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学中国古代历史和国学,有没有这一类的讲座和书籍,有的话请列出名字来。
《名家推荐书目》
1.胡适开列的《中学国故丛书》目录胡适(1891~1962),早年留学美国,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62年病逝于台湾。著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尝试集》等。
1920年,胡适开列了《中学国故丛书》目录,列举古籍31种,以备中学生阅读。
《诗经》
《战国策》
《论语》
《庄子》
《荀子》
《楚辞》
《淮南子》
《论衡》
《左传》
《老子》
《墨子》
《孟子》
《韩非子》
《元曲选》
《史记》
《汉书》《明曲选》
杜甫
白居易
陶渊明
李白
韩愈
柳宗元
王安石
陆游
辛弃疾
关汉卿
欧阳修
朱熹
杨万里
马致远
2.胡适开列的《实在的最低限度的书目》1923年胡适应清华学校学生之请,开有《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收录图书约190种,后来根据它修订精简成《实在的最低限度的书目》。
书目答问/张之洞
九种《纪事本末》
老子/老子
墨子闲诂/孙诒让
元曲选一百种/臧懋循
缀白裘/玩花主人
西游记/吴承恩
淮南鸿烈集解/刘安
中国人名大辞典
中国哲学史大纲/胡适
四书韩非子/韩非
周礼
佛遗教经/迦叶摩腾、竺法兰等译阿弥陀经
宋元学案/黄宗羲
王临川集/王安石
王文成公全书/王守仁
章实斋年谱/胡适
新学伪经考/康有为
诗集传
左传/左丘明
乐府诗集/郭茂倩
宋诗钞/吴之振,吕留良,吴自牧编论衡/王充
法华经/鸠摩罗什译
坛经/惠能
明儒学案/黄宗羲
朱子年谱/王懋竑
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
崔东壁遗书/崔述
文选/萧统
全唐诗/彭定求等
宋六十家词/毛晋
宋元戏曲考/王国维
水浒传/施耐庵
儒林外史/吴敬梓
红楼梦/曹雪芹
荀子集注
3.梁启超开列的《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年轻时从师康有为,师徒力主变法维新,时称"康梁"。梁启超"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晚年讲学于清华学校等,曾任北平图书馆馆长。长于史学,颇多建树。著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概论》等。
1923年梁启超应《清华周刊》记者之约,拟就《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约160种。后来他又为"校课既繁、所治专门"的青年学生精简此书目,开列出《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
四书
书经(即尚书)
礼记/戴圣
老子/老子
易经
诗经
庄子/庄子
韩非子/韩非
史记/司马迁
后汉书/范晔
荀子/荀子
战国策
左传/左丘明
墨子/墨子
汉书/班固
三国志/陈寿
资治通鉴(或通鉴纪事本末)
宋元明史纪事本末
楚辞
李太白全集/李白
韩昌黎集/韩愈
白香山集/白居易
文选/萧统
杜工部集/杜甫
柳河东集/柳宗元
4."有志研究中国史的青年可备闲览书"顾颉刚(1893~1980),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也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建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在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校任校。编著有《古史辨》、《尚书通检》等。
1925年顾颉刚开列了一个包含有14种书的"有志研究中国史的青年可备闲览书"的目录。
山海经
世说新语/刘义庆
大唐西域记/(唐)玄奘
宋元戏曲史/王国维(1877~1927)马可•波罗游记/(意大利)马可•波罗徐霞客游记/徐宏祖(1587~1641)西秦旅行记
梁武石室画像
洛阳伽蓝记/(北魏)杨炫之
唐人说荟
元秘史(即蒙古秘史)
陶庵梦忆/(清)张岱(1597~约1679)桃花扇/(清)孔尚任
南洋旅行记
5.鲁迅开列的学习中国文学的书目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文学家。1902年留学日本,初学医,后弃医从文。1909年回国后一直从事教育和文学创作。先后任教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等校。作品以《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著名。
1930年,鲁迅为许世瑛开列了学习中国文学的书目,列书12种。
唐诗纪事/(宋)计有功(生卒年不详)唐才子传/(元)辛文房(生卒年不详)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严可均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丁福保(1874~1952)历代名人年谱/(清)汪镇
少室山房笔丛/胡应麟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阮元
世说新语/刘义庆
唐摭言/(五代)王定保
抱朴子外篇/葛洪
论衡/(东汉)王充
今世说/(清)王晫(1636~?)
6.十部中国国文源头书书目
汪辟疆(1887~1966),中国现代文学史家、目录学家。著有《目录学研究》等。
汪辟疆在1942年为中央大学国文系学生开列了一个包含10种图书的"最切要"的"源头书",并间或予以评注,颇多精要。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
毛诗正义/(唐)孔颖达
礼记正义/(唐)孔颖达
荀子/荀子
庄子/庄子
汉书/班固
资治通鉴/司马光
楚辞
文选/萧统
杜诗
7.经典常谈
朱自清,北京:三联书店,1980年9月重印。
朱自清(1898~1948),文学家、学者。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5年到清华大学任教。1931年留学英国并漫游欧洲大陆。回国后执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等校。著有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文艺论集《诗言志辨》等。
本书初版于1940年代,深入浅出地讲述了中国重要典籍,以求能启发读者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其中辞赋、诗、文三篇因作品繁多,只叙其源流。
说文解字
周易
尚书
诗经
三礼
春秋三传(国语附)
四书
战国策
史记汉书
诸子
辞赋
诗
文
8."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1978年,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设立"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请钱穆作了系列讲座。在讲演中钱穆指出有7部书是"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
论语
孟子/孟子
老子/老子
庄子/庄子
六祖坛经/惠能
近思录/朱熹,吕祖谦辑
传习录/王守仁
9.清华大学学生应读书目(人文部分)张岂之,徐葆耕主编。清华大学教务处、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编印,1997年9月。
本书参考清华大学校内外专家的意见,提出供清华大学本科生试用的80种书目,其中含中国文化、外国文化、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四类,每类20种。
论语
墨子/墨子
孙子兵法/孙子
孟子/孟子
老子/老子
庄子/庄子
荀子/荀子
易传•系辞
史记选/司马迁著;王伯祥选编或来新夏选编论衡/(东汉)王充
不真空论/僧肇
物不迁论/(东晋)僧肇
神灭论/范稹
坛经/惠能
张载集/张载
四书集注/朱熹
传习录/王守仁
明夷待访录/黄宗羲
读通鉴论/王夫之
严复集/严复
仁学/谭嗣同
孙中山选集/孙中山
诗经选/余冠英选注
楚辞选/马茂元选注
魏晋南北朝诗卷/丁夏选注
汉魏六朝诗选/余冠英选注
唐诗三百首/孙洙
宋诗选注/钱钟书选注
宋诗三百首/金性尧选
唐宋词选释/俞平伯
唐宋词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古文观止/吴楚材,吴调侯
三国演义/罗贯中
水浒传/施耐庵
红楼梦/曹雪芹
鲁迅选集/鲁迅
女神/郭沫若
子夜/茅盾
家/巴金
骆驼祥子/老舍
围城/钱钟书
曹禺选集/曹禺
青春之歌/杨沫
红岩/罗广斌,杨益言
艾青诗选/艾青
理想国/柏拉图
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
忏悔录/圣•奥古斯丁
思想录/帕斯卡
新工具/培根
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
社会契约论/卢梭
伦理学/斯宾诺莎
西方哲学史/罗素
科学史/(英国)丹皮尔
哲学史讲演录•导言/(德国)黑格尔西方的没落/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悲剧的诞生/弗里德里希•尼采精神分析引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文化科学与自然科学/(德国)李凯尔特人论/(德国)卡西尔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斯•韦伯中国科学思想史/(英国)李约瑟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美国)丹尼尔•贝尔从混沌到有序/普里戈金
伊利亚特/(古希腊)荷马
奥德修记/(古希腊)荷马
神曲/(意大利)但丁
堂吉诃德/(西班牙)塞万提斯哈姆莱特/(英国)莎士比亚
浮士德/(德国)歌德
简•爱/(英国)夏洛蒂•勃朗特红与黑/(法国)司汤达
悲惨世界/(法国)雨果
高老头/(法国)巴尔扎克
汤姆大伯的小屋/(美国)斯托夫人安娜•卡列尼娜/(俄国)托尔斯泰玩偶之家/(挪威)易卜生
母亲/(俄苏)高尔基
卡夫卡短篇小说选/(奥地利)卡夫卡泰戈尔诗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联)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雪国/(日本)川端康成
老人与海/(美国)海明威著;董衡巽译百年孤独/(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
10.北京大学学生应读选读书目
本目是1998年为北大百年校庆而作。包括推荐应读书目30种,推荐选读书目30种。这个书目由北京大学校内外50多位著名教授推荐,他们是:
丁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丰子义(北京大学教授)
王太庆(北京大学教授)
王永兴(北京大学教授)
王守常(北京大学教授)
王岳川(北京大学教授)
王思斌(北京大学教授)
方立天(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邓广铭(北京大学教授)
厉以宁(北京大学教授)
石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叶朗(北京大学教授)
乐黛云(北京大学教授)
朱伯昆(北京大学教授)
朱德生(北京大学教授)
任继愈(北京图书馆馆长)
刘梦溪(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汤一介(北京大学教授)
孙小礼(北京大学教授)
阴法鲁(北京大学教授)
李学勤(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家浩(北京大学教授)
李慎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杨辛(北京大学教授)
吴良镛(清华大学教授)
何九盈(北京大学教授)
何兹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芳川(北京大学教授)
余敦康(中国科学院研究员)
张世英(北京大学教授)
张岱年(北京大学教授)
陈启伟(北京大学教授)
林庚(北京大学教授)
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
金克木(北京大学教授)
周一良(北京大学教授)
周民强(北京大学教授)
周辅成(北京大学教授)
庞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宝煦(北京大学教授)
赵家祥(北京大学教授)
赵敦华(北京大学教授)
侯仁之(北京大学教授)
费振纲(北京大学教授)
袁行霈(北京大学教授)
钱理群(北京大学教授)
唐有祺(北京大学教授)
黄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黄楠森(北京大学教授)
宿白(北京大学教授)
谢冕(北京大学教授)
楼宇烈(北京大学教授)
裘锡圭(北京大学教授)
戴逸(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1)应读书目:
周易
诗经
老子/老子
论语
孙子兵法/孙子
孟子/孟子
庄子/庄子
史记/司马迁
坛经/惠能
古文观止/吴楚材,吴调侯
唐诗三百首/孙洙
宋词三百首笺注/唐圭璋笺注
红楼梦/曹雪芹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
鲁迅选集/鲁迅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著,涂又光译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瞿同祖
理想国/柏拉图著;吴献书译
神曲/但丁著;王维克著
哈姆雷特/莎士比亚著;曹未风译思想录/帕斯卡尔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卢梭著;何兆武译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康德著,何兆武译约翰•克利斯朵夫/罗曼•罗兰著;傅雷译科学史/丹皮尔著,李衍译
***宣言/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资本论(第一卷)/马克思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恩格斯著,张仲实译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
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
(2)选读书目:
礼记/戴圣
荀子/荀子
左传/左丘明
韩非子/韩非
论衡/王充
三国志/陈寿
世说新语/刘义庆
文心雕龙/刘勰
李太白集/李白
资治通鉴/司马光
明夷待访录/黄宗羲
儒林外史/吴敬梓
人间词话/王国维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启超
中国哲学大纲/张岱年
国史大纲/钱穆
圣经
国富论/亚当•斯密
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
复活/列夫•托尔斯泰
物种起源/达尔文
城堡/卡夫卡
飞鸟集/泰戈尔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韦伯精神分析引论/弗洛伊德
西方哲学史/罗素
历史研究/汤因比
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马克思哲学笔记/列
摘自《名著的选择》
一个众星云集的地方,作家,科学家,音乐家,史学家…每位上讲坛都是社会上了不起的人物,都是大师级的人物,都是值得你学习,信仰的人物,他们会让你的知识修养得到提升,丰富你的学习生活。
每个人都要不断的进化自己,百家讲坛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我每天午觉后,都坚持看,这对我帮助特大。
了解中华文化,不需要苦看古籍,轻松学习!增长知识,提高修养,深入百姓!
一、争议不断的百家讲坛
百家讲坛火了。百家讲坛上的演讲者也火了。
梁启超先生说:“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火了的标志之一就是争议四起。无论对于百家讲坛节目本身,还是对于演讲者本人,公众都有许多不同的看法。
对于百家讲坛节目,有人认为目前的节目以文史为主,名不副实,干脆叫“文史讲坛”算了。也有人认为,百家讲坛制作的节目几乎全部都是古代文史,近现代史呢?几乎看不到。特别是1840年以来,特别是民国时期的历史,更值得一讲。
对于演讲者,批评声浪更是一浪高过一浪。先有红学家“围剿”刘心武,指刘心武将红学带入歪门邪道;再有葛红兵炮轰易中天,狠批易“混嚼”三国;最近更有对阎崇年“美化满清历史”的不满¨¨¨
对于这些争议,百家讲坛的制片人万卫笑称,“争议越多我越开心。”“争议就代表关注,我希望每个学者亮相都能有争议,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如果说,上面提到的一些争议仅仅是对节目的定位以及演讲者演讲的风格的批评,制片人或许可以付之一笑。但是,下面将要提到的可能就不是一笑就可以应付的,而是一个严肃的问题,甚至是涉及到百家讲坛能否能够继续火爆甚至生存下去的问题。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
二、学术演讲不要“信口开河”
2006年2月16日,《南方周末》发表了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王学泰先生的一篇文章,题目叫《学术演讲不要“信口开河”》,文中说,“前些天看“百家讲坛”正在播“正说清朝二十四臣”,“硬伤”累累,“正说”近似于“戏说”了,很不舒服。”接下来,他列举了这位演讲者在演讲中的一些“硬伤”。
1、演讲者说,“古代歧视商人,自己有车子也不能坐,商人也不能参加科举考试,自然就不能做官。”王学泰先生指出:“古代有的时期是歧视商人(但各朝对于行商、坐贾分别对待,有不同的态度),但清代没有商人不许坐车的歧视;更没有不许商人参加科举考试的规定。”
2、演讲者在解释“尚书房总师傅”这一职位时,说这“总师傅”是管着六部的尚书的。王学泰先生指出,正确意思应该是皇上师傅的“头”,而不是官。
3、对“行走”的理解也是望文生义的。演讲者说,“行走”是指“二十四小时可以自由出入”。王学泰先生指出,清代之“行走”是指凡以原官在不设专官的机构供职、入直或当差,称某处“行走”。
4、演讲者在解释刘墉进士考试为什么没能中状元时说,其父刘统勋是首位汉人军机大臣,实际上,张廷玉、蒋廷锡、汪由敦、高斌、蒋溥、刘纶都在刘之前。这是典型的没看史料就乱下断语。
果然称的上“硬伤”累累!那么,这位演讲者是谁呢?不用说,听过百家讲坛的都知道,他就是北师大第二附中的历史老师纪连海先生。
三、纪连海先生出的错
在百度百家讲坛吧,有网友专开一帖,专事搜集纪连海先生在演讲中出的错,也斩获颇丰。
1、纪先生将成语“寿以梨枣”解释成“皇帝对献书的人加以奖赏,除了赏钱外,还赏赐些食物”,而正确的意思乃是“将征集来的书梓行出版,以便流传千古”。因为古代常用梨木、枣木作为刻书的书板。
2、纪先生引用了纪晓岚的一首诗,是写其编撰《四库全书》情况及感悟的诗。中间有“牙签”一词。他讲纪晓岚说自己编纂《四库全书》时很悠闲,经常无事拿着牙签玩!他似乎把它理解为剔牙的牙签了!而实际上,“牙签”是古时候的一种图书标签,以便查检方便,多用象牙制成。韩愈有诗曰“邺侯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悬牙签,新若手未触。”韩诗和纪诗中的“牙签”都是说的是古籍的图书标签。
3、当说到明朝皇帝的时候,纪先生把明世宗朱厚熜说成了是明武宗朱厚照的侄子,而实际上是堂弟。
类似“硬伤”,还有一些。限于篇幅,不再转引。
四、如何防治演讲中的“硬伤”
以上是我不厌其烦,列举出的纪连海先生在百家讲坛中所出现的一些“硬伤”。
要说明的是,我并不是想故意出纪先生的丑。相反,我很敬重他。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纪先生对历史,特别是清史是如此熟稔,不下几年苦工夫,不做几载冷板凳,断断是修炼不到如此功力的。此外,纪先生的讲演非常有特色,一口京腔,声情并茂,引人入胜。我辈后生需要向纪先生学习。
事实上,其他演讲者也出现过类似的“硬伤”。只不过,他们都没有纪先生如此“伤痕累累”罢了。我举出这些事实,只不过希望百家讲坛能够推出一些举措,在以后的节目中,尽量不出或者少出现这种“硬伤”。
我的建议是,从两个方面着手防治。
首先,将“硬伤”与报酬挂钩。每次节目,出现一次“硬伤”,查证属实,即扣除一定比例的报酬。一个系列节目,出现数次的,不再邀其参加节目。这样可以确保演讲者自我约束,写稿能更细致,更严谨。
其次,聘请相关专业人士组成顾问委员会。百家讲坛实际上主要以文史为主,顾问委员会还是不难组成的。对于演讲者的讲稿,上台之前,先送顾问委员会审阅。而顾问委员会只就相关文史常识,而不作学术观点、意识形态的审查。因为学术观点是没有对错的,意识形态更是戕害思想的利器。
或许有人会说,充其量一台电视节目,你也太小题大做了。也许是吧。但是,百家讲坛的受众早已不是它自身所定位的中老年人,而是涉及各个阶层、各个层次的人士,有专家学者,也有一般大众;有耄耋老人,也有中小学生。
如同今日说法带有浓重的普法色彩一样,百家讲坛也是在向全体公众普及中国的传统文化。那么,第一要义,最基本的,就是不要教错了。正如王学泰先生在那篇文章的结尾说的那样,“举出这些(“硬伤”)不须什么珍本秘籍,翻翻《清史稿》之类就可以查到的。这只是举手之劳的事。中央台的讲座是面对全国的,说不定有千百万人在看在听,因此无论写讲稿和审定讲稿都要细致一些,拿不准的要查书;演讲中,不要因为讲得兴起,就信口开河,学问是件严肃的事。希望我们共勉。”
演讲者不要信口开河,百家讲坛也要直面“硬伤累累”。
道明2006年9月6日于海口
你好,朋友!
这个问题可谓是见仁见智了:
每个人的欣赏口味不同,所以给出的回答肯定是不一样的。。。。。
我个人觉得百家讲坛第一人,首推易中天,
其次是阎崇年!虽然我很不喜欢这个人的大放厥辞;但他讲的课还是很好的。。。。。。。
其余的纪连海也还不错,主要是他面对中学生习惯了。。。。。这个不能怪他!
其余的都一般了,
我个人最不喜欢的就是于丹了,
这个人太煽情了!!很有些受不了的。。。。。
强加给别人的观点太多。。。。。。。
个人简介 姜鹏,祖籍浙江宁海,中共党员,历史学博士,著名史学家朱维铮先生最年轻的爱徒,现任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讲师。中国宋史学会会员,台湾何创时艺术基金会客座研究员。上海公益活动“中智杯”上海青年人文经典读书活动2010年度最受欢迎的老师。2012年以最年轻的演讲人身份[1]在CCTV-10央视科教频道《百家讲坛》6月首播的“汉武帝的三张面孔”系列中担任主讲,视角独特,获得好评。曾参与编校朱维铮教授主编的书籍《利玛窦中文著译集》等。 生平经历 姜鹏,男,汉族,祖籍浙江宁海,出生于1978年11月23日,中国***党员。
2000年开始在复旦大学历史系深造,走上了揭开探索历史的道路。跟随中国著名史学家朱维铮教授专修中国思想文化史。 2000年9月——2003年1月,在复旦大学历史系学习,攻读专门史专业中国思想文化史方向硕士学位,师从朱维铮教授。 2003年3月,经导师同意,系、校等相关部门批准,提前攻读专门史专业中国学术史方向博士学位,依旧师从朱维铮教授。 2006年7月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并在复旦大学历史学系任教。 初生牛犊不怕虎 2000年9月姜鹏开始随朱维铮先生治学,成为当时朱维铮先生门下年龄最小的弟子。据说每次姜鹏见到朱维铮先生都很惴惴不安,敬仰已久的大师,忽然就在眼前。而就在那时朱维铮先生在时隔十数年后,首度重新开设“中国经学史”的课程,朱先生这门课有个习惯,每次都预先布置下堂课的主题,并要两名学生在他开讲前做读书报告。姜鹏这个新兵便光荣的在第三堂课就要做读书报告。而不巧的是那时候姜鹏当时正中了“秋毒”患上带状疱疹。于是便忍着疼痛写了一篇《孔子与儒的角色转变》。虽说朱维铮先生在前一堂课中已然说过,甲骨文中没有“儒”字,但姜鹏考察了可靠资料,发现甲骨文中已经识别出“儒”字。于是这个小牛犊便在课堂上向学术界泰斗朱维铮教授把这个问题提出来了并提供了可考察的资料。据说姜鹏当时心里极其忐忑不安,师兄们都倒吸冷气,因为先生留给大家最重要的印象就是威严。不知对一个刚入门的毛头小子提反对意见,朱维铮教授会是怎么样的态度。可谁知,姜鹏讲完自己的意见后,朱维铮先生非常高兴,认为姜鹏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资料,并且改变了他的看法。事后先生还用这些材料写了篇《难说的说儒公案》,发表在《文汇读书周报》上。 同时姜鹏因为这件事给朱维铮教授以及师兄们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姜鹏年纪轻轻的便有机会同师兄们参与朱维铮教授主持编校的书籍《利玛窦中文著译集》 登百家讲坛 以自己的所知所学回馈社会,做一些公益性的文化宣传工作,是一名学者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2012年偶然的机会,百家讲坛的编导看到姜鹏的一些关于上海青年读书活动的公益性讲座后,便邀请姜鹏参加百家讲坛这样一个能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平台上来,于是便有了百家讲坛之行。 汉武帝的三张面孔 所谓的‘三张面孔’,就是指在《史记》、《汉书》和《资治通鉴》这三部史学名著中,各有一张汉武帝的面孔,对汉武帝形象的描绘、把握,大异其趣。本书尝试着解读各部史书中汉武帝的形象,比较这三种形象有什么不同,分析他们为何不同。 客观地说,大众对历史的了解仍限于野史杂记和百科全书上的内容,如果说还有一些更理性的了解,那应该就是时常看却从未研读完的《史记》和《资治通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汉武帝的三张面孔》打碎了大众的一些曾经固持的历史见解。心理上的反弹,让人手捧此书几度翻读。[2] 一“石”激起千层浪 随着央视百家讲坛节目《汉武帝的三张面孔》的播出,一位年轻的学者逐渐走入了观众的视野,他就是复旦大学历史系讲师姜鹏。在节目中,主讲人姜鹏以其独特的讲述方式,冷静客观的分析赢得了很多网友的好评。同时,也引发了不少质疑,其中一项就和上面提到的“石”字的读音有关。姜鹏在节目中将“二千石”的“石”读作“shí”,有不少网友认为应该读“dàn”,并称“作为一名大学老师,将这么简单的字都读错,太不应该”,甚至有网友直斥其“误人子弟”。那么,“石”字在这里的正确读音到底是什么呢?一个连中学生都会读的字,大学老师真的不懂吗? 同时我们也发现王立群先生以前在百家讲坛讲《史记》的时候也石也读“shí”,也曾遭受质疑。看来这个问题并不简单。随后部分网友指出《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4版),其中“石”字没有“dàn”的读音;一本《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5版),其中“石”字“dàn”的读音后括号中有一段说明:“在古书中读shí,如二千石、万石等。” 据了解北京师范大学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副教授、历史小说家史杰鹏先生表示,“石”和“担”的情况属于同义换读,把“石”读作“担”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因为“一石”和“一担”的分量相同,因此产生换读。宋代以后,把“石”读为“担”日趋普遍,但也只限于民间,“石”的“dàn”这个音,在《康熙字典》中也不见载,可见这个字的俗读当时并没有得到官方承认。史杰鹏为此专门在《文汇报》文汇学人版发表了文章《“二千石”之“石”究竟怎么读》来阐述这个问题。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副教授郭永秉先生认为,汉代的“二千石”肯定不能读“dàn”音,当时还没有这个读音。 由此可见姜鹏在节目中读作“shí”并不错。对于网友的质疑,姜鹏显得颇为坦然,他表示:网络上的质疑是一个健康现象,问题就是应该被用来讨论,这样才能使大家进一步理解某些有疑义的问题。对于“石”字的读音,他中学时也是读“dàn”的,上了大学才知道应该读“shí”。关键是讨论的过程中不能先入为主,固执己见,一看到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就立刻认为是错的。豁达的心怀赢得很多人都赞许,这也许就是姜鹏如此年轻就能在史学界有这么好的造就吧。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礼仪所涉 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上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观念;“仪” 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
在中国古代,礼仪是为了适应当时社会需要,从宗族制度、贵贱等级关系中衍生出来,因而带有产生它的 那个时代的特点及局限性。时至今日,现代的礼仪与古代的礼仪已有很大差别,我们必须舍弃那些为剥削阶级 服务的礼仪规范,着重选取对今天仍有积极、普遍意义的传统文明礼仪,如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 容仪有整等,加以改造与承传。这对于修养良好个人素质,协调和谐人际关系,塑造文明的社会风气,进行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现代价值。
现试分述如下:
一、尊老敬贤
我国自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均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故此在家庭里面尊 从祖上,在社会上尊敬长辈。由于中国古代社会推崇礼治和仁政,敬贤已成为一种历史的要求。
孟子说:“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注:《孟子·告子下》)。“庆”就是赏赐。古代这种传统 礼仪,对于形成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以及有序和谐的伦理关系,不管过去和现代,都起着重要作用。
说到尊老,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古代的敬老,并不是只停留在思想观念和说教上,也并不仅 止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从君主、士族到整个官绅阶层,都在身体力行,并且形成一套敬老的规矩和养老的 礼制。
《礼记》记载:“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徒,颁禽隆诸长者”(注:《礼记·祭义》)。就是说,五十岁以 上的老人不必亲往打猎,但在分配猎物时要得到优厚的一份。一些古籍,对于同长者说话时的声量,也作了明 确的要求。如《养蒙便读》说:“侍于亲长,声容易肃,勿因琐事,大声呼叱”(注:《养蒙便读·言语》) 。《弟子规》又说:“低不闻,却非宜”。
总之,上至君王贵族,下达庶人百姓,都要遵循一定的规矩,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老者、长者的孝敬之意, 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有修养的重要标志。
任何形态的社会,都需要尊敬老人。不仅因为老人阅历深,见闻广,经验多,劳动时间长,对社会贡献大 ,理应受到尊敬;同时,他们在体力和精神上较差,需要青年人的体贴、照顾和帮助。作为一个有礼貌的现代 青年,对长者和老人,应该做到:路遇主动谦让,乘车主动让座,在商店、戏院等公共场所,应尽量考虑到为 老人创造方便条件。
关于敬贤,三国时候有个典故,叫“三顾茅庐”。说的是刘备仰慕诸葛亮的才能,要请他帮助自己打天下 ,便不厌其烦地亲自到诸葛亮居住的草房请他出山。一而再,再而三,诸葛亮才答应。从此,诸葛亮的雄才大 略得以充分发挥,为刘备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历来有作为的君主,大多非常重视尊贤用贤,视之为国家安危的决定因素。平时不敬 贤,到了紧急关头,贤才就不会为国分忧。不是贤才不为国家着想,而是国家缓贤忘士,如此“而能经其国存 者,未曾有也”(注:《墨子·亲士》)。
今天我们提倡发扬古代“敬贤之礼”,须赋予现代新人才观的内容,就是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当今社会,各种竞争越来越激烈。种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大至国家民族,小到公司企业,要 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都必须拥有强大的人才队伍。只有从思想观念到具体行动上尊重、爱护人才, 使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形成足够强大的人才队伍,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仪尚适宜
中华民族素来注重通过适合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遇到重大节日和发生重要事件,多有约定 俗成的仪矩。如获得丰收,要欢歌庆贺;遭到灾祸,要祈求神灵保佑。久而久之,就形成许多节庆及礼仪形式 ,如春节、元宵、中秋、重阳等等,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礼俗。
在古代,婚、丧和节庆等活动是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大事来对待的,其礼仪规定得格外详尽而周密,从服饰 、器皿到规格、程序和举止的方位,都有具体的规定。
今天,我们要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礼仪文明,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贵在适宜。即如二程所主张:“ 奢自文生,文过则为奢,不足则为俭”(注:《二程集》程氏外书卷六)。可见,仪式的规模在于得当,适当 的文饰是必要的,但文饰过当就会造成奢侈浪费,偏离礼规的要求;而过于吝啬,妨碍到仪式的实行也是不得 体的。古人这种见解非常精辟,对我们今天举行各种仪式具有指导作用。
在当今的社会活动中,举行各种仪式仍然是不可缺少的。公司开张、儿女婚嫁,各种节庆活动,都有不同 的仪式。我们要把握好各种仪式的规模,就必须掌握好适度的原则,要使必要的仪矩同现代文明相结合,相关 的活动既隆重其事,又不至于华而不实。我们尤其要反对那种借婚丧庆典之机,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现象; 反对那种认为仪式越隆重越好,越豪华越合乎礼规的做法。如:当今不少新婚夫妻为使婚礼够排场,摆阔气, 互相攀比,搞到债台高筑,造成巨大浪费。甚至有些领导干部不顾影响,为子女以权谋私,收受大宗贺礼,助 长奢靡之风。这既不符合我们优良传统,又不符合我们的国情、民情。
三、礼貌待人
任何一个文明社会,任何一个文明民族,人们总是十分注重文明礼貌。因为礼貌是人类社会据以促进人际 交往友好和谐的道德规范之一,是构建起与他人和睦相处的桥梁。它标志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序,反映一个民 族的精神面貌。中华民族历来就非常重视遵循礼规,礼貌待人。其中许多耐人寻味的经验之淡,无论过去和现 在,都给人以启迪。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与人为善
与人相处,为善当先。而这个“善”,应是出自内心的诚意,是诚于中而形于外,而不是巧言令色和徒具 形式的繁文缛节。《礼记》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注:《礼记·曲礼上》)。如果表面上恭敬热情, 而内心虚伪,或是仅仅内心尊敬,而毫无表情,都是不够的。应该表里一致,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与人之间的 隔阂、摩擦,进而互敬互爱,友好相处。
尊重他人,就要平等待人,不分贵贱等级,一视同仁。如果只对上层人士献其礼敬,以财势取人,以利益 交人,其实是小人所为。《论语·子罕》载:孔子看见穿丧服、戴礼帽穿礼服的人和盲人。相见时,即使这些 人年轻,孔子必定站起来。行过别人面前时,一定快步走过,以示敬意。
古人敬人的方法,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首先要尊重他人的意愿,体谅别人的需要和禁忌,不能强人所难 。不苛求别人做不能做的事,不强求别人接受不喜欢的东西。古人说:“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不苦 人所不好”(注:《文中子·魏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注:《论语·颜渊》)”,就是这个意思。 在与人交往中,幽默与善意的玩笑往往给人带来轻松愉快,但决不可戏弄取乐。如果拿别人姓名为笑料,或给 人起不雅的绰号,都是十分不敬的。南北朝时颜之推就曾对此种不敬气愤而言:“今世愚人,遂以相戏。或相 指名为豚犊者,有识旁观,犹欲掩耳,况当之者乎”。
(二)礼尚往来
礼尚往来,是礼貌待人的一条重要准则。就是说,接受别人的好意,必须报以同样的礼敬。这样,人际交 往才能平等友好地在一种良性循环中持续下去。因此,《礼记》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 往,亦非礼也”(注:《礼记·曲礼上》)。
对于受恩者来说,应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在古人眼中,没有比忘恩负义更伤仁德。孔子说:“以德报 德,则民有所劝”;“以怨报德,则刑戮之民也(注:《礼记·表记》)。可见,“以德报德”,有恩必报, 是待人接物的基本道德修养。当然,往来之礼,也该适度。送礼的本意,在于表达敬意答射之意,所谓礼轻意 重,并非越多越好。正如《庄子·山木》篇说所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 甘以绝。彼无故以合者,则无故以离”。
四、容仪有整
一个人的仪表、仪态,是其修养、文明程度的表现。古人认为,举止庄重,进退有礼,执事谨敬,文质彬 彬,不仅能够保持个人的尊严,还有助于进德修业。古代思想家曾经拿禽兽的皮毛与人的仪表仪态相比较,禽 兽没有了皮毛,就不能为禽兽;人失去仪礼,也就是不成为人了。
古人对仪表的要求,不免过于繁琐。其中最重要的,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衣着容貌:《弟子规》要求:“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这些规范,对现代人来说, 仍是必要的。帽正纽结,鞋袜紧切,是仪表类观的基本要求。如果一个人衣冠不整,鞋袜不正,往往会使人产 生反感甚至恶心,有谁会亲近这样的人呢。当然,衣着打扮,必须适合自己的职业、年龄、生理特征、相处的 环境和交往对象的生活习俗,进行得体大方的选择。浓妆艳抹,矫揉造作,只会适得其反。
(二)行为举止: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注:《论语·学而》)。这是因为,只有庄 重才有威严。否则,即使学习了,也不能巩固。具体说来,要求做到“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 就是站要正,坐要稳,行动利索,侧身而睡。在公众场合举止不可轻浮,不可亵,应该庄重、谨慎而又从容, 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注:《论语·颜渊》),处处合乎礼仪规范。
赵晓岚
赵晓岚,文学博士后,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中国宋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词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唐宋诗词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已出版学术专著《姜夔与南宋文化》、《学者闻一多》(合著),主编《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近年来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等国家级权威刊物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在全国多种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在国家八五重点项目《传世藏书·强村丛书》的整理中,任第一副主编,并参与《全唐诗》、《宋诗话全编》、《明诗话全编》等多部大型古籍整理及《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的撰写工作。目前正独立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辛弃疾文化析论》的研究任务。所担任的本科与研究生的教学课程,一直以来广受欢迎,多次受到嘉奖。
2008年7月,做客《百家讲坛》,主讲《南唐后主李煜》,受到广泛好评。该讲座共分10讲:(一)意外登基 (二)弱国君主 (三)情海生波 (四)啼笑因缘 (五)危机重重(六)错上加错(七)兵临城下(八)国破身降(九)囚徒生活 (十)千古词帝。
来源很多,看过易中天品三国,里面的有仿照连续剧三国演义里的演员形象绘制的,像唐国强演的诸葛亮,有以前描绘三国演义的作品,赤壁之战那几幅背景图及看上去就很熟悉,好玩的是有很多人物是从日本电子游戏三国无双截下来,那几幅看上去画的很妖的人物肖像就是从游戏里来的。
本文2023-08-05 10:00:5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20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