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有哪四次有名的焚书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1收藏

我国历史上有哪四次有名的焚书,第1张

第二次大规模焚书 一千四百四十年前的今天,公元五五五年一月十日(梁元帝承圣三年十一月甲寅)晚上,在梁朝的首都江陵城(今湖北江陵县)内发生了一场中国文化史上空前的浩劫,被西魏大军围困在内城的梁元帝令舍人高善宝将宫中收藏的十四万卷图书全部焚毁。 这些图书的价值,从它们的来历就能完全了解。对此,《隋书·经籍志》有详细记载,大致如下: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后,规定以吏为师,禁止百姓收藏图书。学者逃亡山林,有的连儒家经典也没有能保存下来,只能靠口头传播。汉惠帝时取消了禁止百姓收藏图书的法令,儒家学者才开始在民间传播学说,但由于原书没有完整地保留,长期依靠口头流传,造成很多错乱和遗漏,《书经》出现了两种本子,《诗经》有三种,齐地流传的《论语》与鲁地不同,《春秋》有数家之多,其他的典籍更混乱。汉武帝设置了太史公作为专门机构,收藏全国献上的图书。司马谈、司马迁父子,就是以太史所藏史书为主要依据写成一百三十篇《史记》的。到了汉成帝时,这些藏书又流失了不少,因而派陈农到各地收集散落在民间的图书。又令光禄大夫刘向等人加以校阅整理,刘向死后,汉哀帝令其子刘歆继承父业,终于将三万三千九十卷书分为七类,编成《七略》。 王莽覆灭时,皇宫中图书被焚烧。东汉光武帝、明帝、章帝都很重视学术文化,特别注重儒家典籍,各地纷纷献书,皇宫中的石室和兰台的藏书又相当充足了。于是将新书集中在东观和仁寿阁,令傅毅、班固等依照《七略》分类整理,编成了《汉书艺文志》。可是到董卓强迫汉献帝西迁长安时,军人在宫中大肆抢掠,将用缣帛写成的长卷当作帐子和包袱,但运往长安的书籍还有七十余车之多。以后长安也沦于战乱,这些书籍被一扫而光。 魏国建立后,开始收集散在民间的图书,由中央机构秘书负责收藏整理,根据不同内容分为甲乙丙丁四部。加上西晋初在汲郡(治今河南汲县西南)古墓中发掘出来的一批古书,共有二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但不久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爆发,首都洛阳饱受战祸,成为一片废墟,皇家图书荡然无存。 东晋在南方立国后,又陆续收集了一些,但对照原来的四部目录,只剩下三千十四卷。此后北方的遗书逐渐流到江南,如东晋末刘裕攻占长安时,曾从后秦的府藏中收集到四千卷古书。到宋元嘉八年(四三一年)秘书监谢灵运编成《四部目录》,已著录了六万四千五百八十二卷。到齐朝末年,战火延烧到藏书的秘阁,图书又受到很大损失。梁初的秘书监任在文德殿集中、整理图书,不计佛经共有二万三千一百六卷。由于梁武帝重视文化,加上江南维持了四十多年的安定局面,民间藏书也大量增加。侯景之乱被平息后,湘东王萧绎(即以后的梁元帝)下令将文德殿的藏书和在首都建康(今南京)收集到的公私藏书共七万余卷运回江陵。 其余的七万卷应该是梁元帝在江陵的旧藏,至此,他的藏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十四万卷。梁元帝将这些图书付之一炬的后果如何,《隋书经籍志》也有记载:由于北方长期战乱不绝,图书散失更加严重。北魏统一北方后,朝廷的书籍还很少。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曾向南方的齐朝借书,藏书才稍有增加。尔朱荣之乱时,朝廷的藏书又散落民间。北周在关中建立之初,藏书只有八千卷,以后逐渐增加到一万多卷,灭北齐后又获得了五千卷。 隋文帝开皇三年(五八三年)接受了秘书监牛弘的建议,派人到各地搜访异书,规定原书可在抄录或使用后归还,并且每卷发给一匹绢的奖赏,因此收获很大。隋灭陈后,又获得了不少书籍,但这些大多是太建年间(五六九――五九二年)新抄的,用的纸墨质量差,内容也错误百出。这说明经过江陵焚书,南方的古籍已毁灭殆尽了。经过整理,隋朝秘阁的藏书达到三万余卷。隋炀帝时将秘阁的藏书抄写了五十份副本,并在东都洛阳建观文殿作藏书之用。 唐武德五年(六二二年)灭王世充,攻占洛阳后,将所有图书装船运往长安。由于过三门峡时翻了船,大多数图书落水漂没,留下的只有一二成,连目录都残缺不全。唐初修《隋书·经籍志》时收集到的书有一万四千四百六十六部,共八万九千六百六十六卷。 由于唐初的藏书包括了五五五年以后数十年间问世的书籍,实际恢复的旧籍还不满原来的一半。从数量上说,梁元帝毁灭了传世书籍的一半。从质量上说,他所毁的是历代积累起来的精华,质量自然远在民间所藏或太建年间抄本之上,所以损失是无法用数量来估价的。从秦始皇到唐初,中国的书籍已经遇到了大小无数次灾难。从唐初到现在,天灾人祸又难计其数,当时的近九万卷书中大多也没有能保留下来。但一次由皇帝主动焚毁十四万卷书的记录,在这二千多年间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史上也是罕见的。 要是梁元帝没有焚书,那么即使在西魏军队占领江陵时有所破坏,总有一部分会作为战利品集中到长安,也总有一些会流传到今天,而间接保留到今天的信息必定会更多。如果这样,公元五五五年前的中国史会比今天所了解的丰富许多,中国古代文明必定会更加辉煌。一千四百四十年后的今天,中国人中知道发生过这场浩劫的人肯定已经不多了,但是江陵焚书的起因却是值得所有关注中国文明命运的人认真思考的。 梁元帝焚书的间接原因是西魏的入侵和防御战的失败。公元五五四年十一月(梁承圣三年十月),西魏遣大将于谨、宇文护、杨忠率五万大军从长安出发,直指江陵。其实,二年前梁元帝定都江陵,就已经注定了他覆灭的命运。江陵背靠长江,北方无险可守,而且远离南朝长期的政治、军事中心建康。为了应付兄弟和宗族间的冲突、控制潜在的敌对力量,他又将军队分驻在各地,对北方的强敌西魏非但不加防范,还妄想利用它来消灭异己,甚至在接到梁朝旧臣马伯符从西魏发来的密件时,还不相信对方已在作入侵的准备。 西魏的主帅于谨在出兵时就对梁元帝的战术作了预测:上策是“耀兵汉、沔,席卷渡江,直据丹扬”,即军队总动员后主动放弃江陵,转移到建康。中策是“移郭内居民还保子城,峻其陴堞,以待援军”,即将外城居民迁进内城,加固城防工事固守,等待援兵。下策是“难于移动,据守罗郭”,即不作任何主动转移,死守外城。而从各方面情况分析,梁元帝必然采取下策。以后的发展果然不出于谨所料,梁元帝的战术甚至比下策还糟糕。 十一月二十日,武宁太守(治所在今湖北荆门市东北)宗均报告了魏军即将南下的消息。梁元帝召集大臣商议,大将胡僧辩和谋臣黄罗汉说:“两国关系友好,并没有什么利害冲突,必定不会如此。”上年曾出使西魏的侍中王琛说得更绝:“我当时揣摩宇文泰(西魏太师,实际统治者)的神色,肯定没有入侵的道理。”梁元帝决定派王琛再次出使西魏。可是三天后,魏军已到达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一带,元帝这才下令内外戒严。但王琛跑到石梵(今湖北钟祥县境)后又给黄罗汉送去急信:“边境秩序井然,以前的消息都是儿戏。”这使元帝又将信将疑。直到十一月二十八日,元帝才派人到建康去征召握有重兵的大将王僧辩来江陵任大都督、荆州刺史,率军入援。但他对抵抗魏军毫无信心,十二月一日晚上在凤凰阁上已发出“今必败矣”的哀叹。即使在这样的形势下,他对部属的防范控制却丝毫没有放松,郢州刺史(治今武汉市)陆法和出兵援江陵,他派人阻止:“我这里能够破敌,你只要镇守郢州,不必调动军队。”就这样失去了一支最近的援兵。十二月十日,魏军渡过汉水,于谨派宇文护和杨忠率精骑袭占江津(今湖北沙市市东南),截断了东陵以东的长江水路。当天梁元帝在江陵外城的津阳门外举行了一次阅兵,但北风大作,暴雨骤降,只得草草收场。第二天,魏军攻下武宁,俘获太守宗均。一向坐轿的元帝骑马出城,部署在城周竖起一道六十余里长的木栅,命胡僧辩、王褒分别负责城东城西的防务,太子巡守城楼,百姓搬运木石。当天夜里,魏军到达离江陵仅四十里的黄华,十四日进抵木栅下。十五日,梁军开门出战,新兴太守裴机杀了魏将胡文伐。可是到了二十四日栅内失火,烧掉了几千家民房和二十五座城楼,魏军乘机大举渡过长江,于谨下令筑起包围圈,江陵与外界的联系完全断绝。尽管梁元帝已多次向四方征召援兵,但没有一支到达。实力最强大的王僧辩远在建康,虽已作了部署并派出前军,却准备采取等待时机,袭击魏军后路的策略,可惜还来不及实行,江陵就已陷落。另一支援兵由广州刺史(治今广州市)王琳率领,虽日夜兼程,刚赶到长沙。二十七日,深感绝望的梁元帝撕下一块帛亲笔写上:“吾忍死待公(你),可以至矣!”催王僧辩进军,但早已无济于事。五五五年一月四日,梁军分路开门出战,全部败还。十日,魏军全面攻城,梁军主将胡僧辩中流矢而死,军心动摇,有人开西门放入魏军。元帝退入金城(内城),立即派两位侄儿作人质,向于谨求和。城南将领纷纷投降,城北的将士苦战到黄昏,听到城陷的消息才四散而逃。

风水书籍

这是我以前学风水和相术时看过的一些玄学书籍,比较适合你自学,其它看到此回答的网友不要追问我去里找这些风水术和相术的书籍,

我只说一遍,注意看图中两册书的右下角处,此两册风水和相术的书籍全出自于此

风水类书籍:

《地理家宝手抄本》《地理精蕴图书集成》

《地理全书-洞林照胆九宫篇》《地理三字经》《地理山洋指迷-清周景一》

《地理枢要》《堪舆正论-韩国藏书》《堪舆说原》《赖布衣二十四山立向线法大全》

《龙缠度真本》《秘传阳宅望门断》《名墓点穴立向秘诀图说》—张九仪

《平阳地理玉函经》作者 无极子《三元通天照水经》《阳宅粹精》《阳宅真决》

《阴宅四大局秘传》(古籍)《阴宅制煞秘法》(古籍)《地理水法全成》

《地理四真全书》《地理演会》《地理要览-韩国网版》

《地理阴阳诀》《董绳遇-水法拣金》

相术书籍

相术类书籍:

《手相与人生]》《道教-面相手相宝典》《手相中隐藏的秘密》《中国手相学》

《五官相手抄本》《敦煌相书》《命理天机一掌经》《安徽相法神仙断》

《安徽相法过三关》《命相真谛陈镜伊》《命相真谛》《安徽古相法秘笈》

《命相钩奇》《五形相法》《刘伯温古相法过三关》《麻衣神相真本》

《鬼眼相法》《中国秘传手相术》《五术-农民历-算命不求人》

《相学实战》《神相全编》》《[相学绝学:惊天眼]》《相面算命真相》

六爻的书籍,在我没拜师前,我基本上都没怎么选过,都是自然而然就看到了这些六爻书籍。一开始第一本就是看《增删卜易》,然后就看到了《中国摇钱古卜讲义》,再接着就是看到了更新的《古筮真诠》、《古筮真诠进阶篇》、《细说增删卜易》。下面我简要的说一下这些六爻书籍的内容

另外说一下就是六爻书籍经典的就那几本,

简略的说一下那此出自 六爻网 经典六爻电子书籍的内容简介:

《增删卜易》。六爻古典中公认的精品。此书最大特点:一是分类占断卦例解析详尽,便于入门提高,且有他书不传之秘(占断决窍)。二是理论精当,不离实占;三是勇于创新、去伪存真、不拘泥守旧,敢于突破古人的观点。大量地加入了自己经过实践反复验证的观点与认识,作者用毕生的实践来深化六爻纳支理论。是六爻预测书籍的最高经典,至今没有能越其位者。是学习六爻的首选,如果卦技要精进,就要把此书熟读、精通。

《易隐》。明末清初曹九锡的作品,这本书集成了古代六的诸多精华,是个大杂绘。特点:一是比较完整的保留了传统六爻体系。二是《易隐》把八字、河洛、太乙、六王等易学的内容集于一身。但这是其最大败笔。这些方法的融合被庸师们看成大胆“创新”,实则属乱法之举。三是透露出在六爻上“变换六亲”的错误信息,好在他并未将“变换六亲法”用于卦例中,否则会严重误导后学。四是易隐注重于爻位,卦宫,神煞,飞宫,象数,变互等用法,和增删等书籍有明显的区别,开阔了断卦思维,分析卦中事物发展的细节过程等,但是在象数理占方面七拼八凑。容易把人引入歧途。五是易隐断卦,讲究内外卦的生克关系,但实际上这种理论的实用性并不是很大。

六是里面唯一新鲜点的就是阴宅断,目前已被现代人的书中大量引用。但是理论的对错这个还不好验证。建议只可看看,不可全信。

《易冒》。清代程良玉的作品,我们目前看到的版本,是江苏巡抚采进本,程良玉著,康熙(三年)甲辰(1664年)成书。按其自序,其生年当为1622年,即明天启二年。其曾师从张星元,即《易林补遗》的作者。其书中记录,有参考《黄金策》、《卜易阐幽>、《卜笼元龟>、《易林补遗》等书籍。此书考据了一些神煞的来源出处,也对之前的一些理论做了一些转述。在精研《增删卜易》的基础上,可以把它作为进修的书研读。

《洞林秘诀》。晋代郭璞著。从《郭氏洞林》保存下来的八个卦例看,其解卦除运用卦象外,也运用了京房六爻纳甲的一些方法,以及升降爻的用法。是我们目前所见到的最早应用京房六爻方法的记录。虽然比较散乱,但是,对研究六爻的传承,还是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的,不建议多读,有闲功夫时看看就好。

《卜筮正宗》。六爻集大成之作。该书中的《启蒙节要>、《十八论>、《黄金总断千金赋直解》及《十八问答附占验》,是入六爻之门不可不备的钥匙。而书中中间部分相当大的篇幅是详阐《黄金策》分类占断的,可在入门后翻查阅习占。这本书,构架严谨,理论适中,适合入门之学。缺点是死板。定世应、取用神都太死板,但是作为入门却是恰好,适合研读。当然,很多现代书籍都是卜筵正宗的变种。

《黄金策》明朝开国重臣刘伯温所著。此书为火珠林卦法的集大成之作,是研究火珠林卦法的一部系统、规范、全面的六爻笼法经典。是《卜签全书》的核心收录部分,是文王《周易》和京氏易法卜签经验的累积,是应用《卜签全书》知识并更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卜签文化的实用篇章。目前流传甚广的《卜笼全书》、《增删卜易>、《卜笼正宗》都收录了此书内容。

《火珠林》。唐末宋初麻衣道者著。是六爻术的优秀继承及发展者,我们目前看到的,主要是清代道光四年,由休阳程芝云珊坪氏校正版本。《火珠林》提出“卦定根源,六亲为主",主张用五行生克刑害,合墓旺空等进行断卦,很好地继承了京房易的理论,为后来卜笼的传播打下坚实的基础。后人称这种篮法为“火珠林法”,原因就在于此。有闲功夫时,可以看看,我以前曾写过读后评。

《卜筮全书》。明代姚际隆著,为明代的卜笼圣典,是周易爻辞文化的最重要著作,也是中国古代吉凶卜签的巅峰之作。全书辑录了明代以前纳甲签法的经典作品,传承了《京氏易传》、《火珠林》和《黄金策》等早期的筵法的真谛,已经具备了六炎占法的比较完善的体系。此书还比较完整的收录了《通玄妙论》、《阐奥歌章》、《天玄赋》、《黄金策》、《阐幽精要>等更早期的与六爻占法相关的著作。

《断易天机》。成书于明万历丁酉年间的一部秘藏绝版书,是久已淹没失传的珍贵文献。该书是集中国古代易学大师、卜签名家、权威著作于一书的宏篇巨著,是将易理与卜签有机结合的典范。此书卷五、卷六中收录了姜太公、周文王、周公、鬼谷子、孙膑、郭璞、王辅嗣、陈希夷、李淳风、张良、袁天纲、管格等前人的卜签论述,十分完备。也收录有《天玄赋>、《通玄炒论》、《阐奥歌章》、《洞林秘决》、《卜笼元龟>、《海底眼》、《鬼谷辨爻法>、《经验>、《丘寺丞易鉴》等更早期资料。其中卷三、卷四两卷,虽收录有六十四卦的占断资料,但不属于六爻应用方法,故只可简要了解。

《易林补遗》。明朝晚期礼部冠带术士张世宝(即张星元)的六爻纳甲笼法巨著。《易林补遗》传承西汉易学大家京房氏纳甲签法的精髓,,全屏阅读系、系统、严谨的六爻纳甲笼法上乘之作。中年后周游卖卜,影响很大,曾为《易冒》作者程良玉之师,为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盲人作者之一。《易林补遗》以独特的论断签法、规范的论断法则、完整的论断体系、通俗的论断方法,把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文化、民俗、人事、婚姻、农作、交易、出行、宅墓等社会中各类事物纳入到六爻纳甲筵法中分门别类进行细致的论断推测。其签法广列条章,群汇诸事,粗细并收,分一百四十五种条目,下至百匠工艺,上至朝野战事,细则钱财琐事,大到仕宦升迁;事无巨细:穷尽京房签法,使占验泄尽万事万物的奥妙玄机。因此,此书问世后,在社会中广为流传,被后学者推

崇为是一本直观、明确而不可多得的一部六爻纳甲笼法经典范本。

总结,以上的书,主要看增删,易冒,别的可以不看或简要看看。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