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是否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为什么?
要问管子是不是法家,我可以肯定地说:是。”悟空”之所以提出这个问答,也是基于历代对管仲这人属什么家有争议吧。
要看一个人属什么家,我们只能看他所著的书的内容。管子即管仲所著书86篇,今存76篇,都收录在《汉书艺文志》内。这部书,是不是管仲所著,历代有争议,但争来争去,后来一致认为不是管子所著,只是书的内容肯定与管子有关,因为书中存有管子协助齐桓公治理齐国、使齐国富强成为五霸之一的文献资料以及治国策略等。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管子的书,内容十分庞杂,其中除无墨家外,儒家、道家、法家、兵家、阴阳家、地理学家、经济医学等无所不包;只是法家的言论所占比重最大。既然这本书的内容与管子有关,法家言论比重又最大,自然也就把管子列为法家了。
在我国历史上,不管什么家,真正能让国家强盛、社会安定、人民受益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只有法家。儒家文化,都是毫无实际用处的空洞理论!以孔丘创建的儒家文化,之所以受到历代帝王和御用文人的推尊,都是为其腐朽残酷统治服务的,于劳苦大众的一件也没有!
学术界有疑问,管仲算不算法家。毕竟《管子》一书很杂,政治,经济,哲学,教育都有,思想上也包含了儒与道。
早期法家与中晚期法家的差距很大,完全就不像是一个学派的,因为在春秋早期并没有像后来出现那种极端的问题,所以管仲在那个时候讲礼、讲义、讲仁,还帮助齐桓公尊王扶夷。
在百家之中法家很特殊,他没有什么明确的创始人,法家更像是一种学术思想,法家在根本上与儒道墨三家不同,法家一般都是改革派,他们相信历史的车轮要向前走,不能守旧。法家将道德与政治完全分离,提倡法律。
而提出依法治国的第一人便是管仲,所以很多人认为管仲是法家始祖。然而管仲的思想理念又带点儒家的意思。管仲提倡民为君之本,要重视民生,在法治的同时要加入礼,但礼不能重于法。
总的来说,管仲算是开创法家的人之一,但不能完全定义为大家。毕竟《管子》里包含道、法、兵、农、名、阴阳家的学问,要真算,管仲都可以当诸子百家的老师傅了。
要问管子是不是法家,我可以肯定地说:是。”悟空”之所以提出这个问答,也是基于历代对管仲这人属什么家有争议吧。
要看一个人属什么家,我们只能看他所著的书的内容。管子即管仲所著书86篇,今存76篇,都收录在《汉书艺文志》内。这部书,是不是管仲所著,历代有争议,但争来争去,后来一致认为不是管子所著,只是书的内容肯定与管子有关,因为书中存有管子协助齐桓公治理齐国、使齐国富强成为五霸之一的文献资料以及治国策略等。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管子的书,内容十分庞杂,其中除无墨家外,儒家、道家、法家、兵家、阴阳家、地理学家、经济医学等无所不包;只是法家的言论所占比重最大。既然这本书的内容与管子有关,法家言论比重又最大,自然也就把管子列为法家了。
在我国历史上,不管什么家,真正能让国家强盛、社会安定、人民受益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只有法家。儒家文化,都是毫无实际用处的空洞理论!以孔丘创建的儒家文化,之所以受到历代帝王和御用文人的推尊,都是为其腐朽残酷统治服务的,于劳苦大众的一件也没有!
管子即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宰相。他把内忧外患的齐国治理成春秋五霸之首。《史记》称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孔子更说:“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孔子多次高度评价管子的历史地位:“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管仲,华夏文明当时就中断并倒退回原始社会了。管子比孔子早160年,诸子百家都在管子后,他是中国第一“子”,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经济学家。
秦始皇焚书坑儒,项羽火烧阿房宫,把中国民间和国家图书馆的书都烧掉了。到汉代,人们从孔庙的夹壁里意外发现了几百个版本的《管子》,管子的思想才得以部分保留下来。
管子非常重视市场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市者,可以知治乱,可以知多寡,而万人之所和而利也”。即通过市场不仅可以看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物资余缺等状况,而且可看出社会治乱、人心向背。他强调有了市场,“则万物通;万物通,则万物运;万物运,则万物贱;万物贱,则万物可因,万物可因,则天下可治”,否则就会出现“无市则民乏”的经济困境。2700年前当然不可能有期货市场,但管子的思想对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供应了真实的原动力,也为期货市场建设留下很多宝贵的启示。
一是通过收放储政策调剂市场供给,“藏则重”,“发则轻”。
收储放储,是中国政府重要的“三农”政策,聚焦在期货市场交易中,就形成最关键的“政策面”因素之一。管子很早就发现了农产品(000061,股吧)价格随季节、随地域、随气候变化产生的波动。而有钱人借机操纵市场——收获时节,压低粮价收购;青黄不接时,囤积居奇卖高价。管子从社会安定的角度出发,认为价格可以正常波动,但要适中。他在《揆度》篇章中提出:当发现粮价被商家打压得很低时,国家就要拿出钱大量收储,把粮价托起来,即“藏则重”;当青黄不接,商人高价抛售粮食时,政府就要开仓抛售平抑粮价,即“发则轻”。于是管子在大城市创设了储备粮库,由国家插手,对谷物敛聚(买进)和散行(卖出),相机调控。在适当时机、适当地区“以重射轻”,或者是反向操作“以贱泄平”,从而提前调节农产品价格,实现了平抑物价、调剂余缺并增加国家收入的目的。
二是通过进出口贸易和引进外资,从“因天下”到“制天下”。
管子对进出口十分重视,在《轻重丁》等篇章中对此运行了大量细致深刻的研究和论述。为了使天下的资源财货“皆能为我所用”,即所谓“因天下以制天下”,管子把实行对外贸易作为吸引天下之物与财、调剂市场余缺、实现富国强兵的重大措施。这是其后十六世纪英国“重商主义”所追随的思想核心。管子一方面利用外来商人致富齐国,另一方面又注重避免外来商人、商品对齐国市场的损害。既要对外开放,又要有效控制市场,这一智慧阐明了内外两个市场的交互影响和管控方向。
当今中国商品市场和期货市场有些方面还不够完善,迫切需要加快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步伐,否则就会因为话语权、定价权的缺失,导致“进口原料比出口成品贵”,“投资国际市场被逼仓”等,改革开放的红利流失海外。
三是通过扩大消费刺激生产,“富者靡之,贫者为之”。
与其他诸多道德至上的圣人不同,管子敏锐地察觉到生产与消费之间“其化如神”的因果辩证关系,主张奢俭并重,适时调控市场供需关系,而不是一味强调节俭。他在《侈靡》篇章中提出,在社会生产不振、经济萧条时期,国家要拿出积蓄的财富,通过扩大财政支出中的君主消费部分,包括修建楼堂园林、架桥铺路等,鼓励和调动整个统治集团和私人富有者的侈靡消费,从而刺激生产,给失业者供应就业机会,借此达到“富者靡之,贫者为之”的效果。
当然,在全球经济复苏一波三折,大宗商品持续低迷的今天,我们绝不能片面依靠政府投资和“三公”消费来刺激生产,拉动经济。但管子从市场发展的角度,抓住市场“消”与“长”这对矛盾的辩证统一,利用扩大消费来刺激生产,实属难能可贵。
四是通过货币政策“以重射轻”,实现“谷币金衡”。
管子最早发现调控市场供需的关键在于货币——“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币重则万物轻,币轻则万物重”。
为了搞好市场建设,管子在大城市主持开设了工商管理机构和储备银行。他认为善于治国的君主,要通过对货币的控制,来主宰关系国计民生的商品。他主张由国家掌握货币的铸造和发行,通过货币量的收放来控制主要商品的价格,从而控制整个市场。货币的投放量要依据实际情况相机而定,要事先经过调查、统计,综合分析,要充分利用货币与商品之间的对应关系,在轻重、贵贱之间有计划有步骤地运行调控。具体的操作方法,关键就是轻(贱)时收紧,重(贵)时放宽。
当前,全球各个国家、地区和经济体的货币政策不仅主导着各自的经济发展路径和速度,而且对全球市场产生重要影响,也成为现货和期货交易中基础性的“资金面”关键因素。这也印证了管子在《山至数》篇章中提出的“人君操谷币金衡,而天下可定也”。
1700多年后,北宋神宗时期的王安石变法之“青苗法”,成为管子收储政策和财政货币政策的有效延伸。即每年2至5月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至夏秋两季收割后卖给政府并还本付息。政策创新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同时保护了农业生产,缓解了市场供需矛盾,堪称全球期货市场最早的萌芽。
五是通过加强法制建设,设“訾议之室”,“以法治国”。
为实现发展经济的战略目标,管子最早明确提出“以法治国,举措而已”。他严刑峻法,且犯法之后没有宽宥和赦免。但他又提出“人民”对政府有监督的权利,专设“訾议之室”,让“人民”可告状,可监督政府提意见,对各级政府官员拦截上访者,有撤职法办等严罚。管子的“人民”有两个含义,一是国家之分子,二是国家之官员。作为国家之分子,必须守法,违法决不宽恕。作为国家之官员,有行使法律的权力,要对其十分敬重。经数千年历史沧桑,而今“以法治国,以法治市”已成为我们立国和发展市场经济以及建设期货市场的根本保障。
《原诗》是一部文论,在这部书中,叶燮将以往诗话单纯从“诗教”、“诗法”角度研究诗歌的模式提升到审美的层次,因而它既是一部诗学论著,又是一部美学论著。
《列子》是战国早期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其后学所著哲学著作,到了汉代出现以后,便尊之为《冲虚真经》,且封列子为冲虚真人,其学说被古人誉为常胜之道。
《古文观止》是散文集,由清代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选定的古代散文选本。该书是清朝康熙年间选编的一部供学塾使用的文学读本。
《管子》是先秦时期各学派的言论汇编,内容很博大,内容很庞杂,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管子》一书的思想,是中国先秦时期政治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经大法。《管子》基本上是稷下道家推尊管仲之作的集结。
扩展资料
《原诗》的历史贡献四个大问题。 第一章论述诗歌创作的客体“理、事、情”。在进入审美领域之后,自然之“理”、“事”、“情”统合于诗人个体之“情”。对于审美客体的“理”“事”“情”,叶燮作了规定:即“不可名言之理”、“不可施见之事”、“不可径达之情”,并要求审美主体“幽渺以为理”、“想象以为事”、“倘恍以为情”。
强调审美意象在审美过程中的重要性,并突出审美主体的主体创造力。 第二章论述诗歌创作主体所具备的四种素质:才、胆、识、力。叶燮认为诗歌的基础在于创作主体之“胸襟”。“胸襟”包含和统帅着才、胆、识、力四种素质。
在战国与汉朝初年,人们一般都说“黄老之学”,汉初的“文景之治“就被认为是黄老之学又一次成功的政治实践。直到曹魏以降,上流社会大搞文化沙龙,又随着政治空气的窒息,关注时政的黄老逐渐滑向了谈虚论玄,道家由“外王”转向了“内圣”,这才有了老庄并称,进入了庄子之名最显的魏晋玄学时代。
对于“黄老之学”,有个不太雅致的说法,叫“君人南面之术”,相当有法家的感觉。事实上,《老子》对法家确实产生过很大的影响,《韩非子》中就有《解老》和《喻老》两篇,是最早的《老子》注讲本,其中偏重的正是君人南面之术。这门学问还有个名字,叫做“道论”,可见它和道家的关系。君人南面之术,顾名思义,就是教人怎么做领导,怎么搞政治的,属于古代的行为组织学
《管子》,此书在《汉书·艺文志》列入道家类 ,而《隋书·经籍志》则改列法家类。甚至,越往深里看,就越是觉得在汉初各派之间并非那么壁垒森严,这和春秋战国时代实在是大为不同了。比如,当时的青年俊彦贾谊在谈到儒家“别尊卑”的礼治思想的时候,却离奇地引用了《管子》的话,说:“《管子》曰:‘礼义廉耻,是谓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句话如果放到《论语》或者《孟子》里边,一点儿也不显得扎眼。
《管子》虽然托名管仲,学者们却几乎没人认为它真是春秋时代的著作,而把成书年限推定在战国到西汉这段时间。郭沫若在《艺文类聚》里发现了一段话,和《管子》所载几乎是一样的内容:
周容子夏以侈靡见桓公。桓公曰:“侈靡可以为天下乎?”
子夏曰:“可。夫雕橑而后炊之,雕卵然后瀹之,所发积藏,散万物也。”
郭沫若由此推测,“侈靡篇”的真正作者就是这位周容子夏,写作时间则应该是在汉朝吕后当政的时候。——如果我们相信这个论断的话,再联系起《汉书·艺文志》里边的作品分类,那么,西汉人眼中的道家思想似乎已经隐隐出现了一个轮廓。
《管子》八十六篇,《汉书·艺文志》道家类著录 。班固注:“名夷吾,相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也。有《列传》。”《管子》以黄老道家之道为基础以其开放性,在理论上解决了儒、法、名诸家之间的分歧,使得道融汇诸家理论,《管子》黄老道家通过一系列环节论证礼、法出自于道。在道与名的融合中,《管子》黄老道家提出“名生于当”的命题,而“当”也就是道的别称。《管子》黄老道家从名的根源与制定名的圣人两个方面论证“名”是“道”的显现,从而最终把“名”建立在“道”的基础上。正是《管子》黄老道家之道的开放性,使得《管子》黄老道家在理论上可以融合百家 。《管子》融道家和法家而得出政治上的黄老学说,提出德、法兼治的政治主张,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
首次著录《管子》的《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入道家类,《汉书·艺文志》是依据《七略》而来,故最早将《管子》列入道家的可能是刘歆。不仅于此,据说在宋版《道藏》中,《管子》还曾一度被收载,成为道教经典。
《汉书·艺文志》认为道家源出于史官。史官在记录历史上“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⑤的过程中,逐渐领悟了政治兴衰的关键在于君主要正确掌握“南面之术”:秉要执本、清虚自守、卑弱自持。应注意的是,这只是道家对于君主政治的一自得认识,而非其政治学说的全部,礼学、仁义同样为道家所重视,这可以从《汉书·艺文志》特别提及了道家学说的一极端发展反推而得出,“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对道家的思想特征有比较详尽阐释的还有稍早司马谈的《论六家之要旨》,司马谈将当时“务为治者”分为六家:阴阳、儒、墨、名、法、道德,他对其中的“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的“道家”(即道德家)持赞赏认可态度。他总结出道家有如下之特征:1、融合兼具诸家之长,“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2、无为无不为,“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指约而易釆,事少而功多”;3、善于变易,“无成执,无常形”,与时迁,与物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②如以司马谈和《汉书艺文志》所论述的道家特征去比对《管子》,确有许多符应之处,比如“无为”政治,重礼、法,因人情等。另外,从现存《管子》76篇中,论“道”的就达65篇,“道”字共出现了 486次这一现象,也能作一说明。“虚无无形谓之道”(《心术上》),“道也者,口之所不能言也,目之所不能视也,耳之所不能听也”,“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内业》),这是以虚无为本之道;“人道不顺,则有祸乱”(《五辅》),这是在讲存亡之道;“不自以为所贵,则君道也”(《乘马》),这是君王南面之道;《内业》、《白心》、《心术》上下等篇,教人怎样“修道、得道”,马非百认为“内业”就是今天之气功气。
《汉书·艺文志》指出道家源出于史官。史官在记录历史上“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⑤的过程中,逐渐领悟了政治兴衰的关键在于君主要正确掌握“南面之术”:秉要执本、清虚自守、卑弱自持。应注意的是,这只是道家对于君主政治的一自得认识,而从《隋书·经籍志》开始将《管子》列入法家,以后的历代官志著作都承袭其划法。出现这样变化的原因,跟道家学说自身的兴衰变化有关。《管子》中论“法”的篇幅仅次于论“道”,,至魏晋南北时,老庄之道又逐渐成为道家正统,那么含杂法家思想的《管子》自然就被划出道家,划入法家 。
本文2023-08-05 09:47:4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0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