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现春秋时期古墓,出土了哪些文物?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1收藏

成都现春秋时期古墓,出土了哪些文物?,第1张

考古人员从成都这座春秋时期的古墓之中出土了诸多青铜器、玉石器以及陶器等文物。去年10月份时候,成都郫都区的犀浦街道为了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而欲在犀方路修建一座小学。这一小学正式动工开建之前,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与郫都区文物保护所联手对这一建设项目所在地事先进行了文物勘探。经由一番勘探,考古队真的在这片项目地内发现了一处古代遗址。

今年3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国家文物局以及四川省文物局的双重批准之下开始对这处遗址展开抢救性发掘。考古人员对这处遗址中的动植物遗存外加环境考古,通过航拍、测绘等技术对遗址进行了全面且详细的勘探。经过几个月的详勘,这处遗址的面积基本得到确定,其面积大致有三千平方米。与此同时,这处遗址的年代也基本得到确定。

考古人员根据现场反馈的信息将这处遗址分为两个时期,分别是西周中晚期与春秋时期。其中西周中晚期阶段的遗迹、遗物多为生活类,比如说房屋遗址、灰坑、盆、瓮等。考古人员由此判断,此处遗址在西周中晚期主要是作为居住场所。而春秋时期的遗迹、遗物则多为墓葬、随葬物,是以该遗址的第二阶段被认为是作为墓地使用。

考古人员发现第一阶段的建筑遗存共计有15座,这些建筑的风格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基槽式与柱洞式。其中在基槽式建筑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不少陶罐;而在柱洞式建筑中,考古人员则发现了钻孔卜甲。相比起第一阶段,作为墓地使用的第二阶段遗址出土了数量众多的随葬品,这其中有青铜器、玉石器、陶器,还有鹿骨。因为之前成都平原较少发现春秋时期的墓葬,所以此次遗址的发现对于考古界来说是一个非常重大的事件。

其中就陶器来说,这一类器物因变化快而拥有较大的时代文化差异。而这次于春秋时期的墓葬之中发现的大量陶器有不少是可以修复的且包含罐、盏、豆等多个类型,所以它们的发现将非常有助于补充现阶段成都平原在春秋这一时期所存在的文化空白。除此之外,柳叶剑、鹿骨这两类随葬品的发现则有助于了解古蜀的社会组织形式与狩猎业。总的来说,此处遗址的发现是具有很大意义的。

由沂水县城向西,经过近一个小时的旅程,就进入了沂蒙山的深处,“沂蒙第一崮、千古纪王城”的脚下。千古纪王城位于海拔500多米高的崮顶之上上,远远望去,纪王城的城墙如一条巨龙在云雾山巅蜿蜒盘旋。那座遗失的王城,引人遐想,吸引着人们探寻的脚步。

在景区入口,有一株千年枫杨树从巨石中长出,不仅石树一体,而且石树一色,被称石抱树,被当地人尊为神树。此树也是天上王城的迎宾树。

沿着青石铺成的山路拾阶而上,伴随着我们的是路两边沂蒙山区最原始的森林和悠扬的沂蒙小调。雨后山间的空气格外清新,山间丛林郁郁葱葱,那油油的绿色,仿佛要从枝头叶尖滴落,让人心醉。正值板栗开花的季节,板栗花的清香在山间弥漫,沁人心脾。每到秋天,红叶满山、百果挂枝,到处充满着丰收的喜悦,栗子树和柿子树生长在路的两边,有着“事事顺利” 寓意。

登山的路虽然不是艰险,山腰中间还是设立一座座风雨亭,让游人在这里栖息,遮风挡雨。

民间小调如山泉般清纯,游客们被深深吸引……

经过,一段不算辛苦的攀登,我们已经来到了天上王城的崖壁下,此处是天上王城六大山门中的凳子门,传说当年纪王流亡到纪王崮,就是从这里登上崮顶的,这里的台阶都是直接在崖壁上开凿而成,只能容一人上下。

紧贴陡峻崖壁而建,是登山王城的天梯。在崖壁间,眼前顿时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视野中是沂蒙山区特有的群崮争辉的景象。天上王城—纪王崮崮顶面积有4平方公里,是面积最大的崮,也是唯一有人居住的崮,被誉为沂蒙第一崮这里四周悬崖峭壁,易受难攻,是一处难得的军事要地,巨石垒成的城墙,环绕四周、。据说这是当年姬王为了抵御外敌而建造的防御城墙。石块都是由巨石切割而成,小的有数百公斤,大的有五六吨重,在如此陡峭的山崖上,我们的前人究竟是运用了什么样的智慧来完成这个伟大的工程,至今仍然是个谜。想当初,纪侯迁都到这里,怀着光复国家的心愿,韬光养晦,重整旗鼓,充分利用山崮的地理优势,修筑城池,建造宫殿,开辟演武场,操兵练马;同时,安抚百姓,垦荒种地,发展生产,积蓄力量,以图重整旗鼓,东山再起。当时的纪王城可谓辉煌一时。

跑马场是崮顶上最宽敞的地方,也是当年纪王操练士兵的场所。如今,在这里每天都有 “纪王点兵”的马战表演,再现了当年纪王厉兵秣马,苦练精兵,力图东山再起的场景。演武场上战马奔腾,杀声阵阵,再现了一幅纪国将士征战疆场的壮丽画卷,让人如同身临其境。亲身体验一下披挂上阵,征战疆场的感觉,是每个到这里看过马战表演的游客心中抑制不住的冲动。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纪王宫殿已不复存在,我们只能在断壁残垣间,想象它当年的雄伟壮丽。体会纪王在此励精图治、立志复国的雄心壮志。景区恢复的纪王城建筑,重檐庑殿顶式建筑。屋顶用当地的麦秸覆盖的,也展现纪王当年创业的艰苦。我们不知道当年纪王和文臣武将们,在这里欣赏的什么样的歌舞,如今成了游人休憩、放松的小站。

在广阔平坦的崮顶,风景秀美的崖下,草木丛中,潺潺山泉之间,纪王城的遗迹随处可见,默默地向人们诉说着一段流传了几千年的复国之梦。一架辘轳、一个竹筐据说是当年王城运送人员、物资的设施。当年纪王的两个妃子亲自耕种、织布,每天都亲自来此泉提水洗漱。这两个妃子名叫胭茹、姒粉,因此当地居民给这眼泉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胭粉泉!

千百年来,这里留下了许多古村落遗址。这里的村民每天最早看到日出,最后送走夕阳,与蓝天作邻,和白云为伍,从而被人们称为“崮顶人家”。这里保持着的崮上人家的生活原貌,保存了沂蒙山区最原始的生活习惯,许多年以来,崮上人家其独特的生活设施和古朴的民风民俗吸引众多游人。人们不仅被沂蒙山山连山,崮连崮的大好自然风光所陶醉,更被这与世隔绝的纯朴的风土人情感动着。可以到每个小院里去感受一下这恬静的世外生活。

传说这里是当年纪王的藏兵洞,而如今穿越千年的时间隧道,我们看到另一番壮美景致。时空隧道中用冰雕的形式展示了两千年的王城文化,设置的冰雕各个神态怡然、栩栩如生。地下冰窟不受季节影响,在这里四季都有冰城的体验。

快要离开这神奇的天上王城了,依依不舍的感觉在心头升起,依恋的不仅是那曾经的纪王古城,还有那白云深处的崮上人家。

发现春秋古墓

2012年4月16日上午,山东省文物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在临沂市沂水县境内纪王崮的崮顶发现了春秋时期国君级别的一个墓葬。这座古墓属春秋时期的墓葬,距今已有2600多年,比以往山东境内发现的春秋时期的墓穴都大。与之前发现的古墓不同,这个古墓分为椁室与车马坑,而之前的古墓椁室与车马坑都是分开的。从形制、规格和已出土的文物来分析,古墓是一座单人墓,应该属于一座国君级别的墓葬,但墓主究竟是谁,仍需进一步考究。

22日,省考古所原所长张学海再次考察崮顶春秋墓发掘现场,认为墓主身份已经比较清楚,即莒国国君。墓葬的建成时间最早不会早于春秋晚期或者“春战之际”。这是山东周代(从西周到秦始皇统一全国)考古的重大发现,也是有关莒国考古的重大收获。

曾侯乙,姓姬名乙。据推定,他大约生于公元前475年,卒于公元前433年,是战国时期南方小国曾的国君。他不仅是一位熟谙车战的军事家,也是一位兴趣广泛的艺术家

周朝在随国、曾国都封有同姓诸侯,在随州义地岗季氏梁一座春秋中期的墓葬中发现有两件铭文铜戈,器主季怡为曾国公族、曾穆侯之子西宫的后人。铭文中季怡自称“周王孙”,证明曾侯本是周王的宗支。

据此推断,曾国为姬姓封国,作为其国君的曾侯乙与周天子同姓毋庸置疑,故曾侯乙也可称为“姬乙”。

从楚惠王送给曾侯乙的一件青铜镈上的31字铭文看,曾侯乙死于公元前433年或稍晚,通过对其尸骸的碳-14测定,可以推定曾侯乙的死亡年代在公元前433年至公元前400年之间,他死时年龄在42岁至45岁之间。

综合考虑,曾侯乙应当生于公元前475年或稍晚,约在公元前463年前后成为诸侯王,在位约30年。

曾侯乙墓的遗物都表明,曾侯乙生前非常重视乐器制造与音律研究,同时还是擅长车战的军事家。

曾侯乙墓所在地名字叫擂鼓墩,擂鼓墩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相传公元前605年,斗椒继任令尹之职。斗椒大权独揽,骄横跋扈,杀死主管军事的司马,趁楚庄王率军攻打随国之机,率若敖氏族人发动了叛乱。

这时,楚庄王已兵临随国城,并占领城南制高点。斗椒的叛乱使楚庄王腹背受敌。楚庄王在与斗椒的交战中连损几员大将,自己也险遭斗椒的两箭。

正在危难之时,有人推荐了小将养由基,说他有百步穿杨之功。楚庄王叫养由基当场演试。

这时,恰好天上飞来一群大雁,养由基射出一箭将领头雁射落下来,人们捡来一看,正中大雁咽喉,楚庄王大喜。

第二天两军对阵时,养由基提出同斗椒比箭,他说:“我愿让你先射我3箭,倘若不中,我只射你一箭。”

斗椒连发3箭,第一箭被养由基左手抓住,第二箭被右手抓住,斗椒第三箭瞅准养由基的咽喉狠命射去,养由基略略俯身,一口咬住箭头。

养由基丢下双手箭,取下口中箭,拉满弓,一箭射中斗椒咽喉。这时,叛军大乱,楚庄王亲自擂起战鼓,全歼叛军。楚庄王擂鼓处的高地从此便叫擂鼓墩。

这段神奇的传说在当地流传甚广。

擂鼓墩因为有那一段神奇的传说,历代县志均有记载,于是,便用“擂鼓墩”来为此墓冠名,将这个墓葬编号为随州擂鼓墩一号墓。

古人非常重视墓址的选择,认为墓地风水决定自己在阴间生活的幸福指数,甚至决定家族后代的兴衰。

曾侯乙作为国君,当然对此更为重视,也更有条件挑选一个中意的地点作为自己灵魂安息的地方。曾侯乙选择擂鼓墩作为墓址,是综合考虑了地理环境、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多种因素决定的。

整个古墓群地带位于山峦起伏的丘陵上,山势走向为近南北走向垄岗地形,自西北蜿蜒而来,至此已到丘陵尽头。从最高处的厉山神农洞到擂鼓墩,山脉没有间断,99座山冈相连。

从东部的岗丘西望,擂鼓墩古墓群恰似一条巨龙仰卧在氵厥水西岸,曾侯乙墓所处的东团坡位于龙首,整个墓群高出河边平地约20米。向东约700米,有自北往南流过的氵厥水,向南约2500米,有自西往东而来的涢水,两水在擂鼓墩的东南方向汇合。

擂鼓墩以其奇特的地形地貌,成为数百位国君和贵族的安息地。

在方圆4平方千米的擂鼓墩墓群范围内,均为红砂岩层地质构造。所有墓圹均为岩坑竖穴。墓群范围内均为高低起伏的丘陵,无一座高山陡壁,都处于氵厥水西岸的丘陵上,且顺着山脉的走向依次排列。

墓群的东侧紧临河边冲积平原,西侧为高低起伏的岗丘,再西边也是冲积平原。在曾侯乙墓西100米左右,还有一个比它略小的山包西团坡,此坡也为红砂岩地层,与曾侯乙墓所在的东团坡平行由北向南延缓。

在曾侯乙墓以北2000米处发现了王家包、蔡家包两处大型墓葬。从墓葬的形制和规模看,也应该是国君之墓,均保存完好。另外,还发现了吕家塝、王家塆、庙凹坡墓地。因此,擂鼓墩古墓群的面积由原来的1126亩扩展至7620亩。

红砂岩地层犹如铺在大地上的红地毯,真有布秀呈祥之气。风水中的穴、砂、水、向“四灵”,这里都占有。

这正是擂鼓墩古墓数量众多的缘故,也是曾侯乙选择这里作为自己墓址的原因。

曾侯乙墓的各类随葬的物品多达15000多件,其中有一件是青铜制的煎鱼盘,盘下放着木炭,盘上有一条鱼,鱼肉虽然已经腐烂消失,从鱼骨头的形态来看,这是一条鲫鱼。

我国的烹调技术素来闻名于世,烹饪讲究色香味,讲火功,讲制作,讲调味。但是整个人类的烹饪有一个发展过程,最开始是生食,除了植物以外,还有“茹毛饮血”;进而发展到熟食,熟食由直接火烤再发展到煮,最后再到蒸。

在烹饪技术中,单是烧、烤、煮、蒸,是难以满足人们对色香味的追求。只有发展到煎炒,讲求火功,这一点才能做到。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已有鬲、鼎、釜这类蒸煮之器,还没有发现煎炒之器。

而曾侯乙墓中的煎鱼盘,说明这个小国的君主曾侯乙在吃鱼方面已讲究煎炒的吃法了。

所以,曾侯乙墓中的煎鱼盘,也说明我国至少在东周时代已有了煎炒鱼类等烹饪的方法了,以后烹饪方法的不断改进,才做出了品种多样的菜肴来。

鱼的本身有一种很腥气味,这个腥味的来源是因为鱼的体内含有一种叫三甲胺的物质。在2000多年前曾国的曾侯乙,他的厨师在烹调时却放入了一些梅来消除鱼腥味。

在曾侯乙墓出土的鱼骨中,就掺杂有不少这种梅核。这一方法,在我国的烹调史上,可能是比较早的实物资料了。

曾侯乙在饮酒的时候,还特别注意在酒里过滤掉其中的一些沉淀的物质,往往夏季使酒降温,冬季使洒升温;墓中大量的果核中有花椒、山植皮、山植果、山植于、芒耳等,综合这些原因,可以看出曾侯乙还是一位喜爱鲜鱼的美食家。

曾侯的侍卫们特别为其国君随葬两鼎鱼,并置备一件煎鱼用的随葬品,自然表明国君生前特别爱好的原因。

曾经在北宋的时候,就在湖北安陆的一些地方出土过两件有铭文的曾侯钟,铭文内容几乎与曾侯乙墓的铸钟铭文相同。

后来那件曾侯钟丢失了,但有关于铭文的拓片却一直流传了下来。而在安徽寿县朱家集楚干墓也发现一对有铭文的大型曾姬壶。

其形制为方口,有盖,盖有四“S”形纽,长颈,垂腹,方圈足。颈部附两虎形耳。盖上、颈部、圈足部均饰蟠虺纹。

曾姬壶两件壶铭相同,皆铸于壶口内壁,包括合文在内容是:

作:隹(唯)王廿又六年,圣之夫人曾姬无A,(吾)宅兹漾陵,蒿间之无(匹),用乍宗彝尊壶,后嗣甬(用)之,(职)在王室。

铭文涉及了曾国的历史及曾楚两国的关系。曾侯乙墓表明在战国初年在汉水以东地区,存在以“曾”为名的诸侯国。

随州城郊季氏梁一座春秋墓中有两件青铜戈,其中一件铭文为:“周王孙季怡孔臧元武元用戈”;另一件铭文为:“穆侯之子西宫之孙,曾大攻尹季怡之用。”后又多有证据表明此曾国为姬姓曾国。

同时,在湖北生的枣阳、京山、襄阳及河南省的新野等地区也有铭文为曾国的铜器。但我国古籍上虽然有一些关于曾国历史的记载,可地点却不在那一带,而那一带据记载曾有一个随国。

于是就有了“曾随合一”说,人们做出了不少推测:一种看法认为曾、随是同一国家,属于一国两名。

首先,铜器铭文中的曾国与文献记载中的随国族姓相同,均为姬姓封国。夏为姬姓,这在上文业已论定。随的姓氏,也见于文献记载。

《春秋左传正义》引《世本》说:“随国,姬姓。”高诱注《淮南子•览冥训》“随侯之珠”,也称随为姬姓。由此可见,曾、随都是姬姓,即两者姓氏相同。

其次,地望相同,均在随枣走廊为中心的这一带;时代一致,均在西周至春秋晚期或战国早期。曾国青铜器的年代,从东周初至战国时期的都有,有的可能还早至两周之际。

类似情况我国历史上并不少见,如楚又称荆,魏又称梁,韩又称郑等。

第三种看法是说随国灭曾国、延姬姓宗嗣。早期曾国已被楚所灭,楚灭随以后,又在随地分封了一个曾国。据文献记载,随州及其附近地区在春秋和战国初年为随国之地,系西周天子所封的姬姓诸侯。

根据青铜器铭文,有一个曾国也为姬姓。因为在春秋前期,楚国逐渐强大,随国虽然不如楚国强大,却也是汉水东面的大国。

它常常同附近的一些小国联合起来抗拒楚国,楚、随之间经常征战。但在公元前640年,随联合汉东诸侯叛楚,楚国斗谷于兔率兵代随,结果两国达成清和,随成了楚国的属国。

至公元前506年,吴人侵楚,楚昭王出奔抵随,随侯保护了楚昭王,从此楚、随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敌视变为友好,随国也因此强大起来。

它也仗着楚国的支持灭了她姓的曾国,并迁都于曾,也就是西阳,并自称为“曾”,因之则拟姓的曾国变为姬姓的曾国了。

第四种看法就认为是曾灭随。根据史籍记载,在周初曾经有3个曾国,分别写作曾、增,写法不同,实际只是一个曾氏,是一个很古老的民族,史册上所记载的3个曾国都是他的后裔。但他们后来都被别国所灭。

随国以前曾经是汉水东面的一个姬姓的诸侯国,因为封地在两湖盆地的东北方向的地方,随国是这一带地域比较广阔的一个国家,《左传》中有“汉东诸国随为大”的说法。

楚国虽说是一个属于异姓的国家,但是在接受册封之后却有着很大的发展,楚国也是一个正在一天天壮大起来的国家。在我国的史籍中就有着这楚国和随国友好往来的记载,但是楚国对随心存戒备,在无数次征战之后,楚国花费了特别大的代价,但是还是没有将随国除掉,随国就成了楚国的心腹之患。

平衡了各种的利害关系,楚国派遣曾氏进入随国,进行各种间谍活动来取得成功,把姬姓的随国从而变成曾氏的随国,从此之后楚国和这个新的随国永远结束了战火连天的历史取而代的血脉相连、生死与共的关系。

后来便有了楚昭王奔随,随国誓死保护了楚国的事情。曾侯乙墓的这个曾,正是在楚的帮助下灭了随国而建立起来的曾国。

曾侯乙墓出土的铜鹿角立鹤

编钟上的镈

一九七五年九月,桐柏县城郊公社毛坡大队新庄生产队,在钟鼓堂村东北约一百米处,发现一座春秋古墓,出土一批青铜器。现已将全部出土文物收藏县文化馆。 钟鼓堂村北距桐柏县城约六华里。该墓位于淮河支流营盘河西岸的一级台地上,它北依黑石山,西邻钟鼓堂,营盘河从其东边二十余米处自北向南流入淮河。该墓为一土犷竖穴墓,方向面东稍偏南。墓底铺有朱砂,距地表约五米。墓中出土的青铜器共二十七件。现分别介绍如下: 鼎共三件,皆无盖。可分为三式: I式一件,通高21厘米。侈口,沿外折,两耳紧附于口沿下,浅腹,小圆底,三足中空而呈蹄状。器底有烟熏的痕迹,系实用器。腹部有一道弦纹,弦纹与口沿之间饰夔纹(图版八:1)。 亚式一件。通高24厘米。敛口,沿外折,双耳直立于口沿上,腹深而稍外鼓,圆底,三足中空而呈蹄形。器底亦有烟熏痕迹。腹部饰两周夔纹,中以弦纹相隔。腹内有铭文,由于锈蚀过甚,难以分辨

提起中医,大家会想起著名的神医——华佗。华佗曾经帮助关公刮骨疗伤,还发明了其他的药品,比如麻沸散。除了华佗之外,神医扁鹊也是被人们经常提到的中国神医之一,有些人也会质疑神医扁鹊真的存在吗,在四川的一个古墓中出土九本医书,这九本书也让我们了解了神医扁鹊的身世。神医扁鹊是否存在?四川一古墓挖出9部医书,揭开扁鹊身世之谜。

读过《史记》的朋友们可能会知道,神医扁鹊是第一位中国历史上有史记载的神医。我们看其他的史料进行对比,就会发现关于扁鹊的事情,真假难辨,史书扁鹊治疗了许多王公贵族的疾病,他在咸阳的时候,遭到秦国太医的嫉妒残忍杀害。这些关于他治疗各种贵族之间疑难杂症的事情,跨越了两三百年,神医扁鹊的行医足迹也遍布是全国。比如他曾经在山东行医,在河南,河北,在陕西等地,也有关于他的传说。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根本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一个人不可能活300年,也不可能在当时那个经济条件下游遍全国,所以有些人也开始质疑神医扁鹊到底是不是真人。

我国2017年修订的中学课本中,为了求公平,求客观,便去掉了关于神医扁鹊的介绍。但后来考古有了新的发现。在2013年四川的成都的老官山汉墓中,出土了九本关于医学方面的竹简。考古专家们在研究多年之后,发现这些医学竹简中,有失传了两千多年的扁鹊一派的相关典籍。网友们在了解到这个事情之后,便确定神医扁鹊是真实存在的。

那个著名的神医扁鹊,其实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医生秦越人,他也被人称为秦少齐。神医扁鹊和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一起被称为我国古代五大医学家。神医扁鹊创立了望闻问切四诊法,可谓是奠定了我国中医学的基础,扁鹊也堪称是中医理论的奠基人。

我们在仔细的阅读《史记》、《战国策》等古籍会发现,扁鹊似乎不像是一个人,更像是以扁鹊为代表的,那些医术高超的一家以及其相关传承者的一个总称和代称。这些医术高超的医者和其弟子,足迹遍布布各地,所以神医扁鹊的名号也就名扬天下。可能史书中记载的扁鹊并不是一个人,更像是一个集体,人们将其统称为神医扁鹊。

据一些野史记载,秦越人在死亡之后,他亲自写的医术因为一些客观原因失传。他的弟子们为了纪念老师,便把他们自己写的医书冠上扁鹊的名字。所以人们开始质疑扁鹊到底是谁,我国修改历史课本的相关人员们,为了追求客观,追求公正,便将扁鹊这个历史人物从中学生的历史课本中除名。

如果我们仅从医学典籍上来看,会发现扁鹊和他的弟子们是中医史上的第一学派。扁鹊和他的弟子们,对于战国秦汉时期人们关于中医方面有着不小的影响。在早期的扁鹊学派,他们坚持的是巫医分离的原则,他们坚持重视脉诊,这是一种极大的进步。比如我们所了解的《黄帝内经》,可谓是中医现存最早的医书,而《皇帝内经》的底本就有关于扁鹊的书。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关于医学的帛书,是在2013年成都天回镇老官山汉墓关于医学方面的竹简出土之前,最划时代的考古。这些帛书虽然只是残片,但也可以让人们了解在《黄帝内经》之前,古代医学的相关内容以及相关的理论体系。考古专家们经过数年的研究,终于从老官山汉墓的一些关于医术方面的竹简中,整理出了九本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医书。这九部中有五部也许不是战国时期失传的扁鹊的作品,但一定是关于扁鹊医派的典籍,关于扁鹊一派的典籍,其实就是《黄帝内经》的本源。从我们关于扁鹊以及其相关的典籍的描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扁鹊一派的确是存在的,并且扁鹊一派极大的推动了中国中医的发展。

一,中国考古探秘纪实丛书

古墓、珠宝、古尸、陪葬 ,神秘的面纱背后是璀璨的古代文明。。。。。。

1、《复活的军团: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之谜》

本书真实地再现了千古一帝秦始皇陵八千个兵马俑发现,发

掘的详细经过。。。。。。

2、《寻找北京人:“北京人”头盖骨失踪之谜》

1929年,北京周口店发掘出来的“中国北京猿人”轰动了当时的世界,被誉为“整个地球人类的震撼!”然而。。。。。。

3、《岭南震撼:南越王墓发现之谜》

本书用纪实文学的形式,叙述了南越王墓发现、发掘那曲折而动人的经过,也充分展现了南越王国风起云涌、大喜大悲的历史画面。

4、《日暮东陵:清东陵地宫珍宝被盗之谜》

1928年7月,流氓军阀孙殿英率部,以剿匪及军事演习为名,荷枪实弹进入东陵,用七天七夜的时间,打开乾隆、慈禧两座地宫,劈棺抛尸,将价值连城的旷世珍宝洗劫一空,酿成了中外文明史上惊天动地的大案。 。。。。。。

5、《风雪定陵:地下玄宫洞开之谜》

这是一部全景式、多侧面反映新中国以科学考古手段发掘第一座帝王墓葬--明定陵的长篇纪实文学。

6、《万世法门:法门寺地宫佛骨再世之谜(修订本)》

位于陕西扶风县的千年古刹法门寺宝塔,在一个风雨之夜突然崩塌,考古人员无意间在塔下发现了秘密玄宫,这便是埋葬着释迦牟尼佛指舍利和大唐帝国无数珍宝并已消失了一千多年的法门寺地宫。本书从不同侧面,披露这座迷宫的发现、发掘经过,以及佛祖真身舍利东来中国的秘密过程,为中国历史及世界佛教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空间。

二,《天国的灵光:佛像》

本书是走进珍宝世界系列图中的一册,全书以大量精美的照片介绍了汉、十六国时期至元、明、清代2000多年间的丰富多彩,造型各异的佛像,每件佛像均有详细的文字介绍及多篇局部放大照片,便对读者的欣赏。全书印刷精美,图文并茂,既具收藏性又具有知识性及鉴欣赏性,是文物爱好者的重要参考工具书。

三,《唐李宪墓发掘报告(精)》

本书是关于李宪夫妇葬墓的发掘报告。本书记录了该墓的墓葬形制、葬具、墓内装饰壁画以及种类繁多的随葬品,其中有陶瓷器、铜、银、玉、玻璃料器等妈妈,这些都为唐代的社会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四,《徐州狮子山楚王陵--中国重大考古发掘记》

序 我们的心愿引子壹 汉兵马俑坑的发现贰 发掘清理兵马俑叁 寻找兵马俑陪葬坑的主墓肆 陵墓的初探、试掘到正式批准发掘伍 内外墓道发掘告捷陆 会战主墓室柒 清理的珍贵文物捌 解答楚王陵墓的两个问题后记

五,《中国(世界)历史未解之谜》&《中国(世界)考古未解之谜》

六,《帝国的辉煌》

本书是关于秦始皇兵马俑及秦文化的考古科普图书。秦始皇陵与秦始皇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大众介绍了秦国历史以及秦所创造的

七,《定格历史(隐藏于古墓中的奥秘)》

八,《满城汉墓--中国重大考古发掘记》

满城汉墓的发现,揭示了西汉时期诸侯王的墓葬结构和埋葬制度,为研究汉代冶炼、铸造、漆器、纺织等手工业和工艺美术等方面的发展情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满城汉墓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之墓。刘胜墓全长约52米,最宽处约38米,最高处约7米,由墓道、车马房、库房、前堂和后室组成,窦绾墓和刘胜墓的形制大体相同。两墓的墓室庞大,随葬品豪华奢侈,共出土金器、银器、铜器、铁器、玉器、石器、陶器、漆器、丝织品等遗物1万余件,其中包括"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等著名器物。

九,《走进古蜀都邑金沙村:考古工作都手记》

继发现震惊世界的三星堆遗址之后本书纪之初,在成都平原又传来了令人再次震惊的考古大发现:一个沉睡了3000多年的古蜀国邑遗址,在挖掘机的轰鸣声中骇然现世……考古工作者将此遗址命名为“金沙村遗址”。

本书作者亲自参与了金沙村遗址的发掘工作,他们以如花的妙笔,将田野考古和丰富的知识以及科学求实的态度融为一体,撰写了这本书。 作者将带你一起穿越数千年时光隧道,走进古蜀都金沙村,去体会古蜀人的社会生活

十,《花舞大唐春:何家村遗宝精粹》

本书集中展示了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窖藏问世30余年来的研究成果。

十一,《西藏考古与艺术》

找寻失落的文化——西部西藏前佛教时期重要考古遗迹调查报告(1992-2002)札达盆地岩画的发现及对西藏岩画的几点认识丁冬:西藏西部一处前佛教时期居住遗址的发 西藏西部陶器制作工艺的观察和初步研究 De-ga gyu-tshal(榆林窟)之会盟寺的比定图像拉萨布达拉宫和大昭寺松赞干布塑像的再观察

十二,《北京原人: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大发现》

周口店北京直立人(俗称“北京人”)遗址发掘与研究,是世界古人类研究史上的里程碑,也是20世纪中国考古学重大事件之一。此遗址被列入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中国境内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眼前的这本小册子,作者尽力将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发现与研究这一段牵涉众多学科和专业性很强的历史,融会了国内外相关的重要考古发现,写成一本雅俗共赏的书

十三,《考古人类学随笔--张光直作品系列--张光直作品系列》

这是考古学家张光直教授的随笔集,收录其80及90年代所写书序、讲演稿、报刊文字及访谈记录。内容涉及考古人类学研究理论与发展,学者介绍,学界轶闻掌故、考古时事及对学术的前瞻。以随笔的形式,读者不仅可了解张光直学术上的直知灼见,于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位诙谐、宽容、乐观、热富有社会使命感的尊长。这是“张光直作品系列”中的一本。

十四,《秦公帝王陵》

本书是一部全面研究秦公、秦王和秦帝陵墓的专著。作者通过实地考察,获取了充足、完备、翔实的一手资料,详细介绍了秦陵四大陵区即西垂陵区、雍城陵区、栎阳陵区和咸阳陵区的陵墓、陵园、陵寝建筑、陪葬墓、陪葬坑等情况。特别是列为世界遗产名录的秦始皇陵,其规模之大在世界帝王陵中也属罕见。秦始皇皇陵的考古发现,在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中占有特殊重要地位,成为世界认识中国古代灿烂辉煌文明的重要窗口。

十五,《趣味考古》

本书包括趣探事源,趣谈考古,趣觅古迹,趣话文物几个篇幅,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考古文化的历史演变与发展,探究了考古中的来龙去脉之谜。

十六,《考古的故事:中国卷·彩图版》

本书作为“彩色人文故事”系列丛书的一种,力图通过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解读中国考古。编者在参考大量历史文献、考古资料并结合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考古者、考古过程、考古等多种角度来探索中国古代文明,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真切感受到考古探索过程中难以言表的身心体验。

十七,世界伟大考古纪实系列报导

1:众神的宫殿

作者:理查德·艾尔曼

1999年3月3日,人类考古史上最重大的一次发现正通过卫星向全球现场直播……著名预言家凯西在上个世纪曾说,20世纪末,人们将开启狮身人面像隐藏了数千年的“档案馆”,以揭开人类起源与智慧之谜。而埃及古老的谚语则告知我们:每当世纪交替之时,神秘的金字塔或通往远古的墓道就会被发现,从而找到一段人类失去的历史。

2:废墟的真相

作者:吕贝克·斯特夫

你即将看到:考古史上最为动人心弦的篇章——14个失落的城市在百余年间相继被发现,它们无疑是人类文明的最早胚胎,有的甚至可以追溯到人类的黎明时期。14个城市,14个扑朔迷离的故事,每一次发现都是考古史上最为动人心弦的一章,它们共同奏响了史前文明的挽歌。本书几乎囊括了自考古学诞生以来所有伟大的考古发现,可以说是一把打开远古、通向未来的钥匙……

3:水晶头骨之迷

作者:凯瑞·路易斯·托马斯

克利斯·马顿

美洲土著人世代流传着一个故事:祖先留下了十三个水晶头骨,当地球文明达到极致时,它们会重新出现,并揭示出人类过去和末来的秘密……

九十年代,英国的两个电视制片人果然在中美丛林的古庙废墟中,找到了一个精美绝伦的水晶头骨,他们追踪调查,终于发现十三个水晶头骨已全部现世,每一个头骨都来历不凡且具有不可理喻的一些灵异表现。 这一发现和金字塔上的狮身人面像一样神秘莫测,引起全球考古学界的一场激烈论战……

本书是关于这一发现探索过程的真实全纪录,作者摄制的同名电视纪录片已在英国BBC及欧美各大电视网播映,引起举世瞩目。

4:破译圣经

作者:苏拉米·莫莱

从《创世纪》到《启示录》,笼罩着令人炫目的神秘光环,上帝从天国来到人间,又从人间回到天国,在这一过程中,他不仅将天国的幻象多次投印到人间的大地上,而且还将其深深地投印在地球先民的脑海里,成为人类文明的集体记忆:从“大西洲”到“太平洲”;从《神秘埃及》到巴比伦泥版;从漫天烈火的所多玛到惊天动地的通古斯;从密咒遍布的帕姆帕沙漠到丛林深处的卓尔金星……

在这本书中,穿过历史的迷瘴,我们将通过《圣经》与那些上帝的羔羊进行对话,从亚当到基督,从但丁到诺查丹玛斯……他们将讲述天国的神圣,他们还将述说天国的神秘。

5:人是太空人的后代

作者:葛瑞姆·汉卡克

人类的起源的说法可以说是众说纷纭, 葛瑞姆·汉卡克以他自己的角度和眼光去看待这个问题, 并写了人是太空人的后代此书, 从中以他自己的带有一些超意识的眼光去探讨了这个问题, 您不妨在读了此书之后, 与作者一起去回味这份独特的滋味!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