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师大宝藏丨不看不知道,原来图书馆里还藏着这么多秘密?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探秘师大宝藏丨不看不知道,原来图书馆里还藏着这么多秘密?,第1张

前不久热播的《国家宝藏》里,

那一件件精美的文物是否让你惊叹不已、啧啧称奇?

古老的文物背后,

蕴含的是一段段或热血沸腾、或凄美哀婉的历史与故事。

在北师大图书馆古籍精品展室——弘文轩里,

同样陈列着一件件珍贵而神奇的宝藏,

等待着你的探索与挖掘。

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为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馆藏古籍逾40万册,其中130种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宋元古椠,明清精刻,名家稿抄本、批校题跋本等,均弥足珍贵。

弘文轩是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展示馆藏古籍精品的重要窗口,图书馆员定期规划主题,精选藏品,向读者展示馆藏古籍的收藏历史及历代古籍精品。

下面,就随教务老师一起,开启古籍探索之旅吧~

△▴

弘文轩

思古·馆藏精品

首先是“镇馆之宝”——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七卷(存卷二)。这是馆藏中年代最早的文献,出自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是典型的八世纪唐写本。总长度超过九米,首尾完整,书法工致,同名的写经在敦煌遗书中并不多见。参照文化部公布的《敦煌遗书定级标准》、《古籍定级标准》,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除了“镇馆之宝”,馆内还按照唐宋元明清的历史发展顺序展示了经卷、文集等,透过暗黄的书页,仿佛能够看到那些默默守护着这些脆弱的纸张与卷册的书生们,因为敬畏与热爱,才得以让一卷卷古籍得以穿越兵火燹灾,渡过重重浩劫,一直流传到了今天。

溯源·师大变迁

在馆藏源流展中,我们可以看到一方方红色的印章。这些钤印在书籍上的馆藏章,记录了北京师范大学在历史上各时期的更名历程,见证了北京师范大学百年的历史变迁。

京师优级师范学堂首任监督陈问咸的题记、京师优级师范学堂藏书印

启功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概况》(1989年)中提到本校图书馆“聚合旧师大、旧女师大、旧辅大所藏”。其中“旧师大”和“旧辅大”分别指1952年院校调整前的北京师范大学和辅仁大学。“旧女师大”即民国时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这三所学校的馆藏共同构成了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的基础。

钤印:“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所藏图书”

流传·经典永存

除了古籍,弘文轩还藏有许多影印本的经典书籍,包括《琵琶记》、《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等,在书页的翻动间,将经典流传。同时,馆内还展示了木活字、锡活字等珍贵藏品,让每一个参观者在了解历史的同时惊叹于古代人民的智慧,通过这一件件陈列的实体,穿越浩瀚的时空感受情感的共鸣。

地点:主馆地下一层弘文轩(须乘馆内东侧工作用梯前往)

开放时间:每周四上午8:30-11:30

参观办法:

1仅接待校内10人以上团体预约参观。

2填写《弘文轩展室参观申请表》,并至少提前3个工作日发送至

hongwenxuan@libbnueducn。

参观须知:

1受场地人数限制,如预约时段人数过多,可能会调整参观时间。

2进入展厅前须存包,食品饮料、打火机等易燃易爆物品不得带入展厅。

3请勿触摸展品,请勿大声喧哗并将手机设置为静音。

4展厅内谢绝拍照。

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https://www87dhcom/xl/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国家图书馆典藏网文是一个真实存在的网站。这个网站是由国家图书馆举办的,旨在收录和典藏一些珍贵的历史文献、老书、古籍等等,并开放给全国人民进行阅读。它的存在也得到了国家图书馆相应部门的认可和支持。通过我所学到的知识,我可以解释此结论的原因是,国家图书馆作为全国最大的图书馆,一直以来都在致力于传承和保护中华文化遗产的事业。在这个大背景下,国家图书馆典藏网文为一些珍贵的文本提供了专业的典藏和保护,同时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方便的数字化阅读平台。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国家图书馆典藏网文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继续延伸更多的内容,比如说,我们可以介绍一下国家图书馆的历史背景、典藏网文的收录内容、以及网站的使用方法等等。这些内容可以有助于进一步加深我们对国家图书馆典藏网文的了解。

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有《大司徒噶玛丹贝尼吉编年传》(藏文)、《劝诫亲友书注释》(藏文)、《御制表忠录》(满文)等。

《大司徒噶玛丹贝尼吉编年传》由八邦寺噶玛才旺更却阿顿丹培整理完成于1774年6月14日,传记二十岁前部分由大司徒亲自撰写,1724—1734年间事实,根据司徒本人日记与采访事关人员进行编写。1734至1774年,又抄自大司徒的日记。为了文字结构一致,全传忠实原记录,可信度很高。

《劝诫亲友书》由大乘佛教中观学派之创始人龙树著,已有藏、汉译本。龙树一生中撰写了数目惊人的阐释三藏四续密意之论典,包括以理证之道宣说趋入佛法圆满精华大乘道之圆满菩提道次第等。

《御制表忠录》,满文本,清世祖(福临)辑,顺治十三年(1656)内府刻。该书所辑为明嘉靖年间杨继盛《请罢马市疏》、《请诛贼臣疏》两篇著名奏疏的全文,劝勉官员学做忠谏之臣。

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是中国为建立完备的珍贵古籍档案,确保珍贵古籍的安全,推动古籍保护工作,提高公民的古籍保护意识,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和合作。而由文化部拟定,经批准后公布的一份名录,主要收录范围是1912年以前书写或印刷的,以中国古典装帧形式存在,具有重要历史、思想和文化价值的珍贵古籍,以及少数民族文字古籍。

迄今中国共有11375部国家珍贵古籍,分别于2008年3月1日、2009年6月9日、2010年6月11日和2013年3月8日公布。2023年2月8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知识库在国家图书馆正式发布上线。综合应用了数字人文的多项技术,将珍贵古籍名录书目数据重构为知识库,以多维度知识图谱等多种可视化形式展示,以数字手段实现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功能。

11月30日,国家图书馆发布公告,已通过“中华古籍资源库”累计发布各类古籍资源总量达10万部/件,包括馆藏善本古籍、普通古籍、甲骨、敦煌文献、碑帖拓片、西夏文献、赵城金藏、地方志、家谱、年画、老照片等,以及馆外、海外征集古籍资源,读者无需登录即可访问阅览。

其中,“数字古籍”数据库通过全彩影像数字化和缩微胶卷转化影像方式建设,发布国家图书馆藏善本古籍和普通古籍,从2016年9月28日起陆续上线,目前已发布馆藏古籍2万余部;“数字方志”数据库中的地方志文献为我国所特有,也是国家图书馆独具特色的馆藏之一,所存文献数量与品质很高,该数据库以国家图书馆藏地方志文献建设,目前发布馆藏方志资源6528种。

在“中华古籍资源库”主页面,读者可使用高级检索,各子库组合检索,还可选择书名、著者、索书号等精确和组合检索。通过点击检索结果中的题名,可进入全文阅览界面;点击需要阅读的册次,可阅览整册全文影像。同时,使用页面各种阅览工具,可实现页面切换、放大阅览等功能。

教务老师了解到,读者可通过多种形式进入“中华古籍资源库”,包括登录国家图书馆主页,点击“中华古籍资源库”进入主检索界面,或在“特色资源”栏目中点击“数字古籍”等各子库;或在国家图书馆主页面,选择“资源”选项,点击“古籍”, 进入古籍资源列表,点击“中华古籍资源库”,进入检索主页面。

文/北青-北京头条教务老师 张知依

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https://www87dhcom/xl/

贾贵荣

贾贵荣,1961年12月出生于山东定陶。1983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1987年获得历史学硕士学位后入职山东省图书馆,从事古籍整理编目与研究工作。2000年1月入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原书目文献出版社,今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从事古籍影印编辑出版工作。2003年起担任编辑室主任,2004年获评编审。2007年担任出版社总编辑助理,2008年担任副总编辑。2012年担任总编辑。

中文名:贾贵荣

国籍:中国

民族:汉

职业:编辑

毕业院校:山东大学

主要成就:第三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代表作品:《疑年录集成》《日本藏汉籍善本书志书目集成》等

工作履历

1987年7月——1998年12月,山东省图书馆古籍部

2000年1月——至今,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论著及获奖

主要论著

1、《春秋经》与北宋史学《中国史研究》1990年1期

2、略论地方灰色文献的几个问题《图书馆论坛》1999年2期

3、儒家文化与秦汉封禅《齐鲁学刊》2000年4期

4、《泰山文化探秘》(第一主编)山东友谊书社1991年

5、《中国古代名物大典》(主编《函籍类》)济南出版社1993年

6、《中华文化世家齐鲁卷》(副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获奖

1、《清文海》(全100册)获第六届“优秀古籍图书奖”一等奖(2011年);

2、《国家图书馆藏钞稿本乾嘉名人别集丛刊》(全38册)获第六届“优秀古籍图书奖”二等奖(2011年);

3、《上海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全240册)获2011年度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一等奖(2012年);

4、《南京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全170册)获2012年度“优秀古籍图书奖”一等奖(2013年);

5、《历代文庙研究资料汇编》(全14册)获2012年度“优秀古籍图书奖”二等奖(2013年)

6、《历代陶文研究资料选刊》(全3册)获第一届“优秀古籍图书奖”二等奖(2006年);

7、《地方经籍志汇编》(全46册)获第四届“优秀古籍图书奖”二等奖(2009年);

8、《地方志灾异资料丛刊·第一编》(全12册)获第六届“优秀古籍图书奖”二等奖(2011年)

9、《中国丛书知见录》(全6册)获第一届“优秀古籍图书奖”一等奖(2006年);

10、《古籍珍稀版本知见录》获第一届“优秀古籍图书奖”二等奖(2006年);

11、《老子绎读》获第二届“优秀古籍图书奖”一等奖(2007年);

12、《清代方略全书》(全200册)获第二届“优秀古籍图书奖”二等奖(2007年);

13、《哲人其萎风范永存——任继愈先生追思录》获第六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奖(2010年);

14、《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成就》获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11年)

15、1991年论文《春秋经》与北宋史学(《中国史研究》1990年1期)获山东省社会科学联合会颁发的“第六届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16、1994年《中国古代名物大典》(“函籍卷”主编济南出版社1993年)获“第八届中国图书奖”

在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工作

贾贵荣同志现任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总编辑,1987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获中国古代史专业硕士学位,入职山东省图书馆古籍特藏部。2000年进入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历任古籍影印编辑室主任、总编辑助理、副总编辑,2004年获评编审。

贾贵荣同志长期从事古籍整理和出版工作,成功申报了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出版规划项目10项,主要有《地方志灾异资料丛刊》、“著名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系列”“中国古籍珍本丛刊系列”,完成申报出版国家古籍出版补贴项目10种,主要有《九通拾补》《清代方略全书》。累计策划或参与策划历史文献影印类选题100余种,主持编辑的古籍影印丛书30余种,主要有《疑年录集成》《宋元版书目题跋辑刊》《日本藏汉籍善本书志书目集成》《九通拾补》《历代石经研究资料辑刊》《历代名人谥法谥号文献辑刊》。

根据载体类型收费不同,如果是重新影印出版的,同普通复印,A4一张02元,如果是缩微品,还原A4一张1元,如果是原件的古籍那么就不能提供复印,只能翻拍之类,具体价格视版本不同。没有VIP之类的说法。

崔法珍:金代潞州崔进之女。她在山西、陕西部分地区断臂化缘,募资刊刻《赵城金藏》,大约在金熙宗皇统9年(1149年)前后,于天宁寺组成“开雕大藏经版会”负责刻造,到金世宗大定13年(1173年)完工,历时约30年方成。

基本介绍 本名 :崔法珍 别称 :宏教大师 所处时代 :金 出生地 :潞州长子县 主要成就 :募资刊刻《赵城金藏》 个人生平,赵城金藏,石刻来源,前世今生,历史记载,无名贡献, 个人生平 崔法珍:金代潞州崔进之女。她在山西、陕西部分地区断臂化缘,募资刊刻《赵城金藏》,大约在金熙宗皇统9年(1149年)前后,于天宁寺组成“开雕大藏经版会”负责刻造,到金世宗大定13年(1173年)完工,历时约30年方成。金藏刻成后,崔法珍于大定十八年(1178年)将印本送到燕京,受到金世宗的重视,在圣安寺设坛为崔授比丘尼戒。3年后,崔又将经版送到中都(即今北京)印刷流通,总计168113万板,6980卷。为表彰她的功绩,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崔法珍被赐紫衣,并受封为“宏教大师”。可叹的是,做出重大贡献的崔法珍在《赵城金藏》的题跋中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 赵城金藏 在北京国家图书馆新馆的一间藏书库里,一排排书柜比肩而立,里面的卷轴码放齐整。不论春夏秋冬,室内温度始终保持在20摄氏度,淡淡的书香弥漫。这里珍藏的是一部长达4813卷的金代汉文大藏经《赵城金藏》,它名列国图四大镇馆之宝,与之比肩的是《永乐大典》、《敦煌遗书》和《四库全书》。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安世高、鸠摩罗什、玄奘、义净等大师将佛教典籍翻译成汉语之后,千百年来,佛藏的集成工作一直没有间断。以唐代《开元释教录》为基础,宋代出现了我国第一部佛教大藏经即《开宝藏》,之后又陆续出现了《赵城金藏》、《永乐北藏》等多部大藏经。这些出自不同时代的大藏经系统地保留了数量庞大的佛教经典,形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独树一帜的大藏经文化,也使得中国成为目前世界上保留佛教经典最完整的国家。 石刻来源 在诸多大藏经中,《赵城金藏》因其不可思议之发心、不可思议之命运,蕴含了不可思议之传奇。 原来,在洪洞广胜寺里藏有众多历代经卷,由于金、元年间多年战乱频仍,地属金国的山西,又处在战争的前沿。不仅给百姓带来了灾难,被称为“净土”的佛门,也难以得到安宁。兵灾所及,生灵涂炭,僧侣逃亡,许多寺院经卷散失,被抢、被焚。地处霍山脚下的广胜寺当然也难以幸免。

金朝虽是“海内用兵,宁岁无几”的朝代,但从海陵王到世宗、章宗,也有一段较为稳定的时期,佛教的发展又渐兴盛。修复和重刊散失的典籍就成了各寺院和佛门信徒的一项当务之急。这就有了民女崔法珍断臂劝募刻经的动人故事。

关于崔法珍“断臂劝募”,《赵城金藏》的跋文年序中,记述了这位民女主持募化刻印这部煌煌巨著的始末。 据载,她是在金熙宗皇统九年(1149年)开始断臂劝募的。募化地主要在山西和陕西两省。她从山西河津出发,过黄河,到秦地白水、昆沙镇、蒲城,后又返回晋南,历太平、解州、安邑、夏县、翼城、猗氏、荣河、万泉、临汾等地,后又南行至芮城、平陆,旁涉晋东南的潞州、长子等地,关于她劝募的行踪路线,在《金藏》跋文年序中也有记述。 就像一个苦行僧那样,她一路行走,一路行募,她的行为终于感动了许多人。不少信徒纷纷施钱、施树、施骡,施布,倾其所有,有的甚至以破产相赠。就这样,民女崔法珍以刚强的信念,坚韧不拔的意志,甩一条独臂,在深沟大壑,在荒岭野村,无论寒暑,风霜雨雪,不倦地行走着,行走着。从金熙宗皇统九年,到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年)劝募完成,共经历了24年。这24年,她走了几十万里路,经受了多少苦难,谁能说得清! 雕刻大藏经的经资终于化募筹齐了,崔法珍又忙着招募工匠,终于在山西解州(今运城市解州镇)静林山天宁寺动工了。 崔法珍主持刻印的大藏经,基本上是《开宝藏》的复刻本,全部经卷总共1379部、6943卷,达6000多万字。金大定十八年(1178年),天宁寺的雕刻印制完成。 为了一部大藏经,崔法珍从断臂劝募,到刻印完成,竟是历经了29年!29年的风雨沧桑,29年的含辛茹苦,民女崔法珍从青丝满头,竟到了双鬓染霜! 崔法珍将印本送到燕京,受到了金世宗的接见,并在圣安寺设坛为她授比丘尼戒。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她又将经版送到燕京,印行流通。两年后,崔法珍被赐封为紫衣弘教大师。闻名于世的《赵城金藏》,即由崔法珍的刻本而来。 民女崔法珍(弘教大师)功德圆满,她的贡献名垂千古! 崔法珍发誓愿雕造藏经 最初敕赐弘教大师雕藏经板院记 前世今生 2011年04月29日 《赵城金藏》是中国国家图书馆镇馆之宝,物换星移的时空坐标中,这部古籍究竟因何而珍贵?它的前世今生有过怎样惊心动魄的传奇经历?那个打造国宝的金代长治女人,有过怎样非凡的人生?采访组在古籍的引领下,重返历史现场,撩开时间的面纱…… 《赵城金藏》的前世今生 1998年,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节目以《两卷佛经的传奇故事》为题,播出了两卷《赵城金藏》一段不平常的经历。节目中称:《赵城金藏》是中国国家图书馆镇馆的四大珍藏之一,最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如此鸿篇巨制、印制精美的佛教全集发起者,竟然是金代长治的一位普通百姓之女,她的名字叫崔法珍。 她有怎么样异乎寻常的人生?也许是她笃信佛教,也许她惊世骇俗,也许她命运坎坷……总之,崔法珍毅然选择的是一条艰苦卓绝而又不被常人理解的道路。带着种种猜想,采访组踏上了寻访之旅,企图在这位传奇女子走过的大地上,触摸到历史的年轮,还原《赵城金藏》的前世今生。 6月9日,我们驱车来到了沁源县阎寨。这是一个依山傍水、风光旖旎的小村,它的每寸土地、每块石头,都留下了光辉灿烂的足迹,它曾是 太岳区党委、决死一纵队司令部、太岳军区司令部的驻地, 、陈赓、安子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此战斗、生活过,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史料,其中也包括抢救《赵城金藏》。 1942年4月27日夜晚,八路军人背马驮,将《赵城金藏》安全运出寺,战士们一边背着经卷,一边与敌人周旋,为保护经卷,刘元璋等同志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且不说八百年的无数劫难,仅在抗日战争的八年中,侵略者垂涎、国民党的争夺,《赵城经藏》几易其手,可谓是历尽劫波!1949年的春天,北平刚刚解放,中央便电令太行行署将《赵城金藏》运至北平,交北平图书馆收藏。至此,《赵城经藏》运交北平图书馆保存,才结束了一年多颠沛流离的命运。 千年古籍的旷世劫难 一窗昏晓,万卷古今。千年的古籍也是一种生命的延续,是人类文明的守望者,任何一次的寻访,都是一次与历史的一次对话,这对话穿越久远的时空,绵延不绝。 沁源一位知情者告诉我们,六十多年前,稀世国宝《赵城金藏》现于乱世,从此揭开了一段离奇的身世传奇。1934年12月,南京《国风》杂志报导此藏的发现。之后,日僧曾专程来广胜寺以每市尺一元银圆的高价收买《赵城金藏》,未遂。后来,日本僧人专程来到广胜寺,要以22万银元收买这部藏经,遭到护法僧人的断然拒绝。1937年9月,日军侵入雁北,国民党军长李默痷驻守赵城,找广胜寺住持和尚力空法师,准备运走《赵城金藏》,力空与当地绅士不允,并将《赵城金藏》全部封存于飞虹塔内。 1938年2月26日,日军占领赵城,广胜寺已在日军占领区内,离日军道觉村据点仅一公里。1940年至1941年间,日军多次询问供养在广胜寺的《赵城金藏》。1942年春,日本 派遣“东方文化考察团”来赵城活动,驻道觉村的日军向寺内提出要于农历三月十八庙会期间上藏有佛经的飞虹塔游览。 国宝有难!晋冀豫边区太岳二地委书记史健指示:一定要在敌人登塔前将《金藏》转移出来。1942年农历三月十四的晚上,八路军抢运队伍编成若干小组,并拉开距离,轻步前进。经过一夜的奔波,四千余卷《赵城金藏》于4月28日被转移到了地委机关驻地安泽县亢驿村。由于日军发动了“五一大扫荡”,经卷未能按计画运往太岳区委所在地。反扫荡结束后,经卷方被送至太岳区委驻地沁源县。 上党人用艰苦和毅力镌刻了这一举世无双的文化瑰宝,同样,上党人用鲜血和生命保护了这一举世无双的文化瑰宝。今天,我们寻访到了很多国宝背后的故事,始终为这片神气的土地充满自豪、感叹和敬仰。 民间完成的文化工程 有着如此传奇背景的《赵城金藏》,它所依据的藏经版本是什么呢?如果我们将它放在佛经的历史长河里进行考量,《赵城金藏》又有着怎样的地位? 存世古籍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赵城金藏》成书于金大定十八年,是我国大藏经中的孤本。因其雕刻于金代,故称《金藏》,又因原藏于山西洪洞县赵城镇,故称《赵城金藏》。现存4813卷,卷轴装。这部经藏在文物学、佛学、印刷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极高,它几乎涉及了中国古代哲学、历史、文学、建筑、天文、历算、医学、艺术等所有领域。 《赵城金藏》是宋代《开宝藏》的复刻本。《开宝大藏经》是我国第一部木刻大藏经,收录了唐朝玄奘法师从印度取回的佛经。然而岁月沧桑,千百年后,大藏经已经损毁殆尽。《赵城金藏》的重现,不但让世人重新看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大藏经的原貌,更为中华文明的薪火相传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样的文化壮举,在历史上也只有《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可以媲美。然而,《永乐大典》、《四库全书》都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举全国之力修纂而成。那么《赵城金藏》到底是由谁组织雕刻的呢?在金代,雕版印刷还属于一种尖端科技,仅仅凭民间女子的一己之力怎么完成如此巨大的文化工程呢? 《永乐大典》中记载,金代潞州民女崔法珍,把自己的一只胳膊断掉,然后在民间化缘。为了一部大藏经,崔法珍从断臂劝募,到刻印完成,历经29年。29年的风雨沧桑,29年的含辛茹苦,民女崔法珍从青丝满头,竟到了双鬓染霜。全部经卷总共1379部、6943卷,达6000多万字。 在崔法珍的故里长子县,像这样非常精美的佛像残件很多。 历史记载 潞州长子县崔进之女,名法珍,自幼好道,年十三岁断臂出家,尝发誓愿雕造藏经,垂三十年方克有成。大定十有八年,始印经一藏进于朝。奉敕旨,令左右街、十大寺僧,香花迎经,于大圣安寺安置。既而宣法珍,见于宫中尼寺,赐坐设斋。法珍奏言:“臣所印藏经,已蒙圣恩,安置名刹。所造经板,亦愿上进,庶得流布圣教,仰报国恩。”奉诏许之,乃命圣安寺为法珍建坛,落发受具,为比丘尼,仍赐钱千万,洎内阁赐五百万,起运经板。至二十一年,进到京师,其所进经板,凡一十六万八千一百一十三,计陆千九百八十为卷,上命有司,选通经沙门导遵等五人校正。至二十三年,赐法珍紫衣,号弘教大师。其导遵等,亦赐紫衣德号。其同心协力雕经板杨惠温等七十二人,并给戒牒,许礼弘教大师为师。仍置经板于大昊天寺,遂流通焉。韪哉!眷遇之隆,古未有也。自昔释迦如来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灵山演法,各随众生根器利钝方便,分别大小乘教,为世津梁,后人因之,识心达本,悟无为法者,不可以数计矣。然教法之兴,虽系于人,亦由其时。自汉明帝,历魏晋以来,虽有释氏经典,所传由未广也。其后,玄奘、义净二大士跋涉轇海,至天竺国,不惮艰苦,磨以岁月,得经教焉。自是震旦佛法备矣。是以城邑山林、精蓝塔庙,或建宝藏,或为转轮,安置经典,为世福田,若缁若素,书写受持,顶戴奉行者,无处无之。盖如来本愿,欲使众生见闻而获福也。然今弘教大师备修苦行,以刊镂藏板为本愿,于是协力助缘刘法善等五十余人,亦皆断臂,燃臂燃指,刳眼割肝,至有舍家产、鬻男女者,助修经板胜事,始终三十年之久,方得成就。呜呼,可谓难也哉!己门人慧仁等,具言刊经本末,谒文于东平赵渢述记,时岁次己丑。仙林讲寺祇殿鲍善恢为是本寺藏典缺少,尝往碛砂、妙严二刹印补,见彼经板皆有朽烂欠缺,发心备板,化募众缘,命工刊补,幸获完备。今善恢自思,刊补小缘,经于岁月,率难成就。想当时弘教大师自幼出家,断臂设誓刊刻藏板,始终三十年方得成就,实为世间第一稀有功德。而复遇金世宗皇帝敕赐钱及号记焉。善哉!得非有是道,复有是人,有是人,复遇是时,此其所以成难成之功,庶不负如来付嘱之意。呜呼!前哲之功,于斯盛矣!惧夫久而泯其所由,无传于世,因而刊之,使后贤观其所由,遂不昧弘教大师之功也耶! 时永乐九年岁次辛卯孟冬望日杭州仙林万善戒坛祇殿善恢谨题。 此藏卷轴之富,工事之巨,原刻历三十载星霜,补雕劳十余路僧众,创此伟业者,宁遂湮没不彰乎?理决其不然也。 无名贡献 崔法珍是个传奇。采访组的寻访箭头指向了长子县。我们再次跨越时空,审视著这位谱写了传奇的长治古代的女子。这位普通民女,竟然创造了中国文化史上的辉煌壮举。更让人感叹的是,作出如此重大贡献的崔法珍,在《赵城金藏》的题跋中,却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 崔法珍是山西潞州长子县人,其父名崔进。法珍自幼就喜欢佛教,13岁时发愿向佛,断臂出家。她出家之后,发誓要雕造大藏经,感动了乡里,不少信徒纷纷施钱、施树、施骡,施布,倾其所有,有的甚至倾家相赠。就这样,民女崔法珍以刚强的信念,坚韧不拔的意志,甩一条独臂,在深沟大壑,在荒山野岭,无论寒暑,风霜雨雪,不倦地行走着,行走着。从皇统九年一直走到大定十三年,这24年,她走了几十万里路,经受了多少苦难,谁能说得清! 6月10日,采访组来到了沁源县灵空山顶峰,远远望去,平阳大地尽收眼底。沁河、霍泉伏流八十里,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上党大地,在河流蜿蜒的步履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崔法珍奔波在灵山秀水间的身影……多少惊叹与感动,始终涌动在山水间。 她年纪轻轻,居然断掉了自己的一只臂膀,这真是一个非常女子的非常之举。何以如此决绝?一定是源自于她内心的那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上党人的忠勇和刚烈由此可见一斑。今天,无论沁源人还是长治人,依然传承著这样的忠勇和刚烈,从这些平凡百姓的脸庞上,也许我们可以遥想,八百年前,崔法珍同样的青春面孔,同样的青春岁月……

 在各种收藏门类中,古书是最早的收藏品之一。那么古书收藏的知识是什么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古书收藏的知识,希望对您有用。

古书收藏的知识

 按照图书所有者性质的不同,中国历史上藏书系统可分为四类:官藏(即国家藏书)、私藏(即私人藏书)、书院藏书和寺院藏书。

 有确切记载的我国的国家藏书起于周朝,著名的思想家李耳(即老子)是已知最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当时馆长称为“守藏室之史”。到了秦代,国家藏书处称为“石室”。汉代初年,广征图书,并设立六处公藏图书处,即太常、太史、博士、延阁、广内和秘室。三国魏国设有秘书、中、外三阁国家藏书处,晋沿魏制,国家收藏图书归兰台和秘书两处。到隋唐两宋,国家藏书更加丰富,但却因朝代的更叠或意识形态的原因,而使国家藏书受损。到元代,先崇道贬佛,后崇佛贬道,将《道藏》大统《玄都宝藏》连书带版全部焚毁,以至今日,元《玄都宝藏》只有一二页残片留于世间。明代是中国古代藏书的一个兴盛时期,不只国家藏书,而分封的各藩王也大多喜藏书、刻书,从属性上讲,藩王藏书也是介于官藏与私藏之间的一种藏书形式。到了清代,才是中国藏书——不论公藏、私藏——的黄金时代,其藏书规模及其藏书研究都远胜于列代。

 书有水、火、兵、虫“四厄”。随着时代的发展,越古的书收藏难度越大,故善本的范畴也随之后延。清末藏书家叶德辉说:“南宋人重北宋本,元明人重宋本,国朝收藏家并重元明本。”从而说明了历代藏书的范畴。

 在中唐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初,主要用于印刷佛经、字书和历书等。到北宋,印刷书才逐步取代抄本、写本而成为书之主流,于是隋唐五代及其之前的写本就成为宋人眼中的古书了。但宋初距今已逾千年,宋之前的古本流传至今已近绝迹。上世纪初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才使得今人可以得见晋唐之珍籍,这些珍本今日仍有机会收藏到,有实力的朋友,当然应当买这些遗珍。

 至明代中叶,宋版书就已经是清中藏书家追求之物了,虽然宋代刻书达数万种,但到这时就稀见难得了。由于宋人刻书态度严肃,刊刻和印刷水平均很精良,所用纸墨也十分考究,再加上文化气息浓厚,自然成了明代藏书家珍藏之物。当时官府藏书也大增,明正统六年,杨士奇查勘文渊阁藏书,编出《文渊阁书目》,著录了图书43200余册,7000余种。可惜政府藏书疏于管理,到万历三十三年再查文渊阁藏书时已十不存一了,再加上明末战争,这些藏书基本上全部毁失了。

 私人藏书在明代大为兴盛,明开国之初分封藩王,他们由于不掌兵权,再加上皇帝赏赐大量宋元留下的善本,故多位藩王热心于藏书活动,如周王朱和宁王朱权都珍藏有大量珍籍秘本,尤其朱五世孙朱睦桔收购了山东章丘李开先的藏书,在开封筑万卷堂,成为皇族中最有名的藏书家。

 明代有名的藏书家有数百人,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也有十余家,尤其私家藏书楼的兴起,使得私家藏书更加规范化,著名的有宋濂的青萝山房,藏书8万卷以上,叶盛的竹堂,以藏有抄本著称,藏书22700卷。叶氏尤其著名的是他的一方藏书章,章文是:读必谨,锁必牢,收必审,阁必高。子孙子,惟学,借非其人,亦不孝。范钦的天一阁,在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于家乡鄞县建天一阁藏书楼,藏书7万余卷。天一阁至今保存完好,为我国保存至今最古老的藏书楼。明代其它著名的还有胡应麟的二酉山房,祁承邺的澹生堂、毛晋的汲古阁、钱谦益的绛云楼等。

 清代是中国古代藏书的鼎盛时期,无论公藏私藏都发展到了顶峰。清初皇帝对文化事业十分重视,除翰林院、国子监有大量藏书外,内府也分别珍藏了大量典籍,如皇史收藏本朝实录、玉牒与《大清会典》;昭仁殿专收宋、金、辽、元、明的善本;武英殿所刻之殿版书均存于此。尤其为后世藏书家所追求的是“天禄琳琅”藏书。天禄琳琅是乾隆皇帝的藏书处,专藏宋元明珍籍善本,到民国年间,这些书被宣统挟带出宫,有些流散到民间。这些书在宫中都进行了重新装潢,五色织锦封面,宣绫包角,尤其一望便知是天禄琳琅之物的特殊处,因其在每册书的封面和封底衬页上都钤上“古稀天子之宝”、“八征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天禄琳琅”、“天禄继鉴”等五方玉玺,称之为“乾隆五玺”。天禄琳琅之书大部分都存在故宫、国家图书馆和台湾图书馆,留在民间的已如星凤,藏书家见之自当珍惜机会。

 清代的私家藏书更是藏书史上的黄金时代,出现了几百位藏书大家,如吴骞、孙星衍、汪宪、汪启淑、鲍廷博、卢文、朱彝尊、卢址、徐乾学等。尤其著名的大藏书家黄丕烈,他的藏书观点开一代风气之先,经他手批跋之书成为后世藏书家追捧之物。

 清代四大藏书楼的出现,尤其是其藏书观念,对后世影响深远。

 民国藏书无论从藏书方式还是藏书理念,都是清代的余续,也产生了多位大藏书家,如傅增湘、陶湘、李盛铎、周叔等,他们仍然是按照传统的方式来藏书,但是他们在藏书的分类方式上有许多新观点,可供今日藏书者借鉴。有兴趣深入探求藏书真谛的书友,可读一些他们所著的版本学、目录学和校勘学方面的专著。

 古今善本观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学术思潮,随着时代的变迁,善本书的范畴也在发生着变化。从西汉到清末,中国总计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这期间,总计出版了181755部各类书籍,合2367146卷。这些典籍历经各种磨难,留传至今约有不足8万部。又由于历代的翻刻和改刻,又产生出不同的版本,而只有在内容、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皆佳的善本才极具收藏价值。所以首先搞清楚哪些是善本,才是藏书选择的关键。

 朱弁在《曲消旧闻》中写道:“宋次道家藏书,皆校雠三五遍,世之藏书,以次道家为善本。”叶梦得《石林燕语》:“唐以前,凡书籍皆写本,未有模印之法,人以藏书为贵。书不多有,而藏者精于雠对,故往往皆有善本。”从以上可以看出,宋人认为精加校雠的书籍就是善本。明代和清代中前期,基本延续宋之善本标准。清末张之洞从读书角度谈出自己的善本观:“善本非纸白版新之谓,谓其为前辈道人用古刻数本,精校细勘,不讹不缺之本也。善本三义有三:一曰足本(无缺卷、未删削),二曰精本(精校精注),三曰旧本(旧刻、旧抄)。”当时的旧刻、旧抄指的是明嘉靖前的刻本及明蓝格抄本。

 建国以后,国家组织专家编撰《全国善本书总目》,制定了《全国古籍善本书总目收录标准和范围》,将善本标准归纳为“三性九条”。虽然有些专家对此有不同看法,但对藏书者来说,这种规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故录全文如下:凡是在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三方面,或其中某一方面具有特殊价值的,应是善本。具体是:1、元及元以前刻印、抄写的图书;2、明刻本和明抄本;3、清代乾隆及乾隆以前流传较少的刻本和抄本;4、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刻印的图书;5、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学派特点,或集众说较有系统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6、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件,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7、有名人学者亲笔批校、题跋、评论的刻本、抄本;8、在印刷上能反映我国古代印刷技术发展,代表一定时期技术水平的各种活字印本、套印本或有较精版画的刻本;9、明代的印谱,清代的集古印谱,名家篆刻的印谱(有特色又系足本或有亲笔题记的)。

清版古书收藏的知识

 传统意义上的藏书以收藏善本古籍为宗旨,善本的概念因不同时期或者不同的取舍而有所区别,但基本上仍是指刊刻精美、流传较少、艺术价值和文献价值高等几个方面,但同时善本古籍的市场价格也随之升高,因此追求善本古籍的收藏不但要求有较高的鉴别水平,还需要相当的经济条件。除善本以外,藏书界还将流传较广、年代较晚或者存世量较大的古籍习惯上称为“通行本”。通行本这一称谓的历史也很悠久,大概有了善本一词以后就相应而生了。不同的时代对通行本的定义也不尽相同,明清时期的通行本,今日已成为了善本。近代的藏书界将清代乾隆朝以后刊刻的一些书籍,包括清末的局本,统称“通行本”,这一概念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通行本”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据清末张之洞的说法,当属于善本求之难得,退而求其次。实际上清代中期以后有很多藏书家,将私藏宋元秘本翻刻成书,又称覆刻本或者影刻本。这其中相当多的书籍不但内容十分重要,且形式上也保存了宋、元善本的不少风貌,只是生产年代较晚,流传广泛,历来是“通行本”中引人注目的内容。其中如黄丕烈刻宋严州本《仪礼郑注》、翁方纲翻刻本《淳熙隶韵》、阮元影刻《古烈女传》、嘉业堂刻本《史记》等,一直为藏书家所珍爱。清代的翻刻本,目前市场价格大约二三百元一册,价格适中,很有收藏潜力。目前有些拍卖行中经常推出此类拍本,似当引起重视。

 清代中期以后,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逐渐向中国传播,其中西方宗教作品通过传教士途径得以输入。在上海土内湾一带(即今日的徐家汇),开始使用德国海德堡的石印技术,最初是用于印刷宗教宣传品,后为上海点石斋等书肆用来印刷《康熙字典》、《紫光阁英雄谱》等。石印技术是采用近代的油水分离法原理形成的一种新的印刷方法,不仅印刷周期短、生产效率快,而且有的由于采用照相制版,印刷成品也很逼真,且价格低廉,深受当时学人推崇,很快得以风行。清末刊行的石印书籍,大部分采用手工纸,单面印刷,为了降低成本,往往开本很少。这类书中如《点石斋画报》、《芥子园画谱》等印制精美,艺术价值并不低。值得一说的还有清末曾用石印技术印刷过一批开本较小的微型书籍,如《四书备旨》、《五经》等,大不盈寸,可握于掌中,十分有趣。晚清的石印书由于产量大,且历来为藏书家所不取,至今价格仍然很低,不过二三十元一册。但其中有些使用了很白很细的宣纸印刷。制作精良,有些内容也很有参考价值,加之此种石印技术今日也基本废而不用,估计此类书籍今后升值空间乐观,一般初入藏界的书友,不妨从此入手。

 清代刊刻发行的古籍存量非常大,但究其主旨,主要是官刻本、私刻本和书坊刻本三大范围。坊间刻本是民间书坊业的出版物,此类作品由于刊刻者的水平不一,因此同为坊刻但情况差异很大。由于坊间书业大部分以逐利为目的,所刻书籍一般粗糙者较多,且彼此翻刻、校对不精,因此历来不为藏书界所重。但坊刻本中也有一些上乘之作,如南京、苏州等地有些书坊,工匠水平较高,其中如苏州江氏又曾于清晚期开设文学山房,用木活字排印书籍,被称为清季活字版收山之作。又如天津文美斋于宣统时曾刻有《文美斋诗笺谱》,套色丰富,刀法精妙,是为清代版画的终结之作。

 官刻本是封建朝廷的地方官署出版物,其中殿版自不必说。以地方官署而言,由于行政设置不同,又有府、州、县各衙门的不同,清代中期以前,地方官署刻本,常注有“本衙藏版”的特别说明,此表示其地位的特殊。此类刻本多为“官箴”或者“则例”、“章程”三类,内容主要是涉及地方行政、居官心得和地方制度。但由于各地物料不同,组织各异,作为研究清代地方出版历史,颇具文献价值。关于清代晚期的“局本”,其中就有官方组织的,当属官刻本的延续,乃由清朝地方官吏,冀图振兴经义,讲求国文传统,访求造书,详加精校,刊刻成书以为惠取士林。此种官书在清末仍有数十家,在清代的出版史上,可谓独树一帜。另外还有一些“书局”,则为地方新兴出版机构,有些介之于官民之间,有些全系民间出版机构,如北京的开智书局、四川的锦江书局、上海的同文书局等等,这类书局,实际上已经取代了传统的书坊,成为了中国近代新兴出版业的前身。由于书局的情况复杂,对“局本”的评价历来也很有区别,但目前市场“局本”书籍价格仅为每册二二百元,加之其中有很多是内容详实、校勘精到之作,初入藏界的书友如果对此“局本”多有留意,或者会有不少收获。

 鸦片战争以后,洋务运动兴起,清代政府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这一时期,各地翻译引进了大批的西方政治、法律、科学、文化作品。最初由北京同文馆发端,由西洋传教士主持,中方人士协助,由官方组织出版了大量的国际法学作品,如美国传教士丁冠西翻译的《万国公法》、《公法会通》等,此后上海的制造局,在英国传教士傅兰雅主持下翻译了《法律医学》、《化学鉴原》、《英国水师章程》等等。此后外国政治、法律和科技书籍的翻译出版形成一种热潮,举国上下纷纷效仿。其中较为重要的有严复主持翻译的《法意》、张相文翻译的《契约论》等。甚至还出现了林琴南翻译的《黑奴吁天录》等一批文学作品。这期间大量的西方近代科技书籍被介绍到中国。在所谓“格致救国”的口号下,北京和上海还陆续出版了一些以宣传西学为宗旨的杂志,其中以在北京出版的《中西闻见录》和上海格致书局出版的《格致汇编》最有影响。这类书籍不但宣传了西方的科学与文化,而且印刷制作也有很多更新之举,其中有以传统技术雕版印刷的,也有采用石印技术印刷的,甚至还出现了铅活字排印和铜版插图技术。但可惜这些出版物印刷量一般不多,而且又因其具有较高的文献研究价值,百年以来,被各种公私图书馆网罗了大半,但近来市场上也偶可见到,其价格也在二三百元左右,但往往一露面即为藏界必得之书,可见识货者颇多矣。

 除了通行本之外,还有一些地方的书坊、刻字店、学校、寺庙甚至私人还刻印了大量的学生识字、讲评经义、唱本小曲和一些阴阳数术及劝善公德之类的书籍。有人将此统称为“俗本”,此类书籍内容俗败,刊刻粗糙,收藏价值不大,目前在各地旧货市场上,经常可以见到此类“俗本”,往往已经无数淘选,几成书渣。对于这种“俗本”,初涉收藏的可选来作为“样品”,但随着藏书经验的丰富,对“俗本”的认知也会逐渐改变。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