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基本知识什么是古籍古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1收藏

古籍基本知识什么是古籍古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第1张

古籍,是中国古代书籍的简称,主要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

一、古籍书页版式

古籍版式指古籍版刻的样式。包括版面、大小题名、版框(亦称边栏)、界行、天头、地脚、版心、行款、字数、鱼尾、象鼻、书耳、书牌、条记、句读、插图等等。版式的概念出现在雕版印刷行世之后,但明显保留了雕版印刷之前的简策、手写帛书等装帧形式的特点。

古籍版式图

1。版框:也称为边栏,指每版内围框文字的四周边线,上方叫“上栏”,下方叫“下栏”,两旁叫“左右栏”。单线的叫“单边”或“单栏”,双线的叫“双边”或“双栏”。一般比较粗黑,给人稳定感。四周只印一道粗黑的边线,称为四周单边。四周粗黑线内侧再刻一细黑线,称四周双边。如果仅左右粗黑线内侧有细黑线,称为左右双边。不仅有规范、整齐版面的作用,而且保留了简策、帛书的遗风。

2。界行:也称界格。指在版面内分割行字的直线。两道隔线间的条格叫界格,是竹木简书籍的流风余韵。在鉴定和著录时,人们习惯以半叶计算,叫做“半叶× 行×字”,有的径称“×行×字”,若每一行中有两排字(通常为大字的注解),叫做“小字双行每行×字”。若双行字数与单行正文相同,就不再注出。这种著录和说明方式,称为行格,又称行款。

3。天头:版框外空白纸的上方叫天头。

4。地脚:版框外空白纸的下方叫地脚。

5。版心:也称“叶心”,或简称“心”, 指古籍书叶两半叶之间、没有正文的一行。为折装整齐,版心多刻有鱼尾、口线等,为便检索,也常记有书名、卷数、页码、每卷小题、刻工姓名等文字。因为这一行居于两版的中心,故称版心。 版心通常有用作对折准绳的黑线和鱼尾形图案。

6。书口:又称版口,或简称口。指书籍装订成册后开合一侧的端面,有白口、黑口等款式。就书版而言它是版心。对于以包背装或线装的方式装订起来的书籍而言,这一部分为书可以翻阅的开口,故称书口。

7。鱼尾:版心中间的图形︻,因其酷似鱼尾,故名。刻于距版心上边大约四分之一之处。有时版心上下方都有鱼尾。一个鱼尾为单鱼尾,两个鱼尾称双鱼尾,个别有三鱼尾。鱼尾刻印出花样的称花鱼尾。鱼尾的作用是用作标示中缝线,作为折叶的标准。

8。象鼻:鱼尾上下到版框有一条线,叫做象鼻。象鼻为一条细黑线的叫细黑口或小黑口,象鼻为一条粗黑线的称为粗黑口或大黑口,无象鼻者为白口。

9。书耳:版框外左上角的空格,里面刻有简单的篇名,因为形状象耳朵,所以称书耳。书耳中的题名叫耳题、耳记。

10。墨钉:又称墨等。指版面上常有文字般大小的黑墨块,形状似钉帽。出现的原因是文稿雕版时未定的文字,等待校勘后写上去再印。

11。书牌:又称牌记,与现在的版权页类似,常常镌有书名、作者、镌版人、藏版人、刊刻年代、刊版地点等。明清时期的书牌作用多为表示特色和所有权,明清以前则更多是刻书题记,讲刻书缘起,选用底本,校本,甚至多少具有广告宣传作用。

12。大题:指一种书的题名。

13。小题:指一种书内各篇卷的题名。

14。行款:又称“行格”,指正文之行数与字数。通常以半叶计算。同一种书,不同时期有不同刻本,行款也往往不同。故行款为鉴别版本依据之一。

15。朱丝栏 乌丝栏:行格界栏以红色印的称为朱丝栏,以黑色印的称为乌丝栏。主要见于唐以前写本。明清时期,专有印刷各种颜色笺格的作坊,用不同颜色界栏笺纸抄写的古籍,通常直接著录为红格、黑格、蓝格、绿格等等。

二、古籍装订版式

单叶装订成册,就成为一部古籍。现存古籍以线装居多。古籍的结构是指一部具体古籍外在形式和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渐有其特定的名称。

古籍结构图

1。书签:用作题写书名的长方形纸条,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有时还有册次和题写人姓名。

2。书衣:为保护书在书的前后加的封衣,也称封皮,一般选用较硬的纸作为书衣的材料,并在书衣上题写书名。

3。书名叶:在封皮之后,题有书名的一叶,又称封面、封、面叶、内封面。书名叶的后面一般加上一张空白纸,叫护叶或扉叶。

4。书脑:装订时,锥眼订线的地方叫书脑。

5。书脊:也称书背,一书装订处的侧面,如同书的脊背,称为书脊。

6。书首:书脊的最上端,称为书首,又称为书头。

7。书脚:书脚是书的底部,有些藏书家自己为方便翻检、阅读或者保存而将书名写上去。

8。书根:书脚中简单记载卷册的部~

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的形成、原始社会的解体,为过渡到奴隶制社会准备了条件。

夏启打破了前代传承的禅让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奴隶制历经夏、商、西周、春秋,持续了约1600年。

为了适应奴隶主贵族垄断政权、培养子弟成为统治人才的需要,设置了教育机构,形成了学校制度。

这个制度可以概括为公式、政教合一、官师不分的学习。

延续三代的学校教育制度都在发展,而西周的学校教育制度比较完善,有小学、大学学习阶段之分,有乡学、国学的联系,其教育特点是六艺教育,体现了当时文化发展的成果。

西周教育制度可以作为三代教育的典型。

到了奴隶制解体的春秋时代,官学衰落,私学兴起,产生了思想流派,出现了法家、道家、儒家的先驱,宣扬各自的主张。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在政治上主张改良,试图利用教育的力量改造社会。

他提出了一系列教育主张,形成了教育思想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理论基础,流传了两千多年,成为中华教育传统的主流,也是世界宝贵的教育遗产。

由于社会生产的发展,私有财产的形成,发生了阶级分化,原始社会开始解体,逐渐向奴隶社会过渡。

到了夏代,终于进入了奴隶社会。

在奴隶社会里,奴隶主阶级占有社会物质生产资料,在政治上居于支配地位,成为脱离生产劳动的工人。

奴隶主为了将年轻人培养成强有力的统治者,需要组织特殊的教育培训,教育逐渐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是主要形式。

在社会阶级分化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离的基础上,奴隶主阶级脱离了生产劳动,垄断了以传授文化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教育。

被统治的奴隶阶级只能接受生产劳动教育和统治者的社会教化。

教育分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的进步。

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476年是我国奴隶制社会时期,其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 夏代,从前2070年到前1600年,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经历了470多年,是奴隶制的初期。 商代,前1600年至前1046年,历经554年左右,为奴隶制发展时期西周,前1046年至前771年,约276年为奴隶制全盛时期; 春秋,前770年至前476年,近三百年是奴隶制走向崩溃的时期。

奴隶社会的教育,本质上是为奴隶制的政治、经济服务,并适应其需要。

因此,奴隶社会教育的发展变化也相应地经历了四个阶段,表现出不同阶段的特点。

根据历史传说,夏朝部落首领禹在他统治时期,为废除推举的禅让制实行传子世袭制铺平了道路。

其子夏启获得政权,建军建城,对外掠夺,开始向内镇压平民和奴隶,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夏直接统治的是以伊洛为主的黄河两岸地区,夏政权涉及的范围包括参与联盟的各部落,北起长城以南地区,南至长江中下游,东至沿海,西至陕西中部渭河中下游,纵横千余公里,是当时疆域最大的国家。

在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度下,农业发展到人工灌溉的百谷栽培,手工业也发展到可以制造出多种纹样的陶器和青铜器,这些都表明生产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在这种经济基础上,统治者建立以国王为中心的国家行政管理机构,从而维护奴隶主的统治。

由于需要在经济上扩大交流范围,在政治上实施政令,给文字带来了新的发展。

山东出土夏朝历史文物,莒县陵阳河出土的4个灰陶壶分别刻有图像文字,2个刻有工具象形文字,2个刻有工具象形文字。

据文字学家分析,这两个字有联系,后一个字上部似日形,中间似云形,下部似有五峰的山形,寓意山云,初山阳光照射下的朝旦明景象是一个原始的“旦”字,会意

这表明当时已经有由三个旁组成的复写字。

由此可见,夏代的文字发展相当快。

夏代已经进入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时代。

先秦典籍《左传》、《国语》等书引用《夏书》的材料,如《左传昭公十七年》所记载,“故《夏书》曰辰不聚房,瞿奏鼓、吕夫驰

这是日食的最初记录,表明已经有夏代的书。

《礼记礼运》说孔丘曾去杞作历史调查获得《夏时》,在春秋末期还可以看到《夏时》这一有关夏代天文历的书籍,这再次证明夏代有文字记载。

文字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它可以记录人类的思想活动,积累知识经验,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知识传递给下一代。

文字是教育的重要手段,促使教育发生质的变化。

掌握文字的是贵族中的文化人,只有少数贵族子弟借文字接受教育。

教育工作是国家的重要事务,由国家机关中六卿政务官之一的司徒主管教化。

关于夏代学校的设置,古籍中有一些记载。

《礼记明堂位》 :“序,夏后氏序也。

”《王制》 :“夏后氏的养国比东序古老,养庶比西序古老。

”《古今图书集成学校部》 :“夏后氏以东序为大学,西序为小学。

”这些古书都提到夏代有一所叫“序”的学校。

其性质,古人已经探索过了。

《孟子滕文公上》 :“序者,射也。

“序”最初是教“射”的地方,后来发展成为奴隶主贵族的一切公共活动,如议政、祭祀、养老的地方,也是奴隶主贵族教育子女的地方。

所以,教育不是独立纯粹的教育机构,教育只是其重要功能之一。

据说不仅每个国家都有学校,地方上也有学校。

《孟子滕文公上》《夏玉学校》,《学校者,教也》。

《说文》 :“从学校,树上,搭话。

“原义是以木囚,也就是木材为围栏,作为养马的地方。

后来利用这个宽敞的地方进行军事训练,把它变成习武的地方。

“学校”是一所乡学,《史记儒林传》中公孙弘与太常臧、博士平进行三代讨论时表示:“乡有教,夏玉学校。

”宋朱熹灌《孟子》,指出“学校”是乡学。

夏代学校教育的目的、内容都与夏政权的性质有直接关系。

贵族为了巩固和扩大奴隶制统治,必须镇压部落奴隶的反抗,同时征伐其他部落。

因此,军队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夏朝为政尚武,实际上是“武人”专政。

为了适应这种政治需要,教育的目的是把本阶级成员及其后代培养成能善战的武士。

在教育内容方面,统治者重视军事训练。

在当时,弓箭是重要的武器,是教练的主要项目,所以《文献通考学校考》说:“夏后氏是射造师。

“习射是军事教育的重点。

此外,还有使用其他武器的教练。

在河南偃师二里的夏文化遗址中发现了青铜戈、钹、刀。

这些铜武器的使用,也是当时教练的内容。

教育内容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宗教教育。

《礼记表记》说:“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远之。

”的宗教教育以尊敬天尊祖为主。

人伦道德教育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据《孟子滕文公上》报道,古代学校有共同的任务,被指出“人人都很优秀”。

朱熹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个人伟大的伦也。

厦序学校,都只是把这个弄清楚了。

总之,在奴隶社会初期,国家把教育事务作为行政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司徒负责管理教化。

教育机关和政治行政机关结合起来,既有国家的学校,也有地方的学校,等级开始上升。

教育为政治服务,教育目的是培养奴隶主贵族武士,教育内容重视军事训练。

二商代教育

商王朝是1600年前就统治着黄河中下游广大地区的奴隶制国家。

商的历史已有文字记载,仍有许多出土文物供研究。

后期王都殷遗址(今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出土了大量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和青铜器。

这些文物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活动和社会生活状况,充分表明商代已经是文明的奴隶制国家。

商王作为奴隶主的总代表,名义上占有所有的土地和奴隶。

他把土地和奴隶分为侯甸邦伯(各地诸侯)、百僚庶尹(百官和管理员)等奴隶主贵族。

奴隶来源于战争俘虏,被认为是比牛马更便宜的财产,实行强迫劳动。

农业是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大量奴隶从事耕作。

手工业也进一步发展,有织麻、制陶、制铜等手工业。

司母戊大鼎重875公斤,是铜制造技术发展的标志。

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条件下,交换活动也发展了。

在商王统治下,由奴隶主贵族组成国家管理机构,组织军队,制定刑法,对人民实行暴力统治。

商奴隶主贵族已经形成了强烈的宗教意识。

《礼记表记》“殷人尊神,领民事神,先以鬼礼之。

“敬鬼神,是为了求福免灾。

他们极端崇拜祖先,认为祖先是至高无上的存在,支配着自然界和人类的祸福,在天上祝福子孙。

那时,无论大小,人们都要占卜,祈求上帝的旨意。

与鬼神有关的神职被称为“巫”,之后进一步分工为祝、宗、卜、史等专职人员。

他们根据需要掌握一定的政治、历史、天文、历法、医药等知识技术,由史官负责制定政策命令、记录国家大事、管理政策令典等,是当时的文化人。

这些专业都与宗教有关,敬奉鬼神成为商代文化思想的特征。

(一)商代有成熟的文字作为教育工具

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和社会政治生活的日益复杂,商代文字也在发展,基本达到成熟阶段。

从安阳出土的16万多甲骨文来看,卜辞记录160多万字,据1965年出版的《甲骨文编》统计,所用字达4672字。

被识别的字,根据熟练的《古文字类编》,变成了1072字。

商代的文字中也有陶器上的陶文、青铜器上的金文、玉石上的文字。

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假借等造字几个原则已经具备,并普遍使用。 这是文字发展达到成熟的标志。

写字的工具是裁纸刀和毛笔,卜辞有“”的形状,手里拿着笔就是“笔”字。

在一些甲骨和陶器上,可以看到用毛笔书写的朱墨笔迹。

有成熟的文字和合适的书写工具,便于撰写系统的文章。

文字用于描述社会政治经济活动,已经出现了分量很大的典籍。

《尚书多士》“惟殷先人,有典据。

“册”的原字“”是用索带把甲骨和竹片编成串的象形。

这证明商代已有文字记载的典籍。

文字是教育的工具,典籍是教育的重要材料。

(二)商代学校

甲骨卜辞大多与教育有关,可以了解当时学校教育的情况。

贵族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重视年轻一代的教育,把子弟送到学校接受教育。

“壬子卜、弗、酒小学? ”的甲骨卜辞。 意思是:在壬子日进行占卜,问问神,王子为了入学,能否喝酒祭祖求福。 这表明贵族很重视教育下一代,入学时会占卜、设酒祭祖。

有对贵族子弟集中进行教育的地方。

这个专用的地方离居住区有一定的距离。

有甲骨卜辞说,“丙子卜、贞、多子其()”是过渡的分体字,义与“去”相同。

或“,延也。

“不间断”的意思(学、版(假托反过来,和“回去”一样)不是大雨吗? 丙子日进行占卜,贞求问神,意思是孩子们去学校,回来的时候会不会遇到大雨。 担心大雨会影响孩子们回家,这表明学校和居民区有一定程度的距离。

由于商朝的教育设施比较完善,邻近的诸侯国也派子弟去游学。

一位甲骨卜辞说:“丁酉,你用许多儿童大臣的教诲告诫他吗? ”。 也就是说,指的是周围的邻国,表示邻国向殷派遣子弟游学。

甲骨文中也有关于学校名称的记载,发现有“大学”和“庙”等名称。

根据《小屯南地甲骨》第六十片卜辞,“太可惜了? 王惟癸? 好的? 祖丁丹? 在厅旦? 在大学? ”根据专家的考试发布,是指捕捉祖先的仪式。

卜辞说,先问是否举行这个祭礼,再问举行祭礼的最佳日子是癸日还是甲日,最后再问举行祭礼的地点。

列举的地点有祖丁神坛、宗庙中庭神坛、大学。

这一记述证明商代确实成立了大学,大学也是祭祀场所之一。

甲骨文的研究证实了古籍中关于商代学校的记载是可靠的。

《礼记明堂位》 :“殷人以右学为大学,左学为小学,乐于瞿宗。

”《礼记王制》 :“殷人养国比右学老,养庶人比左学老。

“郑玄注: “右学、大学、西郊; 在左学、小学、国家王宫的东边。

“根据这些记载,有大学,有小学,有瞿宗。

甲骨卜辞证实了大学相对于小学,既有大学也有小学。

右学和瞿宗,都是大学的性质,实际上是同一机构的不同名称。

古人西为右,殷人尚西,大学设在西郊,又称右学。

瞿宗是商代大学的名字。

当时,大学很重视乐教,乐教教师也是乐师。

乐师在学校里把老师作为乐祖供奉,大学也成为乐师的宗庙,所以被称为瞿宗。

瞿宗当时是贵族子弟学习礼乐的学校。

由于有大学小学或右学左学之分,商代已根据年龄提出了不同的教育要求,说明实际划分了教育阶段。

商代不仅在王都有大小学,地方上也有学校。

《孟子滕文公上》《殷玉序》,朱熹注:“序以习射为义,皆乡学也。

”《汉书儒林传序》 :“殷曰庠。

“庠”是虞舜时期教育机构名称的继承,利用养老活动,达到对青年一代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老而民兴孝,小而长而民兴悌。

”可以起到推进孝敬父母教育的效果。

“序”是对夏教机关名称的继承,序以习射为义,保留了军事体育训练的内容。 奴隶主贵族很重视军事,“序”不再只是一个习射的地方。

为了巩固统治,统治者强调思想品德修养,礼乐教育也成为其基本内容。

(三)商代教育内容

商代学校由国家管理,接受教育是奴隶主阶级的特权,旨在培养尊神重孝、勇敢善战的未来统治者。

商代学校进行多方面的教育训练,思想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是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1 思想政治教育

奴隶主贵族为了加强统治的需要,大力提倡宗教迷信,把本族祖先作为至高无上的神,尊神和孝祖实际上是一回事。

“孝”成为奴隶主贵族最强调的基本道德规范,遵守孝道才能继承王位,不遵守孝道就要受到政治制裁。

据《尚书太甲》记载,太甲不守丧礼,被认为是违反孝德的行为,贵族们把他驱逐到梧桐那里反省,他悔改后,接他回政。

尹今后向他说“奉先思孝”,遵守祖先的一切训诫,不忘祖先的恩德,才是孝。

“孝”是一种社会道德规范,是思想教育的中心内容,文字中体现的是“孝”至“教”字。

甲骨文的“教”字多为“”,左半部的“”即“孝”字,“子曲伏于父”,右为“”,象征手持木棍。

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从“教”字可以想象出来,当时是在棍棒体罚的威胁下,教新一代“孝”。

孔丘曾经说过:“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生也。

“这也概括了商代的教育实际。

把“孝”作为思想教育的中心内容,是奴隶主教育的重要特征。

学习统治经验是未来统治者所必需的,基本途径是学习先王典籍,了解先王的成就,继承其政治经验,以加强传宗接代,巩固统治意识。

属于这样的典籍的是《尚书盘庚》。

记录了盘庚迁都殷的历史事件。

商王对群臣和万民分别发表训词,第一篇讲述群臣,再三进行政治劝诱; 第二篇对万民说话,严厉威逼; 第三篇是迁殷后对群臣的话,劝其不要怀念故都。

新一代通过学习这些典籍,可以具体了解如何对每个阶级采取不同的政策和手段。

2 军事教育

奴隶主阶级通过其军事武力维持统治。

商王为了排除外邦人的入侵,同时也为了扩张自己的领土,掠夺财物和奴隶,不断向外邦人出兵。

战争是往常的事情,用兵的规模有时多达3万人,动员面很广。

奴隶主贵族都要成为大小头目和武士,具有战斗能力,这需要经过一定的军事训练。

当时的战争车辆战争,车兵是中坚力量。

《诗鲁颂宫》郑笺写道:“上古“战车之法,左者拿弓,右者拿枪,中者御之。

“贵族成员可以当车兵。

车兵使用很多武器,但以弓箭为主,射箭是军事教练的重要内容。

坦克是由马来拉的,武士必须学会操纵车马。

学校有射御的教育活动,有时进行比赛和演习,验证教练的效果。

3 礼乐教育

殷人们相信鬼神,经常举行祭祀活动。 这样的活动需要相应的礼仪和音乐。

贵族青年只有接受礼乐教育后,才能参加这样的活动。

在礼乐教育中,乐教尤为重要,“乐造士”是殷人教育的特点。

《诗商颂那》 :“庸鼓有,万舞有游戏,我有嘉客,亦非夷怿。

这是供奉在温泉上的赞歌,描绘了祭礼盛行的场面。 其中提到了敲“庸”的钟,跳“万”的舞。

音乐的教学范围广泛,有歌诗、奏乐、舞蹈等。

在乐教中也渗透了军事教育的要求,前面引用的卜辞是“丁酉时,其训诫有很多大臣的教诲吗? ”。 据专家介绍,“戒”字就像人拿起戈物,有拿着戈物警戒和拿着戈物跳舞两种意思。

在学校教“戒”,可能兼具习武和习乐两方面的内容。

4 数量教育

在社会生活中使用文字,识字是教育的要求。

而且,读和写相结合地进行,写字需要经过长期的练习。 这是一种教育方法。

甲骨中多见习字骨片,用笔画简单、常用的生肖文字进行练习。

学习写作要经过示范、示范和练习的过程。

有甲骨片,上面有五行字,从甲子到癸酉反复刻有十根干支。 经过仔细比较,发现其中一行字刻得很漂亮,而其他四行字歪七扭八的,中间夹有两三个工整的字,颇有违和感。

郭沫若分析说,那一行漂亮的字是教师刻的字,其他四行是学生练习,其中夹有几个工整的字可能是教师亲手刻的。

这是商代教学的实际物证,反映了当时文字课程的学习情况。

商代的数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提高。

天文历法的改进,对数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需求。

商代在数学上已采用十进制,甲骨文中已有一至十、百、千、万等数字,最大的数字是三万,说明商代的数量观念比较完善。

数量计算是学校教育的内容之一,旨在帮助贵族子弟适应自己生活范围内各方面计算的需要。

总之,处于奴隶制发展阶段的商代,贵族教育也得到了发展。

殷墟甲骨的挖掘,证明商代文字已经成熟,成为有效的教育工具。

按年龄划分教育阶段,是建立不同层次教育组织的依据,多方面的教育内容已具备“六艺教育”的形态。

商代教育是重要的历史遗产,西周在这一历史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https://www87dhcom/xl/

好问题,我不请自来,我业余时候挺喜欢历史的书籍的,本人专业汉语言文学,又经常跟古代文学打交道,以后准备看古典文献学研究生,回答这个问题,我还是挺有发言权的。

关于文言文的价值,意义之类的问题,我现在能说一堆,但是卖个关子,我先说一点其他的。、

估计有些人回答这问题会从学会文言文会理解古籍,以此感受中国文化,提升文化认同感之类的。这点我不否认,但我不想从这个角度看。还有人说,这文言文是无用之用,搞得很像哲学。这说的玄虚,我也不想说。我就想说一点实在的。

先说一个故事,上写作技能训练课,老师让我们教作业(这几年最得意的文学作品,文体不限),我把以前写的绝句拿去了。结果,有一次老师说文学性的作品没有实用意义,然后,他拿我举例子,说某某某(我名字)写的诗,写诗会有实用意义吗?

我当时想反驳的,纯粹的文学创作没有意义吗?这牵扯到你怎么看待意义这个词了。如果看见文学作品以后,我能去用自己独特的感受去观察身边的东西,这也是意义啊!比如,我想写关于花花草草的作品,我会在学习过诗词平时路过植物的时候,多几分关注。

以前路上总是行色匆匆,现在看见诸如合欢花,我会想到古人关于合欢花的句子“合欢蠲忿,萱草忘忧”,然后想想古人怎么观察合欢花的,我自己又是怎样观察的。这条路还是我平时走的路,合欢花一直都在,但是我通过文言文,我想到了更多的东西。有时候,心情不好的时候,看看自己忽视的东西,烦躁不安的情绪就会暂时忘却,心情就会变好。还有的人心情不好就会写作或者阅读。这难道不是意义吗?

如果你觉得一个制造产品的机器上面的零件才是有用的,有意义的。那么润滑油呢?润滑油不能延长机器的使用年限吗?还有化学上的催化剂呢?催化剂不能改变化学反应的效率吗?古代文学意义很多,有时候对于普通人意义就如同催化剂和润滑油一样。我们每个人在知识的海洋里自己的见识都很短浅,认识不到很多东西的意义很正常,我们觉得这个世界就是一加一等于二,然而一加一可以等于十。(二进制嘛)其实,世界上选择答案是多样的,考虑不到很正常,但是别盲目否定其他事物意义。

答案:A,B,D

教育文献的分类有四种:一是书籍,包括名著古籍、教育专著、教科书、资料性工具及科普读物;二是报刊,包括各类报纸和期刊;三是教育档案,包括教育年鉴、教育法规集、教育统计资料、教育调查报告、学术会议文件、资料汇编、名录、表谱、地方志、墓志、碑刻等;四是电子信息检索系统。C项教科书不属于教育档案。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