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周,春秋的古籍都有哪些,100分啊。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9收藏

关于周,春秋的古籍都有哪些,100分啊。,第1张

一.周朝 (公元前1066 —前256)

英文名:The Zhou Dynasty

1、周朝

周朝享国约800年,为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从公元前11世纪中期到公元前256年,共传30代37王。可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西周建都镐京(今陕西西安附近),到公元前771年结束。第二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开始了东周的历史。周朝各诸侯国的统治范围包括今黄河、长江流域和东北、华北的大部。

2、西周朝的兴起

西周(公元前1066 — 公元前771年)从周武王灭商朝建国,到周幽王亡国,共历三百多年,是中华帝国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华古典文明的全盛时期,他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对后世历史的发展有巨大而很深远的影响。

先周是活动与中原西部黄土高原的一个古老部落。周人的始祖传说是「帝喾(音「库」kuˋ」元妃「姜嫄」的儿子「弃」。「弃」在「帝舜」时担任农师,号称「后稷」,教民耕稼有功,分封于邰。商朝初年,他的后代「公刘」率族人迁到磁。到古公「亶父」时,又迁到岐山南边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县)定居下来,逐渐发展成一个新兴的西部势力,自称为「周」。「古公」的幼子「季历」继位后,修行道义,发展生产,驱逐夷狄,力量更为强大,与商发生矛盾。商王「文丁」派人将季历杀死,「季历」的儿子「姬昌」继位。昌号称」西伯」,仁慈爱民,礼贤下士,天下士人都来投奔。周的发展,使商纣感到威胁,于是将西伯昌囚禁于羑里七年。周人以珍宝和美女将西伯赎出,此后,在吕尚的辅佐下,西伯昌表面上耽于游乐,对「殷纣」十分驯服,实际上却更为积善修德,和悦百姓,大力发展生产,使更多的诸侯前来归附,进而征讨不驯服的诸侯和商的盟国,终于三分天下有其二,成为所谓的受命之主,而自称王,即周文王,并将都城迁到丰邑(今陕西长安西南沣水西岸)。九年,周文王逝世。其子姬发继位, 称周武王。他继续以吕尚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等人为主要助手,继续文王未尽的事业。将都城扩至沣水以东的「镐京」(今陕西长安县境),积极作灭商的准备。两年后,武王在盟津召集八百诸侯会师盟誓。周文王受命第十一年十二月,武王兵出潼关,联合各方国诸侯,挥师东向,于次年二月甲子日在牧野打败商朝的军队,杀死殷纣王,史称「武王灭商」,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周朝」。周朝经历了三十七代天子,八百多年,到公元前二百六年,才被秦国灭掉。公元前770年, 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丰镐二京在西,洛邑在东,习惯上称公元前770年以前的周朝为西周,以后的为东周。

周武王建周后,大封功臣谋士,如将「吕尚」封于「齐」,「周公旦」封于「鲁」,「召公奭」封于「燕」,叔「鲜」封于「管」,叔「度」封于「蔡」。据说,周初总计分封了七十一个诸侯国,其中兄弟之国十五,同姓之国四十。封邦建国的目的,是加强对各地的统治,并作为周王室的屏藩。诸侯再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又在自己的封地里分封士,这样自上而下统治人民。武王死后,其子「诵」继位,为「成王」。成王年少,天下初定,「周公旦」恐怕诸侯不服,以王叔摄政。「管叔」、「蔡叔」不服,与殷纣之子「武庚」,带领淮夷,发动叛乱。周公毅然率兵东征,平定了叛乱,诛杀了武庚和管叔,放逐了蔡叔,收伏了殷的余民。为了加强对东方的统治,周公奉成王之命负责营建「洛邑」的工作。洛邑建成后,成王亲自来到洛邑王城,大会天下诸侯和四夷君长,并将跟随武庚叛乱的殷遗民迁进「成周」,以便控制。周公还制礼作乐,建立了周朝的各项典章制度和礼乐制度,确立了以宗法制度为中心的政治体制。成王曾亲自讨伐东夷,使东部得以安定。成王死后,继位的康王继承先王的事业,勤于政事,平易近民,刑罚几十年不用,社会更加安定。

武、成、康三代,政治清明,是周的黄金时代。但到第四代天子「周昭王」时,就出现了危机。当时,王道微缺,「周昭王」贵为天子,南巡汉水时,却被船夫用特制的胶船暗算,葬身于鱼腹之中。「周穆王」继位后,为了恢复周王朝的威望,新设太仆一职,作为太御众仆之长,以加强王朝的中枢管理。他制定刑律,减轻刑罚,以加强对臣民的控制,施善政于天下。他西征犬戎,南摄夷人,对边远民族的侵扰进行积极的防御,制止了掠夺。穆王又曾东平「徐偃王」所率徐夷诸部的反叛,南讨「楚国」,大会诸侯于「涂山」。

「周穆王」以后,周朝逐渐衰微,「周共王」、「周懿王」、「周孝王」、「周夷王」四代,由于周围戎狭的不断侵扰,王朝陷 入长期的战争之中,国力消耗很大,不得不加重对民众的剥削,国内矛盾日益尖锐。有的贵族也开始破产,而表现出对现实的愤懑。

长期的矛盾逐渐积累,使王朝产生了深刻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继位的「周厉王」,不仅不采取安抚民众、发展民生的措施,反而任用佞臣,大肆挥霍,连年对外征战,变本加厉地剥夺,垄断山泽之利,引起民众的不满和议论。他就派巫师监视,杀死议论的人,使矛盾更为尖锐。三年以后,愤怒的镐京居民终于发起暴动,将「厉王」流放到「彘(音「至」zhiˋ」,由「周公」和「召公」共同执掌政权,历史上称为「周召共和」。 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中国历史从这一年开始有了明确而且连续不断的纪年。「周厉王」死后, 他的儿子「宣王」整顿朝政,曾经使周王朝有所复兴。但到第十二代天子周幽王时,王朝的危机更为严 重。关中地区发生地震、山崩和河水枯竭等严重自然灾害,周幽王不仅不抚恤灾民,反而更加奢侈腐化,贪得无厌。为了博得宠妃「褒姒」一笑,幽王举烽火欺骗诸侯前来勤王。最严重的问题是,幽王决定废去王后申氏,杀掉太子「宜臼」,另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申」后的父亲申侯于是联合西方部族犬戎,举兵攻打周幽王,在骊山下杀死幽王,据走褒姒。幽王的儿子「宜臼」即位时,关中遭受兵火洗劫,残破不堪,犬戎又不时前来骚扰。「周平王」宜臼只得将都城迁到洛邑,史称「平王东迁」,东周开始。

3、主要诸侯国

周武王姬发分封姬姓宗室子弟和功臣为列国诸侯,为五等:公、侯、伯、子、男,其不及五等者为附庸。其中姬姓子孙的封国最多,有53个,这就是中国封诸侯建同姓的“封建”的由来。

分封的列国诸侯中著名的有:

鲁国---姬姓,侯爵。系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公姬旦,佐文王、武王、成王有功,乃封其长子伯禽于曲阜,以辅周室。

齐国---姜姓,侯爵。系炎帝裔孙伯益封地,今山东青州府。

燕国---姬姓,伯爵。系周同姓功臣,曰君奭。封国地为今幽州蓟县。

魏国---姬姓,伯爵。系周同姓功臣,曰毕公高。封国地为今河南开封府高密县。

管国---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鲜。封国地为今河南信阳县。

蔡国---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度。封国地为今河南汝宁府上蔡县。

曹国---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振铎。封国地为今济阳定陶县。

成国---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武。封国地为今山东兖州府汶上县。

霍国---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处。封国地为今山西平阳府。

卫国---姬姓,侯爵。系王同母少弟,为康叔。封国地为今北京冀州。

滕国---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绣。封国地为今山东章丘县。

晋国---姬姓,侯爵。系武王少子,曰姬唐叔虞。封于唐,后改为晋。封国地为今山西平阳府绛县东翼城。

吴国---姬姓,子爵。系周太王长子姬泰伯之后。封国地为今吴郡。

虞国---姬姓,公爵。系周太王次子姬仲雍之后。曰姬章已,为吴君,别封其为虞。封国地为今河东太阳县。

虢国---姬姓,公爵。系王季子虢仲,文王之弟。封国地为今陕县东南之虢城。

楚国---芈姓,子爵。系玄帝姬颛顼后裔。封国地为今丹阳南郡枝江。

许国---姜姓,男爵。系伯夷之后,曰文叔。封国地为今许州。

秦国---嬴姓,伯爵。系玄帝姬颛顼后裔。封国地为今陕西西安。

莒国---嬴姓,子爵。系少昊之后。封国地为今莒县。

纪国---姜姓,侯爵。系太公次子。封国地为今东莞县。

邾国---曹姓,子爵。系陆终第五子晏安之后。封国地为今山东邹县。

宋国---子姓,公爵。系商王帝乙之长庶子,曰微子启。封国地为今睢阳县。

杞国---姒姓,伯爵。系夏禹王之后。封国地为今开封府雍丘县。

陈国---妫姓,侯爵。系帝舜之后。封国地为今陈县。

蓟国---姬姓,侯爵。系帝尧之后裔。封国地为今北京顺天府。

4、西周王系

西周朝:(公元前1106年—公元前770年)

周文王 : 在位51年,文王姬昌,父名季。姬昌即位后曾一度被商王所泅,后被释放。他礼贤下士,有姜子牙等名辰辅佐,为以后灭商打下基础。据传文王死时97岁。

周武王 :在位5年,武王姬发,父姬昌。即位后大举伐商,并于牧野,大败商军,纣王自焚,商亡。武王建都于镐京。史称西周。武王死时54岁。

周成王 :在位30年,成王姬诵,武王子,即位时12岁。由周公旦摄政。之中,平定武更(纣王子)叛乱,并大封诸侯。成王造东都洛邑。成王死时42岁。

周康王 :在位25年,康王姬钊,成王子。康王是一位有作为的周王,史称“成康盛世”。康王时,周朝较强盛。

周昭王 :在位19年,昭王姬瑕,康王子。“昭王之时,王道微缺”,周国力开始下降,昭王南巡死于楚。

周穆王 :在位55年,穆王姬满,昭王子。穆王时作《吕刑》,是流传下来的我国最早的法典。穆王是西周在位时间最长的周王。

周共王 :在位23年,共王姬伊扈,穆王子。

周懿王 :在位8年,懿王姬囏,共王子。懿王时,周室衰弱,外族入侵已无力抵抗。

周孝王 :在位6年,孝王姬辟方,穆王的儿子,共王的弟弟。

周夷王 :在位8年,夷王姬燮,周懿王的儿子。夷王时,周天子与诸侯的矛盾尖锐化,夷王曾烹杀齐哀公。

周厉王 :在位37年,厉王姬胡,夷王的儿子。厉王是一位暴君,对外战争屡败,国势日危,后被国人放逐。

周召共和 :执政14年,周,召共和是指周定公与召穆公共同执政。此二人均为宗周的大贵族。

周宣王 :在位46年 宣王姬静,厉王的儿子。即位后针对周王室的内忧外患,进行改革。取得成功,史称“宣王中兴”。

周幽王 :在位11年,(前781-前771)。

5、东周朝

公元前771年,犬戎杀幽王,灭西周。第二年(前770年),周幽王太子宣臼由镐京迁都于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迁后之周王朝为东周。周赧王59年(前256年),东周为秦所灭,共传25王,历时515年。东周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至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之段历史时期,史称之为“春秋时期”,自公元前475年(周元王元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则被称为“战国时期”。

1、东周春秋时期: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那时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以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 谁战胜了,谁就召开诸侯国会议,强迫大家公认他的“霸主”地位。 先后起来争当霸主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史上把他们称为“春秋五霸”。

在诸侯争霸的过程中,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数目逐渐减少,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促进了民族融合。春秋末年,长江下游和钱塘江流域的吴国和越国,也参加了争霸战争。 起初,吴国打败了越国,强迫越国臣服。 越王勾践天天舔尝苦胆,立志报仇。 他注意增加生产,训练士兵,积聚力量。 经过长期努力,越国终于重新强盛起来,最后灭掉了吴国。 春秋时期,铁器已经在农业、手工业生产中使用。 农业生产中使用铁锄、铁斧等。铁器坚硬、锋利,胜过木石和青铜工具。 铁的使用,标志着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那时,也开始用牛耕地。耕作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起来。 一些贵族把公田化为私田,逐渐采取了新的剥削方式,让种田的劳动者交出大部分产品,保留一部分产品。

2、东周战国时期:

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国的战国时期,经过春秋长期激烈的争霸战争,到战国开始,主要的诸侯国有齐、楚、燕、韩、赵、魏、秦等七国,历史上称之为“战国七雄”。

东周时期,以农田灌溉为重点的水利建设高潮逐渐兴起。水利工程有多种类型,如陂塘蓄水、灌溉分洪、渠系灌溉以及多首制引水等。东周的建筑技术已有很高的水平。著名的鲁班,即鲁国人公输般,是土木工匠中的杰出代表,后人尊称为祖师。考古发掘所见东周的建筑遗迹,多为宫殿遗址,出土的建筑构件以瓦当最为常见,还有青铜斗拱、青铜饰件和青铜屋模型等。由此可以想见东周宫殿建筑的宏伟壮观。东周时期,大国争霸,战乱频繁。各诸侯国为其政治、军事和经济的需要,在商、西周交通干线的基础上,不遗余力地将道路扩展到更为遥远险绝的地方,因而在客观上促进了交通的发展。东周的丝绸西传路线甚至横贯欧亚大陆。当时马车的使用已很普遍。 这时,天子直辖的“王畿”,在戎狄不断袭扰和诸侯不断蚕食下,大大缩小了,最后,仅剩下成周方圆一二百里,即今河南西部一隅的地盘;同时,天子控制诸侯的权力和直接拥有的军事力量,也日益丧失。天子不仅经济上有求于诸侯,政治上也往往受诸侯的摆布。 但天子以“共主”的名义,仍然具有号召力。因此,一些随着地方经济发展逐步强大的诸侯国,就利用王室这个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积极发展自己势力。

6、东周王系

东周朝:(公元前771年—公元前256年)

周平王:(姬臼),在位51年,(公元前770—公元前719年)。

周桓王:(姬林),在位23年,(公元前719—公元前696年)。

周庄王:(姬佗),在位15年,(公元前696—公元前681年)。

周厘王:(姬胡齐),在位5年,(公元前681—公元前676年)。

周惠王:(姬阆),在位25年,(公元前676—公元前651年)。

周襄王:(姬郑),在位33年,(公元前651—公元前618年)。

周顷王:(姬壬臣),在位6年,(公元前618—公元前612年)。

周匡王:(姬班),在位6年,(公元前612—公元前606年)。

周定王:(姬瑜),在位21年,(公元前606—公元前585年)。

周简王:(姬夷),在位14年,(公元前585—公元前571年)。

周灵王:(姬泄心),在位27年,(公元前571—公元前544年)。

周景王:(姬贵),在位25年,(公元前544—公元前520年)。

周悼王:(姬猛),在位1年,(公元前520—公元前519年)。

周敬王:(姬匄),在位44年,(公元前519—公元前475年)。

周元王:(姬仁),在位7年,(公元前475—公元前468年)。

周贞定王:(姬介),在位28年,(公元前468—公元前441年)。

周哀王:(姬去疾),在位1年,(公元前441—公元前441年)。

周思王:(姬叔),在位1年,(公元前441—公元前440年)。

周考王:(姬嵬),在位15年,(公元前440—公元前425年)。

周威烈王:(姬午),在位24年,(公元前425—公元前401年)。

周安王:(姬骄),在位26年,(公元前401—公元前375年)。

周烈王:(姬喜),在位7年,(公元前375—公元前368年)。

周显王:(姬扁),在位48年,(公元前368—公元前320年)。

周慎靓王:(姬定),在位6年,(公元前320—公元前314年)。

周赧王:(姬延),在位59年,(公元前314—公元前256年)。

功臣名将:

姜尚,周公旦,召公奭

王后:褒姒(周幽王妃)

7、政治制度

周灭商后,国王大搞分封,把王族与功臣分封到国家各个地方,建立起众多诸侯国,数量超过百个。通过宗法制和封建制,又建立起一个以周“天子”为中心,各个诸侯国围绕的封建王朝,同时建立起一套无孔不入的礼乐制度,形成了一个有秩序的封建国家。西周的官制,更为繁杂。周王左右的辅佐为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公。三公之下有三事官(政务官、事务官和地方官)、四方(诸侯和方国、部族)和卿事寮。王朝官员为:总揽朝政的太宰、掌祭祠礼仪的太宗、掌历法记事的太史、掌祈祷的太祝、掌神事的人工、掌占卜的人卜,合称六卿,六卿的僚属,总称为卿事寮。王朝还有掌土地和农人的司徒、掌百工职事的司空、掌军赋军政的司马、掌版籍爵禄的司士、掌刑罚的司寇,合称五官。为王室服务的内廷事务官,有三公之佐的三少(少师、少傅、少保),有道、辅、弼、承四辅,有膳夫、缀衣、小臣、寺人、内竖、阍者、门尹、司王宥、火师、水师、大酋、太仆、御、右、萃车、趣马、师氏、虎资、舆人、医、艺人、隶人、太子宫尹等。在王畿外服的封国,称为四方,包括侯、甸、男等诸侯。王朝有时派使臣到诸侯国任监国。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仿照王室设置百官有司,成为相对独立的政权,主要有三事官,即司徒、司马、司空,分掌政务、司法和民事。周的各级主要官吏,都是在宗法制度基础上世袭,而且文武不分,平时治民,战时就是各级将领。周朝的地方制度,有国、都、邑、野、鄙。周王和诸侯的都城为国,诸侯国中的大城为都,小城为邑,此外的地方称为野或鄙。

8、经济技术

西周时,锋利的青铜农具得到较普遍的使用,进行了规模较大的垦殖和耕耘;原来的抛荒制被休耕制代替,土地利用率提高;沤治和施用绿肥,以火烧法防治病虫害,标志了田间管理的新水平。西周实施了比较完善的土地耕种制度即“井田制”,王朝中担任司稼的官员必须熟悉作物的不同品种及其适应地区,从而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农作物品种增加,谷类有黍、稷、粟、禾、谷、梁、麦、稻等,豆类有菽,任菽、藿等,麻类有麻、苴、苎等。王朝特设场人,专管园圃,从事蔬菜、瓜果的生产。这样,为封建制度的最终确立提供了基础。

西周比较重要的手工业都由王室和诸侯控制,众多的百工在司空的领导下负责管理各项手工业,其中最重要的仍然是青铜铸造业。其分布地区很广,生产能力扩大,效率和水平提高,铸造工艺改进。发明了一模翻制数范和焊接的技术。陶器业已逐渐采用快轮法,产品走向规格化。原始瓷片的烧成温度已达一千二百度以上,胎质更为细腻,施以青、黄绿二色釉,矿物组成已接近瓷器。能够生产石灰石——硅石琉璃。漆器制作逐渐普遍,器表夹苎,施以红、黑两种彩绘,颜色鲜艳,花纹精美。家蚕的饲养十分普遍,纺织成为农家的一项重要副业。丝织物有斜纹提花织品和刺绣品。已经掌握池水沤麻的微生物脱胶法,以便将纤维分离出来。

西周时,商业已成为社会经济不可缺少的部门,由官府独裁,设有“质人之官”作为市场的管理者,限制私人从商。商贸的品种有作物、牛马、用具、珍异和兵器等,甚至掠卖奴婢。西周的货币除贝以外,已开始使用铜币。

9、科学文化

中华科学、思想文化的源泉是《易》。作为儒家六经之一的《易经》,最早提出「天文」的定义。《周易》虽然成书于战国时期,但他表达的确实是周代型成的天命思想。《易》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易.系辞》说:「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等等,西周萌生的阴阳思想,对中国天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周易》有很长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被后人称为河图、洛书的东西,是烧灼卜骨的表现,是远古先民在长期生活和占卜的实践中感悟出的理性思维和形象思维互相串连、互相渗透的反映。相传伏义氏将其归纳总结,对蓍草反复排列,而画为八卦,将天地间万物的现象都包括于其中,这是原始的易。后来,据说经过周文王的悉心钻研,将其规范化、条理化,演绎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辞、爻辞,人称《周易》。它以简单的图像和数字,以阴和阳的对立变化,来阐述纷纭繁复的社会现象,显示成千上万直至无穷的数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简示繁,充满变化的特点。其所以称为「易」,郑玄解释有三义:一是简,二是变易,三是不易。就是讲万物之理有变有不变,现象在不断变化,而一些最基本的原则又具不会变的,这就从客观世界的辩证发展中抽象出了理论上十分丰富的朴素的辩证法。旧说到春秋后期,孔子对《周易》进行解释和论说,完成十翼,即《易传》,《周易》发展成为一部内容博大精深的阐述宇宙变化的哲学著作,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周代的另一种完善的文化就是礼乐文化,周礼非常繁缛,据《周礼》有吉、凶、军、宾、嘉五礼,乐在西周很重视,有专门职官管理,金文中也记有乐官。周代乐舞如《大武》为周武王克商所作。周代的已有比较完善教育制度,如“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就是周代贵族的文化教育内容,中国最早的经典如《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乐经》(已佚)、《春秋》都产生这个时期,以及春秋时期的诸子学说等。

地图包括南越

第二种:在宋代出现,这是因为之前书籍和古画修复不分家,但是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古籍修复也蓬勃发展,逐渐独自发展。成为单独的技艺。第三种:认为春秋战国时期,考古发掘发现有很多绢帛上有修改、挖补的痕迹。部分学者认为此时为古籍修复的萌芽。第四种:认为夏商周时期,这个是因为考古发掘,有很多龟甲兽骨上有1、2、3等刻画符号。在册页研究的学术界,龟甲上的刻画符号在当时应该是用绳子、皮革串连在一起,作为页数标注所以刻画。串联便形成早起册页。册页出现之时,就是古籍修复成立之时。

古籍修复流派

古籍修复流派在历史的长河中很多。到民国时期还存在的有如下几派。沪派、苏派、扬派、京派、蜀派、徽派、岭南派、鲁派、津派。所存在的派别和书画装裱的派别大体一致。解放后随着古籍修复艺人的岁数逐渐增长,后续无人或者技艺人相继另寻它路。沪派、蜀派、徽派、岭南、鲁派、津派,大部分在1970年左右消失,津派是消失最晚的,津派古籍修复的老艺人陆玉枢所传最后一名弟子与2004年左右停止修复,为津派最后一个名古籍修复艺人现为竹影法师。

古籍修复过程

古籍修复因为时代和流派不同修复过程也不同。大体可以分为如下几种。

1:收到修复的书籍:这个过程是修复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一般这个环节修复师傅要检查送来的古书的破损程度、珍惜程度。和书籍的持有者商讨价格、修复要求、修复时间。因为修复古籍需要把珍藏的书相当长时间放在修复师傅手里,所以一般修复师傅只为熟人或者熟人介绍的朋友修复。从古至今修复师傅和古书持有者之间主要是口头约定为准,无凭证票据的存在,所以收到古书和客户商议领悟客户修复的要求、心情、心境、品味等成为最重要的环节。

2:对书籍资料记录:1970年之前的修复都是把每页文字都要抄录下来以便修复时方便检查和配页。津派在2000年时把照相技术引入修复,将古籍做影像资料储存。比过去更加科学,但是因为涉及古籍版权问题,自竹影法师停止修复后,影像资料的储存在修复中被取消。只有博物馆工作的部分修复师傅继续沿用古籍修复中的,影像保存环节。

3:拟定修复方法:古书的各种破损、污渍等被修复艺人叫做书病。古书艺人视书为孩子,所以修复如看病。古书修复也有望闻问切。望:指的是检查破损、污渍、纸张、绢帛等材质的的现有情况。闻:指的是通过气味判定,纸张的矾化程度、有无霉烂。问:指的是要询问书籍来历,如果书籍现在的持有者是长期居住南方则选用白芨作为浆糊,如果长期居住北方则选用面糊作为浆糊。客户不同的居住地域也决定了修复方法和修复材料。而且要向书籍的持有者询问书籍的年代、版本、曾经印刷地域,这点很重要,因为修复师傅对于古籍断代能力不高,所以询问下书籍持有者详细内容很必要。对于修复甚至是决定成败的。切:指的是修复师傅抚摸和检查书籍材质的保存状况。纸张的薄厚、是不是曾经有修复。

4:因为册页形制不同从第四部开始不一样。线装册页的第四步是拆线

5:拆纸钉

6:拆包角

7:清洗书页,师傅们根据各自流派配置专门的洗书水。

8:处理虫眼或者根据书病的情况托表或者点镶。

9:装订

10:制作书函

11:送交藏书者完成修复任务

创世纪7:神农

女娲家族

女娲的家族,也被称为Nv和皇后,也以冯为氏,并有圣人之德。这个女娲家族和造人补天的女娲神同名,所以经常混淆。

在伏的传说之后,女娲继承了伏的王位和爵位。

《太平寰宇记》和《读史方舆纪要》都记载:“女娲都城在西华县城西二十里,此地后来叫女城。”

记载:“傅女娲未尽,其德留后世。”据说,傅和女娲是以大德教化天下,而不是立法规管天下,所以被誉为“连德也留后世”。

据说女娲家族完善了傅建立的媒妁婚姻制度,重新规范了人伦伦理。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媒人,因为她在男女婚姻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真诚地向天祈求,得到了天地的认可,所以被后人尊为“媒人”或“高媒人”。《淮南子览冥训》引用《绎史》的话说:“女娲在神社祈祷,做了女中介,就结婚了。”

此外,女娲还发明了笙簧等管乐器,命臣下制作了和板管两种乐器,并谱曲《补乐》,以教化人心,陶冶民德,使天下为治。

记载女娲家命鄂陵家制作此乐器杜关良,以和谐统一天下音律;他还命令圣诞老人制作这种乐器,斑点管;并根据宇宙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创造了“填乐”的乐舞。乐谱完成后,世间万物都能得到开悟和规范,让万物从最小的点开始改变,让万物同化,让万物和谐有序。

说:女娲家族之后,十五代,都继承了傅的爵位。

神农氏

神农姓姜,五行属火,火德为王,故称,又称夔魁氏、连山氏、烈山氏。神农的母亲是少典的妃子,名叫女邓,或称任四,是乔的女儿。

传说一女子登上华阳长阳山时,看到了龙头,因情怀孕,生下神农。神农天生圣人之德,后被选为王。

神农画像,《风俗通义》,18世纪所绘,收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

据说神农天生神通广大,是个和尚。《帝系谱》年有一个神农和谢赫干一起向老龙脊学习的故事。湖北神农架的原始森林,据说是神农采药救人的地方。神农在此采药时“造梯登高”,故名神农架。据说神农的贴身大臣在神农架采药时,突然有一只鹤从天而降,他们带着鹤上天了。神农架至今仍有神农乘鹤升天的地方。对了,在古代,骑鹤、凤凰、飞龙上天都是道教白天成仙的方式,后世也有类似的记载。

在随州北部的烈山,至今仍留有神农洞和神农碑。神农洞原有的石桌、石凳、石碗、石榻,据说都是神农氏使用的器物。烈山还有神农架、神农寨、神农关、颜地庙等古建筑。

公元年有一个故事:相传炎帝神农有一个小女儿,名叫女娲。一天,女娲去东海游玩,不幸溺水身亡。女孩的仙女在她死后,变成了一只嘴白脚红,头上有花纹的鸟,取名精卫。它日复一日地穿梭于西山和东海之间,从西山带来木头和石头填东海,希望能填东海世世代代。这就是精卫填海的传说。

神农像,《遁甲开山图》,哈佛燕京图书馆收藏。

神农有火之德,所以以火为官,比如春官是火,夏官是鹌鹑火,秋官是西火,冬官是北火,中官是中火。神农在位时,以德治国,感化百姓,使民风淳朴,使天下归心。人不一定要去争取,但有了财富就活了。他们服从而不制定任何法律,他们也不必受杀戮的欺凌。

年的记录:在炎帝统治期间,诸侯苏莎不服从规则,反叛。炎帝没有出兵讨伐,但认为自己不够贤惠,不足以让天下屈服,于是主动退位给修德。沙夙的人听了之后,背过身去,开始攻击沙夙,然后向炎帝投降。

记载神农第十七次传。相传神农乘鹤升天后,其子孙继承皇位,世代相传,都继承了神农的爵位,被称为颜地。

年记载:武王登基为周之后,神农氏子孙在交谊被封为帝。

神农白草

神农时期人口增加,渔猎逐渐不能满足人类生活的需要。此外,人类的心灵不再纯洁,背离自然,自然环境继续恶化。人类开始遭受疾病的折磨。

神农亲自尝百草,辨五谷,发明了——雷这种耕田工具,教人耕种,从而解决了人类抢食的生存危机。

东汉无量寺画像石中的神农。

记载:神农出生时,五谷从天而降。神农得到它们后,教人耕种,从而创造了农业。

由此,神农引领人类进入农耕文明时期。我们华夏先民生活安定,开始在土地上安家落户,不再为生存发愁,让华夏文明稳步快速发展。

此外,神农尝百草时,鉴定出365种药材,分为上品120种,中品120种,下品125种。他的书《PortraitsdeChinoiscelebres》一直流传至今。以及后来的《庄子》《山海经》《历代君臣图鉴》是中医四大经典,开启了中医治疗的源头。神农根据各种草药的药性,治好百姓,解决百姓疾苦,成为中医鼻祖。

神农还发现了茶的作用,教人泡茶,开创了中国茶文化。茶的起源记载于:“神农尝百草,一日七十二毒,得茶而解。”

廖被命名为《帝王世纪》。

公元年有记载,神农氏有赤红色的神鞭,用来鞭笞草药,能辨别草药的毒性和冷暖属性。

有的传说还说神农有个“水晶肚”,肚子几乎是透明的,里面的东西可以看得一清二楚,吃的东西一目了然,还能自行化解毒性。神农品尝草药时,依靠水晶肚皮观察内脏的颜色和变化,从而分辨哪些植物可以吃,哪些不能吃,分辨草药的药性和毒性。

记载在太原神福岗,有一个神农尝遍各种药的宝壶。在阳山,神农以前鞭药的地方还在。

除了品尝草药,开拓农业,用中医和茶道治疗疾病,神农留下了许多伟大的文明成就。

尝尝神农的草药。

神农文明的其他成就

神农还发明了亚麻衣服。据说在神农之前,人们用树皮、兽皮等。作为衣服。神农开始教人种植葛藤、麻等作物,制作麻布。直到那时,人类才有了亚麻布衣服。

据说神农还建立了市场交易制度。据《吕氏春秋慎势》年记载,神农“日中为市,以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财,退交易,得其所”。神农开创的日中市场和物物交换的市场体系是其起源和基石

神农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面有五根弦,分别为:宫、商、角、正、玉。这种琴发出的声音可以“显天地之德,显神农之和”,陶冶人的情操。

神农制宋代绘画《典略》,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另外《周书》记载神农在伏羲八卦的基础上创造了《神农本草经》。

以四时六气的盛衰为导向,以六甲价值符号判断好坏的坐标,三元九运的时空跃迁,揭示天道运行规律,高深莫测。但是《神农本草经》在汉朝就失传了。

2005年,一位贵州水族老人向贵州国家图书馆捐赠了一本其家族传世的水书《黄帝内经》。这个水书《难经》是水族古文字水书的摹本。共五卷,约八万字。其特征与古籍记载一致。经多位专家学者考证,认为是古已失传的《伤寒杂病论》。一些可能失传的历史文化依然存在于民间。

在古代黄三时期,由于年代太久远,其间发生了各种天灾人祸甚至毁灭性的灾难,大部分史料都丢失了。从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和古代文献的零星记载中,只能得到一个大概的印象和相关的书籍,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

但基本的历史事实是,黄三时期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世界上的半神伏、女娲、神农氏及其后继者,创造和积累了人类最初的文明,并带领人类从蛮荒逐渐开化,最终进入我们的五千年一轮,以黄帝为人类始祖,是对神性文化和文明成果的更加辉煌灿烂的诠释。

参考资料:

1《神农本草》

2《神农氏采药图》

3《述异记》

4《下谋》

5《扶持》

6《世本下篇》

7《历代琴式图册》

8《帝王世纪》

9《连山易》

10《连山易》

11《连山易》

12《连山易》

13《连山易》

14《连山易》

古越人的历史:

古越族,是百越地区越人各部的统称,古越部族自远古至秦时代一直繁衍生息在中国长江以南沿海一带百越地区。百越在文献上也称之为百粤、诸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百越的分布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

也就是从当今的江苏南部沿着东南沿海的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越南北部这一长达七八千里的半月圈内,是古越人最集中的分布地区,越或百越都只是一种泛称,并非民族概念,泛指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的古代部落。

越即粤,古代粤与越通用。越与粤,是古代江南土著呼人语音,越是人的意思。百越的百是多数、约数,而不是确数。百越是对南方人群的泛称。《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药》诸越则桃李冬实。

在先秦古籍中,对于东南地区的土著民,常统称之为越。如吕思勉先生所指出,自江以南则曰越。在此广大区域内,实际上存在众多的部族,各有种姓,故不同地区的土著又各有异名,或称吴越、或称闽越、或称扬越、或称南越、或称西瓯、或称骆越等等。

因此,越又称被称为百越。 他们在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有很重要的历史地位。基因研究显示,东亚人群是从南方起源的,在史前时期进行了从南往北的迁徙。中国人的祖先先是到达了中国南方,在那里繁衍,此后再进入黄河流域,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

扩展资料:

古越人居住形式与自然与经济条件有密切联系。中国古代塞北游牧多住便于迁徙的帐篷;中原华夏部落多住窑洞、半地穴或地面起建的平房。

而南方古越部落则住类似巢居式的干栏式房子,即竹木结构的二层楼房,下层饲养牛、猪等家畜,上层住人,这样可以防止南方气候的潮湿和避开各种凶恶的野兽虫蛇。

原始的干栏式房屋的建筑遗迹或模型,在南方古代百越部落分布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或在汉代墓葬中均有所发现。

如距今七千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有大面积长条形的木结构“干栏式”建筑遗址,这大概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干栏房。

在江浙地区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许多遗址都有发现,如浙江的钱山漾、桐乡罗家角、江苏丹阳香草河、吴兴梅堰等遗址都有此类房子出土。

云南的剑川海门口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见有这种干栏式住居习俗。江西清江营盘里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的陶制干栏式房子模型。

带有长脊短檐式的屋顶,是该地区新石器时代曾流行干栏式住居习俗的一个重要佐证。四川成都十二桥商代遗址和湖北蕲春毛家嘴西周早期遗址发现的大型木构建筑群。

说明夏商周时期干栏式建筑和住居习俗尚在中国的南方地区流行和发展。在广东高要茅岗距今四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也发现有干栏房遗迹在广州西村皇帝岗西汉墓中, 发现有干栏式陶屋模型。

—古越族

  金刚经

  《金刚经》是早期大乘佛教经典,属于《大般若经》的第九会,是宣说般若空义的代表作之一。中国依鸠摩罗什译本为流行本,一般所说的《金刚经》都指罗什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科判则依昭明太子的三十二分法。《金刚经》古来依无著和世亲的论释为中心被理解,尔后由三论、天台、华严、法相、禅、真言等各宗的观点加以理解和发展。

若仅是史籍的话,现存的史籍中包括:

《史记》、《资治通鉴》和《通志》等后世的通史,对先秦历史皆有记载。

先秦的史籍主要有:《尚书》、《礼记》、《春秋》(《汉书·艺文志》记载有五家传:《左氏传》、《公羊传》、《榖梁传》、《邹氏传》、《夹氏传》)、《国语》、《世本》、《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等。

还有后世整理和编著的记载先秦史实的著作,如《战国策》、《越绝书》、《吴越春秋》等。

除史籍外,像《管子》、《孟子》、《庄子》、《晏子春秋》、《商君书》、《吕氏春秋》等诸子著作中亦有不少史料记载。

还有《山海经》这类的地理典籍

五帝之三:黄帝统一华夏

 涿鹿之战

 在九天玄女的帮助下,黄帝又与蚩尤在涿鹿之野展开了大战。黄帝根据九天玄女所传之秘术,布下兵阵,大败蚩尤。蚩尤战争失利,便利用妖术在战场上掀起漫天大雾,以致黄帝的士兵无法分辨方向,东冲西撞,阵法大乱。此时,风后根据天书所传秘学,制造了指南车,车上雕刻了一个仙人,无论车如何回转,仙人的手永远指着南方。在指南车的带领下,军队走出了迷雾。

 蚩尤见黄帝军队破了迷雾,又继续使用妖术作乱。黄帝也使用役使神鬼之术,召来了应龙,诛杀蚩尤。《山海经》记载:黄帝召来应龙在冀州之野诛杀蚩尤,应龙蓄水准备水淹蚩尤大军,而蚩尤却召来了风伯和雨师,趁机降下了狂风暴雨,黄帝大军被暴风雨冲散,困顿不前,再次出现危机。这个时候,黄帝召来天女“魃”,平息了风雨。魃是旱神,她不管出现在哪,哪里就会大旱,滴雨不下,所以又称为“旱魃”。

 黄帝像,汉武梁祠画像石。(公有领域)

 风雨平息后,黄帝便重新布阵,擂打夔牛鼓,将蚩尤震得魂飞魄散,无法行动,应龙因此活捉了蚩尤。黄帝令人给蚩尤戴上枷栲,让应龙在凶黎之邱诛杀了蚩尤,并将他的尸体分为几块,埋葬在四个不同的地方,以防止他使用妖术复活。《山海经》记载:蚩尤死后,他所戴的枷栲被扔弃在荒山,化作了红色的枫林。

 涿鹿之战结束后,黄帝便统一了华夏各部族,从此揭开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大幕。《拾遗记》记载:黄帝杀了蚩尤后,将九黎部落中善良本分的人,迁居到邹屠这个地方,将凶残暴恶者迁居到北方的寒冷之地。这些就是今天汉族中邹姓、屠姓、蚩姓、黎姓等姓氏的先祖。

 其余的蚩尤残部,四处流散,演变为后来的三苗。在尧时,三苗被西迁到三危山,后来作乱,被大禹所灭,其残部成为后来的羌族。另有一部分在历史中不断往南迁徙,成为今天中国南方苗瑶等族的先祖,所以今天的苗民一直将蚩尤作为他们的祖先来祭拜。《纲鉴易知录》记载:蚩尤姓姜,原本是炎帝神农氏的一支后裔。中华历史上的历朝历代,包括所有被称为蛮夷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而建立的朝代或国家等,其实都是炎黄华夏族、甚至他们之前更久远的共同祖先的后代或分支,都是正宗的“炎黄子孙”。

 蚩尤,汉代石刻。(公有领域)

 《山海经》又记载:应龙助黄帝诛杀了蚩尤后,又诛杀了蚩尤的大将夸父,战争结束后,便长期居住在南方,所以南方多雨。而天女魃助黄帝平息了暴风雨后,无法回天,便长期居住在人间,她所居之处就会出现大旱,黄帝就将她安置在赤水的北面。但魃经常会逃离居地,所到之处就会出现大旱,若想驱离她,就要喊她往北去。

 统一华夏

 《帝王世纪》记载:黄帝灭了蚩尤后,又四处征伐不服帝命的诸侯,大小共经历了五十二战,天下大服,黄帝威名振惊四海。《史记》记载:黄帝将作乱的蛮族荤粥驱逐到最北方后,与大军在釜山合兵符,设宴庆功,天下大统。被驱逐到北方的荤粥发展成为了日后的匈奴部落。从此天下大定,华夏族的疆域空前广大,凡当时人力之能所至,无不臣服。黄帝便继炎帝后,成为天下共主,他在涿鹿附近建立了都城,治理天下。

 炎帝五行属火,在五行生克中,火生土,黄帝接替了炎帝,因而五行属土。土为**,所以称为黄帝。据《吕氏春秋》记载,黄帝登位之初,有巨大的蚯蚓和蝼蛄出现,这是土气强盛的征兆,显示黄帝具有土德的祥瑞。

 戴进《洞天问道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画面描绘黄帝在崆峒山向广成子问道。(公有领域)

 黄帝一生从不曾安逸过,经常居无定所,巡视天下。他往东到过大海,登上了丸山和泰山,并在泰山封禅,是近五千年来封禅泰山的第一帝;往西到达崆峒山;向南跨越长江登上熊山、湘山(君山),向北曾驱逐荤粥到最北边。

 设立官职

 黄帝设立官位,任用贤能来协助管理国家。黄帝登基后,曾出现过景云的祥瑞,天空中还出现了景星, ( ) 因此黄帝以云为官名:军队称为云师,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黄帝还设立了六相,任命风后、太常、苍龙、祝融、大封、后土这六位大臣分别负责天、地和东、南、西、北四方事务,使得天地有序,神明时常降临人间。

 黄帝注重以德治国,设立了九德之官,以九行教化百姓,即:孝、慈、文、信、言、忠、恭、勇、义。对各级官员提出“六禁重”,即“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要求官员清心寡欲、修心养性、清廉节俭。

 黄帝还设立了史官,以仓颉为左史,沮诵为右史。古时候,史官的职责非常重大,左史主要记录君王的言论与王命,右史主要记录君王的行为与事件,各有分工,交互印证,确保了历史记载的客观与真实性。史官对于君王的一言一行,凡事必举,严格如实记录,几无遗漏。

 另外,上古史官还承担著观测天象、预测天下变化、协助君王占卜问天、祈神启示并作记录的重大职责。所以,上古史官的记录不仅仅是现在流行认为的帝王作为乃至起居,其实最关键的是君王与上天、与神沟通的相关记载,及相关天象、天地异象等。如殷商卜辞中记载的天帝的启示,又如《国语》中记载西周太史伯阳父根据当时天象变化,准确预测出西周的灭亡日期并最终应验的史事。《吕氏春秋》也记载:夏桀的太史终古预测到夏朝将亡,商朝将兴,便带着夏朝的图录与法典投奔於商;商纣的太史向挚预测到商朝将亡,周朝将兴,便带着商朝的图录与法典投奔於周。上古史官集观测天象变化与记录历史的职责於一身,将历史的发展与天象变化对应合一,冥冥中似乎在说明历史是早就安排好的,只是按照天象的变化一步步在上演。

 自黄帝设立史官后,中华历朝历代都沿袭了史官制度。这是我华夏历史能够保存如此完整、几无断层的原因。

 仓颉造字

 传说黄帝令仓颉造字,仓颉用他的两双眼睛观察天地万物之象和鸟兽之迹,而创造了独一无二的象形、表音、会意文字。《淮南子》记载:仓颉造字,天上降下粟米,鬼则在夜间号哭。对此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解释说:文字的创造使造化不能藏其密,故天雨粟,使精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

 仓颉像,出自《历代帝王圣贤名臣大儒遗像》,18世纪绘制,法国国家图书馆藏。(公有领域)

 另外有古籍记载,在黄帝之前早就有了文字,黄帝时期所造文字,只是中华历史上造出的诸多文字中的一种。也有古籍记载,苍颉是在黄帝之前久远时期的一位上古帝王,名颉,又姓侯刚,称为苍帝史皇氏,生于禅通纪,在位共一百一十年。据说苍帝生有四只眼睛,能看透世间万物的变化,在得到河图洛书后,创造了文字。后来到了黄帝时期,黄帝的史官也名叫苍颉,与苍帝同名,所以被混为一人。

 无论文字是苍帝所造,还是黄帝的史官仓颉所造,还是二位先圣在漫长历史的不同时期为中国历史、文化的奠定缔造了文字,其内涵是相同的:就是中华文字源于神传,是上天对中华民族的恩赐,隐含着天地神灵的机密,博大而玄奥,为人类能得以传承神传文化、最终有机会回归于神,留下了一个重要的工具,令天地鬼神都羡慕而自艾。

 《墨薮》记载:伏羲时期创造了龙书,神农氏时期令屏封造了穗书,少昊造了鸾凤文,大禹造了钟鼎文……现在中国的不少名山绝壁上,还留存有不少上古时期刻下的“天书”,不属于世界上的任何一种文字,至今无人能识,如著名的仓颉书、夏禹书、红岩天书、巴蜀符号、东巴文字、岣嵝碑、夜郎天书、仙居蝌蚪文等,这些都属于失传的上古文字。所以在漫长的中华历史上,在文明的一次次轮回中,曾创造出了多种文字,只是象形、表音、会意文字内涵最为博大,能与天地神灵相通,可以完美承载博大精深的中华神传文化,所以才被选择,而流传下来,其它都在历史发展中慢慢失传。

  越南——安南

  菲律宾——吕宋

  马来西亚——柔佛 / 马六甲

  文莱——泥国

  朝鲜 / 韩国:Korea

  中国古称:乐浪 / 高句丽 / 百济 / 新罗 / 高丽

  来源:汉朝设置乐浪郡。公元4世纪时,在今天的朝鲜半岛上建立了新罗、高句丽、百济三个国家。其中高句丽本来是中国的民族,因为抢地盘,打不过鲜卑族著名的慕容家族,被慕容氏赶出国门,流放到朝鲜半岛北部。高丽为高句丽的简称(但高句丽与高丽是两个不同的国家)。公元918年王建建立了王国,国号“高丽”,并于936年统一了朝鲜半岛,高丽王国历时近500年,为各国所熟知,所以至今外文名称音译仍为 Korea(高丽)。1392年,高丽三军都总制使李成桂建立李氏王朝,定国名为“朝鲜”,意为清晨之国、朝日鲜明之国或晨曦清亮之国。《东国舆地胜览》一书说:“国在东方,先受朝日之光辉,故名朝鲜。”朝鲜语中朝字读作Zhao,今转读成Chao。

  在汉朝,如今的韩国地区,分布着三个原始部落,为“三韩”,即马韩、辰韩和弁辰(弁韩)。1897年2月,朝鲜国王高宗宣布改国号为“大韩帝国”。不过这个“大韩帝国”很短命,在1910年就被日本废除了,又改回“朝鲜”。

  日本:Japan

  中国古称:扶桑 / 倭奴 / 东夷 / 海东 / 东洋 / 东瀛

  来源:古代中国人认为日本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故常以“扶桑”来表示,《淮南子》中就有“日朝发扶桑,入于落棠”语句。日本最初的文明实际上起源于中国文明,中国古代典籍中很早就有了关于日本的记载。战国时代,中国最早称日本为“倭”,如古地理书《山海经·海内北经》说:“盖国在矩燕南、倭北、倭属燕。” 这说明当时中国人仅知道日本的地理方位。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地理志》才明白地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另据范晔《后汉书·东夷传》记载,后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到隋唐时,始称“日本”。《旧唐书·东夷传》中将“倭” 与“日本”分列并叙,还对改称日本作了说明:“以其国在日边,故以日本为名。”“使者自言,国近日所出,以为名。”《旧唐书·日本国传》载明:“或曰,倭国自恶其名不雅,改为日本。”Japan 是英语“漆器”的意思,是西方对它的称呼。

  越南:Viet Nam

  中国古称:瓯越 / 占婆 / 林邑 / 环王 / 占城 / 交趾 / 安南 / 南越

  来源:公元前3世纪后半叶,在红河三角洲建立瓯雒国,由瓯越和越两个部落合并而成。中国史书上的占婆(又称林邑、环王、占城等),是越南史上的古国。汉朝设置交趾郡。唐朝设安南都护府。五代时从中国独立出来。1054年李朝改国名为大越。以后几个王朝称为安南或大越。1802年阮福映称帝,改国号为南越。1803年清政F改安南为越南。1804年册封阮福映为越南国王,越南之名便始于此。越南族就是中国的京族。

  老挝:Lao

  中国古称:堂明 / 南掌 / 寮国

  227年,堂明王遣使拜访东吴。1353年,琅勃拉邦的孟斯瓦王子法昂在真腊帮助下,统一老挝全境,建立了以佬族为主体的封建国家——澜沧王国。明代永乐二年,澜沧国获得中国的承认,封为“老挝宣慰司”,史称南掌。国内第一大民族老挝族(又称“老龙族”,中国称其为“寮人”)占全国总人口1/3以上,以族为国名。

  柬埔寨:Cambodia

  中国古称:扶南 / 真腊 / 吉蔑 / 甘孛智 / 澉浦只

  来源:元代称“甘孛智”,明代转音为“柬埔寨”,为“山地之国”。

  泰国:Thailand

  中国古称:堕罗钵底 / 暹罗

  来源:公元6世纪,孟人在湄南河下游建立了第一个国家,堕罗钵底国。“泰国”泰语中为“自由国度”,“泰族”为“自由人民”。泰族就是中国的傣族。

  缅甸:Myanmar

  中国古称:掸国 / 骠国 / 蒲甘

  来源:掸国,骠国,蒲甘,都是宋以前中原对它的称呼。公元1106年,缅使随大理使节到宋,宋鉴于缅甸山川遥远,道路阻隔,因此称为“缅”,又因中缅边区一带称山间谷地为“甸”,“缅甸”即其合称。

  马来西亚:Malaysia

  中国古称:柔佛 / 马六甲

  来源:Malay 是亚欧大陆最南端的半岛。生活在这个半岛上的人,又称为 Malay 人。后来把整个东南亚的所有群岛,统称 Malay 群岛。柔佛为 Malay 半岛古国。15世纪初以马六甲为中心的满刺加王国统一了 Malay 半岛的大部分。1963年,Malay,与加里曼丹岛上的沙捞越和沙巴地区,共同组成了一个联邦国家,就叫 Malaysia。

  新加坡:Singapore

  中国古称:淡马锡 / 星洲

  来源:公元8世纪,这个海盗猖獗的海岛曾叫Temasek(淡马锡)。Temasek,爪哇语“海市”之意,由于季节的影响,海运的船舶经常云集在此,所以逐渐成为一个船舶停泊的商埠。

  传说,苏门答腊室利佛逝王国的一位王子,为了寻找理想地点建立新城市来到淡马锡。在洁白的沙滩上,王子突然看见一只从未见过的怪兽向他致意后急弛而去。这怪兽红身、黑头、白胸,雄健敏捷。王子很喜欢,便问随从:“那是什么动物?”随从信口答到:“狮子。”王子十分高兴,认为这里是吉祥之地,便决定在此建都,并取名“狮城”。在樊文中,Singa 意即“狮子”;pore 意即“城堡”。

  菲律宾:Philippines

  中国古称:吕宋

  来源:菲律宾群岛的主岛就是吕宋岛。1543年,西班牙占领了这里,便以西班牙国王 Philippe 的名字命名。

  印度尼西亚:Indonesia

  中国古称:爪哇 / 三佛齐

  来源:爪哇和三佛齐都是印度尼西亚最著名的古国。Indonesia,希腊语中“大海上的群岛”,意为“千岛之国”。

  印度:India

  中国古称:婆罗多 / 身毒 / 天竺 / 信度 / 忻都

  来源:古印度,一个名叫“婆罗多”的国王建立起一个国家,于是把这个国家命名为“婆罗多”。古印度人以“信度”一词表示河流。这条河就是著名的印度河。后来“信度”这个地名所指的范围不断扩大,从印度河流域开始,又包括恒河流域,渐渐的席卷整个南亚次大陆。我国用“印度”这个词始自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书中载:“译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归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印度”。

  不丹:Bhutan

  自称:竹域

  中国古称:主域 / 布噜克巴

  来源:不丹的梵文意思为“西藏终端”。自称为“竹域”,意为“神龙之国”

  斯里兰卡:Sri Lanka

  中国古称:锡兰

  来源:Sri 是该国的自称,即“神圣”之意,Lanka 是“光辉灿烂”之意。

  伊朗:Iran

  曾用名:Persia 波斯

  中国古称:安息

  来源:古代 Aryan (雅利安人)从东迁往波斯,占据了伊朗高原或其东南部地区,并在这儿创造了古代文明。古希腊、古罗马将这片地区称为 Aryana ,意为“雅利安人的地区”。Iran为其转音。Persia(波斯帝国)是伊朗历史上最显赫的一个帝国。(其实 Persia 并不单只是一个国家,而是许多不同的朝代,都被称为 Persia 。)

  俄罗斯:Russian

  曾用名:КИЕВ Росс 基辅罗斯 / 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 苏联

  中国古称:罗刹

  来源:9世纪下半叶,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瑞典诺曼人在东斯拉夫人地区建立基辅罗斯大公国。斯拉夫人把来他们称为 Varangians 或者 Rus意思是商人。这个词起源于古诺曼语 ruotsi,意指“划独木舟的人”,后来为斯拉夫人所采用。元朝称俄罗斯为“罗斯”或“罗刹国”。蒙古人在拼读俄文 Rocia 时,在字母R前面加了一个元音,所以 Rocia 就成了 Oroccia。清朝时期,Oroccia 转译成汉语时就成了“俄罗斯”。苏联曾是俄罗斯最强大的历史时期。

  西班牙:Spain

  中国古称:佛郎机(对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共称)

  来源:西班牙最早是迦太基的殖民地。这里野兔出没,迦太基把野兔叫做 spa(腓尼基语 Shaphan)。渐渐的,转换成 Spain。

  葡萄牙:Portuguese

  中国古称:佛郎机(对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共称)

  来源:葡萄牙最早的城市 Oporto 波尔图的名字演变而来的,本来翻译成波秋歌更为恰当

  意大利:Italy

  中国古称:大秦

  来源:古希腊人殖民到亚平宁半岛的普利亚地区附近后,把这里的维图利部落称为 Italoi。后来罗马人沿用了这个名称,拉丁语 ltalia,并用它作为意大利半岛上很多部落的共同称呼。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