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养生知识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2收藏

中医药养生知识,第1张

 中医养生学的概念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中医药养生知识有哪些呢下面我为你整理一些相关的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医药养生知识

 1、调理心态:中医之养生保健首先是调理人之身心状态。中医病因学说:七情生病,过喜伤心,暴怒伤肝,忧思伤脾,大悲伤肺,恐惊伤肾。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称“七情”。在正常范围内的情志变动是属生理的:一般不会致病;但过度地情志改变,就可能引起疾病。如:暴怒伤肝,可引起胸肋疼痛,头痛头晕,性情急躁等;思虑过度可以伤脾,证见胃脘胀痛、食欲不振、暖气等。我们要记住古人几段名言:“为人在世莫呈强,让人一步有何仿,万里长城今还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就教导人们要以“忍为贵、和为贵、平为福”的和谐作风。“能忍自安、知足常乐”、“岂能尽随人意,但愿不负我心”。天天自念这些名言,保持自己心态平衡,特别是一些老年人更要理解,世间人人都要老,三病两痛都不少,我们要正确面对这一生理现象,保持乐观情绪,能有效提高身体质量。

 2、饮食养生:好多人都说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得病的。其实,人是不应该得病的,为什么人就和一台机器一样,保养的好,运转就会正常,保养的不好就会得病。人不应该得病,得病肯定是有原因的。什么原因世界卫生组织告诫我们,人类得病的原因:1、不良的生活方式。2、营养不均衡,

 包括:过剩、缺乏。过剩指的是脂肪过剩,缺乏指的是矿物质和维生素缺乏。这就是原因,不会吃饭,才会得病。提到吃饭,吃饭的目的是什么从养生讲,第一,维持生命;第二,预防疾病;第三,治疗疾病。古人有一米度三关,中医五千年养生精华,给后人留下一个治病五步曲;第一步食疗,就是要我们吃好。根据中医的五脏配五色,肝喜欢吃绿色,心吃红的,脾吃蓝色的,肺吃白色的,肾吃黑色的。下面说说口味方面问题:肝喜酸,心喜苦,脾喜甜,肺喜辣,肾喜咸。也就是说应该什么口味都吃一点,不能偏爱哪个就一辈子不改。比如:酸养肝,大家都知道醋是软化血管的,为什么因为它养肝、养血,能软化血管。西医指出:“血管是否畅通是百病之源”,中医学“气为血帅,气行血亦行”。为什么呢原因是人活着依靠血液循环,血液存在于血管里。血液常年在血管里流动,会产生垃圾,如果饮食不合理,又没有及时清理垃圾,血液的流速就会加快,对血管壁的冲击力会加大,从而引发高血压病,脑梗,心梗等疾病。血管堵了,怎么办需要疏通。血管堵塞、中医叫血瘀,西医叫自由基太多,预防学和营养学叫脂肪代谢的产物太多。自然界都是一物降一物的,纵观万物,维生素就能解决这一切,其次是矿物质。先说维生素。维生素来自水果和疏菜。蔬菜要生吃最好,水果连皮一块吃。从中医讲,生吃可以泄肝火,从西医讲,可以补足维生素。另外有报导生吃长条茄子,茄子是吸油的,如果吃下去,仅有的一点脂肪也会被吸光。常吃可以降血脂。茄子洗干净后切块或条,放醋、盐、麻酱凉拌吃,也可切条沾酱吃。生吃茄子还有一个功能,能治便秘,效果很明显。总之饮食方面要注意食物多样化饮食不节。

 饮食与缺钙问题:有报道我国老年人普遍缺钙。缺钙以后会出现什么现象从中医角度来说,叫人老骨头先老。人老了,骨头慢慢就变细了、塌陷了,骨头越来越小了骨头一小,人的个头就越来越矮了,所以人上了岁数,个子就变低了,这就是钙缺乏出的问题,钙还能预防动脉硬化。那么钙从饮食中哪里来主要是牛奶、豆类。关于喝牛奶和豆浆问题,医学指导是如果没有高血压、高血脂还是喝鲜牛奶好。如果有高血压、高血脂的就要改为喝豆浆好。这样我们应形成一个原则,长期坚持确保钙元素的及时补充。

 3、运动养生:中医的养生体育,是动静结合,意念思想相随,它不只是要求有形体动作,更重要的是思想集中,思想意念一致,适量的有氧运动,可以使人经络畅通,不得病,还可以治病,这是中医养生之道。中医的运动养生方法很多,不可能尽述。常按摩经络穴位,如百会、太阳、风池穴、足三里穴、委中穴、涌泉穴、合谷穴、列缺穴等等也能促进机体的调节功能。养生运动注意勿躁勿懈,贵在坚持,每日应以室外活动为主、室内活动为辅,以便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场地等自然条件,从事各种有益活动。活动的项目和运动量,可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而定,但重要的一点是要持之以恒。

 4、起居养生:根据自己的性格习惯、爱好和身体的具体情况来选择自己的生活起居。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是古人的健康长寿经验。按现代医学、生物学观点来看,它是符合科学道理的。突出老年人怎样安排生活起居为好呢消除疲劳保大脑,养足精神防衰老,夜晚睡眠保质量,白天也要睡一觉。提倡早睡早起,每晚保证6-8小时的睡眠时间睡好外,在早餐及午餐后都要一次小睡,每次不超过l小时,由于早晨起得早,经过几小时的活动,早餐后小睡一会儿,可使体力得到恢复,比较符合老年人的生理要求,午餐后常使人感到乏力,昏昏欲睡,小睡一会儿正好适应这一生理情况。

五体,含义有二:

一是指肢体的筋、脉、肉、皮、骨等。五体与五脏相合。肝合筋、心合脉、脾合肉、肺合皮、肾合骨。

二是指各种不同类型的体质,如《灵枢·根结篇》说:“逆顺五体者,言人骨节之小大,肉之坚脆,皮之厚薄,血之清浊,气之滑涩,脉之长短,血之多少,经络之数……,”是说五种形体不同的人,即骨节有大有小,肌肉有坚有脆,皮肤有厚有薄,血液有清有浊,气的运行有滑有涩,经脉有长有短,血份有多有少,以及经络的数目各异等等。本题所谈五体,是指前者而言。

心与脉管相配合,它的荣华表现在皮肤的颜色上。肺与皮肤相配合,它的荣华表现在毫毛上。肝与筋相配合,它的荣华表现在甲上。脾与肉相配合,它的荣华表现在口唇上。肾与骨相配合,它的荣华表现在头发上。

心合脉,肺合皮,肝合筋,脾合肉,肾合骨。其道理是;因心主血液,血循脉中,而血管与心相联;肺主宗气,散精以滋养皮肤;肝主藏血,血养筋;脾运化水谷精微,以滋养肌肉;肾主藏精,精生髓,髓养骨。

九窍,头部七窍(目、鼻、口、舌、耳)及前阴、后阴为九窍。九窍分别由五脏所主。“肝开-窍于目”、“肺开窍于鼻”、“脾开窍于口”、'肾开窍于耳及二阴”等。另外,中医还有“五官”之称,即指鼻、眼、口唇、舌、耳等五个器官,也分属于五脏,为五脏之“外候”,又称为五脏之“苗窍”。《灵枢·五阅五使篇》说:“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又说“五官者,五脏之阅也。”

五华,即面、毛、发、爪、唇;《素问·六节脏象论》载“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胧者,仓禀之本,营之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

心主血脉,心气旺盛,心血充盈,则脉搏和缓有力,面色红润而有光泽,舌体红润有神,若心气不足,心血不充则脉弱而细,面色苍白无华,舌淡失神,若心血疲阻,面色青紫,舌体紫暗或有瘀斑;若心火上炎,可见面红,舌尖红或舌体糜烂等。

肺气宣发,皮毛得以温煦滋养而润泽,若肺气壅实闭郁,或肺气虚而不能宣发卫气、津液于皮毛,不仅卫外功能减弱,肌表不固自汗,易患外感疾患,而且皮毛焦枯失泽。肺开窍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若外邪客于肌表,肺气不宣,则气道不通,鼻塞流涕;若肺内热邪壅盛,则肺气上逆喘促而鼻翼煽动。

脾主运化,脾气健运,气血化生有源,肌肉丰满壮实,口唇红润。若脾气虚,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充养肌肉,肌肉消瘦或萎废,唇色浅淡甚至萎黄无华;若脾不健运,水湿不化泛溢肌肤,则发为水肿。脾开窍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

肝藏血,'*气于筋”,筋骨运动正常,若肝血虚,血不养筋,筋失所养则愈疮肢麻,手足震颤,屈伸不利;若高热劫伤津血,则四肢抽搐,甚则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等肝风内动证。肝主筋,爪为筋之余,肝血充盈,筋强力壮,爪甲坚韧,若肝血虚,筋弱无力,爪甲多软而薄,或枯脆色不泽,甚至变形。肝开窍于目,“肝受血而能视”,若肝血虚,视物昏花或夜盲,肝阴不足,则两目干涩。肝经风热,则目赤红肿痒痛,肝风内动多见目斜上吊等。

肾开窍于耳和二阴,临床多以肾虚证表现子耳与二阴的功能失常。关于“其华在发”,发为血之余,肝主藏血为血海,但中医学认为肾藏精,“精血同源”,精血能互生,发由血滋养,但其生机则根源于肾气,所以“发为肾之外候”。若肾精气充盈,则毛发丰茂而光泽,若肾精气虚衰,则发枯不荣甚至变白或脱落。

五液,五脏所化生的液体,即汗、涕、泪、涎、唾。

①五脏所化生的液体。即汗、涕、泪、涎、唾。《素问·寒明五气篇》:“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参见五脏化液条。

②水谷所化生的津液,包括汗、溺、唾、泪、髓等五种。见《灵枢·五癃津液别》。

五志,喜、怒、思、忧、恐五种主要情志活动的合称。

喜、怒、思、忧、恐五种情志的变动。《内经》认为情志的变动和五脏的机能有关,心志为喜,肝志为怒,脾志为思,肺志为忧,肾志为恐。

“五志过极皆为热甚”的观点是刘完素研究情志致病可以化热而提出的,他认为“五脏之志者,怒、喜、悲、思、恐也。若五志过度则劳,劳则伤本脏,凡五志所伤皆热也。”情志活动过度,躁扰阳气,化生火热,而致中风偏枯、惊惑、悲笑、谚妄、癫狂等。反之,火热亢极,又可扰乱神明,出现神志异常。但刘氏又认为五志化火生热的关键是心,若心火暴可致中风偏枯、谚语、狂、癫、悲痛苦恼,其因是由肾水虚衰,不能制火,致心火易亢,治宜清心火,益肾水。

五志分别归属于肝、心、脾、肺、肾等五脏,五脏又分别主筋、脉、肉、皮毛和骨等五体,五志与五体均为五脏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正常的五志对五脏功能无不良影响,但五志太过均可伤及五脏相关功能,使各脏的气血运行出现异常,进而影响五脏主五体功能,表现于五体之上则出现筋脉失养、面色无华、肌肉枯萎、齿摇发脱等虚损之象,影响人的容貌。

五声,“五声”是我国古汉语语音学(传统称为“音韵学”)中的一个概念,即五类声母类型。古代音韵学上对声母按发音部位进行的分类,五声(或作“五音”)指“唇、舌、齿、牙、喉”(七音再加上“半舌、半齿”)。这就是音韵学中的“五音”,由于此五音指声母的物种类型,所以又称“五声”。

宫、商、角、徵、羽。

五声,又叫“五音”。古代指宫、商、角、徵(zhǐ)、羽五个音比近似现代音乐简谱少的1、2、3、5、6后来又加上二变,即变宫、变徵,变宫近似现代音乐简谱中的“7”,变微近似现代音乐简谱中的“4”。我国传统的音乐中没有和“4”相当音。五音加二变,合起来叫做“七音”或“七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七声音阶:宫(1)、商(2)、角(3)、变徵、(4)、徵(5)、羽(6)、变宫(7)。

大的分类方向为三:清乐调式,雅乐调式,燕乐调式。

五声与我国古代的阴阳五行、五味、五色、五谷等朴素的理论形式一样,是我国早期整体化的美学观,被西方人看作是整个东方音乐的基本形态。

指呼、笑、歌、哭、呻五种声音,与五脏相关。如肝在声为呼,心在声为笑,脾在声为歌,肺在声为哭,肾在声为呻。

五声也称“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zhi)、羽五个音级。五声与古代的所谓阴阳五行、五味、五色、五官,、五谷等朴素的理论形式一样,是我国早期整体化的美学观,被西方人看作是整个东方音乐的基本形态。《战国策·荆轲刺秦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文中的“变徵”是角、徵二音之间接近徵音的声音,声调悲凉。

什么是五行五色五声养生呢?

付科学说:“我们在调理中采用五行配五声的养生法。五行来自于《黄帝内经》,它是讲世间万物都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种状态,有相生和相克。而五声就是宫、商、角、徵、羽五个音律,五个音阶分别被中国传统哲学赋予了五行的属性:木(角)、火(徵)、土(宫)、金(商)、水(羽)。”

传统中医认为“百病生于气而止于音”。《灵枢·邪客篇》里说:“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五音疗疾”的理论。《左传》中更说,音乐像药物一样有味,可以使人百病不生,健康长寿。

古代宫廷配备乐队歌者,不纯为了娱乐,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用音乐舒神静性、颐养身心。“通过不同乐器演奏出来的音乐会有不同的振动频率,对人的心情也会产生不同的变化。”

那到底什么是五声呢?

角调为春音,角音乐曲,有大地回春,万物萌生,生机盎然的旋律,曲调亲切爽朗,有“木”之特性,可入肝。对于脾胃不好者、郁郁寡欢者,常听角调乐曲,可疏肝理气,消除忧郁,倾泻肝火,保肝降脂。此时如揉按太冲穴、期门穴效果更佳。

徵调为夏音,徵音乐曲,热烈欢快,活泼轻松,构成层次分明、性情欢畅的气氛,具有“火”之特性,可入心。对于心慌、胸闷、失眠、多梦等人群,常听徵调乐曲,可以心情愉悦、精力充沛、益气安神、提高睡眠质量。此时如揉按心俞穴、内关穴效果更佳。

宫调为长夏音,宫音乐曲,风格悠扬沉静,淳厚庄重,有如“土”般宽厚结实,可入脾。对于肥胖、便秘、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人群,常听宫调可健脾和胃、消食散积、消除思虑,轻身降脂。此时如揉按天枢穴、胃俞穴、足三里穴、中脘穴效果更佳。

商调为秋音,商音乐曲,风格高亢悲壮,铿锵雄伟,具有“金”之特性,可入肺。对于面色黄白、咳嗽气喘、免疫力低下等人群,常听商调可养阴保肺、润肺化痰、美容养颜、提高免疫力。此时如揉按曲池穴、合谷穴、迎香穴效果更佳。

羽调为冬音,羽音乐曲,风格清纯,凄切哀怨,苍凉柔润,如天垂晶幕,行云流水,具有“水”之特性,可入肾。对于腰酸腿软、面色晦暗、精神不振、记忆力减退等人群,常听羽调可以补肾强身、滋阴壮阳、提高活力、增强记忆力。此时如揉按命门穴、肾俞穴、关元穴效果更佳。

付科学说:“比如'羽’就非常悲壮凄婉,你会有一种行云流水的感觉;仿佛冬天的寒冷,一听身体的燥热就降下来了。我们知道怒伤肝,如果患者发怒,我们会让他听一些悲伤的歌,让他的怒随之发泄。不同的声音可以活跃不同的经络。再比如徵调是夏,偏热的,如'我的热情好像一把火’。我们有不同的欣赏音乐,有催眠音乐,有疏肝理气的音乐,也有抑郁的音乐。音乐能改善人的健康状况。在国外,奶牛听音乐可以多产奶,鸡听音乐可以多产蛋,人听音乐身体就容易放松、血液循环就会更好。”

“中药分主热、主寒;音乐也一样,我们给音乐不同的节奏,使用不同的乐器,达到的效果也是不同的。中药需要配伍,音乐也需要配伍。音乐与歌曲有归经、升降浮沉、寒热温凉,具有中草药的各种特性。同样的歌曲和乐曲,可以使用不同的配器、节奏、力度和声等等,彼此配伍,如同中药处方中有君臣佐使的区别一样。通过不同声波频率振动,以此打通受阻经络,调节气血,平和心情,改善身体健康状况!”

当问到五行五声如何运用到中医调理中时,付科学说,古代记载的“生于气而止于音”,就是通过不同的声音达到愉悦和放松的效果。古代皇帝经常歌舞升平,我们认为是奢华,其实他们也是通过音乐来放松养生。毛主席在晚年做白内障手术时就让人给他放《满江红》音乐,只用了六分钟,手术非常成功。后来有人问他是怎么熬过来的?主席说他感受着《满江红》的壮烈,完全感觉不到疼痛。

道家有吐纳法,气入丹田。比如发出一个“啊——”字,平时可以多练练,让自己的气先通,血才通;因为气是推着血走的,气不通血液循环也不会通畅。比如丹田的气我们可以找一下,发一个“啊——”音,让它滚动起来流畅起来。这个方法很简单,白领坐在办公室自己就可以练,让这个声音从丹田起,从印堂打出来。肺主皮毛,气通畅的人肺就比较好,呼吸和声音也会好,皮肤会发亮。音在丹田最低,在印堂最高,这样由低到高,循环一圈,就可以把你身体里的浊气、秽气和废气都赶出来。

付科学说到这里做了演示。只见他先气入丹田,然后“啊——”音伴着一股气仿佛火箭喷发一般,瞬间就由低音蹿入高音,然后带着十足的中气在高音上空盘旋了四五秒钟,又徐徐旋落,声音袅袅的,仿佛气又回到了身体,韵味十足。

付科学笑着说,如果多练习,越练时间会越长,让气连上。过去老人常说找对象要找声音洪亮的、气足的;气足说明他血液循环好;血液通畅,经络就通畅,思维也会活跃,做事就比较有方法,容易成功。比如肺和大肠相表里,一个肠道蠕动不好的人,宿便堆积比较多,他的呼吸道也不会好。所以一个长期便秘的人,容易口臭。肺主皮毛,皮肤缺少光泽,气色不佳,让人感觉运势也不佳!所以我们给患者调理的时候,要先让他发出声音,然后用音乐入他不同的经,在他不同的经络上去扣拔。

付科学说中医里不同的声音可以表现出五脏六腑不同的问题——

“肝音为呼”。发“嘘”音。如果肝血亏虚,人容易发脾气,会发出喊叫声。有的人生气后会发出叹气、叹息声,像吹气的嘘嘘声,这是肝气被郁的表象。其实,发出类似声音是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可以卸除或舒缓肝经的压力。

“心音为笑”。呵呵、哈哈声的震动可以让心血循环起来。但这种笑声又分为正常和非正常两种:如果一个人心气足,他的笑声就代表他的心气运行没有阻碍;但如果平时总是无意识地坐在那呵呵乐或梦里笑醒,《黄帝内经》讲“心气动泄也为笑”,那是一种心气将散的症状,比如心慌、气短、胸闷,甚至出现心肌缺血。我们可以通过声音判断出人的很多疾病。大喜和大恐都对健康无益,有句成语叫“乐极生悲”!

“脾胃为歌”。“呼”即像唱歌一样。正常的脾胃之象应该是歌声广大嘹亮,可以传播四方,就像脾的四方输布之象一样无所限制,但是如果脾胃有病,在唱歌上也会有表现。

“肺音为哭”。发“嘶”音,可令肺气足。小孩子如果肺气足哭的声音就特别响亮。孩子的哭声通常升中有降,哀而不伤,并不动情,只是告诉家长我需要你了。《黄帝内经》曾经专门探讨过哭的问题,认为从一个人的哭声里面,能听出很多东西。比如一个人要是流眼泪了,就说明他动了肝气,因为肝主木;如果哭得满头大汗,说明他动了心气,因为汗为心液;如果哭的时候流鼻涕,说明这个人动了肺气等等。

“肾音为呻”。发“吹”音可以补肾,我们都知道元气藏于肾,如果一个人发出呻吟之声,那就说明动了“老本”。一般人在疼痛、受伤、兴奋、过度虚弱的时候有可能发出这种呻吟的声音。所以如果平时配合不同的声音来调整自己,我们的身心灵将会得到一个更高层次上的和谐统一!

“在治疗时,我们一般让患者试唱,让他练发不同的声音;之后根据他的身体状况给他选不同色彩的房间;对应他不同的经络,配合刮痧和推拿、罐疗。这样在不同色彩的房间播放适合他身体状况的对应不同经络的音乐,加上罐诊治疗效果就是加倍的,而且还能修身养性,静心安神。患者在调理中不仅身体能得到改善,身心灵也会获得和谐和宁静,进入完全放松的状态。未来我们还将着重用五行五色五声调理人的身心,根据每个人出生的时间:如春、夏、长夏、秋、冬,以及身体的不同症状:风、寒、暑、热、躁、湿、邪,来选择和定期调换五行养生静心环境,让人身心平衡与和谐。”

五色

五色跟五行还有五脏是相对应的,具体如下:

金——肺——白

木——肝——青(苍)

水——肾——黑

火——心——红(赤)

土——脾——黄

中医指五脏反映在面部的五种气色。据以诊断疾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公乘阳庆﹞更悉以禁方予之(仓公),传黄帝、扁鹊之脉书,五色诊病,知人死生,决嫌疑,定可治。”张守节正义引《八十一难》:“五藏有色,皆见於面,亦当与寸口尺内相应也。”《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察色》“欲识小儿百病原,先从面部色详观,五部五色应五脏,诚中形外理昭然。”注:“五色者:青为肝色,赤为心色,黄为脾色,白为肺色,黑为肾色也。”

五行学说术语。指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按照五行学说,青属木属肝,赤属火属心,黄属土属脾,白属金属肺,黑属水属肾。但以此来诊断疾病时,必须结合实际,与病史和脉证合参,不能机械地硬套。参见五色主病条。

以豆为例,绿豆具有清热解毒之功,入肝经为木性;红豆有补血、利尿、促进心脏活动的功效,入心经为火性;黄豆益气补脾,入脾经为土性;白豆含有较多的钙质,入肺经属金性;黑豆治消胀,下气,性寒,入肾经属水性。再如:一个五行缺木的人,应多吃绿色的食物,多穿戴绿色的衣服饰品,甚至多些接近绿色的东西。

五味,指酸﹑甘﹑苦﹑辛﹑咸五种味道。其实甜就是甘。

中医认为,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早起,若感觉口有酸甜苦辣咸,分别表示肝胆脾肺肾有病起。

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最初是由健康人口尝药物的真实滋味而得知,继而人们发现药物的滋味与药效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对应性。如:

多甘味能补虚缓急;

多酸味能敛肺涩肠;

多苦味能降泄燥湿;

多咸味能软坚散结;

多辛味能发表行散;

(一)、辛

1治疗作用:能散、能行、能发散、行气、活血作用。

2不良反应:辛味药多大能耗气伤阴。

(二)甘

1、治疗作用:能补助、能缓、能和、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品性等作用。

2、不良作用:腻膈碍胃,令人中满。

(三)酸

治疗作用: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

不良反应:酸味药大多能收敛邪气。

(四)苦

1、治疗作用:能泄、能燥、能坚、能泄含义有三:一指苦能通泄;二指苦能降泄;三指苦能清泄,能燥指苦燥显能坚的含义有二:一指苦能坚阴,即泻火存阴,二指坚厚肠胃。

2、不良作用:能伤津、伐胃。

(五)咸

治疗作用: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通肠作用。

不良作用:多食咸则脉凝冷而变色”能伤脾胃。

五欲,肝欲酸,心欲苦,脾欲甘,肺欲辛,肾欲咸,此五欲合五脏之气也。

五宜,青色宜酸,赤色宜苦,白色宜辛,**宜甘,黑色宜咸。

五行:金、水、木、火、土

五色:白、黑、绿、红、黄

五味:辛、咸、酸、苦、甘

五脏:肺、肾、肝、心、脾

五官:鼻、耳、目、舌、口

据《吕氏春秋通诠》载:“五行配五味”,谓酸属木、苦属火、甘属土、辛属金、咸属水。

五味与五脏(注):

《黄帝内经》中有记载:食物的酸味与肝相应,有增强肝脏的功能;苦味与心相应,可增强心的功能;甘味与脾相应,可增强脾的功能;辛味与肺相应,可增强肺的功能;咸味与肾相应,可增强肾的功能。

但是,在选择食物时,必须五味调和,这样才有利于健康;若五味过偏,会引起疾病的发生。如:酸味太过容易造成肝气太旺而克制脾胃功能(木克土);苦味太过又很容易造成心火太旺而克制肺气(火克金);甘味太过很容易造成脾胃过旺而克制肾气(土克水);辛味太过容易造成肺气过盛而克制肝气(金克木);咸味过多很容易造成肾气过盛而克制心气(水克火)。

各类食物与五脏滋补关系

1酸生肝:酸味食物有增强消化功能和保护肝脏的作用,常吃不仅可以助消化,杀灭胃肠道内的病菌,还有防感冒、降血压、软化血管之功效。以酸味为主的乌梅、山萸肉、石榴、西红柿、山楂、橙子、均富含维生素C,可防癌、抗衰老,防治动脉硬化。

2苦生心:古有良药苦口之说,中医认为苦味食物能泄、能燥、能坚阴,具有除湿和利尿的作用。像橘皮、苦杏仁、苦瓜、百合等,常吃能防止毒素的积累,治疗各种疮症。

3甘入脾:性甘的食物可以补养气血、补充热量、解除疲劳,调胃解毒,还具有缓解痉挛等作用,如红糖、桂圆肉、蜂蜜、米面食品等都是补甘食物的不错选择。

4辛入肺:中医认为辛味食物有发汗、理气之功效。人们常吃的葱、蒜、姜、辣椒、胡椒,均是以辛味为主的食物,这些食物既能保护血管、又可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经常食用,可预防风寒感冒。但患有痔疮便秘、神经衰弱者不宜食用。

5咸入肾:咸为五味之冠,百吃不厌。中医认为咸味食物有调节人体细胞和血液渗透、保持正常代谢的功效。咸味有泻下、软坚、散结和补益阴血等作用,如盐、海带、紫菜、海蜇等属于优质的咸味食物。

五行,五脏,五谷对应表

五谷 黍 麦 粟 稻 豆

六腑(小肠三焦) 胆 胃 大肠膀胱

五脏 心 肝 脾 肺 肾

其他 血 筋 肌肉 皮毛 骨

五官 舌 目 口 鼻 耳

五液 汗 泪 涎 涕 唾

五志 喜 怒 思 悲 恐

五声 笑 呼 歌 泣 呻

五色 赤 青 黄 白 黑

五方 南 东 中 西 北

五季 夏 春 长夏 秋 冬

五气 暑 风 湿 燥 寒

五化 长 生 化 收 藏

五味 苦 酸 甘 辛 咸

五音 徵 角 宫 商 羽

五行 火 木 土 金 水

五色 红 青 黄 白 黑

五菜 红菜 青菜 黄菜 白菜 黑菜

五果 红果 青果 黄果 白果 黑果

喜伤心 怒伤肝 思伤脾 悲伤肺 恐伤肾

五劳心劳血损肝劳神损脾劳食损肺劳气损肾劳精损

三焦 上焦心肺 中焦脾肝下焦肾

1中医养生小知识有哪些

整体观念是中医的一种思想方法,它贯穿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法、辩证、养生和治疗等所有的领域中。

它认为: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人体和自然环境是一个整体,所以当自然环境发生变化时,人体也会发生与之相适应的变化,中医历来重视人和自然环境的联系。中医认为,养生即保养生命,主要用于未病之时,包括强身、防病、延寿等三项内容。

养生的原则有:适应自然规律、重视精神调养、房事有节、加强形体锻炼、谨和五味、防止病邪侵害等。 而治疗主要用于已病之后,是尽可能快地使疾病痊愈和减轻病人痛苦的手段。

治疗的原则主要包括:早治防变、治病求本、扶正去邪、调整阴阳、调理气血、调理脏腑和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七项。

2中医养生常识有哪些

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国传统养生强调对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易·系辞上》)《老子》云“道法自然。”就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

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中医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 、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 古人认为养生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所以精、气、神的保养是最重要的内容,为人体养生之根本。中医学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质与功能活动概括为精、气、神,认为这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早在两三千年前,《周易》、《黄帝内经》、《老子》里面已经有一套很完整的养生原理,就像一个永远也挖不完的宝库,值得我们再三探索。中医的养生观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三大法宝。

中医养生的方法有哪些

首先,中医养生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道家也强调人应该善良,忠诚、富于爱心、友好、仁慈、同情心以及愿意帮助他人的美德。这些美德不但有益于自身更有益于社会。而那些可以拥有这些美德的人则会更能体会到生活中的愉快,享有健康的身心。北京最好的男科医院是哪家

养生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就是尽心有规律的运动。生病的人需要运动,没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过运动从而得以预防。在运动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点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养生要求我们要培养健康的精神,稳定的情绪,这样才能避免精神极端、心理波动,和情感不稳定。根据中医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 肺、恐伤肾的观点,进一步说明情绪,精神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绪。人的精神状态正常,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健康、平衡的饮食也是养生的必备因素。数千年以来,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认定是达到长寿的关键因素,不合理的饮食习惯责备认为是使健康出现问题的根源。

预防疾病也是养生的重要一环。通过有规律的锻炼,正确使用药物,适当的进行食补,以及其他的有益于健康的活动,每个人都可达到强身健体,延缓衰老之目的。

3中医养生健康小知识

医养生指保养、调养、颐养生命!­

以下是有关中医养生知识的三字经:­

勤学习,勤思考,勤梳头,可健脑。­

勤洗脸,容颜俏,勤洗澡,肤病消。­

勤运指,可益智,勤运目,视力好。­

勤走路,腿脚灵,勤交谈,舌灵巧。­

勤鼓耳,听力健, 腹,消化好。­

勤刷牙,防龋齿,勤叩齿,牙固牢。­

勤咽唾,保健液,足常摩,心肾好。­

衣与被,勤洗晒,讲卫生,疾病少。­

亲友间,勤交往,常聊天,少烦恼。­

勤养神,精神好,勤运动,抗衰老。­

勤体检,防疾病,都做到,健康保­。

­

失眠时,9-11点喝杯冬瓜汁+酸枣粉。

睡觉前吃白萝卜补肾。

早调心肺,晚调肝肾,常调脾胃。

早上做搓手护眼运动,晚上做擦背护肾运动。

4养生小常识

夏天走了,秋天来了,你有没有感觉秋季皮肤紧绷绷的;经常出现上火、口干舌燥的情况?其实,一切都是气候变化在作祟,另外,秋季还是个疾病多发的季节,如果你保持健康,最好多了解一些秋季养生保健常识,这样更利于健康。

1少吃辛辣煎炸热性食物。韭菜、大蒜、葱、姜、八角、茴香等辛辣的食物和调味品,炸鸡腿、炸鹌鹑等煎炸的食物,多食皆会助燥伤阴,加重秋燥。

2注意去火。秋季外界气候骤然变凉,而人体内的热量还在原来的位置,外凉内热,内热不容易散发,这个时候就会出现一系列症状,比如脸上痘痘增加,喉咙肿痛,牙龈发炎,晨起干咳等。

3多补水。多喝开水、淡茶、果汁饮料、豆浆、牛奶等流质,以养阴润燥,弥补损失的阴润,但喝流质的饮食,尤其是饮料和水等液体饮料时,饮用方法颇多讲究、以少量频饮为最佳。

4多吃果蔬。秋燥最容易伤人的津液。多数蔬菜、水果有生津润燥、消热通便之功效。蔬菜、水果等含有大量的水分,能补充人体的津液。另外,还可多吃些蜂蜜、百合、莲子等清补之品,以顺应肺脏的清肃之性。

5重视精神调养。阴虚的人,肝火易旺,动辄发脾气,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搂不住火”。肝火偏旺,久则内耗阴津。到了秋季,其燥象更为明显。因此,预防秋燥的另一环就是要重视精神的调养,并以平和的心态对待一切事物,以顺应秋季收敛之性,平静地度过这一多事之秋。

6及时增减衣服。立秋之后,昼夜之间的温差较大,不宜赤膊露体,也不宜穿得太多,太暖。

秋季养生保健,进补正当时,合理地饮食才是养生保健的基础。

5请问中医养生知识有哪些

中医养生主要有以下几点知识:

1调节饮食:脾胃是后天之本,若饮食不节制,会轻易伤到脾胃,容易造成多病早衰。

2经常运动: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经常保持运动可以使人们保持经历充沛,达到身强体壮的效果。

3多吃良药:良药对人们治疗疾病、延年益寿有着神奇的功效。

4温顺性情:保持良好的心态、平和的性情对于自己的心态和身体都有莫大的好处。

5适饮药酒:药酒往往可以帮助人们排除烦躁的思绪,同时还可以提高睡眠质量。

6均衡营养:平时饮食尽量做到面面俱到,荤素合理。

是否可以解决您的问题?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