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秦穆公有哪些生平事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5浏览:2收藏

关于秦穆公有哪些生平事迹?,第1张

秦穆公是按照兄终弟及的传位体系登上历史舞台的。其父秦德公共生三子,他是老三。德公死后,老大即位,史称宣公。宣公有子九人,但传位给二弟,史称成公。成公有子七人,也学大哥的样,临死前把国玺交给了三弟。

风华正茂的穆公出手不凡,于登位改元之年(前659),亲自带兵跨过黄河,灭掉了一支盘踞在茅津(今山西平陆县)的西戎。本来,对于尚处于游牧阶段的戎、狄作战,是当时中原诸侯普遍面临的任务。可是,隅居西北,向来不受诸侯重视的秦国,竟有强渡滔滔黄河挥戈东进的能力,着实把一直将这一带看作自己势力范围的晋国吓了一跳,赶紧枕戈寝甲,严阵以待,准备等它再来耀武扬威时,好好教训一下。

又是一个意料之外:俟秦人再次渡河时,派来的不是野战兵团,而是一个以亲贵公子絷为首的求婚使团。原来穆公还未娶妻,听说晋君献公的长女伯姬美貌贤淑,特来求亲。

献公从没想过这个问题,思量再三,他预计秦国必将强盛,把女儿嫁给穆公作为感情投资也不失为一良策。后人用"秦晋之好"比喻两姓联姻,就是这个典故。

于是伯姬被秦国派人来敲锣打鼓地娶走了。但献公却不愿看见这个女婿跨过黄河抠老丈人嘴边的肉,赶快把虞、虢两国灭掉,控制住了秦国通向中原的咽喉桃林寨。

周襄王三十一年(前621)春二月,一代霸主秦穆公因感风寒患病不治,逝于秦都。享年69岁,计在位39年。

秦穆公虽然身上有很多缺点,但是后世之人对他的评价却并不低,秦穆公的人品相当高尚,其人也特别具有魅力。他是个特别具有远见的君王,在任期间,广招贤才,不管是不是秦国的人,只要有才能都可以来到秦国做事,开秦国任用客卿制度之先河。在他执政期间,秦国的国力稳步上升。

秦穆公,出生年月不详,又将他称为秦缪公。他是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嬴姓赵氏,名任好,是秦德公之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他应该在秦国的众多君主里,甚至在当时的很多诸侯国的君主里,也算是和很贤明的君王,在他的努力下,许多名士投靠在他的门下,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等都曾经帮助秦穆公壮大国秦国,在他的生平中还曾经帮助晋国的太子回国,一度控制了西部地区,成为西方的一个强国。

益国十二,开地千里,史书上的记载,清楚地记录了秦国在秦穆公的带领下,发展壮大的过程。秦国因为在戎狄中发展壮大,经常与戎狄接触,保留了很多游牧民族的习俗,还学习了北方民族的精湛的骑术。因此,秦人就养成了养马的习惯,在秦穆公的影响下,秦国建立了粗具规模的骑兵制度,并且秦军的骑兵每人都配上一把匕首,这种做法还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很相似,只不过秦穆公的这种做法比赵武灵王要早很多。

秦穆公个人十分喜好养马,因为爱马因此秦穆公将马儿看得比生命还重要。有一个十分著名的故事秦穆公亡马,讲的便是有关于他和马的一个故事。岐下野人得而共食之者三百人。吏逐得欲法之。公曰:‘君子不以畜害人。吾闻食马肉不饮酒者,伤人。’乃饮之酒。其后,穆公伐晋,三百人者闻穆公为晋所困,椎锋争死,以报食马之德。于是穆公获晋侯以归。秦穆公有匹马丢了,在岐山下这个地方被发现了,发现的时候,这匹马已经被当地的老百姓给吃了,当地的官员驱逐他们并想用法令来惩罚这些老百姓,但是秦穆公知道了,赶紧阻拦,并关切地说:君子是不能因为一个畜生而去伤害人的,还说如果没有酒下肉,光吃马肉这样十分不好。因此,秦穆公便赐给这三百个人酒,让他们就着酒吃肉。后来,秦穆公讨伐晋国的时候,这三百个百姓听说秦穆公被晋国所围困,便争着要给秦穆公作战,以此来报答当初秦穆公让他们吃马肉喝酒的恩德,秦穆公凭借着德行而感化了百姓,让秦国人心甘情愿为秦国卖命,这是秦国最后能够战胜晋国的原因,秦穆公俘获了晋国,回到了秦国。

秦穆公能够坐上帝位,不仅仅是因为他本身的身份、地位推动了他的即位,重要的是在上任之后他的所作所为,他的品格,才是他统领秦国,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秦穆公很喜欢那些有才能的人,都到自己的门下做事,因而他广纳贤才,而不分这个人的国籍。这段时期,秦国涌现出了大批的人才,极大地推动了秦国的发展,在用人方面,秦穆公更加信任国外的客卿,对于自己国家的贵族,他基本不会重用,害怕贵族的势力发展壮大后,对自己的统治不利。事实证明,秦穆公的做法是相当正确的。 而他又是个极具有战略眼光的人,自己喜好养马,即使爱马被百姓所杀,他仍旧保持着镇定的姿态,以百姓为重,站在百姓的立场上,不会因为一匹马而丢掉了整个国家和人民,即使万物也不会丧志,这是秦穆公身上的闪光点,他深知,百姓和牲畜的性命相比,自然是百姓的性命更高些。他凭借良好的德行而受到了百姓的爱戴。 秦国本是个边缘国家,不像楚、晋、宋,真正是从头发展的,即使晋国三番两次出尔反尔,秦国依旧与晋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并且恪守当初的诺言。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了严重的饥荒,不得已向秦国求助。当时两国关系并不友好,秦国上下就借不借粮产生了争执。而百里奚对秦穆公说:晋国的国君得罪了您,可晋国的老百姓有什么罪过呢? 秦穆公听了百里奚的建议后,答应借给晋国粮食。此举不仅提高了秦国的威望,还赢得了不仅是秦国人、晋国人的心,赢得了天下百姓的心。

忠厚,讲信义,爱民如子,广招贤才,这些都是秦穆公能够登上帝位的原因,也是秦能够成为春秋时期一个强国的重要原因。

译文:百里奚没有遇到有利时机的时候,从虞国逃出,被晋国俘虏,后在秦国喂牛,以五张羊皮的价格被转卖。公孙枝得到百里奚以后很喜欢他,把他推荐给秦穆公,过了三天,请求委任他官职。穆公说:“用五张羊皮买了他来却委任他官职,恐怕要被天下耻笑吧!”

公孙枝回答说,“信征贤人而任用他,这是君主的英明,让位爷贤人而自己甘居贤人之下,这是臣子的忠诚。君主是英明的君主,臣子是忠诚的臣子。他如果真的贤德,国内都将顺服,敌国都将是惧,谁还会有闲暇耻笑呢”穆公于是就任用了百里奚。

他出谋略无不得当,做事情必定成功,这并不说明他的贤德增加了。百里奚即使贤德,如果不被穆公得到,也必定没有选样的名声。现在怎么知道世上没有百里奚这样的人呢所以君主中想要寻求贤士的人,不可不广泛地去寻求。

扩展资料:

1、秦穆公继位后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击败晋国,俘晋惠公,灭梁国、芮国、滑国等。秦穆公曾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君位,以实现秦晋之好。晋文公死后,联盟瓦解,秦晋对抗;秦穆公本欲东进,到中原完成霸业。

后分别在前627年崤之战和前625年彭衙之战(今陕西白水东北)中两次被晋军击败,三将被俘,秦军全军覆没,秦东进的路自此被晋牢牢地扼住。

秦穆公于是掉头向西发展。他用计将从晋国投奔到戎人的由余招来作谋士。秦国根据由余的计划,逐渐灭掉西方戎人所建立的国家12个(有说20个)。

秦穆公对戎人的胜利,周王特加祝贺,并赐金鼓,希望他擂鼓继续向戎人进攻;秦穆公于周襄王时出兵攻打蜀国和其他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为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石。

对秦的发展和古代西部的民族融合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是有所作为的政治家。前621年秦穆公去世,葬于雍城(今陕西宝鸡凤翔东南),殉葬的人数达一百七十七人。《左传》文公六年曾这样记载“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三奄息、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

2、秦穆公墓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城文化路博物馆院内,东距陕西省级风景名胜区东湖古典园林仅数百米。秦穆公墓占地近十亩,仿古建式油漆彩绘大门,墓冢在院内中心部位,高出地面6米有余。大门前树有清代名流陕西巡抚毕沅篆写“秦穆公墓”四字的高大碑石。

这里交通便捷,环境优雅,兼有神奇的"西周古饮风池"和"秦穆公赐盗马野人美酒解毒"的历史故事,以及《诗经·秦风·黄鸟》中所提到的"三良"之墓冢,还有秦穆公的小女儿弄玉和肖史一对青年神仙夫妻乘凤凰飞天的美丽神话故事,数千年来被历代文人墨客在小说、诗歌、笔记中记载、叙述和吟咏,在民间广为流传,遂使其蒙上了浓重的历史 氛围,又带有几分神秘色彩。

秦穆公墓占地近十亩,仿古建式油漆彩绘大门,墓冢在院内中心部位,高出地面6米有余。大门前树有清代名流陕西巡抚毕阮篆写"秦穆公墓"四字的高大碑石。

秦穆公是秦国发展史上一位颇有影响的人物,也是建都雍城的十九位秦君中最为贤明的一位。关于他的事迹在《东周列国志》、《诗经·秦风》等文学作品中多有记述。海内外游人都为能到秦都雍城探幽访古,参观秦穆公墓这一著名历史胜迹,凭吊先贤古人,增长历史见识大开眼界而为快。

参考资料:

-秦穆公

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人侥幸回到秦国,秦穆公身穿素服,亲自到郊外去迎接,哭道:“是我不听蹇叔和百里奚的话才让你们受辱,我有罪于你们啊。”秦穆公勇于承担错误,表现出一个政治家的过人之处,但孟明视等人擅自伐灭滑国,其实并不能算完全没罪,所以秦国的很多大臣都说孟明视该杀。秦穆公说服众人道:“这是我贪心惹的祸,跟孟明视无关。”于是恢复了孟明视等人的旧职,继续信用他们,并把以前俘虏的楚将 斗克 释放,请他居中斡旋,与楚国结成了抗晋同盟,积极准备报仇雪恨。

两年后,数年头正好三年,周襄王二十七年(秦穆公三十五年,鲁文公二年,前625年)春,孟明视率军伐晋,果然“报恩”来了。秦晋两军战于彭衙(今陕西渭南白水县东北),“秦师败绩”。晋国人嘲笑秦军来“报恩”却打了败仗,称他们为“拜赐之师”,也真是够毒舌的。

对晋国人的嘲讽,秦国人忍了,继而更加用心的整顿内政,发展生产,关心民众疾苦,积极训练军队。这引起了晋国有识之士的重视。赵衰(cuī)提醒大家说:“如果秦军再来,一定不能跟他们硬拼,因为秦国虽然吃了两次败仗,但却更加发愤图强。这是不可抵挡的力量。”正是因为有这种对形势的正确估计,晋国才在以后的秦晋较量中没吃大亏。

正当两国一个憋着劲准备报仇,另一个瞪着眼时刻提防的时候,有一个人从西戎来到了秦国。这个人叫由余,祖上是晋国人,所以会说晋国话,大概也就是会说带晋国口音的“普通话”的意思,所以能跟周的诸侯们直接交流。

戎王听说秦穆公把秦国治理得不错,也许是想跟着学学,也许是想探听虚实,因此把没有语言障碍的由余派到秦国考察来了。秦穆公倒也大方,允许由余参观秦国的宫室和国库。看过之后,由余说:“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亦苦民矣。”秦穆公本来是等着听赞美之词的,没想到由余会这么说,便问由余说:“中国以诗书、礼乐、法度来治理国家,却仍然是天下大乱。戎夷没有这些东西,想要达到大治,不是太难了吗?”

对秦穆公的这个疑惑,古籍中有好几种不同的回答。《韩非子·十过》说由余是这样回答的:“尧治理天下的时候,吃喝都使用没加修饰的粗糙陶器,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西到日月升起落下的地方,没有不心悦诚服的。到了舜治理天下的时候,砍伐山里的木头削锯成器,修整外形,涂上黑漆,这才送到宫里作为食器。诸侯们认为太奢侈了,因此而不臣服的方国有十三个。禹治理天下的时候,所做的食器除了涂上黑漆,还在里面绘上红色的纹饰,用缦(màn)帛做垫子,草席有包边,杯勺有花纹,酒器有装饰。这就更加奢侈了,不臣服的方国有三十三个。夏朝灭亡,殷商治理天下,所做的大辂(lù)装饰着有九条飘带的旗子,食器雕琢,杯勺刻镂,白墙白阶,垫席饰花。这就更加奢侈了,不臣服的方国有五十三个。君主越来越注重文彩华丽,而愿意服从的诸侯却越来越少,所以说,节俭才是治理天下的根本。”

这完全是腐儒厚古薄今的那一套说辞,不该出现在主张“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的《韩非子》里。而且,“交趾”在今天的越南北部,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七年才纳入秦朝版图,汉武帝时才单独设郡,由余知不知道有这么个地方尚且两说,所以不能不让人怀疑这是汉儒篡改的文字。

《史记·秦本纪》提供了另一种说法,说:“自从黄帝制作礼乐法度以来,他自己率先垂范,也仅仅达到了小治的程度。从黄帝以后,人们一天比一天傲慢放纵,在上位者凭借法度之威督责于下,在下位者不堪其苦,又以仁义怨望于上,所以才发生那些由于上下怨恨而相互篡弑以至于灭族的事情。戎夷却不是这样。在上位者以淳德对下,在下位者以忠信事上。国家政治就像人的身体一样,什么都没做就达到了和谐融洽。这才是真正的圣人之治。”

很明显,这是道家无为而治的那一套。秦穆公的时候老子还没出生,虽然不敢说绝对没有这种思想的萌芽,但绝不会达到那么圆融成熟的程度,所以这很可能是司马迁受汉初以黄老之学治国的影响,自己编出来的一段话。

除了上述两种说法,贾谊在《新书·礼》中还提出了一种说法,说:“主人经常馈赠美食,左右就会亲近;君主经常赏赐财物,群臣便会依附;官府不大肆积藏,经常发放一些食物给百姓,百姓就会拥戴。在上位者只要稍微给一点好处,在下位者就会以身报答,其实也不是为了报答,只是想永远得到在上位者的恩惠。”

贾谊继承的是荀子儒中“重礼”的衣钵,这段话是对荀子思想中“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的发挥,虽然看上去是在“言利”,实际的重点却在“爱民”,即希望通过“养民之道”使得“君无失其民”,从而达到“固国家、定社稷”的效果。荀子已经是战国后期的思想家了,贾谊的时代更是晚至西汉初年,所以由余应该也不会说出这番话来,看上去只能是贾谊在借着由余的嘴阐述自己的思想。

所以,由余当时到底是怎么回答秦穆公的,我们今天已经不知道了。比较起来,只有西汉韩婴的《韩诗外传》还算老实。他在《卷九》中说:“秦缪(穆)公问以得失之要,对曰:‘古有国者,未尝不以恭俭也;失国者、未尝不以骄奢也。’由余因论五帝三王之所以衰,及至布衣之所以亡”,只把这件事一笔带过完事,并没借题发挥。

不管由余当时是怎么说的吧,反正秦穆公觉得他是个人才,担心他在西戎会对秦国不利。秦国的内史廖见状,便建议秦穆公用女乐去腐蚀戎王,同时留住由余不让他按期回国,以使戎王和由余君臣相互猜忌。于是秦穆公送给戎王十六名女乐,又把由余留在国内,非常亲昵的招待他,整天跟他打听西戎的地形和军队情况,看来已经动了对西戎下手的心思。

可是秦晋之间的恩怨还没了结。这年冬天,为了报复秦国春天时候的进攻,晋国联合宋国、陈国和郑国伐秦,攻取了秦国的汪邑(今陕西渭南白水县东)。这大概让秦穆公认识到一来伐戎的时机还不成熟,二来有晋国掣(chè)肘也不能放手伐戎,所以决定先解决掉晋国的问题再说。

第二年(周襄王二十八年、秦穆公三十六年,鲁文公三年,前624年)夏天,孟明视率秦军再次伐晋。大军渡过黄河之后,他下令烧毁渡船,以示必胜的决心。秦军上下士气大振,接连攻下晋国的王官(今山西运城闻喜县)和郊(今山西运城盐湖区)两座城池,逼得晋国人不得不按照当年赵衰的提醒,避其锋芒,坚守不出。秦军见找不到战机,便从茅津(今山西运城平陆县西南茅津渡)再次渡过黄河,前往崤(xiáo)山掩埋了五年前战死的秦军尸骨,秦穆公再次发表自责演讲,全军哭祭三日而还。

大概是在这场胜利之后,秦穆公才让由余回到西戎,而这个时候由余已经在秦国呆了足足有一年的时间。在这一年里,戎王已经彻底着了秦国的道,沉迷于酒色不能自拔。由余劝谏了好几次也没有效果,再加上秦穆公一再的离间和邀请,使他很快便离开西戎投奔了秦国。有了由余这个“西戎通”,又把晋国打得暂时不敢出门,秦穆公终于可以跟西戎开战了。

周襄王二十九年(秦穆公三十七年,鲁文公四年,前623年),秦穆公用由余之计伐戎,“益国十二(一说二十),开地千里,遂霸西戎”。这个成就连周襄王都被惊动了,派了召公过前往秦国,赐给秦穆公金鼓以示祝贺。后来西汉王褒在他的《四子讲德论》里称赞说这是“攘却西戎,始开帝绪”。也正是从《四子讲德论》开始,秦穆公被很多经史名家列为“春秋五霸”之一,但其实他在中原并没有什么作为,“霸西戎”和“霸诸侯”的区别还是很大的,所以他的霸主名头含金量不是太足。

百里奚举于市的典故出自《论语·雍也》: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孔子说:)齐国一改变,可以达到鲁国这个程度,鲁国一改变,就可以达到先王之道了。)

百里奚是春秋时期楚国宛邑(今河南南阳)人,秦穆公时期贤臣。一次,秦穆公问伯乐谁可为相,伯乐向秦穆公推荐了百里奚。秦穆公问:“你的朋友?”伯乐答道:“这个人虽贫寒,但他的品德高尚,不轻易接受别人的钱财,而且他的妻子去世了,他连个儿子也没有,我为此而感到伤心。”秦穆公于是派人请百里奚,但百里奚已经八十多岁了。

因为百里奚善于养牛,秦穆公便让他在养牛场养牛。有一天,秦穆公召见百里奚,刚一见面,秦穆公便对百里奚说:“你替我养过牛吗?”百里奚说:“我从小在家就养过猪和羊,长大以后给虞人当奴仆,我后来又给晋国人养过牛。”秦穆公说:“你能够从养牛的过程中了解牛的习性吗?”百里奚说:“当然可以了。”

秦穆公认为百里奚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便与他商讨国事。百里奚说:“大王您应该知道,一个国家的君主如果不能明智,那么他就会受到蒙蔽;如果国家制定的政策不正确,那么它就会贻害百姓;如果国家的刑法太重,那么百姓就会被它吓跑;如果国君说话太多而不守信用,那么百姓就不会对他表示忠心。”

秦穆公认为百里奚说得非常好,于是便让他担任秦国的丞相。后来,在百里奚的辅佐下,秦国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因此,“百里奚举于市”的典故被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平凡的行业中也能够成就非凡的成就。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在平凡的行业中认真学习、深入探究,也能够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

春秋开始时,据《文献通考》说,尚有诸侯国131个,随着兼并争霸战争的加剧,国家急剧减少。《荀子》说齐桓公“并国二十五”。《韩非子》说晋“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荆(楚)庄公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吕氏春秋》说晋文公“兼国三十九”。《史记》说秦穆公“兼国二十,开国千里”等等。

据《世本》、《史记·秦本纪》等记述,江为嬴姓国。何光岳先生曰:江为“东夷族与夷的一支。江,又作 、鸿、邛、邛,音鸿。卜辞有“鸿”的国名,系以鸿鸟为图腾,以后发展成为国号”。周代江则位于今河南正阳县东南、淮水北岸。这里发现有江国故城,平面长方形面积约175万平方米,时代为东周至汉代。徐少华先生认为,江人周初以前应在东方,周公东征伐淮夷,践奄后才南迁。周穆王时及其以后,溯淮河两岸西侵,渐入中土。西周晚期,召公平淮夷,江、黄等嬴姓诸族归附于周,各自所居即成为周王室承认的封土。江为小国,春秋早期先依附于楚,楚成王曾嫁妹于江。待齐国称霸时,江又改依于强齐。

《春秋》僖公二年(前658年),“齐侯、宋公、江人、黄人盟于贯”。《左传》曰:“服江、黄也”,杜预注:“江、黄,楚与国也,始来服齐,故为合诸侯”。不久,江又参加了北方诸侯谋楚的阳谷和召陵之会。和黄国一样,江国因惧楚,未敢贸然参与直接伐楚的行动。即便如此,也已得罪了决意北上东进的楚国。前624年,“楚师围江”。后因晋国出兵救江,楚师暂时撤走。第二年秋天,楚穆王再次出兵,一举灭掉江国。《左传·文公四年》记载,江的亡国,大大刺痛了同姓秦国,秦穆公为之服哀。楚人灭江,秦伯为之降服{杜预《注》:“降服,素服也、}意思是秦伯公穿朴素的衣服,表示悲哀谦卑,和现在的降半旗意义是一样的。出次、不举、过数。大夫谏,(秦伯)公曰:“同盟灭, 虽不能救,敢不矜乎!(意思是虽然江国也为嬴姓,但不能相救,实为惭愧,大丢面子。)吾自惧也。

秦穆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始皇。

一、秦穆公

1、人物简介:

秦穆公(?—前621年),一作秦缪公,嬴姓,赵氏,名任好,秦德公少子,春秋时期秦国国君,在位三十九年(前659年-前621年),谥号穆,被《史记索隐》等书认定为春秋五霸之一。

秦穆公继位后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为谋臣,击败晋国,俘晋惠公,灭梁国、芮国、滑国等。秦穆公曾协助晋文公回到晋国夺取君位,以实现秦晋之好。

对秦的发展和古代西部的民族融合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是有所作为的政治家。前621年秦穆公去世,葬于雍城(今陕西宝鸡凤翔东南),殉葬的人数达一百七十七人。

2、主要功绩:

秦穆公在位期间,广纳贤士,大胆任用非本国的人才,开秦国任用客卿制度之先河。

秦穆公向西发展。他用计将从晋国投奔到戎人的由余招来作谋士。秦国根据由余的计划,逐渐灭掉西方戎人所建立的国家12个(有说20个)。

秦穆公于周襄王时出兵攻打蜀国和其他位于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辟国土千余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为西方诸侯之伯,遂称霸西戎,为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石。

二、秦孝公

1、人物简介:

秦孝公(公元前381年12月6日—公元前338年),嬴姓,赵氏,《越绝书》作秦平王,《史记索隐》记载名渠梁。秦献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61年—公元前338年在位。

秦孝公重用卫鞅(即商鞅)实行变法,奖励耕战,并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建立县制行政,开阡陌,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不断增进农业生产。

对外,秦与楚和亲,与韩订约,联齐、赵攻魏国都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拓地至洛水以东,自此国力日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主要功绩:

战国初期,秦国地广人稀,大部分土地还没有得到开发,农业生产远不如东方各国。秦孝公即位之后,深感“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决心变法图强,下达《求贤令》。商鞅在此背景之下来到秦国。

变法之争结束后,秦孝公于公元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国国内颁布《垦草令》,作为全面变法的序幕。

其主要内容有:刺激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等改革方略。

秦孝公八年(公元前354年),秦孝公趁魏军主力出击之机,派军队偷袭魏国,大败魏军,并占领少梁。同年,秦孝公命公孙壮率军攻打韩国,插入魏、韩两国交界地区。

三、秦惠文王

1、人物简介:

秦惠文王(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11年),又称秦惠王,嬴姓,赵氏,名驷,秦孝公之子,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37年—公元前311年在位。

秦惠文王年十九即位,以宗室多怨,诛杀卫鞅。公元前325年改“公”称“王”,并改元为更元元年 ,成为秦国第一王。 

秦惠文王当政期间,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为秦统一中国打下坚实基础。

2、主要功绩:

秦惠文王更元八年(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五国联合攻秦,秦惠文王派庶长樗里疾破魏、赵、韩三国军于修鱼,斩首八万。暂时抵挡住东方联军的进攻。

但西方的义渠又发兵袭破秦军于李帛。在东西夹攻之下,秦惠文王及时改变战略,于秦惠文王更元十年(公元前316年),用司马错之策攻蜀,破蜀军于葭萌关。灭蜀国。

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公元前313年),遣张仪自秦赴楚,阴行反间,诱使楚国绝齐。然后又设计激怒楚怀王,诱使楚国冒险出兵攻秦。

使秦军在丹阳(指今陕西、河南二省间丹江以北地区)大败楚军,得楚地汉中。解除了楚国对秦国本土和巴国蜀国的威胁。楚国从此一蹶不振。

这样,秦国的关中、汉中、巴蜀连成一片,秦国对六国形成了居高临下的压迫形势。 [6]  [8]  秦惠文王不仅在军事上取得了胜利扩大了疆域。

而且针对犀首并相六国,发动东方诸国合纵攻秦的形势,采用了张仪的连横之策,实行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打退了六国的进攻,取得了政治外交上的胜利。为后来秦王嬴政扫灭六国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秦昭襄王

1、人物简介:

秦昭襄王(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又称秦昭王,嬴姓,赵氏,名则,又名稷 ,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异母弟,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在位,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

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公元前266年),昭王听从魏国人范雎的话,夺了宣太后、魏冉等人的权,拜范雎为宰相,改为施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又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大胜赵军。

手下文有范雎,武有白起等能臣良将。公元前256年攻陷东周王都洛邑,灭亡了周朝和西周国,俘虏周赧王,迁九鼎于咸阳,奠定了秦统一战争的胜利基础之一。 

秦国长年征战,到了昭王后期已经民生凋敝,并且遭到了诸侯国的联合打压,把战果一一丢弃。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公元前251年),昭襄王去世,终年75岁。

2、主要功绩:

秦昭襄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国的左庶长王龁(hé)攻打赵国,攻占了上党(山西长治长子),赵国的大将廉颇心里知道不能硬战,严密的守垒相互对峙,等待机会进攻。

秦国深深的感到廉颇对于秦国是个忧患,于是用离间计扬言秦国不怕廉颇,只怕赵括。赵国果然任命赵括代替廉颇,秦人听闻了这个消息,大喜如狂,秘密派遣大将白起代替了王龁。

赵军的出击被截分为了两部分,秦军用50余万大军依靠地形围住人数几乎相等的赵军,赵军断粮46天,大溃。秦军杀了赵括,在长平活埋了赵国40余万投降的士兵(山西晋城高平市),赵国全国都大大震惊。

五、秦始皇

1、人物简介: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又名赵正(政)、秦政,或称祖龙 ,秦庄襄王之子。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今邯郸),并在此度过了少年时期。前247年,13岁时即王位。

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邢台沙丘。

2、主要功绩:

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强大国家——秦朝,并奠定中国本土的疆域。

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水系。

——秦始皇

——秦昭襄王

——秦惠文王

——秦孝公

——秦穆公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