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痛经贴用上去很热,会烫伤皮肤,会这样吗?
以前用过几款痛经贴要不就是很烫,要么一会就冷了。后来在朋友的介绍下,我用上了药王驾到痛经贴,这款痛经贴的温度大概在六十度左右,而且持续时间也比较长,用上去之后就感觉温度适宜,超级舒服,小肚子可以一天都保持暖暖的状况,很不错,关键是它效果也挺好的,现在来姨妈没有那种刺痛感了,一直都在坚持使用当中,建议你也可以用一用这种这种真正的痛经贴。
车厘子的功效作用及营养价值
车厘子的功效作用及营养价值,车厘子是一种营养价值非常高的水果味道酸甜可口,很多人都喜欢吃车厘子,经常吃车厘子对身体有很多好处,下面分享车厘子的功效作用及营养价值。
车厘子的功效作用及营养价值11、保护视力
车厘子维生素A含量比葡萄、苹果、橘子多4~5倍以上。长时间在办公室或家中使用电脑容易造成眼睛近视,所以车厘子是保护视力的绝佳水果。
2、养颜美容
车厘子营养丰富,所含蛋白质、糖、磷、胡萝卜素、维生素C等均比苹果、梨高,经常食用车厘子不仅可以养颜美容,使皮肤红润嫩白,去皱消斑;常用车厘子汁涂擦面部及皱纹处,还能使面部皮肤红润嫩白,去皱消斑。
3、补血
车厘子含铁量高,位于各种水果之首。铁是合成人体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的原料,在人体免疫、蛋白质合成及能量代谢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与大脑及神经功能、衰老过程等有着密切关系。常食车厘子可补充体内对铁元素量的需求,促进血红蛋白再生,既可防治缺铁性贫血,又可增强体质,健脑益智。
4、防治麻疹
麻疹流行时,给小儿饮用车厘子汁能够预防感染。车厘子核则具有发汗透疹解毒的作用。
5、祛风胜湿、杀虫
樱桃性温热,兼具补中益气之功,能祛风除湿,对风湿腰腿疼痛有良效。樱桃树根还具有很强的驱虫、杀虫作用,可驱杀蛔虫、蛲虫、绦虫等。
7、美白祛斑
樱桃营养丰富,所含蛋白质、糖、磷、胡萝卜素、维生素C等均比苹果、梨高,尤其含铁量高,常用樱桃汁涂擦面部及皱纹处,能使面部皮肤红润嫩白,去皱消斑,可谓美白又祛斑。
6、收涩止痛
民间经验表明,樱桃可以治疗烧烫伤,起到收敛止痛,防止伤处起泡化脓的作用。同时樱桃还能治疗轻、重度冻伤。
车厘子的营养价值:
车厘子因含铁多,再加上含有一定量的氰甙,若食用过多会引起铁中毒或氰化物中毒。轻度不适可用甘蔗汁来清热解毒。
樱桃自古就被叫做“美容果”,中医古籍里称它能“滋润皮肤”、“令人好颜色,美态”,常吃能够让皮肤更加光滑润泽。这主要是因为樱桃中含铁量极其丰富,每百克果肉中铁的含量是同等重量的草莓的6倍、枣的10倍、山楂的13倍、苹果的20倍,居各种水果之首。
果实营养丰富,含铁量高,具有促进血红蛋白再生,对贫血患者有一定的补益作用。果实性温、味甜,有调中益脾、调气活血、平肝祛热之功效。
车厘子的功效作用及营养价值21、车厘子具有保护视力的作用。车厘子的维生素A含量比苹果、葡萄等水果多4到5倍。尤其长时间对着电脑的工作者人群很容易造成眼睛近视或疼痛,建议此类人群多吃车厘子对视力大有裨益。
2、车厘子能防治贫血,强体益智。车厘子富含人体不可或缺的铁元素,并且它的含铁量均多于其他水果。经常食用车厘子可以补充人体内对铁元素的需要,并促进血红蛋白再生长,有效的防治缺铁而导致的贫血,还可以增强体质,大脑等。
3、车厘子有美容养颜的功效。车厘子作为水果大王,它的营养价值很高,车厘子里含有的维生素C、蛋白质、胡萝卜素等元素比苹果、梨都高出不少,尤其是车厘子的含铁量超过了其他水果,把车厘子里的汁水提炼出来,并涂擦至脸部或有皱纹的地方,能使脸部的皮肤红嫩美白,去皱消斑的作用。
车厘子的禁忌:
1、因车厘子属性温和,和燥热者体质会有一定相克,所以建议此类人群不要多食车厘子。
2、 风湿疼痛,体质虚弱和消化不良者不可以长期食用车厘子。
3、溃疡症状、易上火的'人群建议慎食车厘子,特别是糖尿病者不能吃车厘子。
哪些人不适合吃车厘子,有什么禁忌想了解一下
1、因车厘子性温,体质过于燥热者,不宜食太多车厘子;食用过多车厘子容易恶心呕吐、上火,甚至出现流鼻血等症状。
2、消化不良者、瘫痪、风湿腰腿痛者、体质虚弱、面色无华者适宜食用车厘子。
3、有溃疡症状者、上火者、慎食车厘子;糖尿病者忌食车厘子。虽然车厘子的营养价值很高,但是有些人是可以食用的,有些人是不适合食用的,车厘子的食疗只是帮助贫血的人促进血液生成,但是糖尿病患者就不能食用车厘子,患者的饮食一定要根据医生的要求进行,不要看到车厘子营养高就盲目的食用
车厘子的功效作用及营养价值31、滋补身体
车厘子被人们称为水果中的贵族,它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营养成分,能滋补身体,缓解身体虚弱,它除了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铁以外,还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和维生素a,对人类的眼睛有明显保护作用,能预防视力下降,也能提高视网膜功能,减少夜盲症的发生。
2、
中药有很多种类型,比如常见的中草药,其实还有矿物药,白矾就是一种矿物药,白矾入药主要有清热燥湿、杀虫止痒的作用,所以白矾多用于治疗湿热之症,另外,白矾还有止血的作用。那么,白矾入药有什么作用?白矾有哪些药用功效?
白矾白矾为硫酸盐类矿物明矾石经加工提炼制成,主含含水硫酸铝钾[KAl(SO4)2·12H2O]。主产于安徽、浙江、山西、湖北等地。全年均可采挖。将采得的明矾石用水溶解,滤过,滤液加热浓缩,放冷后所得结晶即为白矾。生用或煅用。煅后称枯矾。
药性酸、涩,寒。归肺、脾、肝、大肠经。
功效外用解毒杀虫,燥湿止痒;内服止血,止泻,化痰。
应用
1外用治湿疹瘙痒,疮疡疥癣。本品性燥酸涩,而善收湿止痒。尤宜治疮面湿烂或瘙痒者。治痈疽,常配朴硝研末外用,如二仙散(《卫生宝鉴》);《证治准绳》单用白矾或配伍硫黄、乳香等治疗口疮、_耳、鼻息肉、酒齄鼻。白矾更是治疗痔疮、脱肛、子宫脱垂的常用药,如以白矾、五倍子为主组成的消痔灵注射液。
2内服治①便血、吐衄、崩漏。本品性涩,能入肝经血分,有收敛止血作用,可用治多种出血证。治衄血不止,以枯矾研末吹鼻(《圣济总录》);治崩漏,配五倍子、地榆同用;治金疮出血,用生矾、煅矾配松香研末,外敷伤处。②久泻久痢。取其涩肠止泻作用,配煨诃子肉为散,粥饮调下治之,如诃黎勒散(《圣惠方》)。③痰厥癫狂痫证。白矾酸苦涌泄而能祛除风痰,又当配郁金为末,薄荷糊丸服,治痰壅心窍癫痫发狂,如白金丸(《医方集解》)。④湿热黄疸。有去湿退黄之功,可与硝石配伍,治女劳疸,如硝石散(《金匮要略》)。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研末撒布、调敷或化水洗患处。内服06~15g,入丸、散服。
使用注意体虚胃弱及无湿热痰火者忌服。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寒热泄痢,白沃,阴蚀恶疮,目痛,坚齿骨。”
2《本草蒙筌》:“禁便泻,塞齿疼,洗脱肛涩肠,敷脓疮收水。”
3《本草纲目》:“矾石之用有四:吐利风热之痰涎,取其酸苦涌泄也;治诸血痛、脱肛、阴挺、疮疡,取其酸涩而收也;治痰饮、泄痢、崩带、风眼,取其收而燥湿也;治喉痹、痈疽、中蛊、蛇虫伤螫,取其解毒也。”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为含水硫酸铝钾[KAl(SO4)2·12H2O],枯矾为脱水白矾。
2药理作用:白矾能强力凝固蛋白质,临床用又可以消炎、止血、止汗、止泻和用作硬化剂。可广谱抗菌,对多种革兰氏阳性球菌和阴性杆菌、某些厌氧菌、皮肤癣菌、白色念珠菌均有不同程度抑菌作用,对绿脓杆菌、大肠杆菌、金**葡萄球菌抑制明显;在体外有明显抗女性私处滴虫作用。白矾经尿道灌注有止血作用;还能促进溃疡愈合;净化混浊生水。
3临床研究:据报道,用白矾或经适当配伍治疗脓疱疮、湿疹、黄水疮、手足癣、顽固性口腔溃疡、肠炎、痢疾、消化道出血、癫痫等多种疾病,疗效满意。近年还报道:应用饱合明矾溶液加钳夹枯痔法(即将饱合明矾溶液1~3ml注入痔核粘膜下血管团内,约2~3分钟后用血管钳反复钳夹痔核,使其成一薄片),治疗痔疮1097例,术后随访787例,治愈率100%(中华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24∶2148);治慢性肥厚性鼻炎,将60%明矾注射液注入鼻甲肥厚粘膜下,每一部位02~03ml,5~6天1次,观察365例,有效率9836%,(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2∶75);用2%明矾水溶液高压灭菌后备用,每次300ml,经鼻食管在60~75分钟内滴完,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43例,有效率953%(综合临床医学,1994,1∶38)。此外,还能防治稻田性皮炎,用治褥疮、烧烫伤、中耳炎、脚汗症、泌尿系手术出血、子宫脱垂、直肠脱垂、肾结石、高脂血症、病毒性肝炎等。
4不良反应:明矾浓溶液对皮肤粘膜有明显刺激性,大剂量明矾内服可引起口腔、喉头烧伤'烧伤,呕吐腹泻,虚脱甚至死亡(中国中药杂志,1989,2∶42)。
功效作用
1、解毒
白矾酸涩性寒,外用善于解毒杀虫,收湿止痒,特别是对于疮面湿烂或者是瘙痒者效果极好。
2、止血
白矾性涩,能入肝经血分,有收敛止血作用,可用治多种出血证。比如便血、衄血、崩漏等。
3、涩肠止泻
白矾性燥酸涩,具有一定的涩肠止泻的作用,对于脾胃阳虚,肠胃不固引起的久泻久沥缓解效果好。
4、祛除风痰
白矾酸苦涌泄,能祛除风痰,对于痰壅心窍、癫痫发狂有一定的效果。另外白矾还能够湿退黄,帮助治疗湿热黄疸。
5、预防脚气
白矾具有收敛毛孔的作用,能够减少汗液的分泌。大量的汗液分泌混合细菌容易引起脚臭、脚气,使用白矾泡脚能够减少汗液分泌,预防脚臭、脚气。
6、抗菌
白矾具有抗菌作用。对于金**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炭疽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甲杆菌、变形杆菌,以及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等亦有明显的抑制效力等等。
目录 1 拼音 2 《全国中草药汇编》:醉鱼草 21 拼音名 22 醉鱼草的别名 23 来源 24 性味 25 功能主治 26 醉鱼草的用法用量 27 注意 28 备注 29 摘录 3 《中华本草》:醉鱼草 31 出处 32 拼音名 33 醉鱼草的别名 34 来源 35 原形态 36 生境分布 37 化学成份 38 醉鱼草的药理作用 39 鉴别 310 性味 311 功能主治 312 醉鱼草的用法用量 313 附方 314 各家论述 315 醉鱼草的临床应用 316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醉鱼草的中成药 2 古籍中的醉鱼草 1 拼音
zuì yú cǎo
2 《全国中草药汇编》:醉鱼草21 拼音名
Zuì Yú Cǎo
22 醉鱼草的别名闹鱼草、鱼尾草、痒见消、铁线尾
23 来源马钱科醉鱼草属植物醉鱼草Buddleia lindleyana Fort,以带根的全草及叶、花入药。根及全草全年可采,洗净晒干;花、叶夏秋花盛开时采集,晒干。
24 性味
微辛、苦,温。有毒。
25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止咳化痰,散瘀,杀虫。支气管炎,咳嗽,哮喘,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外用治创伤出血,烧烫伤,并作杀蛆灭孑孓用。
26 醉鱼草的用法用量3~5钱。外用适量,捣烂或研粉敷患处。
27 注意孕妇忌服。
28 备注(1)家畜食多量时引起呕吐、呼吸困难、四肢震颤等中毒现象。解救方法:洗胃,导泻,服大量糖水或静脉注射葡萄糖盐水,肌注维生素B1。
29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3 《中华本草》:醉鱼草31 出处
出自《本草纲目》;1《履巉巖本草》:醉鱼儿草,人家池沿边切不可种之,恐误落花叶在水中,鱼误食之,必有伤矣,其香气触之亦损。
2《纲目》:醉鱼草,南方处处有之,多在堑岸边作小株生,高者三、四尺。根状如枸杞。茎似黄荆,有微棱,外有薄黄皮,枝易繁衍。叶似水杨,对节而生,经冬不雕。七、八月开花成穗,红紫色,俨如芫花一样,结细子。渔人采花及叶以毒鱼,尽围困而死,呼为醉鱼儿草,池沼边不可种之。此花色
32 拼音名Zuì Yú Cǎo
33 醉鱼草的别名鱼尾草、醉鱼儿草、(木鹿)木、闹鱼花、痒见消、四方麻、阳包树、鱼鳞子、药杆子、驴尾草、羊尾巴、防痛树、鸡公尾、毒鱼藤、鲤鱼花草、药鳗老醋、野巴豆、老阳花、萝卜树子、药鱼子、土蒙花、花玉成、四棱麻、羊饱药、羊白婆、金鸡尾、洞庭草、白皮消、铁帚尾、红鱼波、红鱼皂、铁线尾、四季青、白袍花、糖茶、水泡木、雉尾花、楼梅草、鱼泡草、鱼藤草、洋波、鱼背子花、一串花、狗头鹰、红鱼(鱼可)、鱼白子花、野刚子鱼尾子、鱼花草、毒鱼草
34 来源药材基源:为醉鱼草科植物醉鱼草的茎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uddleja lindleyana Fort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切碎,晒干或鲜用。
35 原形态落叶灌木,高125m。树皮茶褐色,多分枝,小枝四棱形,有窄翅。棱的两面被短白柔毛,老则脱落。单叶对生;具柄,柄上密生绒毛;叶片纸质,卵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38cm,宽153cm,先端尖,基部楔形,全缘或具稀疏锯齿;幼叶嫩时叶两面密被**绒毛,老时毛脱落。穗状花序顶生,长1840cm,花倾向一侧;花萼管状,4或5浅裂,有鳞片密生;花冠细长管状,微弯曲,紫色,长约15mm,外面具有白色光亮细鳞片,内面具有白色细柔毛,先端4裂,裂片卵圆形;雄蕊4;花丝短,贴生;雌蕊1,花柱线形,柱头2裂,子房上位。蒴果长圆形,长约5mm,有鳞,熟后2裂,基都有宿萼。种子细小,褐色。花期47月,果期1011月。
36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2700m的山坡、林缘或河边土坎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37 化学成份全株含醉色草甙(buddleoglucoside)即是刺槐甙(acaciin)等[1]。
38 药理作用醉鱼草有某些杀昆虫作用。
39 鉴别取本品粉末1g,置50ml三角瓶中,加95%乙醇40ml,浸泡过夜,滤过。残渣加入适量乙醇提取,滤液合并至50ml,供试。
1取滤液2ml,加氢氧化钠试液2滴,浸液较澄明,不立即析出沉淀,放置过夜后,方有黄棕色沉淀产生,振摇即混悬呈较均匀液体。
2取滤液2ml,加三氯化铁试液2滴,浸液透明,放置过夜,无沉淀析出。
310 性味辛;苦;性温;有毒
311 功能主治祛风解毒、驱虫、化骨硬。主痄腮、痈肿、瘰病、蛔虫病、钩虫病、诸鱼骨鲠
312 醉鱼草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鲜品15~30g;或捣汁。
外用:适量,捣敷。
313 附方①治流行性感冒:醉鱼草五钱到一两。水煎服、(《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②治钩虫病:醉鱼草五钱(儿童酌减)。水煮二小时,取汁一百毫升,加白糖,于晚饭后与次晨饭前分服。服药量可由五钱逐次增至五两。个别服药者有恶心、腹痛、腹泻、头昏乏力等症状。(《全展选编·传染病》)③治疟疾: 醉鱼草、白英各一两。水煎,于疟疾发作前三至四小时内服,连服二天。(《单方验方调查资料选编》)④治跌打新伤:鲜醉鱼草全草,五至八钱(干的三至五钱)。酌加红酒、开水炖一小时,内服。(《福建民间草药》)⑤治外伤出血:醉鱼草叶晒干研末,撒在伤口,并轻轻压一下,有止血作用。(《福建民间草药》)⑥治误食石斑鱼子(中)毒,吐不止:鱼尾草研汁服少许。(《普济方》)⑦治痄腮:醉鱼草五钱,枫球七枚,荠菜三钱。煮鸡蛋食。(《湖南药物志》)⑧治瘰疬:醉鱼草全草一两。水煎服。(《湖南药物志》)⑨治风寒牙痛:鲜醉鱼草叶和食盐少许,捣烂取汁漱口。(《福建中草药》)
314 各家论述1《福建民间草药》:能活血行气。
2《湖南药物志》:消风去湿,行气化痰,解毒止咳。治腹痛,腹泻,痈肿,关节痛。
3《闽东本草》:消食去积滞,杀虫。治蛔虫绞痛。
315 醉鱼草的临床应用1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用复方醉鱼草片剂,每次8片,日服3次(1日剂量为生药醉鱼草53钱,紫金牛47钱,芫花26分),10天为一疗程。用药后近期疗效明显,一般在35天后咳嗽缓解,脓痰转稀,容易咳出,喘息减轻,但不能完全控制。副作用有胃部不适,舌咽干燥,肠胀气,个别诉头昏,停药后即消失。
2治疗支气管哮喘:取醉鱼草煎服,每曰2次,每次2两。试治 l例,于每次服药后1015分钟吐出大量黄脓样痰,约2周后自觉胸部紧闷有明显改善,继续服药 l个半月(总药量达6斤),症状逐渐消失,3个月后随访病者已恢复工作,虽在天气改变时亦未发作,检查两肺呼吸音清淅。
316 摘录《中华本草》
用到中药醉鱼草的中成药 断血流胶囊
,残渣加甲醇3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醉鱼草皂苷Ⅳb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
断血流颗粒,残渣加甲醇5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醉鱼草皂苷Ⅳb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
断血流片,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醉鱼草皂苷Ⅳb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
更多用到中药醉鱼草的中成药古籍中的醉鱼草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七卷草之六]醉鱼草
花(《纲目》)、鱼尾草(《纲目集解时珍曰∶醉鱼草南方处处有之。多在堑岸边,作小株生,高者三、四
《本草纲目别名录》:[本草纲目释名]草部(上))曼陀罗花(风茄儿山茄子)鸢尾(乌园根名鸢头)醉鱼草(闹鱼花木鱼尾草)玉簪(白鹤仙)莽草(草鼠莽芒
《神农本草经赞》:[卷三下经]芫花花落。即不堪用。李时珍曰。留数年陈久者良。又有醉鱼草。七八月开花成穗。红紫色。俨如芫花。渔人采以毒
《本经逢原》:[卷二毒草部]莽草之令人迷罔故名。山人以之毒鼠,渔人以之毒鱼,与醉鱼草总一类辛温,有毒。《本经》主头风痈肿疝瘕,除结
《本草纲目》:[主治第四卷百病主治药]蛊毒目录 1 拼音 2 菊科植物一点红的全草·《中医大辞典》·叶下红 21 叶下红的别名 22 来源及产地 23 性味 24 功能主治 25 化学成分 26 叶下红的药理作用 3 唇形科植物筋骨草的全草·《中医大辞典》·叶下红 31 叶下红的别名 32 来源及产地 33 性味归经 34 功能主治 35 化学成分 36 叶下红的药理作用 4 唇形科植物血盆草或单叶血盆草的全草·《中医大辞典》·叶下红 41 叶下红的别名 42 来源及产地 43 性味 44 功能主治 5 野牡丹科植物线萼金花树的枝叶·《中华本草》·叶下红 51 拼音名 52 叶下红的别名 53 来源 54 原形态 55 生境分布 56 性状 57 性味 58 功能主治 59 叶下红的用法用量 510 摘录 6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叶下红的方剂 2 用到中药叶下红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叶下红 1 拼音
yè xià hóng
2 菊科植物一点红的全草·《中医大辞典》·叶下红叶下红为中药名,出自《福建民间草药》,为《南宁市药物志》记载的一点红之别名[1]。
21 叶下红的别名紫背草、羊蹄草、红背叶、叶下红[2]。
22 来源及产地菊科植物一点红Emilia sonchifolia (L) DC的全草[2]。分布江西、福建、湖南、广西、广东、贵州、云南等地[2]。
23 性味苦,凉[2]。
24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利湿消肿[2]。
1治咽喉肿痛、口腔溃疡、目赤肿痛、湿热泻痢、热淋、上呼吸道感染、肺炎[2]。煎服:15~30g[2]。
2治乳痈、疔疮、带状疱疹、湿疹、漆过敏、过敏性皮炎,鲜品捣敷并煎服[2]。
25 化学成分本品含槲皮素、槲皮苷、芸香苷、山柰酚3半乳糖苷、熊果酸等,还含克氏千里光堿、三十烷等[2]。
26 药理作用黄酮类有抗炎作用,煎剂在体外试验中对金**葡萄球菌等有抑制作用[2]。
3 唇形科植物筋骨草的全草·《中医大辞典》·叶下红叶下红为中药名,出自《湖南药物志》,为《本草纲目拾遗》记载的白毛夏枯草之别名[1]。
31 叶下红的别名散血革、金疮小草、雪里青、叶下红[3]。
32 来源及产地唇形科植物筋骨草Ajuga decumbens Thunb.的全草[3]。分布华东、中南及西南地区[3]。
33 性味归经苦,寒[3]。入肺经。[3]
34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止咳化痰,凉血止血[3]。
1治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咽喉肿痛,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肺脓疡[3]。
2治肝炎,赤痢,胃肠炎,阑尾炎,阑尾脓肿[3]。
3治咳血,衄血,吐血,便血,高血压[3]。煎服:9~15g(鲜品30~60g)[3]。
4治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痈肿疮疖,烧烫伤,蛇咬伤[3]。鲜品捣烂敷,或焙干研末加蜂蜜调敷[3]。
35 化学成分本品含蜕皮甾酮、柘苋甾酮和少量的筋骨草甾酮B、C,筋骨草内酯[3]。又谓含木犀草素(黄酮)等[3]。
36 叶下红的药理作用柘苋甾酮有雌激素样作用;木犀草素有抗菌、抗炎活性,对动物有止咳作用,大量有平喘作用及某些降血胆固醇作用[3]。
4 唇形科植物血盆草或单叶血盆草的全草·《中医大辞典》·叶下红叶下红为中药名,出自《贵州民间药物》,为《贵阳民间药草》记载的血盆草之别名[1]。
41 叶下红的别名朱砂草、反背红、叶下红、铺地虎[4]。
42 来源及产地唇形科植物血盆草Salvia cavaleriei lévl或单叶血盆草Scavaleriei Lévl var simplicifolia Stib.的全草[4]。前者分布四川、贵州及湖北、广东、广西等地。后者分布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广东、福建、湖北、湖南、江西[4]。
43 性味微苦,凉[4]。
44 功能主治凉血,止血,散瘀,解毒[4]。
1治吐血,咯血,衄血,血痢,血崩[4]。煎服:9~15g[4]。
2治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疖肿[4]。捣烂外敷[4]。
5 野牡丹科植物线萼金花树的枝叶·《中华本草》·叶下红 51 拼音名Yè Xià Hónɡ
52 叶下红的别名细黄金稍、白骨丹
53 来源药材基源:为野牡丹科植物线萼金花树的枝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lastus apricus (HandMazz)HLLi[B spathulicalyx HandMazzvarapricus HandMazz]
采收和储藏:春、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54 原形态灌木,高12m。茎圆柱形,分枝多,幼枝密被微柔毛及**小腺点。叶对生;叶柄长328mm,密被微柔毛及小腺点;叶片纸质,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或卵形,长419cm,宽157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微心形,全缘或具细波状齿,叶上面无毛,下面被**小腺点;基脉5条,花两性,4数;聚伞花序组成圆锥花序,顶生,被微柔毛及小腺点;花梗长13mm;花萼漏斗形,具四棱,长约5mm,密被小腺点,裂片线状三角形,长115mm;花瓣紫红色,卵形,近圆形至倒卵形,长约25mm;雄蕊4,花丝长710mm,被微柔毛,花药线形,长约8mm,弯曲,基部呈羊角状叉开;子房半下位,卵形,先端具4小突起,被小腺点。蒴果椭圆形,4纵裂,为宿存萼所包,宿存萼长约5mm,直径约4mm,被小腺点,先端常冠宿存萼片。花期67月,果期1011月。
55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300800m的山谷,山坡疏、密林下或水旁。
资源分布: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南、广东、广西等地。
56 性状性状鉴别:茎枝圆柱形,幼枝密被微柔毛及**小鳞片。叶对生,黄褐色,多皱缩破碎,披针形至卵状披针形或卵形,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微心形,长414cm,宽155cm,全缘或具细波状齿。
57 性味味微苦;性平
58 功能主治利水;通经;解毒。主水肿;月经不调;跌打伤肿;疮疖
59 叶下红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5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洗。
510 摘录樱桃英文名cherry,意思就是珍惜。樱桃在古今中外的艺术创作中经常被名家大师用来不同的艺术手法表现,已故中国画大师齐白石、当代后当代艺术大师 马艺星在绘画中对樱桃的表现都十分美妙。
樱桃可以代表很多美好的事物,可以代表特别有活力的女孩子,可以代表很鲜活的爱情,它不仅象征着爱情、幸福和甜蜜,更蕴含着珍惜这层含义。
扩展资料养颜驻容:樱桃营养丰富,所含蛋白质、糖、磷、胡萝卜素、维生素C等均比苹果、梨高,尤其含铁量高,常用樱桃榨汁涂擦面部及皱纹处,能使面部皮肤红润嫩白,去皱消斑(脸上的顽固性斑或雀斑可以起淡化作用)。用后放至冰箱贮藏即可,一般不超过两天存放期。
治疗咽喉炎:樱桃味甘性温,初发咽喉炎症,于早晚分别食用樱桃30~60克,可起到消炎的功效。
缓解肌肉酸痛:樱桃中含有丰富的花青素、花色素、维生素E等,这些营养元素都是有效的抗氧化剂,对消除肌肉酸痛有很好的功效,食用樱桃几天之内,便能消肿,减轻疼痛。
预防视力下降:人体中如果缺乏维生素A和相关营养素,会导致眼痛、视力下降、怕光等病症。每100克樱桃中维生素A的含量要比葡萄、苹果等水果高4~5倍,常食樱桃可以有效保护视力,尤其对电脑工作者大有裨益。
参考资料:
目录 1 拼音 2 《辞典》:柳枝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柳枝的别名 24 来源 25 原形态 26 生境分布 27 化学成份 28 柳枝的药理作用 29 性味 210 归经 211 功能主治 212 柳枝的用法用量 213 附方 214 柳枝的临床应用 215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柳枝的方剂 2 用到中药柳枝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柳枝 1 拼音
liǔ zhī
2 《辞典》:柳枝21 出处
《本草拾遗》
22 拼音名Liǔ Zhī
23 柳枝的别名杨柳条(《摘元方》),柳条(《芷园臆草》)。
24 来源
为杨柳科植物垂柳的枝条。全年可采。
25 原形态垂柳,又名:小杨(《说文》),杨柳(《本草拾遗》),青丝柳(《本草求原》),线柳、吊柳(《草木便方》),水柳、清明柳。
落叶乔木,高10~12米。有长而下垂的枝,小枝褐色无毛,幼时微有毛。叶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9~16厘米,宽5~15毫米,先端长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细锯齿,上面绿色,下面带白色,侧脉15~30对;叶柄长6~12毫米。花单性,雌雄异株;葇荑花序先叶开放或与叶同时开放;总梗有短柔毛;雄花序长15~2厘米,雌花序长达5厘米;苞片圆形至线状披针形,早落;雄花有2腺体,雄蕊2,分离,基部具长柔毛;雌花有一腺体,子房无毛,无柄,花柱极短,柱头2裂。蒴果长3~4毫米,带绿褐色,成熟后2裂。种子有绵毛。花期3~4月。果期4~5月。
26 生境分布生于水边湿地。分布长江流域及华南各地。
27 化学成份木质部含水杨甙。
28 药理作用水杨甙与稀盐酸或硫酸共煮可水解为水杨甙元及葡萄糖。水杨甙可作苦味剂(局部作用于胃),吸收后部分变为水杨酸(解热止痛),随即很快水解。由于水杨甙转变为水杨酸之程度不恒定,故临床上不能用前者代替后者。水杨甙元4~10%浓度可作局部麻醉用,几乎无毒。
29 性味苦,寒。
①《唐本草》:"味苦,寒,无毒。"
②《滇南本草图说》:"气味苦辛。"
210 归经《得配本草》:"入足阳明、厥阴经。"
211 功能主治祛风,利尿,止痛,消肿。治风湿痹痛,淋病,白浊,小便不通,传染性肝炎,风肿,疔疮,丹毒,齿龋,龈肿。
①《本草拾遗》:"治小儿一日五日寒热,煮柳枝浴之。"
②《日华子本草》:"可消食。"
③《滇南本草图说》:"主治血凝气滞,风寒外束;小儿痘症,有乌头陷顶,浆升不起者,煎服或浴之。"
④《纲目》:"煎服,治黄疸,白浊;酒煮,熨诸痛肿,去风,止痛消肿。"
⑤《得配本草》:"去风热,除湿痹。"
212 柳枝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两。外用:煎水含漱或熏洗。
213 附方①治小便淋浊不清:柳枝一握,甘草三钱。煎汤饮之。(《肘后方》)
②治小儿胎火不尿:柳枝,干者一握,煎汤服之。(《济急方》)
③治尿梗:枯柳(枝)一大把。折碎煎汤,倾坐桶内,被围住熏。再内服。(《纲目拾遗》)
④治黄疸:柳枝三大升。以水一斗,煮取浓汁,搦半升,一服令尽。(《外台》)
⑤治急、慢性肝炎:一寸以内嫩柳枝二两,加水1000毫升,煎至200毫升,每日一付,分二次服。(《新疆中草药单方验方选编》)
⑥治疔毒及反花疮:煎柳枝叶作膏涂之。(《独行方》)
⑦治漏疮肿痛:杨柳条,罐内烧烟,熏之出水。(《摘元方》)
⑧治阴卒肿痛:柳枝三尺长二十枚。细锉,水煮极热,以故帛裹包肿处,仍以热汤洗之。(《婉僧坦集验方》)
⑨治天灶丹毒,赤从背起:柳木灰水调涂之。(《外台》)
⑩治牙齿风龋:柳枝(锉)一升,大豆一升。合炒,豆炮尽,于磁器盛之,谓酒三升渍之,经三日,台之频吐。(《古今录验方》)
⑾治齿断肿,连耳脑肿疼:垂柳枝、槐白皮、白杨皮各一握。上药细锉,每用半两,以水一大盏,煎至七分,去滓,入盐一钱,搅令匀,热含冷吐。(《圣惠方》柳枝汤)
214 柳枝的临床应用①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以柳枝制成糖浆,每100毫升含鲜生药6两;服后有胃肠道反应者可加入适量麦芽(每100毫升1两)。每次50毫升,日服3次,2个月为一疗程。观察40例,其中31例心绞痛患者,服药后消失14例,减轻13例,无变化4例;心悸、胸闷,气急、头痛、肢麻等症,大部分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或消失。症状改善时间短者2天,长者8周。部分病例尿量增多,浮肿消退,睡眠改善。24例伴有高血压者,多数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心电图35例复查结果,有改善者15例,对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全患者疗效似较好。胆甾醇的升降,据38例分析,无明显影响。副作用:部分患者服药后有便稀、便次增加等现象,1~2周内自行消失。少数出现荨麻疹、皮肤瘙痒,个别出现皮肤青紫现象。可加服抗过敏药物,在1~2周内即消失。
②治疗慢性气管炎
对咳、痰、喘均有一定近期效果,但以对单纯型疗效较好。据82例观察,用药后近期控制34例,显效26例,好转21例,无效1例。服药后普遍反映食欲增加,睡眠好转。仅个别患者因服药过显产生腹泻、腹痛反应,但为时较短,不需处理可白行消失。用法:柳枝4两,切碎洗净,水煎服,每日1剂,10天为一疗程。
③治疗传染性肝炎
用带叶的柳树枝2两(干品1两),加水1斤,煎至300毫升两次分服。治疗急性肝炎(黄疸型为主)253例,有效率为963%,平均用药285天。主要症状消失时间:食欲不振37天,恶心呕吐27天,腹胀7天。大部分服药后上腹堵闷胀感及食欲迅速改善,其他消化道症状也随之缓解,尿色变浅,尿量增加。
用鲜柳枝和枫杨树枝各10斤,制成注射液1200毫升,每日肌注4毫升(小儿减半);另用柳叶、枫杨叶各15斤,以蒸馏法制成注射液1500~1800毫升,每日肌注2次,每次3毫升(小儿减半)。前者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主要作用是退黄疸、改善中毒症状;后者用于急性传染性肝炎,主要作用是降酶、降絮。亦可每日取柳枝、枫杨枝各3两,柳叶、枫杨叶各15两,制成煎剂两次分服。临床以注射剂共治218例,达临床痊愈者208例(占954%);疗效不佳(治程在51天以上而加用其它中药)者10例(占46%)。实践证明,发病时间越短(1个月内),治愈率越高。用药后奏效较快:黄疸退净在3~12天者占748%;麝浊、麝絮试验30天内恢复正常者占831%,转氨酶30天内恢复正常者占831%;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在3~7天基本消失。对肝硬化引起的黄疸、肝功能异常,则无效果。
用带叶鲜嫩柳枝2两或杨、柳树枝各2两(鲜品),水煎顿服或分2次服,连服1周,对传染性肝炎亦有预防作用。
④治疗烧烫伤
取新鲜柳树枝烧成炭(不可烧成灰)研细末,过筛,用香油调成稀膏状,涂敷创面,每日1~2次,不包扎。换药时不必擦去前药,任其自行脱痂。上药后约3~4小时创面渐干,结成焦痂,随着出现疼痛。此时可在药痴上涂以香油使之软润,切不可擦掉原药。应用3例小面积Ⅱ度烧伤,效果良好,经3~14天痊愈。
215 摘录《辞典》
用到中药柳枝的方剂 麻子仁酒
,垂柳枝2握(锉,半寸长)。制法:先以酒7升,煮柳枝至5升;炒鸽粪、麻仁、黑豆等令黄,乘热投于柳枝酒
梧枝膏膏组成:香油1斤,黄丹5两,槐枝(长1寸)1两,柳枝(长1寸)1两,梧桐树枝(长1寸)1两,桑枝(长
胜金黑膏肉桂、生地黄、续断、赤芍药、香白芷、大黄、槐枝、柳枝、香油、黄丹各等分。主治:痈疽发背,诸般恶毒疮疖
贴痔乳香膏:用少许贴疮上。立效。制备方法:上用香油4两,入柳枝3尺4寸长,同煎,柳枝黑为度;入前药末同煎紫色,
柳枝散拼音:liǔzhīsǎn《御药院方》卷九:柳枝散:处方:柳枝(长4寸)1握,槐枝(长4寸)1握(切碎
更多用到中药柳枝的方剂用到中药柳枝的中成药 寒喘膏药
30g白及30g马钱子40g桃枝25g槐枝25g柳枝25g桑枝25g肉桂25g乳香(制)20g没药(
喉痛丸4g橘红40g琥珀4g人参10g钟乳石(制)3g柳枝4g绿茶80g青果清膏4g玄明粉15g寒水石3g
全鸡拔毒膏公英100g乳香100g没药200g血余100g柳枝1000g轻粉25g制法:以上十二味,冰片、轻粉
万灵筋骨膏27g芫花24g甘遂24g巴豆27g猪牙皂27g柳枝543g肉桂120g制法:以上二十三味,除肉桂粉
硇砂膏丹(炒)100两,槐枝6两,杏枝6两,桑枝6两,柳枝6两,沉香2两,方儿茶2两,血竭3两,琥珀1两,
更多用到中药柳枝的中成药古籍中的柳枝 《普济方》:[卷三百十三膏药门]总论
陆根(二两锉)杏仁柏子仁松子仁(各五钱)槐枝桑枝柳枝松枝没药轻粉雄黄朱砂云母石生犀角乱发灰白矾灰(各
《普济方》:[卷三百十四]膏药门韶粉(半两)上细研入油内。用银器文武火熬。以向南柳枝作小把搅成膏。如琥珀色。于白碗底上试不散为度。如
《普济方》:[卷三百十五膏药门]内外诸疾方药(另研)黄柏鳖甲(九肋)乌鱼骨白蔹黄连苦参白芷柳枝川芎乳香生地黄大黄玄参(各二两)清油(一斤冬月四
《普济方》:[卷三百十五]膏药门入油浸三日。铫内同煎油药。候白芷焦色为度。每用槐柳枝各数十条搅动其油。文武火熬。却用布帛滤去滓。再入
《普济方》:[卷三百十五膏药门]颠扑伤折方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中医大辞典》·大丁草 31 大丁草的别名 32 来源及产地 33 性味 34 功能主治 35 化学成分 36 大丁草的药理作用 4 《全国中草药汇编》·大丁草 41 拼音名 42 大丁草的别名 43 来源 44 原形态 45 性味 46 功能主治 47 大丁草的用法用量 48 摘录 5 《中华本草》·大丁草 51 出处 52 拼音名 53 英文名 54 大丁草的别名 55 来源 56 原形态 57 生境分布 58 性状 59 化学成份 510 大丁草的药理作用 511 鉴别 512 性味 513 功能主治 514 大丁草的用法用量 515 各家论述 516 摘录 6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大丁草的方剂 2 用到中药大丁草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大丁草 1 拼音
dà dīng cǎo
2 英文参考[Botany]
gerbera [21世纪英汉汉英双向词典]
mon leibnitzia herb(中药)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中医大辞典》·大丁草
大丁草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纲目》[1]。
31 大丁草的别名鸡毛蒿、豹子药[1]
32 来源及产地菊科植物大丁草Leibnitzia anandria(L) Nakai的全草。我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1]。
33 性味苦,寒[1]。
34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祛风,解毒,止咳,止血[1]。
1治肺热咳嗽,风湿关节痛,肠炎,痢疾,尿路感染。煎服:6~15g[1]。
2治乳腺炎,痈疖肿毒,膝疮,烧烫伤,外伤出血。捣烂或研末敷[1]。
35 化学成分全草含大丁苷即是5甲基香豆素4葡萄糖苷、大丁纤维二糖苷、大丁龙胆二糖苷、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野樱皮苷等[1]。
36 药理作用大丁草及大丁苷可抗菌,增强单核细胞吞噬功能[1]。
4 《全国中草药汇编》·大丁草 41 拼音名Dà Dīnɡ Cǎo
42 大丁草的别名小火草、臁草
43 来源为菊科大丁草属植物大丁草Leibnitzia anandria (L) Nakai [Gerbera anandria (L)SchBip],以全草入药。开花前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备用。
44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短,下生多数细长须根,具辛辣味,有春秋二型:春型植株较矮小,基生叶丛生,莲座状,有长柄。春夏间抽花葶,初有白色蛛丝毛密生,后渐脱落。头状花序单生,边花舌状,淡紫色,中央花管状,**。秋型植株高大,秋季开花,仅有管状花。瘦果纺锤形,两端收缩。
45 性味苦,寒。
46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止咳,止血。用于肺热咳嗽,肠炎,痢疾,尿路感染,风湿关节痛;外用治乳腺炎,痈疖肿毒,臁疮;烧烫伤,外伤出血。
47 大丁草的用法用量03~1两;外用适量,研末外敷或捣烂敷患处。
48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5 《中华本草》·大丁草 51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
52 拼音名Dà Dīnɡ Cǎo
53 英文名Herb of Common Leibnitzia
54 大丁草的别名烧金草、豹子药、苦马菜、米汤菜、鸡毛蒿、白小米菜、踏地香、龙根草、翻白叶、小火草、臁草
55 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大丁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eibnitzia anandria (L) Nakai [Tussilago anandria L; Gerbera anandria (L) SchBip]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56 原形态大丁草 多年生草本。植株有二型:春型株矮小,高820cm。叶广卵形或椭圆状广卵形,长26cm,宽155cm,先端钝,基部心形或有时羽裂;头状花序紫红色;舌状花长1012mm;管状花长约7mm。秋型植株高大,高3060cm;叶片倒披针状长椭圆形或椭圆状广卵形,长56cm,宽355cm,通常提琴状羽裂,先端裂片卵形,边缘有不规则同圆齿,基部常狭窄下延成柄;头状花序紫红色,全为管状花。瘦果长456mm,有纵条;冠毛长45mm,污白色或黄棕色。春花期45月,秋花期811月。
57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路旁、林边、草地、沟边等阴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我国南北等地。
58 性状性状鉴别 本品卷缩成团,枯绿色。根茎短,下生多数细须根,植株有大小之分,基生叶丛生,莲座状;叶片椭圆状宽卵形,长255cm,先端钝圆,基部心形,边缘浅齿状。花葶长819cm,有的具白色蛛丝毛,有条形苞叶。头状花序单生,直径2cm,小植株花序边缘为舌状花,淡紫红色,中央花管状,**,植株仅有管状花。瘦果纺锤形,两端收缩。气微,味辛辣、苦。
显微鉴别 根横切在:表皮细胞1列,常显淡棕色或棕色,可见多数根毛或其残基,赤为淡棕色或棕色。皮层薄壁组织宽厚,有时可见裂隙(根的较粗部分);内皮层细胞1列,凯氏点明显。中柱鞘细胞1列。外韧型维管束,韧皮束常为45;初生木质部常为45原型,次生木质部少量(根的较粗部分)。中心为较小的髓。
叶横切面:上、下表皮细胞各1列,角质层较厚;气孔多见于下表皮;可见多细胞非腺毛或基残基(下表皮龙多),非腺毛顶细胞甚狭长,盘绕扭曲。叶肉叶未见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分化,唯上表皮下的细胞排列更紧凑、规整;两侧叶肉组织常相连于主脉处上表皮下。主脉处下表皮下可见约1列细胞组成的厚角组织(或不明显)。主脉维管束圆形,木质部上方及韧皮部下方可见厚角组织。
59 化学成份本品地上部分含苯并吡喃类化合物(benzofurans)[1],及野樱甙(prunasin),5甲基香豆粗4OβD吡喃葡萄糖甙(5methylcoumarin4OβDglucopyranoside)[2],大丁甙(gerberinside)[3],大丁甙元(4hydroxy5methylcoumarin),大丁双香豆粗[3,3methenebi(4hydroxy5methylcoumarin)],琥珀酸(succinic acid),木犀草素7βD葡萄糖甙(luteolin7βDglucoside),大丁纤维二糖甙(5methylcoumarin4cellobioside),大丁龙胆二糖甙(5methlcoumarin4gentiobioside),蒲公英赛醇(tarax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4],3,8二羟基4甲氧基香豆精(3,8dihydroxy4methylxycoumarin),3,8二羟基4甲氧基2氧代2H1苯并吡喃5羟酸(3,8dihydroxy4methoxy2oxo2H1benzopyran5carboxylic acid),5,8二羟基7(4羟基5甲基香豆粗3基)香豆精[5,8dihydroxy7(4hydroxy5methylcoumarin3yl)coumarin][5]。
510 大丁草的药理作用1抗菌作用 体外试验(杯碟法),大丁草水煎剂(10%50%),大丁甙和甙元(5×1042×103),大醒草成分Ⅰ、Ⅱ、Ⅲ、Ⅵ、Ⅸ区以及乙醇提取物中分离的结晶5甲基香豆精4OβD葡萄糖甙对金**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等均显示有不同程度的抗菌活性[13]。小鼠腹腔注射水煎剂或醇浸剂5g/kg及大丁甙40240mg/kg对绿脓杆菌感染也有一定疗效;大丁甙抗绿脓杆菌ED50为462mg/kg[1]。
2对网状内舌皮系统吞噬作用 大丁甙2056mg/kg腹腔注射能增加家兔及小鼠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1]。
3毒性 大丁甙给小鼠腹腔注射200500mg/kg,3d内无死亡,给家兔静注20mg/kg,每日2次,7d后血液、肝肾功能未风异常[1]。
511 鉴别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粗粉05g,加乙醇10ml,浸泡过夜,过滤,滤液于白瓷皿中挥干,滴加5%香荚西酣浓酸溶液,放置呈紫红色。
(2)取本品粗粉05g,加乙醇5ml,温浸10min,滤过,滤液1ml,加3%碳酸溶液1ml,在沸水浴中加热3min,冰浴冷却,加新配制的重氮试剂2滴,显红色。
512 性味味苦;性寒
513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消肿。主肺热咳嗽;湿热泻痢;热淋;风湿关节痛;痈疖肿毒;臁疮;早蛇咬伤;烧烫伤;外伤出血
514 大丁草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或泡酒。外用:适量,捣敷。
515 各家论述1《贵州民间药物》:治风湿麻木。2《贵州草药》:驱风除湿,止咳喘,解毒。
516 摘录本文2023-08-03 19:15:3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