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有关孝的论述
原文1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家主、上级)在的时候要看他的志向。父不在的时候要看他的担当:如果父三年(长时间)不在他都能担当起为父的责任,那可以说是孝了。
孝正常是子女对父母(下级对上级)的,但当父亲不在或无法承担为父的责任时,自己担当起父的责任、照顾兄弟(家族)的行为是孝,而不是悌。
父没观其行,观的就是他能不能担当起“孝”的责任。这里不谈母,就是因为:只要父不在时,你就要承担,不管母在不在!
父没是怎样的没?我理解是三种可能:1、去世。2、出远门。3、父还在,但失去为父的能力,也就是说他撑不起这个家了。
听说孔子的弟弟是个傻子,孔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养家了,这种养家是一种孝。人常说“长兄为父”,意思就是长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在此种情况下,我们听长兄的话,是孝,长兄扶养我们,也是孝。
原文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礼的用处,贵在和谐。“这是古代圣贤的总结出来的道理,这样做比较好”,以小事大、做为晚辈侍奉长辈,如需加以劝谏,我们要通这样的方法。长辈有错我们却不以行动去帮助改正、只为了和气而和气;或者在劝谏时不以礼加以节制、只是一味地死劝硬劝。两者都不是好的方法、都不可行。
上句谈父没如何观其行,本句谈父在如何观其志?
父在且志存高远,那我们只要顺着他所指引的道路前进就好了;如父在且与已志不同,那我们该怎么做?
我们要劝说:要引用过去的圣贤道理、技巧的劝说,更要反复地劝说。
原文1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说:在得到信任、并且合适的情况下,可以反复地劝说。(劝说时)内心要恭敬,外表要合乎礼仪(规矩),这样可以避免让人觉得我是在羞辱他。因为(这样)不会招致别人的反感(失去别人的好感、亲近感),所以也是可以效法的。
以上是孝的两种方式,观其行时要有担当、观其志时要有技巧。
孝的问题一解决,弟、忠、信等等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这种方法解决。
原文2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懿子拜访孔子,并请教什么是孝这个问题时,孔子说“没有违背”。
樊迟驾车时,孔子说,孟懿子问我什么叫作孝,我答复他“没有违背”。“樊迟曰:何谓也。”老师,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于是孔子说,没有什么,很简单。“生,事之以礼。”这个“事”字是古人以下对上而说的。孔子说,作为父母、在活着的时候,儿女孝敬他——“事之以礼”。 “死,葬之以礼。”去世以后则“祭之以礼”,这就成了。
什么是礼?根据什么样的礼,这是要因时因地而定的。你觉得这样做对,大家也觉得这样做对,就是礼。
再说下无违和不违。别人不违背(自己)叫做无违,自己不违背叫不违。
所以从孔子“无违”的回答可以推断出:孟懿子问孝是问“别人怎么对待我才算孝顺”,而不是问“我该怎么做才算是孝”。
从本段还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孟懿子问孝的反应很冷漠:两个字就把他打发了,却向樊迟解释了一大堆,为什么呢?且和下段连起来分解:
原文2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儿子孟武伯也来问孝,孔子的答复,和答复他父亲的是两样的。孔子说作为父母、唯一担心的就是子女过得不好,所以你自己过得好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了。
从这两段来看:1、孟懿子为什么问孝?做为父亲,他问孝是为了教育自己的儿子,要求儿子孝。2、孔子对于他的这种作为比较反感,所以只简单地说了两个字“无违”,也就是说“你儿子只要没有违背礼,就算是孝了”。同时向别人解释了无违的意思,言外之意是:做为子女,不要理会父母违礼的要求。3、反感还有个深层次的原因,孝应该是用来要求自己的,孟懿子却想用孝去要求别人。4、儿子孟武伯问孝时,孔子的答复看起来很过分,实际上也是有“矫枉过正”的意思。
原文2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游是孔子的弟子,姓言,名偃,子游是字,少孔子四十五岁。他问孝,孔子讲解很明白,他说现在的人不懂孝,以为养了父母就算孝,但是“犬马皆能有养”,饲养一只狗、一匹马也都要给它吃饱,所以光是养而没有尊重的心,就不是真孝。
原文2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来问孝,孔子说色难。什么叫色难呢?就是态度很难,他说:“有事,弟子服其劳。”有事的时候,像我们做后辈儿女的,看见父母扫地,接过扫把来自己做。“有酒食,先生馔。”(先生是现代的一般称呼,古代对前一辈的人都尊称为先生。)有好吃的,就拿给父母长辈吃。“曾是以为孝乎?”(“曾是”是假定的意思)你以为这样就是孝吗?
原文2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孔子说:我和颜回谈话,有时谈了一整天,他都说对对,从来没有反对过我的意思,看起来笨笨的,但晚上我回家再想想他私下里说的话,对我的启发还不少。颜回,他聪明呀。
以上五段谈孝,为什么?因为我们做的官都是小官,不管是民选的、还是公派的,我们的头上都有个上级,以上五句其实就是教我们怎样对待上级:1、对上级的要求要做到不违反礼(规则),如果做了违法的事,承担责任的往往是你而不是上级;2、自己过得好是最大的孝;3、对上级要有尊敬的心;4、要有好的态度;5、如果能像颜回那样对上级,就最好了。
一、全文:○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
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
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
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
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诸侯章第三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
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
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
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
一人。”
○士章第五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
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
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
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
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
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
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
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
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
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
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
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
顺之。’”
○圣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
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
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
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
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
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
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
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
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
忒。’”
○纪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
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
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
养,犹为不孝也。”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
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广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
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广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
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
《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广扬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
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
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
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
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
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
孝乎!”
○感应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
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
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
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
不服。’”
○事君章第十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
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丧亲章第十八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
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
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
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
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二、《孝经》中国古代汉族政治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传说是孔子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
具体的范文模板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yq1Oy6unvbr284NXPcn4-Q
提取码: 8m8u孝字的解释
会意,形声字
解:金文“孝”字,为子承老形。小篆之孝,从老的上半部分,从子,意谓子背着父母,意即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故其本意作「善事父母者」,此之谓孝。
其义有:
1善事父母之道曰孝。如《孝经·开宗明义》「夫孝,德之本也
2善事父母之人曰孝。如《汉书·武帝纪》「兴廉举孝」
3居丧曰孝。如守孝、在孝。
4奉养、孝顺曰孝。如《礼记·祭义》「内则孝于亲」。
5服父母与祖父母之丧的曰孝。如孝媳、孝孙。
6能继先人之志也。如《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
人之事者也。
「孝」,上为老、下为子,是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称之为孝。
子女从父母那里承传血脉和家训,子女之身,就是父母的分身,不孝父母就失去了自身的大根大本。故古云 :「孝乃天经地义」。
《诗经·蓼莪》写道:「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因此,身为子女,如何行孝,是我们每个人不可不知的。
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故为人子女,欲行孝,应先从爱护自己开始,不要让父母为我们身体的伤患而担忧;更要记得「德有伤,贻亲羞」的警言,在自己的品性上,严于律己,不做不仁、不义、无信、无礼的事,以德润身,奋发向上。勿让父母为我们操心、蒙羞,此乃孝顺第一步。
人之行孝,不能离开敬。孔子曰:「盖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养父母,没有一定的形式,但皆要出自敬爱之心。想想我们自己,从小对父母的教诲,是不是恭敬听受?
小时候,父母把最好的食物,留给我吃;现在,最好的食物,记得请父母先吃了吗?
家中最好的房间是否敬给父母居住?他们的衣食住行经常关心吗?
父母交待的事情,可曾尽心尽力办好?
父母有病时,能不能尽力侍奉,想方设法减少他们的病痛?
远游在外,已经多久没有向家里问候、回去探望了呢?
更进一步,如果能将孝敬双亲的心,扩大到对所有的师长、宗亲;如果我们还能在立身行道方面有所努力、贡献,让父母宽慰,使他们一生的辛勤没有白费,这就是古人所谓的「光耀门楣」,「孝行」至此就更加圆满。
「孝,乃百行之本,众善之初也。」孝不分老少、富贵贫贱,是人人可行可做的。愿我们能牢记这些话。及时把握行孝的机会,切莫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恸,至此追悔已迟
1、在我们的意识里,孝就是尊敬父母、长辈,而且孝一直以来都是被人们传颂、赞扬的传统美
德。
2、《辞海》中是这样解释孝的。孝①古代的道德规范。儒家指养亲、尊亲。②指居丧。如:守孝;戴孝;孝服。③保育。
3、《汉语大词典》中孝:①祭,祭祀。②孝顺,善事父母。③对尊亲敬老等善德的通称。④居丧。⑤指孝服、丧服。《孝经》中载:“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围炉夜话》:“孝子忠臣,是天地正气所钟,鬼神也为之呵护。”
4、《论语》对“孝”有这样的评价:“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儒家
思想的精华是仁,而孔子给予了孝“仁之本”的地位,在中国这样注重家庭的社会中,可
见“孝”的地位之高。
那么何谓“孝”呢一般来说,“孝”是指中国古代子女善待父母长辈的伦理道德行为的称谓。
《尔雅》中说:“善事父母者日孝。”而孔子在《论语》中是这样解释“孝”的:
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学
而》)
子夏问孝,子日:“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撰,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子日:“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
孟武伯问孝。子日:“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以上的几句话是《论语》中直接提到“孝”的,总结起来是说:尽孝不仅仅是奉养父母,恭敬
才是“孝”之本,在侍奉父母时应表现得恭顺、自愿;遵循父亲的戒训,顺从父亲的志向也是
必须的;另外,“孝”还表现在不应让父母为子女担忧。所以遵循孔子的想法。“孝”的内涵
已经从奉养父母拓展到了不仅是奉养,还必须尊敬父母,遵从父亲的志向与行为准则。
其实,对于现代生活的我们来说,孝的理解很广泛,很口语化,有着多元化的色彩体现。
孝是成人后“常回家看看”的那份心意;孝是功成名就之后的丰厚报答;孝是父母卧病后的悉
心照料。稚嫩天真的孝,是眼里闪烁的星光;年轻时的孝,是无暇的翡翠;成人之后的孝,是
钝真的铂金。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
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孝是做人的责任和根基,对我们的父母尽一片孝心,也是我们
做儿女的心愿。
在孔子的意识与言论之中,或许会有一点的差别,但不论怎样,论语却给予了我们很多的感想
和智慧。
在他们看来,认为父母有小过错就埋怨是不对的,而对于父母有大过错不埋怨也是不对的,即
孝敬并不僵化、教条,而要随着内容的对错,程度大小的变化而变化。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这是民族历史上的佳话。在这个物质纵横的时代,
不论我们做什么,或者说是我们是否成功了,孝都离不开我们,我们也不能离开它,它是我们
的在社会上立足之本,做人之基础。
弟子规〈入则孝〉原文: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孔子创立”仁学”,”孝”是”仁”的重要内容之一。孔子对孝道的论述也是颇有见解。下面是我为你搜集孔子论孝道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孔子对孝道的论述
孔子创立”仁学”,”孝”是”仁”的重要内容之一。孔子的学生有若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在儒家看来,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是实行仁德的根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同上)君子抓住这个根本,实行”仁”的基础建立起来了,人与人之间 伦理道德 就会产生出来。
孔子强调,作为人子,不但要奉养父母、尊敬父母,还不要忘记父母的年龄。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一方面,父母高寿应该感到高兴;另一方面,也应该有所恐惧。因为,年龄大了,随时可能生病,也随时有可能死亡。因此,更应该多关心父母。
孔子认为,继承父志是”孝”一个重要内容。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父亲逝死之后,要观察他的行为,如果他对父亲志向和优点长期坚持下去,就可以说是做到”孝”了。”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在《里仁》篇中又一个字不差地重复了一次,孔子的学生在编辑《论语》这部书时,为什么要重复这句话呢除了强调这个意思重要性之外,没有别的解释。
孔子认为,为人子者不要给父母增加精神负担。”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朱熹注:”言父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惟恐其有 疾病 ,常以为忧也。人子体此,而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凡所以守其身者,自不容于不谨矣,岂不可以为不孝乎”(《四书集注·为政注》)要保重自己的身体,不要使自己生病,更不能陷入不义而使父母担惊受怕。孔子还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常言说:”儿行千里娘担忧”;当父母年老的时候,要常父母身的边尽孝道。
孔子对孝道德理解
“事生”最基本的是”奉养”,首先要保证父母的吃和穿。在些基础上,更为重要的是要尊敬父母。子游向孔子请问”孝”,孔子回答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还回答子夏问时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同上)如果,只养活父母,对父母不尊敬,即是每一顿都给他们酒肉吃,也不能算做到了”孝”。孝顺发出自内心的真正的爱,语言要和气,面色要和悦,行为要恭敬。子夏说:”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事奉父母,要做到尽心竭力。
“事生”,还应该使兄弟之间互爱互助。孔子说:”《书》云:’孝乎惟孝,友於兄弟’。”(《论语·为政》)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弟妹尊敬兄长,兄长要友爱弟妹,这种兄友弟恭的场面,才能使家庭和谐,让父母高兴。孔子赞颂闵子骞时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於其父母昆弟之言。”(《论语·先进》)闵子骞是一位真正的孝子,别人对于他的父母、兄长赞赏他的话都不持异议和怀疑。
“事死”有两个方面:一个葬之以礼,一个祭之以礼。孔子主张”三年之丧”,认为”三年之丧”,是” 天下 之通丧也”。 有一次,宰我对孔子说:”三年之丧”的时间太长了,因为,”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一年就足够了。最后,孔子批评说予(宰我之名)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孔子批评宰予是一个没有仁德的人,难道他就没有得到过在父母怀抱里三年的爱护吗同时孔子强调,”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礼记·檀弓上》)”丧,与其易也,宁戚。” (《论语·阳货》)办理丧事,与其把 礼仪 办得周到详备,宁可过度悲哀。
本文2023-08-05 09:52:4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0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