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晓童是哪里人
晋晓童
晋晓瞳,男,字亚平,1963年生,禹州市神_镇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副会长,第十届全国陶评评委,现代柴烧钧瓷工艺的开拓者,首个赴欧洲进行个人作品展的钧瓷人。
中文名:晋晓瞳
别名:字亚平,号“小刘山人”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中国神_
出生日期:1963年1月16日
职业:陶瓷艺术家
毕业院校:神_陶瓷高中,禹州钧瓷创作高级培训班
信仰:佛教
主要成就:故宫、国博收藏钧瓷数之最
“梦幻家园——晋晓瞳钧瓷艺术巴黎展”
恢复推动现代钧窑柴烧工艺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
《晋佩章作品选》
代表作品:“花语”系列、四季“系列”、吉祥尊、长颈瓶
师承:杨文宪;徐国祯
家承:晋佩章
性别:男
人物介绍
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晋晓瞳,高级工艺美术师,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钧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生导师,北京服装学院硕士生导师香港国际陶瓷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美术研究院研究员,晋家钧窑总工艺师,晋佩章钧瓷艺术研究会执行会长,晋佩章钧瓷艺术馆馆长。生于钧瓷世家,其父已故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钧瓷泰斗晋佩章。
1963年生于神_镇,1977年随父晋佩章学习钧瓷烧制技艺,1980年进入禹县钧瓷美术厂工作,1984年参加河南省陶瓷造型设计培训班,后进入原禹县钧瓷二厂实验室,从事钧瓷造型与雕刻工作。1988年随父亲创办“刘山窑艺实验室”,研究宋代钧瓷工艺及北方青瓷工艺。
晋晓瞳入行师从文付章学钧窑烧成,又师从徐国祯、温大木、邢国政、温国立转入造型设计领域,进而呈其父晋佩章衣钵在钧釉工艺领域出类拔萃,最终成为少数在实践生产、理论研究的成就卓然的钧瓷大家。其作品以瓶、尊、洗、鼎等传统器皿造型为主,烧成偏爱柴烧工艺,他认为钧窑以柴烧成是传统烧制中较有优点的。从而也造就了他的釉色不同于其父的风格,以“流动的线体结构”组成的釉彩画面,雄浑壮丽、美妙多姿、内涵深厚。
创作之余,更致力于陶瓷艺术的文化积累与研究,到目前为止,已出版《话说钧窑》、《中国钧窑探源》《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晋佩章作品选》等多部钧瓷专著,共完成50多万字的研究记录。
学习经历:
1976年初由父亲晋佩章先生引导传授,开始学习炉钧烧制技艺。
1979年毕业于神_陶瓷职业高中。
1980年进入钧瓷一厂,拜文付章先生为师,学习钧窑煤窑烧成技术。
1985年春参加河南省工艺美术协会在神后镇陶瓷职业中学开办的陶瓷造型设计培训班。
1985年10月钧瓷二厂造型设计组,追随业内名师温大木先生学习钧瓷雕塑技艺,追随业内名师邢国政、温国立诸位老师学习钧瓷造型制作技艺。
1987年10月,离开禹州市钧瓷二厂,神后镇刘山窑艺实验室任设计师。由此追随父亲晋佩章先生开始长达十八年的钧瓷工艺研究与设计实践历程。
2010年6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国家级培训项目:禹州钧瓷创作高级培训班结业。
艺术简历:
2001年创办个人钧瓷工作室
2003年6月,致力多年的炉钧花釉试制成功,投入批量试验。
2003年3月在神后镇创办晋家钧窑。
2004年6月晋晓瞳开始致力于钧瓷柴烧工艺研究至今。
2004年12月钧瓷柴烧工艺宣告成功,恢复了失传700余年的传统工艺。
2004年7月晋晓瞳被河南省陶瓷玻璃行业管理协会授予“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的荣誉称号。同年与父亲晋佩章先生合著的《话说钧窑》一书入选新翰林书系,并由中国文联出版社正式出版。
2006年晋晓瞳被河南省工艺美术协会授予“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的荣誉称号。
2006年晋晓瞳钧瓷作品“福美瓶”获河南省杰出手工艺奖章。
2006年9月晋晓瞳《中国钧瓷探源》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
2006年晋晓瞳获河南工业联合会,河南陶玻协会授予“河南省陶瓷文化传播贡献奖”。
2007年晋晓瞳荣获河南省技术能手的荣誉称号,并被中国收藏家协会评为“收藏家喜爱的陶瓷艺术大师”。同年,当选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理事。
2008年晋晓瞳设计制作的《牵牛花瓶》荣获香港国际陶瓷大赛金奖,并被英国珍宝博物馆收藏。
2008年被河南省发改委授予:2008年度河南省陶瓷艺术突出贡献奖。同年9月当选为香港国际陶瓷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暨香港国际陶瓷艺术家协会副主席。
2009年,晋晓瞳被河南省发改委授予:河南省最佳设计师的荣誉称号。
2010年4月晋晓瞳筹资创建当代钧瓷艺术陈列馆,现该项目主体工程已基本竣工。
2010年8月应邀赴台湾,参加“中国钧瓷台湾行”文化交流。
2010年9月19日晋晓瞳应邀赴香港参加中华文化城举办当代“中国钧瓷(香港)国际文化艺术展”
2010年10月晋晓瞳的钧瓷作品荷花尊荣获该年度中国工艺美术大展银奖。
2010年11月,晋晓瞳钧瓷作品入藏故宫博物院,陈丽华副院长、著名古陶瓷研究专家耿宝昌先生出席了景仁宫举行的晋晓瞳钧瓷作品捐赠仪式,并颁发了捐赠证书。
2010年12月晋晓瞳的钧瓷作品《兽耳玄纹瓶》荣获中国首届陶瓷艺术大会暨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大赛银奖。同年荣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颁发的“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荣誉称号
职业资历:
高级工艺美术师
河南省杰出手工艺奖章获得者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钧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首个在欧洲、在巴黎开办个人作品展的钧瓷艺术家
展出:
1996香港文化会展中心---当代钧瓷珍品展
2003北京民族文化宫----全国工艺美术珍品展
2006郑州河南省博物院---中原陶瓷名家精品展
200711"正和北宋官瓷"华夏中原古陶瓷文化交流暨当代陶瓷名家作品展
20076北京中艺东方艺术馆----"第三届全国八大名窑陶瓷教授、大师精品展"
200810北京民族文化宫---“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大展”
200912北京中国美术馆---中国工艺美术大展
20089西安曲江国际会展中心---“中国陶瓷艺术作品展”
2008--2014禹州----第一届--第七届钧瓷文化节钧瓷创新作品展
2009--2014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历年11月的十大名窑作品
20096文化部恭王府---晋家钧瓷作品展
200910杭州西湖艺术品博览会---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
2010年6月台北市中正纪念堂---“世纪瑰宝——禹州当代钧瓷精品展”
20119韩国京畿道京畿陶瓷博物馆---韩中陶瓷艺术交流展
2011京畿道世界陶瓷双年展特别企划展暨‘韩中陶瓷艺术交流展”
2011禹州中国钧瓷博物馆---中国历史名瓷恢复成就展
201220125郑州河南珍宝馆---共和国钧瓷二十人展
2012郑州河南省美术馆---中韩陶瓷艺术交流展
20135巴黎中国文化中心,梦幻的家园——晋晓瞳个人钧瓷艺术作品展
201311郑州河南陶瓷馆---豫台情两岸陶瓷艺术交流展
2013郑州河南省工艺美校展览馆---河南省首届陶瓷艺术大展
201412郑州河南省工艺美校展览馆---河南省第二届陶瓷艺术大展
重要收藏:
2009年4月,由晋晓瞳创作的两件钧瓷作品:《龙耳大花瓶》被文化部恭王府管理中心收藏。
2009年11月,由晋晓瞳设计的钧瓷作品:《天球瓶》荣获2009年,“河南之星”陶瓷艺术类银奖,
2009年12月,由晋晓瞳创作的钧瓷作品:《吉祥瓶》、《春韵瓶》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
2009年10月,晋家作为钧窑的代表厂家参与2009年中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荣获“国际优秀奖”。
2010年1月禹州市刘山窑艺实验室生产的《太平尊》被宋庆龄基金会指定赴台访问礼品。
2010年1月,晋晓瞳创作的钧瓷作品:《窑变观音瓶》被中国红十字总会收藏。
2010年1月,晋晓瞳创作的钧瓷作品:《益寿瓶》被中国收藏家协会收藏。
2010年1月,晋晓瞳的钧瓷作品:龙柄花浇瓶,被中华文化发展基金会收藏。
2010年3月,晋晓瞳先生的柴烧钧瓷作品:《观音瓶》,被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永久收藏。
2014年5月,由晋晓瞳创作的柴烧钧瓷作品《神州宝鼎》、《莱菔尊》,被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收藏。
成长记录
大家嫡子
说到钧瓷,说到晋晓瞳,就不能不说说他的父亲——已故著名钧瓷艺人晋佩章。真正了解钧瓷、喜爱钧瓷的人们,如果能够收藏到几件晋佩章的钧瓷作品,那可是梦寐以求、值得夸耀的美事。
晋佩章1962年开始着手钧瓷艺术研究,栉风沐雨,遍访了古代钧窑遗址,搜集整理了大量的钧瓷资料,从唐宋元明清各个时代出产的钧瓷标本一应俱全,全国各地钧窑遗址、特别是河南省禹州市一百六十多个窑址上的标本更是完整无缺。晋佩章埋头于这些古旧钧瓷资料之间,一生窑火相伴,无私奉献,不计名利,他独立撰写的《钧窑史话》一书填补了我国钧窑历史的空白。晋佩章先生对钧瓷艺术的至爱缘于他对钧瓷艺术的理解,他倡导钧瓷大家庭共同发展的和谐理念,与此同时,他同大专院校联合,从型、釉、材质、工艺等方面为钧瓷文化艺术的发展注入新鲜动力,身体力行“科技兴钧”的理念。
在晋老先生的影响下,埋首做事、沉默少言的晋晓瞳30多年的追随父亲的指导。历经了从徒工、艺工、技师、艺师到当代钧瓷艺术名家的成长历程。父亲淡于功利、严以律己的为人原则,潜移默化影响着他的心路历程。使他在面对成功的喜悦、失败的痛楚与更多的艰辛时,能够甘于寂寞,潜心于钧瓷艺术的探索与研究。
承教方家
晋晓瞳童年时,晋佩章先生本着“家有良田千顷,不如薄技在身”的朴素思想,执意让当时只有14岁的晋晓瞳追随自己学习钧瓷小型碳炉的烧制技艺。那时,晋晓瞳白天上学,放学后就帮助父亲烧制小炉钧窑,做炉钧坯釉试验。
1980年晋晓瞳进入禹县钧瓷美术厂,师从文付章先生,学习窑变钧瓷的烧制技艺。随着钧瓷二厂招工,他进厂做了一名徒工。次年,河南省工艺美术学会在神_举办河南省陶瓷设计培训班,晋晓瞳有幸入选。培训班结业时,晋晓瞳创作的梁山泊108将人物头像,深得徐国帧先生的赞赏,经过先生大力推荐,他进入当时的钧瓷二厂设计室从事钧瓷产品的设计工作。在晋晓瞳看来,如果没有这次珍贵的学习机会,后来从事钧瓷艺术创作也就无从谈起。每每提起此事,晋晓_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师恩深重。
艰苦磨砺
晋晓瞳在钧瓷二厂设计室担任设计员的最后一年里,受到新兴的现代陶艺风潮影响,他怀着强烈的创作冲动,利用泥片镶接的方式,在一年内,潜心创作新型钧艺作品四十余件。随着当时的钧瓷一、二厂相继倒闭,晋晓瞳的家人都下岗失业,全家失去了工资收入。在如此拮据的生活条件下,晋晓瞳同父亲、家人共同度过了一段极为艰苦的日子。这时的晋晓瞳一边在父亲身边学习,一边帮助父亲做一些辅助性的研究工作。在晋老先生的培养下,晋晓瞳从陶瓷材料入手,镂剔刻花、拉坯成型、雕塑造型,逐渐深入到钧瓷坯釉配方的工艺研究中,十三年的技艺磨砺,使他渐渐地成了钧瓷行业内技艺全面的行家里手。
前辈关怀
在晋晓瞳的成长历程中,曾经得到过众多专家和领导的关爱。中国轻工业总会杨志海会长在鉴赏晋晓瞳的钧瓷作品时,为他的陶瓷专著撰写了序言。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杨自鹏会长对晋家钧瓷关爱有加,曾在香港国际陶瓷艺术大赛向与会人员大力推介,并亲笔为他题写了厂名。
中国国家博物馆吕章申馆长对晋晓瞳谆谆教导,为他的创作指出了方向。
中国收藏家协会阎振堂会长多次帮助指导晋晓瞳的钧瓷创作,并为其题词:晋家钧瓷,国之瑰宝。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傅维杰、王爱纯二位副理事长对晋家钧瓷的发展更是恩义深重、关怀备至,经常亲临指导晋晓瞳的创作。张守智老师、苑宁夫先生、山东的李梓源大师、河北的刘立忠大师、陈文增大师和龙泉的徐朝兴大师等都对晋晓瞳先生的创作给予了无私的帮助。
1990年晋晓瞳设计的《大葵花炉》问世,该作品大气磅礴,曾在亚运会期间于北京展出,并曾在多种钧瓷书刊上刊载发表。1996年与1998年晋晓瞳有30余件作品分别入选《香港国际钧瓷珍品展》和《大阪国际钧瓷珍品展》。此后,晋晓瞳所作的《直口铭文洗》一件,曾赴纽约参加《东西方艺术家交流展》。2001年—2003年,应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杨彤环所长之约,为山东博物馆复制陶瓷类文物72种,涉及远古陶器、原始瓷器、三彩、汉绿以及秦汉唐宋等诸多瓷种。2003年4月创建晋家钧窑工作室。同年,当选中国陶瓷工业协会理事,2008年晋晓瞳手工拉坯成型的《牵牛花瓶》荣获香港国际陶瓷大赛金奖并被英国国家珍宝博物馆收藏。同年,当选香港国际陶瓷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香港国际陶瓷艺术家协会副主席。2009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再次收藏晋晓瞳的柴烧钧瓷作品《乳钉罐》。晋晓瞳历年创作的钧瓷作品“凤耳琵琶瓶”、“天球瓶”、“太平尊”、“葵花尊”等被视为当代钧瓷代表作品中的经典,为国内多家博物院、馆所收藏。晋晓瞳先生已经成为钧瓷界公认的后起之秀,中年梯队的顶梁柱,钧瓷文化艺术的播火者。
晋晓瞳在钧瓷艺术创作之余,更致力于当代和古代陶瓷艺术的文化积累与研究,到目前为止,已完成《话说钧窑》、《钧窑探源》、《中国陶瓷艺术》等多部钧、陶瓷学术专著。
人物成就
精研钧釉
晋晓瞳先生之所以能够成为钧瓷艺术名家,同他在钧釉研制上不断的努力开拓有很大关系。晋晓瞳先生的钧瓷作品以五彩斑斓的釉色、蕴润雅致的特色著称于世,是窑变釉彩和陶瓷器型完美结合的产物。走进晋家钧窑陈列室,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他的作品同其它钧瓷窑口在作品风貌上有很大的不同。只见其釉色艳丽多变,浑厚凝重,青如碧草,红若海棠,紫若茄皮,其意境深邃有如火树银花,有如海底探月,有如古道西风,有自然窑变构成的那一幅幅精妙绝伦的美妙图案,常常使人浮想联翩、留连忘返,其造型古朴典雅,更让人思维超越时空把远古和未来联接在一起。从艺30多年来,他始终紧紧抓住钧瓷独特的窑变艺术特征,坚持把现代科技应用到钧瓷制作工艺中,进行技术创新,提高钧瓷工艺水平。
神_的炉钧工艺起始于神_卢家第二代艺人卢天恩兄弟。这是一种不同于景德镇炉钧工艺的高温钧瓷烧造工艺,神_民谚素有“十窑九不成”的说法,工艺难度很大。当年晋老先生从老一代钧瓷艺人继承下来的技术配方相对简陋。经过老先生多年反复试验,获得的炉钧配方比例才趋于稳定。该项技术传递到晋晓瞳手中时,他不满足于现有的技术成就,结合现代的生产条件和技术手段,紧紧抓住钧瓷窑变独特的艺术特征,将之发展为一种全新的窑变炉钧花釉工艺,为钧瓷艺术的发展再添新枝。
火艺之魂
晋家钧窑的展厅有一幅“柴钧至美”的墨宝,这是晋晓瞳先生柴烧实验成功时,一位喜爱钧瓷的朋友赠送的。当晋晓瞳先生告诉大家这些传统韵味浓重的钧瓷作品多是他以柴烧为主的原创作品时,业内人士不由得惊异万分。他介绍说:“晋家钧窑近几年来,一直是柴烧钧瓷为主要研究方向,柴烧钧瓷的窑变艺术效果最为迷人。”他的父亲晋老先生也曾经说过:“烧制钧瓷,最难让人预料的窑变是个很关键的工序。钧瓷的绝妙之处就在于这种难以让人预知的窑变,正是钧瓷‘入窑一色、出炉万彩’的窑变艺术境界,给人以无穷的艺术享受。这行当可以说是泥土与火焰交织出来的梦。”由于钧瓷自古就有“十窑九不成”和“生在成型死在烧成”之说。虽然期待中的窑变未知丑俊,却又像面对将要诞生下的生命,既让人兴奋期待又使人惴惴不安。为了实现这种梦想,晋晓瞳把他的目光紧紧锁定在失传700多年钧瓷柴烧工艺上,始终抓住钧瓷窑变艺术独特的艺术特质,把握着柴烧钧瓷艺术脉络的晋晓瞳先生,一次次把柴烧钧瓷推向现代钧瓷艺术的巅峰。
继承和创新
晋晓瞳作为钧瓷之乡富有影响力的钧瓷艺术家,在30多年的学习与探索实践中,继承并吸取了传统钧瓷文化艺术的精华,不断进行艺术创新和发展。
谈及钧瓷的文化传统与未来的发展方向,晋晓瞳先生说:钧瓷的传统文化是钧瓷文化的根和本,钧瓷的发展必须要珍惜和尊重这个本。不断提高产品品质,美化人们的生活,丰富钧瓷的文化内涵,才能使这一千年古老的艺术——钧瓷,展现出新的光彩。晋晓瞳先生长期坚持采用手工制坯工艺制作自己的作品,采用钧瓷柴烧工艺烧造自己的作品,采用新的艺术理念打造自己的作品,将钧瓷窑变艺术鉴赏作为与钧瓷爱好者互动的着眼点,从创作理念和工艺基础上,牢牢把握“窑变艺术是钧瓷艺术之魂”的根本原则,给钧瓷注入新的活力,就显得更加可贵。神奇的钧瓷窑变艺术成就了钧瓷在当代陶瓷艺术中的重要地位,晋家二代艺人数十年如一日的钻研和研究的积淀,将使这一具有千年历史的艺术瑰宝永放光彩。
作为晋家钧窑的技艺传承人,晋晓瞳14岁起即追随父亲学习钧瓷小炉烧制技艺,1980年到禹县钧瓷美术厂后,又师从文付章先生从事钧瓷烧制工作。1984年参加河南省工艺美术协会开办的河南省陶瓷造型设计培训班。此后,得恩师徐国帧先生力荐进入禹县钧瓷二厂实验室任设计员,追随邢国政、温大木、温国立等名师,从事钧瓷造型的雕刻与设计工作。1989年冬,随父亲晋佩章创办刘山窑艺研究室,出任造型设计师并任生产工艺员、工艺师等职。1992年至1998年,晋晓瞳先生的作品曾先后在香港、大阪及纽约的博物馆参加展出。2001年起晋晓瞳先生独立运作晋家钧窑,出任总经理,走上钧瓷创作研发与工艺研究工作之路。多年的学习与探索,从摸索起步到发展逐渐成熟,虽然困难、挫折甚至磨难接连不断,但是他靠着永不言弃的执着精神走了过来。正是那种一往无前的执着精神,让晋晓瞳打下了坚实的实践与理论基础,成长为一名技艺卓越、发展全面的钧瓷艺术家。
作为秉承钧瓷艺术、土生土长的钧瓷传人,为担负起当代钧瓷发展的重任,他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使古老的钧瓷文化焕发出新的光彩。晋晓瞳先生的钧瓷作品是窑变釉彩和陶瓷器型完美结合的产物,以五彩斑斓的釉色、蕴润雅致的特色著称于世。晋晓瞳的作品釉层丰厚,在钧瓷窑炉内高温与还原气氛的特殊作用下,具有一定流动性的丰厚釉层在陶瓷器物的表面熔融流动,窑变成各式各样的纹路。这种纹路与钧釉釉色在还原气氛中生成各种交相辉映的美妙色彩,所形成的一幅幅变幻万千、浑然天成的神异画面,犹如鬼斧神工,令人拍案称奇、叹为观止。
昆明学院图书馆的镇馆之宝是什么书呢?笔者在七、八年前就开始思考和探寻这个问题。在一年多前,这个问题终于有了眉目。 一、源头 昆明大学与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于2004年5月合并后,改称为昆明学院。
昆明大学建于1984年3月3日。2003年2月,昆明大学合并了原昆明市轻工业学校、昆明市城乡建设学校、昆明市立信会计学校三所中专学校。这三所中专学校都是建国以后才创办的。因此,合并以后的昆明大学图书馆有古籍的可能性不大。笔者在昆明大学图书馆工作时,几经查访,结论是:昆明大学图书馆没有古籍;昆明大学图书馆虽然有一部分线装书,但都是近二十多年来在普通书店购进的线装书,这些线装书都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拍照制版后印刷的,因而不是古籍,更谈不上是善本。所以说,原昆明大学图书馆由于历史的原因,没有像样的镇馆之宝。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建于1981年4月。2001年1月5日,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并了原昆明师范学校和原昆明幼儿师范学校。昆明幼儿师范学校始办于1978年,即建国以后才始办的,因而有古籍的可能性也不大。而昆明师范学校却始办于1905年,即始办于光绪三十一年。另外,笔者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查到:晚清时期全国各地的不少书院相继改建成师范学校;昆明地区在晚清时有三大书院。两年前,笔者亲眼目睹了原昆明师范学校图书馆的古籍上钤有五华书院的印章。因此,昆明师范学校有可能是在1905年,由五华书院改建而成的。所以说,原昆明师范学校图书馆有古籍的可能性是相当大的。几年前,笔者曾听原昆明师范学校图书馆的人说,他们图书馆大约有两千本古籍。
两年前,由于宣传工作上的原因,笔者与昆明学院图书馆的党委书记一起到昆明学院北校区图书馆,即原昆明师范学校图书馆。在闲谈中谈到了古籍的话题。一位北校区图书馆曾经保管过“古书”的工作人员说:北校区图书馆的“古书”都是民国以后的,并且都被虫吃成了筛眼、一包灰,一碰就碎,没有什么价值。当时北校区图书馆的负责人也在场,但他对古籍的话题没说一句话。回来后,笔者越想越不对劲,就对昆明学院图书馆的党委书记说,想去看看北校区图书馆到底有没有古籍;那些“古书”真的就没有什么价值了吗?昆明学院图书馆的党委书记同意了,说等他与北校区图书馆的负责人联系好后,一起去看看。
二、初见端倪
时隔不久,昆明学院图书馆的党委书记就与北校区图书馆的负责人联系好了。笔者就与昆明学院图书馆的党委书记一道专程去昆明学院北校区图书馆看那些“古书”。那天,我们受得了北校区图书馆负责人的热情接待。
当笔者看了四册一套的《温飞卿解集》后,眼睛一亮。它的字的结构匀称;字距和行距合适;墨色浓黑;字迹都清晰;版本是木雕本;纸质比较厚实;纸的老化和氧化程度自然;纸的暗帘较宽;版式大小和装帧形式都与康熙时期的相符;把它靠近鼻子闻一闻,闻到了古籍的那种特殊的香味;只有一个序,序的落款的年代是康熙,序的附近连撕去一页的痕迹都没有,仔细查看装订线,装订线是原装的,没有被拆开后抽去年代较晚的序的情况;从目录查到,这套书共有四册九卷,除其中的两册的前几页有一两个被虫蛀成的小洞外,四册都没有油污和水渍等,四册都基本保存完好;《温飞卿解集》的内容是诗集;这套书是齐全的、成套的。笔者凭收藏古籍十多年的经验,当时就认为《温飞卿解集》是康熙时期的刻本,并且应该是善本。
十多年前,云南省成立省文物收藏协会时,笔者成为了云南省省收藏协会的第一批会员。2010年11月,笔者参加了第二十五期全国古籍普查培训班,在培训班学习期间,笔者有幸跟李致忠老先生、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主任徐忆农、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罗琳先生等全国知名的古籍专家学习古籍知识。应学员们的请求,李老先生讲授了古籍的鉴定。笔者从多年收藏的古籍中,挑选了十几册(种)请李老先生鉴定。李老先生的鉴定结果是:十几册(种)都是古籍,没有赝品;其中有三册(种)还是明代的古籍。
另外,笔者还在北校区图书馆看到了二十来个装满古籍和民国时期的图书的书柜。其中古籍大约有两千册左右。在古籍中,除《温飞卿解集》和同治、光绪时期的几套古籍成套外,其余的古籍都不成套,不齐全。在这些古籍中没有发现活字本,也没有发现套印本。在其中的几本古籍上钤有五华书院的印章。
这二十来个书柜,每个书柜都有两扇用茶色玻璃做成的梭门(滑动门)。对这些书所采取的防虫蛀的措施,只是放了一些旱烟叶。并且这些旱烟叶是几年前购买的,已经闻不到旱烟味,也就几乎没有防虫蛀的效果。这些古籍中有一小部分被虫蛀成了筛眼,但字还是能够辨认出来的。有几册古籍的卷首和卷尾已成了碎片,但卷中可能还是可以修复的。其余大部分古籍都基本保存完好。此外,那些民国时期的图书也都基本保存完好。笔者看完这二十来柜书后,觉得:除《温飞卿解集》是康熙时期以外,其它两千册左右的古籍都是清中晚期的;其余的都是民国时期的图书。这二十来柜的书的价值不小,其中《温飞卿解集》最为珍贵。
北校区图书馆的负责人说,这批书有一万本。但只有数字,没有书的花名册,更没有具体年代等详细的文字记录和说明。
从昆明学院北校区图书馆回来后,笔者及时向昆明学院图书馆的馆长做了汇报。同时还向图书馆领导提出三个建议:
1.目前对那些古籍和民国时期的图书的防虫蛀的措施不得力,可以先买一些樟脑精或樟脑丸之类的防虫物品防虫蛀。等向院领导汇报后,批到经费,再采取更为有力的防虫蛀等的保护古籍的措施。
2.由于云南大学图书馆有十几万册古籍,其中有一套还是宋元刻本,还有明代的一些孤本。他们馆的古籍专家鉴定古籍的水平是比较高的。而昆明学院图书馆的馆长与云南大学图书馆的馆长比较熟悉。因此建议:由昆明学院图书馆的馆长出面,请云南大学图书馆的古籍专家,到昆明学院北校区图书馆鉴定那些古籍。
3.目前对那些古籍和民国时期的图书的管理比较混乱,应加强管理。
三、有了眉目
事隔不久,即在一年多前,昆明学院图书馆的馆长叫笔者与本馆的党委书记一道,陪同云南大学图书馆的一位古籍专家到昆明学院北校区图书馆鉴定那一万册左右的书。这位古籍专家是古籍方面的硕士。
陪同云南大学图书馆的古籍专家到了昆明学院北校区图书馆之后,笔者欣慰地看到了那二十来个书柜里,已放进了一些樟脑丸。尽管进屋后闻到的樟脑味还不够浓,但多少还是起了一些防虫蛀的作用。
云南大学图书馆的古籍专家把这一万册左右的书仔细地看了一遍。并且同时做了一些记录。然后回到云南大学图书馆查找资料和上网考证。云南大学图书馆的古籍专家最后的鉴定结果是:
1.《温飞卿解集》是康熙时期的刻本,并且是善本。
2.其余古籍是清代中晚期的刻本,且多半不成套,不齐全。
3.这一万册左右的书中,有两千册左右是古籍,其余是民国时期的图书。
4.这一万册左右的书的价值不小,比较珍贵。
5.这一万册左右的书中,《温飞卿解集》的价值最高,最为珍贵。
综上所述,《温飞卿解集》是笔者到目前为止,所能看到昆明学院图书馆的镇馆之宝。昆明学院图书馆目前总建筑面积达40075平方米,现在藏有印刷型(纸质)图书135万册,电子图书123万册(种),现有阅览座位总计3300余个,每周开馆时间可达100余小时。现有在校学生1万5千人左右。如此规模的高校图书馆,如今总算有了比较像样的镇馆之宝。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好这一镇馆之宝!
基金项目:云南省社科规划项目“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08YNSKNO059)阶段成果之一。该课题的负责人是昆明学院图书馆的祁跃林研究馆员,本文作者是该课题组的成员之一。
(责任编辑 刘 新)
建议关注一下汉龙文献保护中心,公众号“汉龙文保中心”,这家单位经常统一举办一些文献保护技术培训。近日,汉龙文献保护中心联合高校举办西文文献修复与装帧技术交流培训,培训班学员来自图书与档案系统的一线修复人员,汉龙文献保护中心资深文献修复师作为主讲老师,为培训班学员讲解了西文文献修复的基础知识,并现场演示了西文文献的修复,包括修补、裱糊、装帧等环节。
本文2023-08-05 09:46:4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0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