明当时已对药物的配伍组方有了一定的认识作用。此外,三号墓还出土了一卷图文并茂的彩色画,在长1米宽05米的绢画面上,用工笔彩绘了4排44个人,或徒手或持械,姿态各异,这就是古代《导引图》,此图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一幅健身图,它为研究我国古老而独特的“导引”疗法的源流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而六种十篇之多的数术类帛书,因其整理相当困难,至今还有许多领域没有涉及,有待以后专家们的进一步研究。

三号墓出土的《五星占》和《天文气象杂占》两种天文著作,是世界上保存下来最早的天文书籍。证实了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一号汉墓出土的帛画,是我国已知画面最大、保存最完整、艺术性最强的汉代彩绘帛画,该一画面呈“T”字形,上部宽92厘米,下部宽47,7厘米,长205厘米,属族幡一类的东西,出殡时放在行列前面,落葬后覆在棺上。帛画画面分天朝、人间、地府三段。天上为横幅,其余为直幅。分别以太一神、轪侯妻、祭祀者、合欢鳌为各段的中心。天界有扶桑树、九个太阳、嫦娥、新月,以及象征长寿的蟾蜍、白兔,日月同辉,令人神往,天门有司命守卫。中间为软侯妻缓行升天,吏前婢后,迎护隆重。人间双龙穿壁,象征幸福吉祥;家属聚集祭祀,祈求死者灵魂早归仙境。最底部合欢鰲背上大力神,双手托着大地,孔武有力。该画画天上以示死者的终身归宿,画人间以示死者生前的荣华富贵,画地下以示阴间的幸福。全图内容丰富,想象瑰丽。整个画面布局对称,线条流畅,描绘精细,色彩绚丽,显示了西汉高超的艺术水平。整幅帛画的内容,既有中国的神话传说、也有当时现实主义的写照。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是中国西汉初期绘画风格的主要体现,反映了汉代艺术的成就。

马王堆西汉墓发掘是20世纪惊动世界的重大考古发现,填补了中国考古学上的许多空白。

3号墓出土的一幅帛画与此幅尺寸、 形制、内容都相近。这两幅帛画以有序的层次展示了汉初人们观念中的宇宙图景,取自远古神话的大量形象和按照现实描绘的人与物构成天、地、人相沟通的境界。帛画出土之前分别置放在两墓内棺的板上,是葬仪中用以表示招魂、导引后随葬的旌幡,又称“非衣”。因而,其主题是灵魂升天,画中人物正行进在通往“天国”的途中,天上日月并辉、明乐环响,龙、豹、翼鸟、玉璧等均是吉祥、护佑的象征。

发现于3号墓棺室西壁的一幅帛画长212厘米,宽94厘米,描绘了盛大的车马仪仗场面。左上方有两行人物,文武属吏簇拥着戴冠、着袍、佩剑的墓主向前行进,队列前有5层高台;左下方有100多人组成的方阵,阵中是正在鸣金击鼓的乐队;右上方有4列驷马车骑;右下方有14纵列共100余个骑从,画中所有的人物、车马都面向墓主人方向。有人认为描绘的是誓社、耕祠场面,也有人根据所绘的大都是武卒、车骑,认为描绘的是接受身为军事将领的墓主检阅的仪仗。同一棺室东壁也有大小与两壁相同的一幅帛画,因破损严重难辨全貌,根据残片中的建筑、车骑和妇女划船等形象,推测描绘的是墓主的家居生活。

3号墓出土的另一幅帛画长约100厘米,高约50厘米,描绘了4排共44人。人物有男女老幼之别,衣饰简朴,有的上身裸体,所有的人物动态均是当时称为“导引”的健身动作,屈体、伸肢、跳跃、回旋,姿态各异,十分生动。根据人物动作与旁边的题字,可知是一幅运动范围式的画作,定名为《导引图》。

马王堆三座汉墓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多件,绝大多数保存完好。其中五百多件各种漆器,制作精致,纹饰华丽,光泽如新。珍贵的是一号墓的大量丝织品,保护完好。品种众多,有绢、绮、罗、纱、锦等。有一件素纱禅衣,它轻若烟雾,薄如蝉翼,织造技巧之高超,真是天工巧夺。出土的帛画,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描写当时现实生活的大型作品。

你自己截选吧

马王堆汉墓 :位于东郊东屯渡,离市中心约四公里。 此墓为西汉初长沙国相轪侯利苍家族墓地。1972年至1974年初,先后对其中三冢开掘,编为一、二、三号。一号墓是轪侯利苍其妻墓,二号墓是轪侯利苍墓,三号墓是轪侯利苍其子墓,其中一号、三号墓保存完好。墓葬结构十分严谨,规模宏伟。三座墓葬共出土珍贵文物三千多件,其中最轰动中外的是一号墓中出土的西汉女尸,历时二千一百多年,外形完整,全身润泽,毛发尚存,指趾纹清晰,软组织尚有弹性,手足关节还可以活动,是世界防腐学上的奇迹。一号目棺椁由70块杉木板组成,重约1500千克,结构坚固,平正方直。棺中置四层套棺,四边塞满了随葬品。其中一件素沙禅衣,轻若烟雾,薄儒蝉翼,衣长128米,袖长19米,重量仅49克。二号墓出土的《长沙国南部地形图》,是现存最早的按比例的大地图。三号墓出土帛书28种,12万多字。这些帛书具有极高的古籍研究价值。还有一幅覆盖内棺的彩绘帛画,是古代帛画的空前杰作。 现在,一、二号墓已封闭,三号墓坑仍保持原貌,建顶棚,供人参观。马王堆全部出土文物,陈列在湖南省博物馆。

一九七二年,马王堆考古发现震惊世界,专家发掘西汉辛追遗尸时,形体完整,全身润泽,皮肤仍有弹性,关节还可以活动,骨质比现在六十岁的正常人还好。这马王堆女尸为什么能两千年不腐?在马王堆女尸出土的时候,棺材里注满了一种红色的棺液。科学家们相信,这种液体是使辛追2000多年来不腐的“神液”。

中南大学马王堆汉墓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罗学港教说,经过化验可以证实,红色棺液成分复杂,之所以是红色,是因为掺加了朱砂,朱砂的化学成分对人体是有害的,其中含有砷和汞,棺液中还检测出了许多中药的成分,这些东西混在一起就成了深红色。可以肯定,这种红色液体具有杀菌作用,可以保证尸体不腐。

红色棺液中的主要成分包括有机汞,也就是水银。专家推测,辛追生前可能有服用丹药的习惯。在古代中国,炼丹术是人们追求长生的主要方式之一,而炼出的丹药,本身都含有汞等对人体有毒有害的物质,当时人们意识不到,但是汞对于细菌却有杀灭作用。所以,虽然辛追生前滥服丹药没能长寿,身后却阴差阳错,丹药的毒性却使得她的尸骨长久保存下来。

罗学港介绍,在红色棺液中还发现了一些中药的成分。据介绍,在陪葬品里,人们发现了大量的中草药,从一定程度上支持了古人能够配制防腐药水的观点。“这些化学物质的结合,是古尸保存的基本原因。”罗学港说。

为什么当时比辛追地位高的人没有保留下尸骨,而辛追却可以?这起码说明这种防腐药水的配方是一个偶然因素形成的。罗学港认为,辛追2000年不腐“充满了偶然性”。除采取了得当的防腐措施之外,当时的环境一定非常干燥,有利于保存,而且棺木密封很好,和外界空气隔绝避免了细菌对尸体的侵蚀,再者,马王堆墓一直没有被盗。地质条件加上人为因素,使得辛追的尸体奇迹般保存下来。

日前,在长沙马王堆“沉睡”近2200年的古长沙国丞相夫人辛追,奇迹般地“复活”了。

湖南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通过媒体得知,中国刑警学院法医系教授赵成文,成功地为朱元璋之孙——明靖王朱奠培第四夫人吴氏进行了相貌复原,立刻与赵教授取得联系,提出对2000多年前的西汉女尸进行相貌复原,赵成文欣然应允。后来赵成文专程飞抵长沙,两天内收集了复原所需的基础材料。于是湖南省博物馆正式书面委托赵教授对去世近2200多年的辛追进行相貌复原。

“秘密武器”帮了大忙

赵成文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千年遗容进行复原,关键得益一个叫“警星CCK-3型人像模拟系统”的帮助。这个“秘密武器”,凝聚了赵成文教授大半辈子的心血。

赵成文是我国刑事相貌学的奠基人。他从1973年起开始从事痕迹学研究,可以迅速根据知情人的口述,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模拟画像。“警星CCK-3型人像模拟系统”实际上是赵教授实战经验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据悉,此系统通过对数万人照片进行技术处理,可以组合90亿乘以1亿个人像而不重复。

“研究表明,人的面相关键取决于颅骨的形状。也就是说,只要颅骨存在,即使被毁容,也能按照一定步骤对其原貌复原。”赵成文解释说。

赵成文此次为辛追分别绘制了18岁、30岁和50岁三个年龄段的面相,其中还为50岁的辛追绘制了侧面相。复原主要依据辛追颅骨的X光片、出土时拍摄的面部照片,以及长沙市马王堆汉墓帛画和相关历史文献资料。

“在我的眼里,只要颅骨保留完整2000多年前的女尸与日常破案中遇到的尸体基本上没有区别。”赵教授一脸平静地说。

30岁的辛追首先“复活”

30岁的辛追首先在赵成文的手中“复活”。“根据人类学知识,人在30岁时骨头基本成型,选择这个年龄首先进行复原,能够尽可能保证颅骨传递信息的有效性。”赵成文解释说。

赵成文在对辛追颅骨的X光片分析中发现,尸体腐烂导致辛追在去世后嘴部张开,舌头吐出,下额脱位,头部变形:“根据以往规律,这种变形将导致五官变短。比如长脸型就变成圆脸,国字脸变成田字脸。”赵成文举例说。此外,X光片的拍摄角度也并非垂直正位,形成了一仰角,这都为复原带来难度。

据此情况,赵成文首先将X光片扫描入电脑,然后根据解剖学的解剖结构理论,在电脑中对脱位的下额进行复位。随后,赵成文根据美术学中的“三庭五眼”理论,在辛追的颅骨上画出眼内侧线、眼外侧线、鼻翼线、鼻底线、发际线、眉功线、口裂线、下额线、中心线。

据介绍,“三庭”确定脸的长度,“五眼”确定宽度。发际线是人的额头到头发之间的一个标志,眉弓线确定眉毛的位置,鼻底线指鼻下段的位置、下额线表示头像的最底线的位置。“根据这九条线,基本可以确定五官的位置长度、宽度、大小。”赵成文解释说。

辛追的眼睛首先被确定为杏核眼。赵成文认为眼睛也是辛追复原相中误差最小的部位。他说:“根据辛追颅骨中眼孔的形状,可以推断她是杏核眼,再结合出土时拍摄照片和当年的解剖依据,可以肯定辛追生前的眼睫毛很长。”与眼睛相比,辛追鼻子的形状确定相对容易。从出土的照片看,辛追的鼻子保存完好,可以直接判断是小尖鼻。

30岁的辛追为何是薄唇嘴、狐尾眉?赵成文解释说:“根据尸体的照片:发现辛追嘴唇较薄,根据口裂线则可以判断其形状为典型的薄唇嘴,狐尾眉的依据主要是X光上的眉弓形状,以及辛追遗体上的眉毛痕迹和已出现的眼睛形状。”辛追的耳朵最后被确认为肥垂耳。

误差在10%以内

“为2000多年前的古人画像,肯定有一定的误差,但根据统计资料,误差应当控制在10%以内。”赵成文说。

误差首先是因为X光片美中不足。赵成文在以往对无名尸体的复原过程中,使用的依据是颅骨,而此次只有颅骨的X光片,这必然会带来一定程度上的遗憾。

赵成文在辛追30岁面相的基础上,制作50岁和18岁的面相时,主要依据统计学的推理,同时辅以一定程度的猜测。

据史料记载,辛追15岁结婚。因此,赵成文在其18岁时的面相上,有意识的根据30岁面相,将其眼睛画得更大,更水灵,更流畅,脸型稍微圆润,眉毛则由狐尾眉变成了柳叶眉,嘴小一点,耳基本上变化不大,还薄一点,而且脸颊透点粉红。头稍大一点。同时在胸窝留有一定的凹陷,使其看起来略显丰满。“由于没有辛追年轻时的照片,在具体的制作中只能从人类学知识进行推理。”赵成文说。

而在绘制辛追50岁面相时,则依照人类学规律,其眼角下落,额头出现皱纹,鼻子下塌,鼻翼宽,腮部加宽,脂肪增多,肌肉变得松弛。耳朵下垂,脖子加粗。由此推断,其30岁时的椭圆脸变成长方脸。

相关新闻链接

辛追还能再“活”500年

女尸的保护,一开始就由湖南医科大学人体解剖教研室提供技术支持。当初女尸出土时,就是这个教研室的曾嘉明和刘里侯一起,将福尔马林、酒精与甘油混和的固定剂,注射进尸体中,然后用福尔马林浸泡。后来在水晶棺中的浸液,是由曾嘉明副教授和全国几大医学专家联合调配的,称为“1号配方”。

马王堆女尸的保存,说明老祖宗深谙防腐之道,他们利用当时的条件,在棺内创造了一个密封的无氧、无菌的环境。除了用丝绸裹包尸身与棺内环境隔离等处理外,在棺外的六面,包围着5000多公斤的木炭,然后是白膏泥层,再加上厚厚的堆土。

从今天的保护来说,假如没有意外发生的话,只要能保证水晶棺内的环境不变,她同样可以不朽。保存200年是肯定没问题的,500年或者更久,都是可以期待的。

湖南省博物馆负责人称,这次建新馆,博物馆花200多万美金,特意从美国进口了最好的空调。

辛追是吃甜瓜吃死的

年近七旬的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的彭隆祥教授,是马王堆女尸解剖的主刀人。据他透露,1972年12月14日上午8时,在当时湖南省博物馆二楼靠东南的一个展厅(现在的历史馆)里,解剖开始。他从尸体的胸骨上缘入刀,沿中线直至下腹,感觉古尸比一般的新鲜尸体硬一些,胸腔打开后,器官都有完整的形状。

根据解剖和组织切片病理分析,彭教授当时就基本清楚了这位贵夫人的死因——人们吃饭后,一般4小时之内胃肠都会排空,而她的胃里,还残留着不少尚未消化的食物。病理分析表明,夫人生前患有冠心病、胆结石、肺结核等八九种疾病,还感染过血吸虫、蛲虫、鞭虫等。而且,她的胃内还残存有138粒半甜瓜籽。彭教授因此认为,她是在2000多年前的那个瓜熟了的夏天,吃了甜瓜后,由胆绞痛引起放射性冠状动脉痉挛,以至心率紊乱而猝然死亡。

辛追是施工时发现的

“北有兵马俑,南有马王堆”。马王堆,长沙市东郊长浏公路北侧一个并不起眼的小山包,因史料记载为五代时期楚王马殷家族的墓地而得名,因形似马鞍,又名马鞍堆。经考证,马王墓其实是西汉时期车大侯家族墓地。

1972年,湖南省某军区医院在施工时,出现了严重塌方,并发现有白膏泥,一小洞中冒出呛人气体。当有人划火柴点烟时,小洞中发出爆响并伴有蓝色火苗。一位有经验的老军人推断此处肯定有“宝”。情况被迅速反映到有关部门。3天后,湖南省博物馆在上报国务院后,携专家进行了详细勘察,着手挖掘。

当墓被打开时,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具沉睡了2000多年却显得十分“新鲜”的女尸:外形完整无缺,全身柔软而有弹性,在往她体内注射防腐剂时,她的血管还能鼓起来。除眼球突出,舌头外吐等体表变形外,其他特征完全像刚死去的人。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的历史悠久的湿尸,出土后震惊世界。此后发现的类似古尸均被考古界归为“马王堆尸型”。

一下就知道了。马王堆的主要文物都移入了湖南省博物馆, 马王堆位于长沙市东郊浏阳河西岸、长浏公路北侧,距市中心约4公里,属长沙市芙蓉区马王堆乡(原属东屯渡乡)。原为河湾平地中隆起的一个大土堆,根据马王堆2号墓中发现“长沙丞相”、“轪侯之印”和“利仓”3颗印章,参考文献记载确定该墓墓主即为第一代软侯利仓,而1, 3号墓分别为利仓的妻、子之墓。可见,马王堆并非“马王”之堆,而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仓及其家属的墓地。堆上东西又各突起土冢一个,其间相距20余米。两冢顶部平圆,底部相连,形似马鞍,故也有人称其为马鞍堆。保存较好的1号墓和3号墓,随葬品都置于棺房周围

马王堆一号墓遣册(33张)的4个边箱之中,主要有满盛衣物、食品和药材等物的竹笥、漆器、木俑、乐器、竹木器和陶器,以及“遣策”竹简,均达1000余件。两墓的锦饰内棺上都覆盖彩绘帛画。3号墓还随葬有帛书和兵器。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